《內能》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內能》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內能》的教學反思1
教材分析:
本節闡述了內能的概念,描述了溫度與內能的關系,并講解了什么是熱量,以及熱量的單位,教材從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例子講明了如何增加或減少物體的內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知道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放出)熱量,溫度升高(降低),內能改變.
●了解熱量的概念,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的一些事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找到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
●通過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地球的"溫室效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使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做功與內能變化的關系.
●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探究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難點:內能與溫度有關.
教學器材:教材
教學課時:1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分子動理論告訴我們,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那么公司也同一切運動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也具有動能。分子動理論還告訴我們: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這又使分子具有勢能。
新課教學
(1)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的每一個分子都在運動,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單個分子的動能和勢能,不是物體的內能。內能是指物體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內能也不同于機械能。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速度有關,物體的重力勢能跟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一個鋼球是否運動,是否被舉高,這只能影響鋼球的機械能,并不是能改變鋼球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那么物體的內能跟什么有關呢?
(2)內能的變化:物體內能既然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則
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那么當分子運動加劇時,物體的內能也就增大。上節課我們曾進過:物體的溫度升高,其內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劇。科學的論斷,必須要有證據,在物理學中,通常是用實驗來證實論斷的。今天我們同樣用實驗來證實上面的論斷。
實驗演示:取三只燒杯,分別倒入冷水、溫水和熱水,然后分別向三只杯內緩慢地滴入幾滴墨汁,觀察比較三只杯內墨擴散的快慢。
實驗結果表明:溫度越高,擴散過程越快。擴散得快,說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大,即分子無規則運動激烈。
因此: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溫度升高時,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減小。正是由于內能跟溫度有關,人們常常把物體的內能叫做熱能,把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3)一切物體都有內能。這是因為物體內的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分子運動激烈,它具有內能。冰冷的冰塊,溫度雖低,其內部分子仍在做無規則運動,它也具有內能。
(4)內能和機械能
通過機械能和內能的對比,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內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動的木塊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塊有勢能,也有動能棗統稱為機械能。機械能與整個物
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
木塊內部的分子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有作用力,木塊有內能。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勢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小 結:
(1)內能不是單個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2)內能所指的動能是所有分子做無規則熱運動的動能的總和。這種無規則的熱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著物體整體一起所做的運動。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動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3)內能所指的分子勢能是分子間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勢能。作為物體整體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勢能是機械能,不是內能。
所以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內能
一、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
1.內能不同于機械能
2.一切(運動、靜止、高溫、低溫)物體都有內能
3.內能與溫度的關系
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
1.熱傳遞 熱量:傳遞內能的多少
2.做功
作 業:p---126頁 1---5
教學反思:
物理,對初中來說來說,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物理的興趣。由于本節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我認為對于培養學生認識自然和熱愛科學等方面的興趣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盡量多安排一些體驗性活動,讓學生多認識一些生活中的內能現象,多積累一些感性經驗,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物理的美妙感覺,提高他們對物理的興趣。還有,本接教學我要求定位在認內能現象上,不強調知識之間嚴格的邏輯關系,注重過程,淡化結果。課后,我覺得效果很明顯,我認為在物理教學中應多聯系生活實際,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興趣,而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本節對內能的概念做了描述有關溫度與內能的關系以及熱量的相關問題做了介紹,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前提下,學生應從生活實際中的一些例子理解如何增加或減少物體的內能。
《內能》的教學反思2
物體的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觀世界的知識,不像機械能那樣直觀。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具有勢能的總和。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采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采用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于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有點難以遷移了,這與學生在7年級學過的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有關系,到了9年級學生慢慢的淡忘了。
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系,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系,我們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再用宏觀表現推渡物體內部的微觀表現。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系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么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具有勢能的總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內能,那么物體的內能再多也毫無意義。要充分利用內能,就必須設法改變內能,將內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功和熱量是內能改變的量度。對于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或是外界對物體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或是物體對外界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對于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物體吸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者物體放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不通過定量計算是不能確定物體內能的增減的。對物體做了多少功,同時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則物體內能的增加就是它們的總和,做功和熱傳遞將其它形式的能與內能相互轉化。在轉化過程中總的能量是保持不變的,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內能》的教學反思3
本節知識點均屬“了解”“認識”“初步認識”的層次,考慮到農村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熱學知識,內能熱量等概念都比較抽象,因此教學時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采用“類比”“聯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過分嚴密的表述。教學時不比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具體教法安排如下:
本節課我首先通過常見的有關內能的圖片引入新課,然后通過與機械能的類比,建立內能的概念,再結合分子動理論說明物體內能與溫度的關系,最后通過演示實驗展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我個人覺得教學方法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識過程,教學思路比較順暢,有助于學生逐步建立內能的概念。本節課中,學生在認真閱讀分析的基礎上充分交流討論,親身實驗,感受體驗,例舉實例,強化應用。具體教學過程:
(一)本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展示三幅圖片:1、鉆木取火;2、小女孩點燃火柴取暖;3、警察在冰雪天向過路司機遞上一杯熱水;提出:熱是一種能量嗎?把圖片作為引入的主體,避免了枯燥、冗長的文字陳述。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體驗,這個引入比較容易貼近學生,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引發共鳴,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對于內能的概念這節教學,宜采用“談話聊天的方式,與學生共同研討內能與機械能有什么樣的區別和聯系,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教學時不必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相關現象進行歸納、概括,進而形成概念。
2、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盡量減少教師的包辦代替。從一開始就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這段內容的教學,采取讓學生親自實驗,感受體驗,再從生活體驗、身邊事例入手列舉事例分析解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注重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去感受、領會知識,使知識化難為易。 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首先根據前面物體內能跟溫度有關自然引出內能是可以改變的,然后提出這一段的核心問題:“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讓學生針對這個話題分組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組織學生匯報展示,引導學生梳理歸類各種不同方法,明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讓學生動手做一個實驗:熱傳內可以改變內能:[想一想] 你怎樣讓一段50cm的鐵絲溫度升高呢?
關于“活動2”,主要介紹用熱傳遞的方式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教學中采用老師演示實驗的方法,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理解做功可以改變內能。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這要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為后面理解熱量概念打下基礎,有助于能的轉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學。
本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本課小結與課后作業。本課小結由學生完成,小結本課的收獲。完成課后自我評價與作業。我自評:
1、這節課較為成功,課件精美,實驗有效開展,啟發引導到位。
2、練習題設計很有針對性,自學導航設計有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3、注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思維的培養。
4、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環環緊扣,板書起到點睛作用。
5、關于壓縮做功,不成功,但用動畫彌補這個遺憾。(下課后,做成功了)
6、氣體膨脹做功講解時,描述不夠準確。有些緊張。
7、關于0℃的物體是否具有內能練習中沒有,有些失誤,在練習課上補救
《內能》的教學反思4
反思1:新課改要讓每個孩子獲得成功,于是有的老師對于學生所做的一切,只要不犯原則性的錯誤,從頭到尾都叫好,這是肯定不會有問題的。但不知這樣做的時候,他們有沒有認真思考一下評價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要采取多鼓勵多表揚的措施。但這不是讓教師無原則地叫好,如果聲聲都叫好,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呢?因此,在學生發言時,教師要抓住那些閃光的地方。就如《內能》一課里的一樣,學生采用了老師的方法得出了正確的發現,這當然是好,但我認為真正要為發現彎折粗鐵絲的同學叫好,因為他不唯書,不唯師,用自己的法子同樣發現了粗鐵絲內能增加變熱的現象,難道我們不應為他叫好嗎?在課改前,有一句話非常流行,“老師,請不要吝嗇您的掌聲”,那么在現在我要說一句“老師,請用好您的掌聲”。
反思2:課上探究轟轟烈烈,課后探究冷冷清清。這樣的問題決不僅僅是出現在一個學校一個教師身上,這是科學課在改革中出現的比較普遍的`問題。其實對科學問題的探究,在課上教師只是教給學生一些方法,一些簡單的問題探究,課后才是學生大有作為的地方。學生的熱情是有的,只不過教師沒有處理好。對于學生課后的探究,教師首先要給予極大的關注,時不時地問問學生,你們探究得怎么樣了?讓他們知道老師一直關注他們的行為。其次要給予及時的幫助,有的學生就是因為碰到了難題而沒有及時得到幫助最后喪失了信心。最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交流、獲得成功的機會,為學生搭建舞臺,讓他們開一個信息發布會或是上一節交流展示課,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并與同伴一起分享成功。
反思3:面向新世紀,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人的主體精神,學生不僅是學習者,更要成為生活者與實踐者,隨著《課程標準》及與之配套的新編教材在教學中的運用,我認為在實踐中要更新觀念,用好用活新教材,在教學中以學生活動為主,使學生成為獲取知識的主動參與者,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內能》的教學反思5
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采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系,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系,采用層層設問的方法,使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這一知識結構,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運動的快慢和什么有關?(物體的溫度有關)
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分子運動速度怎樣變化?(變快)
當分子的運動速度變快時,所有分子的動能如何變化?(變大)
分子的內能是由哪兩部分組成?(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
當所有分子的動能都變大時,物體的內能就會怎樣變化(增大)
反之呢(減少)
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
物體的溫度升高→分子運動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動能增加→
物體的內能增加分子動能↑+分子勢能→=內能↑
順理成章得出結論: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加,當物體的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就減少。
溫故而知新:冰熔化時有什么特點?(吸熱,但溫度不變)
冰熔化時吸收了熱量意味著內能如何變化(內能增加)
溫度不變→所有分之運動快慢不變→所有分子動能不變
增加的內能是通過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勢能)
解釋冰吸熱熔化,冰由固態變為液態,狀態變化了,使分子之間的作用變化,
從而使分子的.勢能增加。因而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卻可保持不變。增加的內能是由增加分子勢能獲得。內能↑=分子的動能→+分子的勢能↑
結論二:當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不一定升高,物體的內能減少,溫度不一定降低。
內能與溫度關系的教學始終離開學生熟知的概念,內能是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從這一熟知概念出發,層層相扣,將其演繹成小學的數學方法。一個因數+另一個因數=和(內能)。通過使一個因素變大而不改變另一個因素,從而增大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這一關系,學生容易記住結論且記得牢。在平時的教學中作為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學會,才能達到會學的目的。
《內能》的教學反思6
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陣地。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學校的生命,要切實落實減輕學生負擔,一定要致力于構建高效的課堂。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老師們越來越認識到課堂教學不僅要有效,而且應該高效。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教學是否有效,要看每位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進步或發展,具體看四個指標:一是學生走出課堂有否獲得新知,二是學生是否獲得新的能力或已有的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學生是否產生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四是是否形成了主動發展的意識和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合理處理教材,教學內容必須從簡單到難,讓學生從不會到有點會再到完全會。所謂“高效”主要是指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之間相吻合,使全體學生的素質得到提高。
一、要想課堂變得高效,教師要聯系生活,濃縮各種物理現象、題型等
新授課是學生學習某一知識點、物理現象的'第一印象,這入門的第一印象是否清晰、明了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新授課過程中能把所列示的物理現象通過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再應用到生活中去,或再用結論解釋生活現象,可以說學生對所學知識點掌握得比較好。
二、要想課堂變得高效,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普遍的關注。
在課堂上“生不動,我動”是一廂情愿,“生動,我也動”才能和諧高效發展,師生才能取得共贏。因此在課堂上通常要關注學生的動態,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用欣賞、夸獎的手段來體現你的關注;經常用目光或微笑掃描到課室的每一個角落去與學生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從你的微笑和目光中體會到老師的關注、溫暖和支持;用提問或允許回答問題來關注每一個學生。點點的關注對學生表達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老師器重我。要把他們每一點的積極性、每一點的學習熱情保護起來,讓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
三、要想課堂變得高效,集體備課要做好、做足。
備課是講課的起始環節,“備課”意義非比尋常,它是教師圍繞教學所進行的一系列準備性活動,是教師綜合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教學設計的再創造。備課深入透徹,才能在授課過程中揮灑自如,使教學充滿活力和生機。也只有如此,才能出現“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好局面。然而,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無論自己如何絞盡腦汁備課,到上課時總有不足的感覺。這時,就需要用到集體的智慧了。中國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強調的正是集體的智慧與力量。集體備課正是通過發揮教研組的群體力量,互取所長,使組內教師資源共享,能取得較好成效的一種備課方式。
本學期物理科組在備課前都在認真學習和掌握《課程標準》的內容、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還必須閱讀同類的其他教科書與自己講授內容有關的參考資料,綜合各家的論點,充實補充教材之不足。做到 “五個定”:①定時、②定內容、③定人員、④定場所、⑤定記載(指定專人記載,記錄研討時間、地點、參加者、研討內容及遇到的困惑等),同時留出一定時間,讓不同教學點的教師交流教學設計,評點各自教學設計的優缺點。同時把集體備課內容固定存放在某一固定位置,以便以后使用。每周四在辦公室集體備課;固定備課內容:主要討論下周上課的內容,重點、難點、注意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等等;固定安排人員整理:每次組內均安排一名教師執筆,把備課內容整理成教案并交打印室打印,在下周四之前發到組內教師;固定修改:各教師領到教案后,根據本班情況對教案進行適當修改;固定反饋:在下次集體備課時首先討論上次的教后感,以利于今后改進教學。
四、要想課堂變得高效,就要調動學生的五官參與到課堂中。
“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事”,從哲人的話中我們可以明白,教學是要調動學生參與到你的活動中去,當學生體驗過后的內容,掌握也就容易得多了。如何調動學生的參與,誰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也就成了成功的關健因素。通過“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指導思想,每門課都是教師先提出學習內容和要求,限定時間讓學生自學教材,再做課本上的練習題。教師當堂布置作業,當堂檢查,課后不留作業。先學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師教,而是老師對學生做的練習題做出評判,個別不會做的由教師指導。教案與學案互為一體,學生根據“講學稿”預習時往往能解決新授課50%以上的問題,于是當學生帶著對新知識的初步認知與感悟走進課堂的時候,知識對他們就從原先的未知轉變為“已知”,而課堂學習在一定意義上就成為知識的“再現”,如此,課堂就不單單體現單向傳輸知識的功能,而成為師生探討問題、交流觀點的場所;并且此時的學生更樂于表現,更能體現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這些過程中教師通過多練、實驗、比賽、表揚等多種手段,讓學生自學、自練、自教,教師由講授者變為組織者,因而學生和主體地位被調動起來了,手到、口到、眼到、腦到、耳到,學生的所有感官都用到了學習上,自然成績也就出來了。
隨著課改的縱深發展,“有效”、“高效”已經成為理想物理課堂的孜孜追求。讓我們拋開形式化和功利化,真正為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上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而努力,扎扎實實上好每一堂課,讓物理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內能》的教學反思7
一、學會探究,適當鼓勵,激發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探究“使鐵絲內能變大,溫度升高”的方法。在學生充分討論后,再請學生發言。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提出了很多方法。這當然是好,但我認為提出“用彎折粗鐵絲的方法來提高鐵絲溫度,增大鐵絲內能”的同學真是難能可貴。因為他不唯書,不唯師,用自己的方法發現了粗鐵絲內能增加變熱的現象,難道我們不應為他叫好嗎?在課改前,有一句話非常流行,“老師,請不要吝嗇您的掌聲”,那么在現在我要說一句“老師,請用好您的掌聲”!
二、重視實驗,引導觀察,學會歸納。
教師的演示實驗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以往對它的作用重視不夠。雖然有時認真地做一次給學生看了,學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時或者不做實驗,只用口頭說說講講;或者有時只用電腦課件模擬,變真為假,然后要求學生記、背結論等等,這些做法不但失去了演示實驗應有的作用,更失去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提高能力的.機會。教師演示實驗的教學過程也是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通過有效的、層層加深的提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到學科學的樂趣,了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精神”。通過學生的參與,達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教師不但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也讓學生體驗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完善了教師自己的教學過程。學生通過教師層層深入地提問、啟發,通過參與演示實驗的全部過程,不但理解了實驗所要達到的目的,也知道了如何去設計實驗達到用的,如何根據實驗現象通過進一步分析,歸納出物理規律。
三、把探究活動貫穿于物理教學的始終。
九年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的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我認為,所謂“科學探究”,應不僅僅是安排在教科書中的“探究活動”這一部分內容,它應貫穿于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教師的演示實驗也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組成。另外,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會探究,更應讓學生在課堂外學會探究。只有這樣,才真正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究,去研究大千世界的奧妙!
《內能》的教學反思8
本節課設計上有三大亮點:
一、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通過三個試驗探究讓學生總結共性:是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內能)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對熱機的教學完全交給學生,先通過視頻觀看(視頻直觀形象,同時又是全角度,學生能從各角度整體認識),再通過自主學習課本,最后通過問題引導小組合作討論。學生自學的程度遠遠超出教師的.預習,學習效果好于教師的單純講解。
三、利用ppt的超鏈接功能,制造出翻翻看的功效,大大提高了學生小結、鞏固練習的興趣。因為有一點的不確定性,所以對學生來說,有一定挑戰性,又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
本節課我的體會:
要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通過多角度的學習方式設計(活動、試聽材料、課本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問題引導)指導學生學習,而不是運用講授簡單了事,那么學生的收獲會遠遠超出我們的設計,不僅會收獲知識,更重要的是收獲能力方法。
《內能》的教學反思9
一、從生活走向物理,激發學生興趣
用深圳歡樂谷中驚險刺激的娛樂設施——“跳樓機”的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為本節課設下懸念:壓縮空氣為什么能在2秒鐘內把“跳樓機”頂到高空。
二、巧妙類比,實驗探究,引入內能
內能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是個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采用與機械能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
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采用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讓學生猜想“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然后用水蒸氣膨脹做功使軟木塞沖出的實驗加以驗證,從而引出物體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然后再用分子運動的視頻讓學生加以理解,最后再給出內能的定義。這樣學生就基本理解內能的要概念。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分子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于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勢能相似,學生就有點難以遷移了。
三、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突破難點
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系,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系,我們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再用宏觀表現推渡物體內部的微觀表現。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系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么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內能》的教學反思10
通過對這節課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復地修改,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
1、明確教學目標。能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目標,符合《物理新課程標準》。教學過程設計注意緊密地圍繞著教學目標。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注意從學生探究與交流的角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2、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層次清晰,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到位。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始終發揮著課堂組織者和學習引導者的作用,使學生通過活動、觀察、思考、討論、歸納、交流等行為自然地掌握所學知識,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3、注意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每個重要的知識點的得出都能先根據學生的一些已有經驗總結,學完以后讓學生列舉相關的生活實例。這樣既能達到練習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同時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4、體現了物理課的實驗性與趣味性。通過學生生活體驗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通過采取哪些辦法可以使橡皮溫度升高,讓學生思考動手做一做,匯報自己各種方法并歸類,培養討論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分析棉花燃燒成因和能量轉化,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并且提高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在體驗物體對外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減小,用氣球放氣感受手與氣球接觸處的溫度變化,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當然,本課設計的不足也還是有不少的。比如:
1、備學生不足,問題設置 “過度”開放,比如在氣球放氣實驗中,提問“氣球為什么會升空?其過程的能量轉化怎樣?”就導致學生無從入手,摸不著頭腦,出現了漫無邊際的現象。如果變“過度”開放為“適度”開放,在每個大問題下面設置幾個小問題,用問題串的形式將它們緊湊的聯系在一起。比如在這兒可以設置(1)氣球的機械能如何變化?(2)是用怎樣的方式使其機械能增加的?(3)增加的機械能從何而來?(5)能量如何轉化?這樣學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從而大大增加了提問的有效性。
2、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相互的評價作用。比如熱機的工作過程,最后的視頻展示拿出來作為對前面熱機的設計作一個總結,加深理解,學生觀看時間短,消化理解的時間與空間不夠。如果讓大家先討論一下,多請幾位同學說一說,并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然后教師再總結一下,效果應該更好一點。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在今后物理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內能》的教學反思11
課題:環境保護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調查、查找資料和研究的內容
幫助班級學生組建九個研究性學習小組,利用研究性學習課和雙休日,按以下內容分配不同的任務,開展活動。
1、調查內容:
(1)在自己家庭的生活區,通過走訪和調查了解生產和生活對環境的依賴和影響。
(2)調查本市一家有影響的高能耗企業,了解對大氣保護的措施。
(3)走訪當地政府部門,收集行政機關對大氣環境的監測情況。
2、查找資料:
(1)通過因特網或學校圖書館,了解當今世界對大氣環保的研究和治理情況。
(2)總結大氣污染的種類。
(3)現階段我國空氣污染物的主要原因。
3、研究內容:
(1)化石燃料與人類進步的關系。
(2)我國治理“酸雨”應首先采取什么措施。
(3)展望新能源。
二、課堂教學過程
1、研究性學習小組匯報
學生研究性學習小組發表課前對環境保護有關的調查、收集資料和研究的有關小結報告。
2、總結環境污染的種類
通過學生各組的發言,總結環境污染的種類。
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體廢氣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噪聲污染、光污染等。
3、大氣污染情況分析
我國是以燃煤為主的國家,粉塵、二氧化硫(SO2)、氮的氧化物(NOx)成為我國大氣的`首要污染物。如1998年全國煙塵排放量達1452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20xx萬噸。我國酸雨的罪魁禍首是二氧化硫。
光化學煙霧也經常有報道。
全球現大氣異常現象如氣候變暖、破壞臭氧層等,被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學者所重視。
4、酸雨形成的原因
討論之后,教師總結。
教師提供環保素材的有關信息。
(1)圖片
(2)錄象:有關酸雨的幾段錄像。
5、治理大氣污染的方法
(1)研究性學習小組提供方法。
(2)全體學生評價。
(3)教師評價。
參考方法:
(1)提高燃料標準。
(2)開發新能源。
(3)研究煤和燃油的脫硫和脫氮技術。
(4)推廣天然氣,減少煤炭和燃油的使用。
(5)加大治理污染企業,如對環保增加投入和搬遷的力度。
(6)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7)完善環境保護的有關政策。
(8)鼓勵低耗產品和環保產品的開發。
三、課堂教學總體評價。
1、對教學內容評價。
2、對學生課堂及課前的活動評價。
3、教師自我評價。
教案點評:
環境問題由來已久,如今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問題。本節課在教學中結合常見的污染問題,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安排學生在課前調查、收集并就所得信息進行研討,從而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種以學生活動為主的學習方式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培養了學生的自學、科研、實踐、協作等多種能力。
《內能》的教學反思12
本節教材教學內容包括內能的概念,影響內能的大小的因素,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作為學習主體的九年級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處于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認識中還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本課應注意適應學生好奇心、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為依托,通過理性分析和判斷,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采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采用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于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有點難以遷移。在講內能時要注意內能的普遍性,一切物體都有內能,要注意糾正低溫物體沒有內能的誤解.
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系,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系,我們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再用宏觀表現推渡物體內部的微觀表現。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系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么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要充分利用內能,就必須設法改變內能,將內能轉化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功和熱量是內能改變的量度。對于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或是外界對物體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或是物體對外界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對于一定質量的物體,物體吸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增大;物體放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則物體內能減少;物體吸熱同時物體對外界做功或者物體放熱同時外界對物體做功,不通過定量計算是不能確定物體內能的增減的。對物體做了多少功,同時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則物體內能的增加就是它們的總和,做功和熱傳遞將其它形式的能與內能相互轉化。
《內能》的教學反思13
通過對這節課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復地修改,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我結合自己的教學過程和其他老師對這節課的點評,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1、明確教學目標,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層次清晰,各個教學環節的過渡很自然、到位。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始終發揮著課堂組織者和學習引導者的作用,使學生通過活動、觀察、思考、討論、歸納、交流等行為自然地掌握所學知識,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注意從學生探究與交流的角度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2、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技術的作用。這節課應用了多媒體教學,選擇了許多圖片和視頻,使許多實例直觀的呈現在學生眼前,比如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中的打磨機圖片、砂輪機視頻,在做功還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減小中的爆竹升空、炸彈爆炸、開水將壺蓋頂起、火箭發射等,這樣是學生對知識的應用不僅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將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3、注意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每個重要的知識點的得出都能先根據學生的一些已有經驗總結,學完以后讓學生列舉相關的生活實例。這樣既能達到練習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同時又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當然,本課設計的不足也還是有不少的。比如:
1、問題設置“過度”開放,比如在空氣壓縮引火儀的演示實驗中,提問“什么會出現棉花著火現象?”就導致學生無從入手,摸不著頭腦,出現了漫無邊際的現象說出“空氣與空氣摩擦”這樣讓我無從回答的答案。如果變“過度”開放為“適度”開放,在每個大問題下面設置幾個小問題,用問題串的形式將它們緊湊的聯系在一起。比如在這兒可以設置:
(1)棉花著火說明棉花的溫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棉花的內能如何變化?
(3)是用怎樣的方式使其內能變化的?
(4)變化的內能從何而來?
(5)能量如何轉化?這樣學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從而大大增加了提問的有效性。
2、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相互的評價作用。比如流星形成過程,最后拿出來作為對本節課學習的一個總結應用,只選了一位同學起來說了一下,如果讓大家先討論一下,多請幾位同學說一說,并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然后教師再總結一下,效果應該更好一點。
3、細節不夠完美。比如在設計氣體對外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減小的實驗中,氣體對外做功使的哪個物體的溫度下降,溫度計顯示的是哪個物體的溫度下降,這個地方沒注意說清楚;另外我自己的語速過快,還有提出問題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交流。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同時我也要感謝兄弟學校的評議,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在今后物理教學中我會不斷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內能》的教學反思14
物體的內能是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觀世界的知識,不像機械能那樣直觀。內能是指物體內部的能量,是和物體內部的分子有關的能量。物體的內能是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物體內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內能就越大,即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教科書上沒有提出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只說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能,其實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就同時具備了動能與勢能,故在教學中提出內能實際是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采用類比的方法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個物理概念。
在引入物體內能的時候,我是采用宏觀物體的機械運動中具有的機械能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運動也具有能量嗎?”從而引出物體的分子的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之為內能。但是,內能與機械能是不同的`,內能是分子在物體內部自身不停的“分子運動”而不是隨物體整體一起運動所具有的能。機械能則是物體作為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物體的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物體的內能當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動能和勢能兩個方面。動能跟微粒的運動的激烈程度有關,這點學生很容易從機械能中的動能進行遷移,勢能是指微粒間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機械能中物體由于被舉高或是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就難以遷移了。
但接下來內能和溫度的之間的辨證關系,學生理解起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為了幫助學生理順溫度和內能之間的辨證關系,還是帶著類比的思想,微粒的動能與溫度的關系學生能很快的直觀的理解,因為溫度越高,微粒的熱運動就越激烈,學生的感覺就是微粒的運動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動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勢能怎么跟溫度有關,那是因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
物體的體積在增大,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間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勢能自然也在增大。隨著溫度的升高,微粒的動能和勢能都相應增大,自然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對同一個物體,溫度越高,物體的內能越大。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借助多媒體將微觀粒子形象的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直觀的感性認識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內能》的教學反思15
目標要求
1、知道知道我國的資源、環境現狀
2、知道節約資源國策、保護環境國策;
3、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意義;
4、增強學生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能力、參與實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收集有關資料,利用課件豐富教學內容,形成對相關內容的感性認識,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親近自然、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感情,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科學發展觀。
教學重難點:
生態文明建設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圖片與詩句的對比,展示我國的資源、環境現狀,引入新課題
二、目標展示
三、自主學習
自學第三小節,提出問題,找找答案,勾畫重點。
四、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教材內容探討(多媒體課件)
(一)我國的環境、資源現狀
通過課件展示圖片,歸納出我國的環境資源現狀。
資源: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種類多,人均占有量少;開發難度大;開發利用不合理,浪費損失現象嚴重。
環境: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二)針對我國的環境資源現狀,國家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政策
1、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2、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三)生態文明的內涵、意義
內涵:
1、生態文明是一種發展理念,也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
2、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用更文明的`態度對待自然,拒絕對大自然進行野蠻和粗暴的掠奪,改善與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意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是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總布局——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五)怎樣建設生態文明中國?(從國家、社會、企業、個人角度思考)學生思考、討論并發言老師歸納總結
國家:
1、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2、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3、制定和完善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4、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的關系
5、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社會:
1、加強社會監督
2、建立廣泛的公眾參與制度
3、樹立良好的社會氛圍
企業:加強技術革新,節能減排降耗
個人:
1、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增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自覺性。
2、積極宣傳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及國家相關的方針政策。
3、從身邊小事做起,響應低碳生活,節約用水用電,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
4、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盲目追求奢侈,不攀比、不浪費
(六)建設美麗中國,從我做起。
反思日常行為,我們該如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學生分組討論發言,教師歸納總結
隨手關水龍頭、節約用電、一水多用、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不隨手亂扔垃圾、使用環保袋,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盡量乘坐公共汽車、向有關部門舉報破壞環保的不法行為等
設計說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開拓自己的思維,學會傾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認識到“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五、檢測反饋
通過習題,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
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師生評價——有需要分析解惑
【《內能》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內能教學反思10-31
內能教學反思10-30
認識內能教學反思08-07
熱和內能教學反思11-22
認識內能教學反思02-20
內能教學反思(14篇)01-26
認識內能教學反思優秀02-23
初中物理內能教學反思01-12
內能教學反思14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