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會看病》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地描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我這堂課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默讀、瀏覽等方法,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還原感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通過自由辯駁的形式,發現文中母親“愿意”與“不愿意”兩種矛盾心情的表達方式,初步了解交叉描寫的作用;通過互文閱讀的方法,自主建構,感悟“讓兒子學會獨立”才是文中母愛的真諦。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難點是他們能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我把課堂教學主要設計為三大板塊:一是圍繞“殘忍嗎?”展開討論,質疑母愛,引發認知沖突;二是通過辨析“愿意嗎?”抓住句子,品悟母親內心;三是再論“殘忍嗎?”,體會情感變化,感悟母愛真諦。
課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為本”的角度,通過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過客”。在此選取幾個片段與大家交流:
在預習反饋時,根據我校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一般會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為“兒子生病了,曾作為醫生的母親讓他獨自上醫院,他學會了看病。”我設計了“給‘讓’換個更恰當的詞,并說說理由。”這一問題,從學生提出可換成“要”、“叫”、“教”,再逐個反對,到最后一致確定換成“逼”字最恰當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不由自主地走進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語言表達與內心感受的關系。我隨即抓住文中“母親‘逼’兒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對話描寫進行朗讀訓練,采用“老師范讀、學生點評”的方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賞析水平,激發了他們的.朗讀興趣。經過質疑、討論與補充,學生情感與文本產生了共鳴,進行朗讀訓練時,自然真情流露,語氣、語調把握得恰到好處。
本文中母親的矛盾心理貫穿故事的始終,透過心理活動描寫(母親內心的獨白)來反映她矛盾的內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點。為了突破“理解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圍繞“母親愿意還是不愿意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這個問題發表觀點,然后從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自由辯論。這種打破教學常規的學習方式馬上引起了孩子們濃烈的探究欲望,他們很快找到文中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詮釋,據理力爭,思維碰撞不斷迸發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學生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文本透露的情感,他們不僅走進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母親那獨特的愛子方式,更感悟到母愛的真諦,對母愛的贊美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這堂課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辯論的時候,可能在準備時間上還不夠充分,造成部分學生在發表觀點時缺少有力的證據,加上語言組織能力的欠缺,整個辯論過程學生雖然熱情高漲,語言表達卻略顯蒼白。其次,我自己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沒能把握好課堂生成點,對一些精彩的回答沒有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課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這樣一閃而過,留下了遺憾。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在拓展思維的同時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爭取多向名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2
《學會看病》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的一篇閱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磨煉兒子獨自應對生活的潛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課文先講母親發現兒子病了,準備照例自己用藥給他治病,后又改變了主意,讓他自己獨自到醫院看病。“當我又準備在家里的儲藥柜里找藥時,卻突然怔住了。”說明母親意識到就應鍛煉兒子獨立應對疾病。接下來的對話,能夠看出兒子對父母的極度依靠,更堅定了母親“就應及早教會他看病”的決心。“既然我是母親,就就應及早教會他看病”、“生怕自己改變了主意”、母親對兒子的囑咐、“心立刻軟了”、“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述,反映出母親內心的矛盾,愛子真情飽含其間。再講兒子到醫院后母親在擔心、后悔與自責中等待,直到兒子看完病回家。“從他出門的'那一分鐘起,我就開始后悔。我想……”、“時間艱澀地流動,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縮成一團”等心理活動的細致描述,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職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透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磨煉孩子獨立生活的潛力。本文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廣袤深遠。
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透過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生詞,初步感知資料、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邊讀書邊勾畫出描述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進行交流。在體會母親感情時,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最后學完課文,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或者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類似經歷。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正如我的意料,此刻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事小事都有父母包辦,哪怕一點傷風感冒父母們都緊張得不得了,第一時間帶孩子們上醫院看病,從沒有像書中的母親一樣放膽讓孩子們自己上醫院看病,所以,對于書中的小男孩獨自一人去醫院看病,他們中大多數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有一小部分同學卻很渴望像小男孩一樣去嘗試,但他們都明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家長們肯定很擔心他們,害怕他們會出意外。教學中,即使我們千方百計期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的潛力,但在現今社會,孩子們個個都是父母的寶貝,根本很難實現像書中的母親那樣放心讓孩子獨自一人看病的,如何真正培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自理潛力,這真值得每一個父母思考。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3
新進教師第一學期與要上一堂匯報課,九月份剛開學,我就接到了這一通知,時間是十二月份。
從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思考,應該上哪篇課文呢?我粗粗瀏覽了一下語文課本,最后鎖定在《學會看病》這篇文章。我認為,看病是孩子生活中都有的經歷,上起來可能比較好把握。于是我就開始了備課之路。
《學會看病》這一課,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感受“父母之愛”。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煉兒子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文中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學會看病》這篇課文挺長,一共有27個自然段,但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專家早就告訴我們,略讀課文的指導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
根據這一原則,我備課時把課文分成兩塊,一塊是讓學生體會母親的狠心,一塊是體會母親的心里變化,應該說大方向是沒有錯的,于是我就開始了第一次磨課。
在五(2)班上完了,自己感覺整個流程還算順暢,但細節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年級組老師給我對大的忠告就是:自己說的太多,評價語太單調,不夠自然。
我知道這是我上課最大的問題。怎么辦?我就向年級組的每位老師請教,該如何克服這一難題。在年級組和教研組老師的幫助下,我進行了多次修改,多次磨顆,每一次上課,每一次評課,都讓我受益匪淺,我作了如下反思:
第一次試教,我有了以下反思:
一、教學內容過多,教學時間太緊,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在抓心理描寫,感悟母親的心理矛盾這一環節抓的點太多,對于略讀課文來說,抓得過細,且教學過程中主次不明顯,有點面面俱到,設計上與精讀課文區別不大。
二、聽課教師的感覺是教學環節很多,教師牽得很辛苦,學生跟得很辛苦。但母親的`心理矛盾仍未體現出來,且語言訓練重點不突出,缺少些語文味。
三、學生的學習收獲是收益不多,只是“就文論文”,語言上提升不快。
第二次試教,我的反思:
一、能抓住文章的兩大板快:母親的狠心、母親的心路歷程。但是,在時間分布上過于均勻,沒有重點突出母親心理變化,沒有很好地讓學生體會到母親內心的那份糾結。另外,在分析母親心理活動時,教法過于單調,學生沒有新鮮感,因此課堂氛圍不夠活躍。
二、聽課教師覺得上課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老師的評價過多,老師還是在牽著學生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發揮,因此,學生只是浮于文章的表面,沒有真正走進文本。
三、學生感受:讀懂了文章,理解了母親的內心想法,也懂得了母親的良苦用心,作者為何能把母親的心理變化展現地這么好,學生不明白。這就說明老師在教學時對于句子的分析不夠到為位。
經過六次磨課、評課,在最后一次試教后,我對自己、對文章都有了新地認識: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上的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0課《學會看病》。課文詳細描述了一位醫生母親,在一次發現兒子感冒了之后,沒有像以往一樣,在家里給孩子開藥,而是鼓勵他自己去醫院看病的一系列復雜而矛盾的心理過程,表現了母親柔腸百轉的舐犢之情,成功刻畫深明事理的母親和獨立自強兒子的形象,揭示了為人父母,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得到磨煉,同時使自己更加成熟的人生哲理。文質兼美,情感細膩。編者意圖有二:一是圍繞單元語言訓練點,進一步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一定的描寫方法,表現父母之愛的;二是圍繞單元主題,使“父母之愛”能多角度、多側面地呈現,主題更為豐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①認識11個生字。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理解“打蔫、艱澀、殘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圖索驥、忐忑不安”等詞語。
②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通過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等描寫來表現人物,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注意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命體驗,通過以“說”與“讀”、“讀”與“悟”的結合,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的情感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課文中特殊的母愛方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學習作者通過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等描寫來表現人物,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
感受課文中特殊的母愛方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愛。
在備課時,我就想到了于丹教授在做客中央四套《文明之旅》欄目,在談到什么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時,她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只有一種愛是以成功的分離作為它的目標,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越早成功地分離,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越好。成功的分離是一種更節制,更內斂,更深沉的愛。
由此,我還想到,父母的愛以分離為目的與老師傳授的讀書方法使學生最終能獨立閱讀、自主表達,這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是讓學生能最終走向獨立的紐帶。作為略讀課文,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嘗試放手,讓學生根據學習的要求,自己去獨立閱讀、
寫批注、探討交流。應該說,他們的自學效果不錯,他們能從文中找出有關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語句去品味感悟;最后補白兒子的內心活動,以寫促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總結全文,并推薦課文閱讀。
整節課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學生走進文字,教學的過程與所取得的效果還算過得去。
一、把握略讀課文類型
葉圣陶先生提出了“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略讀指導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的思想。與精讀課文比較,略讀課文主張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然而略讀課文一般篇幅冗長,教學時數少又是不可變更的事實。這對矛盾就考驗著教師對教材的駕馭能力。教師只有對教材進行一番整合、取舍,達到突出重點、長文短教、一課一得,才能在有效的時空里消化大篇幅的閱讀量,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整堂課粗線條地安排了五個環節: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2. 抓關鍵詞,了解大意。3. 再讀課文,體會情感;4. 拓展延伸,對比閱讀;5. 讀寫結合,理解母愛。在 “學習語言和心理,感悟別樣母愛”上,從研讀母親心理的'句子入手,以一個大問題統領整堂課,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以重點句為突破口進行研究,從字里行間去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從而了解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感悟母親對兒子的深情。
二、以心理線索為切入口
“研究心理”分兩步走:一是抓文中母親的心理線,研究母親的心理變化過程,從“心軟到后悔到忐忑不安”,感悟母親對兒子的愛;第二步是進行寫法遷移,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補白兒子的心理變化過程,體會兒子對母親的感恩之情。通過寫話練習再次體現此文抓住人物心理表達情感的特點。這樣安排,不僅使整個學習過程有一定的“溫度”,也體現了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學生理解文中母親對兒子這種特別的愛也就水到渠成,主題得到了升華。
三、以扎實的語言訓練為目標
語文學習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重語言實踐。雖然說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效率就下降了。所以在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通過有層次的閱讀,在內容理解、情緒感染與語言感悟上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依托文本授之以法,循法而學,進行扎實的語言訓練。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語文教學要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激發其情感和想象能力。 在這堂課中,我非常注重語言點的訓練, “忐忑不安”、“按圖索驥”、“聊勝于無”等詞語的教學到位有效。并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加以理解,這樣詞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情味及意蘊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了立體形象感。就這樣引領學生一個個地品味詞語,一次次地體會文本所承載的情感,一層層地體現母親的愛子情深這個主題。
四、關注群文閱讀,提高語文素養。
利用《學會看病》與《剝豆》兩篇文章的相似性:通過對話描寫(語言描寫)與心理活動描寫(母親內心的獨白)反映母親矛盾的內心世界是寫作上的最大亮點。讓學生發現這兩篇文章寫法上的相同點,強化本文敘述表達的特色,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同時將精彩
的結尾品讀到底,實現表象化的體驗到植根語言扣人心弦的情感升華!
想法很完美,現實很殘酷。上課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急待改進:
1、時間安排得不夠完美,有點先松后緊。前半堂課自己未能進入教學狀態,緊張得放不開,以致頭腦出現空白點。課堂在我影響下,變得有點沉。
2、為了達到預設的教學設計,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操之過急,學生未有好的發現時就匆匆告訴答案。總是喜歡搶過學生的話語權,當學生不能說到我預設的點子上時,容易自己生拉硬拽,牽的痕跡過重。對策——學會放手,學會靜默,學會等待!
3、評價學生的語言不夠豐富。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5
《學會看病》是一篇閱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磨煉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課文先講母親發現兒子病了,準備照例自己用藥給他治病,后又改變了主意,讓他自己獨自到醫院看病。“當我又準備在家里的儲藥柜里找藥時,卻突然怔住了。”說明母親意識到應該鍛煉兒子獨立面對疾病。接下來的對話,可以看出兒子對父母的極度依賴,更堅定了母親“應該及早教會他看病”的決心。“既然我是母親,就應該及早教會他看病”、“生怕自己改變了主意”、母親對兒子的囑咐、“心立刻軟了”、“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反映出母親內心的矛盾,愛子真情飽含其間。再講兒子到醫院后母親在擔心、后悔與自責中等待,直到兒子看完病回家。“從他出門的那一分鐘起,我就開始后悔。我想……”、“時間艱澀地流動,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縮成一團”等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對孩子的未來負責,通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磨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廣袤深遠。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通過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生詞,初步感知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邊讀書邊勾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進行交流。在體會母親感情時,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學完課文,我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學習課文的感受,或者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類似經歷。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孩子們在談學后的感受時,有幾個孩子談得比較好。如:李琦談到他很敬佩文中那個孩子的勇氣和膽量。小小年紀,就一個人去醫院看病,這是我們中國許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平常連我一個人到學校,媽媽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這、注意那……楊振寧還舉了一個事例,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報道:中外孩子共同參加野營拉練活動。中國孩子在活動中,不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能力遠不如外國孩子。劉洋補充道,西方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性,他們以自己掙錢為榮耀,父母施舍為可恥,所以他們利用各種機會鍛煉自己,同時了解社會,增長見識,他們真了不起。秦曉雯與他們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不是中國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國家長的教育方式。我們做什么事情他們都要加以限制,這不準、那不準,這哪里是愛我們,分明是害我們。過分的愛不是真愛,而是溺愛。我們正是在父母的溺愛中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機會,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要尋找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向文中那個小男孩學習。從他們的發言中我深深的感到他們多么渴望有鍛煉的機會啊!可現實中他們的愿望卻很難實現,因為家長們肯定很擔心這,擔心那,害怕他們會出意外。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深感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脫節。
教學中,我們希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在當今社會,孩子們個個都是父母的寶貝,根本不會像書中的母親那樣放心讓孩子獨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去深思的。我多么希望我們中國的家長也能像文中的母親一樣為孩子多創造一些獨立生活的機會,讓我們的孩子也早早的學會自立自強。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6
《學會看病》是一篇閱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磨煉兒子獨自應對生活的本事,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課文先講母親發現兒子病了,準備照例自我用藥給他治病,后又改變了主意,讓他自我獨自到醫院看病。“當我又準備在家里的儲藥柜里找藥時,卻突然怔住了。”說明母親意識到應當鍛煉兒子獨立應對疾病。接下來的對話,能夠看出兒子對父母的極度依靠,更堅定了母親“應當及早教會他看病”的決心。“既然我是母親,就應當及早教會他看病”、“生怕自我改變了主意”、母親對兒子的囑咐、“心立刻軟了”、“孩子畢竟是孩子,并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述,反映出母親內心的矛盾,愛子真情飽含其間。再講兒子到醫院后母親在擔心、后悔與自責中等待,直到兒子看完病回家。“從他出門的那一分鐘起,我就開始后悔。我想……”、“時間艱澀地流動,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縮成一團”等心理活動的細致描述,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母愛。母親看似“冷漠”的言行,是為了盡到做母親的職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經過讓兒子學習找醫生看病,磨煉孩子獨立生活的本事。
本文從母親盡責的獨特視角,反映了母愛的廣袤深遠。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本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讀通順、經過查閱工具書理解生字、生詞,初步感知資料、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邊讀書邊勾畫出描述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進行交流。在體會母親感情時,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學完課文,我引導學生談談自我學習課文的感受,或者聯系自我的生活實際談自我的類似經歷。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孩子們在談學后的感受時,有幾個孩子談得比較好。如:李琦談到他很敬佩文中那個孩子的勇氣和膽量。小小年紀,就一個人去醫院看病,這是我們中國許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平常連我一個人到學校,媽媽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這、注意那……楊振寧還舉了一個事例,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報道:中外孩子共同參加野營拉練活動。中國孩子在活動中,不僅僅怕苦、怕累,并且自理生活本事遠不如外國孩子。劉洋補充道,西方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獨立性,他們以自我掙錢為榮耀,父母施舍為可恥,所以他們利用各種機會鍛煉自我,同時了解社會,增長見識,他們真了不起。秦曉雯與他們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不是中國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國家長的教育方式。我們做什么事情他們都要加以限制,這不準、那不準,這哪里是愛我們,分明是害我們。過分的愛不是真愛,而是溺愛。我們正是在父母的溺愛中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機會,所以我們從此刻開始,要尋找鍛煉自我意志的機會,向文中那個小男孩學習。從他們的發言中我深深的感到他們多么渴望有鍛煉的機會啊!可現實中他們的愿望卻很難實現,因為家長們肯定很擔心這,擔心那,害怕他們會出意外。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深感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脫節。
教學中,我們期望能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的本事,但在當今社會,孩子們個個都是父母的寶貝,根本不會像書中的母親那樣放心讓孩子獨自一人去看病的,如何真正培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自理本事,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去深思的。我多么期望我們中國的家長也能像文中的母親一樣為孩子多創造一些獨立生活的機會,讓我們的孩子也早早的學會自立自強。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磨練兒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的描寫,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農的愛子之情 。 走進文字。就這來說,今天的教學,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學生走進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決定讓兒子獨自看病——猶豫、后悔、擔心、自責、勇氣又回到心里。讓學生找到母親在這一過程中相應的語言和心理描寫,如“我的心立刻軟了。是啊,孩子畢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親濃濃的愛子深情。但也從學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學生的理解畢竟是粗淺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親,在孩子有病的時候,不但不幫助他,還給他雪上加霜”。就有學生不能讀出母親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責是因為愛子之切。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引導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了我在課堂的教學機智還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時的冷漠,總有一天,你要離我遠去,獨自面對生活。我預先能幫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張路線圖,它也許不那么準確,但這是我的責任。”在講解這句話的意思時我太過于牽引。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8
《學會看病》這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煉兒子自應對生活的潛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從心理描述入手,讓學生找出兒子發燒到從醫院看病回來這一過程中母親的心理變化的句子進行體會。透過分析,理解了母親的心理變化過程是從下決心到擔心、自責到最后的釋然。整個過程都包含著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愛,也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父母之愛,懂得父母之愛,這對此刻的生子更具現實好處理解這位母親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說”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特方式。所以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的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述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然后叫他們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兩句話之后小組合作交流各自閱讀所得。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我抓住這篇課文中超多描述母親心里活動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找出描述母親心里活動的句子,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朗讀這個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
體會出母親在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的那段時間中的后悔和擔心,從而體會到母親的用心良苦,感受母愛的偉大,感受母親深深的愛子深情。但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細節不夠細,體會的不夠深入。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完善的地方。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9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去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煉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學生在生活中依賴性較強,獨立生活能力較差,學習本課,不但要引導學生全面認識母愛,而且要激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處處注意磨練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理解這位母親獨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說”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獨特方式。所以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的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然后叫他們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然后相互交流。從孩子們的交流中,能體會到他們已經理解了這位母親的作法。抓住文中多處描寫這位母親內心活動的.句子,反復朗讀,形式多樣。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做出決定──猶豫不決──心軟后悔──自責擔心──勇氣回升,而且從這些細致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真正體會到了“愛”是鼓勵、關心和鍛煉。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0
《學會看病》是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從母親的角度描寫了一個母親為兒子立生活的能力,鼓勵兒子一個人去看病,細膩地描寫出了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體現了母親濃濃的愛子之情。
我這堂課的設計目標是讓學生通過默讀、瀏覽等方法,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句子,還原感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心理歷程;通過自由辯駁的形式,發現文中母親“愿意”與“不愿意”兩種矛盾心情的表達方式,初步了解交叉描寫的作用;通過互文閱讀的方法,自主建構,感悟“讓兒子學會立”才是文中母愛的真諦。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抓住描寫母親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體會母親的感情變化;難點是他們能理解母親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我把課堂教學主要設計為三大板塊:一是圍繞“殘忍嗎?”展開討論,質疑母愛,引發認知;二是通過辨析“愿意嗎?”抓住句子,品悟母親內心;三是再論“殘忍嗎?”,體會情感變化,感悟母愛真諦。
課堂上,我希望能站在“以生為本”的角度,通過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匆匆過客”。在此選取幾個片段與大家交流:
在預習反饋時,根據我校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一般會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為“兒子生病了,曾作為醫生的母親讓他自上醫院,他學會了看病。”我設計了“給‘讓’換個更恰當的詞,并說說理由。”這一問題,從學生提出可換成“要”、“叫”、“教”,再逐個反對,到最后一致確定換成“逼”字最恰當的過程中,他們已經不由自主地走進文字,理解和感受人物語言表達與內心感受的關系。我隨即抓住文中“母親‘逼’兒子自己去看病”的一段對話描寫進行朗讀訓練,采用“老師范讀、學生點評”的方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賞析水平,激發了他們的朗讀興趣。經過質疑、討論與補充,學生情感與文本產生了共鳴,進行朗讀訓練時,自然真情流露,語氣、語調把握得恰到好處。
本文中母親的矛盾心理貫穿故事的始終,透過心理活動描寫(母親內心的白)來反映她矛盾的內心世界是本文的一大特點。為了突破“理解母親特的愛子方式,感悟文中母愛的真諦。”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讓學生圍繞“母親愿意還是不愿意讓孩子一個人去看病?”這個問題發表觀點,然后從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展開自由辯論。這種打破教學常規的學習方式馬上引起了孩子們濃烈的探究欲望,他們很快找到文中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詮釋,據理力爭,思維碰撞不斷迸發新的火花。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學生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文本透露的.情感,他們不僅走進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母親那特的愛子方式,更感悟到母愛的真諦,對母愛的贊美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這堂課上,我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之處。在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辯論的時候,可能在準備時間上還不夠充分,造成部分學生在發表觀點時缺少有力的證據,加上語言組織能力的欠缺,整個辯論過程學生雖然熱情高漲,語言表達卻略顯蒼白。其次,我自己在評價學生的發言時,沒能把握好課堂生成點,對一些精彩的回答沒有及時給予積極的評價,課堂生成的智慧火花就這樣一閃而過,留下了遺憾。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要在拓展思維的同時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爭取多向名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1
本篇課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磨煉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略讀課文中,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
基于此,我在這堂課中采用“預習單了解預習情況”。把學生已經會的省略,把學生不懂的,重點突破。比如字詞的預習,我從音、形、義,三方面進行引導預習。對于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理解也適當做了引導。發現學生預習時都知道這位母親是出于對孩子的負責,對孩子的引導才忍心讓孩子去學習看病的。但是卻不知道“既然這樣為什么媽媽還要后悔、擔心呢?”
二、緊緊抓住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感受母親內心情感的變化。從心理活動入手了解母親的心理歷程,再在心理活動的品味中體會心理活動的描寫,最后引導寫孩子看到母親時的心理活動,這樣從學到用比較自然有效。再回到語言,體會作者語言的'精煉,感受母親的那種愛,使重點突破。
三、把字詞理解融入課堂的每個環節。從概括課文內容到體會中把課文的難理解的詞語,比如“按圖索驥”“艱澀”“聊勝于無”“逼問”“忐忑不安”等在理解中體會,便于學生理解。
四、本堂課最大的缺點就是還不夠精煉,該省的還是得省,從而使練筆落到實處。其實課前我已經擔心時間的不夠,但是精簡了再精簡還是使練筆沒有辦法反饋,作者的資料沒有辦法交流,使課堂少了完整性。課堂永遠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略讀課也永遠都是值得去探究的新領域。如何在課堂上更放心、更大膽的讓學生去進行自主學習,如何作為一名指揮者進行高瞻遠矚的宏觀調控,我想,這是通過本堂課,值得我思考,值得我在教學中繼續實踐的問題。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2
1、導入: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歌么?今天老師帶來一首滿文的《懂你》,認真聽想想這首歌主要寫了誰?是啊,媽媽的愛是無私的,無微不至的。可是有這樣一位母親當兒子生病發燒的時候做過多年醫生的她不但不在家給兒子找藥治病,反而逼兒子自去醫院看病。這位母親是怎樣想的呢?今天我們就學習《學會看病》這篇課文。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這就要求我們把平時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于本課的閱讀實踐中,現在回憶一下,你都掌握了哪些閱讀方法?
3、小結。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讀課文,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畫出你感受深的句子,自己試著提出問題。1、交流學過的閱讀方法,2、學生自由讀課文導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2、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目標的設置當中,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本課的教學更立足于學生的學習需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1小組內提出問題各組選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全班交流
2師選有價值的問題交流
3你想對文中的媽媽說些什么
1、先小組合作學習在全班交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感受深的地方寫批注
3、有感情讀句子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抓課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感知課文
1邊讀邊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的句子,體會母親感情的變化。
2小組內交流。
3體會母親愛兒子的句子。
1)時間艱澀地流動著,像沙漏墜入——疼痛地縮成一團
2)我知道應該不斷地磨煉他,在這個過程中,也磨煉自己
3)孩子不要埋怨我——單聊勝于無
4、分角色朗讀a小組讀
b同桌讀
5、師小結:文中的母親在孩子病中采取“冷漠處理”的辦法邊授路線圖邊讓兒子自去看病鍛煉兒子的立意識,表現母親對兒子的愛我們作為孩子用歌聲表達對父母愛的回報好嗎?全班唱《感恩的心>.
A、“當白鵝....沙沙作響.。”
師:白公鵝的翅膀好有力哦!它占領的地盤還真不小呢。你還劃了哪些句子?
感受母愛的偉大,母親的良苦用心老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仔細研讀母親的感情變化過程,體會母愛的偉大。
鞏固延伸
1學完課文后寫讀后感悟,讓生寫心得
搜集有關母愛的詩句或用畫的形式表達出對媽媽的愛.交流感受拓展閱讀指的是:就語文閱讀教學某一閱讀素材相關的某一主題,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 篇13
《學會看病》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講的是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母親用這種方式,鍛煉兒子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理解這位母親特的愛子方式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以“說”與“讀”、“讀”與“悟”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親盡責的特方式。所以教學的重心放在研讀探究,體會母愛的教學環節中。我先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描寫母親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句子,然后叫他們多讀幾遍,體會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一兩句話。接著小組合作交流各自閱讀所得。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從孩子們的相互交流中,能體會到他們已經理解了這位母親的作法。但是母親對兒子那份濃濃的母愛之情學生體會膚淺。如何讓孩子們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緊緊地抓住文中多處描寫這位母親內心活動的句子,反復朗讀,形式多樣。在邊讀邊悟中,引導孩子們不僅逐步認識到母親感情變化的過程(即:做出決定──猶豫不決──心軟后悔──自責擔心──勇氣回升),而且從這些細致的心理活動句子的描寫中,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點詞或句子,并結合自身的實際談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點水或浮光掠影的談一點,而有極個別學生的表述缺乏條理性、邏輯性。
可喜的是孩子們在談學文后的'感受時,有幾個孩子談得比較好。如:劉智俐談到她很羨慕、敬佩烏塔(四年級學的一篇課文中的人物)的勇氣和膽量。小小年紀,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這是我們中國許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連我一個人到沙坪壩,媽媽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這、注意那……謝敬懿同學還舉了一個事例,有一次中外孩子共同參加野營拉練活動。中國孩子在活動中,不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能力遠不如外國孩子。黃詩穎補充道,西方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立性,他們以自己掙錢為榮耀,父母施舍為可恥,所以他們利用各種機會鍛煉自己,同時了解社會,增長見識。他們真了不起。喻晨璽與他們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不是中國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國家長的教育方式。我們的家長是在禁錮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他們都要加以限制,這不準、那不準,這哪里是愛我們,分明是害我們。更沒想到的是庹萬同學說,過分的愛不是真愛,而是溺愛。我們正是在父母的溺愛中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機會,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要尋找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向文中哪個小男孩學習。
聽了孩子們的一番發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心情難以平靜,特別是聽了喻晨璽的那句話“不是中國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如西方家長的教育方式”。令我為之一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關鍵,不能不讓我夢目相看。同時也引起我對自己教學深層次的反思,孩子錳然說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對,可聯想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有時不也有這種現象出現嗎?如對某一個問題總想把孩子們的思維引向老師早已既定的教學模式中,認為這是最好的。而對學生另外生成出有價值的東西,要么讓它悄然無聲的熄滅,要么沒有很好地利用。孩子們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還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誰好誰壞他們心里最明白。如果我們再不抓緊時間學習,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我們就要成為時代的棄兒。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03-16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11-10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09-09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09-08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05-11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06-13
學會看病的教學反思06-12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最新02-01
學會看病教學反思優秀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