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一節概念課,由于四年級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還比較低,抽象思維比較弱,對于他們來說規律的理解歷來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尋規律。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應引導學生進行探尋,自己去推論,對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一些,而引導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發現應該盡量多一些。”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接著,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出現,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等等。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定律。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然后指著板書,有學生說叫“加法交換律”。我追問道:為什么?(生答:因為這是兩個數相加,只交換位置)。 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整個過程教師都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2、加法結合律的教學的看法 在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延續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方式,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得出等式;再給出兩組式子,通過計算得到也能用等于號連接;然后學生自己舉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加數位置沒有改變,運算順序改變了,和沒變。這樣的教學顯得順暢,但是新意不夠,學生投入的激情不夠。所以我們還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題材與方法來教學加法結合律。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教學時,要注意讓學生探究、嘗試,讓學生交流、質疑。相應地,老師也應發揮主導作用,當學生探究時,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學生的思路,酌情因勢利導,不失時機地給予適度啟發,當學生交流時,耐心傾聽,洞悉學生的真實想法,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講清自己的算法,讓其他同學也能明白。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2
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1-1在本課的設計上,我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體驗。
1-2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以小組內、全班內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體驗,充分體會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了知識的自主構建。
1-3反思這節課,使我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那么,數學課堂將會變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4在這節課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將數學知識鑲嵌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而且體會到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諦。
1-5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找準教學的起點,能大膽地突破教材的'編排順序,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學的難點突破很有辦法,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1-6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把小數運算與整數運算建立聯系,讓學生意識到整數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中也同樣適用,溝通了小數運算與整。
第二單元認識圖形
2-1數學教學活動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2-2這堂課中緊緊抓裝給三角形分類”這樣一個有價值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推理、交流,探究分類的方法。
2-3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是我教學的一大特點,詢問、點撥、交流,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之中,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4本節課我主要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先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踐應用的過程。
2-5本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層次、有目標,合理的理解圖形。充分張揚了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學生的智慧在活動中得到升華,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提高。
2-6本次教學活動的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賞,占用的時間較長;后面的畫一畫,留給學生的時間又較少。導致最后環節設計圖案的時間有些緊張以及在教學時“放”與“收”的尺度把握得不夠好。
第三單元小數乘法
3-1本節課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不僅運用了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運用了類推。
3-2這節教學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開始,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小山羊開快餐店的情景,從快餐價格的變化,引導學生歸納出小數點向左移動的規律。
3-3遷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數乘法豎式,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化成整數進行計算。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3
點“石”成“金”,錯誤也美麗
——“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反思
以前,在我的眼里,計算教學是很枯燥無味的;在更多學生的心里,計算學習也是機械乏味的。然而,在今天講的《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一課的課堂教學體驗中,我分明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新鮮與心動。我驚訝地看到靈動的數學賦予每一個數字、每一個符號、每一個算式以生命的意義。計算教學不再是法則的主動授予與被動接受,不再是機械的訓練與盲目的練習了。改變教學策略,教師不妨出點錯,迎接學生的挑戰,給學生更多超越自己的機會。教給學生學會發現的“點金術”,引導學生學會求知,讓學生有著點“石”成“金”的成就感,將更利于他們的發展。
首先,在新授的板書時我故意出了“錯”,先算了混合運算中的加,再算乘,還裝做不知道呢。馬上有的小手就舉了起來,把正確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點”了出來。我順勢利導,急忙鼓勵大家不要犯老師同樣的錯誤。接著在練習中我又出了個“錯”,把“用10減去6.9的差去除24.8,求商是多少”的文字題,列成了(10-6.9)/24.8,充分開啟了學生們的智慧……如此一來,本來乏味的計算變的有趣起來;本來枯燥的課堂變得的生動多了。雖然做為教師的我丟了權威的面子,但是學生們卻大大收獲了點“石”成“金”的`成就感的喜悅。
正像沙粒可以變成珍珠,“錯誤”不也能生成一份美麗嗎?關鍵在于,教師怎樣才能擁有這樣一種“點金”之術呢?首先,教師在教學前要吃透教材,這是“點金”之術得以實施的重要前提;二是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要把學生的錯誤、教師的“錯誤”都當成一種教學資源,讓課堂充滿生成的活力教師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和提升自己的教學機智。擁有“點金術”對學生來說、對教師來說都是課堂中的精彩!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教學,是要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力爭做到“學生會的不教,學生能探討的不引,學生能發現的不導”。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學生能根據教師的引導,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真正還課堂于學生。基本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時,我利用米尺圖和正方形圖,讓學生根據前面學習過的相關知識自行得出相應的數,然后全班交流這些數的關系。由于學生在匯報時說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沒有再去做重復的工作,就只做了相應板書。為了讓學生把小數的性質用文字概括出來,我引導學生從左向右觀察三個小數的變化,概括出小數末尾添上0小數大小不變規律,接著再從右向左觀察,概括出小數性質的后半部分:小數末尾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老師并做相應板書。
為了讓學生能更快地把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記住,我讓學生讀一遍,然后不看黑板試著說一遍,加強孩子的'記憶。為了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小數的性質,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辨析:把小數點后的零去掉,不改變小數的大小。通過這個問題,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數末尾的含義,為后面的小數性質的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體上說,本堂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還欠精練,有些語言還是過于啰嗦,在以后的教學中這方面我要努力改正,爭取在備課時把自己的語言組織精練,讓每一句話都有用,讓每一個字都最精彩。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5
這兩天學習乘法分配律,孩子們的普遍感覺是比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應用起來難一些。作業中的錯誤也很多,主要錯在一下幾點:
1、78×(100+5)
=78×100+5…………這種錯誤在于學生沒有教好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括號外面的數要分別乘括號內的兩個數,再把兩個積相加。
2、85×99+85
=85×(99+85)…………這種錯誤的原因在于個別孩子
對式子中的數據理解不好,不明白加號后面的
85表示的是1個85,可以看成85×1。
3、104×25
=(100+4)×25
=104×25…………這種錯誤的原因在于有的孩子對乘法分配律的引用不熟練,變式之后又按照順序進行計算,回到了原式。
4、76×54+76×47-76
=76×(54+47)-76…………有這種做法的孩子屬于對乘法分配律的應用不夠靈活,當遇到部分積較多的時候,不能較好的應用分配律進行簡便算。
5、25×32×125
=(25×4)+(8×125)…………個別學生在做題時有一種慣性,學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所有的題目都用分配律進行計算,不能靈活的選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綜合學生出現的錯誤之處,可見大部分孩子對運算律能夠較
好的理解,只是在應用時不能夠靈活的應用。直接應用規律進行簡便算的能準確理解,而需要變式的題目則不能較好的應用,也有個別孩子因為理解不清而不會應用。根據學生的情況,我采用相應的措施,以便讓孩子們真正理解,靈活應用。
一、個別指導。
對分配律不理解的孩子,我進行個別的指導。具體是舉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讓孩子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解題,在解題、比較的'基礎上理解兩部分積表示的意義,理解括號外的數要分別乘括號內兩個數的道理,這樣借助具體事例,形象的進行理解、概括,有助于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掌握。
二、對比練習。
針對有的孩子把分配律和結合律混淆的情況,我設計針對性的練習,讓孩子在練習中記性比較、分析,從而掌握。如:
25×3×17×4 25×3+17×25
比較兩個算式的不同之處,說說算是中分別有什么運算,運用什么運算律才能簡便計算,這樣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慢慢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不同,繼而再靈活應用規律進行計算。
三、針對練習。
針對學生不能靈活應用規律進行計算的問題,我設計針對性的練習,讓孩子在練習中說說自己的想法,比一比怎么計算更加簡便,這樣在比較、練習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簡便計算的方法。
如:125×48
因為剛學過乘法分配律,學生在計算125×48時,也應用分配律:125×40+125×8,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讓學生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它簡便計算的方法,引導學生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125×8×6,再比一比:哪種方法更簡便?這樣在比較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用簡便方法進行計算時,一定要先觀察題目中各個數的特點,根據題目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這樣才能保證計算的簡便與正確。
通過對孩子錯因的分析與相應的指導、練習,孩子們對乘法的運算律理解掌握也越來越好,作業的錯誤明顯減少。看來,只要我們善于分析、引導,只要我們對孩子有耐心、有信心,孩子們就一定能夠學會、學好!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6
前一段時間,我們全校的教研活動都是圍繞著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而開展的。在研究中,我發現教學程序的設計,除了要考慮到數學的生活化,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郵票的張數》一課,我起初是這樣設計教學程序的:
教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集郵嗎?我的一個鄰居特別喜歡集郵,下面出示的這幅圖是我的鄰居對郵票數量的描述,請你仔細觀察,看誰能最先解答出來。
教師引導:你從主題圖中都獲得了哪些信息?生答。
教師:請仔細觀察,解決問題需要哪兩個已知條件?
學生:我認為用前兩個條件就可以。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畫圖并板書教材中的線段圖。
教師提問:“你打算設誰的郵票張數為x?打算怎樣列方程呢?”
教師請學生獨立解答,并且巡視指導,最后進行集體訂正。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發現學生并沒有掌握求兩個未知數的應用題的方法,而且做題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如設中x后面落寫單位,在x等于幾后面寫了單位名稱。為什么會這樣呢?課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回顧本課,我只是帶著學生一起做題,并沒有引導學生探索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再者,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剛剛接觸,比較陌生,該強調的`地方我也并沒有強調到位,導致學生解決這類問題仍有一定難度。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應獲得地探究問題的方法。”如果課上,我能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姐姐的郵票是弟弟的3倍”并指導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幫助理解就好了。首先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用線段圖表示這句話的意思?學生口述自己的想法后,我再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畫一畫。適時指導學生板書,并及時追問學生你是怎樣想的,讓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同時,我應該啟發學生再次認識線段圖,并及時點撥:畫線段圖理解題意是解決求兩個未知數的應用題的好方法。
今后,我將繼續多思考,多實踐,更好的投入到教學程序設計的有效性研究中,實實在在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終身受益。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7
《數學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指出: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我們認為:復習課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某一階段,以鞏固、梳理已學知識、技能,促進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課型。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課型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復習從面向每一個學生出發,能為特殊才能和愛好數學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特別關注在學習上暫時困難的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使他們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復習中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為了使學生在復習時有新鮮感,我們經常改變復習形式和營造問題情境來激活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復習中去。
經過長時間的組內研究,我們初步形成了復習課的教學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探索解決問題方法——再現和整理所學知識——提高、發展、創新。這類模式的最大優點是教學素材現實又生動,應用性強,學生學習的勁頭高,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數學的價值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
下面以《走進鄉村》為例談復習課的教學形式: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過去的課堂教學學生一般都是通過教材、教師的講授和板書獲取知識信息。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的狀態而且所接受的信息單一、貧乏,無形中拉開了“小課堂”、“大社會”的距離。《走進鄉村》一課我們是這樣引入的: 淘氣和笑笑是城里的孩子,他們有個手拉手的好朋友小華,小華住在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平時他們只能通信來往,淘氣和笑笑很想知道小華的家鄉是什么樣子,很想到小山鄉村去玩一天,于是,小華就寫信邀請他們去她的家鄉,那就讓我們和淘氣、笑笑一起走進小華的家鄉去看看吧!(板書課題)下面,我們就去鄉村看一看,體驗一下鄉村的樂趣。我國鄉村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環境也越來越優美。(出示課件)看,這就是小華的家鄉!一個綠樹成蔭、鮮花盛開的小村莊。良田萬頃,稻葉草香。綠樹環繞著一座座農家小院,潺潺的河水靜靜地流淌,村姑在江邊洗衣,兒童在河中戲水。行走在樹林間的小道上,聽鳥兒鳴叫,聽風兒吹過樹梢。田野里,稻子成熟了,風兒吹過,好像金色的海浪,果園里碩果累累,展現了一派濃濃的鄉土風情。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喚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整理與復習中去。我們善于將這些潛在的課程資源融入課堂,設計出具有特色的課堂情景,更好的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接著教師利用情境的模擬,讓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走一走”等活動中,運用已學的方向和路線的知識解決問題,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整個課堂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愉悅氛圍中,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后的模擬游覽,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們在“游覽”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辨別自己所處環境的八個方向的能力,還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避免了復習課的單調乏味。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僅在于其掌握數學知識的多少,而更在于其能否運用數學的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形成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所以復習課練習的設計必須聯系實際,具有綜合性、靈活性、發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比如“果園豐收”這個環節,我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①一棵果樹大約結100多個蘋果,10棵果樹大約結1000多個,果園共種植90多棵蘋果樹,我們估計共結9000多個蘋果。 ②我們發現20個蘋果裝一箱,一棵樹大約裝5箱,那么10棵樹大約裝50箱,一輛平板拖拉機最多能拉9箱。用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就能解決這個實際問題。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就自己身邊。并不陌生和抽象,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感受數學能具體、鮮明地反映一些實際問題,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這部分的教學課件設計上,我們注意增強課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課件內容能根據教學需要而隨意調度。學生喜歡先到哪里去幫忙,我們就展示那里所存在的數學問題。在這部分教學中,我們感到:問題的解決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學生這部分知識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己梳理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感知梳理知識的方法。在解決問題時老師注意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同一問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知識的拓展、創新。
整理與復習要重溫學過的知識,強化技能。但更重要的是應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體現提高、發展。所以知識要向外延伸拓展,發展學生思維,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800多畝的苗圃里,種著各種苗木200多個品種共有900余萬株。小華家的鄰居王爺爺要種樹苗,現在我們幫王爺爺選一下樹苗。 ①每棵樹苗6元,3棵樹苗15元,哪種樹苗便宜些?(在紙上算一算)說說你用什么方法比較的?還有別的比較方法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結論,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認識得到了深化。
復習課中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數學技能的形成是由低級到高級,有生疏到熟練的過程。小學生的模仿性很強,基礎練習正是結合這個特點來設計的。基礎題是模仿例題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能做到舉一反三。運蘋果這部分練習是針對大多數學生設計的。復習課上的練習沒有一定的難度,就不容易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出一些靈活題,使練習的難度進一步提高,逐漸喚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他們養成積極思考的好習慣。學生或者通過獨立思考,或者通過小組討論,正確解答出問題,這樣成功的喜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能親自體驗到思考的樂趣。提高題又進一步提高了難度,挖掘學生的潛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使問題更有思考價值,長期堅持能養成學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總之,數學復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傳統教學強調知識的傳授和關注技能的掌握,轉向側重于促進學習者的發展,更多地關注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學習者的價值觀念與情感態度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它的教學目標更注重認知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的有機整合,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復習課上,我們利用多媒體創設的教學情景,問題要真實,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知識梳理的過程,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8
本單元教材圍繞以下幾個知識點展開:會用字母表示數、常用的運算規律、公式和簡單的數量關系;根據簡單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方程;會解簡單的方程,會利用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通過猜數游戲等活動,探索用等式性質解“ax+b=c”這樣較復雜的方程。讓學生初步接觸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思路,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在單元前3個課時中,學生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數,并學習了用“加減、乘除等式性質”解類似“ax=b”和“x+a=b”的簡單方程。通過猜數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找出等量關系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有新的了解:設未知數。并自主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進而發現方程并非已學的簡單方程。在教師引導下,先運用加減等式性質求出“ax=c”,再運用乘除等式性質求出未知數。對學生而言,重要的是找到2種等式性質的綜合運用方法。
整堂課目標設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能運用2種等式性質解“ax+b=c”這樣較復雜的方程,能在教師的示范下簡化解方程的步驟,基本建立起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的概念。
1、在對教材的把握上,應該由教師給予的知識性問題,如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簡化解方程的過程,是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自己又對單元教材進行了系列化的研究,有助于對教材的進一步理解。
2、同時,課中給學生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時間、空間。比如,在探索如何解教復雜的方程時,在“2X”的處理上給予了足夠的觀察思考的空間,拓展了學生研究角的空間。這里揭示出隱藏在數學教材背后的數學概念,有助于學生對以后知識的自然溝通。
3、在處理“2X”的問題時,通過學生觀察課件,去感悟“2X”作為一個未知數,同時又是一個加數的雙重身份,實現了學生運用兩種等式性質解方程的一個蛻變。這也是新基礎教育數學教學中所一直倡導的。
這節課還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1、在讓學生用兩種等式性質解方程時,對“幾X”在等式中的角色強調過多,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淡化角色的強調,學生更能接受。2、缺少對學生回答的一種判斷、強化、比較、組合。對課堂中學生所產生的一些資源捕捉能力不夠。3、教師問題的提出不清楚,影響學生的思維。主要表現在教師把的太牢,問題提得太小,太細,使學生的思維空間變的很小,學生思維空間小了,思維的差異性呈現不夠,資源生成也變得很少。其中也表現出我的數學語言的準確性還不夠。教師是憑借語言傳遞信息來進行教學活動的,所以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提高信息載體——語言的功率。提高數學教師自身的語言修養,使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9
一、在實踐與操作中體驗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把抽象的三角形的特點“物化”,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讓學生在觀察與操作實踐中建立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掌握知識。課伊始,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畫三角形,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在三角形特性的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拉三角形,有“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認識。
二、在生活中體驗數學
數學對于兒童來講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對于兒童來講則是形象的、熟悉的。對于三角形穩定性的特性在生活中的運用學生都較熟悉,如自行車的三角架、電線桿上的三角支點等,但是卻沒有上升到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溝通,通過讓學生自主回憶找尋,并結合課件,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學生經歷了數學過程,體會到數學的實際價值,學習有用的數學,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總的'來說,本課在課前精心備課,以為上課應該很流暢的。但從教學過程看,學生遇到兩個難點:
(1)在下三角形定義時,學生根據剛剛寫出的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的特征,很容易定義三角形的概念為有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或封閉圖形),當教師根據正確定義出示錯例時,學生很難確切地表述出“端點要首尾相連”,這時教師還是應借助教材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概念的表述,這樣,對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才到位。
(2)在作三角形高時,從概念入手,由于教學環節忽略了對概念的反復強調和細致理解,結果學生在判斷它們是否是一組底和高時,出現了錯誤,這些錯誤的出現,歸結起來還是對底和高的概念的認識模糊造成的。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
數學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建構的過程。這節課中,教師精心設計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在活動中產生深刻的體驗,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
(一)從“活動”的視角來重組教材。
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了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教學中設計了許多操作和探究活動,并根據學生的活動設計把教材例1和例2的內容進行了重組。教學中把例1中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這部分教學內容后移,而是把例1中認識三角形的特征和例2的內容三角形的特性安排在一起教學,并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畫一畫、擺一擺、看一看、找一找、拉一拉、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中認識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二)以“探究”的方式來組織活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為他們創設一個發展的空間。在本節課中教師組織了一系列探究、學習活動,力求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時,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引入,先讓學生通過操作初步感知三角形的高、通過看書自學自主學習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到動手畫高、指高最后到找出三角形一共有幾組底和高,每一個活動教師都注意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從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1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北師大教材四年級下冊36頁的內容。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數圖形的過程中體會找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圖形特征,有序思考等良好習慣,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
學情分析:我班學生課外知識比較豐富,有的學生早已會套用公式來計算圖形個數,但對公式是怎么得來的不是很清楚,而且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喜歡用數的方法來計算。因此教學中我利用我校電教設施齊全的優勢,制作課件,讓學生充分體會數的過程及方法,自主參與找規律的過程,最終達到能列式計算出答案為目的。
教學目標:
1、通過數一數,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體會找規律的過程。
2、通過數圖形的過程,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培養認真觀察、有序思考的良好習慣。
重點目標是教給學生有序觀察、尋找規律的基本方法,培養總結歸納、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法與學法:數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目標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經歷探索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使學生的數學思考有條理,并具有一定的歸納能力。因此在四年級下冊安排“數圖形中的學問”這一學習內容,是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初步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最好體現。
圖形計數是研究一個圖形中包含基本圖形個數的問題。數出某種圖形的個數是一類有趣的數學問題。怎樣數圖形的個數就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全部數出來呢?其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類數。通過讓學生親自數一數的活動,經歷從簡單到復雜圖形計數方法的探究,學會按照一定的順序與規律去數,可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有序思考的思維品質。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讓學生自主探究,在經歷多次數較簡單的圖形地過程中發現規律并總結歸納出方法,得出公式,然后運用所得解決較復雜的問題。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過程中,我深感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在教學中我充分借助多媒體設備的演示,較好地呈現了學生數角的過程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并有助于學生歸納、總結數角的方法,使學生的抽象能力得到發展。通過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學生在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中,我盡量尊重學生自己的體驗,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幫助學生認識了自我,建立信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作為數學老師都知道,數圖形的內容非常豐富,變化莫測,這節課所接觸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把重點放在教給學生數的方法上,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教學程序:1、激趣引入,揭示課題;2、檢查舊知,初步練習;3、探索方法,尋找規律;4、運用發現,總結歸納;5、拓展延伸,體驗快樂;6、回顧過程,全課總結。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2
教學參考書中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這樣定義的:“在數學基礎理論中,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論為依據加以證明的。此外,也可以用計數公理“計數的結果與計數的順序無關”來說明:任意兩個數a與b相加,不論是a+b(相當于先數a,再數b),還是b+a(相當于先數b,再數a),結果都一樣。類似地,任意三個數相加,不論是先把前兩個數相加,還是先把后兩個數相加,仍然只是計數的順序不同,所以不影響計數的結果。”
從這段文字中,我可以理解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的結合律其本質是一樣的,無論是計算順序改變,還是計算結果改變,其本質是計算的.結果沒有發生改變。事實上,在簡便計算中,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經常是同時使用的。出于這樣的理解,我在課堂上并不是非常的重視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之間的區別。由于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偏差,學生作業本中有這樣一道題目:根據56+72+28= 56+(72 +28,填空。呈現了以下的題目:+ + = +(+)其實,題目的本意是要求學生根據加法結合律來填寫,由于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本質區別沒有完全弄清楚,因此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錯綜復雜起來:答案一、12 +13 +14=14 +(12 +13)答案二、12 +13 +14=13 +(12 +14)答案三、12 +13 +14=12 +(13+14)。從這些答案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想當然的認為,這個算式中的所有加數都是可以隨便交換的,我想怎么交換就怎么交換,反正最后的和是不變的。當然從教參大范疇的定義來說也是無傷大雅的,但是作為我們初學加法的運算定律,這樣模糊的教學是有欠妥當的。
當問題出現時,我們應該想辦法去彌補,而不是尋找冠冕堂皇的借口。因此,我安排了以下環節:
1、用一句話描述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教師把學生口述的寫在黑板上。
2、用你喜歡的符號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教師板書在相應的文字下面。
3、觀察,說說你的新發現。通過觀察,學生發現了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認識到加法加法結合律只是改變了運算的順序,并沒有改變加數的位置。
通過以上環節的比較,學生清楚地明白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之間的區別。從而更正了它們之前的錯覺。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3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今后學習小數四則運算打好基礎。對于小數的意義,實質上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依據是十進制位值原則。
成功之處:
1.簡化了小數的意義的敘述。在教學中淡化了十進分數為什么可以依照整數的寫法用小數表示的道理,而是從“小數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來說明小數的意義,使學生知道“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數。在突破這一難點時主要借助了計量單位的十進關系來幫助學生理解。
2.加深對小數意義的進一步理解。教學中對于
0.1 0.07 0.009這些數中的'每一位上的數字表示的意義及每一個0的意義,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3.在教學例
1中,適當滲透了小數的計數單位,讓學生通過展示課件直觀的米尺上表示的份數感知小數的計數單位是0.1 0.01 0.001,為后面教學分散了難點,對于后面的練習在數軸上表示數,還可以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
不足之處:
1.由于在例
1的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的用語言敘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其中的幾份,可以用分數和小數表示進行的時間較多,導致后面精心設計的練習未能全部完成,時間上比較匆促。
2.對于小數的產生,學生印象不深。
今后,在時間的把握上,還應充分進行備課,分配好各個環節的時間,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4
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然后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數;而現行北師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戲,使學生理解解方程的.方法。由于第一次接觸這個教材,這種設計到底怎么樣,自己心里實在沒底。在教學中我總覺得這種方法太復雜,總是不愿意用這種方法,不過覺得課程這樣設計的就先這樣講吧。
在嘗試這種教學方法之后,我越來越感覺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方程學生易接受。以前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間的關系來解方程時,學生有的記不準關系就容易出錯,加減易混。這就是新課程的優勢,通過對比發現用現在的方法學生覺得淺顯易懂、用起來方便。
在教學過程中,剛開始幾個好學生馬上想到求未知數和減去一個加數的方法,但大多數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的方法,而且反應靈敏的學生能用一步計算完成。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
一、“回憶舊知,課題質疑”
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尋找新舊知間的聯系。
“學貴有疑”,上課伊始,出示課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計算知識,并大膽質疑,提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質疑能力。課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小數加減法怎樣計算?整數加減法計算時要滿十進一,小數加減法是不是這樣呢?學生竟然關注到了新知可能與以前學過的舊知之間可能有聯系,這為課堂的探究學習指明了方向,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和興趣。
二、嘗試練習,問題引領,教師扶放結合,引導學生理解新知。
在學生列出算式后,先放手讓學生嘗試練習,經歷學習的過程。然后出示討論提示,讓學生針對性的進行討論,在討論中辨析思路,在交流中補充想法,學生自主學習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
在學生匯報時,我又設計了幾個追問,幫助孩子梳理計算過程:
小數點對齊的同時,什么就對齊了?(理解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對齊了。)
得數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上面的小數點對齊。
三、練習形式多樣化,既避免枯燥的計算練習又針對教學重難點。
計算課的教學容易枯燥,特別是最后的.練習,一道接一道的練習枯燥乏味,效果低下。如何避免這一現象?我把練習題穿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第一次練習是學生初步會計算小數加減法后,設計了兩道小數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3。23+0。7= 5。3—5。23=,分散了本節課的難點。第二次練習是總結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后,設計的一系列練習,既有基礎練習,又有提高練習,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突出了重點。
回顧自己的教學,發現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教師權利可以繼續下放,個別問題研究含量不高。
2、要重視學生的驗算習慣的培養
3、改變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學會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對他人的評價。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下冊觀察物體教學反思03-14
數學下冊《長度比較》教學反思07-09
數學下冊《變化的量》教學反思07-08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18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6-21
數學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06-21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7-05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3-28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