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反思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歌吧,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歌教學反思 篇1
本學期高一級語文課采用與新課標要求相配套的粵版語文教材,講授必修1、必修2兩冊課文。這兩冊課文各有一個詩歌單元,占課文篇目的四分之一,說明編者很重視在學生進入高中的時候就培養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作為老師應該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采用適合詩歌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形成初步的詩歌鑒賞能力,培養美好情感。在講授兩個詩歌單元時,我花了不少工夫,力求使學生能夠掌握初步的詩歌鑒賞方法,能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讀懂難度不大的詩歌。由于必修1的單元是古詩,必修2的是現代詩,合起來談面子鋪得太廣,故這里簡單匯報我在教現代詩歌單元時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誦讀指導,增強感受能力
語文學習離不開朗讀,詩歌教學尤其要從誦讀開始,教師應重視這一環節,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是培養感受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在教現代詩單元時,充分注重學生的誦讀。一方面向他們講清楚誦讀的重要性,引起他們的重視,一方面循序漸進指導他們掌握誦讀技巧。針對學生對詩歌這種藝術形式比較陌生,讀起來并不習慣這個實際,我給學生提出一個誦讀與感受
同步進行,邊誦讀邊深化感受的四步誦讀標準:一要放得開,讀得起來,讀出氣氛;二要讀出輕重緩急之節奏,結合必修2《點擊鏈接》中關于誦讀技巧的《朗誦的要領》進行指導;三要讀出感情,發揮想象,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氛圍,醞釀并表現真正的感情;四要讀出意境,結合對詩歌風格的理解,讀出或雄壯(《致大海》)、或平和(《我一無所求》)、或明朗(《我和春天有一個約會》)、或寬厚(《黑八月》)的感受來。我反復跟學生講解誦讀跟感受力能夠同步進行互相促進這個道理,經過動員,學生讀的熱情提高了,對詩歌的感受力也提高了。
在“讀”的指導上,我還把它表述為讀——朗讀——涵詠——美讀四個層級,而以美讀為指歸。“所謂美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用美讀法來體味詩歌的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畢竟詩源于歌,音樂美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特質,必須引導學生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加深對詩歌的體會。
聞一多的《死水》是他詩歌“三美”主張的最成功試驗,富于節奏感和音樂感;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將氣氛、情感、景象融為一體,有一種和諧、優雅的音樂美;戴望舒的《雨巷》“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雖以散文筆法為詩,卻自有自然流利的節奏;即使是外國詩,也有譯者把它譯得節奏明晰、音韻講究,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我引導學生對詩歌中音步(音尺)
進行劃分,把韻腳的韻標示出來,在實際操作中加深了對詩歌音樂性的認識。
二、準確把握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高中生中有極少數人頗為喜歡詩歌,他們摘詩抄詩玩味詩(不一定讀詩),卻難以說出所喜愛的詩歌的妙處。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應該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謂意象就是內在的思想情感內涵和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它有著濃烈的主觀意向和情緒色彩。比如“雙桅船”“岸”“風暴”“燈”等并不是一些普通的事物,而是詩人自身、與詩人密切相關的事業、時代風云、對光明的向往等的寫照,它們共同把詩人復雜的心態和情味細膩的表達了出來。抓住詩歌的主要意象,對認識和把握作品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幫助。又如徐志摩《再別康橋》“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水草”這一意象,把徐志摩對康橋深切的依戀之情自然的表達出來,具有詩人獨特的個性特征。
一首詩中出現的意象通常不是單一的,而是一連串意象組合在一起,共同表現詩人對生活的理解和情感。這就需要學會兩種能力:一抓住主要意象,二總體把握住多個意象所共同表達的內容。抓主要意象,如《死水》中的“一溝絕望的死水”是中心意象,其它如“破銅爛鐵”“剩菜殘羹”“花紋”“青蛙”“白沫”等則是圍繞這個中心意象而出現的,它們突出了死水的惡臭污濁,死水與它們之間存在著主從關系。多個意象共同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如《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中“行云接受遠天的邀請”“風箏飛出了公寓”“杜鵑燒紅了山嶺”“鷓
鴣臨走前一再叮嚀”,表達的是“我”對春天的思考正在由膚淺走向成熟。它們沒有主從之分,而是共同組合成一個整體。把詩歌中這些意象的關系弄清楚,能幫助學生在看似復雜的意象中較快地理出思路來,進而把握準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誦讀到明了意象的含義從而把握感情,實際上體現了披文、緣景、入情這一詩歌分析的'基本過程,循著這個過程來解詩,雖不中,必不遠矣。
三、指出表現手法,評價藝術效果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尤為如此。藝術必定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法,才能表現所要表現的東西。學生對詩歌的表現手法并沒有多少了解,這時候就必須給他們做些介紹,我把這個工作穿插在幾首詩歌的講解中間。先總體分析三幾首詩,讓學生初步知道鑒賞詩歌的基本知識,再集中介紹詩歌的表現手法:情景、虛實、動靜、色彩、表現手法、辭格運用等,講解時用所學過的詩作作例子,學生顯得較易于接受。之后,在接下來的幾首詩里就更多地要學生依據所學到的內容對表現手法進行分析,他們或自我思考,或小組討論,基本上能夠把一首詩的主要藝術手法及其效果講出來。
這個過程是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并結合學生具體的情況,在教學中達到教師適度點撥與培養學生自我感悟及鑒賞能力二者的統一的過程。它著眼于提高學生對詩歌的感受力與鑒賞力這一層次。它使多數學生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窺詩歌鑒賞方法之門徑,過渡到能稍為運用一點鑒賞方法來相對深入地閱讀詩歌這個層次。
四、由理解接受,到嘗試創作
上面涉及的內容是鑒賞,如果能夠作得扎實,學生培養起一點讀詩的興趣和方法,則可算達到基本的學習目的。要深入點開展詩歌教學工作,則可以把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場”由課內擴展到課外,由課上擴展到課后,從而把課內外有機結合起來,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學生可以更充分地發揮自身的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
1、在完成周記時進行詩詞的摘抄評論,以隨感式的評點為主,說出妙處即可,給學生更自由的發揮空間。用小作文的形式,要求學生自己選擇一首詩歌,并用500字左右的篇幅對它的意象、語言、技巧進行評價。我在安排這個作業之初,對學生到底能有多好的感受、分析能力心中無數,收起來的作業卻發現不少閃光之處。看起來學生的能力還是不錯的。
2、自己嘗試創作一首詩歌。我把它當作一次作文來要求。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完成了。還發現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作品。它們或許還顯得稚拙,或許不是很和諧,卻能體現學生在學習詩歌單元后的體會以及創造能力。
如果再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則可以讓學生把詩歌改寫成另外的文體。比如把《雨巷》《山民》改寫成記敘性散文,或改編成戲劇。也可以組織詩歌朗誦會。這些工作我都來不及做,希望今后能嘗試嘗試。
詩歌教學反思 篇2
這首詩歌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少先隊員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告訴了我們植樹造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地決心。全文內容淺顯,首尾呼應,語言富有感染力。
由于課文內容淺顯,本課教學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自讀、互讀、個別讀、指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等形式,讓學生多層次全方位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效果明顯。在朗讀中,我讓孩子們聯系課文及課前預習(閱讀《補充習題》中的相關資料)說說植樹的好處,從而也明白了為什么我們要多植樹的.道理。
在深入理解詩歌時,我抓住“走,我們一起去植樹”這句話引導學生走進課文。這句話在文中一共出現了兩次,是本首詩中的關鍵詞句,是學生理解這首詩的課文核心。我引導學生透過文字表達的表層意思看到文字背后更為深層的意義——表明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決心之大。并通過閱讀第二段落,逐步了解植樹的具體好處,在此基礎上,了解“綠色工廠”、“綠色的希望”、“綠色寶庫”等詞語的具體含義。
最后,在共同朗讀植樹標語中,學生對文本有更好的理解。相信學生也更加明白了“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詩歌教學反思 篇3
一、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詩歌《春天》,理解詩歌中的比喻句。
2、在游戲中了解詩歌內容,并學習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3、在活動中,能安靜地傾聽同伴發言。
二、活動準備:
活動教具小燕子一只、圖片人手一份、書三本、磁帶
三、活動過程:
1、以“小燕子”的禮物引入活動,鼓勵幼兒以小圖片交流對春景的認識,并初步以詩歌語句進行表達。
(1)尋找禮物——同伴交流——集體介紹
教師指導語:今天,小燕子給我們帶來了一份春天的禮物,一半送給了小朋友,一半送給了馬老師,你們知道小燕子送給你們的是什么禮物嗎?小燕子已經悄悄地把禮物藏在了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找一找,說說你收到的禮物?用簡單好聽的句式來說一說?引導幼兒用詩歌語句進行表達。
(2)重點理解:小池塘笑了,酒窩圓又大
請幼兒比較小池塘的旋渦與臉上的酒窩,并學說詩歌語句。
2、引導幼兒根據詩歌內容進行圖片分類,借助禮物分類的.游戲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三段結構。
(1)觀察老師收到的禮物(三本不一樣的書)請幼兒說說三本書不同的地方,說說這是三本什么樣的書?
過渡語:你們已經拿到了小燕子的禮物,那另外一半禮物在哪里呢?(教師出示三本書)
(2)教師小結:噢,原來這是一本彩色的書,這是一本會笑的書,還有一本是會唱的書。請幼兒把自己收到的禮物(小圖片)送到相應的書里。
教師指導語:彩色的書里會有些誰呢?誰會藏進會笑的書里?會唱歌的書里又會是誰?(討論后有秩序地貼圖片,提醒幼兒遇到困難同伴之間解決)
(3)集體檢查并分類的說說理由。
3、分段理解詩歌內容,并引導幼兒逐段有表情地誦讀。
(1)說說自己最喜歡哪本書?為什么?整理幼兒的語句并集體誦讀。
(2)重點說說誰在春天里歌唱,引導幼兒用五個字的句子總結。
(3)聽錄音:《春天》
過渡語:小燕子送給我們的禮物真有意思,瞧:我們把小燕子的禮物放在一起就是一首好聽的詩歌《春天》。
(4)詩朗誦,采用分組對誦的方式練習誦讀兒歌。
4、延伸活動:鼓勵幼兒開展創編活動。
教師指導語: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春天是一本會唱的書,春天是一本會笑的書。春天真的很美,那春天還可以是一本怎樣的書呢?我們一起到外面找找看,待會兒我們一起來畫畫我們心中的春天,說說我們找到的春天。
詩歌教學反思 篇4
一切語言的學習只有兩條路:一是強記,二是博覽。因此,英美文學教學應通過讓學生多接觸,多熏習英美名著;反復背誦英文經典原作,幫助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人文地理、歷史傳說、風土人情和社會風尚,培養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和能力,成為融通中西文化的國際性人才。文學作品以其獨特的地位為語言學習發揮出十分獨特的的作用。
一
英國一位大詩人葉芝指出:“文學在我心中是世界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所有價值的最高創造者,這種力量不僅通過每人所公認的神圣書籍里實現,而且通過富有強度和力量的真誠的歌、故事和戲劇里的每一想象來展示。”從內涵方面講,文學是人生智慧的源頭,是為人處世的準則,可修身養性,通達事理。文學是濃縮了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智識”的結晶。所以組織學生反復閱讀精選的經典作品,不僅可以向學生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滿足學生對學習的要求,而且隨著文化知識的積累和豐富,學生對語言本身的理解會更深刻、更透徹,反之又促進了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真正達到培養學生能夠運用英語準確、順利地進行交流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到地地道道的英語。學生一邊領略洗練、珍貴的語言,并透過語言貼近文學形象的心靈世界,觸摸作者的內心呼喚。同時感受、想象、理解融為一體,興趣因升華而高雅起來。閱讀也是精神層面的文化濡染。文化最持久的魅力又在于它孕育了人性精神,使心靈獲得價值感、皈依感、和諧感、崇高感。通過閱讀,教師可營造特定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從悅耳悅目、到悅心悅意,直至悅志悅神,甚至潛移默化他們的氣質。文學作品的價值還將伴隨其人生經歷的成長而如吐芬芳、綻放光明。特別是這種大方地吸收西學,消融而變化之,使西方文化之精髓化歸為“我”的營養,很容易開發一個人的理性,而涵養出深廣的心胸和能力。從而增強不同文化的認同感和包容性,從而更好地促進語言和文化的發展,以及不同語言、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人的一生時間和精力有限,熟讀一些有高度價值的書,可以直探人性本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較迅速地啟迪自己的理性,并且眼界、胸襟開闊,終身受益無窮。而且閱讀文學作品是學生獲得‘思想’的重要途徑,它能把學生帶出課堂,投入豐富多采的現實語言環境,學到真實的英語。閱讀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學習情景”,由‘背景’或文化差異造成的問題只有靠廣泛閱讀來解決。近年有些學者提出要恢復其地位,因為它是外國學生學習英語國家文化的“必由之路”;是開拓學生思路,促使學生創造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學生真正弄懂英語的來龍去脈。夸克等人提出:“即使用最講實利的觀點來看,語言教學也必須把文學列為自己最基本的教材”。而且英美文學教材內容豐富,保持英語語言系統的完整性,充分體現文化內涵,體現先進的科學文化精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面越廣,知識面越寬,越能較快地把握英語的構成要素及構成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系統地完整地掌握英語。
二
背誦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1、背誦的過程要經過:準確地識讀單詞——再通過視覺神經傳到大腦神經中樞——大腦神經中樞指揮發音系統準確地發出語音。在連貫的、系統的、成篇的、不間斷地識記——背誦中,視覺準確捕捉單詞的能力,視覺神經準確、迅速的傳導能力,人腦神經系統對發音系統的指揮調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實實的培養和提高。背誦還可以鞏固已學知識,因為文章是由詞、短語、句子等組成,涉及語音、語法、詞匯等,要想較好地背誦一篇短文,必須對它所涉及的'各種語言知識有理解,反過來,反復朗讀課文能幫助學生掌握所學語言。
2、背誦能內化情感。不管朗讀什么篇、段,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認真領會、準確把握教材的精神實質后,訴諸于聲,那么聲音發出時負載的思想內容、情感符號,會比文本自身原生態的意、志、情更為豐富。因為朗讀能使課文語言內化而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在說寫時,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
3、背誦能培養語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良好的語言習慣,指語言運用純熟而自然結合度幾乎近于本能。這是一種直感,在極短的時間內,對語言有所領悟,有所辨別——對好的語言,善于吸收;對不好的,則善于辨別而摒棄之。英語教學的真諦不在于讓學生明白,更在于引導學生去應用。洪宗禮先生曾說過:“讀書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義上,要在讀中精思、悟神、明理,這樣讀書才能真正讀出書中之‘味’”。口語表達能力也提高了
4、記憶的容量越大,越容易產生新的發明以及發現。猶太人之所有很多天才,就是因為猶太人是記憶的民族。他們獨創性的思考是從那里產生的呢?優秀的發明或發?只能從儲存在頭腦中的優秀知識來創造。因此,背誦是學好英語的重要手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把背誦變為學好英語的“帆”和“槳”,自由地揚“帆”使“槳“,在學海中遨游,打下良好的語言和文化根基。
總之,文學課程教學以作品為中心,以介紹文學欣賞方法為內容,閱讀作品、討論問題、觀摩錄相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目的。在此基礎上,反復閱讀和背誦經典名著是必要的,有益的。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語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陽光,變成雨露,深深地滲透到學生心里,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感悟美、賞析美、體驗美,進而創造出美。
詩歌教學反思 篇5
《山城的霧》是一首詩歌。作者滿懷激情,以豐富的想象,用優美的語言,贊美了山城重慶的霧所特有的,無比奇幻的景致。
中國是個詩的國度,現代詩歌語言淺顯易懂,而且有不少文質兼美的兒童詩歌,《山城的霧》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首。但在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都會發現學生并不喜歡讀詩,究其原因:因為它不像童話、小說那樣有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節;也不像歷史故事、科普知識那樣能讓孩子閱讀以后有開拓眼界、增長知識的成就感;所以孩子們對閱讀詩歌的興趣并不高。所以這堂課我打算從詩歌的形象性入手,讓孩子感悟詩歌的語言美,使孩子的思想與詩的內容形成共鳴,體會山城的霧的奇幻之美;培養學生喜歡讀詩,能試著寫詩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以圖片導入,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理解詩歌語言所表達的霧的奇幻之美,并著重分析詩歌語言所用的修辭手法,讓學生感悟到詩歌語言的形象美。這是我第一次上公開課,是一次嘗試,也是一次挑戰。課前,我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并且精心準備了教案,自認為學生聽課后,肯定會有收獲,這才開始上課。但實際并不像我預料的那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學生對詩歌的了解太少,興趣也不大,課堂上更多的是我在引導、啟發,學生參與的人數較少,而且有的內容學生根本不明白,所以這是一堂失敗的公開課。回想起來,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遵循新課標理念,結合文本特點,進行教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教學應以讀為主。誦讀,對學生掌握詩歌主題,培養語感,具有很大的幫助。《山城的霧》是一篇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應該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
而我在上這一課時,由于教學經驗的缺乏,只是讓學生齊讀詩歌,再指名朗讀。雖然我意識到要閱讀課文應該培養學生各種讀的能力,設計了自由讀、默讀,卻沒有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讀”,以致于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朗讀詩歌是開啟理解詩歌大門的金鑰匙。當然也并不是單純的反復無目的的讀,老師要營造氛圍,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仔細揣摩。在設計《山城的霧》教學時,我應該讓學生在讀中感受詩句的畫面,感受山城霧的奇幻。如“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變成了謎一樣的宮殿”,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霧把山城籠罩的像謎一樣的宮殿,并且讀出景物在大霧的彌漫下朦朧的美感:“啊,我真寫不完霧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繪成美麗的畫面。”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神奇創造的贊美之情。
二、調整角色地位: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隨著新課程的運行,教師就要調整自己的角色地位。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簡單的教書匠轉變為實踐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實踐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我在語文實際教學中,走入了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不僅使學生成了教材的奴隸,也使自己成為為教而教的機器,毫無價值,并且也沒有成效。
再者,“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應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不僅讓學生知道學了什么,還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學,要學什么。而我在教學過程中只著重從分析詩歌語言入手,告訴學生這句詩的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具有什么象征意義。卻忽視了引導學生借鑒學法進行自我學習,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我應該讓學生自己談看法,學認識。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升華認識。我的滿灌式的教學,照本宣科,“牽”著學生一步步地走向我挖好的坑里,不利于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通過這一次的教學讓我感悟道:以教師講解詩句含義和寫作技巧為主的教學,只能是培養出能回答各種練習的解答機器,而不能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這一學習目標。
我還意識到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其探究的積極性。
教師提問:你覺得詩中那句最能表現山城霧的特點?
當時這樣設計問題動機在于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詩意,但經反思:學生的答案可以是多樣化的,學生有自己對詩意的理解;況且這個問題一提出就圈定了學生對詩歌理解的范圍,不利于學生的自學自悟。我應該做的是有意識地營造氣氛,讓他們自己在品讀詩歌中發現詩歌的美;讓他們親身體驗學習過程,鼓勵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真正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以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的身份,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營造出活躍、積極的課堂氛圍。
三、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俗話說:“知已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而我對三年級的學生了解太少。
我在備課中通常比較重視備教材和教法,但對于備學生,雖然知道很重要,但是真正用于實踐之中的卻是很少。經過《山城的霧》這一課教學,我充分認識到備學生的重要性。
提問:你覺得詩中那句最能表現山城霧的特點,為什么?
由于上課前我沒有更多的接觸、了解學生,因此對學生我對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及其理解能力把握不太充分,導致教學設計過高,學生不易理解,因此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可能句子回答要簡單些,但 “為什么”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況且學生理解詩句的能力本來就不是很好。這樣一來,我的教學也打擊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這一點值得我深刻反思。這同時也說明的我的教學機智還不夠,對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預設不充分。在課堂上,當學生已經出現理解上的障礙時,我就應該發現這個內容對學生來說太難,應該及時進行調整。比如改變提問的方式:“你覺得作者用這樣的語言描寫恰當嗎?”“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理解。這樣就會降低難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雖然《山城的霧》這節課上的不是很好,但是收獲甚多。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發現了可以提高的機會。我是一名剛走出校門的新老師,除了在大學時期進行過半年形式主義的實習之外,可以說毫無工作經驗。但我相信,吃一塹長一智,我錯了,經過反思進而改進會進步得更快。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還會多聽有經驗教師的課,及時做好經驗總結,并在教學中進行實際嘗試,做到快學快用。同時努力研究好新課標,提高教學效率,爭取成為一名合格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教師。
詩歌教學反思 篇6
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學生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習最大的收獲是同學們都能參與進來。每個人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多項活動,都有自己的收獲。同學們寫的詩,雖然稚嫩,粗糙,但都發揮了大膽的想象,寫出了童真童趣,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反思這次活動,我發現,盡管現在語文教材文學性更強了,但還是滿足不了學生文學方面的需求,部分學生搜集的材料有限,應該適當安排閱讀欣賞課,把學生帶進閱覽室,讓他們在閱覽室里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
其次,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師也該加強自己的能力。有些學生的詩歌,我看了,雖然能發現一些問題,卻不知如何去修改。我想,作為教師,也應該向學生一樣,認真參與到活動中去,和學生們一起去學習,去提高自己的能力。
詩歌教學反思 篇7
課題名稱:家
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內容,掌握的結構特點。什么是什么的家。
2、鼓勵幼兒根據提供的線索,嘗試初步創編的興趣。
準備:
1、背景圖
2、白云、小鳥、小羊、小魚、蝴蝶每人一個
3、天空、樹林、草地、河水、
過程:
(一)引入主題
1、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新朋友,
2、你們想知道他們是誰嗎?
3、對了你們說對了,
4、現在就讓我們這些好朋友起一做個吧。
5、你們玩完樂也累了,
6、現在聽音樂找到自己的家。
(二)教
7、你們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8、現在我們幫助他們也找到自己的家好嗎?
9、教師提問?
藍藍的天空是誰的家?
茂密的樹林是誰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誰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誰的家?
紅紅的花朵是誰的家?
美麗的是誰的家?
10、幼兒看圖分組說
11、幼兒看圖連貫的集體說
(三)讓幼兒充分想象,創編
1、你們都吧好朋友送回家了,請你們在動腦筋想一想,藍藍的天空還是誰的家
茂密的樹林還是誰的'家?
綠綠的草地還是誰的家?
清清的河水還是誰的家?
紅紅的花朵還是誰的家?
美麗的還是誰的家?
2、明天我們一起把大家想的聚在一起說給小朋友聽,我們一起再來做個吧。
詩歌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首抒情性的兒童歌曲,歌曲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歌頌了大樹媽媽對小鳥的百般呵護。旋律親切柔和,休止符的運用生動地表現了大樹媽媽對小鳥的深厚的愛。
在教學中我抓住一年級學生好玩、好動的心理特點,以童話故事《大樹媽媽》導入,讓學生體會大樹媽媽那無私的愛,抓住了孩子的心。然后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反復聆聽歌曲,引導學生跟著律動,幫助他們很快的熟悉歌曲的旋律、歌詞。
用“紅燈停”的'方法讓學生很形象地感受八分休止符的停頓,并能正確演唱,做到音斷而氣不斷。歌中另一難點“大知了”節奏的解決,我是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媽媽搖搖籃的動作,通過肢體動作來感受結尾的上揚感。在本課小結的時候,我又巧妙地滲透了德育教育,由大樹媽媽對小鳥的愛引到媽媽對我們的愛,在由媽媽對我們的愛升華到我們對媽媽的愛----我們要孝順媽媽,長大不忘報答媽媽的養育之恩。學生由于有切身的體會,學得很投入,很動情,教學效果良好。
詩歌教學反思 篇9
從剛接到課題的誠惶誠恐,到備課過程的煎熬輾轉,到走上課堂的坦然自若,這節公開課,讓我實現了十幾年教學生涯的飛躍,完成了對課堂教學認識的質變。
反思此次公開課感觸頗多,有收獲、有遺憾,更有滿滿的感動和幸福:在這里我首先要感謝有這樣一個鍛煉自我、超越自我的機會,我也誠摯地感謝每一位關心幫助我的同仁們,他們在百忙之中給我調課、觀課,坦誠地為我指出教學設計的不足和上課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并熱誠幫我出謀劃策,優化課堂設計……正是各位領導同仁的滿懷智慧的無私引領才使我得以重新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詩歌鑒賞是中考備考的難點之一,為了上好這節課,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方面細心研究了各地中考題尤其是我市近五年的詩歌鑒賞考試題型,認識到考試涉及比較多的是內容把握和情感理解類題型,另外就是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賞類;另一方面從側面了解到,考生在答題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得分率較低的主要是在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賞類題型,因此確定以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賞這兩類題型為重點進行答題技巧的探究揣摩。同時結合當前初三學生實際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設置了這樣一堂課。
為提高課堂效率,增加課堂容量,本節課我借鑒“三步五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促教”的基本原則,設計了第一步積累知識、第二步培養能力、第三步拓展訓練的課堂大框架,整堂課又分了五個環節:第一環節了解課標考綱,第二環節理題型、明重點,第三環節明手法、增能力,第四環節品字詞、賞語句,第五環節實戰演習、規范答題。我認為整節課學練結合,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知識有了升華,能力有了提升。
下面我就這節課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實際課堂效果和目標達成的經驗總結如下:
1.對中考詩歌鑒賞常見題型和命題角度的梳理和把握。
為了讓學生初步把握中考詩歌鑒賞的出題方向和題點的分布的變化規律,我下功夫搜集了山東各地市近幾年的中考詩歌鑒賞詩題,集中精力對我市近五年的詩歌鑒賞題進行了縱向的分類整理和整合梳理,意圖一方面通過幾年考題的對比分析,讓學生了解試題的難易程度的變化和考點、難點的分布,從而總結出一些命題規律,并以此為抓手讓學生總結出各種出題方式和做題方法,使學生的做題能力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提高學生對中考詩歌的鑒賞的感性認識,消除對這類題型的陌生感甚至畏懼感。
2.摸清學情,有的放矢,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和欠缺的能力進行重點突破和有效指導。
備課伊始,我把中考涉及頻率較高的內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確定為課堂的.重難點,但是,區教研室范老師結合中考命題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的得分情況,及時為我調整了課堂教學目標。為進一步摸清學情,找準學生知識上的不足和應考過程的薄弱環節,增強授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在不同學校、不同水平層次的班級中兩次試講,以此確立了合理的目標,并檢驗課堂環節設計和導學案上試題難度的合理性。
從實際課堂效果來看,學生掌握了答題步驟,明晰了鑒賞的一般答題思路及規范的表述形式,突破了學生在面對詩歌鑒賞題時往往“心中有而筆下無”的瓶頸,能夠依分布點有效作答了。
3.注重了對學生答題規范的指導。
據了解,參加中考閱卷的老師很多是高中學校剛剛送完高三的老師,他們每天面對的學生答題能力和規范程度與初三的學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語文閱卷不可避免的主觀性會使一些答題不規范的學生語文成績受很大影響,很多所謂發揮失常的學生,我以為,其中的原因恐怕多是由于答題不夠規范。規范答題意識的強化和習慣的養成,貴在平日課堂教師的重視和引導。因此,在課堂上,我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方法的指導,還特別重視了規范答題習慣的培養。通過細心的指導和溫馨的提示,很多學生在導學案上的答題書寫和用語規范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學案貫徹課前、課中、課后,提高了課堂效率。
為構建合作探究、自主高效課堂,在這次公開課中,在教研室專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我嘗試編寫使用“學案”。雖然因為對學案的認識不到位,導致編寫過程中幾易其稿,但我自己感覺,學案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學習目標清晰,分項成果有了載體,讓教師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有了依據,讓課堂的推進有條不紊,有效滲透了復習的方法,引領了學生溫故知新。
學案的編寫,讓我學會改變教學策略了,全面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它讓我不停地反思是不是站在學生立場備課、上課。學案的編寫,大大提高了我備課中的“選材”能力,課堂上與學生的“親和”能力以及方法中的“導演”能力。學案的使用,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內容更清楚,學習方法更有效,學習過程有本可章,合作探討有了平臺,連做筆記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也讓一節課學習時間更合理、更科學。如果沒有學案,我很難相信自己能夠在一節課上完成如此豐富信息量的交流。
我在上課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學案的檢查,迅速地了解學生答題情況和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同時督促學生認真聽課,積極思考。我嘗試的這種教法,實踐證明效果不錯。
這堂課猶如一面鏡子,讓我獲得了一定的自信,對于自己的認識有了新提高,但這認識絕不都是正面的。這面鏡子更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氛圍駕馭能力的不足,學生主動質疑問難不夠,創意問題不多。
有位教育家說:“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一個火把,用我們的智慧去點燃;而不是把他們看成一個瓶,用我們的知識去澆灌。”
回顧本節課,雖不乏對學生的提問,但誠如觀課老師所言,卻缺了學生的主動質疑,我還是太過拘謹于課堂的預設,沒有放手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乍看去,這群孩子很聽話,積極的記筆記,回答問題。但這背后都是我在主導著,知識是在實踐中習得的,一堂課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學為主體,真正的放手發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起他們的主動思考的意識,終究是算不上一堂真正的高效課堂的。
2.預設的東西多了,生成資源少了。
葉瀾教授曾經針對生成性的課堂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就要求一位優秀的教師應該成為知識王國探險隊的隊長,而不是旅游團的講解導游。
但是在我的課堂上,為了能保證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我努力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的導演”,把課堂的主導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雖然我備課也算用心,也算充分,按說有生成的前提,有超越和發展預設的可能。但是,我沒有大膽放手給學生充分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是努力引導學生走向我預設的“景點”。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世上最難的是便是認識你自己,于我而言,通過這節詩歌鑒賞的公開課,我確實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一部分,這足以證明這堂公開課與我自己是有價值的。最后以屈原的話自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以上是我在教學《詩歌鑒賞專題復習》這一堂課后的反思與總結,不妥之處,還懇請各位專家及同仁批評指正。
詩歌教學反思 篇10
對于詩歌復習,《考試大綱》要求:鑒賞古詩詞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鑒賞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E級,即鑒賞評價。這節課主要復習的是鑒賞古詩詞的形象,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要求學生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這節課主要從人物形象入手。從學情看,學生對詩歌的解讀較為薄弱,對于詩歌的人物形象掌握毫無頭緒,只是從讀懂詩歌的角度入手,沒有很好地方法去解讀詩歌的人物形象,在答題方面更是思維混亂,想到什么寫什么,容易丟分。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為:1、掌握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方法。2、理清詩歌人物形象題的答題步驟并規范作答。教學重點為理清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答題步驟并規范組織答案。教學難點為掌握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總的來說,我的.課堂設計思路較為清晰,以一首高考詩歌為典型例題進行分析,指導學生正確把握人物形象,并學會鑒賞人物的方法,再牛刀小試,學會規范答題。課堂容量合適,方法總結較為全面,適合高三復習課。
設想不錯,但在講授過程中,教學的重點偏向了解讀詩歌,用優美的語言,耐心地指導,試圖讓學生走進詩歌的情境,再來分析人物形象。為此我甚至在深層次地挖掘詩歌的內涵,導致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有所忽略。由于對選的例題是一道高考題,雖然課前讓學預習,但是講解起來學生理解還是有難度,尤其看到學生解讀詩歌不夠深入,僅僅是見字面而得出大體猜測,自己便又再次深入引導,這樣一來課堂前半段對鑒賞人物形象的方法費時過多,導致課堂后半部進行有效答題的時間較為緊張,對于學生的規范答題指導不夠。
這次公開課提醒自己注意到了自己的誤區,并不是每一首詩歌都要講得深入精細,你要明白這堂課的重點是什么,而這首詩歌只是作為文本來完成課堂教學,要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例如講解到“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這兩句時,非常細致地引導學生理解,寫了什么樣的景色,詩人的神態、動作是如何的,重點放在景色的描摹,自然詩人形象就顯得是次要了,學生這首詩是聽明白了,可是人物形象的掌握卻模糊了。因此,于這點,要需要多提醒自己做到一課一得,重點突出,不能面面俱到。
最后,課堂準備時間雖短,但是修改不下五次,多次試課,多次修改教案,課上都覺得還是做的不夠好。一位前輩曾說,課堂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正是這樣,才會有動力不斷追求更好。感謝自己成長的路上有我的師傅吳淑梅老師的教導,深夜陪伴指導修改,課后給予評價指正,讓自己收獲良多!師傅認真嚴謹的作風對我影響很大,不知不覺正向師傅靠近。感恩!
詩歌教學反思 篇11
詩歌《月亮》表現的是月亮在“樹梢”、“池塘”、“臉盆”中所展現出的不同美景與趣景。在設計這一詩歌教學時,我將詩歌中樹梢與小鳥的關系、池塘與青蛙的關系及臉盆與寶寶的關系作為理解這一詩歌的關鍵所在,因為理解了它們的關系后就能更好、更快地理解詩歌。
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來幫助幼兒理解的。
幼:我聽到‘小鳥說,月亮和我好。’
師:為什么小鳥會說月亮和它好呢?現在的.月亮在什么地方?
幼:因為月亮在樹上,小鳥也生活在樹上,所以小鳥會說月亮和我好。
師:還有誰說月亮和它好的?
幼:青蛙說的。
師:為什么現在變成青蛙說了?
幼:因為現在月亮在池塘里了,青蛙也在池塘里。
幼:寶寶也說的。
師:這回又是怎么回事呢?
幼:臉盆是寶寶的,月亮也到臉盆里去了。
……
通過與幼兒的互問互答,幼兒進一步明確了月亮所在的不同位置,不僅幫助了幼兒的理解也促進了幼兒對詩歌的記憶。
另外,詩歌中“掛”、“漂”、“盛”這三個動詞也是難點所在,在理解與學說時我強調得較多,方式有聽辨確認、圖片輔助和結合實際,特別是“盛”這一動詞,我引用孩子每天都會接觸到的飯碗,知道飯裝在碗里叫“盛”,幫助幼兒理解“月亮在臉盆里也可以叫做‘盛’”。
而在詩歌、兒歌學習中,如何提高幼兒學習的趣味性是大家都比較困惑的,在這次詩歌朗誦過程中,我在練習策略上進行了一些嘗試,發現幼兒主動性還挺高的。我是這樣嘗試的:在每一次練習時都有不同的要求,首先一起邊看圖邊和老師一起練習;接著老師退出,只看圖;然后連圖也退出,全憑記憶;最后是通過分男女、分組等形式來進行比賽,因為進入中班幼兒好勝心更強,所以通過教師有意識地一次次挑戰、比較,幼兒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
詩歌教學反思 篇12
每一顆種子都飽含蓬勃的力量,只要我們留心去澆灌;每一個花苞都擁有綻放的能力,只要我們留心去呵護;每一顆心靈都蘊含思維的火花,只要我們留心去點燃。當思維的火花即將綻放的時候,需要我們適時地給予陽光雨露,讓它盡情地綻放……
《風》是一首優美的詩歌,全詩采用反復疊唱的手法,描繪了微風吹動之下大自然的美麗景象,內容生動,詩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的積累,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到生活中去觀察,去思考、去創造的熱情,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到生活中去找風。在教學完課文之后,我設計了“我是小詩人”的環節:“聰明的小朋友們,讓我們都來當小詩人吧!”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下,他們躍躍欲試,編出了許多:“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小草在點頭,那是風兒在和他們打招呼。” “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花兒彎下腰,那是風兒在和他們玩耍。”“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聽風鈴叮咚響,那是風兒在唱歌。”“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柳枝在擺動,那是風兒在跳舞。”……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了,迸發出許多創造的`火花。爭著搶著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風除了唱歌、跳舞、打招呼還可能做什么呢?有的學生說:“生氣、微笑、玩耍、看書、捉迷藏……”
我追問道:“在什么時候風做這些事呢?你還能像剛才那樣說一說嗎 ?”孩子們的創作熱情還很高,很愿意接受挑戰,紛紛創作出了多姿多彩、令人贊嘆的詩句:“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風車在轉動,那是風兒在和風車捉迷藏。”“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 你看沙土到處飛,那是風兒生氣了。”“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 你看書被翻起,那是風兒在學習。”“你沒見過風,我也沒見過風,你看國旗飄啊飄,那是風兒在向國旗敬禮。”……
每一個花苞都渴望被呵護,每一顆火種都渴望被點燃。在學生的思維火花即將綻放的時候,它的聲音是細弱的,它的花瓣是纖嫩的,它的表現是羞澀的,我們應該用心去傾聽,悉心去呵護,耐心去啟迪,然后在恰當的時機,添上一把柴,讓它綻放,讓它燎原。
詩歌教學反思 篇13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本組綜合性學習分成“詩海拾貝”和“與詩同行”兩個板塊,每個板塊的主體是“活動建議”,教師根據這些建議引導學生按照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制訂活動計劃,“閱讀材料”供學生在開展活動時閱讀,學生可以從中獲得關于詩歌的性認識,在詩歌欣賞和童詩寫作等方面得到借鑒和啟發。
本節的學習,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較高,他們利用語文課和課余時間搜集了大量詩歌,學習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這次綜合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增長了詩歌方面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鍛煉了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能力,成效是多樣的。
本次綜合性學習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把綜合性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制定小組活動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自行開展活動。教師注意及時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正確處理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適當指導的關系,既重視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明確要求,二是幫助學生掌握方法,例如在本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本組教材的導語和活動建議,使學生明白這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要求,知道可以開展哪些活動,可以搜集哪些詩歌,可以怎樣給詩歌分類等,為深入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奠定基礎。,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這次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輕叩詩歌的大門”,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通過搜集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寫作童詩等活動,進一步了解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各項活動不夠深入,動手搜集不平衡,獲取的范圍不廣,只注重摘抄,忽視了對詩歌的理解,這是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
詩歌教學反思 篇14
詩歌,無論是古體詩還是現代詩,對學生來說也是很陌生的。怎樣讓學生對詩歌教學既感興趣又有所得呢?
首先讓學生自學“詩海拾貝”的內容,(“詩海拾貝”包括四篇古詩和兩篇現代詩)獨自完成同步和隨堂的有關作業,允許學生通過查資料、借用工具書等途徑來完成。
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交流獨立完成作業的情況,有疑問的提出來一起解決。在交流的同時還及時補充相關的內容。比如:課件中顯示的兩首詩。于是課后布置讓學生再去找同人詩(同一個詩人寫的不同詩)和同類詩(比如都是寫春天或花等同一類的詩句)等。
接著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學習《詩經·采薇》等四首古詩,準確的說是一詩、一詞、一曲。不但要求背誦默寫,而且要求掌握字詞的意思,并結合一些《詩經》的.內容,豐富詩歌的內容。比如:《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詩、詞、曲有什么不同。詩歌按韻律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等。同時理清詩歌的發展軌跡,使學生對詩歌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古為今用的訓練,讓古詩走進我們的作文中,收效很大。在學現代詩《太陽的話》和《白樺》時,我讓學生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說說:“你讀了這兩首詩有什么感受或收獲?”在學生的互相交流中明白詩歌的一些獨特表達方法,有豐富的想象和恰當的比喻等。最后總結古詩與現代詩的區別與聯系,另外通過仿寫進行拓展,學生對現代詩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感受詩歌的魅力。
【詩歌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詩歌教學反思10-11
詩歌鑒賞教學反思02-18
中班詩歌教學反思07-30
詩歌鑒賞教學反思10-27
詩歌鑒賞教學反思08-25
中班詩歌教學反思07-03
輕叩詩歌大門教學反思09-10
《輕叩詩歌的大門》教學反思01-11
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