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教學計劃
課 題:《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嘎達梅林》《圖畫展覽會》
課 型:欣賞課
課 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了解標題音樂,初步了解交響詩及交響音畫的一般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聆聽《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嘎達梅林》、《圖畫展覽會》,能夠感受、體驗樂曲中音樂要素在表現音樂情緒、刻畫音樂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樂的內容及意境,知道俄國作曲家鮑羅丁、穆索爾斯基的主要貢獻,并能背唱《嘎達梅林》的民歌主題及《圖畫展覽會》的漫步主題,為《圖畫展覽會》的音樂作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對標題音樂感興趣并愿意主動參與聆聽,初步了解交響詩及交響音畫的一般特點。
教學重點:欣賞交響音詩和音畫
教學難點:在唱好《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第一主題、第二主題的基礎上,即興用彈舌模仿馬隊和駝鈴聲的節奏。
教學用具:計算機、教學光盤、鋼琴
課前分析: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兩個主題是不同民族風格的`兩段旋律,要求學生唱熟這兩個主題,有助于欣賞作品及感受這兩種民族風格的音樂語言。在聆聽《嘎達梅林》前可先讓學生唱唱歌曲《嘎達梅林》,加深對音樂的體驗。《圖畫展覽會》中的三個段落。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各種手段多聽幾次,以引導學生聯想、想像。如:做漫步走動、作簡筆畫等。在聆聽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活動。此外,須要求學生背唱漫步主題。結合聆聽三首樂曲,使學生對交響詩及交響音畫的一般特點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對標題音樂逐漸感興趣。
教學過程: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
1880年,為了慶祝亞歷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國準備舉辦一項慶祝活動——展出一系列以俄羅斯歷史為題材的活動畫景,而用音樂來配合解釋內容。鮑羅丁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就是專門為此而寫的。后來,這項活動沒有辦成,但鮑羅丁的這首美妙的樂曲卻作為一首獨立的作品逐漸獲得廣泛的傳播。1881年夏天,當鮑羅丁在魏瑪同李斯特重逢時,由于李斯特特別喜歡這首樂曲,鮑羅丁便把它題獻給了李斯特。
牐牻幌煲艋《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是一首“標題”作品。作者曾在總譜上寫著下面一段詳細的文字說明,用以解釋作品的內容:
牐牎霸謚醒竅稈塹サ韉納爸什菰上,第一次傳來了罕見的俄羅斯歌曲的曲調。可以聽到漸漸走近的馬匹和駱駝的腳步聲以及抑郁的東方歌調。一支當地的商隊在俄羅斯士兵衛護之下從廣袤的沙漠中走過。他們安然無慮地在俄羅斯軍隊的保護下完成漫長的旅程。商隊越走越遠。俄羅斯和東方的安詳曲調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它的回聲長時間縈回在草原上,最后才消失在遠方。”
牐犂智展示的就是這樣一個廣袤荒漠中的生活畫面。小提琴和木管樂器在高音區輕輕地、持續地奏出八度音的背景音樂,并在樂曲進行中反復地出現,從而使人聯想到大草原空曠的景色。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由單簧管奏出一段俄羅斯民歌風格的主題:
隨后,在商隊的馬蹄聲中,又響起了俄羅斯民歌風格的主題。這一主題漸漸增強力度,仿佛商隊漸漸走近。經過多次反復后,形成宏大聲勢。接著,樂曲再現草原的背景音響和馬蹄聲,東方音調的旋律也再次輕輕出現。這兩支旋律在不同聲部中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它象征著俄羅斯與東方民族文化的友善融合。然后,這友誼的樂聲逐漸減弱,商隊慢慢地走遠,草原又是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