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個人教學計劃
一、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同學二十人,他們都很聰明活潑、好學上進,正在向獨立性、自主性過渡,經過前面的學習,他們已基本掌握日常禮儀,懂得尊敬師長,熱愛勞動等優秀品質。但也有局部同學還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這將有待于在本學期作較大程度提高。
四年級是小同學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時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已成為他們迫切的需要。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局部同學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都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目的與要求:
1、引導同學樹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做一個文明有教養的人;知道殘疾人的困難,感受殘疾人身殘志不殘的可貴品質,從而能尊重殘疾人,積極主動協助他們;引導同學逐步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倒霉人的行為;引導同學明白參與集體活動、熱心為集體服務是熱愛集體的表示,做到主動為集體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發揮各自作用,集體才干得到不時發展和進步。
2、了解一些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和發展;感知這些環境問題帶來的危害,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了解家鄉的巨大變化;知道獨特的民風民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局部,在了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的方便;選擇中知道幾種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順利到達目的地;了解從古到今我國交通運輸設施和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變化,感受交通運輸業的迅速發展,激發同學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
教學重點:
1、引導同學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指導同學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身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教學難點:
在了解家鄉風俗來歷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現象,樹立移風易俗的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具體措施
1、課前認真鉆研教材,充沛備課,按時上好每節課。
2、針對各個班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鼓勵先進,帶動后進,形成良好的班風與學風。
4、加強對后進生的思想教育,使他們能找出自身的缺乏,在不長的時間里取得長足的進步。
5、積極組織各種課外活動,豐富同學生活,在活動中提高同學思想認識,培養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
四、教學布置表:
周次 教學內容 周次 教學內容
1-2 1、在公共汽車上 11-12 7、家鄉的變化
2-3 2、想想他們的難處 12-13 8、怎樣到達目的地
4-5 3、伸出我的手 14-15 9、媒體連著我和你
5-6 4、我們贏了 15-16 10、辦一張自身的報紙
6-7 5、綠色小衛士 16-17 11、怎樣和他聯系
8-9- 6、我們的民風民俗 18 組織復習與測試
【 四年級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個人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四年級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范本06-12
春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6-13
下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7-14
品德與社會下學期教學計劃02-17
四年級上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2-08
六年級第二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6-11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03-29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