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為了以后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該好好計劃一下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了!怎樣寫教學計劃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1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第二單元為《追根尋源》、第三單元為《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第四單元為《我們生活的地球村》。
小學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后,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并借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5年的品德學習,學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并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小學生。本學年,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各項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善待自己,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形成開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學相處,與同學建立真正的友誼,領悟到奏響共同成長的和弦的秘訣在于真誠、善良等等;培養感恩情懷。
2、了解祖國的`歷史及現狀,培養愛國情懷。
3、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宏揚和傳承。
4、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通過學習讓學生在了解祖國日益富強的發展過程,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奮發有為的責任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追根尋源,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在本課程中出現與原有歷史教材設計有很大的區別,注重呈現歷史細節,讓歷史的中國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本主題旨在引領兒童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走近歷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歷史文化的足跡,引起他們與之交往的愿望和沖動,表現出對祖國歷史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尊重、關注,并引以為光榮和驕傲,從而激發學生為祖國未來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和行動。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4、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盡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做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有四節教材:自尊自愛、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線、與法同行;第二單元,龍的傳人:有四節教材: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獨領風騷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與的使者;第三單元,團結的民族大家庭:有三節教材、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民族團結一家親;第四單元美麗的地球,有三節教材;人類生存的家園——地球、地球上的陸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本,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二、教學目的要求
1、道德教育存在于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回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范對于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并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三、班級學生狀況
本班學生來自多個自然村,共有49名學生。其中獨生子女有34人。經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
1.獨生子女占70%
2.父母在外經營,實際上是留守兒童(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的占10%。
3.由于父母的言行,使兒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占5%。
4.思想、行為不能自主的占15%。
5.留守兒童因為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而形成不良習慣但可以教育的占5%。
6.思想積極、熱愛生活的占95%。
四、教學措施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回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范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篇)03-14
品德與社會的教案課件05-16
四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篇)02-22
《品德與社會》教學隨筆07-14
思想品德下冊的教學計劃02-15
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總結03-14
品德與社會教案課件05-12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03-24
《品德與社會》教案范文8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