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匯編15篇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1
課堂評價機制多種多樣,但對于學生分數的個人診斷分析,及班級情況診斷分析這一教育評價機制,對于初次接觸這一項目培訓的我來說,能有這種學習的機會,覺得很榮幸,這次培訓,歷經兩個月的培訓,我收益匪淺,收獲頗豐。
通過學習使我明白教學不能一味的關注學生的成績,不應以分數的高低來評估學生的能力。在培訓階段,魏老師的報告中小學教育評價的方向與未來,從評價中心的成立,當前教育評價的頑瘴痼疾,管辦評分離的現代教育治理結構,認知診斷功能的學業評價等的學習,使自己明白新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綜合全面的評估,為今后更好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通過學習構建校本教研新生態專題報告,對我感觸頗深,研究為了更好的教,研究在教學中相當重要。過研究型的教育生活。發現是的教育是我最理想的狀態,但如何去研,如何在研究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學中,從評價結果入手,樹立全人發展觀,實現學生的全方位會診,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無限可能。
新評價旨在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生涯初期的參考,新得評價體現正是基于現實,積極改進,全面發展,面向未來,為學生終生發展提供了一套更有效的評價機制。
在6月份中的優秀評價案例解讀環節中,每位老師通過自己的評價分析很好的將班級,個人學業診斷將班級級學生進行了評價,為今后更好的教、更有效的研指明了方向,也使自己明白怎樣去評價,怎樣因材施教,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此次培訓學習,我深感做為一名教師,需有先進完善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更應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機制和策略。
總而言之,這次培訓是十分成功的,對我來說可謂收獲多多。我要以此學習為契機,切實提高對評價教育的認識,將自己所學運用于課堂,服務教學。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從以往的課堂評價中真正走出來,運用新型的教育評價機制去教學,去教研,讓自己的研修之路長青,一路綻放異彩。
第二,學習。雖然此次培訓只有短短的6次,但教育評價這一理念,自己將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運用中游刃有余。并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更好的服務于自己的教學。
第三,實踐。學習即研究,在學習中充實自己,在學習中提高自己,在實踐中提高自己。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2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因此,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堅持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人格的和諧發展為根本目標,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充分發揮各種評價方式的作用,協調各種評價手段的關系,從整體而又多元的角度關注學生學習、生活過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逐步形成關注學生健康全面成長的多元性評價體系。 教師要努力以真誠的語言、溫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創新的欲望和需求,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通過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看到自己前進的足跡,進而享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力量;通過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形成對自己的鞭策;通過多元化的評價融切師生關系,加強師生的溝通和理解,進行心與心的撞擊,使學生能“親其師而近其道”。
一、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整合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提倡采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應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每期結束的考試是必要的,能夠檢查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情況,反應出學生這段時間的學習特點。但不能用一張試卷來給學生的一學期學習定性。學生在一學期甚至整個小學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成果,應通過比較完整的成長記錄袋來記錄。這樣能夠比較全面、真實地表現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學生的個性在記錄袋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示。例如:給學生建一個成長記錄袋,開學初,就開始收集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先對上學期的情況作個簡單的分析,看看假期中有沒有進步,然后將每個學生平時的表現,有突出的地方加以記錄。(小進步、學生的個人反思、一段時間的作業完成情況等)到學期結束,讓每個學生看看自己的記錄袋中都有些什么內容,然后進行自我評價。
二、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結合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結合原則。教師在一學期的結束都會根據這學期的學習情況和最后的考試對學生進行一次客觀的評價,而評價的結果應盡可能全面地、公正地反應學生這學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成長。依據這個要求就必須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起來,對學生這學期的語文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加以分析,在素質報告書中客觀地描述學生各方面的情況。例如:學期結束,給學生這學期的學習情況打等級(優、良、一般),我不只看最后的語文分數,而是將這學期的課堂作業、作文、綜合實踐和成長記錄袋中記錄的情況綜合起來,加以分析,最后根據細則得去學生的等級。
三、教師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的融合
新課程標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多元評價方式將代替傳統的單一評價方式,并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發生著積極而有效的作用。教學中要從多個角度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對待學生的學習不應只看他有沒有掌握,更要看他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學習的態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敗的勇氣。教師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的融合能使學生從多方面來把握自己的現狀,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全和潛能的激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在教學《螳螂捕蟬》時,組織學生用表演的形式來理解課文內容。學生表演時背好了臺詞,順利地完成了表演,但由于學生初次上臺表演,神態不太自然,扮演各個角色的學生還忍不住露出了笑意,不能完全進入角色。表演完后,我先要求表演的同學進行自評,說一說表演時的感受,對所演人物的理解接著又引導學生進行互評,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在自評的基礎上,應該鼓勵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及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朗讀、背誦、作業,可以開展互評和自評相結合的方法。“你覺得自己做的怎么樣?”“你認為他做的怎樣?”“好在那里?”“如果是你,應該怎么做?”“還有那些要改的,怎么改?”從而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在評價中提高評價能力,全面發展素質。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必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發展是多元化的,因此需要多元化的評價機制來激勵學生、鼓舞學生,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激發學生的潛能,開啟學生的心智。讓學生在一種始終寬松、和諧、民主、發展的評價空間里與老師、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3
課堂教學是一項有目的的教書育人活動,教師教學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著眼點。對教師在課堂上教學行為的結果需要經常地作出準確的反省和判斷;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需要經常地作出中肯的評價和鑒定,這就是教師教學評價。
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教改理念,強調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每一個學生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發展,關注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的功能,激發其內在發展動力,促進其不斷進步,實現自身價值。
參加《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專題培訓以來,我一直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業務,以更好地投身到教學實踐中。下面我就新課程下課堂教學評價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跟大家交流交流。
一、關注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培養和增強新的課程意識,轉變傳統觀念,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打破積習已久的教學習慣,自主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并促使學生由單向思維轉化為多向發散性思維,實現對課程有意義、有價值的深度構建。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上,要關注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學生,是否創設了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同時關注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教學內容、適合教學對象的需要。
二、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焦點。傳統的學習方式忽視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其結果是,學生雖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卻不能在真實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因此,課堂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比如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和情緒狀態等等,使得師生之間有較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饋,學生能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的情緒,從而得到意外的收獲。
三、關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影響學生個性成長的重要因素。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所以這種評價一定是以對學生真誠的愛為基本出發點,以激勵性為基本表達方式,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為最終目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表現為一些鑒定性的語言式的評價,更多的應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等等,以此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提高自我發展的信心。我相信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課堂教學的評價形式和方法會不斷發展,會最終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關注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整合
在傳統教學中,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唯一依據和資源,課堂上,教師只是依據教材傳授知識。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選擇和處理教學內容時,要多方面地開發和整合各種教學資源。除了教材,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是一種資源。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合。因此,在課堂評價時要關注教師在教學時,是單純教教材,還是以教材為主線,科學、有機地整合各類教學資源,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4
這段時間學習了尹志錦老師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即時評價研究>>,我對課堂教學的即時評價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以前在教學過程對這種評價不怎么重視,對學生的對與錯只是簡單的加以表揚與批評。現在認識到了這種評價的重要性,并對這種評價有如下幾點心得體會。
第一 ,“即時評價”作為師生之間交流的一種及時、有效的方式而貫穿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始終。及時、準確、積極、有效的“即時評價”方式,不僅對數學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同時也對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更能高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僅如此,課堂中良好的“即時評價”因增添了許多情感和人文因素,而使得課堂生動、活潑了起來。
第二,“即時評價”重視對學生在一節課中各個環節的評價。要選擇恰當的語言,適時的時機,評價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對待數學學習的態度; “即時評價”有著及其深遠的意義和廣泛的使用價值,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最大受益者是學生,同時也有利于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發揮和自身業務的提升。
第三,“即時評價” 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在評價中我們要遵循激勵性、真實性、時效性、多維性等這些原則 。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對學生的表揚要有標準,要有分寸,要得體,要一視同仁。我們的評價越真實,越有“透明度”,就越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我們教師從怎樣的角度、用怎樣的語言、在怎樣的時候進行評價,學生的優點是什么,問題在哪里,怎樣評價,這樣不僅對回答問題的學生有很好的激勵作用,還對其他聽課的學生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只有把握好評價的最佳契機,才能真正積極地推動學生的發展。
總之,我們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認真做好“即時評價”,只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運用自如,才能使“即時評價”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作用。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5
12月7日下午,我有幸聽了北京師范大學趙德成教授的講座《有效的教學評價》。聽完這場講座,我感觸很深。趙教授進入教室后就與眾不同,他說話的語調很低,從后面的講述中知道,越是聲音宏亮的上課,學生未必會用心傾聽,反之,你的音調降低,學生反而會用心聽你講課。所以,整場講座中,趙教授用他獨特的語言魅力感染著我們每一位學員,從中我認識到平時我在課堂教學中,是不是也可以注重一些語言的特點。在聽趙教授講述有效教學評價之前,我所理解的教學評價是對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在評價過程中并沒有關注評價是否有效。趙教授從一堂小學語文公開課說起,展開了教學評價的討論。從這節語文課的導入來討論,這位老師的評價是否合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位老師給予的學生評價是條件性肯定,而這種評價會使個體產生緊張感。在我的教學評價中,我有意無意的也和這位老師一樣做過條件性肯定,然而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評價方式累積到一定量后帶來的不好的結果,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做無條件性肯定,多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針對學生的評價,教師評價的焦點不是教的怎么樣,而是學生學的怎么樣,要以學定教,以學評價,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考慮學生學到了什么。就這點很多老師就沒有認識到,每位老師都會備課,更多的就是考慮該怎么上好這節課,而不是考慮學生在這節課上要怎么學好,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朝著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出發點來教學。另一方面,對于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不能流于空泛,要對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分析行為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影響。不能僅僅“就課論課”應“以課為例”,反思自身教學在實踐中的問題,從而尋求改進的方法。
在趙教授的講座中,他給了我們三點建議來闡述了什么樣的教學是好的教學。首先,要對舊的標準進行梳理,要摒棄或者淡化過去的教學評價指標。我發現我們在做評價的時候確實就是模式化的評價標準,并沒有關注是否有效。趙教授給我們說明有時不一定要給予及時評價的教學案例,這也啟發我在不同教學情境中,要隨機應變,不能死板的按照模式化的套路來。其次,在新標準中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很多學科雖然進行了新課改,教師也進行了學科培訓,但是穿新鞋走老路,并沒有實質性的發生改變,趙教授對比了國內國外的歷史考試題,讓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跟上時代發展,教學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不是守著過去的知識一成不變,而是要將過去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現在的生活中才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最后,教學評價標準要以校為本。要符合學校教學發展的需求,克服片面追求全面的傾向,要重點突出。總之,所有的評價者不能僅憑經驗對教學進行評論,要加強理論學習,站在理論的高度,從不同的視角分析教師的教及學生的學,使每一次評價活動都能帶給教師新的思考。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6
努力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是小學體育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怎樣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現淺談本人閱讀《小學體育教學評價》的點滴體會:
一、巧設懸念誘興趣
懸念是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的焦慮心理,它是學生對新知識企盼的興趣來源。在教學中抓住小學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識規律,結合體育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如在進行教材《緒言》一節教學時可向學生展示體育科學的發展歷史和21世紀化學發展的宏偉藍圖,介紹體育與人類生存和社會文明的重大關系,使學生體驗“處處有體育”的真情實感,與此同時巧妙地配合體育訓練設置問題,使學生在“觀察-----驚嘆------疑問”中感受體育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們從一開始就向往學習體育,增強對體育學科的興趣。
另外,在每節課的導入時,也可以聯系實際設計一些與知識有關,并且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驗現象問題或者實驗,作為懸念,讓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為什么”,使學生一上課就興趣盎然,沉浸在樂學的氣氛中。
二、誘導探究激興趣
誘導探究,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能力及創新精神,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最終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操作、觀察、設計、討論等)尋找問題的答案,進一步探索新知識的興趣,整個環節應該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思維為主線,視聽并舉,深思結合,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活動,激發探究體育知識的興趣。不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態度和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了體育課堂教學效果。
三、研討釋疑增興趣
學生通過學習一些疑問已經解決但同時又會產生或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學生在探究新問題的過程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怎么去做,受到了什么啟發都會反饋出來,甚至爭論不休。此時,教師只要給以恰當的誘導、點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開展熱烈的討論、認真思考、質疑辯難,使探究更深入,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就會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學的學習態度就會得到培養和提高。這樣一環扣一環,步步設疑,步步深入,步步點撥,使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成功的喜樂。使學生情緒倍增,效果良好。
總之,在體育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優化體育訓練,充分利用實驗電教手段,積極開展體育活動課,充分調動學生積
極性,激發、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享受學習知識的樂趣,從內心體會到學習的愉快。變“強制性”教學活動為“主動性參與”體育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7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使廣大教師的教育理念煥然一新,也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關注課堂實效,關注動態生成,關注過程體驗,關注學生發展,讓課堂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所以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言行舉止,甚至一個極其微小的動作、一點點教育智慧都可能使學生的心靈產生觸動,進而影響其一生,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通過反思總結,我要把自己原來沒有關注的課堂教學評價環節重新重視起來,一定會提高課堂效率的。
1、學生對老師的評價
新課改首先要求師生平等,在和諧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和老師沒有距離,沒有居高臨下。課堂上,我經常讀一篇課文或闡述一個問題后,問學生:“你覺得老師讀(講)得怎樣?”這時候孩子們會說出許多我想不到的話。生1:“老師,你讀得太美了,讓我有身臨其境之感!”生2:“老師,我覺得你還要大點聲,我有幾個地方沒聽清楚。”教學活動中,教師若能以生為主體,經常了解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有助于教與學的同步提高。
2、教師的評價
(1)教師的評價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揚,這樣會使學生分不出是與非,長此下去會養成學生自高自大,惟我獨尊的思想。因此,對學生錯誤的回答,教師要委婉的指出:“你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妥,再想想你會說得更棒!”學生的回答不夠完善時,應引導一下:“想一想還需要補充嗎?你的回答有一點不完美。”
(2)教師的評價要表揚與批評相結合,鼓勵優秀,激勵后進,指出不足,讓評價用到實處,恰到好處。
(3)教師的評價要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使每個學生都能從評價中獲得激勵,獲得進步的動力,獲得幫助。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行為能力。對那些差生教師要注意,評價重在鼓勵他們敢讀、敢說。克服自卑和依賴心理。“你能行的,勇敢一點吧!讀吧!”這樣差生也會有自信心的。
(4)對那些優等生,教師要注意評價重在激勵他們挑戰、創新。“再想想還有更好的方法嗎?”這樣會增強他們探索的決心。
(5)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評價起著不容忽視的導向功能。教師的引領會使語文課堂更加精彩。
3、學生間的互相評價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的有生命力的群體。他們有思想、有意識。在課堂上,我們千萬不能忽視了同伴之間的互相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每個同學都會看到自己的不足,汲取別人的優點,使自己有更大的進步。讓孩子們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言論吧!互相指出對方的不足,互相看看對方的優點,這樣在互相評價中他們會共同進步。
4、學生個體的自我評價
小學語文課堂學習評價,只有落實到學生的主體上,才能充分發揮評價的效益。學生的自我評價有著很好的自我反省作用。一節課后讓學生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表現,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自我總結的過程。科學的評價方法是實現正確評價目的,落實全面評價內容,執引靈活評價標準的保證。
5、實施分層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樹立全面正確的差異觀,立足學生現實存在的差異,著眼與學生發展的差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促進有差異的發展。課堂中分層教學、分層評價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分層測試題中注重針對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與知識的記憶、內容的理解與應用等方面進行考察。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8
不同的教育價值觀就會有不同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從而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當下仍流行的課堂教學評價還沿襲著以教師為中心的評價觀,已經失去了它對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當代課堂教學改革的導向與激勵功能,甚至異化為教學改革的障礙與阻力。因此,重建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已刻不容緩。
我們是在深化我省中小學“指導—自主學習”教改試驗的進程中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新體系的探索的。我們認為,首先必須把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與課堂教學的改革目標統一起來。
其次,這個教學評價不是終結性的,應該是診斷性、形成性的,不但要對課堂教學的價值作出判斷,而且要對課堂教學增值的途徑提出建議。
第三,評價者與教師在課堂觀察中應有共同關注的焦點,這個焦點就是課堂上學生的狀態。任何教學效果都必須通過調控學生的狀態才能實現,而不是教師教學行為的直接結果。
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也有如下五個觀察的維度:
(1)組織能力。
它包括教材的組織、語言的組織、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
(2)注意中心。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在課堂的注意中心應從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轉移到全班學生的思維。除了觀察教師在自己講授時是否把自己的注意中心放在學生身上,還要觀察當學生自主活動時,教師的注意中心是否在于學生活動的反饋與調節。
(3)教學機智。
開放的課堂更需要教師機智的品質。必須觀察教師敏捷快速的捕捉教學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能力,而且還要觀察他是否靈活果斷地采取恰當有效的策略與措施,推進教學發展的進程。
某位地理教師上課,課前由值日生掛地圖,值日生故意把地圖掛反了,想看看教師怎么處理。教師并沒有生氣,而是說:“學地理就要達到這種水平,從地圖背面就能知道正面是什么。”接著他提問,學生不能應答,他說:“我們還沒有學到這種水平,今天還是要把地圖翻過來。”這種上課的機智,學生學到的不僅是一種知識,而且是待人處世的一種能力、一種行為方式、一種文化。
(4)教學態度。
心理學研究發現,雖然有的教師很有經驗,對學生很負責任,但學生的發展并不理想。心理學把教學態度分成兩類:一類為非交往性態度,另一類為交往性態度。前者與教學效果的相關系數極低,后者才會產生積極影響。我們強調對學生的交往,一是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負責;二是呼喚課堂上教師的熱情與寬容,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坦率與自發性。
(5)教學境界。
教學水平有三個相互貫通的層面:授受知識、啟迪智慧、人格生成。要觀察教師對這三者整合發展的關注與自覺性,鼓勵教師向更高的教學水平努力進取。其二,把主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作為一種教學境界去追求。
課堂教學的評價體系應成為教師改進教學過程的行動指南,應杜絕把課堂教學評價當作教學管理的棍棒。教師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而不是評價的靶子。須知課堂教學評價雖然很重要,但它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既不能代替學生學,也不能代替教師教。課堂教學評價如果脫離了改進教學過程的本真目的,而獲得其他功利性的社會價值,就會成為教學的災難。這是特別值得我們警惕和注意的。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9
學習是經驗的獲得過程和經驗影響行為變化的過程。知識的獲取是知識信息的同化和順應的過程。什么是同化和順應呢?知識的獲取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相適應的,完全可以被納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這種納入行為叫做同化。知識的獲取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不相適應的,不能被納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去,這時學生需要調節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主動去適應新的知識信息,這種行為變化為順應。如果學生能主動去尋找信息,那么學生就會主動積極地去同化或者順應這些信息;如果學生是被動遭遇到某種信息,學生對待這種信息的態度就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信息本身的形式不特別引人注目,學生就可能視而不見;二是,這種信息對學生的感官造成強烈的沖擊,只好應對它。但是,一旦沖突得到緩解,這種應對行為就會停止。不論哪一種,對它們的掌握的效果都不會比學生主動去尋找信息所產生的效果好。因此,實現學習行為最有效的信息是學習主體主動去尋找有效的信息。
學生的學習就是通過教學內容的接收和內化,并轉化為自己的經驗,而影響自己行為變化的過程。因此,教師要設計容易被學生接受的課堂教學內容,使得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首先,教師要對所受知識進行加工,要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來對知識進行加工,如增強知識本身的邏輯性,研究知識展示的順序性;注重知識本身的節奏變化,研究知識結構中的重點、難點以及與學生現有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的關系;探索知識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研究多種表現形式與學生感知覺的適應性規律等等,從而降低學生接受知識的客觀障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知識接受過程的意義,降低知識接受與內化的主觀障礙。任何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外在的,要轉化為學生自身的經驗,就必須經過學生主體的內化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生主體的主動建構。因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尋找信息而不是被動遭遇信息,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極為重要。
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就有一種想學的沖動,并產生強烈的欲望,而且這種欲望在開始上課時就必然強烈發生。良好的開端,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可是,這個問題許多教師沒有注意到。于是,許多教師一上課就開始講新知識,總覺得時間緊,不要浪費太多的時間在知識講授以外的事情上。然而,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低,教學效果差甚至是無效的教學。興趣的激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直接提出新問題。這就是設置懸念,把問題一下子拋到學生的面前,引起學生內在沖突,產生學習的需要。問題提出以后,就需要制造問題情景。這個問題情景是經過教師加工處理的,它能適合學生的理解水平,能夠引起學生想要解決問題的沖動。
(2)從舊知識中尋找與新問題有聯系的關節點,探索出新問題。這就是溫故而知新。我這里強調的溫故,并不是完全為了問題本身的邏輯聯系,而是為了讓學生在溫故過程中得到激勵,提高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和積極性。但同時溫故又能起到與新知識連通的作用,從而也降低了學習的客觀障礙。
(3)從問題與生活的聯系中尋找線索,增加問題解決的現實意義。學生生活在現實之中,思考與現實生活聯系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強烈興趣。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10
本周五,我校舉行了高效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學習專題會,通過學習,我對高效課堂的認識更加深刻。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制定了高效課堂評價標準,可以更好的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高效課堂,顧名思義,就是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益發展。高效課堂對教師備課的要求更高,教師只有精心備課,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達到高效。在高校課堂中,教師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轉變,由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其次在教學中實現教學相長,與學生一起學習;再次在教師與學生合力打造一節高效課時,教師又是這一堂課的決定者;教師從教學中獲得發展,改變觀念,做一個幸福的職業者。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真正的還給了學生。老師真正輕松了嗎?不是的。預習中,教師要對學生提出要求,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任務、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式方法,學生帶著問題,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才能更高效;展示中,教師要充分選題,做到典型題、重點題不遺漏;達標測試中,教師要對本節課的內容充分吃透,把握好重點難點,才能對學生進行選題測試。同時在教學中,課堂要活,而不能亂,這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課堂駕馭力。
高效課堂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教學理念,作為教師,應該在教學改革中,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方法,改變傳統。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科學地把握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變
革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高效的課堂中得到全面發展。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11
一、關注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整合
在傳統教學中,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唯一依據和資源,課堂上,教師只是依據教材傳授知識。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選擇和處理教學內容時,要多方面地開發和整合各種教學資源。除了教材,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是一種資源。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合。因此,在課堂評價時要關注教師在教學時,是單純教教材,還是以教材為主線,科學、有機地整合各類教學資源,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關注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培養和增強新的課程意識,轉變傳統觀念,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打破積習已久的教學習慣,自主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并促使學生由單向思維轉化為多向發散性思維,實現對課程有意義、有價值的深度構建。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上,要關注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學生,是否創設了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同時關注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教學內容、適合教學對象的需要。
三、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焦點。傳統的學習方式忽視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其結果是,學生雖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卻不能在真實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因此,課堂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比如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和情緒狀態等等,使得師生之間有較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饋,學生能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的情緒,從而得到意外的收獲。
四、關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影響學生個性成長的重要因素。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所以這種評價一定是以對學生真誠的愛為基本出發點,以激勵性為基本表達方式,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為最終目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表現為一些鑒定性的語言式的評價,更多的應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等等,以此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提高自我發展的信心。
我相信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課堂教學的評價形式和方法會不斷發展,會最終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12
通過本次學習的《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讓我對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有了直觀的感受;使我明白了 “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問題。 新課程改革為物理教學確立了全新的理念,在課程目標上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物理學習的內容上強調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在物理學習的方式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成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并充分考慮和大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必須樹立新的學生觀,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變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學科素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其中還提出“學習目標和課標相關陳述要有相應內容 ,方法與學習目標要相匹配”。從學習的反思中使我深刻的領悟到了,要從課標出發,處理好教材;尊重教材,靈活運用教材,研發教學資源;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關注做好教學設計。
我們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及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評價目標多元,不僅指評價知識,技能,還包括認真、態度、樂于助人。評價方法多樣,不只是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要關注評價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非常重要環節,它對課程實施具有很強導向,評價的主要數學學習結果、過程、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把理念變成行動,實施促進學生發展的數學評價。
促進學生發展,指目標多元,方法多樣,重過程結果。評價目標的多元化,知識技能評價與解決問題能力評價相結合。我們還要盡量減少單純的知識技能的評價。教學中要在解決綜合性問題和任務性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多種目標的評價。正確把握知識與技能評價的要求。評價多元不是不要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我們是要改變過去單純重知識,技能評價方法。評價還要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指學習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前者是在教學過程中評價,后者是通過情境性問題進行評價。過程評價不是對做題過程進行評價,還包括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學習過程的評價靠教師平時的觀察,而且應把課堂表現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部分。另外,還要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我們在評價中應改進評價標準,將認知評價與情感評價相結合,體現評價方法多樣化。
新課程標準倡導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應以幫助教師改進與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為主。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評價,被評教師可以充分把握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策略,強化正確的、有利于教育目標實現的教育行為,改正不良的、不利于教育目標實現的教育行為,從而使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斷得到優化與提高。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評價目標及評價指標的學習與理解,可以使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更加科學,使自己的教學行為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而達到改進與提高的目的。再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激勵教師不斷進步。課堂教學評價通過肯定成績或進步,指出缺點與不足,可激發教師產生正確的工作動機和積極的情感,從而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充滿生命力,教師同樣需要激勵性評價。
這次課程評價要真正跟上時代的發展和課程的改革,須保持開放的態勢,不斷吸收新思路、新觀念,更新評價內容,采用新方法,以新的內涵和形態給學生以啟迪。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13
聽了專家的《課堂教學評價診斷》專題講座,聽后受益很大。通過學習,我對新課程下聽課、評課的方式、方法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第一、新課程改革宏觀背景下對聽、課評課的要求。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必須走出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這種新的價值觀,對新課程聽課、評課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知識觀要求聽課、評課超越知識技能的取向。
原先的聽課體系過分強調了知識技能的確定性,把知識技能視為普遍的、不變的、供人掌握的內容,導致了聽課評課的知識技能取向。在新課程改革中,不再把知識技能看作是一成不變的供人掌握和存儲的內容。
2、新的學生觀要求聽課、評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新的學生觀更加關注學生的潛力,關注學生潛能的開發,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新的學生觀把學生看作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參與教育活動的人,他們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教育活動中復合主體的重要構成。
3、新的課程觀要求聽課、評課引導課程回歸生活世界。
教材、教室、學校并不是知識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書。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正在成為課程改革中教學實踐的新觀念。
第二、 新課程下聽課、評課的方式方法。
1、教師怎樣聽課:
首先,教師聽課前要有一定的準備工作。如:先了解下聽誰的課,上那篇課文,提前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自己簡單預設一下這課的教學流程。
其次,聽課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教師要一邊聽,一邊觀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學,兩者兼顧。看“教”——主要是看教者對教材的鉆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看“學”——主要是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習慣。即看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
此外,聽課后要思考和整理。在分析總結他人的課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聽課的教師要善于比較、研究,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吸收他人的有效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2、教師怎樣評課:
(1)由教者自評。一般自評的內容有教材、教法、學法、程序。教材,主要介紹教學的要點、難點、編者的意圖以及本課在單元中的地位,談自己的認識和處理與設計的差距。教法,主要介紹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方法,評議自己的設計與課堂上的設施情況。學法,主要評議自己在課堂上怎樣對學生進行了學法指導,以及取得的效果等。程序,主要評價自己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2)同行教師評議。聽課的同行教師要針對聽課的情況對本節課的優缺點,尤其是教學特點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進行評價。但要明確評課的身份要以研究者、學習者的身份出現。評課的目的以激勵為核心,真正了解教師上的疑惑和困難,和教師共同探討,重視培養教研團體和諧的氣氛,互相關心,共同進步,而不是挑三揀四,監督檢查。
(3)專家評議。根據教者的自評和同行老師的評議情況,由較有權威的領導和專家綜合大家的意見,對課做一個基本評價。評價應切切實實歸納出幾條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和若干必須注意的有關問題,增強大家多這節課的總體印象。
(4)在教者自評、專家評價和同行老師評價的基礎上,主持人應在最后做畫龍點睛的概括總結,提出課堂教學中哪些做法、思想值得學習和推廣,應該怎樣去學習借鑒。
教師的工作性質和肩負的重要任務要求教師應該成為終身學習的先行者,聽課、評課活動也為教師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經常進行聽課、評課活動,有利于教師總結和推廣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促進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學習、提高和成長,更能有效的促使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總之,新課程改革對聽課評課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要求,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與探索,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研究的“藝術效果”。任何的學習、交流都是為了不斷的反思、改進我們的教育行為,聽課、評課將是讓我們揚長避短,共同進步。而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課,才是真實,離老師最近,于學生最受用,也最有研究和使用價值。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1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種教學的理念與傳統的教學觀有較大的不同,因此教學評價也發生了轉變。如何通過教學評價的改進,促使教師更好地理解和貫徹新課程,從而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就成為新課程實施之后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本文就這方面的認識和實踐闡述如下。
1、課堂教學評價盡量采用質性研討,減少主觀的定量評價。新課程標準推出時間不久,各級部門對新課程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研究不多,時間不長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研討。因此對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宜用“是什么”的態度去研究,暫時不宜用“怎么樣”的態度去評價。我們在日常的課堂教學盡量不采用量表來對教師的課堂進行打分,而采用質性研討的方式,與執教者進行教學的研究商議,鼓勵教師大膽改進教學,逐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采用先進電教手段和網絡資源,運用同伴互助的形式,加大研討的深度。傳統的教研由于時空的限制,造成研討的時間不夠充分,觀點碰撞引發的思考不夠深入。而且面對面的交流,教師的意見難以充分表達,使教研的質量打了折扣。教師平常的教學是單兵作戰,同伴間缺乏相互的支持和借鑒,因此造成好的經驗無法及時得到推廣。根據現狀,我們借助電教手段來改善。用數碼攝錄機把教師的典型課例錄下,執教者可以不斷反復觀看,和同事研討,直觀重現的評課效果會更好。同時我們借助網絡資源,在網上開設專區,交流聽課的感受和對課堂教學的理解。網絡跨時空的優勢,使教師們可以在線隨時隨地的發表意見,充分思考之后回應意見,可以用書面語言較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贊賞,最新的教學心得和體會能與同伴分享,教學資源的及時共享成為了現實。
3、摒棄一些非本原性標準,建立科學化的測評體系。一段時間,一些老師把教學研討課看作是表演課,把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絕對、僵硬、機械地看成是學生在堂上自由學習,看成必須有若干時間的小組討論,必須有多媒體電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因此在一些課堂上,課室變成了“自由市場”,學生動輒七嘴八舌地圍在一起嚷嚷;教師的教學被學生牽著鼻子走,老師一味鼓勵,不敢指出學生的錯誤;用軟件演示代替教師講授,這樣的教學遠遠偏離了新課程所提倡的狀態。為此我們提出教學評價應該摒除一些非本原性的標準,如過多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小組交流等等,用課堂教學的本原性標準建立一套能使教師易于理解和操作的策略,真正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新課標的施行。這套評價標準就是要讓課堂呈現動態生成的狀態,做到真正以生為本。
(1)指導自學,形成習慣。學生自學,既是主動學習的表現,也是主動學習的開始。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的自學,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養成自學的習慣。像“這篇課文有點難,看誰能自己讀懂,說出文章的內容。”、“看誰能在讀書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看法”、“這課的內容很有趣,課前可以查查有關的一些資料,上課時向同學們介紹。”等學習建議的提出激發起學生自學的興趣和欲望。教會學生利用字典、課文插圖、課外書、網絡等工具和手段,用自學本記錄自己的收獲、疑問和感受,嘗試解決課后的一些問題和習題。學生通過自學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或獨特的感受,教師要像批改作業一樣閱讀,及時的予以表揚、鼓勵,總結并推廣這些好的學習方法。
(2)反饋學情,靈活調整。新課程的課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調整教學設計,這樣才能使教學更好地適應學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好的幫助。動態生成的課堂需要在課上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自學中你有什么問題?”“通過你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等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根據學生所反應出來的情況,調整教學的重難點,而不要把教案看成是“雷打不動”的計劃,無視學生的基礎而仍然“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學真正讓學生體會到自學的價值并感受成功,這樣的環節既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自悟的能力,又節省了教師新授的時間,一舉兩得。
(3)總體把握,放手探究。學生課前自學的情況我們無法預知,學生在自學時提出來的問題也難以一一在堂上解答,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和見解也不可能全部匯報。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總體把握,抓準訓練點,對教學重點和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要肯花時間,放手讓學生探究,而對一些可以由學生自己解決或屬于個別學生的問題就可放手。不然,勢必造成要不就是時間不夠,無法完成教學任務,要不就是探究、討論流于形式,匆匆走過場,失去應有的價值。這里要注意放手不是“自流”,無論是學生個體或小組的自主探究都應在教師精心設計下進行,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時刻關注,給予必要的指引,充分發揮好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使學生的自主探究真正富有成效。
(4)創設情境,強化綜合。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就得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除了學生本身的學習興趣之外,教師在課堂上創設學習的良好情境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里的情境可能是語文教學的感情氛圍,可能是數學教學的問題情境,也可能是科學課的動手實驗環節。教師還可利用競賽、表演、游戲等形式,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活動中。此外,設計情景性強的作業,讓學生覺得想寫、愿做,并與他們的生活實踐結合,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注重課后延伸,這必然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這種教學上的策略,有助于教師理解和操作,也有助于評價者根據策略來與執教者研討,緊扣“自主、合作、探究”這條主線,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會使課堂教學中一些非本原性標準的干擾降低,突出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4、要對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發展做出指導。
對教師不但要分析當前教學的優劣,指出教學中的優點,提出改進的意見。同時,也要分析教師的個性、氣質、優勢特長、發展的潛力,應該尊重教師的個性,針對不同教師的特點,給予個別化的指導。要幫助教師運用新經驗、新理論歸納、提升課堂教學行為,剖析課堂教學問題,引導教師完善、固化符合新理念的教學行為,改造不太符合教學新發展的教學行為,丟棄不符合教學規律的種種做法。同時對執教者的教學能力發展提出建議,幫助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這才真正為教師的發展服務,把教師教學的現實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有機結合,從而促使教師自覺規劃自己的專業化發展。
教師教學能力的指導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是教師對教材的分析解讀能力。只有秉承一定的教育理念,才能對教材進行個性化分析與解讀,課堂教學才能呈現人文光彩,體現執教者的風格。如對《統計》一課,有位老師在課堂上,讓同學們統計全班同學以及聽課老師的生日、愛好、穿著、個人愛好、屬相等,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統計的價值,同時也很好地掌握了統計的基本方法,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就是教師對教材的獨特解讀。
其次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調控能力。它包括了課堂中有效問題的設計、課堂動態生成的把握、學生知識面拓展和學生思維發展的引導等,要引導教師不斷提高在動態生成課堂中的組織調控能力,就要培養教師的學生意識,時刻關注學生的學情,不斷積累教學機智。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長方體的長、寬、高時,讓孩子們分組量一量身邊的一些長方體的“長、寬、高”。當有一個小組異想天開說:“我們組打算量教室的長寬高。”教師不但沒有制止,還鼓勵他們說:“那就請用你們的方法試試吧。”這個組的學生用步估測出了長和寬,用教室墻角的長雞毛撣,舉起做上記號的方式量出了教室的高。教師能根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狀況,動態生成出符合學習實際的新教案,孩子們由此綻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創造熱情與生命智慧,教師的組織駕馭能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再次是教學之后的反思總結能力。教師在教學之后,善于反思自己教學的得失,發現教學的存在問題,并積累教學案例,總結規律,提升教學理論和實踐水平。像我校的一位語文教師,學生考試中反應出想象能力較差,她沒有責怪學生,而是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發覺平常教學對此忽略了。在下個學年的教學中,她在語文教學中加強了續寫、擴寫等的想象思維訓練,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最后是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新課程要求教師能有機地整合各類教學資源,能開發和設計輔助的教學材料,大膽進行教材的開掘。這也需要學校予以指導和鼓勵。比如,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校本課程的開發,社會教育資源的運用等都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教師只有不斷根據課程開發出適應學生發展的教學資源,教學能力才真正得到發展。
課堂教學評價的改進,使課堂教學評價成為評課者與執教者平等交流的平臺,對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以我校為例,過去我們的全校教研課,是由專家評課,其余教師沒有發言的機會。現在評課時執教者、專家與其他教師平等對話,有時甚至意見相左,大家各自發表看法。還有老師會把雙方的發言觀點進行比較,結合自己的教學談對新課程的思考。這樣的教學評價多元化了,教師們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和思考走向深層次。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 15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學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謂“質量求生存,質量求發展”。而學校質量提高的關鍵是如何構建有效課堂。
以往我們總感到:語文教學花得時間較多,但卻收效較低,遠比不上數學成績,那么教師應如何發揮能動作用,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呢,下面就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
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準備工作。
課前要認真研讀學科課程標準,領悟語文課標的要旨,研究教材。
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
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么樣的語言講,用什么教法教,學生才會容易明白,如何啟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么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
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愿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興趣、情感去閱讀課文。
教師還應廣泛閱讀書籍,積累相關資料,及時了解所教學科的發展新動向。
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
才能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準備。
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準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
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著等結果,從不思考。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
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
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
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于有效的預習,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于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并給予適當的激勵。
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自己課前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藥的導火索。
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
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如: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誰讀得有感情,誰發言最積極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此外,還可以采用分組討論、說笑話、分角色表演、做游戲等活動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學困生的表現,教師要用心去幫助和感動他們,要善于發現其優點,并及時給予表揚。
上課回答問題時,不能只局限于好的學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練習的機會。
學困生回答問題時,只要比原來有所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隨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
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僅憑老師的嘴來講和從字面上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的。
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教學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尤其是一些寫景的文章,老師在那大講特講有多美多美,甚至讀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還是難以感受到,這時采用視頻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了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六、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交往互動才能充分展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創新因素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才會得以開發。
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構建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評價心得體會范文
我認真聽了滄州師范學院老師呂炳君講的《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課。
它不像以前的理論那樣去強調教學的藝術性,高談闊論一些在實際教學中很難實現的東西,而是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很多東西說出了我們的心聲,頗有感觸。
有效教學首先體現在有效備課上,課前的充分準備就是有效備課。
怎樣才能算是有效備課呢?第一。
備而能用。
備課應該備而能用,減少無效備課,“備課”“上課”不能兩張皮。
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師落實地教,巧妙地學,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有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水平迅速提高。
第三,有利于學。讓學生學得快,學得扎實,所有的知識過手,培養能力到位,力爭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向課堂要效益。
曾經有老師認為,現代課堂強調師生互動和動態生成,而且在課堂教學中尚有許許多多的不可預見性,那么似乎可以簡化備課,甚至不要備課。
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促進者,引導者,怎樣促進,怎樣引導,是不可能在教學活動中隨意生成的,必須在課前事先有所考慮,課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師運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導,學生學習欲望和動機需要教師去激發。
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就沒有課堂上的有效引導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課堂中的游刃有余。
因此,實現課堂教學的和諧互動,課前師生的充分準備是前提。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解惑,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因此必須改變傳統課堂中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積極地參與到互動中來,師生,生生之間平等的互動。
教師必須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中解脫出來,這是兩種教育觀念的激烈碰撞,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挑戰。
面對新課程,教師只有轉變角色,明確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視和諧互動對學生學習的重大意義,才能處理好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關系。
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
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應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動手,這就要求教師調整,改變教學行為和策略,轉變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傳遞者,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使課堂變成充滿生趣的師生交流場所。
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
教師被排斥與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
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
成功的課堂或者說成功的互動合作,離不開師生之間的和諧的交流和平等的對話。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不再是一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師,唯教材而獨尊的行為。
而是一種體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沒有對話和交流就沒有真實的互動,這種交流和對話必須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只有在師生和諧互動中才能形成學生的體驗與收獲。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教師要及時反饋與鼓勵。
學生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喚,才能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
如果教師上課還是"一言堂",學生只有隨聲附和的份兒,那就根本談不上彼此之間敞開心扉,實現平等,民主的對話。
課堂教學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的"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
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憑借豐富專業知識和社會閱歷感染和影響著學生,同時,學生作為一個個具有獨立完整的精神的個體展示在教師面前。
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共享"。
教師是學生年長的伙伴,真誠的朋友,貼心的師長。
在課堂教學中應善于營造一種生動,平等,和諧的對話情境。
教師要擯棄自己唱主角,學生當配角,部分學生唱戲,多數同學當聽眾的狀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影響著學生,感染著學生,引導著學生。
在多元的互動中,學生的見解,教師的知識閱歷,學生的生活經驗,個體的獨特感受交織在一起,從而達成課堂的教學目標,這種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是一種"共享"。
這就使得課堂溝通在渠道上多樣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諧互動的課堂需要對話和共享。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學評價的心得體會11-02
教學評價心得體會11-03
學習教學評價心得體會11-02
有效教學評價心得體會11-03
學習教學評價的感悟心得體會12-30
課堂教學評價的心得體會12-31
課堂教學評價心得體會06-14
學習教學評價的感悟心得體會11-02
教學評價的心得體會15篇11-02
教學評價的心得體會(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