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學教案《電與熱》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探索電流熱效應跟電阻、電流大小以及通電時間的關系,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學生是普通學生,思維反應比較慢,需要逐步引導,又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習常常是“只聽不動手,聽了又忘記”的怪圈中重復。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改變他們的不良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索電流的熱效應跟電流、電阻、通電時間的關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活動。
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阻、電流、通電時間的關系。
難點:理解焦耳定律。
【教學準備】
學生電源、導線、開關、電阻絲、燒杯、溫度計、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課件(flash課件)
【板書設計】
四、電與熱
1、電流的熱效應:電流通過導體時電能轉化成熱能。
2、為什么電爐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熱呢?
3、演示實驗:探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什么因素有關。
結論:電流產生的熱量的多少與電流、電阻、通電時間有關。
4、焦耳定律:
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通過大量的實驗,于1840年精確地確定了電流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的關系,即焦耳定律。
內容:電流流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號的意義和單位:i—電流—安(a) r—電阻—歐(ω)t—通電時間—秒(s) q—熱量—焦(j)
5、電熱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課前活動
播放關于電能應用的錄像
·引入新課:
介紹生活中的電熱器。
提出問題:熱量是從哪里來的?
設疑:電爐絲通過導線連入電路里,電爐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發熱,這是為什么?
提出問題: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什么因素有關?
【物理科學教案《電與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電與熱物理教學設計07-07
“電和熱”的教學設計07-07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電功》07-20
物理《電生磁》教學設計09-30
《電生磁》物理教學設計12-18
高中物理《電和磁》教學設計01-11
電與熱教學反思06-02
《電功》教學設計03-11
初中物理觀摩課《電功和電能》教學設計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