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1
教學目的:
1、學習作家如何把平凡事物寫得不平凡。
2、體會課文深刻的批判意識。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改改課文題目
教學設計:有人試著改了課文題目,你認為哪一個好一點?根據課文內容說說理由。
1、人們砍了一棵大樹
2、一棵大樹被人砍了
3、那棵大樹被人砍了
教學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辨別,體會課文內容的根本所在,同時領悟如何擬寫作文標題。
二、怎樣把平凡的故事寫得不平凡
這一節圍繞“那棵大樹被人砍了”,帶領學生走進課文。
教師啟發:同學們,課文寫的是“那棵大樹被人砍了”的故事,這個故事簡單不簡單?是的,簡單。但是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的預習,這篇課文內容簡單嗎?是的,不簡單。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平常也寫過顯得簡單的作文題,我們為什么覺得沒什么好寫得呢?我們為什么不能把簡單的事物寫得不簡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那樹》,看看作家是如何把一個平凡的故事寫得不平凡的,揭開其中的奧秘,好不好?
教學設計一:請同學們找出課文寫那棵大樹的文字,并細讀課文,想想那棵大樹有什么不平凡的地方。【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繁榮昌盛、庇護人類】
教學設計二:我們一起看看砍樹的“人”是怎樣的?【焦躁、野蠻、自私、愚蠢】
教學設計三:討論問題。文中第7段寫到人的時候,提到人們心中的一個疑問:“為什么這兒有一棵樹呢?”你是怎么看待人們心中這個疑問的?【1、人們覺得這棵大樹占了很大的一個空間,浪費了土地。2、人類現代化進程表現之一就是城市化進程,也就是人類無限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從而壓縮了甚至消滅了動植物的生存空間。3、人類忘記了早在人類未涉足之前,那棵大樹就已經存在了,大樹是土著,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人類忘記了。】
教學設計四:課文中寫人類砍樹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從中可以看出人類的什么面目?【野蠻、自大】
教學設計五:人類砍掉大樹是在什么時候?作者為什么安排人在夜里把樹砍掉?【在人類詞典里,夜幕下適合搞陰謀活動,適合犯罪,夜晚暗示人類砍樹的不是正大光明的行為。】
教學設計六:課文第十段有一句話:“尸體的肢解和搬運連夜完成。”為什么說是“尸體”?這一段寫到的人類認為是尸體嗎?這一段誰認為這是尸體?【提醒人類,樹也是生命,而且是偉大的生命。砍樹是謀殺生命,是犯罪行為。可是人類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顯示人類文明的盲點與不足。】
教師小結:現在我們明白了,“那棵大樹被人砍了”是個簡單故事,但是作者寫出了“樹”的價值和意義,深刻揭露“人”的丑陋的一面,這個故事就變得不簡單了。而且作者把“人”的行為上升到文明層面審視,就使得這個故事更不簡單了。仿照課文的寫法,如果叫大家寫“中國,我的鑰匙丟了”,同學們想想應該在哪些字眼上做文章?【是個什么樣的“中國”?是個什么樣的“我”?“鑰匙”是什么?“丟了”的寓意。】
三、體會眾生平等的深刻內涵
教學設計:首先學生誦讀課文第8段文字:“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它們的傳統是引頸受戮,即使是神話作家也不曾說森林逃亡。連一片葉也不逃走,無論風力多大。任憑頭上已飄過十萬朵云,地上疊過二十萬個腳印。任憑那在枝丫間跳遠的鳥族已換了五十代子孫,任憑鳥的'子孫已棲息每一座青山。當幼苗長出來,當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說:“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啊!所以那樹,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功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教師啟發:同學們,為什么作者說樹是“春泥的效死者”?為什么說樹的傳統是“引頸受戮”?為什么強調“森林不會逃亡”,“ 連一片葉也不逃走”?為什么說樹“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功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讀到這樣的文字你覺得樹已經不僅僅是樹了,它有點像什么?【大無畏的勇士,是個守望者】為什么上帝對樹施受洗禮的時候說的話“你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有什么深意?【樹負有上帝的旨意,擔荷著神圣的使命。在上帝面前,樹和人類一樣,都是上帝兒女,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著神圣性,都有著尊嚴與價值】
結束語:同學們,樹在“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我們也要時時仰望星空,聽命于最高的道德律令。記住:人在做,天在看!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2
【學習目標】
1.掌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積累常用的文言詞匯。
2.反復朗讀,體會形象生動的語言,領會比喻擬人,調動視覺聽覺了解天目特征。
3.學習作者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脫俗的生活態度。
【重點難點】
1.重點: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抓關鍵詞語,品讀“七絕”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難點:字里行間表達的清高脫俗的生活態度。
【課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記散文中的一篇,內容短小。它與一般的以介紹行蹤和沿途景色的游記散文有所不同,重點介紹了天目的“七絕”,緊扣“幽邃奇古”這個特征。
2.晚明詩歌、散文領域中,以“公安派”的聲勢最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們是公安(今屬湖北)人,故稱公安派。其中袁宏道聲譽最隆,是這一派的領袖。公安派的理論核心是“獨抒性靈”。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鮮xiǎn 迂yū 壑hè 縞gǎo 竦sǒng 逾yú 霽jì
【積累詞語】
從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莊至顛,可二十余里。 ( 顛:同“巔”,山頂。 )
②雖幽谷縣巖,庵宇皆精,三絕也。 ( 縣:同“懸”,高懸。 )
③一株直萬余錢,六絕也。 ( 直:同“值”,價值。 )
【初學課文】
1.朗讀課文。
2.作者游歷天目,共逗留了幾天?(用文中的詞語作論據)
從“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詞句可以看出,游歷天目共計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個詞語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達作者對天目山喜愛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
【課文簡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開對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寫,重點歸納天目山與眾不同的“七絕”,并且斷然寫出“大江之南,……無逾此者”,表達了自己對天目山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學派。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莊至顛,可二十余里。
翻譯:天目山幽靜深邃奇特古樸無法用語言來表述。從(天目山的山腳)雙清莊到山頂,大約二十多里。
要點:顛:同巔,山頂。 可:大約。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譯: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蕪凄涼,陡峭的很少盤旋迂回;形狀蒼樸就不夠新鮮艷麗,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貧乏,巖陡峭就樹木稀少,這些都是山的缺點。
要點:凡:凡是,一般。 鮮: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敗。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絕也。
翻譯:天目山滿山都是溝壑峽谷,飛瀉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絲綢,這是一絕了。
原文: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絕也。
翻譯:石頭的顏色深暗潤澤,石頭的棱角巧妙精致,石頭的小路盤旋迂回,石頭的懸崖陡峭聳立,這是第二絕了。
原文:雖幽谷縣巖,庵宇皆精,三絕也。
翻譯:雖然山谷幽深巖石險峻,但寺廟都很精致美妙,這是第三絕了。
要點:縣:同懸。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絕也。
翻譯:我不喜歡聽到雷聲,而天目山的雷聲很小,聽到的好像嬰兒聲音,這是第四絕了。
原文:曉起看云,在絕壑下,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絕也。然云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
翻譯:拂曉起來觀看云彩,在峭壁的溝壑下,(云彩)潔白純凈得像棉花,飄蕩騰越同浪花,整個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個山頂露出云上如同浮萍,這是第五絕了。然而云彩的變化最不平常,它的樣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態。
要點:悉:詳知。
原文: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余錢,六絕也。
翻譯:天目山大的樹木,幾乎有四十圍,松樹的形態好像傘蓋,高不過幾尺,一棵樹價值上萬錢,這是第六絕了。
要點:“圍”是計量圓周的單位,但具體是多少,說法不一。 直:同值,價值。
原文: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絕也。
翻譯: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遠遠勝過龍井茶;(天目山)竹筍的味道類似紹興破塘的(竹筍),然而清淡遠遠勝過它,這是第七絕了。
原文:余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翻譯:我說長江的南面,修身隱居的地方,沒有超過這里的,于是有出家當和尚的念頭。
要點:修真棲隱:修心悟道,隱居深山。 出纏:出塵,超脫塵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絕頂,晚宿高峰死關。
翻譯: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來看云彩,九時之后登上頂峰,晚上住在高峰死關。
要點:巳時:上午九時至十一時。 死關:天目山地名,以險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數日晴霽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
翻譯:第二天,從活埋庵找到原來的路下山。幾天的天氣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認把(它)當作異常的,都下山互相慶賀。
要點:異: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
翻譯: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謙卑恭敬地遵守禮節,爭著請我們吃飯。
原文: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
翻譯:臨近走的時候,和尚們說:“天目山荒涼偏僻狹小,不值得貴客觀賞,真不知怎么辦”。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別。
翻譯:我說:“天目山和我們也有些緣份,僧人們不必過于謙虛,我們也不敢當面贊譽”。于是大笑告別了(天目山)。
要點:子分:緣分。 面:當面。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討論問題】
1.文章第1句有什么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總特點。“不可言”,極言天目山的奧妙。這句話,具有引人入勝的作用。
2.第2段的內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內容:寫一般山的種種弊病與不足。 作用:襯托天目山的完美。
3.本文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比喻:①飛流淙淙,若萬匹縞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
③曉起看云,在絕壑下,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蓋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
②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云上若萍
對偶:①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
②貌古則鮮妍不足,骨大則玲瓏絕少 )
4.分別寫出下列比喻句的本體、喻體、喻詞和類型。
①飛流淙淙,若萬匹縞 (本體:飛流;喻體:萬匹縞;喻詞:若。明喻。)
②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 (本體:雷聲;喻體:嬰兒聲;喻詞:若。明喻。)
③曉起看云,在絕壑下,白凈如綿 (本體:云海;喻體:綿; 喻詞:如。明喻。)
④奔騰如浪 (本體:云海;喻體:浪; 喻詞:如。明喻。)
⑤盡大地作琉璃海 (本體:大地;喻體:琉璃海;喻詞:作。暗喻。)
⑥諸山尖出云上若萍 (本體:山尖;喻體:萍; 喻詞:若。明喻。)
⑦松形如蓋 (本體:松; 喻體:蓋; 喻詞:如。明喻。)
5.概括“七絕”內容及其特點。
一絕:水絕;特點:多而壯美。
二絕:石絕;特點:俊秀陡峭。
三絕:庵絕;特點:精致美妙。
四絕:絕雷;特點:輕柔細小。
五絕:云絕;特點:壯觀多變。
六絕:樹絕;特點:茂盛名貴。
七絕:食物;特點:清香新鮮。
6. 第4段的內容是什么?用“余曰”的話作結有什么作用?
內容:簡單交代游覽的行程。 “余曰”是針對自己受到山僧禮待而言的,其作用:表達了對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贊美了天目山的絕美,并且回應文章開頭的贊語。
7. 為什么偶然游覽天目山的作者發現了“七絕”,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卻說“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
作者具有積極的審美情趣,擅于在人們司空見慣的山水中欣賞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審美眼光,善于從人們熟視無睹的景象中發現美;具有高超的文學造詣,擅長從表面紛繁無序的事物中歸納美。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夠做地的。
【課外作業】
1.整理課堂筆記。
2.模仿本文,寫一篇緊扣特點、歸納幾“絕”的游記。(200字左右)
3.預習《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3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巧
(1)理解積累“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掌握其音、形、義。
(2)了解散文詩的一般特點,能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內容,感受本文語言的清新美與含蘊美。
(2)在比較中,體味兩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繪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3)理解本文幾個含蘊深刻的語句,進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和感悟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玩強斗志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拼搏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全文,比較兩幅雪景的不同特點來體味蘊含其中的情感。
難點:理解本文精練、優美、內蘊豐厚的語言。
教學時數:二課時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
2.搜集回顧魯迅先生生平。
3.結合課文,借助工具書完成下列詞語。
1.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①磬口( )②塑羅漢( )③脂粉奩( )④灼灼( )⑤朔方( )⑥凜冽( )
2.解釋下列詞語:
①博識 ②美艷 ③灼灼 ④蓬勃
⑤凜冽 ⑥天宇 ⑦精魂 ⑧升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提示學生背誦有關“雪”的古詩詞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孤舟蓑苙翁,獨釣寒江雪”),教師簡評入課:“雪”,潔白的自然之物,是純潔與剛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競相吟詠的對象。今天我們來欣賞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雪》。
二、正課
(一)文學常識了解
學生根據課前預習簡介魯迅及其作品。教師適當補充。
(二)文體知識簡介散文詩(借助多媒體字幕)
散文詩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詩,它在抒情手法上相當隨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詩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內在的韻律,寬廣的抒情層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邏輯思維等,但它又畢竟是詩(只是一種形式特別的詩),較為短小,具有詩的文筆等。
(三)初讀感知
1.聽讀。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積極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展現畫面,同時感受散文詩這種文體獨具特點(放朗讀錄音,或教師配樂朗讀一遍)。
2.展示聽讀收獲。
①聽讀中感受到的畫面(生自由談)。
明確:滋潤美艷生機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奮飛的朔方雪……
②聽讀中感受到的語言特點。
明確:語言清麗流暢,撲實真切,灑脫靈活,又不失嚴謹……
3.感讀。
感讀是一種文字與心靈初撞的過程,需視之以目,感之以心,動之以情,發之于口,請同學們在剛才聽讀感悟的基礎上,直面課文,通過直觀的文字去查找學生初讀感知的畫面,同時注意預習時了解的字詞在文中的運用。
(四)層次疏理內容概括
1.根據聽讀和感讀到的畫面,給文章分層,并簡括層意。
明確:全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3)段,寫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寫朔方的雪。
2.合作探究:同桌交流概括兩幅圖的特點。
明確:江南雪,滋潤美艷,生機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奮飛。
(五)美讀品味
精力專注,走入散文詩的意境,體悟詩中良好的情韻,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提示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2.進入情境,讀出特點。
學生自由地大聲動情朗誦。
(六)展讀評價
找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師生評價。
評價參照:
①發音準確,節奏合理。
②讀出詩意,感情充沛。
③“江南雪”語調要溫潤,贊美的,充滿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獨不屈充滿戰斗性的語調。
三、小結
在這篇優美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兩幅各具特點的圖景,江南雪的滋潤美艷,朔方雪的蓬勃奮飛,讓我們領略雪這一純潔自然之物的獨特風采,另外散文詩靈活的形式,優美的語言,也讓我們陶醉。所以同學們課下加強朗誦,將自己喜歡的段落摘抄下來,并有感情地背誦。
第二課時
一、文本探究
(一)內容、語言
1.作者怎樣描寫江南雪的?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
(1)文章開頭首先提到暖國的雨,然后對比著引出江南的雪。
(2)接寫雪的質地、顏色。
(3)虛實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雪野圖,襯托江南雪獨具的風格。
(4)寫孩子們塑雪羅漢,將雪與孩子們的快樂聯系起來。
語言:提示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動作,與神情的詞語,談談怎樣體現快樂的。
明確:呵、拍手、點頭、喜笑等。
2.用自己的語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點。
明確: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孕育著生命。
3.作者又是怎樣描寫朔方雪的?感覺朔方的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學生交流討論反饋。)
明確:作者用一個“但是”巧妙轉折,先交待朔方雪與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遠如粉、如砂,決不粘連”寫出塑方雪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
在“凜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儼然一個斗士,它“蓬勃地奮飛,彌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
(二)情感和主旨
1.作者對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態度是什么樣的?
學生討論交流反饋。
明確:
作者對滋潤美艷的南方雪,對充滿生機的南方雪景充滿懷念和喜愛之情,對如粉如砂,旋轉升騰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熱情謳歌。
2.作者為什么有這樣的情感,其寫作的目的是什么?
(1)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多媒體)
《雪》寫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是春暖花開之日,然而,北方還處于一片寒凍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態度去尋求“革新的破壞者”,去戰取理想的春天。他不僅以小說雜文進行戰斗,而且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2)生結合背景材料計論,回答問題歸納主旨。
明確:滋潤美艷的南方雪,寄托魯迅對美好理想的熾熱追求,這旋轉飛騰的朔方的雪,則蘊藏了魯迅反抗冷酷的現實社會的斗爭品格,在這兩幅鮮明對立的圖景中,貫穿著一個共同的哲理:要用戰斗來創造一個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關鍵詞語的品味
(研討課后練習二)學生結組交流,暢所欲言。
明確:
1.“冰冷的”“堅硬的”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最值得贊賞的。
2.“青春”“處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狀態,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著的生命,是與輕柔和緩的境界相聯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華,作者用肯定的語氣贊揚了朔方飛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時對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贊頌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說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潑的精神。
三、遷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靜的美讓作者欣喜,寄托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贊美北方雪的孤獨與剛毅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悲壯的戰斗中得到升華的精神。好,讓我們閉上眼來傾聽殷秀梅演唱的《我愛你塞北的雪》走進雪的世界,去領略它那獨特美韻。(放錄音)
2.學了這篇文章,聽了這優美的歌曲,你對“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層的認識,請拿出筆來寫一篇簡短的讀后感,字數不限可描寫,可議論,可抒情。(學生寫作,完成后交流評價)
四、小結
同學們,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著純潔,雪象征著剛毅,雪是奉獻者的化身,雪是挑戰冷酷的斗士。心靈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會純潔滋潤,你的心音定會鏗鏘悅耳,你的心房定會寬闊坦蕩。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在誦讀吟詠中感受本詞的語言特色。
2、體會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說明:
作者是北宋時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詞中多以表現“閑愁”為主題。但本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了司空見慣的現象,而賦予深刻的哲理,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問題,這和
作者其它的“閑適”詞有所不同。同時,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
現得十分含蓄,而這些深邃的思考對于人生閱歷尚淺的中學學生來說,他們很難有深刻的體會,
故學習本文的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加強對本詞語言的體味和欣賞,在對語言的感悟中引導學生
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讀背背中感受語言清麗自然的特點。
2、難點:理解詞中“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蘊含的深邃內涵。
說明: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而對本詞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因認知程度即他們的知識結構、人生閱歷、對生活認識的深度等比較有限,所以在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詞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對宇宙的深邃認識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故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本詞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過程
交流導入,激發興趣
1、在你們積累的古詩詞中,你還記得哪些?能背給大家聽聽嗎?
2、記得李白有詩《黃鶴樓》,其中有一句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詩中表達了作者對世事的變遷、人生沒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經貴為一國宰相的宴殊筆下,會留給我們一些怎樣的思考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浣溪沙》。
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古詩詞。
2、引導學生對《黃鶴樓》中“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的體會,學生可自由發表見解,并由此導入對晏殊之《浣溪沙》的學習。
1、從學生積累的古詩詞入手,意在引導學生對本詞學習的興趣。
2、由學生小學時即積累過的《黃鶴樓》中慨嘆時間的茫遠、人生變化無常的詩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導入對本詞主題的理解與探討。
朗讀體會,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教師范讀,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詞中所表現出的感慨抒懷之情。
在朗讀中使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詞的字面意思。
這節課主要呈現出兩個板塊,即在朗誦中體會,在學生創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學生初步了解詞中所表現的深邃的思想,進而感受詞本身所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該環節主要體現學習過程中的第一個板塊。
深入文本,
感悟深邃內涵
1、請學生再讀本詞,并請學生簡單描述一下對本詞的理解。
2、在誦讀中引導學生對“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句作深入的體會,因為這幾句蘊涵深刻的哲理,內涵廣泛,學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維空間。
1、學生可以結合書下注釋,并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性的句子來思考體會,但必須在結合文本的基礎上作深入地思考。
“無可奈何”、“夕陽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歸”都“似曾相識”,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玩味中認識到作者所要傳遞給我們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消逝,但新的事物總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斷地出現,生活不因消逝而變得虛無。
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全詞語言的圓轉流利、通俗暢曉、清麗自然的特點,同時全詞所表現出的啟人神智、耐人尋味的深刻內涵的理解,可在學生結合自身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中,進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獲得不斷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創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如寫、畫、唱等形式)描摹詞的意境,在創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對詞中所表現出的對人生、宇宙的認識。
1、學生自主思考,并采用適合自己的形式,個性化地再現自身對本詞的感受與領悟。
2、學生交流、探討,加深對全詞的認知與理解的程度。
在該階段的活動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并呈現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獨特的認識和感受(即學習過程中的第二個板塊),意在使學生對詞中深刻內涵的深層理解可水到渠成。
布置作業
1、網上查閱有關宴殊的資料,了解其生平。
2、自由積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詞作2首,讀讀背背,感受詞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業。
2、可在課外討論交流自己對作業中兩個問題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網絡資源、與同學的交流互動,拓展視野,增加積累,并在自我學習中增強語文能力。
思路點撥
還可以教給學生學會對比歸類的學習方法,讓學會舉一反三地進行詩詞的學習,比如在與作者其它詞作【《浣溪沙》(小閣重簾有燕過)】所表現的不同感情的比較中,領悟詞中蘊涵的思想情感;另外還要讓學生明白詩歌的解讀不是單一的,用自己既有的生活體驗去解讀詩歌才是最好的學詩方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詩歌的解讀也同樣如此。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5
流程:
1、導入
2、自讀課文一遍,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3、完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1)獨立完成。
(2)組內展示“自主探究”。
(3)班級展示“合作探究”。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掌握并積累重點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自主探究:
1、了解作者,重點掌握“馬克吐溫”。
(結合練習冊“相關鏈接”整理)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掠取()往上拽()
頂巔()下顎()
蚱蜢()向前搡()
蜣螂()分道揚鑣()
3、解釋
欺世盜名:
分道揚鑣:
自以為是:
合作探究:
1、感知課文,歸納兩文主題。
2、兩篇文章的語言都是幽默詼諧,試各舉一例分析。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6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肇zho嘹lio望彷徨pnghung
2、解釋下列詞語。
(1)格物致知;窮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則,而總結出理_的知識。
(2)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3)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4)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3、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2)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3)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于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3、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以求到的。
三、文學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國的物理學家。
2、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
語文八年級相關知識點2
1、課后復習法:所謂課后復習法就是我們剛聽完老師的講課之后,利用下課的10分鐘來消化和吸收剛剛講過的知識,因為老師剛講完,所以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都達到了巔峰的狀態,此時我們只要稍加的'復習鞏固,就能牢牢的記住所學知識。
2、睡前復習法: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在一天中早晨醒來和晚上臨睡前記東西的效果最好。早晨可能大家沒有時間,但是晚上一定有,既然我們錯過了早晨當然不能錯過晚上,在臨睡覺前我們需要把今天所學的所有知識系統的過濾一遍,雖然是一天的知識,但是也花費不了很多時間,而且記憶的效果很好。
3、最重要的是提高你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這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秘訣。曾經我也是學習成績不好,常常參加補習班。直到朋友讓我下載一套潛能訓練的課程,我的學習成績才開始發生改變。經過潛能訓練,我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提高了。因為這套課程的訓練,我掌握了各種高效率使用大腦的技巧,自學對我來說非常輕松,給我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最終考上了大學。
語文八年級相關知識點3
對于學習來講,除了要對未來一年的高考復習的時間要統籌安排外,更要注重語文與其他學科復習時間的協調。合理安排每日時間,最大效率得提高復習效果最為重要。
以下可適用于每日學習計劃安排,考生可以參考進行。語文的學習計劃也直接加在其中!
早上6點-8點:一日之計在于晨,對一般人來說,疲勞已消除,頭腦最清醒,體力亦充沛,是學習的黃金時段。可安排對功課的全面復習。可以早讀語文必背古詩詞或文言文,也可早讀英語,應根據自身情況靈活安排!
早上8點-9點:據試驗結果顯示,此時人的耐力處于最佳狀態,正是接受各種考驗的好時間。可安排難度大的攻堅內容。
上午9點-11點:試驗表明這段時間短期記憶效果很好。對搶記和馬上要考核的東西進行突擊,可事半功倍。主要也可放在語文或英語這兩塊。
正午13點-14點:中午應有一定的休息或娛樂放松時間。飯后人易疲勞,夏季尤其如此。休息調整一下,養精蓄銳,以利再戰。最好休息,也可聽輕音樂。但午休切莫過長。
下午15點-16點:調整后精神又振,試驗表明,此時長期記憶效果非常好。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記憶的東西。
傍晚17點-18點:試驗顯示這是完成復雜計算和比較消耗腦力作業的好時間。這段時間適宜做復雜計算和費勁作業。晚飯后:應根據各人情況妥善安排。可分兩三段來學習,語、數、外等文理科交叉安排;也可作難易交替安排。
以下分享一位高考優秀考生的每日作息時間表,供同學們參考借鑒:
每天6:00起床,6:30-7:30復習英語,7:40-9:40復習數學,9:50-11:50機動安排;
中午午休;下午2:00-4:00復習化學,4:10 -6:10復習物理;
晚上2個小時復習語文;其余時間機動。在每一門課的復習中,不同階段以不同內容為主,多看課本或多做習題,要掌握好。
總之,在總體計劃的基礎上,注意小塊的時間安排,既要抓緊時間,又該有張有弛,這樣才能以一個較好、較正常的心態去參加高考,才能考好!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7
內容預覽:
23.游恒山記
教學目標:
1、積累翳策躋等實詞的含義。
2、理清作者的記游順序,體會其條理分明的記游特點。
3、學習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做到讀準音,讀順句。
2、借助資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記》。
3、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有這樣一部著作,這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一部我國地理學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記》這部著作被譽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記 》。多媒體展示作者及文字圖片資料。
2、作者簡介
徐霞客,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隸江陰馬鎮南陽岐人。生于萬歷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覽群書,鄙棄權貴,摒絕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奧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當天見到的聽到的都詳細記錄,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總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堅持寫日記。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記,這實際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記錄。經過他的實地考察,糾正了過去地理書上記載的錯誤,發現了過去沒人記載過的地理現象。像古代地理書上說岷江是長江的上游,徐霞客經過考察,弄清楚長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騰沖打鷹山考察的時候,發現了那里曾經發生火山爆發的遺跡,他在游歷中考察最多的是巖溶現象,在桂林七星巖,他對那里千姿百態的石鐘乳、石筍、石乳等地形,進行了詳細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巖溶現象的記錄。后來,人們把他的日記編成一本《徐霞客游記》。這部書是我們著名的古代游記,也是我國古代地理學上的寶貴文獻。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學實踐中,以驚人的毅力,敏銳的觀察力和樸實的文字,記下行履所至,觀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實踐、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檢查字的讀音
風翳(yì)凈盡無攀躋(jī)勞虬(qiú)松縈(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級廡(wǔ)門
穹(qióng)碑攀躡(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輒(zhé)斷折若墮(duò)洪濤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盡
俯瞰(kàn)山麓(lù)龍山西亙(gèn)比肩連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讀課文,小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這一學習任務。
2、 交流在疏通文意過程中所產生的疑難問題。由組長匯報,組員補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體現了作者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點。
第三段:寫登頂后遠眺所見周圍的景物。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
四、 合作探究
1、 速讀課文,劃出作者登山所經過的地方,并繪制作者登山示意圖。
明確:作者上山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地方。示意圖略
2、 劃出文中標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明確: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這樣寫,顯出文章記游順序清晰,條理分明的特點。
3、 細讀文章第三段,說出作者的觀察角度,寫景順序。
明確:觀察角度為俯視,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寫景順序為:按照北-南-西--東的空間順序來寫景,并且是由遠及近的。
多媒體展示恒山圖片,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
4、 劃出課文中寫徐霞客登頂經過的.文字,體會其所擁有的精神。
明確:課文第二段余時欲躋危崖、登絕頂------久之棘盡,始登其頂。這是寫作者登頂經過的文字。
從登頂經過充分表現了徐霞客不畏艱險,不怕辛勞,勇于實踐求實的精神。
5、 小結:
這篇文章清晰地介紹了作者的游蹤,描寫了作者游恒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險,不怕辛勞,勇于踏勘實踐的精祌。
五、寫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記涉及的景點、地理位置較為復雜,但全文貫穿著一條線索,那就是游蹤,亦即作者足跡、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岳殿、會仙臺等景觀,逐一描寫。再寫登頂的艱難。然后是登頂后遠眺四周的景色,把整個山系都清晰地展現出來。最后寫下山情形。
2.詳略得當。
全文有詳有略,處理得恰到好處。略寫出發時間和天氣情況,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間的情形都寫得極為詳盡,又以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把過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寫了出來。下山的過程詳寫了尋找下山之路一節,其余的下山過程就一筆帶過了。
3.觀察細致。
作為一個以勘察地貌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處對一些細節觀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細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顏色等,寫到每個景點,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勢、周圍環境等。
4.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合。
記敘中注重實際,如實記錄所見之景,而且觀察細致,為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學的嚴謹性。同時,景物描寫也各有特色,生動形象,如松影篩陰、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云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都將景物的形象活現于筆下,讀后歷歷在目,頗具文學的形象性。
六、遷移拓展
1、 查閱資料,探究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這種現象的成因。
2、 利用圖書館,閱讀整本的《徐霞客游記》,寫好讀書筆記。
七、小結文言詞
1、通假字
還通環,轉,繞。
例句:還過岳殿東。
2、詞類活用
1.形容詞用作名詞
峭:陡峭,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詞用作動詞
室:屋子,這里是改成一間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會仙臺。
像:雕像,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臺中像群仙。
3、古今異義
但 古義:只;今義:但是,表轉折。
例句:但能鉤衣刺領。
于是 古義:從此;今義:連詞,表示轉承。
例句:于是石路縈回。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即飛石窟也。
也,是判斷句式的標志,加上即,加強語氣。
譯文:就是飛石窟。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例句: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賓語虎風口之松柏前置。
譯文:比虎風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狀語后置
例句:有一人飄搖于上。 狀語于上后置。
譯文:有一個人在上面飄搖。
③定語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語一重后置。
譯文:向北遠看,隔著一重山。
八.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推薦閱讀《徐霞客游記》。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掌握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樸實語言中所含的復雜感情。
2.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本文的教學主要從找出文章線索人手,然后圍繞這個線索按照段落順序逐步講解,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有問題法、討論法、教師范讀、演講法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使其懂得審視自己的行為,珍惜親情,探尋與父母、長輩相處的最佳方式。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學習本文真實自然的描寫方式,感受本文平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2.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情感教育。
難點: 1.本文的線索是吃的東西,這一點較不常見,對此應稍作分析。
2文章對母親的描寫不多,卻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學突破 : 對學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說教的方式,可通過演講,引導學生自己明白體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學生準備預習課文,了解文章大意,準確認讀課文中疑難字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從文題入手,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 1.)講述讓自己悔恨的往事,進入新課學習
2.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3.朗讀課文,在教師指導下研讀l、2自然段
4.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5.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思考相關問題
一、創建情景。導入課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師: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什么事情讓你們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勵學生舉手講述,注意對學生的心結進行開導。
3.師:本文題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當代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師,寫這篇文章時季老師已年近九十,卻還在對一件往事耿耿于懷,可見這件事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怎樣的地位。那么,讓這為九十多歲的老人難忘,始終無法釋懷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樣的事呢?(板書課題)
1.低頭沉思,回憶往事。
2.舉手講述讓自己至今懊惱不已的往事,注意情節的完整性。
3.聽教師講述,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對本文的學習產生興趣。
二、分析課文第l、2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齊讀課文第l、2自然段。
2.師: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學生回答。 板書: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3.思考回答。
3.師:為什么說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學生回答。 板書: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師:作者在第1段用了兩個成語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學生回答,總結。
5.讓學生用上面兩個成語造句,并加以點評。 生:因為它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
4.思考回答。 生:這兩個成語說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卻能不假思索地說出讓他感觸最深的事,因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無法解開的心結。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讓學生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明了文章線索(約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請學生默讀課文。
2.師:剛才大家都閱讀了課文,對文章 的內容有了大致了解。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這篇懷念母親的文章是圍繞什么展開的.?
1.默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2.踴躍回答。 生:全文是圍繞吃的東西展開的。
3.師:很正確,具體有哪些吃的呢? 抽學生回答。 板書:白的黃的紅的
4.師:不錯,白的、黃的、紅的就是本文的線索,它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為什么要以吃的為線索呢?這一點作者在文中作了說明,請大家找出來。
5.抽學生朗讀相關語句。
6.師:因為孩子最容易關心吃的東西,所以作者對小時候的記憶總與吃的 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可以理解。但 為什么母親吃不到好東西這件事也會讓他想起母親呢? 組織學生討論。
7.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加以總結。
3.思考問題。 生:白的麥子面,黃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紅的高粱餅。
4.閱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5.朗讀:.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除了。黃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
6.分組討論,每組選一個小組長,作好 討論記錄。 生:母親之所以只吃紅的是因為她把白的和黃的讓給了我,這讓我感動至深。 生:母親艱辛一生,作者兒時無法體會,成人時又無法報答,內心悲涼。
7.匯報討論結果,在教師點撥下明確。
四、本課小結
本課熟悉了課文內容,明確了文章線索,對第l、2自然段進行了分析,知曉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親對我的關愛和我對母親的懷念。
五、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
季羨林
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線索:白的黃的紅的
加入初二學習小組 更多超值免費資料不容錯過!
第二課時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閱讀3、4自然段,對作者家境和母親形象有初步認識
2.閱讀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3.重點研讀9-11自然段 ,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輔導學生完成課堂練習
一、閱讀理解3、4自然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閱讀第3、4段,思考這兩段主要講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學生回答,并總結。
3.師:這兩段篇幅不長,卻將作者父輩生活的艱辛深深地印人讀者腦海。文中有些詞語極富表現力,請大家找出來。
4.指導學生用這些詞語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師:母親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
6.師:如何理解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組織學生討論)
1.閱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生:這兩段主要講述了作者貧困的 家境,將母親的大致輪廓也勾勒了出來,為后文的展開鋪墊了感情基 調。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舉目無親、背井離鄉、千辛萬苦
4.用上述詞語造句。
5.生: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討論這一句話中所飽含的深情
二、分析閱讀5-8自然段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讓學生細讀5~8段,掌握其內容。
2.師:吃白的是最高標準,其次是黃的和紅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學生回答。
3.師:但我卻偶爾可以吃到點白的或黃的,有哪幾種途徑可以得到呢?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板書設計)。
4.讓學生齊讀第7段,注意讀出感情。
5.組織學生討論:文中母親在中秋節給我半塊月餅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處對母親行為的描寫,語言極其 樸實,卻讓人感觸甚深,為什么會有這種效果呢?
1.細讀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
3.生:可以從家境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塊饃饃;中秋節母親會想辦法給我弄一點月餅;為二大爺割牛草也可得到一點黃的。
4.齊讀第7段,體會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組討論,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指導下領會文中自然流露的母親對兒子的關愛情。
三、重點研讀9一ll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飽含深情地朗讀我在她身邊呆到六歲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2.抽一個學生朗讀第10自然段。
3.師:這兩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讀來都讓人有一種辛酸的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年少時對母親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報答時卻已不能,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無奈啊!指導學生領悟這兩段作者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深情。
1.聽教師朗讀,感受其感情基調。
2·充滿感情地朗讀第10自然段。
3.領悟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情,聯想自己的情況,體會父母對自 己的愛。
4.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 待為題組織一次小型演講會,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4.踴躍發言,說說自己平日是如何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從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對自己的愛。檢討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應該如何去回應、去 報答父母、長輩的關愛。
四、完成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疑難字詞練習(見隨堂練習設計)。
2.指導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
1.掌握相關知識。
2.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課后習題。
五、本課小結
這節課主要按段落順序對課文進行了較為詳盡地分析,使學生對文中質樸語言所蘊含的復雜情感有了深入體會,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動人應在于情而非文。學生通過此課的學習,認識到父母及長輩對自己的關愛,懂得思索探尋與他們相處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空悲切。
六、板書設計
永久的悔季
羨林母親:娘家姓趙,十分貧窮不識一字,連名字都沒有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從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畢生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一輩子都沒有笑過,日日夜夜盼著自己的兒子回來,直到去世。
線索
白的:大奶奶給;中秋節母親想辦法弄
黃的:為二大爺喂牛討得
紅的: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一般的紀念性的文章都會圍繞被懷念的對象展開,但本文語言平實,對母親的描寫著墨極少,只有一處行為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卻同樣能觸人心弦,讓人潸然淚下,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可讓學生課外模仿作文。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錯別字。
(1)他非常懶,總愛去鄰居家憎飯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錯事,其中有二件讓他至今后悔不已。
(3)那個工作對他來說垂手可得。
(4)他拿出一個饅頭,扳了一塊給我。
個性練習設計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母親不知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請隨意想像一個片斷(如村邊眺望、臨終思念等)對母親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
教學探討與反思
1.文中有許多成語,讓學生把握運用,對于寫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可以從理清文章線索人手。
3.本文寫得極其樸實,沒有對母親作過多的描寫,只一塊月餅和一句話語,就將母愛展露無遺,看不出任何修飾的痕跡。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明白,自然真實的情感流露才會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一個重點,可通過演講的方式進行。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進行肖像描寫,并體味其作用。
2.學習欲揚先抑的寫法。
3.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1.文中的肖像描寫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視心靈的手法,感悟托爾斯泰的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學課時:
二課時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安排同學查閱托爾斯泰生平傳記和作品,以和有關資料,通過媒體,查閱茨威格描寫托爾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間最美的墳墓》,尤其是對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19世紀下半葉的俄國,階級矛盾空前尖銳,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許多進步作家被陷害、監禁或流放。而列夫·托爾斯泰以他犀利的筆鋒解剖和批判了那個病態的社會。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這樣評價說:“俄國有兩個沙皇,一個是俄國當政的統治者,另一個就是托爾斯泰,真沙皇對托爾斯泰無可奈何,而托爾斯泰卻在動搖著他的統治。”一個作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這個答案吧。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讓同學介紹列夫·托爾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補充、歸納:
列夫·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復活》使托爾斯泰達到了藝術高峰,是他實踐了“最清醒的實際主義標志”。
2.放映幻燈片,檢查預習生字詞情況,正音、鞏固,重點詞語列舉如下:
(1)給加線字注音
胡髭長髯鬈發禁錮頷首低眉锃亮廣袤無垠
(2)解釋下列詞語
器宇禁錮鶴立雞群正襟危坐
軒昂頷首低眉誠惶誠恐廣袤無垠
三、整體感知
生自行朗讀課文考慮:
1.課文主要可分幾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在描寫過程中,為什么重點描寫他的眼睛?
要求:朗讀課文時,要在書上作出必要的標志,并考慮問題,然后小組討論,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爾斯泰的肖像圖片,讓同學仔細觀察,積極體會。(沒有條件的地方,可結合前面的彩色插圖加以體會)
閱讀、觀賞和討論后明確:
1.可分兩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畫列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寫列夫·托爾斯泰的那雙非同尋常的眼睛。
2.因為眼睛是心靈之窗,托爾斯泰豐富的精神世界,通過眼睛充沛的表示出來。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眼睛的描寫,已經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爾斯泰作為偉大的文學家,對他所處的時代作出準確、深入、全面地描繪,成為時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讀:找五名同學每人讀一段,考慮: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討論明確:可用課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話概括,擇要如下:
(1)須發:多毛、胡須濃密
(2)面部輪廓結構: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憂郁、愚鈍、壓抑
(4)長相:長相平平、普通
(5)訪問者失望之情
2.刻畫這些特征時,作者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找出來并說說作用。
(此處要明確夸張的含義以和作用,并從課文中找出運用夸張、比喻等手法來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細體會其表達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張聯袂運用,不只使“畫面”氣韻生動,而且使人發生豐富的聯想,使人物形象生動可感。
3.讀了這一局部,再次觀看肖像圖片(或彩色插圖)考慮:你如何評價托爾斯泰的相貌?交流討論,總結如下:
長相粗鄙:多毛、濃胡須、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師總結
本局部前幾段細致入微地描繪了托爾斯泰的外貌,生動描述了訪問者心目中的托爾斯泰與親眼所見的托爾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時通過閱讀,我們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爾斯泰的身材特點、言行特征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對托爾斯泰的形象的認識又加深了一層。這樣描寫非但沒有損害托爾斯泰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相互烘托,使托爾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給讀者留下強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業
1.你覺得作者在對托爾斯泰的外貌刻畫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為什么?
2.熟讀課文,找出標明代表作者思想傾向的語句,并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
1.前一局部主要描寫的內容是什么?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前一局部主要描寫的是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點是:
(1)托爾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樣,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來。
2.找出標明代表作者傾向的語句,并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舉例如下:
(1)“有長者風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眾的一員”“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等。
擇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爾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歷程。
二、感悟研讀文本
同學推薦朗讀能力強的同學朗讀第二局部,其他同學聽讀考慮:
1.本局部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的?
2.課文通過描寫眼睛,還寫出了什么?(標畫原文回答)
3.在寫法上,與第一局部異同點是什么?
同學結組討論、交流,并確立中心發言人在全班討論、明確:
1.都寫了托爾斯泰非同尋常的眼睛,擇要概括:
(1)寫犀利目光;
(2)寫目光蘊情豐富;
(3)眼睛有威力;
(4)贊美目光犀利,同時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2.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鋼刀刺了過來,又穩又準,擊中要害──目光犀利,有準確的洞察力。
“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后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寫出托爾斯泰觀察社會、人生、時代的廣度和深度,展現了時代的實質和要求。
“托爾斯泰這對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爾基的話,夸張地道出了托爾斯泰那種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觀察力。
(相關的語句還有很多,要求同學細加體會,討論交流。)
3.這個問題要做重點研讀:
(1)相同點是比喻和夸張聯袂運用
(2)對不同點的研讀,結合課下同學查閱茨威格的描寫托爾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間最美的墳墓》討論進行:
讓同學討論:最美的墳墓到底是怎樣的?為什么說是最美的?
明確:
因為托爾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齋吃素、從事體力勞動、耕地、挑水澆菜、制鞋;并希望放棄私有財富和貴族特權,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見抵觸,家庭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后來他終于秘密離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歷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遵照他的遺囑,遺體安葬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森林中。加上在《復活》中反對上帝,不信來世,被官方教會革除了教籍,墳上沒有豎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爾斯泰以他深邃而豐富的思想,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因而最簡陋的墳墓被稱為“世間最美的墳墓”。由此和課文進行比較,學習欲揚先抑的'寫法,擇要概括為:
不同點是前者寫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寫眼睛是珠寶、精美絕倫,正是寫他靈魂的高貴,前后構成對比,是欲揚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鮮明的藝術效果。
三、教師總結
托爾斯泰是一位文學巨匠,發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征,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敬重贊美之情。只有當我們閱讀了他的有關作品,才會理解茨威格為什么會對托爾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評價。
四、質疑問難
可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進行,以討論的方式解決,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討論
課文一方面說托爾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和其知識財富”,可見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說他得不到“屬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這是否矛盾?你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幸福的含義?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參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規范是能認識事物,認識世界,那么托爾斯泰這個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從另一方面說,托爾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惡、虛偽和苦難,看清了造成人間種.種罪惡的原因,并盡最大的努力去改變它卻徒勞無功,這是痛苦的。托爾斯泰是倒霉的,從托爾斯泰晚年厭棄貴族生活,毅然放棄財富,以致于和家人發生矛盾,最后離家出走,客死在火車站這一經歷可以看出這一點。)
六、拓展延伸
1.查閱有關資料,寫一篇小優秀論文,論題為:托爾斯泰是幸福還是倒霉。
2.課外閱讀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托爾斯泰》并進而有計劃地閱讀三大代表作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板書設計:
列夫·托爾斯泰
茨威格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10
一、設計說明
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承擔著較重的文體知識的教學任務。講文體知識是必要的,但不必系統、全面、集中地講,在閱讀過程中用到什么就講什么,把靜態的知識變成動態的知識,借助文體知識引導學生把握新聞的特點,為后面的感悟、體驗打好基礎,從而幫助學生積累閱讀新聞作品的經驗。
二、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的一般特點和消息的相關知識。
2.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3.體會文章語言中蘊涵的豐富情感。
4.體會消息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幾句話:
(1)新聞,新聞,新聞姓新。
(2)今天的新聞是金子,昨天的新聞是銀子,前天的新聞是垃圾。
(3)新聞要把真正好的說成好的,真正壞的說成壞的,有一分說一分,有兩分說兩分。
(4)失去了真實,新聞就失去了生命。
(5)新聞中即使有描寫,也只是扣住一兩個核心細節略加點染。
同學們想想,這幾句話說明新聞有哪些特點?(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概括總結。)新聞的主要特點是迅速及時、內容真實、語言簡潔(短、新、快)。今天我們要閱讀的《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就是新聞的一種——消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看看《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這則消息是否符合新聞的特點。
2.整體把握
(1)從消息的結構特點切入
1851年,美聯社的前身——港口新聞聯合社第一次用電報傳遞消息,此后,為了搶發新聞,各報都用電報發稿。由于當時的電報技術還比較落后,經常出現故障,電訊常常中斷,這就迫使記者把最重要的新聞事實塞進報道的'開頭部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
標題——準確揭示消息的主要內容,包括引題、正題和副題。
導語——概括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實,一般包括五個要素,即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主體——具體敘述導語的內容。
這種結構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內容放在稍后,依據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很像倒置的金字塔,所以被稱為“倒金字塔”結構。
請同學按照消息的結構特點,分別找出本則消息的標題、導語和主體。
(2)討論標題的表達效果
有人說“讀書看皮,讀報看題”,本文的標題分為正題和副題,正題“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概括了消息的中心事件,“喜”字成為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副題“得票數比第二名多34票”,突出了中國得票數量之多,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閱讀分析導語
①快速閱讀,搶答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②閱讀思考:導語部分有沒有五要素以外的內容
(4)把握主體的主要內容
主體敘述的就是導語的內容,為了避免重復,主體要注意變換角度。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概括一下主體的敘述角度。
①中國政府的態度。
②兩輪投票的情況。
③中國人民及國際體育界人士的反應。
(5)閱讀分析:主體部分怎樣表現“喜”?
(6)從情感表現切入
申奧成功的那一刻,舉國沸騰,你想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這種喜悅?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表現了申奧成功后國人的喜悅之情。
本文的標題、導語和主體都表現了喜悅之情,但表現方式不同:標題——正題直接表達喜悅,副題側面表達喜悅;導語——直抒胸臆,喜悅之情盡現;主體——借助細節點染喜悅。
3.重點、難點突破
(1)幫助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簡潔明了、飽含情感的特點。
方法一:通過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特點請一位學生模仿播音員播報本則消息,其他同學體會他播報時重音和停頓的處理,并在課本空白處記下自己的體會。
朗讀主要是借助重音和停頓來傳遞情感的,為了表達的需要,個別詞句可以做一點技術處理,重音和停頓可適度夸張。在學生朗讀和評價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注意以下詞句:
①第二輪就以過半數優勢贏得了奧運會主辦權。
②中國政府將信守在北京陳述報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諾,并將盡一切努力幫助北京實現其承諾。
③北京應該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④該輪到北京辦奧運會了!
方法二:設計替換練習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特點。
(2)引導學生探究本文善用細節的寫作技巧。
典型細節增添了本文的表現力,例如風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的淚水,“默默的”擁抱;劉淇要“永遠保存下去”“剛才簽字的鋼筆”等。
四、拓展延伸課外學習活動:
搜集不同報紙報道同一事件的消息,比較其表達效果。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11
寫作目標:
1、總結傳記的特點,并能夠根據自己要記述的對象設計適宜的寫作方式。
2、會選擇典型的事例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通過記言述行,展現人物風貌。
3、在真實的基礎上合理發揮想象,適當描寫,增強傳記的生動性。
4、學生能夠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思考人生經歷,提升人生境界。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出示目標
這節課我們來學寫一篇傳記。請看寫作目標(出示目標):
1、總結傳記的特點,并能夠根據自己要記述的對象設計適宜的寫作方式。
2、會選擇典型的事例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通過記言述行,展現人物風貌。
3、在真實的基礎上合理發揮想象,適當描寫,增強傳記的生動性。
4、學生能夠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思考人生經歷,提升人生境界。
過渡語:為了達標,先來編寫作文提綱,請看寫作要求:
二、第一次“先學后教”:編寫提綱
(1)出示
寫作要求:用欣賞的眼光觀察身邊的同學,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選擇一位,深入交流,為其寫一篇小傳。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要了解自己想寫的同學的個性特點,更要盡可能理解其內心世界。
2、不要面面俱到,而應根據要著重表現的特點,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言行。
3、寫完后,可以全班合作舉辦一次主題為“我們”的小傳展覽。
(2)審題,引導學生討論:
師:請同學們仔細審題,提問:
1、確定題目:寫誰?(身邊的同學)
2、選材:寫人物什么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言行)
標準是什么?(必須是正面的、有積極意義的)
3、中心:
定什么中心?(體現人物什么特點和精神品質?)
4、怎么寫:
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先指出寫作對象;再寫具體的事件;最后抒情、議論,點明中心。
過渡語:請根據提示,抓住要點,靈活運用講讀課上所學的寫作知識,快速構思作文提綱,準備登臺口答作文提綱(1分鐘)。
(3)口答提綱:學生上臺發言并討論(2—3人):
1、口頭競賽:
開頭:交代或引出寫作對象(略寫)
中間:運用合適寫作手法詳寫人物主要事跡(能突出中心的),略寫其他事件。
結尾:總結全文,抒發情感或議論(略寫)
2、教師:認為正確的請舉手。不對的引導優生按上邊的要求點評。
3、小結:寫人物小傳時要避免出現詳略不當的問題,能突顯中心的事件詳寫,其他事跡蓋寫。
過渡語:同學們要靈活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開始快速打草稿。
三、第二次“先學后教”:寫草稿
(1)出示
寫作指導:按提綱速寫草稿,越快越好,不要求書寫工整,時間:30分鐘。
(2)教師巡視,關心、幫助學生糾正草稿中的存在問題。
①如發現學生開頭有一大堆空話、廢話,則要他改成一句概述,或者直接指出寫作對象,避免離題萬里;
②如發現學生結尾空話多,要求刪去,避免畫蛇添足;
③如發現學生引述原文過多,談的感受面面俱到、泛泛而談的,則要求重作。
(3)修改草稿。學生寫完草稿后,教師可以引導優生幫助同桌的后進生修改草稿,重點改錯別字、病句、用錯的標點、句與句的連貫。
四、第三次“先學后教”:謄寫作文
(一)白板出示
寫作要求
(1)作文本的第一頁目錄下面(一行開頭不空兩格),寫上本次作文的篇次及文題。
(2)寫字必須規范,要與課本“讀讀寫寫”中的字一個樣,標點必須正確。
(3)謄完作文本的作文,要求復看一遍,糾正錯別字、病句、點錯的標點,添上掉了的字。
(4)書寫潦草(達不到語文課文后的田字格的標準),就撕掉,責令重謄。沒有問題的則上交老師。
時間:45分鐘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12
寫作目標:
1、總結傳記的特點,并能夠根據自己要記述的對象設計適宜的寫作方式。
2、會選擇典型的事例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通過記言述行,展現人物風貌。
3、在真實的基礎上合理發揮想象,適當描寫,增強傳記的生動性。
4、學生能夠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思考人生經歷,提升人生境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評講上周《學寫傳記》的作文。請看寫作目標:
二、出示目標:
1、總結傳記的特點,并能夠根據自己要記述的對象設計適宜的寫作方式。
2、會選擇典型的事例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通過記言述行,展現人物風貌。
3、在真實的基礎上合理發揮想象,適當描寫,增強傳記的生動性。
4、學生能夠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思考人生經歷,提升人生境界。
過渡語:我們以是否符合寫作要求為評判標準來評選優秀、合格、不合格的作文,請看批改結果:
三、出示批改記錄
(1)出示優秀作文x人,合格作文x人,不合格作文x人(顯示名單)教師對于作文寫得好的學生,予以表揚;對于寫得不好的學生,予以批評。
(2)還可以出示其他,比如:題目好、選材好、結構安排好、立意好、語言生動、細節描寫好等的.學生名單予以表揚。
過渡語:現在我們來欣賞優秀作文(2—4篇)。其他同學認真聽,讀完就來點評。
四、第一次“先學后教”:賞析優秀習作
(1)出示:
自學指導
出示學生的優秀習作,作者登臺朗讀,其他同學準備登臺評析:先評中心思想是不是正確,再評是否達到寫作要求。
(2)后教:
①學生先登臺口頭評析或談體會(評段落、句子之間的語句是否連貫,評是否達到寫作要求),比誰評析或講得最出色。
②教師表揚作文語言連貫,能夠達到寫作要求的學生。鼓勵大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過渡語:現在我們來看看不合格的作文,一起幫他指出問題。
五、第二次“先學后教”:找不達標作文的問題
(1)出示:
自學指導
出示學生的不達標作文,讓作者登臺朗讀,其他同學準備指出問題:段落、句子之間的語句是否連貫,哪里沒有達到寫作要求。
(2)后教:
①學生先登臺口頭評析或談體會,指出問題:段落、句子之間的語句是否連貫,哪里沒有達到寫作要求。比誰評析或講得最出色。
②教師小結,拓展:白板出示或口頭概述在批改中還出現的一些其他問題,希望同學們避免。
六、作后練習:復作或寫同類型作文
(1)作文未達標的學生,按照評講課上受到的啟發,結合老師的評語,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復作;作文寫得好的,就寫《寫作實踐》中的同類型作文;
(2)將復作或寫的同類型作文謄上作文本上,教師復改、復批,比誰的作文大有進步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13
一、設計說明
本文是新聞特寫,新聞特寫側重于再現,用形象的事實說話,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畫面感特別強。本文適合采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概括總結,幫助學生把握新聞特寫的一般特點及閱讀方法。
二、教學目標
1.了解新聞特寫的一般特點。
2.把握本文畫面描述與評論相結合的表現方法。
3.體會文章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看電影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特寫鏡頭,它專門拍攝人或物的某一部分進行特別放大。特寫鏡頭在刻畫人物和表現細節時,能夠抓住人們的視線,扣緊人們的心弦,產生意想不到的震撼力。用這種手法寫成的新聞叫新聞特寫,新聞特寫是用“鏡頭”來表現新聞事實的,怎么表現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別了,“不列顛尼亞”》這則新聞特寫,共同思考探究。
2.整體把握
(1)從新聞特寫和消息的區別切入
①請同學們閱讀全文并思考:如果把本文改寫成一則消息,應該刪去哪些內容?
②探究討論:刪去的這些內容在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③請同學們概括新聞特寫和消息的區別。
(2)從文中的“特寫鏡頭”切入
①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按照時間順序找出文中的“特寫鏡頭”,并為每個鏡頭擬一個標題。
②探究討論:新聞是選擇的藝術,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個“特寫鏡頭”呢?
③為了讓讀者更深切地體會這一事件的意義,在每一個鏡頭后面作者都有精當的評論,請同學們再次閱讀全文,找出評論性的句子,探究其深刻含義。
④請同學們結合鏡頭與評論簡要概括這則新聞的主旨。
(3)從文章的題目切入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的題目化用了毛主席文章的題目。你覺得本文的題目有什么含義?
②閱讀分析:文章用了哪些“特寫鏡頭”來表現題目的`含義?
③探究討論:在表現當天的事實以外,文章還寫到了哪些內容?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
3.重點、難點突破
(1)幫助學生體會文章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方法一: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大家交流討論。
方法二: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語句的深刻含義。
(2)幫助學生總結新聞特寫的一般特點
方法一:先讓學生自己總結,然后在討論交流中完善。
方法二:介紹新聞特寫的一般特點,讓學生結合本文進行分析。
四、拓展延伸
課外閱讀《中外新聞特寫名篇賞析》(李小林、白慶祥編著,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選擇自己最欣賞的篇目寫一則讀書筆記。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教學計劃03-16
語文單元教學設計08-19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教學計劃7篇03-17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教學計劃(7篇)03-17
八年級英語下冊第二單元教學反思04-11
一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教學反思03-20
語文第五單元教學設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