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通用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聽說訓練,指導復述
1、先請同學們聽寫四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四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四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2、(老師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
(1)蟬悠閑自由自在
(2)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3)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瞄準)同學們聽寫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詞(學生都開心地笑了):不堪設想隱伏著禍患恍然大悟
3、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閱,全對的打個“☆”。(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教師將幾位同學的聽寫作業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扼要地評點。)
4、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從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5、(老師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剛才學生聽寫的五組詞語。)
6、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7、同學們聽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來練講一遍,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8、現在誰愿意來講這個故事?師:(驚喜地)你們聽出些什么來了嗎?
(師: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動聽了。看來,你很有文學細胞。師: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
9、這個故事就叫——
(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二、讀文明理
1、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這個故事勸說吳王的呢?讓同學們打開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完整地讀一讀這個故事。(教師讓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2、誰想把這個故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想:少年的那句話給吳王的啟示最大。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句話為什么能給吳王以啟示呢?(提示:再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誰像螳螂,什么是蟬,什么是黃雀。)
3、師:這句話讓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生說)
(出示: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是呀!吳王是個聰明的大王,他明白了
(學生齊讀句子)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后隱伏的禍患。
這就是少年要告訴吳王的一個道理(齊讀)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后隱伏的禍患。
這也是這則寓言故事要告訴人們的一個道理(齊讀)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后隱伏的禍患。
三、質疑感悟人物形象
1、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提的問題能解決的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現在想到這么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2、師小結:少年表面上是講趣事,實際上是——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3、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你們覺得應該怎樣演?(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三、演故事
四、拓展
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設計
1、課后請同學們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2、你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勸動吳王嗎?請你談談你的想法。
3、再讀讀其他的寓言故事看看從中明白了什么。
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3、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默寫幾組詞語(分別是:①蟬 悠閑 自由自在;②螳螂 拱著身子舉起前爪;③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④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瞄準;⑤正隱伏著禍患)全班分4組,每組依次默寫一組,最后都獎勵一組。(⑤)
2、自己批改;評價。
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固執地要求攻打楚國,而且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這時候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在王宮花園里給他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位少年講了怎樣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學文
(一)創說領悟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根據默寫的詞語和畫面,試講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2—12節,找出文中“螳螂捕蟬”的內容;
2、 試說故事,最好有創新;
3、 指名說故事。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
(二)研讀理解
1、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想到一個什么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提問: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它們沒想到的“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課件:辨一辨]自讀課文9、11小節故事部分,同桌討論。
提問: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些什么?
過渡: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2、“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板書:恍然大悟 )
如{生:吳王從這個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國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蟬和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的利益,而沒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
師:(鼓勵地)這里用逗號,請講下去。
生:如果其他諸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接話)國破家亡啊!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楚的念頭)板書:(打消念頭)
生:吳王明白了大臣們的勸說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我們還得研究一下當時的歷史。出示《春秋列國圖》。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假如你是吳王,你從中明白了什么?會說些什么?(打消念頭)
4、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訴吳王的嗎?(不是,是吳王自己聽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講這個故事的過程,實際也是在勸,不過,少年的勸與大臣們的勸有什么不同?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少年的巧勸,“巧”在哪里?請讀讀課文,3—11小節。)相機指導朗讀。先小組分角色自讀:1人提示語,1人讀吳王的話,1人少年的話,1人當評委;然后當眾讀,集體評議;最后再當眾分角色讀。
(三)
合作體悟
過渡:
同樣是勸說,為什么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
1、下面,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讀,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
當時有什么神態、動作?
2、分小組準備后組織交流、評議。
在別的小組展示學習成果時,你是評委,請你仔細聽,認真看,用心體會,他們哪些地方讀(或演)得不錯,哪些地方你認為可以改進?為什么?
三、拓展升華
學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有許多感受,此時,你最想說些什么?
四、作業(2、3兩題自選)
1、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聽或表演給低年級同學看。
2、把學了這篇課文后,最想說的感受寫在小作本上。
3、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板書:
吳王固執———→ 聽“ 螳螂捕蟬” ——→恍然大悟,打消念頭(攻楚)
(思前想后)
或
少年——巧勸——吳王
螳螂捕蟬 準備攻楚 只顧眼前利益
恍然大悟 不能
黃雀在后 打消念頭 不顧身后隱患
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系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乘虛而入”“不堪設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并擬定小標題。
4、學習課文第一段,了解大王與大臣們看待問題的不同。
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并擬定小標題。
教學過程:
一、 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 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么動物?
2、 板書并簡介、認讀生字“螳螂” “蟬”(預習準備:了解螳螂和蟬)
3、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整個故事可用八個字概括: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檢查自學:
(1)文章中有些字一字多音,在下列詞語中,你能讀準嗎?
打著鳥 轉來轉去 稟報大王
彈弓 舉起前爪 乘虛而入
(2)想想下列詞語的意思,有感情地讀一讀。
乘虛而入 不堪設想 毫不介意 恍然大悟
(3)指名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明明是一個歷史故事,卻為何用“螳螂捕蟬”作題?這是一個歷史故事中蘊含一個寓言故事,是一個大故事套小故事,我們把他稱為歷史寓言故事。
4、讓我們先走進寓言版的“螳螂捕蟬”。
三、了解故事
1、指句讀。出示語段,再指名讀,讀出“精彩”“有趣”
2、蟬、螳螂、黃雀有什么共同之處?(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到自己的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蟬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黃雀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3、可是為什么蟬、螳螂、黃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呢?讓我們一起再來細讀這段文字。
4、交流
生:我覺得蟬非常悠然自得,只顧喝自己的露水,因為它自由自在,也就沒有意識到身后的危險。
師:不錯,你是從哪個詞看出蟬很悠然自得的?
生:“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悠閑、自由自在”表明蟬很悠然自得。
生:那螳螂的眼里只有蟬,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蟬捕到手。
師: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生: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從這個“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勢在必得的心態。
師:說得很好,有誰來說說黃雀的?
生: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彈弓在瞄準它呢。“伸長脖子”表明黃雀對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
師:說得真好!因為黃雀對螳螂的渴望,所以黃雀也就對身后的危險放松了警惕。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歷史版的“螳螂捕蟬”。
5、齊讀第一自然段。
(1)引讀: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勸阻的理由是—— (師述: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大臣的反對是非常有道理的。)
(2)可是吳王呢?——這句話該怎么讀?(讀出吳王的固執、權威)
(3)吳王為什么會如此固執呢?難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偷襲吳國的慘重后果嗎?
生:吳王之所以執迷不悟,是因為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喪失了理智。
師:說得真好。如此看來,吳王之所以執迷不悟,是因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覺得勝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這樣當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諫了。
6、那么,少年是如何改變吳王的決定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利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4、理解語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5、從少年言行的巧妙,體會少年的機智、勇敢,以及他為國家利益著想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2、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方法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教師、文本、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學中,我結合本課特點,準備采取以讀代講的形式,通過朗讀、默讀、瀏覽、速讀等多種形式,再加上想象、課件、圖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在讀中自讀自悟,加深理解文中的寓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和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相信聰明的同學們通過學習一定會明白的。
二、了解課文大意
1、通過預習,你知道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2、同桌之間互相說說
3、引導學生直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三、精讀課文
師:一篇600多字的課文,同學們用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于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還要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的讀一讀,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個少年是個什么樣的人,并說說理由。老師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生默讀課文。)
5、師說明交流方法: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說少年是個什么樣的人,然后說說理由。(生交流。)
6、學生全部交流完后,師:大臣們勸阻不了吳王,而這位少年卻勸阻成功了,少年的勸叫什么勸?(生答)少年敢于勸阻,而且是巧勸,妙勸,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用四個字的詞回答。(生答)那么比較而言,大臣們的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快速讀讀前面的內容,說一說。(生答)
7、指名學生回答應該怎樣讀這段對話。按照自己的體會自由讀一讀,然后分角色朗讀。(課件出示相應的段落)
8、指名學生回答這段對話中哪句是最關鍵的。蟬、螳螂、黃雀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讀讀課文中對應的句子。(課件出示相應的句子)然后用簡短的話概括一下三者的關系,讓學生到黑板上把它們的關系表示出來。
9、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時的動作。然后齊讀這一部分,體會用詞的準確。
10、讓學生看板書,把板書內容替換一下,并說說替換后的關系,然后讀讀相應的課文內容。
11、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有什么反應?(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吳王一下子明白什么了?
12、學生談學習課文的收獲。(學生談完收獲后,出示成語的寓意。)
四、布置作業(課件出示)
小練筆:幫吳王設計一份早朝稿
(友情提示:如果你是吳王,他第二天早朝時將如何面對那些力勸他的大臣們?怎樣才能既不失一言九鼎的大王身份,又能為自己的“死命令”自圓其說?語言要符合人物身份,盡量用上文言文哦。)
板書設計:
蟬 ← 螳螂 ← 黃雀
楚國← 吳國 ←諸侯國
只顧眼前利益 身后隱伏禍患
教學背景
由于本班學生平時對古代歷史故事、成語故事、古代詩文等傳統文化較為感興趣,因此教學前我便布置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做好預習作業。學生在預習時遇到不明白或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做個記號,上課時勇敢、大膽地質疑。
教學課題《螳螂捕蟬》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講述了一位少年用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即將被身后的黃雀啄食的故事,來勸誡吳王不要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的危險。本文重在要求學生不僅要注意故事的情節,而且也要善于思考其中所含的道理。因為課文內容并不復雜,對成語的理解通過預習就能解決。所以,在教學時,我并沒有在這個環節上下太多的功夫。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是個怎樣的人”這個環節上。對于“少年的聰明”學生很容易體會到,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課文的細節描寫卻體會不到。這就需要教師往深層引導。少年在“誰在勸阻就會有殺頭之禍”的情況下仍然勸說,“露水打濕了衣服和鞋子仍毫不在意”,為了等待吳王“連轉了三個早晨”,“我在大鳥”……少年的一行一動和不露聲色的語言,無不告訴人們這是這位愛國的少年精心策劃的計謀,無不體現了少年的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學生也感受到了這是智勸、巧勸、妙勸,教師的引導加上學生先前的理解,少年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果斷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拋給學生。親切隨和的話語,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的狀態。從題目入手既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同時還將以往“教師問,學生答”轉變為“學生問,學生答”。我始終認為,開啟學生知智慧的大門,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比告訴他們答案更有效。
當時覺得這份設計已近乎完美。但一堂課下來,總是留有些許遺憾。開頭揭示課題后,是由我給學生解答什么是寓言的,如果這個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寓言會更好,在引導學生體會“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時,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靈活,在出示《螳螂捕蟬》原文時如果讓學生讀一讀,再找出文中揭示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的語句,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深入。看來,一節好課的標準是無止境的,努力永遠不能停止。
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
圖片、動畫、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二、自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師投影出示生字詞)
2、邊讀邊想,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實在不明白的一會兒可以提出來。
三、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系句子理解詞義。
(2)指名說說,集體討論。(其實從這幾個句子這幾個詞語中,我們已經可以把整個故事串連起來)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這個故事中寫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經過結果又是哪些?
2、組成小組分別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利用剛才出示的詞語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幾個比較難寫的生字:侯、稟。
2、指名讀。
3、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容易出錯。
4、學生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過程與方法: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準備:
圖片、動畫、
一、復習
1、齊讀課文。
2、簡要說說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3、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這個故事,看看你又會有什么收獲?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
1、指名復述,師出示復述用的關鍵詞語。
2、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補充習題第10課。
2、復述課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 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復習了幾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 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么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并出示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 吳王為什么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 乘虛而入是什么意思?諸侯國怎么乘虛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吧。
2、 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 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么說的?
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 你覺得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5、 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節:
1、 那么吳王最后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 出示課文最后一節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么?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后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么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 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么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 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 抄寫詞語
(3) 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六年級語文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下冊《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1-02
蘇教版《螳螂捕蟬》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7-20
語文下冊《牧童》教學設計12-24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1-24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5-26
《螳螂捕蟬》的教學設計11-09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07-27
語文六年級下冊的教學設計12-27
語文六年級下冊教學設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