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態描寫笑》習作指導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說明]
教學理念:
中年級進行作文教學的重點和核心是激發學生的習作欲望,培養習作興趣和自信心,立足學生的現實生活,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表現和評價的能力,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寫作知識的教學力求精而有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同時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這節習作的內容為指導學生對人物的動作進行描寫。老舍先生說過:“描寫人物最難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來。”動作描寫要完整地描繪每一動作的前因和后果,表現動作發生、發展乃至結束的過程,使讀者獲得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印象。因此,在這節課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細致觀察,三寫三改,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會怎樣把人物的.動作寫具體、寫準確、寫生動。
教材分析:
我們現在用的教材是按照內容主題單元編排,作文指導缺乏系統性。尤其在作文知識方面,教材幾乎不提。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和學生的年級特點,心中要有一條作文訓練的主線。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經過四年的作文訓練,基本上能寫出成篇的作文,但是文章都是粗線條,而缺乏生動的細節描寫。
預期效果:
在這節課上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內容的表演,營造樂學氣氛,引導學生在反復地觀察、寫作、修改中,初步掌握在記敘文中如何把人物的動作寫具體、寫準確、寫生動。讓學生的寫作變得輕松、簡單,有法可循,有據可依,有路可走。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寫作、修改,初步掌握在記敘文中如何把動作寫細致、寫準確、寫生動。
2、鼓勵學生的寫作信心,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寫作、修改掌握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讓學生明確寫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知道如何把人物的動作寫細致、寫準確、寫生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師:同學們,在我們小學階段的習作中經常會寫到記敘文,提到記敘文就離不開對人物的刻畫,我們學過了不少刻畫人物的方法,你們能說說都有哪些嗎?(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師:對!這叫人物刻畫五法,借助這五種方法可以讓你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了。今天我們就重點來研究一下如何進行人物的動作描寫。(板書:動作描寫)
二、情境表演、學生觀察:
1、 一位學生現場表演百米起跑的動作;
2、 學生仔細觀察。
三、學生試寫、教師巡視。
四、教學指導一:分步分解寫具體
1、用優秀學生的作文和寫得不夠好的作文進行對比,讓學生發現好在哪里,不足表現在什么地方。
2、師:有些同學總認為人物動作難寫,原因是人物的動作往往是一閃而過,就像剛才我們看到的百米起跑,既難觀察又難描寫。怎么才能寫細致呢?老師教給你們一個秘訣。(板書:分布分解寫細致)就像我們在學做廣播操的時候,每一節都分步分解學習一個動作,是不是很快就學會了?寫作也一樣,在觀察和描寫時,如果把動作分解成若干步驟,一步一步仔細觀察,用慢鏡頭的方式一一描繪出來。就不難把人物動作寫具體了。
3、 你們想一想這個百米起跑片斷中的一連串動作可以分解為幾步?
4、 教師出示范例:
5、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6、修改后作文,教師相機指導。
五、教學指導二:推敲動詞寫準確;
1、師:同學們,動作分步分解寫完了就算好了嗎?要想寫得更好,老師再告訴你們一個秘訣:(板書:推敲動詞寫準確)
2、指導學生推敲自己習作中的動詞。
六、教學指導三:綜合運用寫生動。
1、師:同學們,僅僅推敲動詞還不夠好,因為這樣文章顯得干巴巴地,我們還有第三個秘訣(板書:綜合運用寫生動)要運用綜合運用一些手法給文章潤潤色那就更好了。
2、指導學生還要綜合運用神態、心理、語言描寫等。
3、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4、學生展示自己的習作,展示的同時其他學生從細致觀察、準確運用動詞和綜合運用三方面來評價。
七、教師總結
師:同學們,寫好人物動作,首先要進行細致地觀察,準確地運用動詞,再適當地運用修飾語或修辭方法,更加生動地展現人物的內心。希望你們掌握這些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讓你所寫的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八、作業:
運用今天學的方法描寫一下踢毽比賽。
板書:
動作描寫
1、分步分解寫細致 (1)熱身: 雙腳胳膊
2、推敲動詞寫準確 (2)“各就各位”:身體—雙手—左腿—右膝
3、綜合運用寫生動 (3)“預備——”:右腿 臀部身體 修辭 心理 神態 (4)“砰!”:雙臂雙腿
【《神態描寫笑》習作指導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神態描寫笑》習作指導教學設計范文03-22
神態描寫指導教學設計02-03
描寫笑的神態的詞語03-17
描寫笑的神態的詞語08-31
神態描寫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習作指導《積累運用四》教學設計02-14
《發言稿》習作指導教學設計09-15
關于小學習作指導的教學設計11-22
習作指導教學反思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