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 1
一、教學設想
《最后一片葉子》作為歐·亨利的代表作,充分體現了這位“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創作特色。文中作者著力挖掘和贊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們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學習本文應引導學生在二個方面有所收獲:一是感受文中通過任務言行所傳達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進一步激起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二是鑒賞作品的藝術特色,在精神上獲得審美愉悅與享受。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識記生字詞及有關歐?亨利和《最后一片葉子》的文學常識;
2、能夠剖析貝爾曼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
3、學會愛的表達。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運用劃線技術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博愛情懷。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繼續進行劃線技術練習。
2、指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學習。
四、重點、難點
1、通過人物形象的賞析,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博愛情懷。
2、學會在生活中表達愛。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歌曲《愛的奉獻》導入,今天咱們來學習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為我們撰寫的關于《愛的奉獻》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進行學法指導
進行劃線技術、合作討論學習的指導
(四)自主學習
初讀:生自由讀課文
1、要求:運用劃線技術,借助工具書和課本下的注釋解決生字詞和文學常識,并識記生字詞和文學常識。
2、教師預設重點知識:
(1)生字詞
萵苣(wōjù) 自詡(xù) 邋遢(lātà)
瘟(wēn)神動彈(dnɡ?tɑn)
【橫行無忌】行動蠻橫,毫無顧忌地做壞事。
【時興】一向流行。
【冷嗖嗖】形容很冷。一般寫作“冷颼颼”。
【破敗】殘破。
【解饞】在食欲上得到滿足(多指吃到想吃到的食物)。
【弱不經風】形容身體虛弱,連風吹都禁不住。一般寫作“弱不禁風”。
【虧空】支出超過收入,因而欠人財物。課文中指人的精力不足。
【巴不住】口頭語,迫切盼望。又作“巴不得”。
【夠嗆】十分厲害;夠受的。
【孤寂】孤獨寂寞。
【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樣,形容意外地發生某種湊巧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種意想不到的事。也說“神差鬼使”。
【傾瀉】(大量的水)很快地從高處流下。
(2)文學常識
歐?亨利是美國杰出的`短篇小說作家。他和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都以短篇小說聞名于世。世稱他們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他的代表作還有《警察和贊美詩》、《麥琪的禮物》等。他以新穎的構思、詼諧的語言、懸念突變的手法表現了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社會,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書”。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篇短篇小說《最后一片葉子》。
3、同桌互相檢測識記情況。
(五)合作探究,質疑解惑
再讀:生帶著問題速讀、跳讀
1、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并看看他們有何遭遇。(3分鐘)
2、問題細化并探究:
(1)文中主要人物有誰?命運變化最大的兩個人物是誰?有何變化?
明確:
喬安西(死---生)
貝爾曼(生---死)
休易(無微不至關愛朋友)
(2)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天翻地覆的變化?
明確:
“最后一片葉子”
(3)誰能根據剛才我們的初步歸納概述一下小說情節?
明確:
貝爾曼老頭用生命畫了最后一片葉子,激發了喬安西求生的信念,使喬安西轉危為安。
(4)在這一事件中做出最大犧牲、最為感人的是哪一個人物?
明確:
貝爾曼
(5)分析貝爾曼形象(小組討論從文中找出描寫貝爾曼形象的語句,并概括他的形象) 明確:
相貌丑陋、畫技平凡、語言粗魯、脾氣暴躁
(6)課文說最后一片葉子是他的杰作,這樣的人能創作出驚人的杰作嗎,那片葉子算杰作嗎?如果算,為什么?(討論)
明確:
是杰作,因為葉子中蘊含著貝爾曼的藝術、生命,善心和愛心。
(7)這個鮮明的對比能讓我們明白什么道理?
明確:
偉大出自平凡
(8)誰是本文的主人公?
明確:
貝爾曼。能表現出小說主題。即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博愛情懷。
(六)拓展延伸,鞏固提升
1、寫一寫:(5分鐘)
學了本文后,你會在生活中如何表達愛?
2、課上展示
(七)歸納總結
1、先讓學生談收獲: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何收獲?
2、師總結并出示板書:
一個平凡普通的老人為我們創作了一幅愛的杰作,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愛的奉獻》,愿同學們在學了本文后能學會愛人,因為“愛人者人恒愛之”。同時用你那善于發現愛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的愛。
附:板書設計
最后一片葉子
歐?亨利
(八)課堂達標:
1、關于《最后一片葉子》分析錯誤的有:( D )
A. 作者安排休易、喬安西和貝爾曼同住一樓,同是窮畫家。共同的境遇、頻繁的交往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就為貝爾曼畫“杰作”打下了情感基礎。
B. 小說重點表現的是:貼在墻上的“最后一片葉子”的作用與意義,這是小說的主旨所在。
C. 小說情節并不復雜,但由于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鋪墊法,使得結尾初看令人意外,因變幻莫測,始料未及而使讀者心靈受到震撼。
D. 小說著墨最多的是休易和喬安西,因此她們才是小說的主人公。
2.貝爾曼在風雨之夜畫畫的場面采用了側面/間接描寫的手法,這樣處理的好處是(含蓄、凝練,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3.歐·亨利小說的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們常常稱這樣的結尾是(“歐·亨利式結尾”。)
(九)、布置作業:
這篇小說最成功之處就是描寫了一種人與人互相之間的關懷幫助,《如果喬安西是我的朋友》,我們會怎么做?
(十)、課后反思
(十一)、名著推薦閱讀:《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標:
1、 理解主題,使學生感悟希望對于生活的意義,培養學生積極對待苦難的精神。
2、 從分析故事情節入手,讓學生體會小說構思的巧妙,提高學生小說鑒賞能力和作文構思水平。
3、 欣賞幽默的小說語言藝術,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把握主題;體會構思。
2、難點:能夠在幾個不同小說中找到相似的精神傾向;揣摩瓊西在得知這一片葉子的真相以后的心理活動。
三、課 型:
新授
四、教學方法:
課內導讀。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七、教學步驟
(一)導言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于每個人都只有一次。但你們是否思考過生命的意義?假如你在世上只有最后三天時間了,你將怎樣安排這三天?愛情和死亡是文學的兩大主題,古今中外的許多作家都深刻地思考過死亡問題,其本質就是生命問題。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他的著名的散文《我與地壇》里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過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黑準備考試的時候,忽然想起有一個長長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會不會覺得輕松一點?并且慶幸并且感激這樣的安排?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我最喜歡的作家。他生于北京,22歲時雙腿癱瘓,從此靠輪椅行走。近年,他的病情惡化,每三天要到醫院去洗一次血,一根管子把血流出來,另一根管子把洗干凈了的血輸進去。所以,有一次記者問他的工作,他說,我的工作是生病。大家想一想,一個22歲的青年,在人生最美好,最富有理想的時光,突然雙腳癱瘓,那真是天大的災難。但他克服了,并且把苦難化為難得的思想。
今天,讓我們來讀一個生生死死的故事,希望大家因此能悟出點什么。請大家欣賞一下短篇巨匠歐·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最后一片葉子》。
(二)作者簡介:(出示多媒體)歐·亨利:(1862——1910),短篇小說巨匠。出生于美國
南部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小鎮,干過多種營生,后在銀行工作時由于賬務上的事于1897年入獄,1901年出獄后在紐約靠寫作為生,經常混跡于碼頭、貧民窟、血汗工場、小酒店和下等劇場。他的作品反映了底層人民的痛苦,語言幽默,結構巧妙,結局總出人預料,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書”。代表作品還有《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等。
(三)多媒體出示教學目標:
(四)結合課文預習,完成下列各題(多媒體出示,在教師指導下完成):
1、填寫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1)行俠仗義
(2)嗤笑
(3)羼
(4)毛茸茸
(5)鬈曲
2 、解釋下列詞語
(1)嗤笑
(2)羼
(3)黯淡
(4)不速之客
(5)傲然
(6)鬈曲
(掃清了文字障礙,再來分析故事的情節結構)
(五)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師總結分析本小說的構思和主題。
1、從以上表中可以看出,小說以時間為線索,可是標題卻是“一片葉子”,這片葉子有什么意義?這片葉子和上述兩個人物有什么關系?下面分析一下小說的構思。
問題1、小說發生在什么地方?什么季節?那里的天氣怎么樣?回答:紐約華盛頓廣場。紐約的緯度與北京相似,為北緯40度,那里的冬天比我們這里的冷多了。 大家想象一下,在100多年前的紐約貧民窟的一個冬天,兩個為了理想而合租在一間閣樓里的姑娘,并且一個病了,病得很厲害,醫生說只有1/10的希望。這真是很可憐的處境呀,我相信所有善良的讀者都希望她能夠恢復健康,看到春天。
問題2、在瓊西生病的時候,窗外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大家找出來。只見一個空蕩陰暗的院子,二十英尺以外還有一所磚房的空墻。一棵老極了的長春藤,枯萎的根糾結在一塊,枝干攀在磚墻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風把藤上的葉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只有幾乎光禿的枝條還纏附在剝落的磚塊上。寒冷的雨夾雜著雪花不停地下著。
問題3、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預示著葉子怎樣的一種結局?這又預示了姑娘的生命將有怎樣的一種結局?回答:必落無疑,并且很快就要落了。姑娘的生命也即將結束了。因為瓊西對自己的健康已經毫無信心,并且迷信地覺得自己的生命就像窗外的那棵藤一樣,當最后一片葉子落下時,她的生命也將結束。
問題4、那姑娘最后死了嗎?為什么?回答:沒有,因為出現了一個老畫家貝爾門,他用生命為代價畫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杰作——一片給人以活下去的希望的葉子。
問題5、聯系題目,理解葉子在本故事中的重要作用。一片普通的樹葉將三個人聯系起來。這一片葉子關系著兩個人的生命,一個人因此而活了下來,一個人因此而死去。這就像是輸血,一個老頭把生命和希望輸給了一個病人。
短篇名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構思巧妙,像歐·亨利的另一名著,講一個流浪漢想到監獄里去度過殘酷的冬天,但陰差陽錯,好事多磨,多次故意犯法沒能得逞,而正在他生起了新的生活希望時,卻被警察抓去。
2、課文主題的理解
好,同學們,體會了這篇小說構思的'巧妙以后,再讓我們去理解這篇小說的思想內涵。請幾位同學談談自己讀后的感受。對一篇小說的理解沒必要也不應該只有一種角度,一個結果,大家只要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都是對小說的一種評論。
教師評價:回答得非常好,大家基本上都理解了課文的意思,這個小說講的就是一個絕望的病人獲救的故事。課文提示里把重點放在那個舍己為人的老畫家身上,這也未嘗不可,但這并不是唯一的理解,我本人則更在意希望對于生命的重要。這使我想起了史鐵生的著名小說《命若琴弦》,它與這篇課文的主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故事是講一個瞎子樂師,他的師傅在臨死前告訴他:你只有彈斷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開琴槽里的藥方,然后可以看見世界。一千根彈斷時,他已經老了,他打開琴槽,別人卻告訴他,那紙上什么都沒寫。然后,他又去騙他的瞎子徒弟:我記錯了,師傅跟我說是1200根,我已經不行了,你還年輕,你只要彈斷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這藥方去買藥以看見這世界。他師傅為什么要騙他?因為,這謊言給人的是希望。
(六)體會歐·亨利小說語言的幽默。
問題:請同學們談談這篇小說語言的特點。引導向幽默方面。關于幽默的例子數不勝數,隨便舉幾個:65、66、67頁
例子1: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個冷酷的、肉眼看不見的、醫生們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悄悄地游蕩,用他冰冷的手指頭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廣場東頭,這個破壞者明目張膽地踏著大步,一下子就擊倒幾十個受害者,可是在迷宮一樣、狹窄而鋪滿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來。
例子2:年輕的畫家為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不得不給雜志里的故事畫插圖,而這些故事又是年輕的作家為了鋪平通向文學的道路而不得不寫的。
(幽默、詼諧、俏皮、夸張、比喻的語言,渲染了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七)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體會歐·亨利小說的精巧的構思藝術,幽默而有詩意的語言藝術,并且聯系實際生活,思考希望之于生活的意義,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苦難。
(八)課堂練習,拓展遷移
1、看誰說得好:當瓊西聽說老畫家的事情以后的心理活動。
2、下發參考資料:藤葉,隨風飄吧! ——讀《最后一片葉子》有感
冬天一定會到,樹上的葉也一定會落盡——藤葉也不例外。不要以為這是樹木斗不過天,它是無能的,也是無奈的。因為這恰恰體現了樹木的一種智慧,為了明年春天的萌發,它實在沒有必要死守著最后一片葉子,苦苦地掙扎,為此耗盡了最后一絲力量。因為,葉子落盡并未表示生命的死亡或者希望徹底地成為泡影;反之,這是一種大智的等待,重新萌生的希望——在它落盡最后一片葉子時,新的希望,也就在葉子落下的葉柄處悄悄地孕育了,萌生了。然后是靜靜地、靜靜地等待。此時的靜靜也就像沉睡的火山,一旦春天到來,它就以不可阻擋之勢爆發出來了。我們今天也一樣,我們要學的決不是如何使自己永不摔倒,而是要學會在摔倒之后如何站起來,如何在摔倒中吸取教訓,汲取力量,使摔倒的地方成為重新站起和前進的起點。這樣,摔倒越多,吸取的力量也就越多,就像小溪東流,越流越寬廣,最后成為大海。我的觀點是順應自然,讓落葉落盡,等待春天,另辟蹊徑,再萌生新的希望之嫩芽。冬天的落葉,你隨風去吧!但你千萬別忘了在明年春來之時,重新長出嫩芽!
(九)布置作業:
小作文: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何收獲?應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結束語:有些故事是不可評說的,因為它是我們生命中最可珍貴的回憶。歐·亨利的《最后一片樹葉》就是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故事總能讓我看到寒冷后面的一絲暖意,黑暗后面的一線光明,這是我們生存下去的最后理由。所以,請用心來讀它,用心來評它,且讓它照亮你將走的所有的道路。 祝大家身體健康,心靈更健康!
最后用奧斯托洛夫斯基的關于生命意義的名言勉勵同學們。(多媒體出示)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了解小說情節結構的特點,體會最后一片葉子在情節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2、感悟小說的內涵——弘揚人性美,品味歐·亨利式結尾的精妙。
教學重點:
情節線索的作用
教學難點:
品味歐·亨利式結尾的精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命對于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來說是何其重要,而愛,則是生命中最為溫情的存在狀態。珍愛生命的人是值得褒獎的,而那些在珍愛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在關愛著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的人,更是為我們譜寫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偉大的.贊美詩。今天,就讓我們隨美國作家歐·亨利走進他的小說《最后一片葉子》,去瞻仰這樣一位“生命的歌者”,在感動中接受靈魂的洗禮,精神的升華。(幻燈片)
二、借助有關資料,了解作者
歐亨利是國杰出的短篇小說作家。他和國的、___國的并稱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他的代表作有、等。他以新穎的構思、詼諧的語言、懸念突變的手法表現了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社會,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譽為xxx
三、整體感知:請快速閱讀全文,要求:
1、用簡練的語言復述故事情節。
2、作者圍繞最后一片葉子,主要寫了幾個人物?哪幾個是最主要的?
3、本文的情節結構中,最具震撼力的是哪一環節?為什么?
四、文本研讀:
小說的結局是瓊西脫離了危險,最后的常春藤葉竟然挽救了一個年輕而又幾乎失去希望的生命。這究竟是怎樣一片葉子?
1、自由跳讀寫瓊西的段落,想想:在瓊西眼里這是怎樣一片葉子?
3、喬安西最終脫離了危險期的根本原因是墻上畫的藤葉嗎?
4、貝爾曼是個怎樣的人?在課文中找出寫貝爾曼的段落。讀課文18——20、34、37段,后分析。
5、文章在18段中寫貝爾曼“很像個藝術家,但在藝術方面卻一無所成。”與文尾所說“最后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的杰作”是否矛盾,請你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五、小結(歐·亨利結尾的妙處)
貝爾曼畫常青藤葉本應是小說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處理很多好處:一是作品沒有實寫這一情節,使得小說產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歐·亨利式結尾),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是藝術留白,令人回味無窮。二是豐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性格更加豐滿,貝爾曼還是個不喜外露,默默奉獻、外粗內細、外冷內熱,具有鮮明個性的人。
六、作業
請你想象并描寫貝爾曼畫常春藤葉時的場景,要求:
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適當情境描寫。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思路,把握情節發展的線索
2.體會“最后一片葉子”蘊含的深刻主旨
3.學習作者幽默的語言風格和獨特的結尾方式
教學重點
充分理解作者通過“葉子”所表達的人性美以及對生命的珍愛。
教學難點
初步讓學生掌握作者巧妙的語言表達,出人意料的結尾。
教學手段
討論探究法
教學準備
同學們提前預習課文,生字詞不作為教學的重點,在授課的過程之中解決,在進行講解之前,留出10分鐘時間讓同學們進行角色扮演,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通過課后預習,大家知道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最后一片葉子》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嗎?(個別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同學們都說得很不錯,現在就讓我們打開課本,共同來學習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最后一片葉子》。在進入課文之前,我們先對作者進行簡單的了解:
(一)歐.亨利是美國短篇小說巨匠,同時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主要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等。我們都說每一個不平凡的人都有著不平凡的經歷,歐.亨利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經歷過許多事情,對于下層人民的生活有著極大的體會,因此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最后一片葉子》也寫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之處。
(二)現在我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這篇小說里出現了幾個人物形象呢?(通過學生的回答,主要有四個:蘇艾、瓊珊、醫生、貝爾曼),好的,現在我請四位同學分別扮演這四個人的角色,進行簡單的人物對話,可以用書中的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話。(大概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通過同學們的表演,我們初步了解了這篇課文大概的故事情節。我想大多數同學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要以“最后一片葉子”作為本文的題目呢?現在讓我們帶著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三)同學們大概瀏覽一下課文,看有沒有不理解的生字詞(板書學生必須掌握的生字詞)
不速之客、一籌莫展、潛躡、莫名其妙、凝視
這些詞語需要同學們掌握,現在有誰能告訴我小說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提示:現在最常見的小說分析只有人物,情節,環境)板書:
(通過引導學生得出板書內容)
學生明確:十一月,瓊珊病倒————瓊珊病重、病危———瓊珊轉危為安———貝爾曼去世;“最后一片葉子”起了貫穿文章故事情節的作用(連接了喬安西由死到生、老貝爾曼由生到死)。
(四)通過對課文簡單的梳理,我想大家的頭腦之中都有了一個印象,現在讓我們共同來解決幾個問題:
1.四個人之間的關系?(提示:蘇艾和瓊珊是朋友,貝爾曼是一個畫家,同時是蘇艾的臨時模特)
2.在文中找出描寫蘇艾,瓊珊,貝爾曼,醫生的語句,分別分析這四個人的形象?(提示:蘇艾微弱的聲音,臉色慘白;瓊珊哭泣,畫畫,吹音樂以及對蘇艾的照顧;貝爾曼老畫家,暴躁;)
3.通過全文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條件如何,感情怎樣?(提示:“巷子”小胡同、格林威治村、三角墻、閣樓、低廉的房租,深厚的`友誼,鄰里之間的關愛等。
(五)課后作業
1.談談你心目中的貝爾曼形象?(提示:貝爾曼的暴躁,折射出他的溫情;他的流淚流露著他的善良;他既是個失敗的畫家,又是一個偉大的畫家,他心地善良、充滿愛心、甘愿舍己為人乃至不惜為之獻身的正直的人。)
2.考慮作者這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結尾方式有什么好處?(提示:這正是歐亨利式的結尾:突然把故事的謎底提示出來,故事有了新的意義,對人物的評價發生倒轉。貝爾曼從一個窮愁潦倒的人物,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英雄,這不但非常具有戲劇性,而且非常深邃。這樣的結尾,話說得這么少,卻有巨大的潛在含量,這樣的敘述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情節的交代,而是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促使人深思。)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學習的重點,請同學復述課文,然后解決上節課遺留的問題。
(二)合作學習
分小組討論:為什么說“最后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的杰作?(然后請小組內派出代表發言,老師做最后的總結)(提示:可以從四個層面說明“最后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的杰作。
第一個層面的意義:挽救了瓊珊的生命。瓊珊按照她自己的“規定”,最后一片藤葉掉下來時她也就隨之而去。然而墻上的最后一片“葉子”老掉不下來,按她自己的“規定”她就不應死去。瓊珊在思索這樣奇事的過程中對自己先前的悲觀情緒作了檢討,她的精神信念發生了變化,她實現了醫生開出的最后的“藥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這個信念的轉折是不掉的“最后一片葉子”給的。而這片“最后的葉子”是貝爾曼畫上去的,所以是貝爾曼的杰作。
第二個層面的意義:“貝爾曼說了二十五年的驚人之作”的實現。貝爾曼是沒有什么成就、畫技一般的老畫家。一生都在說他要畫一幅“驚人之作”,但嘮叨了二十五年,始終沒有動筆,始終一事無成。而這幅“最后一片葉子”卻救了一個人的命,所以說這是貝爾曼的杰作具有雙關的意義,貝爾曼的愿望實現了,這是其他的畫無法相比的真正的“驚人之作”。
第三個層面的意義:這是貝爾曼為此付出了生命的犧牲精神的象征。貝爾曼冒著風雨完成了作品,為此感染了肺炎被奪去了生命。貝爾曼只想到救人,而沒有去想這樣做面臨的危險(肺炎高發期、高發區,風雨中作畫會淋濕受寒,本人年老可能因此得病)。貝爾曼的這一高尚行為是他人生的杰作。所以,這杰作又有圖畫和人生都是杰作的雙關含義。
第四個層面的意義:平凡的犧牲,或者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象征。貝爾曼是個很平凡的人,雖是個熱心腸的老頭,但缺點很多,其貌不揚,說話粗俗,嗜酒如命,窮愁潦倒,年過六十,一事無成。特別是他去創作最后一片葉子時,他一點沒有成為英雄的自我意識,沒有意識到自己會犧牲。但是,他卻做出了不平凡之舉,他成了救人的英雄。這是并沒有獻身意識的獻身,并沒有英雄意識的英雄。就象這“最后一片葉子”,從繪畫藝術的角度,這是極其平凡的作品,但是它卻完成了喚起一個人“生的意識”的不平凡的使命。所以,這“最后一片葉子”是“既平凡又不平凡”“平凡的犧牲”的象征。也象征著,貝爾曼平凡一生的最后一片人生葉子是永存的。自然,這樣的特殊“葉子”是貝爾曼的杰作。
板書設計
生活:“貧”
貝爾曼形象:“落魄”平凡人的偉大:人性美
杰作:“最后一片葉子”
(三)語言分析
1.“狠心的瓊珊……”(45、46、48自然段)是真的狠心嗎?(提示:病情的發展以及對生命的態度)
2.“醫生里去之后……”(12自然段)為什么蘇艾會這樣?(提示:她重視友誼,有責任感)
3.7--11自然段,為什么說醫生的醫藥一籌莫展?(提示:人一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只有戰勝了自己,任何困難都顯得微不足道。
4.4、5自然段對肺炎的描寫有什么好處?(提示:作者的這種輕松描寫使整篇文章顯得不是那么壓抑,引起讀者的興趣)
學生明確:文章的遣詞造句準確、傳神,體現了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這是作者的一大特色。
(四)思想主旨
《最后一片葉子》讓我們從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偉大的心靈,從人生的苦難中見到了人性的光輝,希望我們每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能努力弘揚人性美,使人間充滿溫情。
(五)布置作業
寫一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平凡人的不平凡事。預習下節課學習的內容。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 5
教學設想:
《最后一片葉子》作為歐·亨利的代表作,充分體現了這位“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創作特色。文中作者著力挖掘和贊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們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學習本文應引導學生在二個方面有所收獲:一是感受文中通過任務言行所傳達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進一步激起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二是鑒賞作品的藝術特色,在精神上獲得審美愉悅與享受。
教學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2、鑒賞作品的藝術特色,提高學生小說鑒賞能力和作文構思水平。
3、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在鑒賞中讓學生的心靈受到深層次地觸動
教學難點:理解并分析作品從哪些方面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教學方法:導讀、啟發、討論法
教學準備:要求學生課前預讀小說,梳理其情節,對人物形成初步認識。
課型:
課內自讀課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故事講一個瞎子樂師,他的師傅在臨死前告訴他:你只有彈斷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開琴槽里的藥方,然后可以看見世界。一千根彈斷時,他已經老了,他打開琴槽,別人卻告訴他,那紙上什么都沒寫。然后,他又去騙他的瞎子徒弟:我記錯了,師傅跟我說是1200根,我已經不行了,你還年輕,你只要彈斷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這藥方去買藥以看見這世界。
結論:善意的謊言播種希望,希望支撐生命。
一個關于愛與希望的故事——《最后一片葉子》
二、復習有關歐·亨利的文學常識
要點:美國杰出的小說家,美國生活幽默的百科全書,“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
三、概述故事情節,明確小說中的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及小說的情節線索,確立一個主要人物。
人物:瓊西、蘇、貝爾門主要人物:貝爾門
情節線索:最后一片樹葉
四、讓學生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談談自己的理解與感悟,以突出作品所體現的人性美。
方法:通過把握故事情節,挖掘人物身上的閃光點。
貝爾門:善良、博愛、具有獻身精神,“最后一片葉子”融進了他的愛、善和寶貴的生命。
蘇:有愛心、重感情、善良。
五、文學鑒賞
之一:人物塑造——“貝爾門”,美丑結合,形象獨特。
之二:環境描寫——“雨雪天氣”,渲染氣氛,增強感染力。
之三:情節安排——“結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四:語言運用——形象幽默。
六、啟示
1、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2、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哭,他就對你哭。
3、熱愛生活,珍惜生命。
4、要戰勝困難,首先要戰勝自我。
5、友誼,需要用心去呵護。希望是生命的靈魂,心靈的燈塔,成功的向導。
七、寫作練習
從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做
1、瓊西明白真相后她會如何想,如何做?以此為內容寫一個300左右的片段。
2、 20年過去了,瓊西成了著名的`畫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她回憶起“最后一片樹葉”的故事,對自己的孩子說了一番話。她會說什么呢?通過聯想和想象寫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
八、總結
“最后一片葉子”的故事,讓我們著實為瓊西的命運緊張了一番,為蘇的友誼感嘆了一回,為貝爾門的博愛震撼了一次。讀書學習的過程,不僅讓我們得到了文學的熏陶,精神的享受,而且讓我們經受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九、課本詩朗誦
《寫給“最后一片葉子”》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 6
活動目標
1、欣賞故事《最后一片葉子》,初步理解故事內容,體驗人物的情感。
2、體會最后一片葉子給瓊西帶來的希望,并樂意幫助身邊的人給別人帶去希望。
3、根據已有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4、能簡單復述故事。
活動準備
ppt、樹葉
活動過程
1、觀察人物引題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了一個故事,我們先來看認識一個人(出示圖片1)
師:這個女孩叫瓊西問:小朋友們瓊西怎么了?(很傷心、很難過、想哭)
回應:看到她這么難過,你難過嗎?我發現你是一個很能體會別人心情的人
問:那你認為他為什么會難過、傷心呢?
回應:有這個可能,看來你已經動腦經了,你很有自己的想法真厲害
師:瓊西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故事。
2、分段講述故事A、講述故事第一部分(出示ppt3-7、音樂)(蘇和瓊西是一對好姐妹。一個寒冷的冬天,瓊西不幸得了肺炎,她病得很厲害,治好的希望很小。這一天蘇發現瓊西的眼睛睜的'大大的,望著窗外,倒數著10、9、8、7、.....原來窗外的樹葉正被風吹得一片一片往下落,瓊西正數著樹上剩下的葉子。瓊西對蘇說:“我在看樹上的葉子,如果樹上一直有葉子,我就會慢慢好起來,如果樹上一片葉子也不剩了,我就會死掉。)問:小朋友們瓊西到底怎么了?(生病了、快要死了......)她病的怎么樣?
問:誰聽清楚了病床上的瓊西在干什么?(數樹葉......)她是怎么數的?
回應:她倒著數是因為樹葉越來越少了。
追問:她為什么要數樹葉?(因為樹葉一直有葉子.........)
提升:你回答得真好,瓊西是把樹上的葉子當成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師:可是樹上的葉子越來越少了,瓊西她能活下去嗎?
B、講述故事第二部分(蘇把瓊西的怪想法告訴了他們的朋友貝爾門,他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畫家。)師:聽,這天晚上發生了什么事兒?
師:在這樣的一個夜晚你害怕嗎?有一個人比你更害怕,她是誰?
問:瓊西她在害怕什么?
問:那貝爾門爺爺知道后,他會怎么做呢?
小結:在這樣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瓊西的希望葉子有沒有掉光呢?
C、講述故事第三部分(第二天早晨一醒來,瓊西和蘇驚奇的看到窗外的樹上還有最后一片葉子,白天過去了,那片孤零零的葉子仍牢牢地掛在樹枝上。第三天早晨,那片樹葉還在那里。一連好幾天,最后一片葉子始終沒有掉落。瓊西慢慢好起來了,可樓下的貝爾門爺爺卻去世了。)問:第二天發生了什么事?樹上的葉子掉光了嗎?(樹上還有最后一片葉子)提升:是呀,就是因為這片葉子瓊西才慢慢的好起來。
師:可是故事里告訴我們說瓊西慢慢好起來了,可樓下的貝爾門爺爺卻去世了。
問:為什么貝爾門爺爺過了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就去世了呢?誰能猜猜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D、講述故事最后一部分(原來,在最后一片葉子掉下來的那個刮風下雨的夜晚,貝爾門冒著風雨在墻上畫了一片葉子,他因為淋雨受涼也得了肺炎,他年紀太大,身體又弱,幾天后就死去了。)師:孩子們,原來這片希望的葉子是誰送給瓊西的?
師:貝爾門爺爺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卻給瓊西來了希望。我們一起為貝爾門爺爺鼓鼓掌吧。
師:讓我們一起完整的來欣賞一下這個讓人感動的故事吧。
3、完整欣賞故事師:孩子們,每個人都需要希望,希望可以給生病的人帶來健康,希望可以還給不開心的人帶來開心。
4、結合生活師: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貝爾門爺爺一樣給別人帶來的希望,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A、醫生B、解放軍C、小朋友之間的幫助
5、結束部分(希望的葉子)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 7
學習目標:
⒈、了解小說的相關知識。
⒉ 、根據小說的三要素解析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小說的情節是作品所描寫的生活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小說還具有序幕、尾聲兩上部分。
小說按篇幅長短、容量大小,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小小說。
導學設計:
溫馨提示 標出課文段號,根據學案預習課文,注意作者、生字和詞語解釋。
一、明確目標
二、夯實基礎:(借助工具書、課本、練習冊課前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課堂上分組展示)
1、本文的作者是 , 國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 和 。他和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合稱為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2、填寫下列字音:橫七豎八( )瘟神( )鄙薄( )夠嗆( )邋遢( )自詡( )
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不速之客:
(2)自詡:
(3)邋遢:
(4)鄙薄:
三、整體感悟:(精讀課文、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并展示在黑板上)
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誰?
原文閱讀
在華盛頓廣場西邊的一個小區里,街道都橫七豎八地伸展開去,又分裂成一小條一小條的“胡同”。這些“胡同”稀奇古怪地拐著彎子。一條街有時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個畫家發現這條街有一種優越性:要是有個收帳的跑到這條街上,來催要顏料、紙張和畫布的錢,他就會突然發現自己兩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錢的帳也沒有要到!
所以,不久之后不少畫家就摸索到這個古色古香的老格林尼治村來,尋求朝北的窗戶、18世紀的尖頂山墻、荷蘭式的閣樓,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后,他們又從第六街買來一些蠟酒杯和一兩只火鍋,這里便成了“藝術區”。
蘇和瓊西的畫室設在一所又寬又矮的三層樓磚房的頂樓上。“瓊西”是瓊娜的愛稱。她倆一個來自緬因州,一個是加利福尼亞州人。她們是在第八街的“臺爾蒙尼歌之家”吃份飯時碰到的,她們發現彼此對藝術、生菜色拉和時裝的愛好非常一致,便合租了那間畫室。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個冷酷的、肉眼看不見的、醫生們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里悄悄地游蕩,用他冰冷的手指頭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廣場東頭,這個破壞者明目張膽地踏著大步,一下子就擊倒幾十個受害者,可是在迷宮一樣、狹窄而鋪滿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來。
肺炎先生不是一個你們心目中行俠仗義的老的紳士。一個身子單薄,被加利福尼亞州的西風刮得沒有血色的弱女子,本來不應該是這個有著紅拳頭的、呼吸急促的老家伙打擊的對象。然而,瓊西卻遭到了打擊;她躺在一張油漆過的鐵床上,一動也不動,凝望著小小的荷蘭式玻璃窗外對面磚房的空墻。
一天早晨,那個忙碌的醫生揚了揚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蘇叫到外邊的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復希望,”他一面把體溫表里的水銀柱甩下去,一面說,“這一分希望就是她想要活下去的念頭。有些人好像不愿意活下去,喜歡照顧殯儀館的生意,簡直讓整個醫藥界都無能為力。你的朋友斷定自己是不會痊愈的了。她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夠去畫那不勒斯的海灣。”蘇說。
“畫畫?---真是瞎扯!她腦子里有沒有什么值得她想了又想的事---比如說,一個男人?”
“男人?”蘇像吹口琴似的扯著嗓子說,“男人難道值得---不,醫生,沒有這樣的事。”
“能達到的全部力量去治療她。可要是我的病人開始算計會有多少輛馬車送她出喪,我就得把治療的效果減掉百分之五十。只要你能想法讓她對冬季大衣袖子的時新式樣感到興趣而提出一兩個問題,那我可以向你保證把醫好她的機會從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醫生走后,蘇走進工作室里,把一條日本餐巾哭成一團濕。后來她手里拿著畫板,裝做精神抖擻的樣子走
進瓊西的屋子,嘴里吹著爵士音樂調子。
瓊西躺著,臉朝著窗口,被子底下的身體紋絲不動。蘇以為她睡著了,趕忙停止吹口哨。
她架好畫板,開始給雜志里的故事畫一張鋼筆插圖。年輕的畫家為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不得不給雜志里的故事畫插圖,而這些故事又是年輕的作家為了鋪平通向文學的道路而不得不寫的。
蘇正在給故事主人公,一個愛達荷州牧人的身上,畫上一條馬匹展覽會穿的時髦馬褲和一片單眼鏡時,忽然聽到一個重復了幾次的低微的聲音。她快步走到床邊。
瓊西的眼睛睜得很大。她望著窗外,數著……倒過來數。
“12,”她數道,歇了一會又說,“11,”然后是“10,”和“9”,接著幾乎同時數著“8”和“7”。
蘇關切地看了看窗外。那兒有什么可數的呢?只見一個空蕩陰暗的院子,20英尺以外還有一所磚房的空墻。一棵老極了的長春藤,枯萎的根糾結在一塊,枝干攀在磚墻的半腰上。秋天的寒風把藤上的葉子差不多全都吹掉了,幾乎只有光禿的枝條還纏附在剝落的磚塊上。
“什么呀,親愛的?”蘇問道。
“6,”瓊西幾乎用耳語低聲說道,“它們現在越落越快了。三天前還有差不多一百片。我數得頭都疼了。但是現在好數了。又掉了一片。只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么呀,親愛的。告訴你的蘇娣吧。”
“葉子。長春藤上的。等到最后一片葉子掉下來,我也就該去了。這件事我三天前就知道了。難道醫生沒有告訴你?”
“哼,我從來沒聽過這種傻話,”蘇十分不以為然地說,“那些破長春藤葉子和你的'病好不好有什么關系?你以前不是很喜歡這棵樹嗎?你這個淘氣孩子。不要說傻話了。瞧,醫生今天早晨還告訴我,說你迅速痊愈的機會是,讓我一字不改地照他的話說吧---他說有九成把握。噢,那簡直和我們在紐約坐電車或者走過一座新樓房的把握一樣大。喝點湯吧,讓蘇娣去畫她的畫,好把它賣給編輯先生,換了錢來給她的病孩子買點紅葡萄酒,再給她自己買點豬排解解饞。”
“你不用買酒了,”瓊西的眼睛直盯著窗外說道,“又落了一片。不,我不想喝湯。只剩下四片了。我想在天黑以前等著看那最后一片葉子掉下去。然后我也要去了。”
“瓊西,親愛的,”蘇俯著身子對她說,“你答應我閉上眼睛,不要瞧窗外,等我畫完,行嗎?明天我非得交出這些插圖。我需要光線,否則我就拉下窗簾了。”
“你不能到那間屋子里去畫嗎?”瓊西冷冷地問道。
“我愿意呆在你跟前,”蘇說,“再說,我也不想讓你老看著那些討厭的長春藤葉子。”
“你一畫完就叫我,”瓊西說著,便閉上了眼睛。她臉色蒼白,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橫倒在地上的雕像。“因為我想看那最后一片葉子掉下來,我等得不耐煩了,也想得不耐煩了。我想擺脫一切,飄下去,飄下去,像一片可憐的疲倦了的葉子那樣。”
“你睡一會吧,”蘇說道,“我得下樓把貝爾門叫上來,給我當那個隱居的老礦工的模特兒。我一會兒就回來的。不要動,等我回來。”
老貝爾門是住在她們這座樓房底層的一個畫家。他年過60,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那樣的大胡子,這胡子長在一個像半人半獸的森林之神的頭顱上,又鬈曲地飄拂在小鬼似的身軀上。貝爾門是個失敗的畫家。他操了四十年的畫筆,還遠沒有摸著藝術女神的衣裙。他老是說就要畫他的那幅杰作了,可是直到現在他還沒有動筆。幾年來,他除了偶爾畫點商業廣告之類的玩意兒以外,什么也沒有畫過。他給藝術區里窮得雇不起職業模特兒的年輕畫家們當模特兒,掙一點錢。他喝酒毫無節制,還時常提起他要畫的那幅杰作。除此以外,他是一個火氣十足的小老頭子,十分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專門保護樓上畫室里那兩個年輕女畫家的一只看家狗。
蘇在樓下他那間光線黯淡的斗室里找到了嘴里酒氣撲鼻的貝爾門。一幅空白的畫布繃在個畫架上,擺在屋角里,等待那幅杰作已經25年了,可是連一根線條還沒等著。蘇把瓊西的胡思亂想告訴了他,還說她害怕瓊西自各兒瘦小柔弱得像一片葉子一樣,對這個世界的留戀越來越微弱,恐怕真會離世飄走了。
老貝爾門兩只發紅的眼睛顯然在迎風流淚,他十分輕蔑地嗤笑這種傻呆的胡思亂想。
“什么,”他喊道,“世界上真會有人蠢到因為那些該死的長春藤葉子落掉就想死?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怪事。不,我才不給你那隱居的礦工糊涂蟲當模特兒呢。你干嗎讓她胡思亂想?唉,可憐的瓊西小姐。”
“她病得很厲害很虛弱,”蘇說,“發高燒發得她神經昏亂,滿腦子都是古怪想法。好,貝爾門先生,你不愿意給我當模特兒,就拉倒,我看你是個討厭的老---老啰唆鬼。”
“你簡直太婆婆媽媽了!”貝爾門喊道,“誰說我不愿意當模特兒?走,我和你一塊去。我不是講了半天愿意給你當模特兒嗎?老天爺,瓊西小姐這么好的姑娘真不應該躺在這種地方生病。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杰作,我們就可以都搬出去了。
“一定的!”
他們上樓以后,瓊西正睡著覺。蘇把窗簾拉下,一直遮住窗臺,做手勢叫貝爾門到隔壁屋子里去。他們在那里提心吊膽地瞅著窗外那棵長春藤。后來他們默默無言,彼此對望了一會。寒冷的雨夾雜著雪花不停地下著。貝爾門穿著他的舊的藍襯衣,坐在一把翻過來充當巖石的鐵壺上,扮作隱居的礦工。
第二天早晨,蘇只睡了一個小時的覺,醒來了,她看見瓊西無神的眼睛睜得大大地注視拉下的綠窗簾。
“把窗簾拉起來,我要看看。”她低聲地命令道。
蘇疲倦地照辦了。
然而,看呀!經過了漫長一夜的風吹雨打,在磚墻上還掛著一片藤葉。它是長春藤上最后的一片葉子了。靠近莖部仍然是深綠色,可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它傲然掛在一根離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這是最后一片葉子。”瓊西說道,“我以為它昨晚一定會落掉的。我聽見風聲的。今天它一定會落掉,我也會死的。”
“哎呀,哎呀,”蘇把疲乏的臉龐挨近枕頭邊上對她說,“你不肯為自己著想,也得為我想想啊。我可怎么辦呢?”
可是瓊西不回答。當一個靈魂正在準備走上那神秘的、遙遠的死亡之途時,她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了。那些把她和友誼及大地聯結起來的關系逐漸消失以后,她那個狂想越來越強烈了。
白天總算過去了,甚至在暮色中她們還能看見那片孤零零的藤葉仍緊緊地依附在靠墻的枝上。后來,夜的到臨帶來了呼嘯的北風,雨點不停地拍打著窗子,雨水從低垂的荷蘭式屋檐上流瀉下來。
天剛蒙蒙亮,瓊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簾來。
那片藤葉仍然在那里。
瓊西躺著對它看了許久。然后她招呼正在煤氣爐上給她煮雞湯的蘇。
“我是一個壞女孩子,蘇娣,”瓊西說,“天意讓那片最后的藤葉留在那里,證明我是多么壞。想死是有罪過的。你現在就給我拿點雞湯來,再拿點摻葡萄酒的牛奶來,再---不,先給我一面小鏡子,再把枕頭墊墊高,我要坐起來看你做飯。”
過了一個鐘頭,她說道:“蘇娣,我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的海灣。”
下午醫生來了,他走的時候,蘇找了個借口跑到走廊上。
“有五成希望。”醫生一面說,一面把蘇細瘦的顫抖的手握在自己的手里,“好好護理你會成功的。現在我得去看樓下另一個病人。他的名字叫貝爾門---聽說也是個畫家。也是肺炎。他年紀太大,身體又弱,病勢很重。他是治不好的了;今天要把他送到醫院里,讓他更舒服一點。”
第二天,醫生對蘇說:“她已經脫離危險,你成功了。現在只剩下營養和護理了。”
下午蘇跑到瓊西的床前,瓊西正躺著,安詳地編織著一條毫無用處的深藍色毛線披肩。蘇用一只胳臂連枕頭帶人一把抱住了她。
“我有件事要告訴你,小家伙,”她說,“貝爾門先生今天在醫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兩天。頭一天早晨,門房發現他在樓下自己那間房里痛得動彈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濕透了,凍涼冰涼的。他們搞不清楚在那個凄風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來他們發現了一盞沒有熄滅的燈籠,一把挪動過地方的梯子,幾支扔得滿地的畫筆,還有一塊調色板,上面涂抹著綠色和黃色的顏料,還有---親愛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墻上那最后一片藤葉。難道你沒有想過,為什么風刮得那樣厲害,它卻從來不搖一搖、動一動呢?唉,親愛的,這片葉子才是貝爾門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葉子掉下來的晚上,他把它畫在那里的。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讀起來令人心靈震撼和感動不已的小說。《最后一片葉子》寫患肺炎的年輕女畫家,喬安西面臨環境的惡劣、孤單、無親,她把自己比作隨時會落的葉子,對生命不抱希望了,看著窗外對面墻上的常春藤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喬安西也越來越悲觀、虛弱,她說,最后一片葉子是自己生命的征兆,它的飄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貝爾曼,一個落魄的老畫家,聽完休易講述完室友喬安西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葉子飄落,秋寒風雨的夜里,用心靈的畫筆為喬安西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喬安西從傲然不落的葉子得到了啟示,恢復了生的信念,最終脫離了危險。編造了一個善良且真實的謊言的貝爾曼,自己卻因淋雨作畫患上肺炎,去世了。
我利用播放歌曲的方法創設情景,把學生引入文本。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后復述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節,并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在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設計了6個探究問題,讓學生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抓住重點段落研讀,圍繞探究問題進行討論、學習。在課堂上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脈絡,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指導學生深入細致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深刻體會貝爾曼以及文中其他人物之間相濡以沫的情感和舍己為人的精神品質。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的思想松綁,放飛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揮學生積極創造力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改變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的狀況,形成師生之間互動學習的良好局面,有利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上,學生在閉眼聽配樂朗讀以后,所產生的聯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來自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文章是以最后一片常春藤葉依然留在古老的窗外,喬安西也綻放出了往日的笑容,變得開朗樂觀,而偉大的畫家貝爾曼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為結尾。我讓學生在凄婉的《二泉映月》的樂曲中讀結尾。然后讓學生思考:面對此情此景你想說什么?學生此時完全進入到了文章中去,能從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偉大的心靈,從人生的苦難中見到了人性的光輝。
不過教學這篇課文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后,我未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如果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學生體會的會更深入。
學習環節之間過渡處理不太好 ,在探究問題環節,學生的邊緣問題較多,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為了能盡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采用了較生硬的方式,直接過渡,給學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要求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 8
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生命禮贊”為主題,選編了《貓的故事》,《最后一片葉子》《天鵝的故事》《滿腔熱血已經沸騰》等文章。集中體現生命的珍貴,不管是人的生命,還是動物的生命都是一樣。生命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它只有一次,不可重復。
歐·亨利的小說被稱為“美國社會的幽默百科全書”,作品中以寫人性美最為突出,尤其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艱苦的求生環境中,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愛與關懷,作出難能可貴的犧牲。正在這些小事上,他們達到了善,達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點。
《最后一片葉子》就是這樣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幾個窮畫家之間患難與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貝爾曼這個舍己為人的老畫家的動人形象。喬安西的病情發展也是情節的發展,對喬安西形象的把握重點在:自身體質單薄,臉上沒有血色,生活狀況又不好,作為讀者,應該理解她在病魔面前表現出的悲觀態度。休易的形象雖然不象貝爾曼那樣給我們帶來強烈的觸動,但她所作的一切已經是她能力所及了。文章中寫到她目前畫鋼筆插圖,物質上幫助喬安西,對喬安西有善意的謊言,想拉下窗簾,一直陪伴她等,都讓我們體會到濃濃的友情。貝爾曼是小說中打動人心的人物。而作者對他的描寫是先抑后揚。貝爾曼一出場,就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角色,身材瘦小,事業無成還總要說大話,生活窘迫,酗酒,火氣十足,似乎對溫情很反感。但后來他自己用生命的代價完成了杰作,恰恰是最大的'溫情,看似前后矛盾,實則是他善良而敏感的內心的體現,即:他不喜歡別人用憐憫的眼光看他,他不需要被人同情,而別人真正陷入困境時,他會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種“善良真誠、不求回報”才是他的主導性格。
教學設想
1、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以情感為動力進行美的教育。”正是基于這一點,所以我想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與小說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方法,這個方法以后可以運用到對其他小說的閱讀上,其次閱讀小說不是為了看一個故事,而是讓故事打動內心,產生情感共鳴,最后,好的小說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我希望學生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把這種對小說的感悟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體現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格培養方面潛移默化的作用。
2、文章較長,為能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課前布置學生做好預習工作,熟悉課文內容,解決生字詞,搜集資料了解作者。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人與人之間真摯美好的情感。文章中幽默而富有詩意的語言也是一個亮點,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無法在課內完成,所以設計為課外作業結合課后練習的處理在課外完成。
3、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⑴了解作者的相關知識。
⑵學習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⑶感受不言放棄的人生信念,懂得為他人付出是一種至真至美的情懷。 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生動的故事情節上,難點放在體會文章真切細膩的描寫所蘊含的強烈情感上。
教學方法
1、設問導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上教師應給予適當引導,幫助學生理解。
2、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流程
一、 新課導入
二、 預習檢查
1作者介紹
2課文復述
三、 課文誦讀,初步感知
以你喜歡的方式速讀課文
1用“ —— ”劃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
2用“—— ”劃出文中描寫貝爾曼的句子。
四、 合作探究,問題研討
1為什么最后一片葉子奇跡般挽救了喬安西的生命 ,為什么說“葉子“是貝爾曼的杰作?
2貝爾曼是一個怎樣的人?
五、 個性閱讀,暢談感受
讀了這篇文章你得到怎樣的啟發,有什么收獲 ?
六、課外連接
1名作薦讀
2課后拓展
①劃下文中描寫精彩的語句,感受作者語言的風格。
②想象貝爾曼畫常春藤葉的經過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 9
【設計意圖】
《楓樹上的最后一片葉子》是通過秋天里楓樹上的最后一片葉子與杜鵑之間對話的描述,展現了楓葉從怕凋落的憂愁到對捉迷藏游戲的期待、從怕腐爛的傷感到飄落時的釋然的心理變化過程,蘊藏著植物的輪回與生長,折射出生命延續的哲理。作品突出了文字和意境的優美,適合大班幼兒進行文學作品欣賞。
【活動目標】
1、在看看、說說、聽聽、學學的過程中,感受作品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嘗試有感情地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
2、初步感受生命輪回的自然規律,激發幼兒對植物的興趣和對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故事課件配樂故事。
【活動過程】
(一)觀察故事封面,了解故事題目,回憶秋天落葉的情景。
楓樹上怎么會只有一片樹葉的?你看到過樹葉飄落下來的情景嗎?(鼓勵幼兒用好聽的詞語描述樹葉飄落的情景)
(二)討論并聽講故事第一段,感受小樹葉憂傷的心情。
1、觀察圖片討論:楓葉是怎樣的心情?為什么?
2、講故事第一段,討論:你聽到了什么?小樹葉為什么會感到憂愁?
(三)聽講故事第二段,感受楓樹葉子在杜鵑的關心和開導下,心情的變化和對生命的'新的感悟。
1、如果你是杜鵑,你有辦法讓小樹葉快樂起來嗎?
2、聽講故事第二段,討論:聽了這段故事之后,你覺得小樹葉的憂愁減少了嗎?你從哪些話里聽出來的?楓樹葉子的伙伴究竟去哪了?
3、跟著錄音故事,學學杜鵑與楓樹葉子的對話。
(四)傾聽故事結尾,感受故事所體現的意境美
討論:你聽到了什么?你覺得剛才這段故事里哪些句子最美?
(五)完整聽講故事,感受故事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初步感知生命輪回的自然規律。
附故事:《楓樹上的最后一片葉子》
秋風越吹越緊,楓樹上只剩下最后一片葉子了。
一只杜鵑飛來,停在楓樹枝頭。這時,這片楓樹葉子輕輕地嘆了口氣,被杜鵑聽見了。
杜鵑問楓樹葉子:“你有什么憂愁嗎?請告訴我,我是一只快樂的杜鵑。”
楓樹葉子說:“唉,你快樂,我可不快樂,我快要凋落了,我是楓樹上的最后一片葉子。
杜鵑笑了:“楓葉,你應該快活才是,你知道你的伙伴們在哪嗎?”
楓樹說:“在哪里啊?不是掉在地上腐爛了嗎?”
“不,你只說對了一半。他們都化作了肥料,鉆進了你媽媽——楓樹的身子里,他們在那兒悄悄藏著,等到春天一來,就會鉆出樹枝,變成一片片新的嫩綠嫩綠的小葉子!”
“是嗎?”楓樹葉子聽得入神了。
杜鵑笑著說:“是的,你們在進行一場捉迷藏游戲,你們只不過是藏起來,躲過寒冬罷了!”
“哦,一場多么有趣的捉迷藏游戲啊。”楓樹葉子自言自語地說。
這時,一陣秋風吹來,楓樹上的最后一片葉子飄飄悠悠地落下來了。
楓葉是那么的輕盈,仿佛在跳一個優美的舞蹈……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 10
一、教材分析:
歐?亨利的作品小說被稱為“美國社會的幽默百科全書”,作品中以寫人性美的作品最為突出,尤其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艱苦的求生環境中,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愛與關懷,作出難能可貴的犧牲。正在這些小事上,他們達到了善,達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點。《最后一片葉子》就是這樣的作品之一。
由于這篇課文在一課時內進行講授,初中語文課本中有《麥琪的禮物》,所以我對小說幽默的語言風格及歐亨利式的結尾淡化處理,讓學生在課外作業中加以歸納。授課的重點在于通過小說人物形象的分析,體會這篇小說最打動人的地方,即人與人的關懷、互助。
瓊西的病情發展也是情節的發展,對瓊西形象的把握重點在:自身體質單薄,臉上沒有血色,生活狀況又不好,作為讀者,應該理解她在病魔面前表現出的悲觀態度。
蘇珊的形象雖然不象貝爾門那樣給我們帶來強烈的觸動,但她所作的一切已經是她能力所及了。文章中寫到她目前畫鋼筆插圖,物質上幫助瓊西,對瓊西有善意的謊言,想拉下窗簾,一直陪伴瓊西等,都讓我們體會到濃濃的友情。
貝爾門是小說中打動人心的人物。而作者對他的描寫是先抑后揚。貝爾門一出場,就是一個不討人喜歡的角色,身材瘦小,事業無成還總要說大話,生活窘迫,酗酒,火氣十足,似乎對溫情很反感。但后來他自己用生命的代價完成了杰作,恰恰是最大的溫情,看似前后矛盾,實則是他善良而敏感的.內心的體現,即:他不喜歡別人用憐憫的眼光看他,他不需要被人同情,而別人真正陷入困境時,他會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種“善良真誠、不求回報”才是他的主導性格。
二、學生情況:
作為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完全能夠讀懂小說內容,了解故事情節;另外,學生對蘇珊、貝爾門的形象也可以做出一個正確的大致的判斷——好人,能在別人有困難時幫助朋友。不過學生閱讀小說,正如朱光潛所說的那樣,只注重最粗淺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對小說不能進行深入的閱讀。我想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挖掘更深層的東西,在此過程中塑造人格。
三、教學指導思想:
1、陶行知:“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2、葉瀾: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中課堂教學的價值觀需要從單一地傳遞教科書上呈現的現成知識,轉為培養能在當代社會中實現主動、健康發展的一代新人。
所以我想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與小說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方法,這個方法以后可以運用到對其他小說的閱讀上,其次閱讀小說不是為了看一個故事,而是讓故事打動內心,產生情感共鳴,最后,好的小說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我希望學生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把這種對小說的感悟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體現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格培養方面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教學目標:
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做到以下三點:
1、通過勾劃時間詞語,理清全文情節發展。
2、通過勾劃圈點法,與課文深入對話,感受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真情,明白“德乃做人之本”。
3、通過學習本文,發現我們身邊的“蘇珊”和“貝爾門”,培養自己的品質,盡力幫助他人。
教學重點:與文本深入對話,感受“人世情懷”。
教學難點:對“貝爾門是一個失敗的畫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借難點的突破,讓學生理解人的價值最應該體現在品德方面。
五、教學設計:
本課以學生的自讀、討論為主,教師進行指導、歸納。
1、在課堂上努力為每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提供廣泛的可能性。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作品的感受;還主動學習的“時間”(要求每節課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學習,并逐漸向三分之二過渡,壓縮課堂上教師講授和指向個別學生的一問一答所占用的時間)。
【《最后一片葉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最后一片葉子》教案03-02
最后一片葉子作文10-11
精選作文:最后一片葉子01-28
最后一片葉子文章01-27
最后一片葉子作文02-09
《最后一片葉子》優秀教案10-15
《最后一片葉子》歐亨利11-03
敘事作文:最后一片葉子01-27
優秀作文:最后一片葉子01-26
最后一片葉子 The Last Leaf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