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的通氣》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的:
1.了解呼吸道的組或和功能,以及呼吸頻率、肺活量和人工呼吸的內容。
2.理解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的基礎知識,以及呼吸運動的原理。
3.學會測定胸圍差。
教學重點:
1. 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
2. 呼吸運動的原理。
教學難點: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
教具準備:呼吸系統掛圖(或模型),肺泡的結構掛圖。
實驗材料用具:演示肋骨運動和膈運動的模型(自制),圓筒式肺活量計,軟尺。
教學方法:觀察、實驗與談話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人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不僅需要進食,而且需要通過呼吸作用吸入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識。關于需要進食的問題,在《消化和吸收》一章中已經指出:人體生長發育和進行各種活動,不可缺少營養物質,而營養物質都來自食物。因此人人需要進食。關于人人需要呼吸的問題,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呼吸》這一章。
提問:人體進行呼吸,首先要在外界環境與肺之間進行氣體交換,也就是說,先要進行肺的通氣。那么,肺的通氣是由人體的哪個系統來完成呢?
(回答:呼吸系統)
提問:人體的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觀察:請同學們按照課本里“呼吸系統的組成”課文中[看一看,想一想]欄目的要求,進行觀察、思考。
(回答:由鼻腔、咽、喉、氣管、右支氣管、右肺、左支氣管、左肺組成。)
(教師出示呼吸系統掛圖或模型。)
教師歸納:回答得對。(邊指掛圖或模型邊歸納)不過,左、右支氣管可以統稱為支氣管;左、右肺可以統稱為肺。由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組成的這段結構,主要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可以叫做呼吸道。因此,關于呼吸系統的組成,可以這樣列表歸納:(表見板書。)
提問:呼吸系統中哪個器官是最主要的?
(回答:肺。)
講述: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呼吸系統中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在板書的表中肺后填上“——氣體交換的場所”)。
觀察:請同學們觀察課文中“肺的內部結構”示意圖。(提示:對此圖的觀察,應該按照先整體后局部的順序進行。)
(在呼吸系統掛圖旁,出示肺泡的結構掛圖。)
講述:(邊指掛圖邊講述)肺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右支氣管進入左右兩肺,形成樹枝狀的分支。在分支的未端,形成了許多肺泡。同學們注意掛圖(指肺泡的結構掛圖),在肺泡外面,包繞著連成網狀的毛細血管。現在請同學們觀察課本前面的彩圖九,它所表示的肺泡和肺泡外的毛細血管更清楚。
提問:肺泡與其周圍的毛細血管有哪些與氣體交換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提示:仔細觀察課文中“肺的內部結構”示意圖中的右小圖。)
(回答:肺泡壁只有一層細胞,毛細血管壁也只有一“層細胞。)
小結:對,肺泡和毛細血管的壁都很薄,都是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樣的結構特點,適于在肺泡與毛細血管內的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取下掛圖。)
講述:肺的通氣是指肺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肺的通氣是怎樣引起的呢?這與呼吸運動密切相關。
學生體驗:請每位同學把手按在自己的胸部,仔細體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
提問:吸氣時,胸廓擴大了還是縮小了?呼氣時,胸廓擴大了還是縮小了?吸氣和呼氣與胸廓變化有何關系?
(回答:吸氣時,胸廓擴大了;呼氣時,胸廓縮小了,吸氣和呼氣都與胸廓變化有關。)
小結:吸氣時,胸廓擴大;呼氣時,胸廓縮小。這說明吸氣和呼氣與胸廓有節律的變化有關。
講述:吸氣和呼氣這兩個動作合起來就是呼吸運動。那么,呼吸運動是怎樣產生的呢?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實驗。
(教師從講臺里取出自制的演示肋骨運動的模型。)
講述:大家先看這個模型(邊指邊講,這代表脊柱,這代表肋骨,這代表胸骨。)提問:大家想一想,肋骨與肋骨之間還應該有什么存在?(模型來表示。)
(回答:肌肉。)
講述:我們在《運動》一章中已經講過,肋骨與肋骨之間還有肋間肌。請看課文中:“肋間外肌和膈肌”插圖,肋間肌的外面一層叫肋間外肌。
演示、觀察:教師一手拿在“脊柱”上,將模型靠近黑板,使“脊柱”固定,并且使“肋骨”處于向下傾斜狀態,“胸骨”低于“脊柱”。請同學們以黑板為背景,注意胸廓后徑的大小。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頭,先分別放在上下肋骨處,然后慢慢地靠攏,示意肋間外肌收縮,再將肋骨上提,使其處于水平狀態,同時“胸骨”也上移了。此時,請同學們注意胸廓前后徑有何變化。接著用兩指頭示意肋間外肌舒張,同時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恢復原狀。
提問:當“肋間外肌”收縮時,“肋骨”上升,“胸骨”上移時,“胸廓”的前后徑增大了還是縮小了?當“肋間外肌”舒張時,“胸廓”的前后徑增大了還是縮小了?(教師再演示一遍,讓同學觀察)
(回答:“肋間外肌”收縮時,“胸廓”的前后徑增大了;“肋間外肌”舒張時,“胸廓”的前后徑縮小了。)
(教師肯定回答正確之后,放回模型,從講臺里另取出演示膈運動的模型,向同學們指出模型中哪是代表胸廓,哪是代表氣管,哪是代表肺和膈肌。)
演示、觀察:教師一手握住瓶頸,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時說明這示意膈肌收縮。此時,請同學們觀察“胸廓”上下徑的變化和“肺”的變化。然后,一手放開橡皮膜,同時說明這示意膈肌舒張。還請同學們觀察“胸廓”上下徑的變化和“肺”的變化。
提問:當“膈”運動時,“胸廓”的上下徑和“肺”有什么變化?(教師再演示一遍。)
(回答:當“膈肌”收縮時,“胸廓”的上下徑增大,“肺”也擴大;當“膈肌”舒張時,“胸廓”上下徑縮小,“肺”也回縮。)
教師小結:回答正確。通過實驗知道:①肋骨和膈運動的結果,使胸廓擴大或縮小。②肋骨和膈的運動,與肋間肌和膈肌的收縮和舒張有關。
下面我們進一步研究呼吸運動的原理,以及人體是如何通過呼吸運動來實現肺的通氣的。
(邊講邊板書列表)人在平靜狀態下,肋間外肌和膈肌收縮時,使胸廓的前后徑和上下徑都增大。這時候,胸廓擴大,肺隨著擴張,肺的容積增大,肺內的氣壓下降而低于大氣壓,外界空氣便通過呼吸道進入肺,完成吸氣動作。
大家注意,關于胸廓左右徑的變化,在上節課演示模型時看不出來。因此現在請同學們將兩手分別按放在胸部左右兩側,再進行吸氣和呼氣,體驗胸廓的左右徑在吸氣時是不是增加了?在呼氣時是不是縮小了?
(回答:是。)
當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時,胸廓的前后徑和上下徑縮小,這時候胸廓縮小,肺也隨著回縮,肺的容積縮小,肺內的氣壓升高而高于大氣壓,迫使肺內的部分氣體(注意:不是肺內的全部氣體)通過呼吸道排到體外,完成呼氣動作。
體驗:現在請同學用手按在腹部作一次深呼吸。
提問:根據自己的體驗,說一說在深呼吸時,除胸部肌肉參與活動以外,還有哪部分肌肉參與活動?
(回答:腹部的肌肉。)
講述:可見,與呼吸有關的肌肉,不只是肋間肌和膈肌。不過,肋間肌和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
歸納總結:通過上述實驗和體驗,說明呼吸運動是由與呼吸有關的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
呼吸運動的原理是: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大和縮小,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形成肺內氣壓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才使氣體能夠進出肺泡。呼吸運動的結果,實現肺的通氣。
提問: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呼吸運動的原理,那么大家想一想,平時我們聽說過的人工呼吸是根據什么原理進行的呢?
(學生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教師自答:(或對學生的回答作小結。)人工呼吸的方法,如口對口吹氣法是根據呼吸運動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節律地擴大和縮小,從而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使患者恢復呼吸。(至于怎樣進行人工呼吸,在“課外讀”中有所介紹,同學們可以在課外閱讀。)不過,每分鐘內人工呼吸的次數,應該與正常人的呼吸頻率即每分鐘內呼吸的次數一樣。
提問:正常人的呼吸頻率是多少呢?
(請學生自測:分鐘內的呼吸次數,教師報時。1分鐘后,教師請四位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的學生報出測得的呼吸次數,并記錄在黑板上。)
提問:剛才是在平靜狀態下測得的呼吸頻率。那么,你們在100米短跑沖刺后,感覺自己的呼吸頻率與平靜狀態時一樣嗎?
(回答:不一樣。短跑后呼吸急促。)
小結:分析同學們測得的數據和不同狀況下呼吸的情況,說明呼吸頻率隨年齡、性別和活動情況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靜狀態下的呼吸頻率大約是16次~18次。人體活動加強時,呼吸的頻率和深度都會相應增加。隨著呼吸深淺程度的'不同,人在一次呼吸運動中肺的通氣量也不相同。
演示、觀察:教師出示已校正好的圓筒式肺活量計。請一位身體強壯的男同學前來測量他的肺活量。要求他用力吸氣,然后迅速通過吹嘴向肺活量計內盡力吹氣(即盡力呼氣),直到不能再吹為止。此時,教師關閉進氣管的開關,待浮筒平穩后,讀出肺活量計上所顯的數值(單位是毫升),并記錄在黑板上。這樣重復測3次。請男同學回座位。接著,請一位體弱的女同學前來測量(做法與前相同)。
提問:大家根據黑板上記錄的數值,分析這兩位同學的肺活量各是多少?
(回答時,有的取三個數中的最大值,有的取三個數的平均值。)
講述:同學們回答的肺活量,有的取三個數中的最大值;有的取三個數的平均值。究竟哪個正確呢?應該說取三個數中的最大值作為受測者的肺活量是對的,因為這個數值說明在一次呼吸運動中肺的最大通氣量,反映出一次呼吸運動中肺的最大的通氣能力。
提問:根據剛才測定肺活量的情況,誰來說一說什么叫肺活量?
(回答:肺活量是指人在盡力吸氣后再盡力呼氣所能呼出的氣體量。)
(教師肯定同學的回答非常好,同時板書肺活量的概念。)
提問:男女同學的肺活量不同,說明了什么?
(回答:肺活量隨著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的不同而不同。)
講述:回答正確。據測定,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約為3 500~4 000 mL,女子的肺活量約為2 500~3 500 mL。總起來說,成年人的肺活量大約是2 500~4 000 mL。
由于肺活量的大小,可以反映肺的呼吸功能。因此,體檢時常常要測定肺活量,以便了解受檢者肺功能的強弱。
提問:了解肺活量的大小,除了用肺活量計測定以外,還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了解?
教師自答:前面講過,呼吸運動與胸廓的變化密切相關。而胸廓擴大或縮小到什么程度,可以通過測量胸圍長度來了解。深吸氣時的胸圍長度與深呼氣時的胸圍長度之差,就叫胸圍差,胸圍差增大,表示肺內能夠吸進更多的空氣。肺活量較大的人,胸圍差也較大。因此肺活量的大小,還可以通過測定胸圍差反映出來。
本節課我們就要測定胸圍差,(教師先向全班學生說明實驗八的實驗指導中的方法步驟,再宣布男女生分批去醫務室(或實驗室)三人一組測定胸圍差;后測或已測的同學在教室里完成練習題,填寫實驗報告。然后,教師去醫務室(或實驗室)與校醫配合,指導學生測定胸圍差。)
【《肺的通氣》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12-25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的教學設計07-14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的教學設計范文07-16
《肺和呼吸》的教學反思11-29
中班健康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小小通氣孔》09-22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反思07-08
《錯誤》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雪》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春酒》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