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人家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草原人家教學設計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課程標準。
通過典型實例,比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
通過典型實例,比較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1〗
二、教學分析。
1、課程分析。
本課列舉了三個最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活模式:一個是現代化的大牧場──圍繞“澳大利亞的自然環境與牧業”和“牧場現代化”兩個方面展開。二是海拔最高的牧場──圍繞青藏地區的牧業生產展開。三是草原風情──圍繞內蒙古草原牧區的文化生活展開。從這三個案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草原的廣闊無垠,生活的豐富多彩,人與地的密切關系。
2、學情分析。
學生基本掌握了區域、世界地形、氣候、我國的行政區劃、民族、自然環境等知識,分析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知道各地必須因地制宜發展的策略等,在此基礎上,學生較容易理解這三個案例中不同的草原特色。同時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但是缺乏條理性和邏輯性,缺乏思想深度。所以拔高層面的環節-----人地關系的思考還需老師加以引導,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做社會小主人的平臺。
3、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重點是草原人家的特色,怎樣讓學生把澳大利亞、青藏地區和內蒙古牧區的特色串起來,及怎樣達到最后的升華,我創設了四幕,春夏秋冬,剛好我們的春季是澳大利亞的秋季,收獲的季節,而青藏地區只有在夏季才是草長羊肥的季節,內蒙古則是典型的四季分明,相當于三地都是收獲的季節,要收獲必須因地制宜,引發學生思考三地因什么地制什么宜,形成怎樣的特色牧業。冬我加上是用于引發學生思考草原的共性,思考人地關系的和諧,這樣串起來,既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又留下回味的余地,本節課一定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分析澳大利亞、青藏牧區,內蒙古草原的自然條件及他們各具特色的生產生活,體會不同區域人們的因地制宜策略。
2、過程與方法。
通過三個典型案例的分析,培養學生以小見大,以點帶面談發展的能力;通過設置學生自主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草原文化案例的學習,感受世界的廣闊無垠,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飽滿情懷。通過草原文化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認識人地和諧的重要性,初步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因地制宜的草原人家的特色。
2、難點。
草原牧業的共性,草原發展的隱憂,人地關系的和諧,可持續發展觀的樹立。
五、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又快到元旦了,元旦文藝匯演各班的同學們都在緊張的準備著,上課前我給大家欣賞一下去年的獲獎作品:舞蹈《草原贊歌》。〖2〗這舞蹈生動的體現了草原兒女那熱情、奔放、豪邁的性格,本節課就讓我們走進草原,體驗草原人家的生活。
設計意圖
通過欣賞舞蹈,創設吸引學生的有趣的教學情境,歡快的舞蹈渲染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2、師生互動。
第一幕:草原牧歌之──春之禮贊
【敘述】澳大利亞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它的羊毛制品可以說是享譽全球。像眼下春天來臨的時候,澳大利亞的牧民們就開始忙著修剪羊毛了。你沒聽錯,是春天,因為澳大利亞地處南半球,所以現在咱們進入秋天正好是他們進入春天的時候。下面,我們就到澳大利亞去現場感受一下春天里羊毛飛舞的獨特風景。(展示澳大利亞牧民剪羊毛的圖片)〖3〗你們猜猜一個技術熟練的牧民一天能剪多少頭羊的羊毛。
(一個技術熟練的牧民一天最多能剪200頭羊的羊毛。)
【提問】從老師展示的資料中我們能看出澳大利亞盛產哪一類牲畜嗎?澳大利亞有什么美稱?為什么說它擁有這樣的美稱?
學生簡要回答。
【提問】老師就不明白為什么就澳大利亞能做到“羊比人多”,這跟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有關嗎?請各小組探討,看哪個小組能拿出最充足的證據說明澳大利亞是名副其實的“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
學生根據《澳大利亞牧業分布圖》可以分析出澳大利亞的牧業分布廣泛,規模很大,再根據《澳大利亞地理位置及氣候圖》可以分析出澳大利亞羊那么多的原因:如地處南半球,與北半球的季節相反,大部分地區是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熱量條件好,但降水不足,氣候比較干燥,羊不會爛腳,冬季溫暖,沒有暴風雪的威脅,不需要建欄圈或畜舍,羊擁有一個安全的家……
【質疑】同學們說得很好,充分說明了澳大利亞的羊很多,可是還是沒有說明“羊比人多”,我們說數字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澳大利亞現有人口1940萬,卻擁有2億多只羊,〖3〗是世界上擁有羊最多的國家,所以同學們搜集資料的時候是不是忽視了數據的收集呢?
(有些班級學生課前搜集資料比較全面的有可能不需要老師的這一步質疑,如果學生能細心到以數據說明問題則可以大力表揚。)
【展示】課前下載的相關資料。
學生根據資料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得出澳大利亞牧場最突出的特點是機械化程度非常高,需要的勞動力很少,但是效率很高。而且從資料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牧業的現代化是以國家工業化為基礎的,工業向農區和牧區提供先進的機械,使得牧區保持不斷的發展。而且畜牧業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如羊肉制品、羊奶制品、皮革業、澳毛制品、服裝行業等。
【小結承轉】澳大利亞牧民充分利用上天賦予他們的自然條件,創造出適合自己的豐富的生產生活,是因地制宜發展的一個成功案例。但是世界上的大草原發展牧業是不是都復制這個成功案例呢,我們一起走進我們中國的大草原看看。
設計意圖
第一幕的設計,同學們在回答澳大利亞盛產羊的原因時,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列舉證據時,要注意事實,要注意數據的分析引用。
第二幕:草原牧歌之──夏之絢爛
如果說澳大利亞牧民剪羊毛是春之禮贊,那我們的青藏牧區則給我們呈現出夏之絢爛,因為在青藏牧區,夏天才是草長羊肥的季節,下面讓我們走進青藏地區,體會夏之絢爛。先給大家看看我在今年八月在西藏旅游拍的`幾張照片。
【展示】老師旅游拍的關于牧區的幾張典型照片〖3〗及《青藏地區的畜牧業》視頻資料(視頻長26秒)
【提問】視頻中我們看到了青藏地區的三大畜種:牦牛、藏綿羊和藏山羊,它們能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等特殊的高原環境,那么,同學們能告訴我為什么青藏地區適合發展畜牧業?那里的牧民又形成了怎樣的生產生活特色呢?那里經過的加工的牛羊肉產品是怎樣走向全國各地的?
【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
學生根據教材提供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基本能回答以上問題,回答的順序老師加以引導就可以了。如分析出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牧民自給自足的游牧生活,藏民的藏袍,青藏鐵路的開通……
設計意圖
老師親自拍的照片,學生很有興趣看。問題的設置則能提高學生閱讀課文,提取有效信息,看圖,自主思考和總結答案的能力。
第三幕:草原牧歌之──秋之果實
接下來,老師帶大家去一個四季分明的草原去旅行,因為是模擬旅行,所以大家可以發揮充分的想象力,想象下我們將見到什么:
【提問】首先,我們在內蒙古的省會呼和浩特下了火車,坐在開往草原的車上,同學們猜猜,我們會看到什么?
【學生答】廣闊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及蒙古包。
【提問】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終于到達目的地。熱情的牧民獻上奶茶歡迎我們,近距離的觀察牧民,我發現他們的服裝很有特色,無論男女老少都穿著很寬大的衣服,這類衣服有個統一的名稱,是什么呢?衣服還沒細心觀察完,鼻子里鉆入一股香味,難道是久聞大名的手抓羊肉?還是那飄香的羊肉湯?同學們,你認為牧民的餐桌上會擺上什么菜?
【學生答】蒙古袍、手抓羊肉,羊肉湯,奶茶、奶酒等。
【提問】吃飯時牧民給我們介紹了一個他們傳統的節日:那達慕大會,你們猜這個大會上他們有什么項目?
【學生答】射箭、賽馬、摔跤……
設計意圖
通過生生、師生互動,讓學生感受內蒙古獨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體會內蒙古人民的勤勞智慧,領悟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小結與承轉】草原的自然環境影響了這里人們的衣食住行節慶等方方面面,形成獨特的內蒙古草原風情,吸引了國內外許許多多的旅游者來這里旅行。但是,觀察10年前旅游者拍下的照片和今天旅游者拍下的照片,我們很遺憾的發現曾經的綠色草原今天顯得發黃,這給我們今天的旅行帶來一絲的寒意。
第四幕:草原牧歌之──冬之涅槃
【展示】《曾經的綠色》與《現在的黃色》兩張對比照片〖3〗,提問:草原怎么了?想一想:我們的大草原為何會“生病”?
【學生答】此內容本節課教材沒有涉及,所以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回答,各式答案都有。
【師歸納】草原之憂:草場退化、草原沙漠化
原因:自然及人為原因
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學生合作探討得出結論:自然原因是氣候惡化,降水減少。人為原因是過度放牧,墾草種糧,旅游業的過度開發等。
【提問】如何解決草場之憂?
【學生答】減少汽車廢氣排放,草場輪流放養,規范旅游業開發……
【師歸納】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開展植樹種草運動,我國已建立“三北”防護林;建立優質高效的人工草場,分季節輪流放牧,使草場得到休養;注意保持生態平衡,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場及地下水,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強宣傳,禁止亂砍濫伐等。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很高興的看到草場的冬天雖然來了,但是春天還會遠嗎?
設計意圖
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讓學生思考并回答這樣有深度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的挑戰性,老師又積極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引導,可以激發學生的成就感,激勵學生做深入探究和分析,讓學生初步嘗試成功的喜悅,同時在此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地學觀點。
3、課堂總結。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和諧而美麗。愿我們用一顆感恩的心來感謝大自然對人類的賜福,用一顆贊美的心來品味大千世界的民俗風情,用一顆虔誠的心來珍愛人與自然的和諧!
設計意圖
我認為一節課的總結部分往往應起到畫龍點睛作用,而本節課的三個典型案例是為和諧人地關系這根主軸服務的,所以總結部分只需用突出簡要人地關系的和諧就可以了,這樣有助于學生從單個案例中跳出來,思想得到升華。
4、反饋評價。
根據本節課探究草原的方式,請同學們課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草原進行探究,并在小組內匯報探究成果,由小組長評價。
設計意圖
學生在課堂內學到的只是個別案例,重要的是將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歷史與社會》是人文學科,設置這樣的反饋評價充分符合學科特點,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六、教學反思。
一堂成功的課,應當把學生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節課正是把這一探究式學習方式貫穿始終,使教學的每一環節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
探究式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提倡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探究式學習方式離不開“實證意識”,實證,就是任何科學探究過程,解釋,結論都是要以事實作為依據、支撐的,是經得起事實反復論證的,不作偽。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引用的“證據”應當是現實情境的再現,如本教學設計的環節二老師展示的青藏牧區的照片就是教師本人在西藏旅游時拍下的照片。本教學設計涉及到的大量資料、圖片、地圖和音像資料都是相關區域的真實自然環境和人文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些“證據”在空間上反映的就是當地,時間上應力求與時俱進,比如澳大利亞的人口,很多資料是寫1700萬,但是老師上網查最新的數據顯示是1940萬。老師這些嚴謹、細致的作風也會影響學生“實證意識”的培養。
七、參考文獻。
〖1〗課程標準參考《歷史與社會教師教學用書》七年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2〗《草原贊歌》舞蹈、剪羊毛圖片、澳大利亞人口及羊數據、《青藏地區的畜牧業》視頻均來自互聯網。
〖3〗展示的照片均本人拍攝。
〖4〗惠特曼著孫云龍譯《草葉集》機械工業出版社
〖5〗張世成《探究教學中證據意識的培養》
【草原人家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草原的早晨》教學設計范文(精選5篇)04-27
老舍課文《草原》教學設計范文(通用5篇03-15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合集15篇)03-24
《鄉下人家》教學設計(集合15篇)03-24
蒲柳人家 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上冊)12-06
《草原》教學反思04-06
《草原》教學資料07-28
草原教學反思05-08
《草原》教學反思05-08
《草原》的教學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