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學設計(通用4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師說》教學設計(通用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師說》教學設計1
【教學設計】
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為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并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于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讓學生閱讀注釋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5、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于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6、教師范讀課文。
7、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8、提問:整體感知之后,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問: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四段。
10、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2、通過“不拘于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3、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4、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注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1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6、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7、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了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借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借助注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并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后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并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后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并有較大收獲。
【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于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并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
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后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后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鉆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師說》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本課為第2課時,之前學生已經進行了預習,并消除了字詞對理解的障礙,且已進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把握本文文體特點。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重點學習對比的論證方法。
3.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熱情,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并掌握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
難點: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現實思想意義。
三、教學方法
1.以讀促感悟品評。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正確、優美的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徑。
2.采用問題教學法。以啟發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的加以點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四、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課文,那么這些文章從文體的角度上講有什么共同特點?
這些文章都是議論類文章,“說”是其文體的標志。那么“說”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文體呢?
“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也。”“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可以理解為:“(作者)對××的見解”或“說說××的道理”。那么韓愈在《師說》中又要表達怎樣的見解呢?
【設計意圖】可以讓學生感知本文的文體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創設學習氛圍。
㈡研習文本
⒈整體感知全文
學生散讀課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
方法提示:可以先找出帶有作者的觀點的句子,然后分析其關系。
【設計意圖】可以使學生有目的的讀書,并積極思考,從而把握文章結構。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⒉細部內容研習
⑴探究寫作目的
①文下注釋說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文中有沒有相關信息?
明確:從課文的最后一段中“(余)作《師說》以貽之”可以看出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17歲小伙子的。
②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明確: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他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
③那么上述的幾個原因哪個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確: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于余”,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過渡到對“古道”的思考。
⑵了解時代背景
①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么?
明確:古人的從師之道。
②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在哪里?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分析: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還可以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
③前面說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明確:當時存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
分析: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刻理解韓愈寫作本文的用意,并過渡到對當時的風氣進行分析。
⑶探究論證方法
①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對比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
明確:作者通過三組正反對比——擺出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從師態度迥然不同的事實,進行縱向對比,揭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提出人們為子擇師與自己恥于從師的事實,進行自身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后果;提出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從師態度完全相反的事實,進行橫向對比,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現象勸誘世人——有力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②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請用“反而”作為連接詞,寫另外兩個句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文章第二段的結構,并體會對比論證的好處。仿寫環節意在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㈢思維延展
韓愈的《師說》其實就是自己的師道觀,即韓愈對于“師”和“道”的理解,對此你有何看法?并試著說說《師說》中的觀點在今天對國家社會和我們個人有什么借鑒意義?
明確:學生結合課文自由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具體內容可參考2005年3月25日《考試報》高一語文新課標版第36期《從<師說>看韓愈的師道觀》一文。對于局限性應該指出,并要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去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探究韓愈寫作本文的深層用意。“結合現實談自己看法”意在使學生樹立謙虛好學和尊師重教的思想。
㈣課堂小結
本課我們了解了韓愈寫作《師說》的目的,那就是批判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確立了自己的觀點:人應當從師學習。我們重點探究了第2段的內容,分析了本段中的三組對比,體會了對比論證“可以使正確與錯誤對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確,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的作用,也聯系實際談了自己對從師及學習的看法。
同學們,行動是最響亮的語言,讓我們在實踐中落實。
《師說》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結合《勸學》總結文言文的基本學法:讀通(搬字音、查字音),讀懂(搬詞義、問老師),耐心(要勇于研究注釋),決心(樹立學好文言文的決心)。本課擬采用目標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優點是既讓學生知道要干什么,也讓學生便于總結他們掌握了什么。作為文言文的整體理解,要力求把它當作現代文來上,把重點詞義的解釋放在理解課文中去進行。文章整體結構的理解放在背誦前進行。理解文言文的內容,牽引學生進入文本采用問讀法進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安排
利用詞典和課下的注釋,把課文讀通,讀暢。并且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
二、課堂進程
1、老師介紹文學常識。抓住如下中心詞介紹:
韓愈、古文運動、寫作背景、解題。
2、老師出示案例,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數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對這位家長的觀點作何評價?
(老師引導學生明確:老師的寬泛定義,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
3、齊讀文章,學生活動:你能大致地說一說這篇文章寫的是什么嗎?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的惡劣陋習。
4、學習第一段:
⑴朗讀:點讀第一段──老師糾音,并指明朗讀中的缺陷──學生齊讀。
⑵老師出示三個問題,請同學們進入文本,利用課下注釋理解文本,然后參與三個問題的討論。理解與翻譯中要注意下列詞的用法與意義:必、受、師(6個)、是故。
①老師是干什么的?
②人為什么需要老師?
③選擇老師需不需要考慮他的年齡大小?
⑶各自背誦第一段──點背──齊背。
⑷老師總結: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接著指出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總之,這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人們從師學習是非常必要的,并闡明了擇師的態度和標準。
5、學習第二段:
⑴朗讀:點讀──師正音──齊讀。
⑵理解文本: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弄懂這一段所寫的內容,參與下面問題的討論,并且在理解與翻譯的過程中掌握下列幾個詞的意義:出、下、恥師、句讀、不、族、相若。
①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在從師學習的態度上有何區別?為什么“圣益圣,愚益愚”?
②今之眾人對自己和對孩子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區別?
③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不同?
④本段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抨擊了“恥學于師”的陋習。)
⑤本段文字論證的最大特點是什么?(對比。)
⑶熟讀──背誦──齊背。
⑷老師總結:本段運用了三個對比,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陋習,這是結合當時的現象從反面進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應的,前面提出師道之不傳,欲人之無惑的現實,然后通過三個對比來說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尾兩句與首句照應,再次說明了師道之不復的原因。
5、學習第三段:
⑴朗讀:點讀──齊讀。
⑵理解文本: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掌握重點詞語有:常、師、之徒、專攻。討論下列問題:
①作者列舉孔子拜師一事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②孔子為什么我們要拜這些人為師?(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⑶各自背──齊背。
⑷老師總結:這一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學者孔子的例子,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而且還為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佐證,一石三鳥,事例選得非常精當。
6、學習第四段:
⑴朗讀:點讀──齊讀。
⑵理解文本:
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應掌握的重點詞語有:傳、拘、嘉、貽。并參與討論一個問題:
作者寫《師說》這篇文章的直接動因是什么?
⑶各自背──齊背。
⑷老師總結:這一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但作者并沒有把它作為附記來寫,而是圍繞中心論點來寫:他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與上層“士大夫之族”相反),“學于余(從師學習),“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就是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論點。
7、理解全文結構:
(這是為學生背誦課文作準備。)
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并形成如下板書:
段意論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后學號召。
1、不拘于時;
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3、背誦全文:
在學生理解了全文寫作的結構之后,要求學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4、課后拓展:
⑴學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⑵現在我們還需不需要老師?請談談你的見解
《師說》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并用自己的話加以表述。
3、了解課文尊師重道的深刻內涵,感悟作者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破”“立”結合、正反對比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概述本文的中心論點。
四、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五、課時安排:3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辛勤的栽培。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但偏偏有一個人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寫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不朽之作——《師說》,當時被人視為“狂人”。這個人是誰呢?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后人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范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這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四、教師范讀課文。
五、學生初讀課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內容;
2、劃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
六、學生讀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試用自己的話概括中心論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這兩句是論述教師的作用,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一項重要內容。
2、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這一句論述了擇師的態度與標準,意思是說,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人應該從師學習,從師是為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
七、找出與課文中心論點有密切關系的句子,并解釋說明。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也難啊!
這一句是從反面證明中心論點:人應該從師學習。
2、圣人無常師。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這一句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眾多,人總是各有長短,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體現了以有道者為師的觀點,從正面證明中心論點。
3、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這一句是進一步澄清從師學習的目的,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掃除了從師學習的思想障礙。這是對中心論點的深入闡述。
八、研讀第1段。
1、學生誦讀,之后點評。
這一段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朗讀時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2、引導學生疏通文句。
重點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古:求學的人
學者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古:用來……的憑借
所以
今:因果關系連詞
古:跟從……并且
從而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象:
吾師道也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為師”
3、引導學生分析層意:
教師的作用和任務——傳道、受業、解惑(前兩句)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解惑、師道(中間三句)
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后一句)。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領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即下文所說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4、討論:教師的“傳道”、“受業”、“解惑”這三項任務,哪一項是主要的?本段對“受業”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為什么?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受業”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第二課時
一、學生誦讀第2段,并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分論點)
這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今之眾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問語氣
為子擇師自身恥師小學而大遺肯定語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諷刺語氣
3、韓愈批評“恥學于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眾人”,接著是做父親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度。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群眾,卻不如勞動群眾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為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風尚)
吾師道也(道理)
師道之不復(風尚)
惑而不從師(老師)
吾師道也(學習)
師道之不復(從師)
不恥相師(學習)
5、古今異義詞辨析。
古:一般的人
眾人
今:許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小學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6、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志)
三、學生誦讀本段,要注意讀出幾種不同的語氣。
第三課時
一、學生自讀第3段,并思考: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進一步批判。
2、討論:有人說,這一段的結論闡明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研讀第4段:
1、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么關系?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為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時”的“于”相當于“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五、討論: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系?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為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作中艷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為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后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贊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說明韓愈“抗顏而為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居的,通過培養“后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六、根據以上問題進一步歸結本文的寫作目的。
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以恢復儒家的“道統”。而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
提倡尊師重道
寫作目的
推進古文運動
七、總結全文結構、寫法。
【《師說》教學設計(通用4篇)】相關文章:
韓愈《師說》教學設計12-18
師說教學設計課件03-09
韓愈師說的教學設計11-08
韓愈師說教學設計10-28
韓愈的師說教學設計11-02
《木蘭詩》教師說課設計12-30
韓愈-師說教學大綱11-08
教師教學設計培訓心得通用03-07
爭吵教學設計通用15篇02-23
跳水教學設計(通用20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