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篇1
一、揭題示標
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百寶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東西嗎?(想)但是老師暫時還不能告訴你們,不過看大家這么可愛,老師可以向你們透露一點兒內幕,這里面的所有寶貝都和今天學的新知識《毫米的認識》有關,(板書課題)那還等什么,我們趕快一探究竟吧!請看我們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
1、知道毫米是長度單位,并知道1毫米有多長。
2、能正確使用毫米這個長度單位。
3、會說出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齊讀)(大家有沒有信心完成?)(有)
要完成我們的學習目標,那就需要大家認真的自學,下面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自學指導。
自主探究。
自學指導(1)
自學課本21面,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1、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厘米?
2、用尺子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當測量結果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
3、 在什么情況下,要用毫米作單位?
(時間3分鐘,比一比,看誰自學的又快又好!)
現在開始! 好,停!誰來回答第1個問題, 那么誰能說一說用尺子量出的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 當測量結果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用毫米表示)用字母表示.
大家真會自學!學的這么好,那讓我們乘勝追擊,請看自學指導(2)。
自學指導(2)
自學課本22面,再次畫出你認為重要的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1、觀察尺子,找到1厘米,數一數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幾小格?其中的1小格就是( )。
2、數一數,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發現厘米和毫米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
3、1毫米有多長?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說一說。
4、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自學時間:4分鐘)
二、 合作提升
自學完了,自學效果怎么樣呢?現在我們就來檢測一下。
拿出我們的尺子,結合認真的數一數。
0~1是1厘米,中間有( )個小格
1~2是1厘米,中間有( )個小格
2~3是1厘米,中間有( )個小格
你發現了什么?
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10小格且每一小格的長度相等,即: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那么1毫米有多長呢?首先,我們自己先在尺子上找一找,比一比,然后請一位同學到講臺上也幫老師找一找,比一比。(演示)
如果我們不用尺子,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嗎?
(兩個手指之間很小的縫隙就是1毫米,全班伸出小手演示)
好!現在就讓1毫米的長度深深的留在我們的腦海里,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
睜開眼睛,再次用手勢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
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自己想一想,說一說。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物品呢?現在就到老師的百寶箱揭秘的時候了,
(展示銀行卡、小明星、身份證、五角硬幣、鑰匙、尺子、快餐杯等物品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我們認識了毫米,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我們先在尺子上數一數1厘米里有多少個1毫米?
(1厘米里有10個1毫米)
我們一塊對著再數一數。(1厘米里有10個1毫米)
那么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是:
1厘米=10毫米
三、 鞏固運用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毫米并且知道了1厘米=10毫米,那你們下面敢不敢接受老師的挑戰?
1.讀出下面圖形的長度。(出示)
你們會用毫米讀出長度,那你們會用毫米測量長度嗎?我們來檢測一下。
下面的幾種測量方法正確嗎?為什么?(出示)
我們來實際操作一下,看誰量的又快又準!
2. 量一量。 (出示)
3.下面我們來看一看誰擁有一雙像孫悟空那樣的火眼金睛,請你閱讀明明的一篇日記,找出日記中用錯了的單位,并比一比,說一說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
20xx年9月17日 星期四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厘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3厘米高的衛生間,拿起了12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我跑步到學校,看到180米高的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6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做起筆記。
我們一塊用正確的單位把明明的日記讀一遍。
4、 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出示)
5、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再用一句完整的話表示出圖的意思。(出示)
四、總結解惑
通過我們的交流學習,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還有什么疑惑嗎?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篇2
一、說教材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厘米、米以及怎樣測量物體長度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課的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重要基礎,也能為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實際測量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3、使學生感悟到知識源于生活。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學難點: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
二、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綱也明確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為了全面、準確地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將注意: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知識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探索、積極學習。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課堂開始,就設計了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活動,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學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中。
2、給學生充分的空間
傳統的教學老師包辦過多,恨不得把許多知識瞬間都灌注給學生,留給孩子時間和空間過少,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長,通過觀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這一切,都需要給學生留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感官,運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和獲取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聯系生活創設問題是新課程精神的體現。在教學中設計了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大約是1毫米的物體;在練習中設計了改一改小馬虎的日記,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識,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三、說學法
我們常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達爾文也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論的知識。”這些至理名言充分說明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漁”,我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學習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學生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合作學習首先滿足了他們“說”的需要,在同一時間里,每個小組都有人在說,課堂成了說的海洋。學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輕松,樂于大膽討論、質疑,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注意傾聽,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創造力有明顯的作用。
2、動手操作法
俗話說:“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手的動作對于人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本節課中,我讓學生通過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種活動獲取新知,使學生整節課都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還使學生養成了善于思考、樂于動腦的好習慣。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設疑導入。
首先創設猜一猜老師手中兩本書哪本比較厚,哪本比較薄這一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讓學生想一想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并用手勢表示一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動手表示的過程中,溫故舊知。再從毫米產生的兩個維度出發:一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時產生的需要,二是所學長度單位測量物體不夠精確時產生的需要,設置測量學生身邊的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厚度這樣的情境(數學課本的長度、寬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從而激起學生探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發現新知
1、認識毫米
先讓學生自主觀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結合學生的回答電腦演示說明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體會1毫米的長度
先讓學生動手摸一摸1分硬幣的厚度,再與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由此讓學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請學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學說一說毫米的特點,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或哪些地方的長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作演示,引導學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讓學生猜想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觀察、動手操作數一數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毫米,多媒體演示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從而驗證得出結論1厘米=10毫米。
這一環節教學時,讓學生自已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觀察、動手實踐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從而建立起1毫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這樣很好的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教師再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作用,讓學生去猜想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驗證結論,使學生主動地進行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鞏固練習,培養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兒?在這個過程中注意指導學生發現5毫米的位置,幫助學生快速找到幾毫米的位置。
2、完成課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長度、寬度。
4、填一填,填上合適的單位。
5、改一改,小馬虎的數學日記。
這個環節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鞏固,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四)、全課總結,學生說自己的收獲。
五、教學效果預估
整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學生愿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松、愉悅,學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信息,提高了各種能力。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并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么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并填寫記錄單。
最后,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制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制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欲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4、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課題是毫米的認識,他是毫米與分米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毫米與分米的認識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對于新的計量單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定位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知道毫米的產生的實際意義,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能夠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厘米的關系,并會進行簡單的換算,同事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使學生養成認真、細心的學習習慣。
三、說重難點:
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把認識1毫米的認識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觀教具和多媒體,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學生在積極情感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下,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互相合作、集體探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1. 設置疑念,導入新課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我抓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設計了一個測量比賽,在這個比賽中學生會遇到一個問題,量到不是整厘米時,學生會有些茫然,不知所措,這時我不失時機抓住學生的心理,引入新課,學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探究中。
2.觀察實踐,探索新知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猜測能力。學生對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別陌生,可以讓學生在原有的經驗上進行大膽猜測,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讓他們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試驗、探索驗證,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新知識,發展了能力,明白了當測量的結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時,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單位毫米表示,還通過觀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在動手測量的基礎上,感知1毫米有多長。在認識1毫米上,分三個不同的層次進行教學:
觀察尺子上的1毫米,體會一小格的長度就是一毫米,
聯系實際尋找實際生活中大學1毫米的舞臺。
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長度。
3.回顧總結,加深理解
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鞏固練習
課本第三頁的做一做
5.聯系生活,提高認識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測量時用毫米作單位?他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1~22頁
教材分析:
《毫米的認識》在《數學課程標準》的圖形與幾何這一知識塊,課標中提到要求在實踐活動中,知道毫米,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教材從測量身邊的數學書的長、寬、厚導入,引出毫米。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估計、測量等活動明確毫米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與厘米的關系,會用毫米測量,會舉例身邊用毫米作單位的例子,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對毫米的長度觀念。做一做分兩個層次進行技能訓練。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前已經學習了“厘米”和“米”,對為什么要有長度單位及計量單位是一種標準比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時測量物體長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從生活經驗上說,學生在運用學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觸到毫米。通過學習毫米的認識,能夠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為第二課時學習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內容不僅是以后繼續學習長度單位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對于厘米的學習過久,可能會導致現實經驗與知識經驗的脫節,對于用厘米的知識來估計、測量會出現陌生感。
教學目標:
1.通過估計、測量、討論等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2.經歷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動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為單位進行測量,知道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借助具體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重難點:
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身份證、校訊通、學生尺、1分硬幣、1元硬幣、1角硬幣、身份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過測量,你還能想到測量的單位嗎?1厘米、10厘米有多長?身高1米多等。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回憶二年級學習過的長度單位,喚醒學生的舊知,為下面如何估計數學書的長、寬、高打下基礎)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產生
1.估一估數學書的長、寬、高。(預設:若學生估的很離譜,讓學生說說估的方法)
(學生估,教師板書)
2.用尺測量數學書的長、寬、高。
師:同學們估的準確嗎?用尺子量量看。誰能說說測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什么?
學生測量,并將結果記錄在練習本上。(學生活動)
3.激發矛盾,明確毫米的實際意義。
學生匯報長、寬、厚度。
(預設一)
師:你們說的都對。可能因為數學書本身、測量的方式的原因,可能存在誤差。
師:有多厚呢?(學生思考質疑)
師:是啊,還不到1厘米,怎么辦呢?這時,我們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這就是毫米。
師: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較精確時,可以用毫米作單位。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毫米也可以用英文字母mm表示。
(預設二)
學生對于寬度已經會測量,并能說出是6毫米。這時讓其他學生說說這位學生說的是什么意思?討論毫米產生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對于毫米的產生意義,讓學生經歷實際操作的過程,體驗到用已經學習的單位厘米不能比較精確的測量書的厚度,從而體驗到需要更小的單位,同時體驗到標準比較物具有多樣性。另外兩個預設,便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教學過程,體現以生為本)
(二)認識毫米
1.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學生尺,仔細觀察一下,除了我們已經學過的厘米刻度線之外你還在尺子上發現了什么?
師:那你知道尺子上多長是1毫米嗎?(預設: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2.如何找1毫米。
(1)師: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我們把尺子用投影放大看看。從0刻度線開始,到第一根毫米刻度線這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鉛筆指出尺子上的1毫米演示)
(2)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并像老師這樣指一指。指給同桌看看。
(3)師隨意指尺子上的一段問學生是不是1毫米。(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結論:尺子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3.你們感覺1毫米的長度怎么樣?(很小很小)
師:是啊,1毫米的長度很短,大屏幕上的1毫米是放大了的,都快7厘米了。
4.出示米尺,米尺上的1毫米與學生尺上的1毫米進行比較,一樣長嗎?
5.認識2毫米、5毫米。5毫米刻度線有什么特點?(為了看起來更方便,一般的5毫米刻度線是稍微長一些)。
6.6毫米。找6毫米方法的多樣性。
(設計意圖:通過多層次的認識1毫米,促使學生體會到不論是尺子中的哪一個刻度及不同的尺子,單位都是一樣的,感悟到“標準”的意義。在找5毫米及6毫米的巧妙方法中,為后面學習用毫米作單位的測量技能打下基礎)
7.知道1厘米=10毫米
師: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請你數一數吧!
師:1厘米有10小格,也就有10毫米。其他1厘米里也有10個1毫米嗎?請你在尺子上找一個1厘米數一數。(我們一起來數一數)
看來1厘米=10毫米(板書)
師:那到這里是幾毫米?(生匯報)(8毫米)
追問:你怎么那么快看出來了?(預設:看1厘米刻度線;看5毫米刻度線)
師:到這里呢?(預設:1厘米1毫米;11毫米)
怎么有兩種答案?
(三)建立1毫米的表象
1.表示1毫米。
師:我們認識了毫米也認識了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嗎?(生活動)
師:看來大家直接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有點難度。其實啊,我們身邊就有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我們來看看校牌。找一找,哪里的長度是1毫米。(厚度)量一量,看看是不是1毫米。(生活動)
師:拿出校訊通用食指和拇指輕輕捏住,然后將校訊通抽出來。看看手指間的空隙,看看校訊通的厚度,這大約就是1毫米。閉上眼想象一下1毫米有多長。
2.學具中找大約有1毫米長度的物品。(學具:1分硬幣、身份證、1角、5角、1元等)
3.1分硬幣和1元硬幣厚度的對比。
4.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學生舉例后,課件出示生活中用毫米作單位的圖片(小到精密零件,大到包裝箱的規格)。體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5.還有更小的長度單位會是什么呢?
(設計意圖:通過3個層次對毫米表象的感知,建立1毫米的空間觀念。學生舉例毫米作單位的例子時,出示用毫米作單位的具體生活實際中的物品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不停留在毫米就是表示一些長度比較段的物品,讓學生體驗到雖然毫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但是在生活中的用處也是非常大的,進行學習態度的教育)
三、鞏固提升
1.做一做1
師:回形針和釘子有多長你知道嗎?(生練習)
追問:你是怎么讀數的?(先看厘米的刻度,過了幾厘米就是幾厘米多,再看幾毫米就是幾毫米)
有什么方法讀數更快嗎?(看5毫米的刻度線)
2.量一量
你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了嗎?
測量這三條線段的長度嗎(用毫米做單位)
3.練習五第1題。
通過判斷、測量,對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有一定的感知。
4.練習五第2題。
師:幾條線段圍起來就形成美麗的圖案。翻開書本第24頁,這里有1、2、3三個圖形
請任選一個你喜歡的圖形測量它每條邊長度,結果請用毫米作單位。
師:你覺得測量的時候哪些地方比較困難?你是怎么解決的?
5.測量書本厚度。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手中的學生尺再一次測量書本的寬和厚度(學生測量后匯報)看看到底是多少.
6.你能估一估多少張紙是1毫米,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
(設計意圖:練習體現層次性,從觀察到實際測量再到應用,進一步建立毫米的表象,同時應用1厘米=10毫米,掌握測量的技能。)
四、總結梳理
1.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哪個長度單位?假如你是毫米,你將怎么自我介紹呢?
2.我們已經學習的長度單位有米、厘米、毫米。但是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設計意圖:通過“假如你是毫米”,引領學生來梳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布置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估量毫米mm
長1厘米=10毫米
寬1cm=10mm
厚1厘米1毫米=11毫米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明晰測量的步驟與方法。
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估測、測量等活動,讓學生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較強,要注重讓學生進行估計、測量、交流等活動,通過直觀——表象——抽象的思維過程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教學中,可以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為學具(如粉筆、鉛筆、硬幣等),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要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培養估測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體驗1毫米的實際長度,形成直觀表象。
四、教學準備
課件,1分硬幣,磁卡等。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嗎?你能估測一下老師的身高是多少嗎?
2.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怎樣用手勢表示1米和1厘米大概的長度?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米和厘米,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估測老師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有長度單位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起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二)探究新知,認識毫米
1.毫米產生的意義。
(1)估一估。
①小組活動:估計數學書的長、寬、厚。
②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③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量一量。
①小組活動: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并將測量時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②匯報交流。
③教師課件演示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方法,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議。
小結: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較準確時,可以用毫米(mm)表示。
④教師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讓學生在測量中理解和體會長度單位“毫米”產生的必要性,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及小組合作的意識。
2.合作探究,認識毫米。
(1)初步認識1毫米。
①小組討論:關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②觀察自己的直尺,你能找到1毫米的小格嗎?
③你能用手指一指嗎?那用什么工具指比較合適呢?
④1厘米里面有幾個1毫米呢?用筆尖指著數一數。
課件演示1格1格地數,得出結論:1厘米中有10個1毫米。
⑤組織學生找不同的1厘米,數一數里面有幾個1毫米,從而驗證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2)進一步認識1毫米,建立表象。
①你能用手比劃1毫米的長度嗎?
②借助1分硬幣、磁卡等實物,感受1毫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1毫米,并說一說,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時一般是用“毫米”作單位的?
(4)用毫米作單位,再次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各是多少?
【設計意圖】本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毫米”的觀念。三個探究知識點的設立著眼于這一重點,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時,借助生活實物,幫助學生親身感受,進而抽象出1毫米的長度觀念。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頁“做一做”的第1題和第2題。
練習第2題時應引導學生正確擺放直尺及正確讀數。
2.完成教材第24頁練習五第1題和第2題。
練習第1題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后判斷,再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練習時讓學生先估一估,再精確測量,給學生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課得到一定的發展。
(四)課堂總結,明確目標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你能用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解決身邊的哪些問題?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篇7
一、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統的學習,對長度單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來的基礎上了解毫米產生的意義,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
二、學習目標
(一)會用毫米做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厘米、毫米單位之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三)通過自主探究,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解訣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激趣
猜猜老師的身高有多少?(1米61厘米)里面出現了哪兩個長度單位?他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測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厘米?,我們的數學書用哪個作單位比較合適?
2.估一估
估計數學書的長大約是( )厘米,寬大約是( )厘米,厚大約是( )厘米,
3.量一量
數學書的長是( ),寬是( ),騠是( )。
小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體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數,為了較準確的測量,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一毫米,
(二)學海探秘
1.匯報課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關毫米的哪些知識?教師出示有關毫米的知識。
2.認識毫米,感知1毫米的長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嗎?找到后指給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來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結:尺上1厘米中間還有許多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4)觀察會員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3.認識1厘米=10毫米。
(1)我們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幾毫米呢?請在自己的尺上選擇任意的1厘米數一數。(出示視頻)
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4.測量
(1書本第22頁做一做。
(2)測量每條線段長度(以毫米為單位):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 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學生對毫米、厘米、米之間的關系易混淆,教師運用正誤辨別、實物比較的方法使學生能正確、深刻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
課件、直尺一把。
學生準備:
一枚一角硬幣
教學過程:
一、故設障礙,導入新課
1、填合適的單位
一棵樹高6( ) 老師高1( )60( ) 橡皮長5( ) 一角硬幣厚2( )
2、動手測量數學書長多少?
測量很短的物體長度或者要準確測量物體的長度,就要用一個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來量。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毫米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建立表象
1、認識毫米。
(1)請同學們拿起直尺認真觀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線以外,還有刻度線嗎?(還有一些小刻度線,這些小刻度線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師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圖
提問:從0刻度到刻度1是幾厘米?
教師讓學生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在刻度0和刻度1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1到刻度2是幾厘米?數一數,在刻度1和刻度2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從刻度3到刻度4是幾厘米?數一數,在刻度3和刻度4之間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這就是說,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出示實物銀行卡和電話卡,告訴學生它們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0張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4)教師讓學生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厚度大約是幾毫米?
(5)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三、強化練習,觀念清晰
1、教科書第3頁 “做一做”中的題目。
2、算一算
3、辯一辯
4、改一改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篇9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課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 本課教材編排的內容很充實,由于有較多的學生操作活動,又是一節低年級數學概念課,所以把這一課上扎實上好不容易。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趣味性。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課的設計,本著“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直觀表象。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會測量一些物體或線段的長度,并提高估測能力。
3.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尺,軟盤。
2.學生準備:彩紙條,剪刀,1分硬幣,電話卡或銀行卡。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談話:(演示課件)有一次課間,幾個小
朋友在一起討論什么兵器最厲害。紅紅說:“我覺得寶劍最厲害。”明明說:“不,我覺得孫悟空的金箍棒最厲害。它能伸縮,可長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長到1米,甚至幾百米、幾千米,還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提問:在剛才他們的談話里,你能找出一些我們學過的數學知識嗎?(米、厘米)
引導:對!我們已經學過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板書: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畫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嗎?1厘米呢?我們測量教室門的高度用什么單位比較好?量一枝鉛筆的長度該用什么單位呢?
[說明: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一些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在前面的學習中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通過復習舊知引新,激活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孩子們熟悉的神話人物孫悟空又能讓學生覺得有趣,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設疑:(課件演示)紅紅又問了一個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厘米還短,或者比1厘米長但比1米短,又該怎樣表示它的長度呢?”
指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關于長度單位的知識。
二、認識毫米。
(1)引導:我們以前量過數學書的長邊和短邊,現在老師想請你幫個忙,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
有的同學說數學書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有的說1厘米不到,老師還想知道得更準確,該怎么辦呢?我們再來認識一個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完成課題板書:分米和毫米)
(2)小組學習。
①出示學習步驟。
直尺上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請你在尺上找出來。
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們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請你找一找、量一量。
②學生分小組自主學習。
[說明:考慮到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因此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還較弱,所以出示了具體的學習步驟。這樣,能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與討論,從而理解毫米的含義。]
③匯報:通過小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追問:1厘米中數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
(3)提問:你能用手比畫出1毫米大約有多長嗎?
教師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學生互相比畫,并用一分硬幣進行檢驗。
(4)你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嗎?互相說一說。
三、總結
1.提問: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分米和毫米)
提問:連同前面學習的米和厘米,我們已經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你能把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一排嗎?
[說明:在教學中已經通過對直尺的觀察,初步溝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總結能使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2.提問:那么現在再來看看前面紅紅提出的問題,要是金箍棒縮得比1厘米短該用什么單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長呢?(分米或厘米)
四、鞏固練習
1.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看圖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啟發學生用不同方法確定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
2.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先讓學生在書上填一填,再組織交流,啟發學生說清楚選擇的理由。必要時,可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
3.指導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先讓學生自由判斷,再啟發學生通過實際測量驗證猜想。
反思:
分米和毫米一課重點是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都能比劃出1分米、1毫米大約有多長,并能很快地說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大部分學生也能正確利用知識解決一些問題,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不會靈活運用,還有個別學生不認真審題。如黃瓜長2( ),在認識厘米和米時,也曾有類似題:黃瓜長25( ),卻不假思索地填上了“厘米”。
學生在頭腦中對四個長度單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長度表象,但多數學生僅僅停留在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遇到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物體的長度中就缺乏了解決的策略。
課后,我突然想到了一則關于長度單位運用錯誤的笑話: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于是我拿出來讓學生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剛讀了兩句,班中便發出了“啊”的驚訝聲,讀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意疑惑地問:“笑什么呢?”學生馬上按捺不住了,“2分米長的床只有兩個這么長,怎么睡人呀!”“1厘米的牙刷這么長,那只能小人國的人用了!”……紛紛邊說邊用手比劃著。“對呀,你們在選擇單位時,可要注意了,可以用我們身邊的“尺”,比如“一庹”、“一拃”、“一步”等來比劃一下,看看自己填得是否合理。”
這樣,學生在比劃和說理想結合的過程中,拉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更深刻地明白自己就像隨身帶了一把尺,可以隨時進行估測。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 篇10
這部分內容主要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以及分米與厘米、分米與米、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本節課的重點是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相應的長度概念是關鍵。要通過豐富而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幫助學生不斷加深對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強化已經形成的表象。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 數學日記導入
師:老師知道我們班的同學每天都在堅持寫數學小日記,淘氣最近也在向我們班的同學學習,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數學小日記。誰來讀一下:今天早晨我從2厘米長的 床上爬起來。走進衛生間拿起2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臉、吃早餐。吃完早餐后我背著書包去學校,來到教室,我拿出語文書,在7厘米高的課桌上認真的早讀。
師:老師看到好多同學都在笑,你們在笑什么?
學生說出單位出現了錯誤。
師:那誰能告訴我1厘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
師:淘氣日記中出現的單位到底該怎么改呢?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新的長度單位。
二、認識分米
1、初步認識
PPT出示鉛筆盒。
師:鉛筆盒是同學們每天都要用到的學習工具,你們知道它的長邊和短邊分別是多長嗎?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和這個鉛筆盒一樣大小的紙片,同學們估一估它的長邊和短邊的長?
師:你能量一量嗎?看看你估計的準不準。
師:這個鉛筆的長大約是20厘米,寬大約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這樣的長度還可以用新的長度單位“分米”來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分米也可以用字母來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書)
追問:這個文具盒的長大約是幾分米?寬呢?
2、認一認
讓學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看看有多長。
提問:從直尺上看,1分米是幾厘米?
指出:從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說,1分米等于10厘米。(板書)
提問:你能用手比畫出1分米有多長嗎?先試一試,在于同學交流。
3、畫一畫
讓學生用直尺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畫的?請同學們互相檢查一下,再看看1分米的線段有多長。
4、找一找
提出要求:找找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同桌互相說一說。
組織全班交流,進一步感受1分米的實際長度。
5、數一數
讓各小組的同學輪流在直尺上數一數,看1米有幾分米。
三、認識毫米
1、量一量
同桌合作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有幾厘米,冰河同學交流。
提問:數學書的厚度不到1厘米,要準確表示它的厚度,怎么辦?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直尺上1厘米中間1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板書)這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另一個長度單位,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請大家觀察直尺,并在直尺上指一指1毫米,看看一毫米有多長?學生活動后,組織交流,明確:直尺上每一個小格的長度都是1毫米。
2、數一數
讓學生用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有多少個小格。
提問: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書)
3、看一看
出示一些厚度大約是1毫米的物品,說明他們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然后讓學生在數學書上數出10張紙,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約是多少,再讓同桌同學相互比劃1毫米的長。
提問:測量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四、鞏固提升
1、改正淘氣的數學小日記
2、想想做做第一題
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說一說各是多少毫米。
提問:你是怎樣知道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各是幾毫米的?
再問:你認為怎樣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3、想想做做第二題
出示三角形圖,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形的邊,說一說怎樣測量三角形每條邊的長度。
學生獨立完成測量和填空,并交流測量的結果,以及自己的發現。
出示平行四邊形圖,讓學生獨立完成測量和填空,并組織反饋。
提問:通過測量平行四邊形四條邊的長,你有什么發現?
4、想想做做第三題
完成測量后,讓學生說說課桌和板凳的高各接近幾分米,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5、想想做做第四題
讓學生分別估計數學書和講臺的寬,說一說估計的結果,以及為什么估計數學書的寬要用厘米作單位,而估計講臺的寬度要用分米做單位。
讓學生分別測量數學書和講臺的寬,并記錄測量的結果。
提問:數學書的寬正好是整理米數嗎?比18厘米多幾毫米?可以怎樣表示?
再問:講臺的寬正好是正分米數嗎?可以怎樣表示?
比較:估計時,一般不需要得到十分準確的結果,可以用大約是多少來表示,而測量得到的結果是比較準確的,可以用幾厘米幾毫米或幾分米幾厘米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6、閱讀“你知道嗎”,并進行交流。
五、交流反饋,全課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在授課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接受的較快,講解的頁較為流程,學生的反應也很積極。我通過數學小日記的方式進行導入,即建立了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在新授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課堂交給學生。在評價的部分,我非常注重評價的時效性,給予學生及時肯定的評價,以激勵性的評價為主,即使學生回答不出來我也會給予一定的引導。在練習環節發現部分學生將厘米和毫米兩個單位混淆,在巡視指導時分別進行了個別指導。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04-02
《毫米的認識》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1-24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8-18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7-13
認識毫米教學設計03-08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8-18
《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2-14
三年級上冊《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1-21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