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1
一、教學內容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師找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經驗的“切合點”。
師: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豐富表象,學生舉例身邊的事物并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操作、交流與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提供學習資料的基礎上現場生成學習材料,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體長度,在頭腦中比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長度的“模型”,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在學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礎和豐富的表象積累上,以直觀、動態的錄象播放讓學生感知摩托車行駛1千米路程,用另一種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強化了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受性。
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系生活提供豐富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使數學不顯得枯燥而是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系,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體現新課標理念,設計巧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素材,注重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一)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
當數學與學生的現實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課標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于1千米的觀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學生會感到索然無味,只是機械被動的去學習。然而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和補充,教師選擇貼近學生生活,以常見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如播放我國長江、雅魯藏布江、火箭發射等圖片,讓學生對它們的長度、深度、高度進行千米和米的換算,使學生自然就融入了學習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與意義。
(二)把已有的經驗作為支點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于豐富的現實原型,培養空間觀念要將教學拓寬到生活空間。教師能借助學生對100米的長度的認識作為“敲門磚”,找準發展空間觀念的支點,通過課前感知、課中回憶、推想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讓學生在真實的現實背景中,引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三)給學生充分的感性積累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教師能從學生所熟悉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之間100米的長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長度;接著,讓學生結合身邊的物體利用數據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最后,再讓學生通過看摩托車行駛1千米的實際長度的錄象,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積累與體驗,在學生自己對知識的體驗中建構新知的,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長度時,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自己探索與交流,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00塊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 “教室門約高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沖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約要2步,1千米大約要走2000步”……這一環節的設計提供給學生“再創造”的時機,形成學生思維碰撞的高潮,課堂顯得真實而生動。
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8頁。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課件。
【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一)目標確定
教材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公路上常見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讓學生親身體驗,要求學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長度,推斷走1000米大約要多少時間。在課前訪談中,發現只有極少數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約有多長,基本上沒有什么體驗,學生表達也不甚清楚。可見,建立1千米的觀念是本課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因此,本課目標定位如下: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進行該單位的簡單化聚;
2、利用遷移的規律,體驗探索1千米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學會估算和分析問題;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二)策略選擇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這一觀念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從教材的設計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重組了教學過程,具體用到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如課題引入時,讓學生估計老師到上海經過的路程,引出千米這個概念,同時感受千米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又如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讓學生置身生活情境中,既充分應用米、千米互化的知識,又讓學生體驗到千米存在的必要性。
2、選擇驗證: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存在差異,如學生放學經過的路線的不同,導致學生印象中從學校到某處大約是1千米的觀念大不相同,教學設計時,教師根據學生常走的三條路線進行了步測,在學生回答后,課件中有選擇地驗證,強化“千米”的觀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強化1千米的觀念時,讓學生在教師指導的前提下進行交流,互相糾錯,實現互學共進;在綜合練習“我當西博小導游”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片段實錄】
教學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觀念
師:課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記錄,你能說說走1000米大約花多少時間或走多少步數嗎?
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 60秒時間,照這樣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 秒時間。
師:600秒也就是幾分鐘時間?(10分鐘)有不一樣的嗎?
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這樣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約12分鐘。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鐘,照這樣走1000米,需要15分鐘。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這樣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過1000米,大約走了754步。
師: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應該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來越累,步數當然就多一些了。
師:同學們,她的話給我們什么啟示?
生6:我們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勻速走的話,可以直接將時間或步數直接乘5,但考慮我們小朋友身體狀況的話,實際上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步數就比勻速走多一些。
師:看來我們還要尊重實際狀況。下面請同桌兩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時間和走的步數。
……
教學片段二:強化1千米概念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從校門口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1:到邵逸夫醫院吧。
生2:我認為不對,因為從學校門口到采荷路的34路車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車站到邵逸夫醫院還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遠多了。
師:那你認為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呢?
生2:大約到采荷路口,因為到那兒大約兩站路,接近1千米。
師:是這樣嗎?我們一起看(看課件演示)
生(全體):哦,是采荷路口。
師:如果往慶春路方向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
生3:我覺得到慶春立交橋大約是1千米。
師:你是怎樣知道的。
生3:因為我家在立交橋邊,我早上走到學校一般用14分鐘,我走100米大約75秒,走1000米大約13分鐘,13分鐘和14分鐘很接近,所以我認為到那兒大約是1千米。
師:讓電腦叔叔告訴我們是否正確(電腦演示)。
生(全體):完全正確。
師:下面請你和同桌交流,學校出發到哪兒大約是1千米,并說說理由。
……
教學片段三:練習1選一選、填一填
師:下面請同學們完成練習1,請看清題目要求。
(學生填寫后反饋)
生1:我認為青春醫院到眾安橋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為青春醫院到浙一醫院是兩個500米,剛好是1千米,再從浙一醫院到眾安橋500米,合起來就是1千米500米。
師:答案完全正確,有其他想法嗎?
生2:我是這樣想的,因為青春醫院出發到眾安橋有3站路,每站路大約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師:你的思路非常清楚。如果從湖濱出發到大學路口大約多少路程,你們誰知道?
生3:我認為是2千米500米,因為湖濱到大學路口有5個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個千米1個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師:同學們,復興大橋是杭州新造的大橋,它的信息誰能補充完整。
生4:我認為復興大橋長約80千米,寬約26米。
生5:我對長約80千米有意見,我看過報紙,錢塘江的寬大約1200米,橋不可能80千米長,我認為填1千米500米比較合適。
師:其他同學有意見嗎?
生6:我認為長填2千米500米比較合適,因為1千米500米第一小題已經用過了,錢塘江寬1200米,橋身加上兩邊的長度,大約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實際。
師:正確,同學們很善于比較和估計,那么第三題誰來解決?
生7:我覺得飛機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0千米, 坐小轎車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80千米,步行每小時行的路程大約是15千米。
師:你們認為對嗎?為什么這么填?
生7:飛機速度最快,所以應該填最大的數量800千米,小轎車比飛機慢多了,但也比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鐘走1千米,60分鐘大約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較合適。
……
【教學反思】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探究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我努力達到這一要求,在反復的教學嘗試中,我覺得該節課做到了以下幾點。
1、找好知識的“生長點”,教學流程通暢。
本課開始就讓學生通過估計鉛筆長度、教室前后的距離、杭州到上海的路程這些具體問題感知單位由小到大的客觀存在,以及千米這個單位出現的必要性,使千米這個單位的學習過程自然通暢。
2、尊重學生的真實體驗,觀念建立自然。
在1千米概念的建立初期,難度比較大,但教學中能充分尊重學生走100米和200米的真實體驗,并在課前讓學生進行整理,通過合理的推理,知道1千米大約走多少步或走多少時間,利于概念的建立,特別是從學校到何處為1千米的估計、公交車站的路程估計,層次明顯,不斷幫助學生喚醒原有的生活經驗,強化1千米的觀念。
3、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學習方式合理。
在整堂課中,1千米觀念的建立,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教師不斷引導,提供相應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生的差異,讓學生決定學習方式,如通過100米和200米來幫助建立概念時,學生既全體交流,又個別討論,又如最后的綜合練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合作還是自主探索。
在整個教學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環境在該課中應予以高度關注,因為教師的設計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如在教學片段二中,教學時就發現有的班級學生大部分就住在校園后面,課件演示難以啟發學生去強化1千米的觀念。此外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多種結果出現以后,教師要靈活處理,如片段一中出現了一個學生走了1千米發現實際結果并不是按照乘5得到的,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對……,顯然,這些問題既可能導致教學失敗,同時也是教師反思成長的有效資源,值得我們回味和珍惜。
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千米的認識(P7頁例3,P8頁例4,P8頁“做一做”及P9頁第1、2題,P10頁第4題)
教材分析:
例3通過情境圖,將學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圖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題。接著,展示學生比較熟悉的運動場400米跑道上運動的場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創設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4及“做一做”(進一步用身體的感受體驗1千米的長度)。這部分內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動形式呈現的,借助學生的`活動經驗,增強學生對1千米直線距離的感受。可以通過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走路步數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方式來體驗1千米的長度。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已經認識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礎上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長度的觀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測量1千米的方法、
2、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實際測量和估測能力、
3、滲透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1千米的長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關系、
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自體會生活中測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學建議:
例3的教學可以從公路路標的實際情境引入,說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使學生感受認識“千米”的必要性,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使學生明白路標的具體含義。接著,借助學校操場這一學生熟悉的題材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并給出千米和米的關系。(教學時,可以利用當地實際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約是1千米。)目的是讓學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在創設的生活情境中,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對距離的感受、對時間長短的感受、對走路步數的感受、對身體疲勞程度的感受等多種方式來體驗1千米的長度。出示例3的情境。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類似圖中的情境你見過嗎?說一說圖中主要說了些什么?”學生可能會說出:“到葉鎮還有21千米”、“到靈山還有23千米”,也有的學生會說出:“小汽車1小時可以行80千米”
等等,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例4這部分內容可以在操場的跑道上,或在學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線距離。測量時,應該先確定起點并選定一條直線,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測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終點處各設立一個明顯標志。讓學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線距離,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線距離,然后想像一下2個100米有多遠,3個100米有多遠,……10個100米有多遠。或者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走100米的活動。要求小組長具體負責,每組要有指定的記錄員。活動內容是:
①用平時的步幅,走完100米,確定走的步數。用平時的速度,確定走100米需要的時間。學生可以以平時的速度走到100米處,邊走邊數出自己走的步數。
②提醒學生這不是比賽,如果比平時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時大(或小)都會影響對1千米有多遠的推想。
③讓學生根據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時間和對距離的直接經驗)推想出1千米大約有多遠。
組織學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門口,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說一說(估)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動,感受1千米的距離。
練習二的第4題安排了三組情境(見下圖),分別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個不同的出行路程,應該先讓學生認真看圖,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可以有多種答案。比如,去植物園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車去。對應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時間也是不同的。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
【數學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設計01-31
《認識自己》教學設計12-29
《認識自己》教學設計12-29
數學10的認識教學反思08-10
認識物體數學課件設計05-08
幼兒認識顏色教學設計02-15
小學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課件設計05-09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14篇)02-23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14篇02-23
《倍的認識》教學設計(14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