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練習十六”第6~13題。
【教學目標】:
進一步鞏固除數是兩位數的計算法則,能正確地說出商的位數,并能正確地計算,培養學生認真計算,認真檢查的好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試商方法的掌握和運用。
難點:靈活運用各種試商方法正確地計算。
【教學過程】:
一、基礎練習
1.口算。
62÷31 720÷80 84÷42
12×5 25×8 75÷15
2.判斷,教材“練習十六”第6題。
先判斷對錯,再獨立改正。
3.教材“練習十六”第7題。
學習獨立練習,指名匯報,集體訂正。
4.回憶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計算法則,怎樣試商?怎樣判斷商的位數?
二、指導練習
1.教材“練習十六”第8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回憶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明確此題是已知路程和4種交通工具的速度,求時間,要用除法計算。
(1)學生獨立練習。
(2)選擇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指名匯報結果。
(3)集體訂正。
2.教材“練習十六”第9題。
(1)先說出每道題的商是幾位數,再計算。
(2)你是怎樣確定商的位數的?
3.教材“練習十六”12題。
知道商是一位數,說明被除數的前兩位數比除數大還是小?商是兩位數時又說明了什么呢?
□里填幾才符合要求?有幾種填法?
(1)小組內討論交流。
(2)分工計算。
(3)選代表匯報結果。
(4)教師集體訂正后進行歸納小結。
4.教材“練習十六”第10、13題。
引導學生讀懂題意,想一想:先要求出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
三、課堂練習
教材“練習十六”第11題。
(1)學生獨立練習,看誰計算認真細心,正確率高。
(2)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教材第71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確地進行口算和估算,培養計算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難點:理解除數是兩位數的估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口算。
20×3= 60÷3= 30×9= 270÷3=
39÷4≈ 84÷6= 31÷3≈ 72÷4=
26÷5≈ 54÷3= 43÷6≈ 75÷5=
教師用卡片出示口算題,分別指名口算。
2.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怎樣口算呢?
(板書課題:口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給幾個班?
(1)弄清題意,分析條件和問題。要求可以分給幾個班,就是求80里面有幾個20。
(2)指名列算式:80÷20=(板書)
(3)你能口算出這道題嗎?你是怎樣想的呢?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算法:
A.8÷2=4 B.()個20是80…
80÷20=4 80÷20=()
教師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 80÷19≈
(1)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匯報。
(2)以上這2個算式之間有什么聯系?
(都可以依據80÷20來計算)
3.教材第71頁“做一做”第1題。
注意觀察每組算式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在小組中交流檢查。
4.教學例2。
讓學生自己讀題,獨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5.完成教材第71頁“做一做”第2題。
學生練習,全班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十二”第1題。
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2.教材“練習十二”第2題。
指名說一說解答的方法,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3.教材“練習十三”第3題和第5題。
要求先讀懂題意,再列式解答。
“限載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載客40人。
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4.教材“練習十二”第4題和第6題。
指3名學生板演,余者練習,然后集體訂正。
5.教材“練習十二”第7題。
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和估算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78~80頁練習十四第3、8、9、12、13、17題。
【教學目標】:
進一步熟練掌握筆算除數接近整十數的除法中試商的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重點難點】:
重、難點:熟練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試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教師:之前我們一起學習了“四舍五入”試商,首先,一起來回顧一下試商的過程。
小組交流,教師指導匯報。
教師:今天我們就通過練習來鞏固一下上節課所學的知識。
二、指導練習
1.課件出示教材第79頁練習十四第8題。
教師點名提問,學生回答,集體訂正。
2.課件出示教材第78頁練習十四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小組交流訂正。
3.課件出示教材第79頁練習十四第9題。
(1)指名學生讀題,分析題意。
(2)根據“總價÷單價=數量”列式計算。
(3)教師講解,全班集體訂正。
讓學生分小組議一議如何列豎式計算,再獨立解答,再由教師進行抽查。
三、實踐應用
1.完成教材第79頁練習十四第12題。
學生獨立完成試商,并歸納試商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2.完成教材第79頁練習十四第13題。
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做題,集體訂正。
3.完成教材第80頁練習十四第17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獨立完成,同桌之間相互交流討論。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整堂練習課下來覺得是一帆風順,但是當我批改作業時才發現學生的計算正確率不夠高。查看了錯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學生比較粗心。
2.學生數學基礎較差。
3.少數學生受到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固定思維。
針對以上出現的諸多問題,我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
1.幫助學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學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日形成的,那是由于學生從小沒有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及學習習慣。要學生克服粗心的毛病與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應和家長多溝通交流,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平時要重視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給學生足夠的作業時間,使其能認真書寫。適當采取一些措施,如對書寫不整潔、不規范的學生讓其重寫。
2.重點進行口算訓練。
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每堂數學課中,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把口算教學有機地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對不會計算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當然,要做到持之以恒。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教材第52頁例4。
【教學目標】:
1.了解單價、數量、總價的含義,初步理解三者的數量關系:單價×數量=總價。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表達數量關系的能力,并能運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單價×數量=總價。
難點:運用單價×數量=總價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前面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數量關系,比如說購物時會有買了多少件商品、付了多少錢之類的問題。下面的問題你會解答嗎?(引出?例4)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出示例4。
點名口答,列式,板書:
(1)80×3=240(元)
(2)10×4=40(元)
2.提問: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共同點?小組探究,互相討論、交流。
3.小組代表匯報,教師板書學生總結的共同點,然后說明單價、數量、總價。板書如下:
每件商品的價錢→單價
買了多少→數量
一共用的錢數→總價
4.你知道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的關系嗎?想一想,議一議。教師總結并板書:
單價×數量=總價
5.鞏固練習:
教材出示第52頁“做一做”第1題。
同學們現在知道了單價、數量和總價,你能舉例說明嗎?
小組內分別舉例說明,組長和其他的組員進行評判。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第52頁“做一做”第2題。
(1)小組內說一說。
(2)選代表匯報。
(3)集體訂正。
2.教材“練習九”第3題。
提出一個己知單價和數量,求總價的問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小組內互相交流。
(3)教師巡視。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0頁第2題,“練習二十一”第4~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以及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筆算方法,提高計算能力。
2.運用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熟練地計算。
難點: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
1.口算下面各題。
23×4= 230×4= 18×3= 7×50=
54÷3= 540÷3= 60÷30= 250÷50=
教師出示卡片,學生口算練習。
乘法和除法算式各選一題,讓學生說一說口算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110頁第2題。
(1)討論:筆算乘、除法應注意些什么?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再指名說一說。
①計算乘法時注意對位和進位。
②計算除法時注意試商,余數必須比除數小。
(2)分析這幾道題的錯誤原因。
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
(3)把這幾道題在自己練習本上改正過來。
3.不計算,直接寫出下面兩題的積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4.說一說計算的依據:積的變化規律和商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
5.解決實際問題。
投影出示教材“練習二十一”第6題。
(1)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2)小組討論:單價、數量和總價的數量關系是怎樣的?已知總價和單價,怎樣求數量?針對題中所求的問題分別說一說,再計算。
(3)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數量關系?
讓學生議一議,說一說。
二、實踐應用
教材“練習二十一”第4、5、7、8題。
1.第4題。
(1)組織學生練習。
(2)在小組中交流檢查。
2.第5題。
(1)學生獨立練習。
(2)說一說驗算的方法。
3.第7題。
(1)不計算,直接寫出得數。
(2)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呢。
4.第8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指名匯報解答過程。
300÷4=75(元)75×12=900(元)
三、課堂小結
在計算過程中,要根據題目要求,認真仔細地計算,算完后還可以運用估算進行驗算。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教材第53頁例5。
【教學目標】:
1.理解時間、速度和路程的含義,掌握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
2.能運用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
難點:運用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讓學生議一議,說一說。
2.投影出示例5。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交通工具有關的知識。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5。
(1)指名讀題。
像這樣的問題你會解答嗎?
寫出算式。
(2)提問:這兩個問題有什么共同點?小組討論交流,小組代表回答共同點。
(3)教師歸納后向學生說明:
①一共行了多長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時(或每分鐘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幾小時(或幾分鐘等),叫做時間。
②汽車每小時行70千米就是汽車的速度,可以寫成70千米/時,讀作70千米每時。
(4)討論:你能發現速度、時間與所行的路程有什么關系嗎?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相互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教師:知道了速度和行駛的時間,就可以根據“速度×時間=路程”,求出行駛的路程。
2.鞏固練習:
教材第53頁“做一做”。
小組中互相交流,說一說,寫一寫,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九”第5題。
(1)小組中說一說,議一議。
(2)指名說一說,教師指正。
2.教材“練習九”第7題。
學生獨立練習,點名說一說你這樣判斷的理由。
3.教材“練習九”第9題。
(1)先指名讀題,說一說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學生獨立解答“從縣城到王莊鄉有多遠”。
(2)議一議:怎樣求“原路返回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JP3〗使學生明確:求原路返回時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返回時的速度,根據“路程÷時間=速度”來解答。
120÷2=60(千米/時)
討論:如果知道行駛的路程和速度,怎樣計算行駛的時間呢?
引導學生得出:路程÷速度=時間。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什么新的本領?
【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學生上學使用的交通工具入手,貼近生活,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速度的概念,通過預習,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傳授新知時,讓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解題時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
教材第111頁第4題、第114頁練習二十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掌握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能根據統計數據正確繪制統計圖。
2.進一步學習根據統計圖統計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并繪制條形統計圖。
難點:對條形統計圖進行信息分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對一些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便于我們發現問題,改善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來復習關于統計的有關知識。
二、復習回顧
1.在本冊教材中,我們學習了用哪一種統計圖進行統計?(條形統計圖)
2.我們一般怎樣畫條形統計圖?
學生獨立思考,組內交流。
教師小結:(1)根據圖紙的大小,畫出兩條相互垂直的射線。
(2)在水平射線上,適當分配條形的位置,確定直條的寬度和間隔。
(3)在與水平射線垂直的射線上根據數據大小的具體情況,確定一個長度單位表示的數量的多少。
(4)根據數據的大小畫出長短不同的直條,并標注數量。
3.畫條形統計圖時,我們要注意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其余學生可以補充。
教師強調:(1)同一條線上所畫的間隔必須保持一致,直條的寬窄必須相同。
(2)一個長度單位表示數量的多少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4.我們怎樣對條形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
學生獨立思考,組內交流,指名學生匯報,集體訂正。
三、實踐應用
1.完成教材第111頁第4題。
(1)組織學生看圖,理解題意,在教材上獨立完成條形統計圖,同桌間相互交流。
(2)指名學生上臺板演第(1)題的算法,其余學生練習,集體訂正。
(3)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教師指名匯報,并要求說說做題的方法,集體交流并訂正。
(4)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并解答。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提出問題并解答。
2.完成教材練習二十一第114頁第12題。
(1)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的繪制,組內交流并訂正。
(2)指名學生口答第(1)題,集體訂正。
(3)指名學生板演第(2)題的算法,其余學生練習,師生共同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復習,大家對條形統計圖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教學反思】:
本節復習課主要是復習條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為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節課我主要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條形統計圖的畫法、注意事項和分析方法,使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使他們發展了思維的靈敏性,培養了學習的信心,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小主人。在課堂上,我始終起到的是組織、引導的作用。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不足,教學的形式歸于單一。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盡量嘗試多種形式的教學,豐富課堂內容,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 篇8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4頁例1。
【教學目標】:
1.通過簡單的生活事例,讓學生學會選擇合理、快捷的方法解決問題。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難點:探究沏茶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同學們,在學新知識之前,我們來解決一個語言問題。請用“一邊……一邊……”造句。
(由學生自由聯想造句,再指名學生將所造的句子說一說)
教師:大家說的這兩件事情都是同時進行的嗎?
(板書:同時進行)
教師:大家都說的不錯,但不知道做的好不好,完成的效率高不高。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怎樣合理地利用時間,提高效率。
(板書課題:沏茶問題)
二、探索新知
教學教材第104頁例1。
1.課件出示教材第104頁中的情境圖。
教師:想一想,你平時沏茶之前都要做哪些準備呢?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沏茶都做了哪些事,分別用了多長時間。
燒水:8分鐘洗水壺:1分鐘洗茶杯:2分鐘
接水:1分鐘找茶葉:1分鐘沏茶:1分鐘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如果這六件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要多長時間?(學生回答:14分鐘)這個時間有點長了,萬一李阿姨在家里做客的時間不長怎么辦?看,小明在想什么?
安排學生在小組中充分討論:怎樣才能盡快讓客人喝上茶?
學生小組討論,小組選派一人匯報方案,師生共同交流。
3.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用流程圖記錄下做事情的過程。
洗水壺→接水→燒水→沏茶共用11分鐘
洗茶杯
找茶葉
4.歸納小結:我們剛才做的這些,都是采用同時做幾件事的方法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從而來合理安排時間。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第105頁“做一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再進行小組討論,得出最佳的方案。
2.教材第107頁練習二十第1題。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指派小組代表匯報解決方案。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教材第58~59頁例2、例3。
【教學目標】:
1.掌握垂線的畫法,會正確地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
2.認識距離,理解與兩條平行線互相垂直的線段的長度都相等。
3.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垂線的畫法。
難點:理解點到直線的距離和兩條平行線之間的垂直線段都相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什么叫做垂線?
2.舉例說一說生活中的垂線。
3.怎樣畫垂線呢?
(板書課題:畫垂線)
二、自主探究
1.議一議:在三角尺和直尺上你能找到垂線嗎?
分別指名用三角尺和直尺指一指,說一說。
教師: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幫助我們畫出垂線。
2.教學例2。
(1)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A.說一說:用三角尺怎樣過直線上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B.課件演示畫法,學生觀察。
C.學生動手畫一畫。
D.引導歸納畫法和步驟:
a.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已知直線重合。
b.沿著已知直線移動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頂點與直線上的已知點重合。
c.沿另一條直角邊畫一條經過已知點的直線,所畫直線與已知直線互相垂直。
(2)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A.學生獨立試著畫,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畫法。
B.歸納畫法步驟,指名說一說。
(3)教材第58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畫一畫,指名板演。
3.教學例3。
(1)從直線外一點?A?,到這條直線畫幾條線段。量一量所畫線段的長度,哪一條最短?
教師演示,學生自己試著畫一畫,量一量,可以小組討論交流。
結論: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叫做這點到直線的距離。
(2)出示一組平行線。
在直線a上任選幾個點,分別向直線b畫垂直的線段。量一量這些線段的長度,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自己動手在教材上這組平行線中畫一畫,量一量。指名說說你的發現。
(板書:與兩條平行線互相垂直的線段的長度都相等)
4.鞏固練習:
教材第59頁“做一做”。
小組討論交流,說說你是怎么想的?該怎樣做?
三、實踐應用
1.教材“練習十”第6題。
議一議,說一說你的想法,讓大家評一評。
教師歸納說明:
測量時使皮尺經過落點并與起跳線互相垂直。
2.教材“練習十”第7題。
小組討論交流,說說自己的方法和理由。
3.教材“練習十”第4、9題。
學生自由完成,在小組內交流檢查。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活動,你學到了什么本領?
【教學反思】:
1.教學畫垂線的方法時,應該把直線的位置方向進行變換,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真正理解垂直的含義。
2.“點到直線的距離”是這個點到垂足之間的長度,個別學生理解得不好。
3.在綜合練習過程中應重點指導個別學生強化訓練。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5頁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用優化的思想去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重點難點】:
重、難點:對烙餅問題的探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播放錄像:媽媽烙餅的過程。
學生觀看后,教師提問:剛剛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在剛才的錄像中媽媽是怎樣烙餅的?(學生回答,教具演示)
要把1張餅烙熟,就必須兩面都烙好,也就是說一張餅有正、反兩個面。如果烙一面要3分鐘,誰能很快地告訴我,烙1張餅要多長時間?
教師:那烙2張餅呢?(生答:12分鐘或6分鐘)
要求6分鐘的同學說出理由。
教師:6分鐘的同學想法真不錯,想到同時烙,這樣就節省了時間,餅很快就烙熟了。
教師:同學們的思維真是活躍,為了節約烙餅的時間,想出了很多的方法,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些類似烙餅的數學問題。
(板書課題:烙餅問題)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教材第105頁例2。
(1)課件出示第105頁中的例2。
教師:如果我們要烙3張餅,每次只能烙2張餅,兩面都要烙,每面3分鐘,烙3張餅,怎樣才能盡快吃上餅?同學們有什么好方法呢?
(2)組織討論交流。
安排學生在小組中充分討論、交流,然后分小組進行匯報。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方案:
①烙1張餅要6分鐘,烙3張餅要18分鐘。
②烙2張餅用6分鐘,再烙1張用6分鐘,只用12分鐘。
教師追問:還可以怎樣烙?
引導學生思考:要盡快地吃上餅,每次能烙2張餅,能不能保證鍋里總有2張餅在烙呢?應怎樣安排?
(3)歸納最佳方案:
①放第一、二張餅烙3分鐘;
②將第一張餅翻面,取出第二張,同時放入第三張餅,再烙3分鐘;
③取出烙好的第一張餅,再放進先取出的第二張餅,同時將鍋里的第三張餅翻面,再烙3分鐘,這樣只用9分鐘就烙好了3張餅。
(4)自己用替代品(圓形紙)在桌面上操作一次。
讓一名同學操作,其余學生記錄時間,體會烙餅的方法。
2.如果要烙4張餅、5張餅、6張餅呢?
(1)組織學生根據剛才的方法在小組中用圓形紙操作試驗。
(2)教師提問: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用表格記錄下同學們操作的結論,并小結:烙餅的張數乘3,就是所用的最短時間。
三、實踐應用
1.完成教材第105頁“做一做”第2題。
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答,然后小組間相互訂正,交流討論。
2.完成教材第107頁練習二十第2題。
學生獨立思考,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單價數量和總價教學設計07-05
《單價、數量、總價關系》教學設計06-20
單價×數量=總價教學反思07-04
《單價×數量=總價》教學反思01-07
單價、數量、總價數量關系教學反思范文09-03
單價數量總價教案及反思07-04
《單價數量總價》的評課稿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