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細菌》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生物《細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
2.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通過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了解細菌有利于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通過細菌發現的過程,闡明了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征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
2.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特征及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
3.教學難點
巴斯德實驗的理解;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的原因。
4.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準備
準備細菌的形態、結構等圖片資料,顯微鏡,細菌永久涂片。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建議
本節課的導入可以這樣設計:
首先從顯微鏡的作用入手,進而引出顯微鏡的發明對認識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義;然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產實踐,使學生對這“熟悉但不了解”的細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與細菌有關的錄像或引用各種媒體上對細菌的最新報道等,引入新課。
在學習顯微鏡的發明和巴斯德實驗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在觀察細菌的形態時,教師可有目的的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
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征。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
對于細菌的分裂生殖及芽孢的形成,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材無法將動的過程展示出來,學生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不易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展示或用課件畫面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節教學建議以觀察、討論為主,要重視學生推測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2.案例的設計思路
以一系列的生活實例出發,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欲望。
讓學生用顯微鏡親自觀察身邊的細菌,進而了解細菌的特征,理論上,這樣會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實際操作會有較大難度。因此可以讓學生觀察細菌的永久涂片以及細菌形態結構圖片。
細菌的生殖及芽孢的形成過程,可以借助課件畫面展示,這樣可以化靜為動,易于學生接受,從而突破了難點。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出一系列問題,如你的手上有細菌嗎?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你的衣服上有細菌嗎?通過這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又提出問題:那么你了解細菌嗎?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新授
細菌的發現
(1)過渡:為什么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了解細菌呢?(細菌微小,肉眼看不見)
(2)學生閱讀課本58頁~59頁,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發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進程,進而認識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對于巴斯德實驗,教師提出問題: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學生討論、交流看法)
(3)指導學生了解巴斯德實驗。這是一個對照實驗,變量是有無細菌進入。
(4)小結: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過渡:細菌很小,所以我們雖然時時刻刻在接觸它們,卻看不到,那么,它們的形態、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
(2)學生用顯微觀察細菌永久涂片,并對細菌的形態進行討論、交流。
(3)屏幕展示細菌形態圖片,使學生對細菌的形態有一個理性的認識,然后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
(4)過渡:細菌的形態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細菌的結構怎樣呢?
(5)展示細菌結構圖片。學生就細菌結構進行討論,并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
(6)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
(7)小結:細菌有桿狀、球狀、螺旋狀等不同形態,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是: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有的還有莢膜、鞭毛、另外,戲劇沒有葉綠體,所以只能靠分解現成的有機物生活。
細菌的生殖
(1)過渡:我們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樣繁殖的?(有性生殖)那么細菌是怎樣繁殖的呢?
(2)課件展示①細菌的生殖過程;②芽孢的形成過程;③芽孢遇到適宜條件萌發過程。學生觀看后討論:細菌是怎樣生殖的?然后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并組織學生討論:細菌的哪些特點和它們的分布廣泛有關?
(3)小結:細菌靠分裂進行生殖。有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后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細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幾乎無處不在。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是本章的重點內容,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非常重要的生物,作為分解者,它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教材從細菌的發現、形態、結構、營養方式等方面講述了細菌的基本知識,了解細菌有利于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由于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所以教材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滲透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由于細菌的個體很小,其形態和結構特點又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所以我通過展示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的圖片,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從而得出細菌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的結論;再通過“觀察與思考”材料,讓學生說出細菌的結構。通過與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相比較,突出細菌的特征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根據細菌沒有葉綠體,引導學生推測細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絕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生活方式是異養的結論。細菌的生殖我是通過書中的技能訓練來讓學生來體驗,并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2、描述細菌的形態特征和結構特點。
3、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比較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圖片,了解細菌的形態特征和結構特點,并進一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2、觀看教師展示的細菌分裂圖片和課件,了解細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2、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對科學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識到講究個人衛生的必要性。
學習重點:
1、細菌的形態特點和細菌的結構特征以及細菌的營養方式。
2、細菌的生殖方式。
學習難點:
1、巴斯德實驗的理解。
2、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學習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和營養方式;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觀察細菌形態和對問題的分析、比較,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繼續樹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是相互聯系、互相影響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細菌結構特點及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細菌細胞結構特點,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相同點及顯著區別,明白為什么把細菌從植物中劃分出來。
(2)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為重點之二。腐生細菌等微生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著生態系統中物質轉化的動態平衡和自凈作用。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從而為學習高中生物學生態系統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礎。
(3)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為重點之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客觀事物。了解細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表現在有利與有害兩個方面,從而糾正許多人誤以為細菌都是有害的錯誤觀念。
2.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及了解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1)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是本章的難點之一。細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數量極大,與人類關系密切,但因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特別是有些地區的學校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如顯微鏡、顯微投影儀、錄像設備和微機等,所以教師難以進行直觀教學。
(2)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二。因為初一學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識很少,也沒有接觸生態系統的概念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知識,因而講透細菌在促進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1.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如:你們見過細菌嗎?聽說過細菌嗎?能否描述出細菌的樣子?在學生議論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由此引入新課,教師接著指出:細菌分布廣泛,無論是空氣、水、土壤還是每個人身上都有細菌生活。但它是單細胞生物,個體十分微小,所以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們就要了解一下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2)關于細菌形態的教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教學。①用高倍顯微鏡演示細菌的三種形態;如果有教學設備的學校最好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高倍顯微鏡進行觀察。②可以用顯微投影儀投影放大細菌的三種形態。③播放細菌顯微結構和亞顯微結構的錄像片段。④以上設備都沒有,教師可讓學生參看書中的顯微照片及插圖,同時教師用粉筆在黑板上邊講邊畫出細菌三種形態的示意圖。接著教師總結出細菌的形態:單細胞個體,從形態上分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類。
(3)細菌的結構特點,該教學內容由于學生沒有學過有關知識,可用講述法。首先課前要準備好細菌結構的模式圖。如果沒有,教師可參照書上有莢膜的細菌結構示意圖畫一個。對照圖來講述細菌結構特點時,注意讓學生與前面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進行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注意強調: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是細菌細胞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重要區別,所以細菌不屬于植物范圍。另外,有些細菌具有特殊結構如:①有的細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動。②有的細菌在細胞壁外有莢膜、具有保護作用。
關于芽孢,教師應該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細菌總的特征,不是所有細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該菌種的休眠狀態,稱休眠體。注意說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一個細菌只能生成一個芽孢,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孢萌發形成一個菌體。芽孢對惡劣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壁很厚滲透性差,含水量極少。殺滅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壓蒸氣滅菌法。一般情況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師可以補充講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例如:有些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產生晶體內含物,稱副芽孢體。蘇云金桿菌和日本甲蟲桿菌等產生的副芽孢體對某些昆蟲有強烈毒性,因此有些國家用蘇云金桿菌等細菌作為殺蟲劑又稱生物農藥,既能消滅害蟲又不污染環境。
2.細菌生命活動特點:
(1)在講述細菌的生殖過程中要強調分裂生殖是單細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點是簡單、快速,屬于無性生殖。在講述生殖過程中,教師可參考教參中的示意圖邊講邊畫。
(2)細菌的營養方式的講述可用談話法。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①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獲得營養物質的?②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是什么?③細菌不含葉綠素,它怎樣獲得營養?經討論后,教師做必要的總結。這樣學生就可以推論出細菌與植物的營養方式有本質的不同。接著引出異養的概念以及腐生細菌與寄生細菌的概念。強調腐生和寄生細菌的區別:腐生是從已死的或腐爛的動植物組織中獲得有機物;寄生是從活的動植物體內或體表來吸取有機物來生活。
3.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1)細菌對自然界的意義:本內容教師可運用講述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都有著誕生、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這是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物體死亡后是否永遠保留在地球上?為什么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讓學生回答,誰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細菌的具體作用需要教師來講述。下面教師可畫簡圖讓學生連線填充說明三者之間的關系。
為加深學生了解腐生細菌對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作用,可布置課外小實驗,讓學生完成:
用一個廣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蟲的尸體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蓋。上面做好標記,過一段時間挖出來觀察,看看有何變化。
(2)在講述細菌與人類的關系之前,先讓學生討論,①細菌對人類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現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現在何處?而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要強調多數細菌對人類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數種類。糾正細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認識,培養學生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看待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上的問題。布置學生看課外讀物的內容。
4.本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細菌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范圍很廣,特別是近些年來在環境保護、分子遺傳學、基因工程、制藥業等等在講課時可以滲透這方面的信息。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4
《細菌》這一課題是人教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生物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節,下面我從五個方面闡述說課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細菌是單細胞的生物,所以必須以前面學過的動植物細胞的知識為基礎,細菌的營養方式需要植物體內的葉綠體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識來引導,細菌的個體微小,需要借助顯微鏡,又必須有顯微鏡的知識,而學習了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方式才能為理解細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續前輔后的作用。本課安排在學習了動物、植物細胞的基礎上來進行,通過與動物植物細胞的比較來進一步學習細菌的結構。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菌類是分解者,菌類雖然多數個體較小但在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菌類和動物植物一起構成了整個生物界。
(二)、本節的學習目標及依據:
依據: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及學生實際。
知識目標:
1、讓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征;
2、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3、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現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
做基礎;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會思考,學會理論聯系實際。
德育目標:
1、通過點出日本侵略者慘無人寰的行徑激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減少細菌的感染,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本節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處理:
(一)學情分析:
由于班內學生成績相差懸殊,且初二學生的形象思維仍占優勢,注意力容易轉移,學生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為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注意直觀性原則,用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不失時機的作出鼓勵的肯定,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從而努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學設計:
本節課安排一課時;課堂教學中,應通過閱讀細菌的發現史,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出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認識的進程,進而認識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介紹巴斯德的科學研究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討論題“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點。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
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菌是通過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在學生了解了細菌是如何度過惡劣環境的內容后,可引導學生完成練習第一、二題的討論和交流,然后,讓學生回憶人的呼吸等內容,思考并回答練習第三題,發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一)教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本節課采用觀察法,結合比較歸納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二)學法:
1、通過學生對“細菌的發現”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導下,利用一環扣一環的問題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發現知識,歸納知識結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掌握學習重難點。
四、教學過程的實施:
(一)新課導入:采用抗戰期間日本人以細菌作為生化武器導入新課:日本人用抓來的中國人來做細菌試驗,使無數的中國軍民慘遭毒害;從來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
(二)細菌
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書本資料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注意小結,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通過對列文虎克發現細菌和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這段的閱讀,讓學生了解科學的成功需要以技術的進步和精細的實驗做基礎,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
(三)細菌的形態結構:
本部分通過觀察掛圖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細菌的三型,通過具體的數字形象的比喻理解細菌個體的大小。通過和老師一起繪細菌結構圖,加深對細菌結構的認識,然后再通過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和細菌的比較來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四)細菌的生殖:
通過計算讓學生認識到細菌繁殖速度之快,四個小時后100個細菌將繁殖成25600個通過這一活生生的數字引起學生注意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并了解細菌的生殖方式為分裂生殖。強調芽孢不是細菌的繁殖方式,而是休眠體,是對不良環境的適應,從而認識細菌的適應能力強,分布廣泛。
(五)練習鞏固
通過本節的學習掌握了細菌相關知識,為了反饋課堂掌握情況,讓學生對課后P61的技能訓練和練習進行知識鞏固。最后讓學生繪制細菌結構圖,加深對細菌結構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1、列文虎克:發現細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二、細菌和形態和結構
1、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2、結構: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寄生、腐生、共生)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列舉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3、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養學生課前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交流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評價能力。
5、通過對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類關系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從正反兩個方面辯證地看問題。
6、引導學生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系。
三、課前準備
教師:真菌引起農作物患病的標本;CAI課件。
學生:收集查閱有關資料,預習教材;課前探究“觀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爛”,采集的地衣。
四、課時分配
一課時
五、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五章
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思考老師所提出的設問,立刻融入到本節課的學習氛圍之中。
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設問:假如沒有細菌和真菌生物圈會是什么狀況呢?
第一節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各小組展示探究“細菌、真菌使食品生霉、糜爛”的結果。爭相回答思考題,其他同學可補充。
觀看大屏幕。然后討論,并回答問題。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細菌和真菌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為食
請小組展示交流探究結果。
認真傾聽,給予肯定評價。演示CAI課件(展示細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提問: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什么作用?對回答給予鼓勵和提示。
2、細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引導思考:細菌、真菌與動植物和人的關系是怎樣的?
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與動植物共生
觀看大屏幕。對細菌和真菌給人體帶來的危害感到震驚。列舉自己生活中的有關實例。如扁桃體炎、腳癬等。積極思考,爭相回答。
學生列舉出利用細菌和真菌可生產出“抗生素”,而抗生西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觀察本地農作物患病的標本圖片。對真菌、細菌的危害作用感到震驚。認識農作物病害對農作物的影響。
列舉微生物農藥如春雷霉素、慶豐霉素等。
認同“以菌治蟲”的優點。
觀看大屏幕:觀察地衣的生活環境和形態,初步理解“共生”。
觀看大屏幕:觀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理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小組討論回答思考題,總結出生物固氮的優點:環保、高效、節能、收益大等。
看書了解細菌與動物的共生
提問:了解維生素B、K對人體有何益處?
大屏幕展示細菌、真菌使人患病的圖片,提問:這與細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關嗎?
引導思考:1、我們能否利用細菌和真菌治療疾病?
2、怎樣才能預防和防止動物或人患病?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3、細菌和真菌會給農作物帶來哪些危害?(請同學列舉)
提問?能否利用細菌和真菌來防治農業病蟲害?
指導學生閱讀“以菌治蟲”。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講解地衣和共生的概念。
講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引導學思考“生物固氮”的優點?
指導學生看書,了解細菌與動物的共生,提示維生純潔B/K對人體有何益處。引導學生思考有關細菌、真菌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會實驗觀察細菌的形態結構。
(2)學會比較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圖,知道細菌的結構特點。(重點、難點)
(3)知道細菌的生活方式、營養方式及細菌生命活動的特點。(重點)
2.能力目標
(1)增強把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相聯系的能力。
(2)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總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對細菌的學習,使其認識到講究衛生、維護人體健康的必要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了巴斯德的曲頸瓶實驗及結論,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動的探究方法,能闡述植物和動物的細胞結構,為學習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奠定了基礎。并且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圖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為討論交流活動獲取知識做好了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資料、圖片、視頻、制作課件。
學生準備:查閱有關細菌的發現、發布、形態結構方面的資料。
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同學們一定見過這些現象:你生病拉肚子,醫生告訴你要注意飲食衛生,吃飯前媽媽總是讓你先洗洗手,吃剩的飯菜存放久了就會變質這些都與什么生物有關系呢?
那么細菌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與我們的關系又是怎樣的?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細菌的世界,了解未知的奧秘。
出示課題:細菌生1:巴斯德的實驗告訴我們,肉湯變質是細菌引起的。
生1:這些都與細菌有關系
學生觀看圖片,通過教師的講述對圖片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通過實例,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一)
15分鐘知識點一:細菌的形態結構
1.閱讀下面小資料來認識一下細菌:從小資料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小資料】細菌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 51030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大約1000個細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長;細菌廣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科學數據顯示,一雙未洗過的手上最多有80萬個細菌,一克指甲污垢里可藏有38億個細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種細菌。
過渡:細菌那么小,我們用肉眼能看到嗎?要想觀察到它們,需要借助顯微鏡才行。
演示實驗:觀察細菌
1.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110頁實驗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驟并討論完成下列內容:
(1)小組內共同回顧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2)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時,為什么要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觀察的物像?
(3)轉換高倍物鏡時,為什么要轉動轉換器而不能直接扳動物鏡?
2.請2位同學到前面演示操作步驟,要求其他同學仔細觀看,指出其不足之處。
3.用電子攝像頭連接到電腦上,投射出顯微鏡下的物像,(或提前做好圖片)指導學生觀察并描述細菌的形態如何?
4.課件展示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菌,指導學生更清晰的觀察放大倍數更大的細菌:細菌有幾種形態?
總結:細菌的形態有三種,及球形、桿形和螺旋形。
5.課件展示:幾種細菌不同的形態圖,讓學生區別分類歸納。
過渡:雖然細菌的形態各不相同,但基本結構卻是相同的。
6.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教材圖2.3-6,結合相關課文內容,思考下列問題:
(1)從結構上看,細菌是單細胞的還是多細胞的?
(2)細菌的細胞基本結構有哪些?
(3)有的細菌還有一些特殊結構,分別是什么?這些特殊的結構對細菌有哪些作用?
精講:細菌都是單細胞的,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都有遺傳物質。有的細菌還有鞭毛、莢膜等特殊結構。
7.指導學生比較植物、動物細胞
和細菌細胞的結構特點,列表比較它們在結構上的異同點。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遺傳物質成形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
植物細胞有有有有有有有
動物細胞無有有有有有無
細菌細胞有有有有無無無
想一想:細菌的細胞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相比較,在結構上的最大區別是什么?從結構上看,哪種細胞更低等?
精講:細菌細胞比動植物細胞結構簡單,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遺傳物質,屬于原核生物,而動植物屬于真核生物,因此,細菌比動植物低等的多。
過渡:細菌的結構如此簡單,個體又那么微小,它們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動的?又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
認真閱讀資料,從中提煉信息。
生1:細菌十分微小。
生2:分布很廣。
生3:細菌的種類繁多。
生4:我們要經常洗手、講究衛生才能減少身體上細菌的數量。
小組內回顧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并討論其他問題,嘗試回答:
生1:低倍鏡視野大,容易找到物像,而高倍鏡視野小,不容易找到物像。
生2:直接扳動物鏡易導致鏡頭松動而損毀顯微鏡。
兩名學生代表到前面操作,其他學生認真觀察他的操作是否規范。并思考問題。
全體學生觀察顯微鏡下的細菌,嘗試描述細菌的形態。
生:球形、桿形、螺旋形等。
繼續觀察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更清晰的認識球形、桿形和螺旋形的細菌。
迅速判斷、并搶答。
認真觀察細菌結構示意圖,閱讀課文,回答:
生1:細菌是單細胞的
生2:細菌的基本結構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壁和遺傳物質。
生3:有的細菌還有莢膜,對細菌的內部結構起到保護作用。
生4:有的有鞭毛,能使細菌運動。
回顧植物、動物的細胞結構
比較細菌細胞與植物、動物細胞的結構,總結出細菌的主要特征。
比較后回答: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沒有線粒體、葉綠體。
認真聽教師精講,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區別。
添加這個小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資料提取一下有關細菌的知識,對細菌有初步的認識。通過數字,體會細菌體積之小、數量之大、分布之廣、與人體關系之密切。
通過復習,對顯微鏡的操作步驟熟練掌握,進一步學會由低倍鏡轉換成高倍鏡的操作方法,循序漸進。
教材在此處第一次安排高倍鏡的使用,因此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設計這兩個討論題,能有效的增加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對以后使用高倍鏡觀察物像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學生親自操作,鍛煉了學生熟練使用顯微鏡的能力,并讓學生對細菌的形態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對剛學的知識進行聯系、鞏固。
設計這3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觀察圖時有一定的目的性,降低難度,起到導的作用。
學生已經學習了動植物的細胞結構,通過比較分析它們與細菌細胞之間的異同和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比較、歸納能力。同時讓學過的知識得到鞏固。
通過引導學生列表比較,自然而然的發現細菌的突出特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處給學生介紹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更高等,幫助學生建構結構越復雜的生物越高等的生物學觀點。
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二)
10分鐘知識點二:細菌的生命活動
1.指導學生自主學習111頁有關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細菌細胞內沒有葉綠體,它是如何獲取有機物的?
(2)我們把這種營養方式稱為什么?
(3)細菌在分解有機物獲得能量,對氧氣的需求相同嗎?
總結:可見大多數細菌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的,需要從外界獲取有機物,我們把這種營養方式稱為異養,異養有分為腐生和寄生。
點撥:根據細菌對氧氣的需求,我們把細菌分為好氧菌和厭氧菌。
2.課件播放(細菌的繁殖過程和芽孢的形成視頻),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
(1)細菌是如何繁殖的?
(2)細菌繁殖的速度如何?
(3)當遇到不良環境時,細菌是如何度過的?
點撥:芽孢不是生殖細胞,和前面學過的孢子不同。芽孢是一種休眠體,可以生存十幾年,當環境適宜時,休眠體就會重新萌發成細菌。
算一算:你手上現在有1個細菌,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假設每二十分鐘繁殖一代。四個小時后,你手上細菌的數目有多少?如果繼續計算下去, 48小時后呢?
過渡:細菌的繁殖能力特別強,幾乎無處不在。尤其看了電視劇《731》以后對細菌更深惡痛絕。你認為細菌對人類是有利還是有害?帶著問題自學課文,討論并回答問題:
生1:有些細菌靠分解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獲得有機物,這種營養方式稱為腐生。
生2:有些細菌是直接從其他生物體內吸取營養物質,我們稱之為寄生。
生3:不同的細菌對氧氣的需求不同,有些細菌需要氧氣才能生活,有的在無氧條件下分解有機物獲得能量,也有的有氧無氧都可以進行。
帶著問題仔細觀看視頻,并嘗試回答。
生1:細菌是通過分裂生殖的。
生2:在條件適宜時,細菌每隔2030分鐘就分裂一次,分裂的速度特別快。
生3:當遇到不良環境時,細菌內部形成芽孢,度過不良環境。
動手算一算,看看結果如何。
生:細菌繁殖的速度真快!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和思維、歸納能力。
通過總結和精講,拓展自養和異養的概念,好氧菌和厭氧菌的分類,在生活中經常出現這些名詞,因此有必要拓展。
細菌的分裂生殖和芽孢的形成是難點,比較抽象,此處利用一段視頻動態的展示其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突破難點。
通過點撥,引導學生正確區別芽孢和孢子,理解生物能適應環境的觀點。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
2、嘗試采用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學會與人的合作與交流。
4、知道細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條件和不同細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條件。
5、認同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從宏觀上介紹細菌和真菌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如何在培養基上區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同細菌和真菌分布廣,讓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習接種和對培養細菌和真菌的操作,體驗與人的合作與交流,為學生學習生物技術打下了基礎。教育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了解身邊的生活環境,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教學重點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特點;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
3、教學難點
探究活動中各小組成員要做好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做好觀察記錄。
4、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變質的牛奶、米飯、長“毛”的饅頭、長有木耳的樹樁、蘑菇、足癬和背癬的圖片、培養菌落實物、實物投影儀、瓊脂、培養皿、燒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燈、吸管、三腳架、無菌棉棒、鑷子、放大鏡。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可以用以下方式導入新課:
①教師提問:“細菌和真菌是什么樣的?它們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樣知道細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學生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細菌和真菌方面知識的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聯系食物變質、物品發霉等生活經驗,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③教師開門見山提問:同學們,你們想了解有關細菌和真菌的知識嗎?由學生提出問題,從而進入新課。
④可以從生物的分類引出細菌和真菌。
學習菌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并閱讀相關內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態菌落圖片或課前培養好的菌落。
關于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自學,也可以先行對各小組組長進行課前培訓,讓它們在課堂上演示講解。
在研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時,教師可以利用課文創設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也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經常活動的環境或接觸的物體設計探究方案。在課堂上教師要提供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設計方案,鼓勵學生提出多種不同的方案,同時要建議全班各組選擇的環境盡可能不同,以保證探究實驗的結論更近事實。在實驗結束后,要利用課上時間,讓各小組交流對細菌和真菌分布特點的研究成果,使學生通過探究活動認識細菌和真菌分布的特點;綜合課后練習,讓學生認同細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樣也要一定的條件。
本節教學建議以觀察、自學討論法為主,輔以講授、演示、閱讀等法。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
2、案例設計思路
從生活經驗中提出質疑,引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些常見的真菌,學生從實物中獲得有關真菌的感性認識,同時也產生認知矛盾:怎樣才能看見細菌?激發興趣,自然引出“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教師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因為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比解答一個問題更有意義。
通過觀察,使學生主動地獲取有關細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點的知識,使學生對細菌和真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實物、圖片的展示,引導學生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
“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教師通過質疑,鼓勵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進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幫助本組設計完善的方案,最后組織各小組匯報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師通過展示變質的米飯、牛奶、長“毛”的饅頭,提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問題,從而導入新課。
教師詢問:對于細菌和真菌,你們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識?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并進行歸類,選擇幾個比較典型的問題作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內容。
教師展示木耳、蘑菇、長“毛”的饅頭,引導學生觀察真菌。質疑:變質的米飯、牛奶是由細菌引起的,而我們不能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到細菌,應怎樣才能讓其露出“廬山真面目”呢?導入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學生閱讀課本56頁“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教師邊講解邊演示“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并指出注意事項:
①要對所用材料用高溫滅菌。
②培養皿要冷卻后再用,并且不要隨意打開培養皿。
③接種時要用無菌棉棒,避免污染。
④要進行恒溫培養。
質疑:有關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同學們還有那些疑問?留給學生思考發言的時間。師生共同解決疑問。
教師分發課前培養的菌落實物給各小組,學生自學課本55頁最后一段到56頁第一段。教師建議學生先看書后觀察、討論,知道如何區分細菌和真菌菌落。
教師展示長霉的物體(面包、水果、衣物),長有木耳的樹樁,真菌寄生在人體皮膚表面使人得足癬、背癬的圖片,引導學生根據實物和圖片思考討論說出細菌和真菌分布在何處?學生觀察、討論并獲得新知。
質疑:在怎樣的環境條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細菌?學生思考,得出結論,認同細菌和真菌分布廣泛。
教師質疑:細菌和真菌分布廣泛,那么在哪種環境中會更多,哪中環境中會更少呢?請同學通過探究活動,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教材57頁的提示,指導學生選定自己想要檢測的環境(建議學生選擇自己經常活動的環境或經常接觸的物體)設計探究方案。小組討論完后,教師要組織各小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節課上時間交流研究成果。
小結:通過本節課,同學們學到了什么?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
②了解細菌的形態類型、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特點。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巴斯德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探究細菌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②通過細菌與動植物細胞比較,推測細菌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標:
①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②重視搞好個人衛生。
二、重點和難點:
①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②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細菌的發現
1、過渡:為什么我們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卻又不了解細菌呢?
2、學生閱讀課本58—59頁。
3、知道了解巴斯的實驗。
(二)細菌的形態結構:
1、過渡:細菌很小,卻看不到,那么它們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呢?
2、細菌圖片展示。
(三)細菌的生殖:
1、過渡:我們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樣繁殖的?
2、課件展示。
(四)課堂練習:
(五)作業:
附板書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形態、球形、桿形、螺旋形;
2、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認識菌落的外觀形態,辨別被細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過學生介紹,分析培養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操作過程,嘗試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
3、探究細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實驗結果,歸納適宜細菌真菌生存的環境條件;
4、根據所學知識,對其他小組的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并闡述自己的論據,培養相關的科學素養;
5、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學現象,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開拓創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細菌和真菌的培養的實驗操作過程、設計探究細菌和真菌分布的實驗方案,通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2、難點:利用事實說明細菌和真菌的分布狀況,總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長的條件。
課前準備
1、變質的水果等食物、發霉的食物、感染細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長有細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養基或斜面培養基實物
3、空白培養基以及配置培養基所需要的藥品;
4、放大鏡
5、有條件的可配備實物投影儀
6、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興趣小組,進行配置培養基和培養菌落的實驗
教學設計
本節教學分為兩課時。
課時一: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細菌和真菌嗎?觀察細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導學生產生興趣,提供實物細菌和真菌的培養過程興趣小組同學介紹配置培養基和接種、培養細菌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培養基成分,總結歸納實驗操作的要點我們的周圍有細菌和真菌嗎?如果有,它們喜歡呆在哪里?觀察生活中的細菌和真菌,討論設計探究活動方案,課后實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實物,引導學生產生興趣;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課時二:
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導入:我們周圍的環境中,哪里細菌、真菌比較多?學生展示探究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分析適宜細菌和真菌生活的條件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歸納和總結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利用現有知識,預測實驗結果,并闡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實驗方案和結果,組織學生辯論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教師: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周圍的環境里,存在很多細菌,可誰也沒有真正看見過。為什么呢?
學生回答:它們太小了,要用顯微鏡看。
教師:在我們的生物小組里,同學們卻用肉眼觀察到了細菌的生長。他們是怎么看到的呢?請生物小組的同學介紹一下:
主要教學過程:
學生:首先,我們看到的不是細菌,是細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們先制作了培養基。我們把牛肉膏、蛋白胨、鹽、瓊脂和水加熱混合。
教師:對不起,打斷一下。哪位同學能分析一下,培養基里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學生:牛肉膏應該是營養物質。
教師:還有什么成分屬于營養物質嗎?
學生:蛋白胨、鹽。
有的同學提出瓊脂,在同學中引起了爭議。經過閱讀課本和興趣小組同學的說明獲得了答案。
學生:瓊脂是凝固劑。
學生繼續匯報:配置好培養基后必須高溫滅菌,否則細菌就長得到處都是了。滅菌后趁熱分裝在培養皿和試管中,試管和培養皿也要滅菌。等培養基凝固后,我們將其暴露在空氣里,細菌就落到培養基上,這是接種。然后將接種后的培養基放到溫暖的培養箱里培養,細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個個菌落。
教師:為大家展示學生們培養的細菌和真菌菌落,請同學們觀察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學生:有的光滑,有的長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綠色、黑色、米色、黃色等。
教師:根據課本中的描述,你能從菌落形態、大小和顏色區分出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嗎?
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指認細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師:我們已經認識了細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們周圍,那些地方細菌真菌比較多呢?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設計實驗方案,限時5分鐘,小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學們投票選出最感興趣的選題,中選的小組將從老師這里領取兩個配置好的培養基,繼續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方案,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路,投票評選最有科學性的、最吸引人的實驗方案。
教師:雖然這一次我們只有三個小組獲得了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但其他同學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現成的材料來培養細菌和真菌。下節課希望大家都能參與展示自己的實驗結果。
課時2:
教師:上節課后同學們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
案分別進行了實驗,下面就請同學們將實驗的結果展示給大家看看,并進行簡短匯報。
學生:我們比較了廁所和食堂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廁所中央的地面上,一個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里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說明廁所里的細菌比食堂里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廁所中人的糞便含有很多細菌,而且打掃的程度沒有食堂里好。食堂經常用洗滌劑進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細菌就比較少。
教師: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細菌的攜帶者,清潔劑和消毒劑都可以減少細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雖然在廁所里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明顯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計算霉菌的菌落數,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顯高于廁所中的。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食堂里吃的多。營養多。
教師:可見,對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營養物質。
學生:我們比較了教室和操場的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是:準備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教室中央的課桌上,一個放在操場看臺的地面上,打開蓋暴露在空氣中三分鐘,蓋上蓋放在培養箱里培養。這是我們組的實驗結果,(通過食物投影儀展示)。
我們看到在教室里接種的培養基中,菌落數目高于操場上的,說明教室里的細菌比操場多。我們推斷的原因是:教室通風情況比較差,所以細菌比較多。
(學生繼續比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細菌和真菌;濕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細菌真菌等,總結出:營養、潮濕、溫暖、人類和動物的活動等條件有利于細菌真菌的分布;通風、洗滌劑、消毒劑、紫外線會減少細菌真菌的分布。)
教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另一組實驗,他們比較了學校中心花壇和學校門口大馬路邊的空氣里的細菌。實驗方案和同學們的一樣:他們準備了兩個同樣的培養基,一個放在中心花園的草坪上,一個放在馬路邊上,打開蓋三分鐘后,蓋上蓋放在培養箱里培養。請同學們預測一下哪個的菌落多?為什么?
(同學們各抒己見,激烈辯論)
學生:馬路邊多:那里塵土飛揚,還有汽車尾氣。
學生:中心花壇多,那里潮濕、很多落葉作為營養。
學生:馬路邊更通風細菌少。
學生:紫外線強烈,細菌不容易生長。
學生:汽車尾氣是污染,對細菌的生長更不利。
學生:馬路邊人來人往,細菌多。
學生:中心花園還有很多蚯蚓、蟲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細菌,都會散播到空氣中。
教師:經過學生討論,大多數同學認為中心花園里細菌比較多。是不是這樣呢?請小組的同學展示他們的實驗結果。
學生:(通過投影儀展示)我們可以看到:中心花園和馬路邊的細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剛才其他同學展示的都多。兩者比較起來,中心花園的細菌真菌還是明顯比馬路邊多。理由大家都已經說了。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還有很多同學自己在家里利用簡單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實驗,下面請這些同學也來展示一下他們的成果。
學生:展示自己用果凍、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實驗。
教師:同學們愛好鉆研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為他們鼓掌。
教學反思
在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班額過大一直是困擾教學實踐的難題。課堂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混水摸魚;課堂展示過程中,有的學生不聽其他同學的發言,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展示所有學生的設計。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這次討論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的時候,我就采取了競爭答辯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個小組進行比賽,最先書寫完成完整的探究計劃的4個小組可以參與競爭答辯;然后要求全班同學從在參與競爭的4個小組中,投票選擇2個設計科學、創意新穎的方案。這三個小組將獲得教師提供的培養基。這樣,小組為了盡快完成設計方案必須積極參與,分工合作;同學們為了參與評選必須專心傾聽。這樣就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大家的競爭意識。為了獲得最有創意的方案,大家開動腦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設計方案的品質。無須擔心沒有獲勝的其他小組喪失了學習的機會,一方面大家可以輪流參與,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簡單材料進行自己的探究實驗。對于自己進行實驗的同學,可在記分等方面給以各種形式的表揚。這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在實驗結果展示過程中,以辯論的形式預測實驗結果,是課堂的一個高潮。這個亮點不是我事先設計的,而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然而然發生的。"學校的中心花園和馬路邊"這個課題也是學生提出來的。這個課題選擇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覺認為馬路邊很"臟",但通過闡述理由,很多同學認識到花園的條件更適宜細菌和真菌的存活。這種通過自己的知識預測事件發展,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而通過辯論的形式,讓更多的學生樂于參與,也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好方法。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基本形態,識記細菌的結構特點,通過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2.通過分類、對比等活動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菌的形態、細菌的基本結構及其作用、細菌的特殊結構。
難點:區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區別。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圖釘不同放大圖片,意識到細菌是很微小的,細菌除了小還有哪些特點?微小的細菌具有什么樣的結構?通過這幾個問題。順勢引出課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二)新課講授
1.細菌的形態
教師描述:十億個細菌堆疊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問:想觀察到這么小的細菌需要借助什么結構呀?(高倍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觀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細菌的圖片,引導學生對細菌不同形態進行描述,引出細菌的不同形態:球菌、桿菌和螺旋菌。教師講授細菌多是單細胞生物,獨立生活。
過渡:細菌具有不同的類型,但是它們為什么卻都屬于細菌?
2.細菌的結構
出示細菌結構模型,對照教材上的細菌的結構模式圖,從內到外觀察細菌的結構特點,以小組的形式共同歸納總結出細菌的基本結構。教師板畫,請學生填寫名稱。
(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鞭毛、莢膜。)
通過多媒體播放細菌的運動的視頻,提問:是否所有細菌都具有鞭毛和莢膜?鞭毛和莢膜具有怎樣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幫助細菌進行運動,莢膜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還與細菌的致病性有關。)
隨后引導學生將細菌與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進行比較,有什么不同?
(細菌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
從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與植物細胞比較,得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為異養。
(三)鞏固提高
結合著細菌的結構,思考細菌在生態系統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四)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開放性小結作業:細菌又是怎樣繁殖后代的呢?下節課一起討論。
四、板書設計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闡明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分析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難點: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關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講授與自學指導
課前準備:
教師課前準備好腐爛的梨、菜葉,地衣。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拿出準備好的腐爛的梨、菜葉問道:同學們知道是什么讓我手上的梨和菜葉壞掉的嗎?學生猜測:是細菌和真菌。
引出新課:《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出示學習目標目標
1、理解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2、理解引起動植物和人類患病
3、理解與動植物共生
三、自學指導
用約5分鐘時間,閱讀教材79—82頁,并思考以下問題:
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細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
四、討論交流
1.枯草桿菌使梨和香蕉腐爛,它與水果有怎樣的關系?
2.細菌和真菌是怎樣生活的?
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交流后得出結論:
1.桿菌以水果為營養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機物獲得物質和能量,導致水果的腐爛。
2.細菌和真菌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來進行腐生生活的。
五、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們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
學生鞏固回答:作為生產者參與物質循環、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與動植物共生。
提出思考題:
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會落葉,對落葉的處理方式有三種:焚燒、填湖、掩埋。請分析,你會選擇哪種處理方式,簡要說明理由。
六、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
七、布置作業
本課時練習冊
【生物《細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細菌教學設計03-25
細菌教學設計范文01-13
生物課程細菌教案設計03-28
細菌是生物嗎10-08
生物課程細菌的教學反思11-29
人教版《細菌》生物教學反思(精選5篇)11-24
細菌與我們的生活教學設計12-17
細菌是原核生物嗎09-11
細菌是真核生物嗎?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