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氣候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氣候教學設計1
教育目標
(一)知識訓練點
1.了解南極惡劣的氣候條件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理解安排說明順序的依據。
3.弄清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4.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嚴謹、周密。
(二)能力訓練點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關注生存環境,做地球的主人。
2.樹立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志向。
(四)德育滲透點
領略大自然的神秘,感受作者為極地事業奮斗不止的精神美。
學法引導
1.理清本文的說明層次。
2.結合課后練習,引導學生體會本文比喻句的說理作用。
3.總結本文的說明方法。
4.運用學過的地理知識理解南極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本文重點說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
2.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數字說明及其作用。
難點:
有關海洋和大氣循環的科學知識。
解決辦法:
寓教于樂,化難為易,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多媒體,有關南極的資料片。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開展“我當小老師”的活動,讓學生自選自己理解最準確的一點知識,有理有據有序地給大家講解。
2.搜集有關南極的資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先用多媒體放映南極科學考察方面的材料,讓學生對南極有個感性的認識。然后請同學發言,談各自對南極的了解,對南極科學考察意義的認識。
{一)明確目標
1.熟讀課文,掌握表意凝練的詞語。
2.把握課文說明的科學知識。
3.理清本課的說明層次。
(二)整體感知
1.默讀全文,找出表意凝練的詞語,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掌握下列詞語:
變幻莫測:變化很多很快,使人難以捉摸。
旦夕禍福:短時間內禍福降臨。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勝防:要防備的太多,防備不過來。
談虎色變: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連臉色都變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別高興。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氣預報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絲馬跡: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顯的線索。
憂心忡忡:憂愁的樣子。
息息相關:一呼一吸相互關聯,比喻關系密切。
滅頂之災:指致命的災禍。
2.逐段細讀課文,找出每個語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個語段的主要意思。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討論歸納每個語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個語段的內容。
第1段概括為:人類文明史是在與自身、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
第2段中心句: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變幻莫測的氣候。
第3段中心句: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們把南極叫做“暴風雪之家”,或者稱之為“風極”。
第5段中心句:大風的直接后果是導致了南極極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極的氣候變幻莫測。
第7段中心句:南極的氣候令氣象學家們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氣象學家們來到南極后,發現這里很可能蘊藏著全球性氣候變化的關鍵性因素。
第9段內容:南極大陸對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著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極冰蓋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極冰蓋的存在和脹縮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影響大。
第13段介紹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的形成。
第14段說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中,南極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極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極對于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影響并不是以赤道為界的。
第16段是個過渡段,承接上文,“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開啟下文,“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第17段說明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人類將遭受滅頂之災。
2.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學生討論本文的層次結構:
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說明人類在與自身和大自然的較量中發展,而與大自然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變幻莫測的氣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說明南極惡劣的氣候在狂風、嚴寒和變幻莫測上的表現。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說明南極氣候惡劣的原因及其對全球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三個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說明南極冰川對人類生存暗含著的危機——一旦完全融化,人類將陷入沒有耕地、工廠淹沒的滅頂之災。
(四)總結、擴展
教師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經驗和概括能力的基礎上,和學生一起研討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煉、綜合的過程。把閱讀理解的內容用扼要的語言表述、確定下來,這就是概括。
抽象說明和綜合歸納是閱讀中常用的兩種概括方法。
1.抽象說明。
抽象說明,一般是自行組織語言對有關內容的性質、特點從高一個層次或某個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確使用抽象說明的概括方法,關鍵在于正確理解有關內容的本質。
辨明事物本質的簡單方法,就是判斷一下有關語句談的是哪方面的問題。能弄清楚這一點,對事物本質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綜合歸納。
對于比較復雜內容的概括,或是在較大范圍里完成概括,往往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即把若干要點合并或把共同之處歸納起來加以說明。平時所說的“提取中心句”,所進行的常常是這類概括。
綜合歸納的方法,是首先明確有關的若干要點,然后把它們綜合起來。這種綜合,可以是把幾個要點羅列相加,但經常需要對其共同之處加以提煉。
閱讀各種文章都離不開這種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內容,升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觀點,提煉主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會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復綜合歸納。
3.進行概括的注意事項。
首先注意對范圍、層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語確切。
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每天晚上坐在家里看天氣預報節目,只短短幾分鐘就對全國各地的陰晴冷暖了如指掌 。這是我們常會嘆服氣象科學的發達,一改古人感喟的“天有不測風云”而為“天下風云可測”了。上節課讀《氣候的威力》,我們初步了解到南極氣候對全球(包括我國)氣候的巨大影響。本課繼續研討有關問題。
(一)明確目標
1.把握本文重點說明的內容:南極對全球氣候形成影響的幾個因素。
2.理清說明順序,品味本文語言特色。
3.本文在說明的過程中,列舉了大量數字,有何作用。
(二)整體感知
請出6—8個學生,把自己對本文知識理解最準確、了解最多的地方,擴展整理后,講述給大家聽。請大家作評委,對他們講述的準確性、條理性和運用說明方法、詞句表達等多方面做出評判,評出優劣。
(三)教學過程
1.你認為本文重點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討論明確:
本文重點說明的是南極氣候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有三個因素:一是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二是南極冰蓋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三是南極對全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控制作用極大。這與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有關,這三個因素分別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的變化;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相互作用。南極大陸對這三個關鍵性因素都有著很大的控制作用。
2.從本文的寫作思路人手,研討本文的說明順序。
學生討論明確:
本文從人類的文明史是在與人類自身、在與大自然的反復較量中發展起來的這一科學論斷人手,告訴讀者人類在與大自然的較量中最直接、最經常的對手是氣候,而且南極的氣候尤為突出。這就自然地引出對南極惡劣氣候的介紹:風速常常可達55.6米/秒,有時甚至可達300多千米/小時!氣溫最低記錄是—94..5℃。有時暴風變幻莫測,常常出人意料,防不勝防。所以南極氣候的威力令人談虎色變。這就引起人們對南極氣候成因和南極氣候對全球氣候影響的極大關注。接著說明影響全球性氣候變化的三個關鍵性因素:一是地球從太陽所吸收的能量變化;二是從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氣對流和海洋環流的交互作用。而南極大陸對這三個關鍵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其體現在:
首先,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列舉科學家們通過大量觀測結果估計的數字為證。其次,南極冰蓋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裝了一個巨大的反光鏡,將太陽輻射到這一地區的能量的絕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而且南極冰蓋季節性的脹縮又把上述的這種效應放大了。這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制約因素。還有,南極還是全球性大氣和海洋環流的中心,它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并不是以赤道為界的,北半球夏季的環流形勢以及中國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溫度狀況,都與前期南極大陸的溫度狀況存在著遙相呼應的相關性。至此,將南極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的奧秘解開了。隨后又提到南極巨大的固體冰蓋對于人類的生存暗含著某種危機,使讀者愈加關注南極的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本文從南極氣候惡劣的現象人手,分析說明其本質原因,這是一種邏輯順序。
3.本文的說明方法,除了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還列舉了大量的數據。數據說明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識,起了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
(1)南極風狂,對人類的生存是一種嚴重威脅:“12級臺風的風速不過是32.6米/秒”,南極“風速常常可達到55.6米/秒,有時甚至可達三百多千米/小時”——對比列舉的數據足以讓讀者明白南極被稱為“風極”的原因。
(2)“1960年8月24日……—88.3℃的極低溫度”;
“1983年7月21日……—89.6℃的低溫”;
“1967年……—94.5℃的最低氣溫”。
——南極的極度寒冷在一連串的數字面前顯示得很清楚。
(3)“科學家們……估計,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南極冰蓋就會往外延伸1100千米,這將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下降5℃,……而如果太陽輻射出來的能量減少1.6%,則整個地球就將被冰層所覆蓋,……——充分說明南極冰蓋對于太陽輻射來的能量的變化敏感的程度。
(4)“南極大陸95%以上的面積都為冰川所覆蓋,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儲存在南極,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總量的72%”——由“具有誘惑力的數字”說明南極冰蓋對人類生存暗含的危機。
(5)“地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80千米范圍以內的地區。而在16個10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3個是沿海城市。因此,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60-70米,這將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沒,成為水下宮殿。”——清楚地說明了南極“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此外,還有舉例說明中所兼有的數字說明。
經過歸納分析可知,數據本身缺乏形象性,但讀者能從數據上去想像,能既科學又具體地感知被說明的事物。
(四)總結、擴展
1.課文開頭說:“自從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一直面臨著兩種挑戰,一是來自人類自身,一是來自大自然。”試聯系你熟悉的人類破壞環境的事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2.研討下列加重詞語的作用,談談你從中意識到了什么。
(1)人類在到達南極之前,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氣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這樣的風速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
(3)在這樣的氣溫之中,一塊鋼板掉在地上就會摔得粉碎,一杯熱水潑到空中落下來就變成了冰雹。在這種條件下,人類的生存將會受到多大的威脅就可想而知了。
(4)它不僅掌握著控制全球性風云變幻的“鑰匙”,而且還儲存著足以使大部分人類陷入滅頂之災的“武器”!
(5)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60-70米,這將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沒,成為水下宮殿。到那時,全球的陸地面積將會大大減少,耕地面積幾乎為零,工廠淹沒,那將是一種多么可怕的情景!
3.我國的氣候變化受南極影響因素是什么?這說明了什么?
4.南極有如此惡劣的氣候,科學家何以紛紛前去進行科學考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
1.人類本身:大氣污染、濫砍亂伐、獵捕野生動物等。
2.這些詞語帶給讀者很大震動,令讀者結合文章所說明的事理,去思考人類賴以生存 的環境問題,進而探索科學知識,解開更多的疑團,關注自身在自然界中趨利避害的方法。
3.“中國氣象學研究家研究發現,南極地區積雪量的多少,與中國長江流域的梅雨多少及東北地區夏季溫度的高低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中國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溫度狀況,都與前期南極大陸的溫度狀況存在著遙相呼應的相關性。”以中國氣候受南極地區積雪量、南極大陸溫度狀況等因素的影響為例,說明南極對整個地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是不以赤道為界的。
4.科學家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責任感,對事業的執著和不畏艱險的探索精神,正是我們這些青年學生應該學習和效仿的。
(五)布置作業
1.當堂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第二題。
2.查閱資料,向人介紹你所知道的南極。
氣候教學設計2
學情分析:
1. 本節課應該多與人類生產、生活相聯系,結合實際。
2. 對天氣和氣候接觸較少。
教學目標 :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詞語;
2、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4、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正確區別天氣與氣候;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
學法指導:
1、“從生活實際入手,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時一定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實際,化枯燥為有趣,時時處處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戲中學習地理”。天氣預報的符號多而不好記,怎樣才能快速有效地記住呢?同學們之間不妨比一比、試一試,看誰記得快,或者堅持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自己也學做天氣預報員,播報天氣預報。
教學過程:
導入課題: 從當天的天氣現象進行提問,引入新課學習。
板書課題:天氣和氣候
第一節 天氣與氣候
師:從多媒體課件上學習上學路上的四幅圖,讓同學們思考:這四幅圖中分別是什么樣的天氣?(晴、雨、大風、雪)感受如何?(從而引出“天氣”的概念與特點)。
投影:一、天氣
1、概念
2、特點
師:“天氣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氣狀況呢?在民間有許多關于天氣的諺語,咱們交流一下,看誰知道得多?”(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
投影:關于天氣的詞語。
過渡:“光靠詞語是不能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那么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看天氣預報)
師:“通過什么來知道天氣狀況呢?”生:“要靠衛星云圖”。
投影:衛星云圖。
師:講解衛星云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么?
設問: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根據天氣符號)
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活動: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投影:“比一比”(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興趣中獲取地理知識)。
師:結合“沙塵暴”的符號,補充沙塵暴的有關知識,同時讓學生思考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為什么經常發生沙塵暴?應采取什么措施?
投影:“風”的符號,設問: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說明:第一,什么是風桿、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過渡:“熟記了“天氣符號”,假如給你一幅城市天氣預報圖,你能當一次小小天氣預報員嗎?”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發布天氣預報(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對天氣符號的記憶)。
過渡:“人們知道每天的天氣情況,就可以合理安排戶外活動。”
投影:課本第59頁活動2的圖,解答問題。
師:讓學生談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引出“氣候”,然后讓學生讀書,掌握氣候的概念與特點。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氣 氣候
概念
區別
學生結合表格把問題寫出來(目的是加深對天氣與氣候的理解)。
投影:判斷下列詞語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①溫和多余 ②陰雨綿綿 ③四季如春 ④陰轉多云(讓學生判斷,目的是正確區分天氣與氣候)。
閱讀“大氣環境監測”,讓學生知道現在人們越來越關心大氣的質量,列舉一些事實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問: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呢?(學生分組討論)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課后活動:搜集天氣諺語,并驗證其準確性。
板書設計:
天氣與氣候
一、 天氣
1、概念 2、特點
二、天氣預報
1、衛星云圖
2、天氣符號
氣候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以學完氣溫和降水兩個氣候組成要素基礎上,從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出發,使學生理解氣候有關知識。教材借前兩節課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大,另一方面使學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情況,教材通過對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的分析,來說明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氣候的要素氣溫和降水時空分布,具備了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并知道影響氣溫降水的因素,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讓學生通過判讀各地氣溫降水曲線柱狀圖描述各地的氣候特征,感受各地的氣候差異,以及歸納影響氣候的因素。
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
知識技能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指出熱帶、溫帶和寒帶十種氣候類型,以及高原山地氣候;
(2)氣候的影響因素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氣候分布圖和世界地形圖,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2)利用氣候分布圖和世界地形圖,結合重要的緯線,通過對比、分析、推理、討論等形式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歸納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自然規律,理解氣候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樹立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
利用氣候分布圖和世界地形圖,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
1. 利用氣候分布圖和世界地形圖,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2. 利用氣候分布圖和世界地形圖,結合重要的緯線,歸納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列表對比為主的教學方法
輔助教具
多媒體
內容要點
教師活動以及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復習回顧
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思考、回答
導入
展示不同氣候的景觀圖片
感受全球氣候的地區差異
氣候的基本要素
1. 氣溫和降水
理解氣候的要素,為分析氣候特點作準備
2. 世界上氣溫和降水差異很大,因此世界上的氣候存在著地區差異
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分布
引導學生讀圖3.28
讀圖3.28,全球主要有11種氣候類型,瀏覽各氣候類型的名稱
熱帶、溫帶和寒帶的氣候類型
小結;主要分布在熱帶、溫帶和寒帶的氣候類型
讀圖3.28,找出主要分布在熱帶、溫帶和寒帶的氣候類型,討論填表
小結:影響氣候的因素
討論,氣候類型分布受緯度位置的影響。
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和西岸的氣候類型
小結;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和西岸的氣候類型
讀圖3.28,找出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部和西岸的氣候類型,討論填表
展示:溫帶亞歐大陸不同海陸位置景觀特點
小結:影響氣候的因素
思考,同緯度氣候分布的差異,
討論:氣候類型分布受海陸位置的影響。
主要的氣候類型分布
小結,點評
讀圖3.28,和“世界地形圖”,討論分析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完成習題
小結
歸納、小結
整理筆記、習題
板書
設計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一、氣候的地區差異
二、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
教學
反思
氣候教學設計4
曲岸說案:“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中,如何有效應用技術工具,發揮技術潛能,而不只是把技術當成單一的演示手段,成為諸多研究和實踐者所關心的問題。這一期的《曲岸說案》,我為大家推出了在地理學科中使用Excel這一認知工具的整合案例《氣候資料的表示方法》,希望能對廣大一線教師在課程整合中對如何有效應用技術工具,有所幫助和啟示。
教學設計思路
將Excel工作表應用于中學地理學科課堂教學,進行地理數據資料的統計與分析、地理統計圖表的制作與判讀,有助于實施課堂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思維和分析能力的培養。
本教學設計,需要使學生掌握氣溫曲線圖、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方法,并能通過氣候資料圖簡單分析某地氣候狀況。其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第四節“世界氣候類型”的學習。因此,筆者采用了師生共同繪圖的辦法,并結合制圖美觀、科學性以及學生接受能力、學校軟硬件設備條件等,采取了在網絡電腦教室中利用Excel工作表來進行地理圖表的制作與判斷,以優化學科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學生能夠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和降水柱狀圖,并讀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
過程和方法:學生能夠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某地的氣候特征進行分析,作出判斷。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能夠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關心家鄉的氣候特征,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
選用教材與教時
本教學內容選自湖南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三節,所需課時為2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本教學設計的重點及難點是使學生能夠根據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和降水柱狀圖,并依據所繪制的圖表分析某地的氣候特征。在借助Excel工作表來繪制氣溫和降水柱狀圖時,所繪制的圖表要精確美觀、具有科學性。
教學設備
網絡電腦教室、Excel工具軟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提示(展示圖1):世界各地的氣溫和降水有所不同,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氣候,而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和降水狀況可以用圖表來表示。
這些圖表可以讀出當地的氣候信息。本節《氣候資料的表示方法》將
圖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示意圖
講解如何用Excel圖表工具來統計數據表格,繪制氣候信息圖表。
2.教師演示Excel操作方法
教師打開Excel進行演示,在A1~L3單元格中輸入數據(如圖2)。
點擊工具菜單中的“圖表向導”工具,在彈出的對話框中設置“圖表類型”(柱形圖)、“子圖表類型”,點擊“完成”。電腦就會自動將單元格中的數據統計成圖表(如圖3)。
在繪圖區右擊“系列2”,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中選擇“圖表類型”可以修改“系列2”的圖表類型為折線圖(如圖4)。
選擇“數據系列格式”,在所彈出對話框的“坐標軸”標簽中,將“系列繪制在主坐標軸”改成“次坐標軸”(如圖5)。
還可以在“圖案”、“選項”等標簽中修改相關的內容。修改后,軟件將處理成有兩個縱坐標的圖表。采用同樣的辦法,還可以在左右縱坐標處右擊,來修改“坐標軸格式”,或者在圖表區空白處右擊,選擇“圖表選項”快捷菜單,進行相關內容的設置。
圖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統計表
圖3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示意圖
圖4修改圖表類型
圖5修改坐標軸的主次
3.學生練習
請學生用3~5分鐘時間,操練復習教師所演示的軟件操作方法。
4.繪制順德的氣溫和降水資料圖
教師將順德的多年平均氣溫、降水資料提供給學生(如下表)。請學生按4人分成一個小組,進行合作,用Excel繪制順德氣溫、降水資料圖,看哪一個小組繪制得既快捷又美觀。時間限定為5~6分鐘。
5.指導學生修改圖表
學生可能會出現將氣溫資料的圖表類型設置成了折線圖以外的其他類型,而將降水資料設置成了柱形圖以外其他類型,氣溫、降水坐標刻度設置不合理等各種疑難現象。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求學生將氣溫資料設置成折線圖,將降水資料設置成柱形圖,并指導學生參照課本烏蘭巴托、昆明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圖來修改氣溫、降水的刻度(如圖6)。
圖6順德氣候類型圖
6.分析順德的氣候
在每個小組都繪制完成家鄉(順德)的氣溫和降水圖后,組織學生參照所繪制的圖表分析一下家鄉的氣候特點。請各小組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分析。
(1)順德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各出現在幾月份?(最高溫在7月、最低溫在1月)各是多少攝氏度?(最高溫為28.7℃、最低溫為13.2℃)年溫差是多少?(年溫差為15.5℃)
(2)順德的年降水量是多少?(年降水量為1659.7毫米)每個月的降水平均嗎?(不平均)哪些月份較多?哪些月份較少?(4~9月較多,1~3月、10~12月較少)
(3)請學生結合生活體驗總結出順德的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7.課堂鞏固練習
小組合作完成課本練習。
(1)烏蘭巴托和昆明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各是多少攝氏度?各出現在幾月份?(烏蘭巴托最高溫在7月、最低溫在1月;昆明最高溫在7月、最低溫在1月。烏蘭巴托最高溫為19℃、最低溫為-23℃;昆明最高溫為28℃、最低溫為17℃)計算烏蘭巴托和昆明的年溫差各是多少。(烏蘭巴托為42℃,昆明為11℃)
(2)請估算烏蘭巴托和昆明的年降水量。(烏蘭巴托為300毫米,昆明為960毫米)
(3)烏蘭巴托和昆明的氣候主要有哪些差別?(烏蘭巴托氣溫變化大,年溫差大,降水量少,主要集中在7、8月;昆明氣溫變化不大,年溫差小,降水量多,5~10月降水都較多)人們常說昆明“四季如春”,你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嗎?(一年內氣溫變化小)
8.學法總結
“勤動手、多練習、勤動腦、找規律”是學好氣候資料分析圖的關鍵。請學生總結并共享如何分析某地的氣候特征。
一看氣溫,夏季:高溫?溫和?
冬季:寒冷?溫和?
年溫差:大?小?
二看降水,總量:大?小?
集中在夏季?冬季?全年均勻?
三看氣溫和降水的配合情況。
9.布置課后作業
將美國西海岸洛杉磯的氣溫和降水資料(教材第66頁)繪制成氣溫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圖,并分析說明洛杉磯的氣候具有什么特點。
實踐反思
本教學設計的前半階段采取了與信息技術工具相整合的形式,學生興趣大,課堂氣氛好、效率高,培養了學生的繪圖能力、審美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教學的重、難點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在后半階段分析氣候特征時,采取了討論形式,在討論中學生既掌握了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又鍛煉了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最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對學習方法的總結能力,共享了學習經驗。整節課教學理念明確、方法得當,達到了預期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但限于初次嘗試,因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等因素,出現了時間比較緊張的問題。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過程,又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還有待在今后的課程整合實踐中不斷去摸索。
氣候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
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2、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
4、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系,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正確區別天氣與氣候;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
學法指導:
1、“從生活實際入手,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時一定要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化枯燥為有趣,時時處處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戲中學習地理”。天氣預報的符號多而不好記,怎樣才能快速有效地記住呢?同學們之間不妨比一比、試一試,看誰記得快,或者堅持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自己也學做天氣預報員,播報天氣預報。
教學過程:
導入課題:播放不同地區的圖片,展示不同地區的生活環境,說明人類生活的環境存在很大差異,然后讓學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區的環境差異?(氣候)“那么世界的天氣與氣候是怎樣的呢?這一節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吧。”
投影:
第一節 天氣與氣候
師:1、播放“上學路上的四幅圖”,讓同學們思考:這四幅圖中分別是什么樣的天氣?(晴、雨、大風、雪)感受如何?(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回答天氣變化快還是慢?)引出“天氣”的概念與特點(學生通過讀書來回答)。
投影:一、天氣
1、概念
2、特點
師:“天氣是變化的,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氣狀況呢?在民間有許多關于天氣的諺語,咱們交流一下,看誰知道得多?”(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
投影:關于天氣的諺語。
過渡:“光靠諺語是不能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那么怎樣才能準確知道每天的天氣狀況呢?”(看天氣預報)
師:“通過什么來知道天氣狀況呢?”生:“要靠衛星云圖”。
投影:衛星云圖。
師:講解衛星云圖上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什么?然后讓學生看圖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鄉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樣的天氣?
設問:在天氣預報圖上怎樣識別天氣情況呢?(根據天氣符號)
投影:“常見天氣符號”圖,指導學生逐一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活動: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憶天氣符號的比賽,看哪一組記得又對又快。2、選擇幾個天氣符號,看誰畫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興趣中獲取地理知識)。
師:結合“沙塵暴”的符號,補充沙塵暴的有關知識,同時讓學生思考我國西北地區為什么經常發生沙塵暴?應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護環境的意識)。
投影:“風”的符號,設問:如何識別不同的風呢?(說明:第一,什么是風桿、風尾、風旗。第二,風向的判斷。第三,風級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測試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過渡:“熟記了“天氣符號”,假如給你一幅城市天氣預報圖,你能當一次預報員嗎?”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發布天氣預報(目的是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對天氣符號的記憶)。
過渡:“人們知道每天的天氣情況,就可以合理安排戶外活動。”
投影:課本第59頁活動2的圖,解答問題。(目的是讓學生養成收看天氣預報的習慣,然后根據天氣狀況安排戶外活動。
師:讓學生談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引出“氣候”,然后讓學生讀書,掌握氣候的概念與特點。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氣 氣候
概念
區別
學生結合表格把問題寫出來(目的是加深對天氣與氣候的理解)。
投影:判斷下列詞語描述的是天氣還是氣候?①風和日麗 ②暴風驟雨 ③四季如春 ④陰轉多云(讓學生判斷,目的是正確區分天氣與氣候)。
閱讀“大氣環境監測”,讓學生知道現在人們越來越關心大氣的質量,列舉一些事實說明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問: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哪些事呢?(學生分組討論)
小結: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課后活動:搜集天氣諺語,并驗證其準確性。
板書設計:
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 二、氣候
1、概念 1、概念
2、特點 2、特點
三、天氣預報
1、衛星云圖
2、天氣符號
氣候教學設計6
教法指導:
1、讓學生發現問題、師生探究解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2、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通過報紙、圖書、網絡等查找資料,培養比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過學生播報天氣預報,讓學生體驗做天氣預報員的感受,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利用學生了解的當地素材和電視新聞中的實事,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情景設計:
開放式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個詞語。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通過天氣圖和衛星云圖,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粗略地判斷近期可能出現的天氣情況。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氣預報,學會比較不同地區的天氣情況。
5、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網絡、報紙、圖書等學會調查和分析資料,在欣賞、快樂的氛圍中對所學知識滲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的學習,更加關注各種地理現象以及各類經濟活動,使學生逐步樹立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學會閱讀衛星云圖和簡單的天氣預報圖。
教學難點:綜合分析天氣形式圖和天氣預報圖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同學們,這個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為帶什么服裝犯了愁,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給我參謀一下?(生答略)。你去過海南嗎?(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帶單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熱帶,氣候四季炎熱。我打算1月1日出發去海南,在去之前,我買好了車票,準備好了必需品,還要關注一下什么?哪個同學能幫幫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還要關注天氣預報。天氣和氣候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因此探討氣候的變化規律,對人類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與每個人密切有關的天氣和氣候。
板書:天氣和氣候
教師:展示課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轉多云,偏北風四級,最高氣溫14℃,最低氣溫7℃。請同學們注意這則天氣消息傳達了哪些具體內容?你能說說天氣的概念嗎?
(板書)天氣的概念:
根據當天的天氣狀況和已經了解的天氣預報的內容請同學們描述天氣的概念。(同位交流)
講解:天氣是短時間的陰晴冷熱風雨等的大氣狀況。是指一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在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態,可以用陰、晴、冷、熱,風力大、小等來描述。從同學們的回答看,我們不難知道天氣有兩個特點:
學生總結:時間短、變化快
嘗試舉例子說明天氣的這兩個特點。同學們紛紛舉例:六月天,孩子面,說變就變——————
(2)討論
①誰能說說,天氣的變化與人類有什么密切的關系?
②晴天對人有什么好處?什么事情必須要在晴天做?(打麥、曬衣、曬被等。)
③下雨能給人類帶來什么好處?下雨又能給人類帶來什么害處或不便?下雨時,人們必須保護什么東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糧食、棉花、布、衣服,機器等。)
④下雪能給人帶來什么好處?下雪能給人帶來什么害處或不便?暴風雪來臨前,牧民必須做什么?
⑤孩子們在雪天喜歡做什么?下雪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傷;不要追跑打鬧,要注意交通安全。)
⑥大風能給人類帶來什么好處?大風又能給人類帶來什么害處?
⑦大霧、冰雹、雷電能給人類帶來什么害處?
(3)小結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知道了天氣的變化與人類有密切的關系。所以,觀察天氣,努力探究天氣變化的秘密,掌握天氣變化的規律,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國家許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氣象臺、氣象站、氣象聯絡網,許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監測天氣的變化,每天準確地預報天氣變化的情況,使人們更好地工作、學習。我們要從小向他們學習,下邊老師教給你們簡單的觀察、記錄天氣的情況。
過渡:了解天氣對我們的實際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知道呢?
學生:手機、電話(撥打121,天氣早知道)觀察(看云識天氣)收看天氣預報———————
(板書)天氣預報
播放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視頻,要求同學們仔細觀察播報順序、內容。
(活動一):識別天氣符號(打開課本P58主要天氣符號圖)
請用語言敘述這些符號的特征,可用小組競賽形式:
學生:晴天符號是一輪紅彤彤的太陽;多云符號是一朵云彩;冷空氣前鋒符號象一個齒輪,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氣運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兩條傾斜雨注————
教師對個別符號進行講解。
(活動二):記憶天氣符號
各小組的同學可以用彩筆畫出部分天氣符號,可以做成簡易卡片,采取看圖搶答的方法進行鞏固。教師要及時評價。
提問:還有哪些天氣符號在視頻中沒有出現?同學們可以推薦小組代表畫在黑板上。教師大體講解或補充個別天氣資料如:沙塵暴、臺風等的相關內容。
過渡:同學們注意了沒有,在看天氣預報的時候,一般先出現的是衛星云圖,什么是衛星云圖?如何根據衛星云圖來判別簡單的天氣預報呢?
(板書)衛星云圖:
講解:
氣象衛星從太空不同的位置對地球表面進行拍攝,大量的觀測數據通過衛星傳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圖照片。目前,電視節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圖,就是紅外云圖通過計算機處理、編輯而成的假彩色動態云圖畫面。在彩色的紅外衛星云圖照片中,我們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綠色,而另一些地方卻呈藍色等等。那么這些顏色都有些什么含義呢?
白色:代表云雨區,白色程度越濃,代表降水量越大。
綠色:代表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晴。
藍色:代表的是海洋。
練習:
請同學們判斷出教材上P58的“衛星云圖”上我國的青藏高原、家鄉所在地的天氣狀況(青藏高原有雨)
大家一起回憶討論,并試著歸納天氣預報的概念
氣候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1、《天氣與氣候》這章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天氣和氣候。與天氣相關的內容是天氣符號,與氣候相關的內容是氣溫與降水。
2、“天氣與氣候”是地理的核心知識。從學生的發展來看,“天氣與氣候”始終與其生活、學習及其活動息息相關。
學情分析
1、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放在首位。
2、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知識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從初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學特點出發,教師可以采用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指導分析法、探究討論法以及游戲教學法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歸納總結的指導尤其重要。還有就是要有重點教學安排。比如本章重點訓練學生閱讀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
教學目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個詞語。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能通過天氣圖和衛星云圖,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粗略地判斷近期可能出現的天氣情況。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氣預報,學會比較不同地區的天氣情況。
5、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2、學會使用各種方法查閱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觀看天氣預報播報,激發學生對天氣和氣候現象的關注,了解天氣和氣候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從而進入新課。
二、課前討論
讓學生談談當天的天氣現象,舉例說明天氣對日常生活、生產造成的影響。
三、探究與合作
1、整體感知
(1)觀看災害性天氣(沙塵暴、臺風、寒潮)的錄像,加深對天氣的理解。
(2)觀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錄像,了解天氣預報的基本過程,認識基本的天氣符號。
2、雙邊互動
(1)
師:有哪些同學喜歡收看《天氣預報》呢?
生:踴躍舉手,熱情很高。
師:為什么要收看《天氣預報》呢?
生: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氣的影響……
師: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氣預報呢?
生:因為每天的天氣都在變。
師:《天氣預報》的內容有哪些?
生:氣溫、降水、風、雪、霧、霜……
師:大家能發布學校所在地當天的天氣信息嗎?(或模擬進行第二天的天氣預報)
生:踴躍發言,用各自的語言描述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狀況。
明確:通過大家以上的討論及理解,我們便可以給天氣下一個具體的定義,即: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它處在時刻變化中。
師:天氣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生:多變。
(2)
師:出示課本P58“衛星云圖”,并告知學生衛星云圖上不同顏色所代表的天氣含義。(白色表示云雨區,白色的程度愈濃,表示降水量越大。綠色表示陸地,有綠色的地區,說明該地區天氣晴朗。藍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發生在我國北方地區、西北地區的沙塵暴現象,在衛星云圖上是用黃顏色表示的)然后設問:我國的東北三省天氣怎樣?青藏高原天氣情況又怎樣?
生:東北三省天氣晴朗,青藏高原天氣為下雨。
師:看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并提問:在天氣預報圖中怎樣識別天氣狀況?
明確:通過天氣預報符號識別各地天氣狀況。并對照天氣預報符號概括三個城市的天氣實況。
師:出示天氣符號卡片(正面符號,反面文字),并用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理解各種天氣符號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號)。
師:出示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氣預報圖”,讓學生分組播報城市天氣預報,看哪一組播報最快最準確。
生:積極結合預報圖播報天氣。
師:出示課本P59“天氣圖與天氣符號”,判斷天氣與圖中人們進行的活動是否妥當。
明確:臺風
氣候教學設計8
課標要求:
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標準的要求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學習本條標準時,不必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應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并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并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
(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三方面說明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并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
過程與方法:(1)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有關的氣候資料,并將氣候變化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在地理學習過程中。
(2)從不同溫度帶的代表性氣候變化,去發現問題,并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探究解決目前氣候變化的應變措施與對策
(3)利用網絡表達、交流在“全球氣候變化”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不同緯度(熱帶、溫帶、極地)氣候變化的探究,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建立一個“全球氣候變化”的學習網頁,內容包括:資料區;問題討論區;成果展示區和信息交流區。
資料區:(1)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
(2)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相關資料
說明:學生分小組將收集資料并及時整理后放在網頁上
問題討論區:(1)如何看待全球氣候變化
(2)如何預防和適應近現代氣候變暖的形勢
說明:學生分小組將收集氣候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整理后放在網頁上的討論區
成果展示區:(1)分小組將收集的資料放在資料區
(2)可將收集到的資料(資料區及討論區的內容)通過討論后制作成圖表、小論文、謾畫、演示文稿、動畫等。
說明:學生分小組選擇制作其中一種作品
信息交流區:將收集到的有關全球氣候變化的其他內容在本區交流。
說明:學生分小組將收集氣候資料過程中有關全球氣候變化的其他資料如氣象日等放在本區作交流,作為知識的擴展。
上面制作網頁是在課前完成,并作為本章開放性考查內容,作品可在課后作修改。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氣候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原因,培養閱讀、分析有關等值線分布圖的能力。
(2)了解我國各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主要分布地區和劃分標準,認識其對我國的生產生活的影響。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讀圖分析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原因;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啟發式講授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氣候類型及影響因素
溫故知新:上節課我給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題,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是什么呢?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界限,是我國冬季0℃等溫線所在,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所在,也是劃分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界線,劃分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界線。
在此線南北兩側有著鮮明的景觀差異,此線以北冬季河流有結冰現象,耕地以旱地為主;而此線以南冬季河流不結冰,水田面積廣大。
承轉過渡:由于我國不同地方氣溫和降水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將其組合起來,就形成了我國復雜多樣的氣候。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我國復雜多樣的氣候。
讀圖分析:我國一共有五種氣候類型:高原山地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大家看下面這兩張氣溫降水圖,分別應該是哪種氣候類型。
這是我國西部的兩種氣候類型,大家來判斷分別是哪種氣候呢?
要判斷是哪種氣候類型,得先看它們的氣候特點。
──第一張圖,夏季最高氣溫接近30℃,冬季最低氣溫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所以概括它的氣候特點為──冬冷夏熱,年溫差大,全年降水較少。應該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在圖上的吐魯番。
──第二張圖,夏季最高氣溫7℃左右,冬季最低氣溫接近—20℃,降水較少,7、8月降水最多,所以概括它的氣候特點為──全年低溫,降水集中在夏季。應該屬于高原山地氣候,對應五道梁。這種氣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在我國眾多高大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使得我國氣候更為豐富多彩,比如橫斷山脈南麓,從山腳到山頂出現這樣的變化,被稱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轉承:我們再來看這三張圖,又分別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氣候類型呢?
它們分別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對應漠河;冬季溫和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上海;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的熱帶季風氣候,對應海口。
這三種氣候有著共同的特點──雨熱同期,這一特點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所以我國的季風氣候區也是重要的農業區。
總結歸納: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首先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此外,我國東部地區受季風影響,廣泛分布著三種季風氣候,構成了我國氣候的另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區域。
承轉過渡:因為我國季風氣候顯著,所以,同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相比,我國會出現一些不一樣的特征。
實例印證:
同在北回歸線上,阿拉伯半島上沙漠廣布,而我國江南地區卻是山清水秀,被稱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正是因為長江以南地區位于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夏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使長江以南成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
承轉過渡: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風氣候顯著還表現在氣溫上。
出示同緯度城市的氣溫對比數據
問:與同緯度城市相比,我國氣溫具有怎樣的特點?──我國夏季氣溫高于同緯度其他地區,而冬季氣溫低于同緯度其他地區,冬夏溫差較大。
承轉過渡:以上我們看到了我國的氣候特征,下面我們來總結下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總結歸納:
我國氣溫由南向北逐漸降低,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緯度因素;
我國降水自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是受到海陸位置(季風)的影響,高原山地氣候、出現垂直分異的現象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響。
受這三個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受海陸位置的影響,所以我國季風氣候顯著。
氣候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以學完氣溫和降水兩個氣候組成要素基礎上,從聯系生活、生產實際出發,使學生理解氣候有關知識。教材借前兩節課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大,另一方面使學生了解了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情況,教材通過對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的分析,來說明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在依據教材內容設計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本章最后一個標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與開頭的“天氣及其影響”首尾呼應,從中強化人地關系這一主題。教材在該內容上主要抓住兩各方面:以實例分析說明,一是不同地區氣候差異導致人類活動的差異,以培養學生地域觀念;另一方面是同一地區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災害意識。教材注重以活動為主、討論氣候變暖為題,使學生認識人類活動也能對氣候產生負面影響。總之,《世界的氣候》一節既作為對全章內容的歸納、綜合,又是對全章內容的總結,居本章的核心地位。本節內容的學習,更為今后學習區域地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認識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大及其復雜多樣。
2.學生能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地區。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來引起學生興趣,通過學生對圖片、地圖、圖表、閱讀材料、搜集的諺語、詩詞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教師引導學生以描述、對比、實例分析說明、推理、歸納、討論等形式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要善于運用已學知識去分析解決新知識的綜合能力。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地域觀念、災害意識及環境意識。2.通過閱讀景觀圖片和資料體會自然的創造力,樹立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1.認識世界氣候的復雜多樣及地區差異大。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3.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教學難點: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用具;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 綜合分析法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人們常常用“春斐、夏翠、秋金、冬銀”來形象比喻某個地方四季景觀的變化。
多媒體展示投影:1組圖.北京地區的四季景觀圖片
京郊玉渡山春季 八達嶺長城夏季 京郊玉渡山秋季 八達嶺長城冬季
教師引導學生讀圖思考:同一地區,為什么會有這樣大差異?(季節不同,氣候不同所致)
多媒體展示投影:2組.不同地區(南北、東西)同一季節景觀圖片(緯度差異、海陸差異)
二月海南風光 大興安嶺冬景 內蒙古溫帶草原夏季 我國溫帶沙漠夏季
1.讓學生讀圖對比分析回答:影響我國南北方景觀差異的因素是什么(氣溫)?從東到西的景觀差異影響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你從以上景觀圖的變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師生歸納總結:中國氣候差異很大,那世界的氣候差異會更大。由此導入課題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板書)
一、氣候的地區差異(板書)
任何一個地區,天氣是經常變化的,那么氣候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天氣與氣候。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板書)
看一看: 請同學們讀教材第57頁圖3.22 A、B、C三幅景觀圖,根據描述表演圖上三個人的不同感受,能告訴大家A、B、C三地景觀不同的原因嗎?(師生總結:因為A、B、C三地的降水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想象一年四季你在南極和海南都能看到什么?為什么?(因為兩地的氣溫不同);師點明:展示情景導入中第2組景觀圖中海南與大興安嶺景觀的差異也是緯度差異導致氣溫不同而形成的。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圖中三人描述氣候時所指時間和要素.
試一試:活動1-1引導學生歸納描述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活動1-2讓學生判斷教材中四句話(‘昆明四季如春“和“極地地區全年嚴寒”是描述氣候;“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風降溫”描述天氣).
教師可將學生課前搜集的有關天氣和氣候的諺語和詩詞進行展示,學生判斷,師生糾正總結
教師提醒:通過對前兩節內容的回顧很快得出結論:氣溫和降水是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氣溫和降水千差萬別,因此世界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地區差異很大。
2.氣候的地區差異大(板書)
過度:世界氣候不僅地區差異大,類型多達11種,這里我們主要了解6種氣候類型及分布情況。
3.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板書)
做一做, 展示投影3.23《世界氣候的分布》圖,教師引導學生邊讀圖邊完成表格內容。教師要求學生能在氣候分布圖上指出其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并隨學生回答投影展示各類型氣候下的景觀圖片,增強學生對所介紹氣候類型及分布規律的感性認識。
活動1-3表
(1)找出主要分布在熱帶、溫帶和寒帶的氣候類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區氣 候 類 型
熱 帶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沙漠氣侯
溫 帶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地中海氣候 溫帶海洋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氣候
寒 帶寒帶氣候
(2)找出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亞歐大陸東岸、內陸、西岸的氣候類型,并填在下表中。
分布地區氣 候 類 型
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溫帶大陸氣候
大陸西岸 地中海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3)除教材第57頁圖3.22舉例描述的A、B、C三種氣候特征外,教師可補充介紹以下三種氣候的分布及特征,
①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大致在北緯10°至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夏雨冬干,干濕季分明;
②地中海氣候:在地中海沿岸地區分布最廣,主要位于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③溫帶海洋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最廣,
全年溫暖濕潤,溫差小。
(4)讓學生對照世界地形圖,看看高原山地屬于哪種氣候?
想一想: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的 ?
教師引導:一個地方的氣溫和降水受哪些因素的影響(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要素包括哪兩方面?(氣溫、降水)
教師小結:在前兩節,我們已經學習過,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它們因此也成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板書)
1.緯度位置
2.海陸位置
3.地形
活動2-1.投影打出圖3.24中的A圖和B圖分別表示赤道地區和南極地區某低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較兩地氣候的特點,說明導致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
A地全年高溫多雨,B地全年低溫少于且溫差大;導致兩地氣候差異的原因是緯度位置不同。
活動2-2.在世界地形圖上,以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為例,說明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
教師提供各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再將學生分三組,分別代表大陸東岸、西岸、大陸內部,小組成員合作分析,經其它組糾正得出結論:
受海陸位置影響,大陸東岸—是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西岸是冬濕夏干型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和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侯;內部是干燥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活動2-3.學生看圖3-25回答:教師可提醒學生考慮氣溫隨高度的遞變率;
A坡降水多,因為它處于迎風坡。
活動2-4.指出影響下列各地氣候的主要因素。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后派一名代表回答:
(1)地形; (2)緯度位置; (3)海陸位置。
過度;氣候是自然護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生存在這個自然環境中,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玩等活動必然要與環境發生聯系,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板書)
先讓學生結合自身體驗出發,說一說一年四季著裝的變化以及所吃的水果都有什么不同?
然后讓學生讀教材第60頁內容,看看文字內容提供了哪些信息,并加以總結:
第一自然段:氣候對人們穿著的影響;
第二自然段: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第三自然段:氣侯異常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如酷熱、寒潮、洪水、干旱等舉實例說明,教師打出與災害性天氣相關的圖片。
想一想:同學們還能舉出一些實例說明氣候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趣聞:被海水追趕的島國—圖瓦盧,大家猜猜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請同學們閱讀第62頁資料分析:找出答案。
教師小結:氣候可以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反過來人類的活動也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談一談:1.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引起哪些危害?
2.針對全球變暖,人類應該如何應對?
教師總結:氣候對人類活動有著深刻的影響,全球變暖警示人們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板書設計】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一、氣候的地區差異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2.氣候的地區差異大
3.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板書)
1.緯度位置
2.海陸位置
3.地形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課后反思】天氣和氣候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用綜合分析的方法結合地圖分析緯度、海陸、地形因素和氣溫、降水、氣候之間的因果關系。使學生自主探究生成新知識,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習慣和能力、空間思維能力。在新的課堂教學中,用直觀教學方法突破難點;課堂教學取得
較好效果。
但由于學生接受能力存在差異,難免出現個別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如何真正實現學生在新課程中的“全體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還需要在今后實踐中進一步摸索。
氣候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道氣候特征是一定地區的規律性天氣現象。
知道季節是根據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了解四季的氣候特征。
知道一些動植物的季節性變化。
教學準備
準備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關于動植物的季節性生活規律變化的圖片,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引入。
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春季、夏季、冬季氣候特征的圖片。
自主學習
引導學生觀看本課圖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區,天氣現象總有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稱為該地區的氣候特征。
四人小組討論。
秋天氣候的特征。
其他季節的氣候特征。
小組匯報。
師生小結。
在不同季節里,動植物有什么變化?
小組討論后匯報。
教師小結。
課后作業
1、觀察小動物。
2、觀察植物。
3、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氣候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布地區。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布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 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①這些圖分別代表什么景觀?景觀有什么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濕,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為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為什么熱帶各地的景觀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才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么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為:終年高溫。
不同點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為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為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 熱帶季雨林 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征
3、教師活動:
那么這些氣候類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布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5、課堂練習
板書設計:
熱帶氣候類型:
1. 熱帶雨林氣候: 2. 熱帶季風氣候:
3. 熱帶草原氣候: 4. 熱帶沙漠氣候:
氣候教學設計13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是以前幾個課時學習的天氣、氣溫和降水知識為基礎,是對本章知識的歸納和延伸,為以后學習區域地理和中國地理做準備。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之一“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方面有重要意義,也突顯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學生了解影響氣候的幾個主要因素,能舉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對氣候的影響。②能舉出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①學生會運用前面已有知識,讀圖、分析歸納出影響氣候的因素,培養綜合分析能力和主動探究的能力。②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生通過實例感受人類生產、生活與氣候的密切聯系以及氣候異常帶來的災害,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懂得熱愛科學,遵循自然規律,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影響氣候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
難點: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世界各地氣候復雜多樣,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地區的氣溫和降水差異很大。那么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各地氣溫和降水從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氣候類型呢?氣候與人類活動之間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呢?我想通過下面的學習和大家一起找出答案。
出示(20xx版)地理新課標要求:學生閱讀。
1、舉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活動1:教師引導:出示(春節期間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兩極地區圖片和赤道熱帶雨林圖片),結合圖3.29回答問題。
1.從地球上五帶的劃分來看,A位于什么帶?B位于什么帶?(答:A位于熱帶,B位于南寒帶)
2.熱帶、寒帶的氣溫有何特點?(答:熱帶終年高溫,寒帶終年低溫)
3.A、B誰的降水多?誰的降水少?(答:A降水多,B降水少)
4.A、B誰的緯度高?誰的緯度低?(答:A的緯度低,B的緯度高)
教師小結:赤道地區緯度低,氣溫高,海洋廣闊,水分蒸發旺盛,大氣暖濕,水汽易凝結形成降水;而兩極地區緯度高,氣溫低,水分蒸發微弱,大氣干冷,很難形成降水。
活動2:出示***塔里木盆地沙漠景觀和河北省秦皇島景觀以及兩地在中國行政區的位置圖,結合圖片回答問題。
1. ***塔里木盆地和秦皇島兩地哪個地方距海近?(答:秦皇島)
2. 秦皇島和塔里木盆地哪個地方降水多?(答:秦皇島)
教師小結:亞歐大陸的東部瀕臨太平洋,夏季受來自太平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一年中氣溫變化幅度小;亞歐大陸內陸距海洋較遠,難以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少,一年中氣溫變化幅度大。
活動3
教師引導:觀察氣溫的變化與地形關系,結合圖3.30回答問題
1.此地是什么地形?(答:山地)
2.A坡降水多還是B坡降水多?為什么?(答:A坡,因為A是迎風坡)
教師小結:海拔升高,溫度降低,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6℃;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教師總結:
對氣溫的影響
對降水的影響
緯度
位置
緯度高,氣溫低
緯度低,氣溫高
赤道降水多
兩極降水少
海陸
位置
海洋:氣溫變化幅度小,冬暖夏涼
陸地:氣溫變化幅度大,冬冷夏熱
沿海降水多
內陸降水少
地形
因素
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6OC/1000米)
迎風坡降水多
背風坡降水少
鞏固練習:
1、夏季很多內地人去北戴河海邊避暑,那里氣溫較低的原因是( )
A.海陸位置 B.洋流因素 C.緯度位置 D.地形因素
2、九江在廬山腳下,夏季九江氣溫比廬山高出很多.酷熱難當,而廬山成為著名的避暑勝地,其影響因素是( )
A.海陸位置 B.洋流因素 C.緯度位置 D.地形因素
3、我國黑龍江省北部為什么冬季漫長、多冰雪;海南島南部則終年如夏、降水較多?( )
A.緯度位置B.海陸位置 C.地形D.人類活動
4、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降水多,西部內陸地區降水少,影響降水多少的因素是?( )
A.緯度位置B.海陸位置 C.地形D.人類活動
5、家住武漢的幾名同學選擇了自己夏季避暑旅游的地點,大家思考他們為什么選擇去這樣的地方?
小明:我去峨眉山。小剛:我去青島。小強:我去哈爾濱。
過渡:氣候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生存在這個自然環境中,必然與環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讀書討論:仔細閱讀第67頁的課文,看看它們提供了那些信息,并加以總結。
(電腦板書)
1、氣候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2、氣候對生產活動的影響
3、氣候異常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危害
學生閱讀67頁《水稻種植與氣候》
活動探究:
68頁活動1:
認識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氣候影響植物的生長,進而影響人類的居住環境。
68頁活動2:
讓學生認識到災害只是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如果沒有人類活動就沒有災害而言,無雨或少雨的干旱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成不了災害。
引伸提問:太平洋有一個島國圖瓦盧,由于海平面的上升這里的人民不得不離開家園搬遷他處,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嗎?(出示相關圖片)(同學閱讀68頁的“氣候變暖”小資料,探尋答案)
探究活動:面對日益變暖的全球氣候,人類該怎么辦?
工業的發展——溫室氣體的排放——氣溫升高——極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沿海低地被淹沒
學生探究回答:
植樹造林
限制煤、石油等能源的使用或尋找新的潔凈能源等。
氣候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地理》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的第四節《世界的氣候》的最后一個內容《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
學情與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學生學完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的基礎上體現“氣候與人類的關系” 的認知點,是本章的知識、能力、情感的一個小結,是密切聯系生活,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內容,是體現新課程標準重要理念的關鍵部分。我把《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與《鄉土地理》結合起來教學,力求以實例活動改變說教的方式,以學生活動為主,全面地深化學生對“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認識。我在氣候災害教學中著重以鄉土氣候災害為實例,引導學生討論防災、減災措施及存在的問題。
設計思想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本課題要求是:“舉出日常生活中和實例,說出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在《鄉土地理》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是:“舉例介紹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本課題主要學習自然災害中的氣候(天氣)災害。結合自身特點和學校實際教學條件,把《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與《鄉土地理》課程標準中對氣候災害的要求結合起來教學,以鄉土氣候為實例開展教學,體現了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力開發是多元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只有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效益才是最高的。本課教學過程中擬實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本堂課突出以下學習方法的的實踐:
1.小組合作學習:以秧田式座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選出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主動發表觀點,積極協作完成學習任務。
2.查閱資料法:通過報刊、圖書、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查閱氣候與人類的關系的資料,培養學生多渠道學習的方式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實驗法:利用學校氣象園觀測家鄉的氣溫、降水、風等氣象要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做好以下準備:
1.布置學生廣泛利用圖書、報刊、媒體、網絡等收集資料、信息;
2.組織學生利用學校氣象園對氣溫、降水、風等氣象三要素的觀測記錄資料;
3.學生開展鄉土氣候調查,收集和處理信息;
4.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的認識和與學校、學生的實際整合,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舉例說明氣候影響人類生活、生產;
2.舉例說明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
3.正確地理解人類與氣候的相互關系,形成地域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生積極參與預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勇于表述自己的觀點;
2.主動地按要求開展鄉土氣候的調查活動;
3.能運用書報、網絡、媒體等多種信息工具收集、處理信息;
4.初步學會“氣候與人類”為專題的探究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
2.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積極合作,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協作精神,開發潛能與發展個性;
3.正確理解氣候與人類的相互關系,培養災害意識,促進正確的地域觀、環境觀、價值觀的形成。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舉例說明氣候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難點:舉例介紹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問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學生看 “氣候與人類”聲像視頻。
老師解說:氣候正常,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幸福;氣候異常,寒潮襲擊,臺風肆虐,暴雨驟降,洪水淹沒家園,人民困苦。同學們,你們認為氣候與人類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學情預設]:學生在這個環節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看法,教師要注意聽,不對的觀點要糾正,注意處理和應對各種偶發性問題等。
[設計意圖]:根據循序漸進原則和直觀性原則,學生自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上,我運用制作的課件“氣候與人類”聲像視頻,讓學生直觀認識“氣候正常,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幸福;氣候異常,寒潮襲擊,臺風勢虐,暴雨驟降,洪水淹沒家園,人民困苦。”的聲像中進入真切的情景感受,形成對氣候與人類的直觀認識。在引入新課中,突出“情景感受”。
二、講授新課:
1.氣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位學生出場表演冬季與夏季的穿著,并說明原因。
學生、老師以掌聲對表演者進行鼓勵。
教師說明,這是同一地區不同季節氣候對人類穿著的影響;
三位學生出場表演并說明寒帶、溫帶、熱帶的穿著,并說明原因。
學生、老師以掌聲對表演者進行鼓勵。
老師小結:這說明不同地區的氣候對人類活動影響。
學生閱讀活動(一)“冬季,北京人與大白菜”的材料。
教師提問:這說明氣候與人類哪方面的關系?同時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小組討論,其他學生不斷思考、補充,得出完整的答案。
[學情預設]在“氣候對生活的影響”學習中,結合調查收集的資料,學生談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學生討論并表述自己的觀點,說明不同的地區對人類活動影響差異,培養地域觀念。由學生小組討論,推選代表表述觀點,其他學生不斷思考、補充,得出完整的答案。學生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看法,教師要注意聽,不對的觀點要糾正,注意處理和應對各種偶發性問題等。
[設計意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授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堂課老師只是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讓學生在“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主體活動突出教學重點,改變學習方式,獲取知識與能力,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2.氣候對人類生產的影響
學生舉例說明氣候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南方水稻,北方小麥等)。
活動(二)中,討論小明和小強能否實現移栽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老師進而引導:同學們,氣候對其它方面有影響嗎?
學生舉手表述自己的觀點 (4位學生發言),說明氣候對工業生產、對交通、對旅游等方面的影響。
同學們,氣候對人類的影響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下面我們看洪澇、干旱的錄相。
3.氣候災害
同學們,氣候異常一定會有害嗎?請圍繞這個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請同學們不要急于討論,先獨立思考問題,再小組成員輪流發表觀點,進行小組討論,求同存異,得出小組較為統一的答案,最后小組推選代表發言,各組不斷補充,得出完整的答案。
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老師下到各組去及時指導學生的學習,并觀察學習效果。
學生代表小組發言。
老師組織學生再討論。
最后,教師總結讓學生認識到災害是相對人類的危害而言的。
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晉江主要的氣象災害,并舉例說明防災措施和存在問題。
老師投影表格,邊講,邊填表。總結晉江氣象災害,突破難點。
教師引導:前面學習了氣候對人類的影響,那么人類對氣候有影響嗎?你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思考,舉例說明。
4.人類對氣候的影響
根據問題,學生討論活動(四),“氣候變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人類對氣候的影響。
學生分組表述觀點。
學生用收集的“酸雨、臭氧空洞、溫室效應”等例子證明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教師歸納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深化學生對氣候與人類關系的正確認識。
[知識鏈接] 人類對氣候的影響
現在由于人類活動影響了下墊面的面貌,改變了下墊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熱平衡等方面,從而引起局部地區氣候的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類活動的影響就日益重要。
人類的各種各樣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增加了全球大氣的污染,影響了地球大氣對太陽輻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減弱了入射的太陽輻射數量,從而導致氣溫的降低。
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交通和生活上各種燃料的燃燒,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增加,據計算,從1860-197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約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過太陽的短波輻射,強烈地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所以,它對地面起著保溫作用。大氣的“溫室效應”的強弱與二氧化碳的濃度有密切的關系。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溫室效應”的作用也增強,低層大氣-對流層的溫度將升高。到xx年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將達400ppm。據此計算,全球大氣的平均溫度將升高近l℃,到20xx年,將升高約2℃。
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量的廢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層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這層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發,阻礙潛熱的釋放,引起海水溫度和海面氣溫的升高,加劇氣溫的日、年變化。同時,由于蒸發作用減弱,海面上的空氣變得干燥,減弱了海洋對氣候的調節作用,使海面上出現類似于沙漠的氣候。因而,有人將這種影響稱為“海洋沙漠化效應”。
總之,人為因子對氣候的影響是復雜的。但其影響主要是通過以下三條途徑進行的:一是改變下墊面的性質;二是改變大氣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塵埃);三是人為地釋放熱量。這些影響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卻,有的增濕,有的變干。而這些影響又是疊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對氣候產生影響,且各個因子之間又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因此,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過程更加復雜化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目前還不能了解人為影響所可能產生的凈效果。故為了掌握氣候變化的規律和進行氣候預測,弄清人為因子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課堂小結:
教師點擊“中國氣象在線”網站,以網站的《人與氣候》實例小結“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表揚上網學習的學生;展示學生的地理小報,進行表揚;鼓勵學生去享受下一節課,引發高漲的學習情緒,掀起本堂課的高潮,讓學生在表揚、鼓勵、掌聲中結束新課。
四、作業布置:
舉例說明氣候與人類的關系。(學生根據興趣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完成)
1.小作文100-200字;
2.繪圖(漫畫、圖畫等);
3.小制作(剪貼、手工、動畫等)
板書設計:
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
1.氣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氣候對人類生產的影響
3.氣候災害
4.人類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反思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為課題,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會生“興”,興之所至,學風自成。本堂課的教學有三大特點:
1、突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課程改革的六大目標之一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堂課是我校課程改革“學生學習方式改變”課題的實驗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載體,以學生主體活動為突破口,逐步引導多渠道學習,形成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
2、體現激勵教育的原則。教育的真諦在于肯定中培養有創造力的人。在教學中不斷肯定、鼓勵、表揚學生,讓學生在激勵中不斷進步,不斷成功,健康的發展。
3、現代技術教育與鄉土地理有機結合。教學中制作課件,把網絡引入課堂,以學生親近熟悉,有感性認識的鄉土地理為實例,在課堂中滲透鄉土地理教學,認識鄉土氣候,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情感。
氣候教學設計15
一、課標要求
根據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二、教材分析
本節為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本課利用圖表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的基本特點,特別注重分析近一兩百年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利用資料分析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可能帶來的影響并找出適應性的對策,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利用圖文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本節其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在于其影響,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涉及當前熱點和前沿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學生分析
就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全班計劃分成四個小組(代表團),分別是中國、美國、俄羅斯、圖瓦盧-西非代表團,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以“20xx巴黎世界氣候大會”為一條線條串聯《第四節全球氣候變化》的學習與探討,使之變得有趣!
四、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資料,能認識到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并能簡要說明什么是氣候變化、有何特點;
2.通過圖表,能簡要說明引起近現代氣候變化的主要可能原因和溫室效應原理;
3.通過生活和資料,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
4.通過原因分析,運用資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以“20xx巴黎世界氣候大會”一條主線,四小組(代表團)的組內合作探究、組間的相互交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注重生成、重新開發課程;
2.提供比較豐實的材料,含國別組本身的材料和共有的材料,供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條件允許,可以為學生提供平板電腦,在里面下載必要的材料)
3.設置三個探究活動即“大會”議題,分別是:(1)全球氣候變化是什么,請各代表團用簡報1分鐘向民眾說明;(2)全球氣候變暖可能的影響是什么,請各代表團從本國國情出發談談認識并加以分析;(3)全球氣候變化的應對措施是什么,請各代表團組內商討,最后各代表團達成共識,發表“聯合宣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氣候變化的基本情況,并在生活中規范自身的行為;
2.樹立全球環境觀和國際合作的意識。
五、教學重點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
六、教學難點
1.全球氣候變暖可能的主要人為原因;
2.全球變暖的可能影響及原理分析。
七、教學方法
啟發式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資料分析法
八、教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課件、空白紙、全球氣候變化的有關資料
九、教學過程
【導入】 歡迎來到巴黎!在華沙《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九次締約方會議上(COP19),法國被正式指定為20xx第21次締約方會議的主辦國(20xx巴黎氣候大會)。大會將于今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聯合國關于氣候的會議,這些年每年都召開。這說明了什么?今年據報道稱是個暖冬,這與氣候變化有關嗎?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我們今天在美麗“劍橋”召開,召開模擬世界氣候大會共同學習、探討《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我是本次大會的主席兼主持人,本次參會的主要有四大代表團,分別是中國、美國、俄羅斯、圖瓦盧-西非代表團。接下來,我們開會!
【新課】
探究活動一:全球氣候變化是什么?(議題1)
過渡:各代表團的同學們,在氣候峰會召開之前,你們需要向本國民眾簡要普及下什么是全國氣候變化、特點和成因?讓民眾對氣候變化基本認識,更多地參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行動中來。
要求:閱讀P46-47內容,請各組在空白紙上建構知識系統,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說明什么是氣候變化、成因及特點。
各組學生匯報向民眾普及的氣候變化相關知識。
教師加以總結、整理:(PPT:展示教科書圖2.28、2.29、2.30;溫室效應)
補充知識:天氣與氣候。
板書:
探究活動二:全球氣候變化可能的影響是什么?(議題2)
過渡:各代表團的同學,剛才我們已經明確了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存在,特別是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了解了近現代全球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特點及原因。接下來,我們談到的全球氣候變化特指全球變暖。聯合會氣候大會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第一屆世界氣候大會,直到1992年達成《聯合氣候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20xx年起草《哥本哈根協議》。從20xx年開始每年都召開世界氣候大會,說明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已經特別嚴重,那么對人類活動而言,到底全球氣候變暖可能的影響有哪些呢?那我們現場來看一個微課視頻《全球氣候變化可能的影響》,結合自己所代表的國家和地區,說說氣候變化的影響。(課內翻轉)
要求:觀看視頻3-5分鐘,解決任務單相關問題;結合資料,就自己所代表的國家或地區談談氣候變化可能的影響?
請各代表團同學結合材料學習、討論、總結,用自己的語言說明氣候對代表的國家和地區的影響。(除任務單問題外,開放式表達,注重學生的生成。)
教師總結、整理,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探究活動三: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是什么?(議題3)
過渡:通過以上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影響的介紹,可以看出全球變暖長遠而巨大的,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利影響,就目前而言,不利影響比較突出。聯合國氣候大會致力于對達成一個具有約束力協議,來延緩氣候變化,減輕氣候變化的危害。那么,采取什么措施積極應對呢?也請代表團就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達成共識。
要求:查閱聯合國氣候會議的主要內容和材料,來談我們應當采取的措施。(思考角度:從氣候變暖的根源、國際合作、國家和個人等方面入手考慮。)
各代表團整理表達本代表觀點,并于其他代表團合作探究達成“共識”,發布關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的“共同宣言”。
教師總結:
1.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如多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廢棄物排放;盡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2.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如植樹造林;防止森林火災等)
3.適應氣候變化;(如培養新的農作物品種,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建設海岸堤壩等)
4.政府可以采取政策等手段、發展綠色經濟;(如實行直接控制、應用經濟手段、鼓勵公眾參與等措施)
5.努力加強國際合作;(如世界氣候大會等)
6.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等
【課堂小結】本次大會各項議題已經完成。通過各代表團的努力向各自國家或地區普及了氣候變化的有關知識,加深了民眾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認識,鼓舞了更多民眾參與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來;通過各代表的認真學習和討論,弄清了一些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并就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達成共識,各代表團一致表示采取措施延緩氣候變化,減輕氣候變化的危害!
希望同學們放眼國際、胸懷國家,從自己做起,為保護地球家園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業布置】
1.請同學們組織訪問敬老院,看望老人,聽聽當地老人們對氣候的感受,并與他們交流所學知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存在)
2. 據專家稱,今年冬季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是暖冬,它的成因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嗎?(全球氣候變化可能的影響)
3.請關注11月30日開幕的“20xx巴黎氣候大會”,關注各國首腦到底談了些什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措施
十、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
十一、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先學后教、先學后問,共同探討建構知識系統。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給予引導和幫助。基礎知識學習扎實、課堂高效,充分留時間給學生討論學習。學生既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又鍛煉了團隊合作。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體現了解決全球氣候問題的合作精神,又聚焦個人行為,從實際出發,讓學生相互教育、相互影響。
【氣候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天象氣候諺語10-21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03-08
中國的氣候說課稿11-07
世界氣候的分布10-12
小滿的氣候特點05-13
花園教學設計12-14
《浪花》教學設計12-13
《白楊》教學設計12-06
《梅花》教學設計12-26
《鄭人買履》教學設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