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十篇
為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那么什么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加法含義,并學會5以內數的加法。
2.讓學生親身體驗,利用身邊的物體擺一擺,初步理解加法含義。
3.使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4.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體驗加法含義,學會5以內數的加法。
教學難點:能夠正確看圖列式。
教學準備:計算機、實物展臺、投影。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教師左手在盒子里拿出3枝紅色鉛筆,右手在盒子里拿出2枝黃色鉛筆,然后把兩只手中的粉筆合起來,問學生一共是幾枝粉筆。
(二)動手操作,體驗加法含義
1.小朋友們也拿出自己筆盒里的鉛筆,看課件學著試一試。師:一共有幾枝鉛筆?師:你們是怎樣算出5枝鉛筆的?生:這只手有2枝鉛筆,那只手有3枝鉛筆,合起來就是5枝。師:對了,這合起來的過程我們可以用一個算式表示。
2+3=5 (師邊講解邊板書演示。):加號 師:把兩部分合起來就可以用一個加法算式表示,小朋友們想一想,這2+3=5還可以表示什么呢?(教師進一步讓學生對算式含義進行擴展。)
2.擺圓片。教師出示幻燈片課件,演示擺桃子的過程。
(1)書上是擺桃子,我們可用圓片代替桃子,先擺1個,再擺3個,學生依照老師的樣子擺。師:一共有多少個?同學們會做這道題嗎?生:1+3=4。師:這1,3,4分別表示什么?(師引導學生把抽象算式放到具體情境中理解。)
(2)參照課件演示,放手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書上的第2,3題,把2+□=□,□+□=□補充完整。 (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3.根據身邊事物提問題,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理解。在我們身邊,比如教室里,能不能找到加法問題呢?(師表揚學生善于發現。)
4.試一試,運用加法含義。(教材第22頁的“試一試”。)
(1)引導學生看圖(課件出示),要把同類的車子合起來,與警察沒關系。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
(3)組織學生結合圖與同桌說說算式。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書上的“練一練”)
1.第1題,放手讓學生計算出結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讓其先擺學具,直觀得出算式結果。
2.第2題,讓學生看圖,獨立列出算式,再進行小組交流,第2幅圖畫會出現4+1=5,3+2=5兩種情況,教師在角度觀察圖,列出不同算式。
3.第3題,先讓學生看圖,找出每個盤子放蘋果的規律,師進一步追問,如果再放一盤蘋果,你認為放幾個?說出理由。
4.說一說,算一算。(利用信息技術演示課件,出示小明一家的圖畫。)
(1)學生獨立觀察圖,找出同一類型的東西把他們合并起來,如凳子和凳子合起來,梨和梨合起來,花盆和花盆合起來。
(2)這題具有一定開放性,學生提出的問題只要符合圖意,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加法,加法問題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放學后,大家可以在校園里或者在家里找一找,看看你還能發現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下次帶到課堂上和小朋友交流。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這篇文章字詞難度不大,除了一些重點詞句,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開篇提出嗜學,然后圍繞這個中心詞,層層展開,并采用對比法,點明求學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掌握重點字詞和句子,然后,由字詞理解到內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觀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主要貫穿朗讀,以朗讀帶動文章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參照教學設計(A)。
二、介紹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有關內容參照教學設計(A)。
三、朗讀課文,理解文句,疏通課文內容
1.教師播放朗讀帶,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能否流暢地朗讀課文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有極大的關系。因此,要求學生至少將課文讀上兩遍,而且必須是以讀得流暢無斷續現象為標準。要求學生在自由朗讀時,注意結合課文注釋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詞語和句子。
3.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1) 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然后要求學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難以把握的字詞。
(2)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自行翻譯第1段。
(3)教師評點學生翻譯,特別提醒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然后標注出其中的重點字詞。
(2)學生結合注釋自讀第2段后,向老師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
(3)指名學生翻譯全段。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3段。
(1)要求學生筆譯第3段。
(2)學生相互檢查,討論對方翻譯中的不足之處。
(3)指名學生朗讀自己翻譯的內容。
然后教師進行評價,要求學生按照信、達的標準修改自己的譯文。
(4)學生齊讀第3段。
6.學生齊讀全文。
四、品讀課文,鑒賞課文內容
1.請學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細讀第1段,從中找出一個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詞語。
3.默讀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寫出自己讀書時條件的艱難的?請引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
4.提問:請復述作者讀書時的勤奮的情形,想一想:這勤奮和前面所說的艱難的生活條件有什么聯系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5.提問:與作者讀書時相比,現今太學生的讀書條件怎樣?文章是如何進行對比的?
6.提問:通過這種對比,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呢?請用課文原話回答。
7.請簡要介紹馬生,談談作者對馬生所持的態度。
8.讀完這篇文章,你對學習有什么感受嗎?
五、學習遷移
學生交流討論: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要勤奮、專心,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請結合你的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業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學中做功的含義。能說出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并能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2.明確計算功的大小的表達式,以及表達式中每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和單位。
3.能應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判斷出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2.通過觀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用物理學史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通過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樹立自尊、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二、教學重難點
在學習《功》這一節以前,學生已學習了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壓強等知識,功是力的另一種效果。學習功是對前面知識的延續和應用,同時也是學習后面功率、機械效率、能等知識的必要知識儲備。本節從日常生活常見的具體實例入手,讓學生分析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不同效果,從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條件。然后介紹了功的計算公式、單位以及應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解決力學問題時,如果從能量角度研究,有時會更簡便。研究功的重要意義在于,可以通過做功研究能量的變化,為研究能量轉化過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礎。對功的概念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關系的建立。
本節內容由“力學中的功”和“功的計算”兩部分構成。其中,“力學中的功”通過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學生認識到做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為功的計算打好基礎。“功的計算”明確了功的計算方法,從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本節教學的重點是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難點是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生活實例的辨析,對做功有初步的認識。結合實例,區分力是否對物體做功,認識做功包含兩個必要因素,強調力的方向與物體移動方向一致。要求學生能應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重點:明確力學中功的含義。
教學難點: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
三、教學策略
學生已學習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識,但對于什么是做功還沒有直觀的認識。本節課從物體對放在地面上的物體及其光滑水平面上拉動的物體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學中功的含義。接著讓學生對日常生活常見的具體實例入手讓學生分析力作用在物體上后,產生的不同效果,從而理解什么是功。對于“功的計算”公式的得出、應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均采用演示實驗方法,讓學生直觀觀察、思考中使學生總結得出本節所授知識,避免生硬的教學,讓學生充分融入到學習中來學習知識。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5分鐘)
讓學生說一說,含有“功”的成語或詞語,指出其中“功”的含義。
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點評:現代漢語中的“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貢獻的意思,物理學中的“功”吸收了其中“成效”的意思,但它又有特殊的含義,這節課我們一起研究力學的“功”。
板書課題:15.1力學中的“功”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將學生的語文知識與物理課堂有機融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含義
課件展示:
(1)叉車把貨物舉起;(2)小明想把大石頭移開,但沒有搬起。
讓學生討論叉車和小明的工作是否有成效?
引導完成物體的受力分析,明確是哪個力對貨物的移動做出了貢獻,從而初步得出物理學中的功的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課件展示:
(1)人把物體提到樓上;(2)工人推著車向前運動;(3)小孩子用力推車,車未動;(4)吊車吊著重物靜止在空中。
讓學生標出物體受到力的方向和物體移動的方向,再說出幾個事例中哪些是做功的?哪些是不做功的?做功的事例中有哪些相同之處?
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
舉例說明在你的周圍你發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出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
教師引導:下面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例1:起重機吊起重物靜止在空中,問拉力是否做功?貨物的重力是否做功?
例2:起重機吊著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例3:一個正在運動的物體所受的外力突然消失,小球將會怎樣?
學生回答后接著問:假如一個小球在光滑水平冰面上由于慣性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物體不做功的情況:(1)有力而沒有距離,不做功;(2)有力,也有距離,但力與距離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沒有距離),不做功。(3)有距離(運動)而沒有力,不做功。
學生思考并回答:叉車的工作有成效,體現在它施了力,并且把貨物舉高了。小明的工作沒有成效,體現在他雖然施了力,但并沒有使大石頭移動。
學生分析并回答。(1)人把物體提到樓上時,人施了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人做了功;(2)工人推著車向前運動時,工人施了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工人做了功;(3)小孩子用力推車時,小孩施了力,但車沒有移動,小孩沒做功;(4)吊車吊著重物靜止在空中時,吊車施了力,但重物沒有移動,吊車沒做功。
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分析討論后回答,
有力沒有距離,不做功。
有力,也有距離,但力與距離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沒有距離),不做功。
物體靠慣性運動,有距離(運動)而沒有力,不做功。
運用事例對比進行思考,學生易于接受新知識。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具體的實例,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認識,也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對于做功的兩個必要條件,特別是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的情況,學生不容易理解,通過對哪幾種情況下,不做功情況的分析,突破了難點,加深了學生對做功的理解與認識。
二、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說出你猜想的依據。
總結出功的計算方法:力學里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功的計算公式:功=力×距離
表達式:W=Fs
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1焦=1牛?米(1J=1N?m)
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本例題,引導學生分析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哪個力做了功?重力是否做功?為什么?
學生認識到:力越大,在力的方向通過的距離越多,做的功越多。所以功與力和在力的方向通過的距離有關。
學生明確,物體的運動方向是水平的,馬的拉力與物體運動方向一致,因此馬的拉力對物體做功。計算功的大小時應該利用拉力大小800N與水平運動的距離3000m。重力方向與運動方向垂直,因此重力不做功。
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也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功的計算公式及功的單位。
通過例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驗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這是一堂數量詞的歸類識字課。對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而言,他們已經積累了許多識字的方法和經驗;所以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在游戲中互教互學中學會本課的生字,發展語言想象等能力。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我會認”的14個生字,會寫本課“我會寫”的六個生字。
2.根據教材提供的數量詞的用法,把身邊的事物用數量詞表達出來。
3.感悟情境,展開想象,在敘述時,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4.用喜歡的方法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和興趣,對識字方法能歸納和總結。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認字寫字,難點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語言能力并能對識字方法予以總結。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去幾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玩兒,你們愿意嗎?我們今天究竟要到哪些地方玩兒呢?秘密就藏在咱們語文書《識字6》中。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文,自主識字。
想不想不用老師教,自己就把課文讀會?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該怎么辦?(問同學,問老師,拼拼音)讓我們打開書輕輕地讀一遍課文,圈出不認識的生字寶寶,多讀兩遍,咱們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讀得又快又好。
2檢查初讀。
指名一人讀一節,其他學生聽。聽是否讀準了音。
3.師生共同評議,對讀錯的生字進行糾正。
三.創設情境,學習生字。
1.學習第一節的6個生字。(海鷗灘軍艦帆)
A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B.學生說想象的畫面。
C.課件展示海邊景色圖。一邊描述海邊景色,相機展示帶音節的詞語。
D.讀帶音節的詞語。(自讀小老師教讀齊讀)
E.課件展示不帶音節的詞語。(學生自讀小組賽讀)
F.課件展示不帶音節的詞語。(學生自由讀開火車讀)
2學習第二節的生字。(秧稻塘)
A自讀第二小節,邊讀邊想畫面,畫出不懂的詞語。
B.學生匯報不理解的詞語,相機展示課件理解“一畦一方”的意思,同時拓展一畦畦一方方的意思。
C.課件展示帶音節的“秧稻塘”三個生字。(自由讀分組讀齊讀)
D.課件展示不帶音節的“秧稻塘”三個生字。{搶讀}
E.總結學習第一二節的學習方法。讀課文——想畫面——認生字
3根據總結的學習方法學習第三節。(學習生字“竿溪”)
A小組自學。
B.指名讀第三小節,并說想到的畫面。
C.根據學生的想象相機出示本節情境圖。
D.課件展示帶拼音的生字“竿溪”。(指名讀搶讀)
E.課件展示不帶音節的生字。(齊讀)
F用“小溪”說一句話。
4用學習第三小節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四小節。
四鞏固識字。
A小組內學生用生字卡互考生字。
B.小老師用生字卡考讀全班學生。
C.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從字的結構從識字方法等方面總結)
五再讀課文,感悟數量詞。
A指讀課文。
B全班分組對讀,一組讀一句。
C師生對讀。
D全班拍手讀。
像同學們剛才讀的“一只”、“一片”這樣的詞語,我們把它叫作“數量詞”。我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數量詞,比如,“我是一位老師”中的“一位”,“這是一支粉筆”中的“一支”。請小朋友快快觀察我們的教師,也可以想象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請你給它配上恰當的數量詞.。同學們同桌為一組,我們也用數量詞編一段課文。
七指導書寫。
A教師范寫“海竹”兩個字,學生觀察書空。
B學生對寫這兩個字的建議。
C學生練寫。
D同桌互相評議書寫。
八板書。
識字6
海灘農村
公園學校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流暢地誦讀課文
2.能分類整理積累文言詞句
3.能用四字短語概括分析課文
4.能遷移閱讀課外文言語段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3.4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教學過程:
一、誦讀課文
二、歸類整理
1.學生自主勾畫重要字詞
2.運用歸類法積累文言詞句 A含義接近 B相同用法 C一詞多義 D四字短語
3.練習《面對面》知識梳理
三、復習課文
1.用四字短語來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發現小潭
第二段:潭水清澈
第三段: 小潭源流
第四段: 小潭氣氛
第五段:同游之人,跟隨小生。
2.課文按照什么順序寫?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3.1.2段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水尤清冽的特點?
4.第四段寫出了小石潭怎樣的氛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5.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樂而悲,如何理解?
四、拓展練習
《面對面》練習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課文內容簡析:
《搭石》這篇課文描繪了一幅幅鄉間人筑就和諧、動人的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岸邊方正的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滿意了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兩畫意;如果兩個人同時過溪,招手禮讓,閑話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強烈地感染著學生的心,激發他們善良的人性美,使他們充滿為他人奉獻的熱望。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無聞中凸現出的精神。
在學生們的齊聲呼喚中,在聽課老師熱情的掌聲中,王玲湘老師結束了她四十分鐘的講課──《搭石》。
聽完課后,留在我心頭的熱乎卻遠遠沒有因為歡呼、掌聲的漸行遠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個年青老師的心底。對王老師這一堂課的評價,人民出版社網站的論壇上已經有很多了,我先沒去看,就想讓自己先想想自己對這堂的解讀,之后寫出的東西也算是對王老師的敬畏。
對這堂課,就讓我先冒昧地改用課堂上王老師統領全課堂的“文眼詞句”談談我對課的整體感覺,那真可謂是──《搭石》,構建了新課程背景下的和諧課堂。
一、如“小溪,順流而下”
景一
師:(出示圖片,配樂)文章的作者劉章爺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回過家鄉。但當他靜心閑坐,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在家鄉的一幕幕,浮現出的不僅是家鄉那優美的風景──連綿起伏的山巒,郁郁蔥蔥的樹木,一條清澈見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邊的風情民居,但讓作者覺得最美的還是家鄉的搭石。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麗的搭石。
在開課時一段優美音樂的配樂下,加之王老師入情的課堂引領辭,在每一個聽課學生面前勾勒出一幅鄉間恬淡、閑適的畫面,以及文章的“主角”──小溪上的搭石。那一幅畫面深深地吸引著聽課的每一個孩子,他們很快便就融入到了課堂當中,有了很強的欲望──想去劉章爺爺家鄉看看的欲望,想去讀讀文本的欲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從未見過的鄉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欲望。
開篇之景,就像小溪的源頭活水,浸潤了每一個孩子的心田。有了源頭,便有了源源不斷的溪水,也就匯就了那涓涓小溪。
順流而下,王老師緊扣“什么是搭石?搭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讓學生初讀課文,并用課文中的句子來說說什么是搭石。通過對比,學生感受到了有了這不起眼的搭石,給當地人們帶來很大的便利。課堂由此逐層深入,恬靜的溪水流向深潭……
景二
師:你們說得都不錯,和作家心是相通的。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寫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板書)
師:想不想一起去欣賞這道風景呢?讓我們跟隨著作家,跟隨著家鄉的人們一塊去走走搭石吧。請大家靜靜地默讀2-4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家鄉的人們走搭石的相關語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圍繞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讓學生細細品讀咀嚼。層層深入,步步遞進,如流水般順暢、自然。在一系列的學法指導中,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鄉村人淳樸的民風、民情。
二、如“行云,沁人心脾”
景三
師:搭石是怎樣一道風景呢?
生:我找的是“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師點擊課件)
……
師:怎樣的動作才是協調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師:這是從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
師:你聯系上下文理解了。讓我們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組學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們合作著讀一讀。
……
師:沒有人踩在別人腳上,沒有人跌入水中,該是有人指揮吧?(生搖頭)其實沒有人指揮,但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這樣的動作就叫做──(生:協調有序)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角色始終體現著新課程提出的引導者的角色。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由學生主動完成。那道“協調有序”的風景,在初讀之后,可能學生只是基于文本,感覺到鄉親們走得很有秩序,至于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他們沒有一個真切體會。此時老師適時得引導,加入表演讀的元素,創造出似“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的課堂朗讀呈現,“清波漾漾,人影綽綽”,使孩子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鄉親們過搭石時的和諧之音。如行云,似輕扶,無形之中體悟朗讀帶給他們的震撼。
這一教學過程,王老師也充分加強了對閱讀的學法指導。“這是從字面上理解;你聯系上下文理解了;這樣的動作就叫做協調有序。”等等,老師甜美輕快的小結之音,深深扎根孩子們的心田,“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對如何進行文本理解、閱讀有了一定的方法積累。
斯事雖小,但足見老師的匠心獨具。如朵朵浮云,沁人心脾。
三、如“民歌,唱響一曲和諧之音”
景四
師:讓我們讀讀課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師:展開你們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懷抱著寶寶的媽媽來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膽小的孩子來走搭石;
生2:假如拿著行李的外鄉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婦女走搭石;
師:“假如……誰總會怎么做”,發揮你的想象,想一想,再說說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來走搭石,大人總會用強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過搭石,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抓扛著一大包行李的外鄉人來走搭石,年輕人一定會接過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還會提醒外鄉人“緊走搭石慢過橋”。
生3:假如有殘疾人來走搭石,家鄉的人會脫鞋綰褲,不顧水涼,小心翼翼地扶他過搭石。
……
通過孩子們對來走搭石人的假設,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將那些原本自己本無法親身經歷,但又想借他們讓自己所想幫助的人去經歷走搭石過程,都搬上了課堂。小空間瞬間變成了鄉村大世界,各色各樣的特殊人群都來了:膽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鄉人,抱著孩子的婦女,手拄拐杖的老伯……從孩子們的回答中,我們不難感受到這些假設人群正代表著什么?是的,那些正是些需要幫助的人,孩子們心中有的正是那顆──像鄉村人那樣為他人無私奉獻的心呀!這正是我們新課程下的課堂,正是我們想培養的人才……
孩子們通過想象,想盡各種方法去幫助那些過搭石需要幫助的人。多善良的孩子們,正是基于王老師巧妙的設計,引領著孩子們在天堂里暢談──感受著人間溫情。
多好的課堂,多美的鄉音,孩子們被文章中的那些無私奉獻的鄉親們感動了,自己也愿意成為那些淳樸鄉民,共同奏響一首淳樸的民歌,讓余音久久環繞在廣闊的山村間,讓和諧之音暢響課堂!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習作一》要求學生寫建議,春節來了,建議班級舉行一次春游活動,去哪里好,把自己的意見寫出來。看誰的理由充分。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介紹的地方,還可以配上插圖或附上以前去瀏覽時的照片。
二、教學要求:
1、讀懂“例文”《我的建議》,了解文中“建議”的材料選擇和安排。
2、讀懂“習作要點討論”,領悟關于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議”的一般寫法。
3、按“習作要求”,選擇一件使自己冬青的事,寫一篇日記,要能表達真情實感。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習作的要求。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例文《我的建議》。
1、自己先讀讀《我的建議》主要寫了什么?
2、交流。
A小作者建議你做什么?
B你能接受他的建議嗎?為什么?
3、小結。
因為小作者把去的理由寫得很充分。是啊,那里的景物雖然很普通,但作者寫得很美,寫出了別人沒有觀察到的東西,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對“最米人的池塘”,他沒有具體寫,這樣,同學們不是更想去了嗎?
(二)、宣布本次習作內容:《我的建議》。
春天來了,大家想去春游嗎?你認為到哪里去最好?請仿照例文寫個建議。
(三)拓展思路,習作指導。
1想清楚你知道的哪個地方最值得人留連往返?
板書:
我的建議
交代地點 簡潔
2、要以理服人。抓住關鍵的景點,有序、仔細地介紹這一景點。盡力把這一景點介紹清楚,介紹具體,能吸引讀者。
板書:
主要景點 具體 文章結尾 點題
(四)學生習作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第二課時
習作講評
一、簡介本次習作基本情況。
大部分同學能選取一個地方,抓住關鍵的景點,有序、仔細地介紹這一景點。并把這一景點介紹清楚,介紹具體,能吸引讀者。還能結合課內外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習作練習中。但也有少部分同學寫得較籠統,并不是十分吸引人。
二、典型習作集體點評。
習作例文:我的建議
春姑娘又輕輕的來到了人間。在青翠的山間,留下了她的足跡。我建議同學們到詩情畫意的山上去走一走,上次在山上看日出的情景,至今都留在我的腦海里。
走上干凈的階梯,好像走進了地球另一邊的世界,那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蜿蜒起伏的山路,就像一條隨時準備騰空的臥龍,景色秀麗宜人。如果你到了山的頂峰,就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煥然一新,松柏向我們點頭,鳥兒向我們歌唱,連路邊平時不起眼的小草,也歡呼雀躍起來,襯托在小草上的鮮花,也那么透明晶瑩,真不知道春姑娘施了什么神奇的咒語,把所有一切平常的事都變的不同尋常。一座座青山插入云霄,峰頂銀光閃閃,這好像一幅畫。
我希望老師和同學采用我的建議,在山上玩一玩,看一看。
總評:你進步了,老師為你高興!繼續加油!
1、用詞不當,應將“輕輕的”改成“悄悄地”
2、“,”應改成“。”
3、這句話過渡很自然。
4、“,”應改成“。”
5、想象力豐富,比喻恰當。但“騰空”應用“騰飛”更好。
6、“煥然一新”、“歡呼雀躍”、“透明晶瑩”這幾個詞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板書設計:
交代地點 簡潔
我的建議 主要景點 具體
文章結尾 點題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口語交際·習作一”。
【教學目標】
1.通過策劃活動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2.在口語交際中領悟與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發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條理地書寫內容,并寫出真情實感。
4.學會評改習作,并通過書信與人交往,分享習作的快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一、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1.播放課件。(利用課件展示一些地方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以及部分山川風物的圖片、文字資料)
2.偉大祖國幅員遼闊,江南水鄉,塞外風光,西部高原,獨特的地理特色,迥異的風土人情,作為中國人,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
二、明確主題,出謀劃策
1.今天我們要來策劃一次和遠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動,去結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更深入地了解他們那里的風景和物產,必要時向對方獻上一片愛心。
板書:策劃“手拉手”活動
2.要和遠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牽,我們首先要做的準備工作是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建立聯系
3.遠方的小伙伴和我們相隔遙遠,千山萬水把我們阻隔,不過現代科學技術這么發達,我們總會有很多辦法和他們建立聯系的,好好想一想,把你的辦法告訴大家。
4.學生分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
(如,網絡上聊天工具、報紙雜志上的交友欄目,作文書上注明的詳細地址、電視節目介紹的學生……)
板書:網絡 報紙雜志 各類書籍 電視節目……
三、集思廣益,進行策劃
1.與遠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聯系之后,我們就要著手思考如何開展“手拉手”活動來增進彼此的了解了。
(1)你認為可以通過什么形式來增進和小伙伴的了解?
(2)遠方的小伙伴雖然和我們同在一片藍天下,可是他們中還有很多人不能像我們這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有的甚至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學,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
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請大家先在組內商量和交流。
2.學生分小組商量。教師參與各小組的探討活動,對活動的可行性以及可以為對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進行具體的指導。
3.學生全班交流各小組的策劃情況。教師適時點評并板書。
(1)你們的策劃讓人感動,看,有充滿關懷的支助活動,有情真意切的書信往來,有簡潔流暢的情況介紹,有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還有方便快捷的網上交流……
板書:支助活動 書信往來 情況介紹 聯誼活動 網上交流……
(2)每一項活動的設計,都滲透著同學們的想法。但是每一項活動都應該有其可行性,請你就自己活動設計的可行性方面來談一談。
學生交流活動設計的可行性,對其他同學有所啟發。
(3)面對不同地區的小伙伴,根據自己現有的條件,我們可以為對方做些什么呢?學生自由交流。
四、深入探討,課外延伸
1.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策劃的活動付諸實踐呢?
2.經過剛才的商量,你們一定還有很多與小伙伴建立聯系的方法,請大家課后再收集一些,我們下節課把自己的建議告訴他們。愿我們的“手拉手”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讓我們和遠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牽。
第二、三課時 習作及評改
一、回憶書信的格式
1.交流書信的寫法及格式。
2.學生自讀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認為重點應該放在哪個部分?
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介紹自己(略)
說出想法(略)
提出建議(詳)
4.在上節課的口語交際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進行精心的策劃,要讓別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須按一定順序,有條理地寫。
二、師生同寫,發表見解
1.學生自己寫信。
2.教師稍作巡視后也與學生一道寫。
三、交流賞析,學會評改
1.教師根據巡視時的觀察,讓幾個學生讀習作草稿,全班同學評改。
評價方向:
(1)敘述清楚且有條理。
(2)提出的建議具有可行性。
(3)語句準確,想法合理。
(4)書信的格式正確。
2.教師把自己的下水文讀給學生聽,請學生作出評價,并與學生的習作進行對比,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
3.結合評改中出現的典型問題,學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組交流評改。
5.教師評改后小結作文情況。
6.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謄抄習作。
四、學寫信封,寄出信件
1.同學們不僅精心策劃了“手拉手”的活動,還認真寫出書信。大家想結識遠方小伙伴的真情溢于言表,那我們一定要把這些信寄給遠方的小伙伴。
2.學生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寫法。
3.出示信封格式圖,具體了解如何寫信封。
4.教師把課前準備好的信封、信件和郵票發給學生。學生根據要求寫好信封并貼上郵票,寄信。
五、總結
祝你們的心愿早日實現。我們相信:不論相隔多么遙遠,我們和遠方的小伙伴一定會在“心連心,手拉手”的活動中不斷成長,收獲美好幸福的明天!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學習目標
1.了解“合一合”的識字方法,會用這種方法自學生字。
2.能夠區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能把短文讀正確,了解意思。
3.能根據情境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4.在口語交際活動中,能清楚講解自己的設計,評議出誰的設計好。
課前準備
結合《蘭蘭過橋》的學習,自己設計“未來的橋”。
第 一 課 時
我的發現
1.自讀韻文,發現規律。
2.引導學生歸納小結。
如:“千”與“口”合在一起就是“舌”;
“土”與“里”合在一起就是“埋”;
……
3.生識記生字:甘、埋、闖、掰、跌。
4.師檢查識字情況。
5.鼓勵學生用這種方法識記漢字。
如:(明)日月齊照,大放光明。
(淚)眼睛流水,淚水汪汪。
日積月累
1.找找每組字的異同點。(音、形、意)
2.選字填空,填完后讀一讀。
3.拓展練習。
聲 生 身 遠 圓 園 做 坐 座
笑( ) ( )方 ( )好
學( ) 花( ) 請( )
( )體 團( ) ( )位
我會讀
1.自讀短文,不懂的可以請教同學或老師。
2.把短文讀給同學聽,說說自己的感受。
第 二 課 時
口語交際:未來的橋
創設情境,導入話題
小熊過生日,請小猴去他家做客。可是小熊家住在一條大河對面,河面上沒有船,也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幫助小猴過河。請大家幫助小猴設計一座橋。
現在,把你們設計的大橋圖拿出來,向小猴子推薦自己設計的橋。
想想,怎樣向小猴子介紹自己的設計,才能讓他采用自己的設計方案。
分小組交流
介紹自己設計的橋。
小猴子選出自己滿意的橋,并說出選中的理由
拓展創新
1.引導設計具有特殊用途的橋。
2.鼓勵學生講出其設計理由和使用特點。
3.評選出最好的橋。
第 三 課 時
展示臺
1.認真看圖,了解第三幅圖缺的是什么。(缺了把球撈上來的方法)
2.自己想出最好的打撈方法。
啟發:可以從圖上提供的大樹、石子、樹枝……設想撈球的方法。
3.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方法。
4.比一比誰的方法最好。
5.試著把第三幅圖畫出來。
6.把故事完整地講一講。
教學設計方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井底之蛙》講的是生活在淺井里的青蛙孤陋寡聞、夜郎自大,把自己看到的一個角落當作整個世界,當它知道鱉生活的東海無限寬闊之后無地自容的故事。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些見識短淺而又盲目自滿的人。課文內容比較簡單,但語言介于古文和白話文之間,而且蘊涵的道理也很深刻,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生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自己提出問題,提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并且學會與小組同學共同交流解決問題。
3.通過淺井與大海的對比,體會青蛙的可笑、可悲,目光短淺,感悟寓意。
三、教學重點
加強朗讀訓練,通過淺井與大海的對比,體會青蛙的目光短淺。
四、教學難點
通過多媒體演示及學生已有經驗,體會大海的遼闊與深遠。
五、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查找大海的資料。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同學們,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向我們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課前咱們一起交流交流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從這些故事中你又明白了怎樣的道理?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寓言故事,《井底之蛙》。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大聲讀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同學們在閱讀當中發現哪些字詞容易出錯?來提醒提醒大家。
躍出攀緣倚井欄
旱澇(有這樣兩個詞大家注意了沒有?什么意思?)
浸沒沒有沒過夏禹時代,十年九澇,海面卻沒因此增高;商湯時代,八年七旱,海岸也沒因缺雨而降低。
瞠目結舌[(1)找找這個詞在課文中的哪個地方?一起讀讀。 (2)在句子中理解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你能來表演表演嗎? (3)我們在《田忌賽馬》中學過一個詞,也是這個意思。(4)淺井之蛙聽了誰的話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覺得自己非常渺小?]
3.我請同學讀讀課文,了解青蛙和海鱉之間在談論什么?
板書:快活渺小
小結:這只井底之蛙開始認為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快活啊,當它聽了海鱉的介紹才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三)讀書感悟
1.自由讀讀第一自然段,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青蛙的快活?畫出這樣的句子。
與同位交流交流你劃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同學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全班一起來交流交流。隨機出示課件
(1)你從哪句話體會出了青蛙的快活?[課件出示]
[指導讀,讀出快活。重點指導1、2句]
(2)用什么樣的語氣讀?除了“快活”少點兒什么?書上是怎么說的?[夸耀]指生讀。
(3)出示青蛙圖片,感受青蛙的快活及炫耀自己的得意神情。
(4)誰想讀青蛙的話?想讀的同學一起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其他同學仔細聽。
2.青蛙這么快樂,后來為什么又覺得自己渺小了呢?讓我們來默讀第二自然段,看看有哪些不懂的詞語或難理解的句子,先 在小組中交流交流,解決不了的待會兒在全班提出來。
[隨機解決]哪個小組有不懂的問題?哪個組解決了這個問題?
(1)仞:7尺或者8尺為1仞,用“千仞之高”是來形容什么?(大海很深)
夏禹時代:夏朝禹做君王的時代。……
(2)海鱉對青蛙說了什么?指生讀聽了海鱉的話你對大海有什么了解?(大海是那么的遼闊、那么深。)
(3)你對大海的遼闊和深還有哪些了解?
學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小結:的確,大海是一片遼闊的天地,生活在這里有無窮的樂趣,這就是海鱉所謂的大快樂吧。
3.我請兩位同學分別來讀讀青蛙和海鱉說的話,大家注意聽,看看有沒有新的認識。
指生分角色讀。
聽了這兩位同學的朗讀,你對青蛙夸耀的話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板書:井 淺、小海深、遼闊
4.所以,聽了海鱉的話,青蛙才會?最后一段:(瞠目結舌,覺得自己非常渺小。)
5.學習了這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老師也和同學們一樣,有自己的收獲:不僅知道了大海的廣闊、深遠,而且也明白了做事不能夠目光短淺、盲目自大,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要知道走出去才能有更廣闊的天地。
6.老師這兒有一段小古文,大家讀一讀,待會兒請你談談讀古文的感受。
(1)學生自由讀
(2)談談讀古文有什么感受?
(3)那怎樣才能把古文讀好呢?[課件出示]
老師送給大家一把金鑰匙:
學習古文就要經常抑揚頓挫地誦讀。注意停頓、語氣的高低變化,課后多讀相信一定能讀好。
(四)布置作業
這兒還有一篇古文寓言小故事《夜郎自大》,[課件出示]
老師已經將這篇文章發到了校園網的寶貝書屋中,課后同學們可以自己上網學習,看看這篇短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當然,有興趣同學可以在課后查閱資料更多的寓言小故事也發放到校園網上,供同學們一起學習交流。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十篇】相關文章: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十篇02-26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錦集十篇02-26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8篇01-06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十篇02-23
【熱門】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十篇01-09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十篇02-05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十篇01-09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十篇01-07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九篇01-18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集合5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