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
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教學難點:
對觀察方法的探究。
教學準備: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塑料泡沫、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么?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探究欲望。
1、說說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只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么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
教師不時穿插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么?說什么?爭論什么?扯得太遠要幫助他們回到主題上來,鉆進“牛角尖”得要幫助他們跳出來。
在學生的觀察活動中,要適時引發學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認為怎樣?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換一種材料再試試?
四、開展研討、說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么?
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有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
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于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螞蟻身體的特點這些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研究?下課后,每個小組繼續研究螞蟻,下節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科學教學設計2
一、基本信息
(一)名稱:電能從哪里來
(二)所屬教材目錄: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
(三)教材分析:電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風能、水能、熱能等)轉換來的二次能源。
(四)本課共有三個活動:
1、了解各種各樣的電池。教材中列出了干電池、光電池、蓄電池、紐扣電池,以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了解它們把哪些能量轉化成了電能。
2、我們來發電。教材中安排了用電動機模擬發電的活動。教材中的用電動機來發電,難度很大,小電動機很小,露出來的小螺絲口很難拴住繩子,為此,我對這個實驗進行了改進。詳見教學過程,活動一。
3、了解發電真的電能從哪里來。
(五)學習情況分析:在上一課中,學生認識了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這一課認識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這就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轉化;第一課中學生已經能夠制成電流檢測器。學生對于電轉化成磁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這一課將磁鐵也纏上線圈,移動起來,反過來,就產生了電,可以用第一課的電流檢測器來檢驗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電池是把化學能或者光能轉化成了電能,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來的,發電的方法有多種。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實驗和閱讀資料認識電能的來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三、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第二個活動,我們來發電,將磁能轉化成電能。
(二)難點: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來的。
四、教學策略與設計說明:本課采取,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對“電能是哪里來”的理解。
1、借助第一課和前幾課對電產生磁,引出電能轉化成磁能,進而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磁能轉化成電能的過程直觀看到電磁之間的互相轉化,轉化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發電廠的電是哪里來的。
2、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解剖一節電池,讓學生觀察電池的內部構造,理解電池作為有毒垃圾的特殊處理方法。
3、做一個濃鹽水電池和水果電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五、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1、解剖好的一節1號電池
2、銅片、鋅片、導線、濃鹽水
(二)為每個小組準備:
1、電流檢測器(羅盤和線圈組成的)
2、條形磁鐵
3、導線一米長
4、手搖發電機
5、實驗記錄單一份
六、教學過程
(一)教學環節(注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
(二)教師活動
(三)學生活動
(四)設計意圖
(五)導入(1分鐘):同學們好,這個單元第一課我們學習了通電導線和線圈能引起磁針的'移動,那么如何磁鐵移動是不是會產生電流呢?
(六)出示做好的電流檢測器,說說構成和使用方法。
(七)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
(八)新授
活動一:我們來發電(分組實驗)(20分鐘)
1、每組一塊條形磁鐵,將導線纏到磁鐵上,和纏到鐵釘的方法一樣,注意兩端留出線頭,以便和電流檢測器相連。這樣一個簡易的發電器就做好了,我們在進行電產生磁的實驗中,發現小磁針來回晃動。那么我們現在來回晃動磁鐵,是不是就產生了電呢?
2、觀察各組的實驗情況,適時停止實驗,進行小結。
3、教師小結:
(1)這個實驗說明了,電能是從磁鐵晃動來的。磁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2)手搖發電機,也是利用搖把搖動使磁能轉化成了電能。
4、那么電能都是從磁轉化來的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書本的63頁,各種各樣的電池。
(1)各小組按照老師要求,做出簡易發電器,然后,開始實驗如何證明這個發電器發出了電,如何和我們前面做的電流檢測器連在一起。
(2)討論交流實驗發現:
a、電能產生磁
b、磁鐵來回移動產生了電,電流檢測器里面的小磁針擺動起來了。
(3)給每組下發手搖發電機,讓每個學生進行操作,觀察小燈泡是否亮了,進一步了解發電機的原理。
(4)動手操作,教師適當引導做出簡易發電器,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通過動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活動二:各種各樣的電池(演示實驗)(10分鐘)
1、提問:教材中列出了哪些電池,說說是將什么能轉化成了電能。大家一定對電池很感興趣,下面請大家看看老師解剖好的一個一號電池,看看它的內部構造。
(1)教師解剖一個一號電池,讓學生觀察里面的化學藥品。
(2)濃鹽水電池:將銅片和鋅片(廢電池外殼)插入盛有濃鹽水的杯中,用導線連接在“電流檢測器”上,可以看到產生了電流。
(3)水果電池:做一個水果電池,將銅片和鋅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產生電流。
2、請學生思考回答:電池為什么不能亂扔?同學們感興趣的話,可以回到家里,也嘗試做一個水果電池。
科學教學設計3
活動目標:
1、在認識各種種子的基礎上知道種子的用處,了解種子的幾種傳播方式,并能進行簡單分類。
2、初步了解種子的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能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學會從別人的談話中積累有關種子傳播的經驗。
3、萌發探索植物種子奧秘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搜集關于種子的各種圖片和資料,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如各種帶毛的、長刺的、帶鉤的、有豆莢的、色彩鮮艷的種子。)
2、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種子的旅行》:幻燈、各種種子、圖片;分類表,錄像。
活動重點:了解種子的幾種傳播方式,并能進行簡單分類。活動難點:初步了解種子的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
活動過程:
1.通過談話,引發幼兒對種子傳播方式的'興趣。
(1)出示常見種子圖片,討論種子的用處。
教師:孫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種子圖片,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種子?
教師小結:這些種子都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能見到的種子。
提問:這些種子有什么用處?
教師小結:這些種子不僅可以吃,還可以用來種植,種子在泥土里吸收陽光、雨露,生根發芽又會長出新的植物。
這些植物的種子是誰播種的?
(2)出示大森林、山里的圖片,引發幼兒對種子傳播方式的興趣。
提問:在大森林里、山里也有許多的植物,這些植物的種子是誰播種的?也是農民嗎?你覺得會是誰?
教師:小種子沒有手也沒有腳,是誰幫助他們去四面八方旅行的?呢,請小朋友聽一個故事,我們再來找找答案。
2.通過故事,了解幾種常見的種子傳播方式。
(1)播放幻燈,講故事《種子的旅行》
提問:小螞蟻都遇到了哪些種子?
是誰幫助這些種子去旅行的?
為什么風能幫助蒲公英的種子去旅行?
教師小結:蒲公英的種子很輕,并且有絨毛,像一個個的小降落傘,風一吹就能飄到四面八方,風能幫助浦公英的種子旅行。
提問:為什么水能幫助蓮子去旅行?
教師小結:原來蓮蓬像小船一樣能浮在水上,蓮子落入水中,順著水流到別處去安家,,水能幫助蓮子的種子旅行。
提問:為什么小動物能幫助蒼耳去旅行?
教師小結:蒼耳渾身長刺,容易沾到動物的皮毛上,動物走到哪兒,就把它帶到哪兒,所以動物能幫助蒼耳去旅行。
教師:大自然非常有趣,原來許多種子都由它們的好朋友來幫忙去旅行的。還有一種種子,它沒有好朋友幫忙也能去旅行,它是誰?
提問:鳳仙花的種子是怎樣旅行的?
教師小結:鳳仙花就是靠自己的種子成熟后果殼裂開的力量,把自己的種子彈出去旅行的。
教師小結:種子娃娃的辦法可真多呀,有的靠風去旅行,有的靠水去旅行,有的靠動物去旅行,還有的靠自身彈射的力量去旅行。
(2)通過談話,交流已有知識經驗
小朋友,你還知道哪些植物的種子是靠這些方法去旅行的?同伴間交流集體交流
3.游戲《幫助種子寶寶旅行》,引導幼兒分組進行種子傳播方式的分類。
教師:小朋友真棒,用了這么多的好辦法知道了種子的秘密,今天老師帶來了我們一起收集的種子圖片,你們愿意幫助這些種子找到能幫他們旅行的好朋友嗎?
要求:老師在每組放了一張表,上面有好朋友的圖片,請小朋友將種子送到帶它去旅行的好朋友身邊。
小結:我們來看一看每組的答案,大家分的對嗎?有沒有不一樣的?再改一改
4.播放視頻拓展知識,了解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
(1)教師:大自然中的植物真奇妙,原來有這么多的種子都由它們的好朋友來幫忙傳播的,當然也有的是靠自己的力量來傳播。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大自然中種子旅行的有趣畫面。
(2)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在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植物的奧秘沒有被發現呢,它們呀都等待著我們小朋友們用心去觀察、去發現。
科學教學設計4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際操作,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2、嘗試讓物體“站起來”,感受使物體“站起來”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3、愿意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自己的發現。
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各種材料站起來的方法。
難點:大膽表達交流自己發現,感受物體站起來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廣泛使用。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喜歡玩“站起來”的游戲。
2、材料準備:剪刀、扭扭棒、木質積木、雪花片、塑料圓環、泡沫板、游戲棒、羽毛、手工紙、卷筒紙芯、木夾、書(路燈、花瓶、帳篷、屋頂、相機三腳架、路牌、支撐大樹的三腳木樁、相架)。
活動過程
一、游戲:站起來
師:孩子們,讓我們跟著輕松的音樂玩喜歡的游戲“站起來”吧。
師(小結):大家用了各種動作使自己站起來、站得穩,真棒!
(析:在輕松的音樂中,幼兒聽著教師的數字指令,參與“站起來”的游戲,為下一環節探索使各種材料“站起來”的方法做好經驗方面的鋪墊。)
二、操作、嘗試使物體“站起來”
(一)操作與交流
1、簡單認識材料。
師:看到大家玩得那么開心,桌子上那么多材料也想玩“站起來”的游戲。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讓我們來看看是什么?(提醒幼兒在接下來的操作中小心使用剪刀、游戲棒等尖銳物品。)
2、探索讓各種材料“站起來”的`方法。
師:那現在熊老師請大家去選擇喜歡的材料,讓它們也能像我們一樣站起來,先操作完成后的小朋友可以回到位置上,和你旁邊的小伙伴分享你的發現。(幼兒操作)
指導要點:(2)在幼兒能用一種方法幫助某種材料“站起來”后,鼓勵幼兒探索更多方法幫助此材料“站起來”,拓展幼兒思路。
3、交流與小結。
師:好了,大家討論好了嗎?誰來和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你讓什么材料“站起來”了?你是怎么讓它“站起來”的?
師追問:除了這種方法,你還有什么方法能使它站起來昵?
師:你能想出這個辦法,簡直太棒了。熊老師覺得你的這個辦法很好,有可能會成功,待會你可以去試一試哦!
師:那你們是不是讓所有的材料都成功站起來了?
幼:羽毛
師:為什么會失敗昵?
幼:很輕、很小
師:那你們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它站起來昵?
師:如遇幼兒不知,引導(可不可以用其他材料幫助它昵?)
二次操作材料
師:接下來,我們再去試一試,如果剛剛你成功了,那么這一次你找一找新的材料,用新的辦法讓它成功站起來,或者不去找新的材料,我們想一想新的辦法。如果你剛剛失敗了,也沒有關系,你可以參考一下剛才小朋友們分享的方法,看看能不能成功。
師:孩子們我們去操作吧!
幼(自取材料操作)
分享交流
師:這一次用了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站起來了
幼:上一次用了———這次用了———使—————站起來了。
幼:上一次用了———這次用了———使—————站起來了。
幼:一直沒有成功
師:沒有關系,我們下來再去想想辦法。
師:現在,我想請大家去問問后面的客人老師,他們還有沒有其他不一樣方法能使這些材料站起來昵?
幼:去采訪互動
師:好了,分享的時間到了,謝謝客人老師的分享,請大家快速回到位置。
三、發現生活中“站起來”的物體延伸
師: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站起來的物體。和大家剛才操作的材料一樣,本來是不能站起來的,而在其他材料的幫助下能夠成功站起來,而且站得很穩、很高,我們呢一起來看看吧!
四、(析:本環節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從而發現“站起來”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使源于生活的教學最終又服務于生活。)
結束: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材料還有很多很多,那我們一起去幼兒園里找一找。
師:孩子們,請起立,讓我們一起先去收拾材料,把它們送回家吧!
師:我們和客人老師說再見吧!
活動反思
幼兒在游戲中嘗試了用各種肢體動作使自己“站起來”,在這里教師引導他們將方法遷移到幫助生活中的各種物品“站起來”中,并拓展幼兒思維,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方法。
科學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光熱轉換器,具有節能、環保、安全的優點
2、太陽能熱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結構、運用的原理有關
3、產品的設計,不僅要考慮構造,還要考慮材料的選擇、依據的科學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實用
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研究任務和要求進行有目的的設計
2、按一定的格式寫出本小組的設計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紹方案的設計思路、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樂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進
2、體會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3、體會到任何一種科技產品的開發和設計,融合了多種知識和技術
4、認識到科技的發展能促使人們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規律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灶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紙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裝水的塑料袋或飲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蓋、黑色紙、鏡子或錫箔紙等)
三、教學重、難點
設計太陽能熱水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太陽能熱水器怎樣工作
1)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多種科學原理設計出來的一種節能裝置,它的構造怎樣?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學生匯報收集到的資料
3)教師介紹(最好有課件、圖片)
太陽能熱水器的構造:集熱器、保溫箱、控制系統
工作過程
設計的細節
2、設計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1)學生閱讀書上的提示與要求
思考:為了使熱水器盡快地升溫,需要考慮哪些問題?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應該包括哪兩部分?
選用什么材料做?
2)閱讀書上的設計方案后,學生分組自行設計
3)小組之間交流各自的設計金點子
3、完善我們的設計方案
六、作業設計
制作太陽能熱水器,準備下節課展示
七、板書設計
2.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
太陽能熱水器
集熱箱、保溫箱、控制系統
簡圖:
我們的設計方案
八、教學后記
科學教學設計6
設計意圖
我園地處中山公園內,孩子們每天會在長廊中游戲,每天耳濡目染孩子們會發
現一些長廊的簡單特征,通過這一節集體教育活動不僅能夠引導幼兒發現四根柱子是一間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和探索性趣,學習探究的方法、策略。
活動目標
1、知道長廊四根柱子是一間的特征。
2、能用標記物記錄自己的探索發現并與他人交流分享。
3、愿意參與探索活動并樂在其中。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長廊中的哪四根柱子是一間
活動難點:點數一定距離內的長廊間數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有四面墻圍起來的就是一間屋子的經驗
物質準備:繩子、藍膠、數字卡、生活中的自然物
活動過程
1、引發幼兒對長廊間的探索的興趣。
師:長廊是一間一間連接起來的,四根柱子是一間。長廊里有這么多柱子,你們知道哪四根柱子是一間嗎?
2、引導幼兒在自主探索中發現長廊四根柱子是一間的特征。
(1)教師請幼兒在一定距離內(三間)找出長廊中的一間。師:請你們快去數一數、看一看,找出長廊中的一間吧。幼兒自主探索,引導幼兒用標記物記錄自己的探索發現。
(2)教師請三名幼兒介紹自己找到的長廊中的一間。
觀察、梳理橫或豎哪四根柱子是一間,發現同一事物可用不同標記物記錄。
(3)師幼共同梳理長廊四根柱子是一間的特征。
小結:我們的房子是四面墻圍起來的是一間,長廊是四根柱子圍起來是一間。3、引導幼兒點數一定距離內的長廊共有幾間。
(1)鼓勵幼兒點數長廊的間數,并用標記物記錄自己的發現。
師:小朋友們知道了長廊四根柱子圍起來是一間,誰能數一數從這里到那里的這段距離內(六間)的長廊有幾間?
(2)師生分享答案,引導相同答案的幼兒站在一起,并用相應的數字表示答案中的數量。
師:這一段長廊有幾間?誰跟他的答案一樣?誰有不同的答案?
(3)師生驗證答案,依次請不同答案的幼兒代表介紹計數長廊間數的方法。
師:為什么我們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呢?你是怎樣數的.?可以給我們講一講或者演示一下嗎?
發現、梳理共性問題,如:共用柱子或遺漏等。被共用的柱子和另外兩根柱子又組成了一間,所以在數有幾間時會有共用柱子組成另外一間的現象。
4、進一步引發幼兒探索長廊間數的興趣
師:中山公園的長廊是很早以前修建的,是著名的文物,長廊上的彩繪有2231幅,聽說長廊有二百多間,小朋友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數一數
活動總結
本節活動的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激起幼兒的探索欲望。
第二層:幼兒能夠發現長廊中一間的特征。第三層:幼兒能夠點數出一段距離的幾間。
活動的過程是層層遞進的方式,幼兒實際操作點數柱子,并將自己的收獲和大家分享,通過梳理相關經驗,每一次的挑戰都能給幼兒挑一挑夠得著的感覺,使活動既有趣味性又不缺乏挑戰,幼兒在探索中學會思考、反復嘗試、合作、協商的良好學習品質。
科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
1、知道水流能夠產生力量;
2、知道影響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水流的力量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
能力:
能夠對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猜測和假設;能夠采用簡單的儀器進行水流是否有力量的觀察、實驗,采集數據并做簡單的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水流的力量的過程中表達合作與交流;通過實驗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通過水流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意識到用科學知識改善人們的生活;體驗自然界的美。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認識水流有力量:水流的高度高,流量大,流速快,水流的力量大。
教學難點:
影響水流力量大小的原因:水流高度高,流量大,流速快。
教學準備:
分組:水、水槽、小水輪、漏杯、帶小孔的杯蓋、注射器
演示: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證明水流有力量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視頻,大家仔細看。
師: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發現?
師:水流沖擊水車,使水車轉動,這說明什么?
生:水流有生力量。
師:看來水流可以產生力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關于水流有力量的問題。
板書課題:水流有力量
師:生活中,你感受過水流產生的力量嗎?
生:洗手時,水沖在手上有點兒疼。
生:洗澡時,水能沖掉身上的泡泡。
生:沖浪時,水能把人沖動。
生:潑水時,水能把地上的'灰塵沖起來。
……
二、新學新課
〔一〕、猜測、驗證水流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力量大
1、根據經驗和觀察到的現象作出猜測
師:同學們的經驗非常豐富,生活中就應多觀察、多體驗。那你們想過水流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力量大?
生:水位高的時候產生的力量大。
生:我認為水流量多的時候產生的力量大。
生:我認為水流快的時候產生的力量大。
……
板書:
多
水流
高
產生力量大??
快
師:同學們的猜測這么多!也很有研究價值。對于你們的猜測,老師也想知道是不是這樣。研究問題僅憑猜測是不行的,我們還應怎么辦?
生:做實驗。
2、分組實驗:引導學生發現,影響水流力量大小的原因。〔深入探討〕
〔1〕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加強指導。
〔2〕學生匯報實驗現象。
3、小結:有很多原因影響水流力量的大小,杯子舉得越高,水的流量越多,水流的速度越快,水的力量就越大。
〔二〕拓展延伸
1、了解水流產生的力量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1〕談話:生活中人們很早就開始利用水流產生的力量了。你們注意過這些現象嗎?
〔2〕學生談水流產生的力量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3〕課件演示:水流產生的力量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了解水流產生的力量給生活帶來的危害
師:生活中人們用水流產生的力量做很多事情,那么水流力量能給我們帶來危害嗎?
4、總結:看來水流的力量確實和我們有密切的關系。利用所學知識,想方法使水流產生的力量更好地效勞于生活。
板書設計:
水流有力量
高
水流
多
力量大
快
科學教學設計8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用對應和重疊擺放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5個以內)的多少。
2.在操作活動中體驗多一些、少一些、一樣多的含義。
3.樂于參與集體活動。
活動準備:
1.教具準備:操作卷,操作卡
2.教學準備:PPT;小兔子頭飾4個,小蘿卜頭飾3個,碗5個,勺子4個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
師幼互相問候。
走線,線上游戲:幼兒在線上站好,練習1-10唱數,用集體說數
2、集體活動。
(1) 用對應的方法比較多少
游戲活動一:小兔子找蘿卜游戲引出對應比較多少的方法,請幼兒比一比它們誰多一些,誰少一些,幼兒說出比較結果
(2)用重疊擺放的方法比多少
游戲活動二:請小朋友上前做客吃飯,準備勺子和碗,引導幼兒用重疊擺放的方法比較誰多一些,誰少一些
(3)出示PPT,比一比物品誰多誰少
PPT1:杯子和板凳誰多誰少(幼兒回答用什么方法比較出來的)
PPT2、蘿卜和茄子誰多誰少(幼兒回答用什么方法比較出來的)
PPT3、白菜和蘑菇誰多誰少(幼兒回答用什么方法比較出來的)
3.分組活動
第一組:操作“白菜和蘑菇”,“蘿卜和茄子”“椅子和杯子”,比較多與少。
第二組:做操作卷。
教師輪流指導,并問幼兒用什么方法比較出來的.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5.延伸:
(1)小豬和鴨子比誰多誰少,并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出誰多誰少
(2)幼兒操作冊比誰多誰少的方法講解
6.為了加深記憶,編兒歌并用手指操的方法記憶比誰多誰少的兩種方法,幼兒多次練習,熟練記住。
科學教學設計9
教學背景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知道磁鐵能吸引一些物體,有的學生可能也嘗試過磁鐵隔著物體吸鐵。通過本節課的實驗研究,讓學生知道磁鐵吸引鐵制的物體,學會用磁鐵辨別鐵制的物體,使學生進一步地(去掉“的”)了解磁鐵的性質,理解磁鐵有吸鐵的性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 知道磁鐵能吸引鐵制物體的性質叫磁性;
b) 知道磁鐵隔著一些物體也能吸鐵。
2.過程與方法:
a) 用實驗方法研究磁鐵是否能吸鐵;
b) 用磁鐵識別多種物體,尋找鐵制材料的物體;
c) 根據材料設計實驗,研究磁鐵隔著物體吸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 培養學生大膽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
b) 初步使學生認識到實驗中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認識到磁鐵具有吸引鐵制品的性質。
認識到磁鐵可以隔著物體吸鐵。
教學難點:
設計磁鐵隔著物體吸鐵的實驗。
教學準備:
1.磁鐵和被測試物品:大頭針、鋁片、銅棍、木片、紙片、彈簧、布條等物品,記錄表,鉛筆盒。
2.杯子、釘子和水。
3.幾種不同材質的硬幣,如一元的鋼幣,5角的銅幣和鋼芯鍍黃銅硬幣,1角的鋁幣和鋼幣,分值鋁幣。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問題導入:
1.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磁鐵的知識,你認為磁鐵能吸引什么?
2.學生自由談
3.講述:你們說得對不對,一會兒你就會知道。
二、磁鐵能吸鐵
1.談話:老師在小盤里準備一些材料,請看(教師指,讓學生認)。猜一猜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將猜想的情況記錄在記錄表中。
2.學生猜想記錄。
3.匯報猜想情況。(實物投影上匯報)
4.談話:誰能被磁鐵吸引?讓我們實際操作看一看。
5.學生操作并記錄。
6.匯報實驗現象。
7.小結:
(1)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各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2)由此我們可以推知,磁鐵可以吸引什么物體?
8.辨認鐵制品:
(1)在你的鉛筆盒中,哪些是鐵材料做的?在教室里,還有哪些鐵制的物體?
(2)這些硬幣,他們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猜猜看。怎樣證實呢?實物投影,出示多種硬幣。
(3)學生辨認鐵制硬幣。(用磁鐵)
(4)提問:用什么方法辨認鐵制物體更可靠呢?
(5)小結:從中我們收獲了什么呢?
三、磁鐵隔物吸鐵:
1.激趣實驗
(1)談話:在杯子里有一根釘子,你能讓手不濕,讓水不灑,將釘子取出嗎?
(2)學生想辦法。
(3)匯報實驗的方法。
(4)學生實驗取釘子。
(5)提問:你發現了什么?
2.實驗設計并操作
(1)提問: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自己設計一個磁鐵隔著物體吸鐵的實驗嗎?
(2)學生設計實驗并操作實驗。
(3)學生匯報實驗的過程及結果。
3.小結:
(1)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師揭示上次課福娃跳舞的原因,并小結:多個實驗讓我們知道磁鐵能隔著物體吸鐵。
四、總結延伸:
1.今天的課,對我們的知識增長有什么幫助?你有什么收獲?
2.思考:一位老奶奶不小心將大頭針掉到了小米中,請你想個辦法幫老奶奶將米和大頭針分開?
布置作業:
思考:一位老奶奶不小心將大頭針掉到了小米中,請你想個辦法幫老奶奶將米和大頭針分開?
課后小結:
教師儲備:磁鐵能吸引鐵,還能吸引鎳、鉆等金屬。學生如果知道磁鐵還能吸鎳、鉆等,教師要給予肯定。人民幣硬幣用的材料分別是:1元硬幣為鋼芯鍍鎳;20xx年版5角硬幣是銅鋅合金,黃色帶紅;20xx年版5角硬幣為鋼芯鍍黃銅,黃色;老版1角的是鋁幣,20xx年后的1角硬幣為不銹鋼,色澤為鋼白色,與1元鋼幣顏色略有差別;分值硬幣都是鋁的。不銹鋼的組成成分都主要是鐵,但是磁鐵只能吸引某些種類的不銹鋼,而對于有些種類的不銹鋼磁鐵是不吸引的。磁鐵能吸引錄音磁帶、錄像磁帶,因為在它們的膠帶中有鐵粉類物質。但是電腦用的磁盤,看起來與錄像帶很像,但不能被磁鐵所吸引。磁鐵吸引了看似銅的物體,其實那是在鐵物體的表面鍍的一層銅。
科學教學設計10
設計意圖
中班幼兒的探索欲逐漸增強,也樂于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但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事物的理解需要通過親身的操作和體驗來實現。同時,中班幼兒的科學探究經驗仍然處于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作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現在,快遞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連幼兒園的孩子也知道什么是“包裹”。在日常生活中,我發現中班的孩子們對包裹非常感興趣,每當有包裹送到的時候,他們都很想知道包裹盒子里裝著什么東西?孩子們會湊在一起猜測包裹里面是什么,他們還會搶著幫忙拆開包裹驗證自己的猜測。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去進行觀察、比較,并嘗試進行簡單的推斷,旨在幫助幼兒積累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升探究的能力。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比較,推測出盒子里的物品。
2.樂意參與科學活動,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
重點難點
不打開盒子的情況下用不同感官推測出盒子里的物品
活動準備
1.同樣大小的紙盒16個。
2.網球、直尺、手鈴、積木塊、香皂、沙包、氣球、紙巾、保鮮袋、雞毛、棉花、棉線、記錄表、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出示紙盒,激發興趣。
1.師:“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
2.師:“不打開盒子,你能有辦法知道里面有沒有裝著東西嗎?”二、幼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分辨出盒子里是否裝有東西。
1.每位幼兒取一個盒子,嘗試操作。師:“請你們用自己的方法試一試。”
2.根據幼兒的判斷,請幼兒將盒子分成裝有東西的和沒裝東西的'兩類。
提問:“你覺得這個盒子里裝有東西嗎?”
3.幼兒分享自己的方法,教師用圖片幫助幼兒提升經驗。
提問:“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斷出這個盒子里有沒有裝著東西的?”
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干,用搖一搖、掂一掂、聽一聽、看一看的方法把你們覺得裝著東西的和沒裝東西的盒子找出來了。”
三、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推測盒子里的物品。
1.出示操作材料和記錄表,講解操作要求。
師:“這些材料都有可能在盒子里,需要你們去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探索”。
2.兩個幼兒一組,不打開盒子,嘗試用合作的方式,推斷出盒子里的物品。
3.幼兒打開盒子,驗證自己的結果。
4.請幼兒分享自己的操作方法。
師:“誰來說一說你們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師:“為什么尺子沒有在盒子里?”
四、打開幼兒認為沒有裝著東西的盒子,驗證結果,拓展經驗。
1.出示幼兒認為沒有裝著東西的盒子,再次猜測盒子里是否有東西。
師:“這些是剛才你們認為沒有裝著東西的盒子,現在請你們再猜猜這
些盒子里到底有沒有東西?”
2.幼兒打開盒子,驗證結果。
3.教師小結,結束活動。
師:“這些盒子雖然都很輕,也聽不到有東西發出聲音,但其實里面是有東西的。
通過游戲我們知道了,有時候我們猜想的和自己親自實踐以后的結果會有不一樣,以后不管遇到任何的問題,你們都要多去動手操,大膽進行嘗試和驗證。
活動總結
幼兒科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它強調的是幼兒的一種親身經歷,從生活中獲得一種感性的、直觀的經驗,科學教育更注重的是對幼兒的科學態度的培養以及幼兒科學探究方式的學習,所以這個活動的目標定位考慮的是幼兒科學探究方法的習得這個方面。
作為活動延伸,我覺得可以在活動區里繼續投放這個包裹盒子,再提供更多的一些不同的材料,提升難度,給幼兒繼續玩這個盒子里有什么的游戲。
科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經歷一個觀察和探究植物根的主要作用的過程;
2.設計出驗證根的吸收作用、莖的輸送作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3.體驗到植物的根和莖作用的多樣性,形態的多樣性,初步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
【教學準備】
玉米、胡蘿卜、水葫蘆、菜豆的植株;
新鮮完好的小植株、試管;
牽牛花、玉米、絲瓜、草莓的莖;
帶花小植物、大號燒杯、紅墨水、藍墨水;
食用油、小刀。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養分是怎樣進入植物體內的呢?
2.學生討論、推測,匯報。
二、根的形態的觀察
1.觀察玉米、胡蘿卜、水葫蘆、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態。
2.歸納:植物的形態多種多樣,但它們都長有根,根的形態也是多種多樣的。
三、設計實驗,驗證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帶根植株、裝有水的試管兩支、食用油、滴管)
2.為了保證試管中的水不散發到空氣中,我們需要怎樣做?
3.什么現象能夠說明試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
5.學生用自己設計的方法延伸到課外觀察驗證。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長中還起什么作用?
四、莖的形態的觀察
1.土壤中的水和養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樣被輸送到植物的各個部分去的呢?
2.觀察牽牛花、玉米、絲瓜、草莓的莖。
3.歸納:植物都長有莖,雖然莖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但莖的作用都是一樣的——輸送水和養料。
五、設計實驗,驗證莖的輸送作用
1.能想出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觀察到莖把水輸送到葉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嗎?
2.學生設計觀察方法:
學生設計方法一
學生設計方法二
學生設計方法三
……
3.學生設計驗證性的對比實驗。
4.教師出示事先準備的實驗裝置。
(1)為什么接觸到紅水的植物的葉和花都染成了紅色?
(2)為什么沒有接觸到水的植物的葉和花都蔫了?
5.通過對植物莖的觀察,我們知道莖對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結,延伸
今天,我們想出了哪些方法來觀察和驗證植物的根和莖的作用?關于根和莖的什么問題你還有興趣觀察和研究,準備用哪些方法來觀察和研究?
附:板書設計
科學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樣抵抗彎曲,再研究弧形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后再涉及研究結構科學在塔和橋上的應用。本課學生常見的房子和橋梁的共同結構引出本節課研究的內容,引出“寬度、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于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數據,并通過分析整理數據,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寬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也會提高。第二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數據,并分析整理數據,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顯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梁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梁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梁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后再通過演示實驗來證明學生的想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過程與方法: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并得出合理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大膽假設并能在實驗中求證。
教學重點: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的研究;
教學難點:對科學實驗的變量識別與控制;
教學準備
實驗小組: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鐵墊圈、橋墩,記錄表。
演示準備:課件,8倍寬、8倍厚的紙條,塑料尺子,重物,提籃、統計表,記號筆等。
學生活動
一、橋梁引入
1、課件出示“杭州彎跨海大橋”圖片。
2、出示“紙橋”演示載重。
3、出示“限重標志”。
4、提問:有什么辦法可以提高紙橋的抗彎曲能力?
1、看圖片,說橋名。
2、觀看紙橋載重。
3、猜測“限重標志”。
4、回答提問:寬度、厚度、間距、改變形狀等。
二、橫梁的抗彎曲能力與什么有關
(一)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
1、出示課件: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猜想:增加紙橋的寬度能增強它的抗彎曲能力?需要改變的條件?需要控制不變的條件?
2、出示實驗材料:橋墩、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橋梁;鐵墊圈;記錄表等
3、課件出示“溫馨提示”。
4、組織學生開展實驗。
5、記錄、討論、總結匯報
1、回答提問:(略)
2、領取實驗材料
3、觀看“溫馨提示”
4、學生開展分組實驗。
5、(略)
(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
1、出示課件: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猜想:增加紙橋的厚度能增強它的抗彎曲能力?需要改變的條件?需要控制不變的條件?
2、出示實驗材料: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橋梁;鐵墊圈;記錄表等
3、課件出示“溫馨提示”。
4、組織學生開展實驗。
5、記錄、討論、總結匯報
6、比較寬度和厚度對抗彎曲能力的關系?
1、回答提問:(略)
2、取出預留的實驗材料
3、觀看“溫馨提示”
4、學生開展分組實驗。
5、(略)
6、回答提問(略)
(三)8倍寬的紙橋梁與8倍厚的紙橋梁的比較實驗
1、出示8倍寬的紙橋梁,請學生猜測它的抗彎曲能力。
2、8倍寬的紙橋梁抗彎曲能力的演示實驗
3、出示8倍厚的紙橋梁,請學生猜測它的抗彎曲能力。
4、8倍厚的紙橋梁抗彎曲能力的演示實驗
1、推測
2、觀看演示實驗
3、推測
4、觀看演示實驗
三、橫梁平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
1、出示塑料長尺:演示橫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
2、解釋房子、凳子等生活用品的立著放的道理。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應用呢?
1、回答提問:(略)
2、觀看實物或視頻,解釋“立”
放的原因
四、課后延聲伸
1、談談這堂課的收獲?
2、這些方法(手指板書的其它幾種方法)是不是也可以顯著增強抗彎曲能力?六年級的時候我們會繼續探究!
1、學生匯報:(略)
實驗記錄單
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測試記錄
紙的寬度
一倍寬
二倍寬
四倍寬
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預測
實測
實驗后我們的發現
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測試記錄
紙的厚度
一倍厚
二倍厚
四倍厚
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預測
實測
實驗后我們的發現
科學教學設計13
一、教學分析及教學設想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新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習認識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常見的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等,探索材料的物理性質,材料的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基礎上教學的,沉浮實驗仍然是對木頭、紙、金屬、塑料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
由于被檢測的物體必須是實心的,而且是由一般的木頭、金屬和塑料制成的物品,學生將很容易觀察到它們在水中的沉浮現象。金屬一類材料制成的物品在水中是沉的,木頭、塑料一類材料制成的物品一般在水中是浮的。我希望學生能夠進而認識到,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制成物體的材料有直接關系。之后,通過對木頭制品用途的調查和生活經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了解,并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因此,我是這樣處理教材:指導學生按“問題——猜想——驗證——結論——應用”的科學認識程序設計教學的。
二、教學目標
1、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2、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4、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
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四、教學難點
理解紙在水中先浮后沉的道理。
五、教學準備:
塑料塊、塑料圓柱、木制圓柱、木塊、回形針、紙片、鐵制圓柱(必須是實心物品)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森林及森林被砍伐的過程,并把木頭運到加工廠。
2.談話導入:通過前幾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木頭的硬度、柔韌度、吸水性等特性,既然木頭有這么廣泛的用途它一定有許多特性,今天這節課我們試著給它們換個環境,把它們放到水里去研究,板書課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3。 發實驗材料。
4.提出問題:預測這些物體哪些會下沉,哪些會上浮?
5.分組討論后,請填寫在書上“常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記錄單”的“預測欄”中(下沉可用“↓”表示,上浮可用“↑”表示。預測結果出現了不同意見,在預測結果上側標注“?”)全班交流,關注有爭議的物體。(紙的沉浮)
(設計思路: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會怎樣?”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大膽進行預測,他們或聯系生活經驗,或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判斷和推理。因為猜測是探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促進學生探究思維的發展,然后引出用“↓”“↑”表示沉、浮,而紙這個材料比較特殊,引起學生爭議,討論,又引出用“?”記錄預測結果,顯得非常自然。)
(二)、主動探究,實驗驗證。
1.沉浮實驗:驗證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不同的。
(1)導:剛才這些都是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這樣呢?我們要通過實驗才知道。
(2)說明判斷物體沉浮的方法:物體不碰到容器底部是浮,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物體碰到容器底部是沉,沉在水底。
(3)實驗方法指導:a、每次拿起一件物體輕輕的放到水中央再放手,等大家仔細觀察現象后再拿出來,允許多次操作,反復驗證;b、請記錄員及時記錄實驗結果,用向下的箭頭“↓”表示“沉”;用向上的箭頭“↑”表示“浮”,實事求是,如實填寫;c、將實驗過的物品擦干,將浮上來的物品放在一起,將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
(4)學生實驗,并記錄在“常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記錄單”的“實驗欄”中。(設計思路:學生急切地投入實驗中,我一一看了實驗現象的發生,先來看鐵塊,當把鐵塊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后,鐵塊一骨碌就沉入水底;當把塑料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后,塑料慢慢浮出水面;當把木頭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后,木頭一下子就浮到水面,對于這三個實驗現象的發現,學生的興趣很高,但遠沒紙片先浮后沉的實驗興趣濃厚,當把紙片輕輕放入水中央放手后,紙片先是浮在水中,過了一會兒后,才慢悠悠沉入水底,學生們先是嘩然,后又是一陣雀躍。他們發自肺腑的成功和自豪感溢于臉上。)
(5)匯報、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6)通過實驗,你有什么發現?(像金屬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沉,像木頭、塑料這類材料制成的物體在水中容易浮。)
紙張呢?小紙片在水中為什么會出現沉浮兩種現象呢?(學生自由說)小結:因為紙的情況比較特殊,開始時可能是浮的,由于吸水性強,全部浸潤后就會沉入水底。
2。小結: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有直接關系?(制成物體的材料)
(三) 知識拓展
(1)師:木頭有很多特性,自古以來,木頭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人們直接把樹木加工成木材,廣泛應用在生產生活方面。
(2)找生活中的木制品:在生活中,我們見過哪些物品是木頭制成的?為什么木頭能做成這些物品?
(3)學生觀察、交流。
(4)梳理、記錄氣泡圖。
(5)視頻播放:“木制品”圖片
(6)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7)視頻播放:了解一棵樹的成材過程和價值,當前森林資源的狀況。
(8)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設計思路:通過本環節的活動,學生認識了天然材料,認識木頭來之不易,增強了學生愛惜木材,合理利用木材,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進而使學生從小養成自覺關注社會問題的主人翁意識。)
(9)、結語
隨著科學水平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人們開始對材料進行選擇和開發,木材的替代品不但節約了森林資源,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還能有效的彌補木材的缺陷,充分發揮材料的優勢,滿足生活的需要。 (設計思路: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言。這節課中學生的思考是自由的。老師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記錄和傾聽習慣)
(四)布置作業:
森林資源是有限的,可是,我們人類是智慧無限的,人們意識到了危機,已經開始使用其他材料代替木材,甚至把木協和木材邊角料制成人工板材,廣泛使用,你們知道哪些木材的替代品嗎?請同學們課下分小組調查,以小組為單位回報結果。
科學教學設計14
活動目標: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幼兒在實驗中發現鹽溶解在水里會使雞蛋浮起來,鹽越多雞蛋在水中浮的越高,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重點:讓幼兒在實驗中發現鹽溶解在水里會使雞蛋浮起來。
活動準備:純凈水、食用鹽、攪拌棒、熟雞蛋。
適用對象:大班幼兒。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出示課題)
二、探索鹽的奧秘
1、用純凈水浮雞蛋
將雞蛋放入純凈水中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實驗操作,得出結論不能浮在水面。
2、加入1勺食用鹽
攪拌融化后觀察雞蛋,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實驗操作,得出結論不能浮在水面。
3、加入2勺食用鹽
攪拌融化后繼續觀察雞蛋,看能不能浮在水面,實驗操作后發現雞蛋只浮起來一點點還是不能完全浮在水面。
4、加入3勺食用鹽
攪拌融化后再觀察雞蛋,雞蛋已經完全浮在水面上了。實驗證明,純凈水中加入適量的食用鹽,攪拌融化之后,雞蛋就會浮在水面上。
三、活動總結
這就是我們神奇的鹽水!
《神奇的鹽水》微課活動反思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科學實驗活動,能夠使幼兒在簡短的幾分鐘感受到科學實驗的樂趣。在活動過程中我努力創設寬松的環境范圍,讓科學實驗課不那么枯燥。活動第一環節我創設懸念讓幼兒感知光憑一杯純凈水雞蛋是不會浮在水面上的`,大大激發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從而展開了加入1勺、2勺、3勺食用鹽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讓幼兒感知少量的鹽不會浮起雞蛋,水中的鹽越多,水的浮力越大。最后總結鹽水的神奇,結束了活動。該微課因為沒有幼兒的參與,所以氣氛有點單一,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以后再有這樣的機會,應該帶上幼兒,讓幼兒直觀感知科學實驗的樂趣,并親自動手操作。
科學教學設計15
交通與生活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發現生活中的交通問題,并通過調查,得出自己的結論。
2能用圖表和文字把自己的調查表示出來。
3能用簡練的語言描述海產品旅行線路圖。
4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不發達帶來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愿意與本組同學討論,合作開展調查活動。
2愿意把自己的調查結果及交通問題解決方案與同學討論、交流,并做進一步的改進。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2能描述海產品的運輸過程。
其他目標:
1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2能在獨立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解決生活中交通問題的設想或方案,并能說出自己的理由。
教學重點:
能利用圖表或文字把自己的調查結果表示出來。
教學難點:
能舉例說明交通運輸不發達帶來的問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準備:
電教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談話:相信多數同學都住在學校附近,因此,多數同學都是步行來的,但你們爸爸、媽媽上班都是步行的嗎?
學生:......
問:為什么?
學生回答:......
談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18課《交通與生活》,探討一下交通是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的?
授新課
調查爸爸媽媽上班所用交通工具及所用時間。
分組
發表格,學生填表,教師巡視。
匯報。
分析并小結:(為什么會距離不同,但能同時到達,什么起了作用?)
分析海產品的旅行路線圖,說說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談話:荔枝是我們嶺南的特產,而且保鮮時間短,但時現在遠在外國的人都能吃到鮮美的荔枝,為什么呢?
學生討論并回答:......
談話:荔枝運輸過程中,采用了哪些運輸方式?用到了哪些交通工具,采取了哪些技術和設備?
學生思考回答:......
談話:還能舉出實際生活中與交通運輸有關的事例嗎?
學生思考回答:......
分析并小結:......
做個小主人。P66
談話:在P66的課文中,有兩個方案,你對哪個方案有興趣,就設計那個方案。但是要認真對待,不能馬虎了事,你的設計可能會使我們的社會有個更大的進步的。
布置作業:
回家繼續進行方案設計,以便下節課進行討論。
【科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科學是……》教學設計01-21
《科學是……》教學設計01-16
教學設計是指科學設計教學目標12-11
下冊科學教學設計01-29
《親歷科學》教學設計01-26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02-14
《科學之旅》教學設計01-18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06-12
科學怪人的教學設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