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6頁例2及“做一做”,練習三第3、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知道什么時候要估大些、什么時候要估小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理解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
1、 看圖出示以下情境和問題:
①課本例2:李叔叔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②從學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③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2、請學生嘗試列出解答上面各題的算式。
一般來說,學生都能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下列4個算式:124÷3≈、223÷4≈、100÷3≈182÷4≈。
3、體會除法估算是解答問題的一種工具。
請學生逐一說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讓學生在說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
二、怎樣進行除法估算
1、一般方法
(1)從上面4個算式中抽出:124÷3≈,請學生嘗試估算。
(2)展示、交流學生估算的過程和方法。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每人大約運40箱。 剩下的4箱中每人還
可運1箱,每人大約
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是正確的。
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對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說,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估算223÷4≈。
學生估算的過程和方法與124÷3≈的估算過程方法會基本相同。有以下幾種思路:
生1:223≈200 生2:223=200+23 生3: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時 平均每小時 平均每小時
約行50千米。 約行55千米。 約行60千米。
以上3種結果都對,說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4)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通過以上兩例、引導學生歸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2、面對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1)再現問題:
①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②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2)組織討論: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a、在解決問題①中,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么?b、在解決問題②中,將182
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3)交流看法:
請學生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在班上進行思想的碰撞。通過研討,讓大多數人明白:在問題①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問題②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渡
困難期。
(4)估算解答
請學生獨立完成100÷3≈、182÷4≈的估算。學生作業后,點名說一說估算的過程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16頁做一做第1、2題。面對第1題的具體情況,讓學生思考:把260看成240或280都可以嗎?為什么?
2、完成練習三第3、4題。面對脫離了具體背景的除法估算,請學生根據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正確求出估算結果。完成后,可請學生簡單說一說是將被除數看成多少來計算的。
3、補充練習:160人去春游,每輛車坐28人,6輛車夠嗎?你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嗎?
請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將乘、除法估算技能用于解答同一個問題之中,培養學
生靈活解題能力。
解法一:28≈30 解法二:160≈180
30×6=180 180÷6=30
160<180 180>160
6輛車夠。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余數,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明白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意識和動手操能力、觀察對比、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3、在學習中引導學生逐漸養成細心觀察、仔細思考的好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余數一定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很高興我們能相聚一起,在數學大本營里,收獲知識,收獲快樂。我們的口號是:數學大本營,快樂伴我行。(課件展示)
咱們一起做個“猜手指”的游戲,從大拇指開始數至小指,依次往下數。當你說到一個數,孫老師就能知道這個數會落在哪個手指上,相信嗎?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學生挑戰,教師應戰。)
師:知道老師為什么猜的'這么快嗎?這個游戲中藏著數學秘密呢!想知道嗎?學完這節課,答案自然就揭曉了。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1.學習例2
(1)收集信息
師:我們班要舉行聯歡會,同學們準備用一些花來裝扮教室,這樣教室就更漂亮了。(出示課件)仔細觀察,你從圖中收集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提出數學問題嗎?誰會列式?為什么這樣列式?(學生自主做題)
生:一共有23盆花,每組放5盆。
生:求能放多少組,還剩下幾盆?
生:這是再求23里有多少個5,要用除法計算。算式是23÷5。
生:我還會列除法的豎式(師板書算式)
(2)動手操作:(課件展示)師:這道題的結果是多少呢,先請同學們拿出小棒來擺一擺。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組,最多可以分幾組?還余幾根?(獨立完成,再展示結果。)
(3)匯報評價:在小組內說擺小棒的過程,再匯報。
生:把23根小棒,按每5根分一組,最多分成了4組,還剩下3根。(師同時板書答案)
師:看來,23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4組,還剩余3盆。剩下的還能再分嗎?為什么?(課件再次展示,進行著重強調。)
生:不能再分了,剩下的3根不夠擺一組的。
小結: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體平均分后,有時候候正好分完,有時候不能正好分完,還有剩余,在數學上,我們把剩下的不夠分的數就叫余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4)認識余數
邊板書邊講除法家族里的新成員——余數。
師:請跟老師一起讀。
(5)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讀法。
師:誰愿意來介紹一下除法家族里的每個成員?每個成員各表示什么?這個算式怎么讀?
強調:老師查字典知道“余”表示剩余的,多出來的,余數就表示剩下不夠分的數。
(6)豎式計算
師:有了上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也一定能把這道豎式計算出來。
生進行豎式計算。
師:你列的豎式是否正確?數學課本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請我們走進課本,用心閱讀51頁例2圖。
邊讀邊思考:A、如果不分小棒,商是幾?怎樣知道的?B、23下面的數是幾?它是怎么得到的?C、余數是幾?是怎么得到的?
D、你知道余數表示什么?(課件依次展示)
小結:我們可以得出除法豎式計算三部曲:商、乘、減。(課件)
(7)展示豎式。
2、練習。
師:同學們學會了嗎,敢不敢接受挑戰。
(1)小試身手
(2)知識城堡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學習例3
(1)探究關系:如果剛才的例2中一共有16盆花,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多幾盆?如果是17盆,18盆,……,25盆呢?你會列式計算嗎?
(2)合作完成。
(3)匯報結果:題目越來越難了,你怎么算得越來越快啊?有什么竅門嗎?
(4)小組合作:
師: A、請觀察余數與除數,你發現了什么?B、為什么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同桌討論,再互動交流)
追問:為什么余數是依次增加了?(一個量在變,所以改變了另一個量。原來被除數在變,會引起余數的變化,被除數每增加1人,余數就會增加1。)
2.歸納總結:所以,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要比除數小。反過來怎么說?
3、智慧沖浪:
(1)下面這樣計算,對嗎?錯在哪里?
(2)知識城堡2.
(3)我是小法官。
四、課堂總結,交流釋疑:這節課有哪些收獲??有什么疑問?
五、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開心小游戲:猜手指
猜手指游戲是幾個數字在循環?列式就是:( )÷5=( )…(),這個游戲主要看余數:如果余1,這個數會落在大拇指上;如果余2,會落在食指上;余3,落在中指上;余4,落在無名指上;會不會余5?如果沒有余數,就落在小指上、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余數的除法”知識,快速進行猜手指游戲了吧?(和同桌互做兩個,學生根據結論,做游戲驗證。)
2、智慧小博士。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3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是學習從不同位置觀察兩個物體,使學生體會到觀察位置不同,看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互位置關系一般是不同的。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效率,本節的教學設計如下:
1.注重新課前的復習鋪墊。
由從不同位置觀察一個物體,升級到從不同位置觀察兩個物體,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為了使教學內容的呈現不顯得突兀,在學習新課之前,先讓學生充分熟悉課上要觀察的兩個物體,通過做相關的練習題,回答相關的問題,幫助學生對將要觀察的兩個物體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從而為同時觀察這兩個物體掃除障礙。
2.注重學生觀察經驗的積累。
在教學中,適時地安排學生根據情境圖進行模擬觀察,一方面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一方面獲得觀察經驗,切實感受到從不同位置觀察兩個物體,看到的兩個物體的形狀和相互位置關系一般是不同的,并能根據物體的相對位置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進一步積累觀察經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杯子、牙膏盒
學生準備:杯子、牙膏盒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下面三幅圖分別是從哪個位置看到的?連一連。
2.提問:(出示一個牙膏盒)這個牙膏盒是什么形狀的?從不同位置觀察,每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
3.導入新課。(將一個杯子和一個牙膏盒放在一起)這節課我們將學習從不同位置觀察兩個物體。[板書課題:看一看(二)]
設計意圖:在學習新課之前,分別觀察杯子和牙膏盒,對這兩個物體的外形進行充分的了解,為接下來從不同位置觀察這兩個物體做好準備。
⊙自主觀察,感受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15頁第1個例題。
(1)觀察情境圖,推理想象。
師:這三位同學分別是從哪個位置觀察桌上的牙膏盒和杯子的?
學生觀察之后交流觀察的結果和自己的想法。(淘氣面對牙膏盒和杯子;奇思在淘氣的對面,而且他是從上面觀察的;笑笑在淘氣的右邊)
(2)課件出示問題及下面的兩幅圖:下面這兩幅圖分別是誰看到的?想一想,看一看。
師:剛才我們已經確定了三位同學的觀察位置,現在你們能說出這兩幅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嗎?
(學生根據情境圖進行初步的`判斷,并說說判斷的理由)
(3)組織學生進行實物觀察。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牙膏盒和杯子,模擬書上的情境與同伴進行實際觀察,驗證自己剛才的判斷是否正確。
師:請你們說說淘氣和奇思看到的畫面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
(學生觀察后匯報)
2.解決問題:在笑笑的位置是否能看到牙膏盒?
師:笑笑說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說的對嗎?
(1)組織討論。
師:笑笑是在什么位置進行觀察的?她看到的畫面應該是什么樣的?
(請學生想象笑笑看到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簡單的描述)
師:你認為笑笑能看到牙膏盒嗎?說說自己的想法和判斷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2)模擬觀察。
師:請組長拿出牙膏盒和杯子,照圖中的樣子擺好,小組合作進行觀察,看看觀察的結果跟你想的是否一樣。
(學生拿出實物,模擬情境圖進行實際觀察,驗證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師:通過觀察你知道了什么?(在笑笑的位置看不到牙膏盒)
師:你能說說為什么杯子會把牙膏盒擋住嗎?(因為杯子在牙膏盒的前面,既比牙膏盒寬,又比牙膏盒高,所以會把牙膏盒擋住)
3.課件出示教材15頁第3個例題。
(1)獨立觀察情境圖,明確圖意。
師(出示情境圖):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
預設
生:笑笑坐在桌子的左側,淘氣站在窗外向屋內觀察。
師:站在窗外的淘氣看到的畫面和我們看到的一樣嗎?有什么不同?
預設
生1:我們看到的是笑笑的正面,淘氣看到的是笑笑的背面。
生2:我們看到的畫面中笑笑在桌子的左側,窗外的淘氣在我們的對面,淘氣看到的畫面應該和我們相反。
(2)課件出示教材15頁第3個例題下面的四幅圖,請學生嘗試獨立判斷。
師:你能說出哪幅圖是淘氣從窗外看到的嗎?理由是什么?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判斷的結果和判斷的理由,教師邊巡視邊傾聽部分學生的判斷方法)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習了表內除法后對除法學習的進一步拖展和延伸,是對除法意義的又一次認知,同時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注重安排觀察和操作活動內容,在實際的操作中感受有余數除法的實際含義,余數的產生是實際需要的,他與所分物體的多少和分成幾份有重要的關系。
學情分析
1、本班學生活潑好動,善于提問題,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這節教材內容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法的意義,能整除的除法豎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他們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可以利用遷移類推的方法使學生接受新的知識。
3、學生學習的困難在于他們對余數的現實有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對余數產生的意義缺少深刻的數學思考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著重從現實的情景中,把有余數的這一數學現象剝離出來,結合現實背景來具體思考余數產生的意義以及和除法之間各部分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含義。
②.在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③掌握試商的方法,懂得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過程,使學生體會有余數除法產生的實際背景,明白余數的意義并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結合教學,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通過訓練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維的敏捷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以及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重點: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用具:小正方體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笑笑和淘氣就進行了一個游戲,非常有趣,你們想看嗎?
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動一——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
1、教師通過演示“淘氣”和“笑笑”搭立體圖形的游戲過程,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說說游戲的方法,教師適時提出游戲的規則和要求。
2、師生游戲。教師發出指令,學生嘗試搭立體圖形,進一步體驗游戲的方法。
2、學生同桌間游戲。
3、學生交流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學生的典型操作活動進行交流。
(二)操作活動二——提問、判斷并搭出立體圖形。
1、師生活動師范。
2、學生同桌間開展游戲。
拓展應用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從正面、上面、側面看到的形狀。(正面畫“√”,上面畫“○”,側面畫“△”)
()()()
()()()
()()()
2、下面的立體圖形從上面看到的分別是什么形狀?搭一搭,連一連。
①②③④
從側面看到的形狀是的圖形有()個,分別是()。
3、搭一搭,填一填。
A①②
B③④
填圖號。
⑴、從側面看是圖A的有()。
⑵、從正面看是圖B的有()。
⑶、還有什么養的立體圖形從側面看是圖A?還有什么養的立體圖形從正面看是圖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體圖形從正面、上面、側面看到的形狀分別是什么?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6
一、單元教材內容分析:
由于“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對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首先注意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并體驗到它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什么內容,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過反復用學具操作,在學生腦海里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為得出用乘法計算作鋪墊。這個過程一定要讓學生去經歷,讓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去探索,在親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多種活動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2、通過觀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經歷“倍”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學重點:
理解“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
四、 教學難點:
“倍”的概念的建立。
五、課時安排:4課時
第五單元 倍的認識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標二年級數學上冊第76頁例2,例3,“做一做”及練習十七第1、4題。
教學目標 :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經歷“倍”的概念初步形成過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圖片。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課件。
師:今天的數學課,老師要介紹一位新朋友給同學們認識,它就是小狗菲菲。這節課,我們的新朋友菲菲將和同學們一起學習數學知識,同學們原意嗎?
(2)學生活動。
師:上課前,老師請一些同學上來。
師叫3名女同學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學站在第二排(3個3個地站在一起)。
師:第一排有幾個女同學?(3)
第二排有幾個3?(2個3)
生回答后,師引出課題:像這種情況,我們就說男同學是女同學的`2倍。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道,學習“倍”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學例2)
菲菲有三個好朋友,他們正在用小棒擺正方形,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擺的情況,用了多少根小棒。(課件演示例2中第一個小朋友,擺了一個正方形)
學生觀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擺了一個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還可以說是幾個?
生:一個4根。
下面我們來看看另外兩個小朋友,他們擺圖形的時候用了幾個幾根。
出示例2中另外兩個小朋友擺的兩個和三個正方形。
學生觀察。
學生說自己的發現。
引導學生得出:2個4根,3個4根
(板書:2個4根,3個4根)
揭示倍的含義,指出第三個學生擺的小棒說:第三個同學擺了3個4根,3個4根也可以說成4的3倍。
讓學生反復說幾遍。
(2)鞏固“倍”的概念。
判斷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生解答時,師要求學生說出想的過程。
(3)教學例3。
①出示例3,問:同學們會擺嗎?下面,同學們自己動手擺擺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幾個圖片,應怎樣列式?為什么?
③小結:要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三、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1、拍手游戲。
師拍表示一倍的次數,生按要求有節奏地拍表示幾倍的次數。
2、76頁“做一做”。
3、78頁第1題。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倍的認識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7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分數加、減法的簡單計算,教材借助圖形,讓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讓學生經歷獨立嘗試、交流共享的過程,同時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加深對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算理的理解。
1.關注對算理的理解,為以后的正確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分數加、減法的計算與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有著較大的區別,而學生往往會因為對算理的理解不透徹造成計算錯誤,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本節課在教學計算方法的環節安排了先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然后結合圖形反觀自己的計算方法,最后進行課件演示,讓學生逐步理解算理并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
2.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多給學生表達的機會。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每一門課程當中,學生說的過程是對新知識消化理解的.過程。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多個讓學生說算理的環節,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計算方法,還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圓片學具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課件出示:一個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塊,哥哥吃了2塊,弟弟吃了1塊,兄弟兩人一共吃了()塊,吃了這個西瓜的。
(1)交流結果,集體訂正。
(2)說一說兄弟兩人一共吃了幾塊,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用加法計算,求一共吃了幾塊,就要把兩個數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分數的意義及幾分之幾里面有幾個幾分之一,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同時利用第2小題,為學生學習分數加法搭建一個過渡的臺階,也為下面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探究新知
1.探究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1)認真讀題,找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嘗試計算。
(3)展示計算結果,交流算法。
算法一+=
算法二+=
(4)小組討論哪種算法是正確的,并說一說為什么。
(算法二是正確的,因為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塊,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3塊,用分數表示是)
(5)課件演示+的計算過程,讓學生想一想并填空:表示1個(),表示2個(),把它們合起來就是()個(),即()。
(6)結合上面給出的已知條件,提出一個用減法解決的問題。
(哥哥比弟弟多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
(7)列出算式,嘗試計算,并交流算法。
(列式:-=,因為表示2個,表示1個,減就是從2個里面去掉1個,還剩1個,即)
(8)讓學生用上面的方法獨立解答例2。
(9)引導學生觀察分數加、減法的算式,發現分子和分母的變化規律,并交流。
(10)引導學生總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
設計意圖: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空間,通過討論交流和課件的直觀演示,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明確:相加減的兩個分數的分數單位沒有變化,也就是分母沒有變化,只是把分子相加減。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8
《平均數》是人教版課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剛好看到《小學教學》雜志上刊登了“數學王子”張齊華老師的關于《平均數》一課的課堂實錄與報告,我非常興奮,并嘗試運用張老師的思路上了這節課,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說課,我就選擇了這節內容來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從教學過程說起,并順便結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來闡述我的教學方法和其蘊含的教學思想,以及所達到的教學目標。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你們喜歡打籃球嗎?老師很喜歡籃球,這不,昨天下午還與五年級的幾個學生玩了一次“1分鐘投籃挑戰賽”。怎么樣,想不想了解現場的比賽情況?
1、出示李強3次投籃的成績:5個、5個、5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小強一分鐘投籃的水平?
2、出示萬林3次投籃的成績:3個、5個、4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小林一分鐘的投籃水平?為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3、出示王鵬3次投籃的成績;3個、7個、2個。
問:可以用哪個數表示王鵬一分鐘投籃的水平?還可以怎么求出這個數來?
4、討論思考:“4”是3、7、2這三個數的平均數,它能代表王鵬第一次投中的個數嗎?能代表第二次的嗎?能代表第三次的嗎?它究竟代表什么?
這里,我把李強的成績設定為3個“5”,讓學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強一分鐘的投籃水平,然后讓第二個出場的萬林設出3個不一樣的成績,制造認識沖突,引發學生想出“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想法,并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給學生比較直觀的表象,強化學生的認知。最后再給出一組不同的數據,鞏固“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想法,并追問“還可以怎么想”,逼學生想出求平均數一般方法來,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書在黑板上。
完成板書后,教師適時進行點評總結,告訴學生:“這種通過‘移多補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幾個數的'平均數。”并連續幾個追問:“4”能代表王鵬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個數嗎?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終,讓學生體會到,平均數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個數據,它只是表示一組數據的總體水平(板書)。
至此,在直觀演示、板書算式、連續追問,課前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已經基本達成。
二、深化理解,建構新知
1、三個學生完成比賽后,該老師出場了,我故意賣個關子說:
正式比賽時,老師要求投4次,他們同意了,下面是我前三次投中的結果。(多媒體展示)4個、6個、5個。猜一猜,老師投了第4個后,結果會怎么樣呢?
2、在學生多次猜測后,老師出示第4次投籃成績:1個,然后問:
請估計一下老師最后的平均成績是幾個?你為什么不估計為6個或1個?
3、試想一下,如果老師最后一次投5個、投9個的話,平均成績會是多少?可以動手算一算。
4、多媒體出示3個統計圖:問:認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明白“每一個數據的變化都會牽動平均數發生變化,但不管怎么變化,平均數總是在最大數和最小數之間(板書)。當然,學生還可能有其它的發現,那自然美不勝收了?
三、綜合運用、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每學一點新知識,我們都應該安排一些恰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新知識去嘗試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目的。我設計的練習以下幾項:
1、三張紙條:7cm、12cm、8cm,老師估計它們的平均長度是10cm,大家認為對嗎?
2、以姚明為首的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老師從網上查到這么一則數據,中國男子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為200厘米。這是不是說,籃球隊每個隊員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3、《xxxx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1歲。30年前,也就在張老師出生那會兒,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只有68歲。你發現了什么?可有位老爺爺今年70了,他看到這則消息后不但不高興,還很難過,這是為什么?你怎樣來勸勸他?
4、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到了平均數?它們各代表什么?
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還要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我設計的這幾個問題,旨在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思考、進而解決生活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而且我們學習的數學是生動的,有價值的。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頁的例3和第5~6頁的“想想做做”第1~4題。
課時目標:
1、通過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2、學生通過經歷“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把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
教具和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紅、黃、藍圓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課件出示:情境圖。
讓學生用分別用不同顏色的圓片表示不同的花,比一比各種花的朵數有什么關系?
2、學生動手操作后,小組交流自己比較的方法并匯報。
3,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課件演示三種花之間的倍數關系。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演示完成后讓學生獨立完成例題中的填空。并說一說填寫的依據。
2、提問:要求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可以怎樣計算?
學生獨立思考列式后,小組交流算法。
分小組匯報算法,并說說算法的依據。
3、小結算法:82=4,并著重提醒學生,“倍”不能做單位。
三、鞏固應用,解決問題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后,說說判斷的方法和依據。
2、“想想做做”第2題
同桌互動,先用圓片擺一擺,分一分,在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讀題并說說題意,先連一連,再填空,并說說怎樣列式計算。
4、“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并說說列式的依據。
統計學生用“倍”做單位的情況,再次提醒學生注意“倍”不能做單位。
四、課堂總結,拓展升華
1、這節課我們了一個新朋友“倍”,說說你對它的認識吧。
2、“倍”為什么不能做單位?
板書設計:
倍的認識和有關倍的簡單實際問題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對常用的質量單位也有初步的了解,但是由于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且大部分學生對質量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想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基于上述情況,本設計關注了下面幾點: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學具,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動中,獲得有關千克的豐富體驗,從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注重對實踐過程的指導和實踐結果的總結。
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注意實時調控和指導,使學生的實踐更有層次,目的性更強;在每項操作之后都幫助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有效地促進了知識的生成。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盤秤
學生準備
鹽 牛奶 黃豆 回形針 花生米 軍棋 2分硬幣 蘋果 雞蛋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觀察主題圖,找出有關信息。
提問:(1)圖中淘氣和小鳥分別在做什么?
(2)淘氣和小鳥分別有多重?
(3)誰的體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樣知道的'?
引導學生發現:淘氣的體重是30千克,小鳥的體重是50克,淘氣比小鳥重。
小結:淘氣的體重用“千克”作單位,小鳥的體重用“克”作單位,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
⊙探究新知
1.認識秤,學會讀數的方法。
(1)了解學生知道的秤。
師: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標示的凈重知道物品的質量,但是很多物品沒有包裝。例如桌上擺的雞蛋、蘋果等。要想知道它們的質量該怎么辦呢?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見過?(課件出示各種秤)
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見過的秤,比如學生可能通過看圖,看電視,逛市場見過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等。
(2)了解讀數的方法。
出示盤秤,提問:你知道圓盤上的刻度數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嗎?如果指針指向1,表示托盤上的物品有多重?
學生觀察盤秤上的圓盤,知道一個大格表示1千克。
過渡:下面我們就來認識質量單位“千克”。
2.動手實踐,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兩袋鹽的質量,知道兩袋鹽的質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請每個小組的成員輪流把兩袋鹽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蘋果,估計一下大約幾個蘋果的質量是1千克,然后用秤來稱一稱,驗證自己的估計。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圍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預設
生1:2瓶礦泉水大約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約是1千克。
生3:10本數學書大約是1千克。
(5)體會幾千克有多重。
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任意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蘋果、洗衣液、白菜等課前準備好的物品)
(6)抱一抱。
匯報自己的體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環節,學生依次體會到了1千克、幾千克、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給了學生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對于幫助學生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大有益處。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11
一、 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上學期的努力,我班多數同學學習數學的興趣漸濃,學習的自覺性明顯提高,學習成績在不斷進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學生數學基礎太差,學生數學 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沒有顯著改觀,給教學帶來很大難度。設法關注每一個學生,重視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教學的首要任務。本學期是初中學習的關鍵時期,教學 任務非常艱巨。因此,要完成教學任務,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好重點、難點,努力把本學期的任務圓滿完成。九年級畢業班總復習教 學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數學總復習的質量和效益,是每位畢業班數學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經過與外校九年級數學教學有豐富經驗的教師請教交流, 特制定以下教學復習計劃。
2、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學內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數主要是通過二次函數圖像探究二次函數性質,探討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議程的關系,最終實現二次函數的 綜合應用。本章教學重點是求二次函數解析式、二次函數圖像與性質及二者的實際應用。本章教學難點是運用二次函數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過探究相似圖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相似多邊形的性質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學難點是相似多這形的性質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銳角三角函數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三角函數的概念及特殊銳角的三角函數值。本章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各種三角函數的概念,掌握其對應的表達式,及特殊銳角三角函數值。本章的教學難點是三角函數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與視圖
本章主要通過生活實例探索投影與視圖兩個概念,討論簡單立體圖形與其三視圖之間的轉化。本章的重點理解立體圖形各種視圖的概念,會畫簡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本章教學難點是畫簡單立體圖形的三視圖。
二、 教學目標和要求
1、 知識與能力目標知識技能目標
理解二次函數的圖像、性質與應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邊形的.判定方法與性質,掌握銳角三角函數有關的計算方法。理解投影與視圖在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索、學習,使學生逐步學會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逐步學會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會用歸納、演繹、類比進行簡單地推理。通過學習交流、合作、討論的方式,積極探索,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逐步形成正確地數學價值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聯系,同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教。
(2)通過體驗探索的成功與失敗,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
(3)通過小組交流、討論有關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
(4)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對數學的興趣。
三、 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l、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鉆研新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擴充教材內容,認真上課,批改作業,認真輔導,認真制作考試試卷,也讓學生學會認真學習。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介紹數學家、數學史、介紹相應的數學趣題,給出數學課外思考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構建,營造民主、和諧、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圍,分享快樂的學習課堂,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
4、運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教學,積極更新自己腦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將帶來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有助于學生穩步提高學習成績,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彌補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強學生解題速度和準確度的培養訓練,在新授課時,凡是能當堂完成的作業,要求學生比速度和準確度,誰先完成誰就先交給老師批改,凡是做的全對要給予獎勵。
7、加強個別輔導,加強面批、面改,加強定時作業的訓練。并進行作業展覽,對作業書寫的好又全部正確的貼在學習園地中。
8、積極主動的與其他教師協同配合,認真鉆研教材,搞好集體備課,不斷學習他人之長處。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長方形的周長公式,并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經歷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的過程,提高比較、歸納、總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索、交流等活動,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與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自主探索,經歷多種方法計算周長的過程。
教學難點:
總結周長公式
檢測工具:
1、判斷(每題10分)
⑴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叫做長方形的周長。()
⑵長方形周長=長+寬x2()
⑶一個長方形長8米,寬2米,它的周長是10米。()
2、選擇(每題10分)
⑴長方形桌面,長是6分米,寬是4分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分米?()
A、10分米B、24分米C、20分米
⑵一塊黑板,長與寬的和是5米,它的周長是多少米?()
A、5x4B、5x2C、(5+5)x2
3、計算簡便方法下面長方形的.周長(每題25分)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導入新課
我們學校最近在操場上畫籃球場地,籃球場最外圈是什么形狀?(長方形)工人叔叔用紙膠帶圍了一圈,再刷油漆,這樣又直又美觀。工人叔叔讓老師算算圍一圈用多少米紙膠帶?我們愿意幫忙算一算嗎?知道要算長方形的什么嗎?(周長)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探討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明確目標
學會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預期效果
長方形有什么關于邊的特點(相對的兩條邊相等)(一組邊較長叫長方形的長,一組邊較短叫長方形的寬),它的周長又是什么?能指指嗎?大家對這些知識掌握的很好,相信大家學了這節課后一定會很好的幫助工人叔叔解決問題的。老師更相信大家能自己探討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請大家認真讀下列任務,并在紙上完成第⑴、⑵任務后和同桌交流第⑶個任務。
二、民主導學.
1.任務呈現
⑴量出下面長方形四條邊的長度,并標出來。(用厘米做單位)
⑵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能用幾種方法就用幾種方法。
⑶和同桌交流,選出認為最簡便的方法,并說說理由。
2、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練習,合作交流,教師分三次巡視學生完成情況(1、是否按要求做,2、是否有困難,3、尋找展示交流對象)
3、展示交流
⑴長+寬+長+寬=周長
⑵長+長+寬+寬=周長
⑶長x2+寬x2=周長說長x2和寬x2的含義
⑷(長+寬)x2=周長說(長+寬)x2的含義
優化計算方法,學生說說理由。
總結:方法雖然很多,但我們在做數學的時候要選擇最優、最快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4、反饋練習
⑴計算用多長的紙膠帶,也就是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什么條件才能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籃球場長25米,寬15米。
⑵量一量課本的長和寬,用整厘米計算它的周長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
出示檢測題(5分鐘完成)
2、效果反饋
出示正確答案,自己批閱,教師統計達標情況(全對的有人,90分以上的有人,能自己改正,需要幫助的人)
3、反思總結
自己獨立總結本節知識,交流總結。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13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108頁及練習二十四1、2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集合的思想。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腦筋急轉彎:有兩個媽媽和兩個女兒一同去看電影,卻只買三張票,這是怎么回事呢?【課件演示】
2、同學們真棒!很快就幫老師解決了這個難題,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有趣的問題,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到數學廣角去感受一下這樣的重疊問題。(板書課題)
3、同學們都有許多興趣愛好,有的同學喜歡看書特別是腦筋急轉彎;有的同學喜歡畫畫;誰來告訴老師你喜歡干什么?可三(2)班的同學喜歡參加語文和數學課外小組,老師對此做了個調查,【課件出示】請看統計表:
(1)你能從統計表上讀到哪些數學信息?
(2)總人數:質疑:噢,你能說說你是怎么算的嗎?
4、同學們同意嗎?老師不同意這些都是第一小組的'同學我知道他們14人而不是17?一起數一數,問題出在哪兒呢?(有些人好像算了兩次)是不是這樣呢?那么有什么好辦法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啊?同桌之間商量商量。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分類再數一數;可把兩種都喜歡的分出來。【課件演示畫圈】
2、那我們就一起來分一分,老師這里有兩個橢圓形的圈一個是紅色的表示語文小組,一個是藍色的表示數學小組,請同學們把名單填入相應的圈中。
(1)學生獨自完成。
(2)學生匯報。【課件演示】
3、現在誰來說說紅色圈內表示什么?藍色的圈內表示的是什么?那么兩樣都參加的同學我們分出來了嗎?誰還有更好的辦法?小組內的同學互相商量商量。
4、匯報:教師完成板書交集圖
5、師:紅色圈內表示什么?藍色圈內表示什么?月亮狀的紅色圈表示什么?月亮狀藍色圈內表示什么?紅色和藍色圈相交的地方表示什么?【課件演示】
6、那現在你們會列式計算一共有幾個人了嗎?寫在課堂練習本上。學生列式計算,師巡視。
7、學生匯報,教師板書(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計算)【課件演示】
8、總結:大家畫圈很清楚的發現了我們有的同學兩樣都參加了,大家最后的方法也特別多,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決了這個問題,看來我們以后做題目可要多思考一下,不能像我們之前那樣簡單的認為就只要8+9就好了。
三、鞏固練習、拓展新知
1、動物運動會
同學們都很愛動腦筋,自己設計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這些數學思想方法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五一節就要到了,動物王國準備舉行運動會,看哪些動物來參加呢?認識它們嗎?【課件出示】學生說說動物名稱。老師表揚:你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老師都很佩服你們。
介紹比賽項目:游泳、飛行
師:小動物們可以參加什么項目呢?學生討論、反饋。
師:原來這些動物有這么多本領,那就請你們來幫小動物報名吧。(把動物序號填在課本上)
說說哪些動物會飛,能參加飛翔比賽,哪些動物會游泳,能參加游泳比賽。
兩個圓圈交叉的中間部分表示什么?【課件出示】既會飛又會游泳的
集體訂正。【課件演示】
2、【課件出示】文具店
同學們幫助小動物們解決了運動會報名的問題,再接受一次挑戰好嗎?
①文具店昨天、今天批發文具的情況
②觀察圖,發現了什么?(兩天都批發了鋼筆、尺、練習本)
③兩天共批發多少種貨?
(1)在集合圈中表示出來。【課件演示】
(2)學生列式:5+5—3=75×2—3=75—3+2=7
說說怎么想的?
3、作業
【課件出示】在一次考試中三年級語文和數學得優的有17人,其中語文得優的有11人,數學得優的有12人,語文和數學都得優的有多少人?
四、全課小結
1、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2、今天這節課,你覺得誰的表現較好,好在哪里?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大小的實際問題的過程,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觀察、比較、拼擺、測量等建立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活動中,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規定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成功體驗,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具、學具準備:
圖形卡紙、用來拼擺的小圓形、小正方形、小長方形、兩張大小不一樣的長方形白紙。
一、認識面積。
1、師:假如老師今天要在班里舉行一個涂色比賽,看誰能在相同的時間內最快涂完一張紙?(出示:)你會選擇哪一張紙來涂?(小的那張。)
師:為什么?(因為它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贏……)你們所說的大小指的是哪啊?(學生會指出是紙的'面)
師:大家都認為這張紙的面大,這張紙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應該選擇面小的這張紙,是嗎?(是)
2、師:這是這張紙的面,那其它物體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數學書的封面、桌子的面,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
師:剛才我們摸的都是物體的表面。數學書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較,哪個面大哪個面小?(桌子面大,書的面小)
師:同學們這種通過觀察直接比較出物體表面大小的方法叫觀察法。再來比較一下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面哪個大?
師:通過觀察我們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3、出示4個封閉圖形、1個不是封閉圖形。
師:哪個圖形和其他圖形不一樣?
師:那這些圖形都是封閉圖形。那么它們又有大小嗎?(有)
師:(板書面積的定義)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師:課桌面的大小就是課桌的面積;西瓜表面的大小就是西瓜的面積;你能像老師一樣再來說說其他物體的面積嗎?(生說)
二、認識面積單位。
1、(教師出示3張彩紙,紅色、黃色、藍色)
師:小組里任選選擇其中的兩張彩紙,比比誰大誰小,要求:不能改變彩紙的形狀。(小組活動)
(1、選紅色和黃色:疊在一起,師可以順勢評價,在數學里叫重疊法。
2、選黃色和綠色: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用觀察法。
3、選綠色和紅色:重疊但還是比不出誰大誰小。)
師:到底誰大誰小?你來猜猜看。(生隨意猜)
師:紅色和黃色比,紅色大;黃色和綠色比,綠色大;綠色和紅色比,不知道誰大誰小?那怎么辦呢?
2、師:我們用手里的數學學具來幫助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大小。(生活動并匯報)
師:有的用,有的用,你更支持哪一種擺法呢?
師:這些小正方形的面積就是這張紙的面積;這些小○的面積只能說大約是這張紙的面積。
3、(一個正方形由9個大正方形組成,另一個正方形由16個小正方形組成。)先不出示,讓學生猜一猜。
師:哪個面積大?(生猜,然后出示圖片)
師:為什么9格的圖形比16格的要大?
師:在比較兩個物體表面的面積的時候,必須要用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面積的單位。那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呢?
4、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你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是多大?(先和老師找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師:用你的尺量一量這個小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1厘米)
(板書: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師: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生找)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
師:你想不想知道1平方分米是多大?
師: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板書)
用你的尺量量,驗證一下。
師:你能不能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生一起比劃)
師:用你手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測量一下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是多少?
師:你覺得1平方米是邊長多大的正方形?(1米)
師:你先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生比劃)小組里的同學合作,伸開雙臂比劃一下1平方米。
5、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師:那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這就是1平方米的面積,大家猜猜,這里面能放幾本數學書呢?來,驗證一下。(學生出來放書示范)
三、鞏固認知,應用新知。
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
教室該用()作單位。橡皮該用()作單位。
筆盒該用()作單位。黑板該用()作單位。
四、課后小結。
師: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
師:把你的收獲帶回家,找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練習三。(教材第38~39頁)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
于生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重點難點
重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口算卡片。
教法:
引導法、講授法。
學法:
練習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完成了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研究,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師:這節課,我們就把這部分內容進行一下練習。(板書:練習三)
2.口算下面各題。(投影出示)
200×8= 17×100= 12×400= 16×200=
42×20=50×60=14×200=15×50=
二、基礎練習
1.復習舊知。
師:大家還記得乘數是整十數的乘法的計算方法嗎?誰能告訴大家。
生1:先把乘數中0前面的數相乘,再看兩個乘數的末尾一共有幾個0,就在乘得的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師:非常好,有誰能說一下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嗎?
生2:把一個乘數拆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并用它們分別去乘另一個兩位數,最后把它們的積相加。
生3:也可以用列表法或數的組成計算。
師:大家還記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法則嗎?誰能告訴大家。
生4:先用第二個乘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得數的末位和第二個乘數的個位對齊。
生5:再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乘數,得數的末位要和第二個乘數的十位對齊。
生6: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師:大家還記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方法嗎?誰能告訴大家。
生7:把兩個乘數分別看作與它們接近的整十數,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結果。
生8:把其中的'一個乘數看作與它接近的整十數,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結果。
師:大家都記得啊!下面我們就來用它們解決問題吧。
2.師用課件出示教材第38~39頁“練習三”的第1、2、3、7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做完后交流。
第1題要讓學生結合圖形說說算法。
第2、3題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
第7題要讓學生找出錯誤的地方,鞏固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3.師用課件出示教材第38頁“練習三”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了解學情。做完后交流。
三、解決實際問題
實驗小學共有24個班。運動會前夕,學校為每個班買了一副羽毛球拍,又買了12套飛鏢玩具作為獎品。
請你算一算:
(1)買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
(2)買飛鏢玩具需要多少元?
(3)—共需要多少元?
師: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了解學情。
學生完成后,指名板演,教師明確答案。
教師分別出示教材第39頁的第8題和第9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
學生完成后,指名板演。教師最后要明確答案。
四、師生歸納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有哪些收獲呢?
生1:我鞏固了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豎式計算方法。
生2:我鞏固了用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生3:我現在算起來快多了。
師:大家學得很不錯,下節課我們學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提前預習。
【設計意圖:通過整節課的回顧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梳理,使學生頭腦中對知識有一個更系統的認識,通過質疑培養學生大膽提出疑問的習慣】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設計06-29
數學教學設計01-21
數學教學設計09-02
數學教學設計05-26
數學教學設計-03-24
三年級的數學教學設計06-17
數學三年級教學設計02-22
三年級數學《數學廣角》教學設計06-28
《時間與數學》教學設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