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物理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電功率的物理意義、定義和單位;
2.能利用電功率的公式進行相關計算;
3.能結合實際,說出用電器多銘牌上額定電壓、額定功率所表示的含義,能區別額定電壓與實際電壓,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4.知道千瓦時的來歷,會把千瓦時和焦耳相互換算。
(二)過程與方法
會利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量用電器的功率。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了解不同用電器的額定功率,知道用電器在待機時也要消耗電能,形成節約用電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學生往往會誤認為用電器的功率越大,做功越多,把消耗電能的快慢與消耗電能的多少相混淆,所以對電功率概念的掌握是本節教學的重點。電功率是電功與時間的比值,根據定義得出功率的計算是,結合電功的計算可以得出電功率的計算式為P=UI,還可以結合歐姆定律推導出其它幾個公式,在電功率計算中要根據題意對公式進行變形,所以電功率的計算是本節的另一個重點。
不同的用電器有不同的電功率,用電器銘牌上所顯示的是用電器的額定電壓、額定功率,它是用電器的重要參數。但用電器接在不同電路中,實際電壓、實際功率不同,只有當實際電壓等于用電器的額定電壓時,實際功率才等于額定功率。所以對于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區分是學生不易理解的難點,尤其是實際功率的計算學生會感到困難。
重點:對電功率概念的掌握及計算。
難點:對額定電壓與實際電壓、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的區別及靈活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率問題。
三、教學策略
電功率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后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重要的電學概念,它反映了電流做功快慢的,電功率的概念是建立在電功的基礎上的。上節中已經對電功有了具體的了解,它是在單位時間內電流做功的多少,可以利用在電路中接入不同的用電器來觀察電能表的轉盤轉動情況,可以發現接不同的用電器,電能表的轉盤轉動速度不同,說明相同時間內電流做功的多少不同,從而引入功率的概念。利用類比的方法,得出電功率的物理意義、定義和單位,利用比值定義法,結合電功的計算推導得出電功率的計算公式。為了使學生更熟悉這個物理量,體現物理與生活的緊密性,讓學生觀察不同用電器銘牌上的功率,因為它也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了解生活中各用電器的功率,對不同用電器的功率大小形成初步印象。同時強調電流做功快慢與電流做功多少的不同,因為電能表轉盤轉動圈數的多少反映的是電流做功的多少,而轉的快慢反映的是電流做功的快慢。所以電流做功多少與用電器的功率大小有關,還與通電時間的長短有關。為了使學生對電能知識的深化、具體化,讓學生了解“千瓦時的來歷”,利用W=Pt來推導出電功的單位千瓦時與焦耳的關系,強化了學生對電功與電功率的區別。
額定電壓和額定功率是用電器的參數,它的大小是不變的,它們與實際電壓和實際功率是不同的概念。學生不易區分實際電壓與額定電壓、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通過改變一個燈泡兩端的電壓使學生認識到用電器的功率是可以變化的,此時的燈兩端的電壓及燈的功率就是實際電壓和實際功率,只有當用電器兩端的實際電壓等于其額定電壓時,它的實際功率才等于額定功率。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降低學生對額定電壓與實際電壓、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理解的難度。在實驗中要提醒學生,當用電器兩端的電壓高于銘牌上的額定電壓時,用電器不正常工作,容易燒杯;當用電器兩端電壓低于額定電壓時,用電器同樣不正常工作。實驗后通過一個實例來加強對實際電壓與額定電壓、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的理解。對于用電器功率的測量,結合公式P=UI,學生很容易想到利用電壓表測出用電器兩端的電壓,利用電流表測出用電器的電流,從而算出功率,因為下節中有詳細的測小燈泡的實驗,所以本節只需讓學生了解測量原理、實驗電路圖、實驗器材等初步的了解。
四、教學資源準備
校園局域網、多媒體課件整合網絡、家庭電路演示板(含電能表)、功率不同的用電器(如熱得快和白熾燈)、電源、開關、導線、規格已知的小燈泡、滑動變阻器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提問
(2分鐘)
1.電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計算?
2.家庭電路中測量電能的工具是什么?測出電能的單位是什么?
3.1kWh的電能給燈和空調使用,哪個用的時間可以長一些?
學生按要求回憶,回答。
為本節課作知識上的鋪墊,逐步進入物理思維。
創設情景
引入新課
(5分鐘)
把不同功率的用電器接入家庭電路中,觀察電能表轉動快慢。
比較:相同時間內熱得快和白熾燈哪個消耗的電能多?
電能表鋁盤轉動的快慢跟什么有關系?說明了什么?
投影出熱得快的銘牌(220V1000W)和白熾燈的銘牌(220V40W),這些物理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電能表轉盤轉動快慢不同,說明電流做功快慢不同,可以利用電功率來表示電流做功快慢。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比較不同用電器相同時間內消耗的電能哪個多?
學生討論回答:
電能表轉盤轉動越快,相同時間內電路消耗的電能越多。
電能表轉盤轉動快慢與用電器的參數有關,了解不同用電器參數不同,對本節課研究的物理量有初步認識。
創造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聯系實際,引入新課
新課教學(28分鐘)
電功率
投影:把一盞燈接在家庭電路上通電20min,消耗的電能是720xxJ;把熱得快接在家庭電路上通電1min,消耗的電能是60000J。哪個消耗的電能多?電流在哪個用電器上做功快?
熱得快消耗的電能多,比較電流做功快慢可以計算出相同時間內消耗的電能,相同時間內消耗的電能越多,電流做功越快。
通過比較做功快慢引入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對比力學中的功率,思考:
1.電功率的.物理意義。
2.電功率的單位,單位間是如何換算的。
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用電器的功率有多大呢?
思考:
1.電功率的定義
2.電功率的計算公式
電功可以利用W=UIt進行計算,代入電功率的計算公式可以得出:
例題:教室一盞日光燈的電流約為0.18A,則此日光燈的電功率約為多少?
學生思考回答:
1.電功率是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電功率的單位是“瓦特”,簡稱“瓦”,符號是“W”。常用單位還有“kW”和“mW”
1kW=103W
1W=103mW
學生閱讀課本P92的小資料,了解生活中常見用電器的電功率
學生可以與力學功率類比:
1.電功率等于電功與時間之比
2.計算公式
學生利用電功率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P=UI=220V×0.18A=39.6W
利用類比的方法引入電功率的物理意義及單位。通過了解用電器的電功率,提高學習興趣。
利用比值定義法給電功率下定義
培養學生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千瓦時”的來歷
回憶電能表測出電路中消耗電能得到的單位是什么?它的從何而來的?
例題:某電視機的電功率是150W,每天使用3h,一個月用電多少千瓦時?(按30天算)
閱讀課本P93的“想想議議”,相互討論一下,該記者犯了什么錯誤?
電功的大小與用電器的功率與通電時間都有關,用電器的功率越大,通過時間越長,消耗的電能越多。
學生思考:
根據單位的組成“千瓦時”是由千瓦和小時兩個單位組成的。千瓦是功率(P)的單位,小時是時間(t)的單位,千瓦時是由P、t這兩個物理量相乘得到的組合單位。即它是由公式變形為W=Pt得到的。
學生利用電功率公式變形進行計算。
由得W=Pt=0.15kW×30×3h=13.5kW·h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發現:
電功與電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節電5000kW·h是指少消耗的電能,而電吹風的0.5kW是指功率。
加強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系統學習的能力。
為下面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作鋪墊。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團隊精神和交往能力。
額定電壓額定功率
展示一個實驗室用小燈泡,上面標有“2.5V0.5W”的字樣,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把它接到不同電壓兩端,它的功率會變化嗎?
同一個用電器,在不同的電壓下,其實際的電功率會隨著它兩端的電壓而改變。
額定電壓: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
額定功率: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工作時的電功率
說出一電熱水器的銘牌“220V1000W”表示的意思。
根據此電熱水器的銘牌我們可以獲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電熱水器兩端電壓低于220V,它的功率就小于1000W,此時它的功率就是實際功率,但額定功率仍為1000W。額定電壓與額定功率是用電器的參數,它的大小是不變的。實際電壓、實際功率是指把用電器接在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實際電壓,它的實際功率大小與實際電壓有關。
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可能相等嗎?
閱讀課本P95“想想議議”,要串聯多少個這種燈泡?
學生把“2.5V0.5W”的小燈泡接在2.5V、2V和1.5V的電壓下,觀察燈泡的亮度。發現燈泡越來越暗。說明燈泡的功率在減小。
220V表示此電熱水器的額定電壓為220V;1000W表示它的額定功率為1000W。
學生討論回答:
1.可以算出電熱水器正常工作時的電流I
2.可以算出電熱水器的發熱電阻的阻值。
學生討論:
當用電器兩端的實際電壓等于額定電壓時,實際功率就等于額定功率。
當實際電壓低于額定電壓時,用電器的實際功率小于額定功率,不能正常工作;當實際電壓高于額定電壓時,它的實際功率就高于額定功率,用電器可能會被損壞。
學生討論:
用電器在工作時,其兩端電壓一般不能超過其額定電壓,否則容易損壞。
培養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歸納能力。通過實驗比較直觀的反映出不同電壓下燈的電功率,對實際功率有感性認識。
培養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認識用電器的銘牌。
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熟悉電功率的計算公式,增加歐姆定律與電功率的聯系。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團隊精神和交往能力。
電功率的測量
展示一個正在發光的燈泡,提出問題:你如何測出此時燈泡的功率?
思考:
1.實驗原理
2.需要哪些實驗器材
3.畫出此實驗電路圖
具體的測量方法在下節課我們再詳細研究。
學生討論后回答:
1.可以根據P=UI來測量
2.實驗器材:電壓表、電流表、開關、電源、導線、滑動變阻器、燈泡等。
3.實驗原理圖
利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根據P=UI測功率。
總結
(5分鐘)
通過這節課我們到了哪些內容呢?回憶并回答:
1.電功率的物理意義、定義及單位。
2.“千瓦時”的來歷。
3.實際電壓與額定電壓,實際功率與額定的區別,用電器銘牌上標的電壓和功率是什么意思。
4.電功率的測量原理、原理圖等。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學生根據問題逐個回憶本節課的內容,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利用問題引領的方法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布置作業
1.課本P95的“想想議議”
2.“動手動腦學物理”
3.調查了解家中用電器銘牌(至少兩個)
學生根據作業要求按時完成。
鞏固本課學習內容,同時增加課外調查的作業,使物理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物理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振動中的偏振現象,了解什么是偏振現象,知道偏振是橫波的特點.
2、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區別,知道偏振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通過光的偏振現象和機械波的偏振現象的實驗對比,理解光波是橫波的實質.
情感目標 培養良好的物理實驗習慣,學會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驗來驗證理論.知道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做好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建議 在復習前兩節內容干涉、衍射的基礎上進行小結,讓學生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說明光具有波動性;光的偏振說明光是橫波. 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波的偏振現象,然后演示光的偏振現象實驗,最好由學生自己親自動手觀察偏振光.引導學生分析橫波的偏振特性,區別縱波的無偏振特性,再讓學生區別偏振光與自然光.并分析講解偏振光的產生方式,這一部分知識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學習,查找資料.最后進行總結。
關于演示實驗的教學建議
1、光的偏振可以用激光演示儀和偏振器進行演示. 方法:使激光束的行進方向正對著學生的觀察方向,使激光束通過偏振器.轉動偏振器的某一個偏振片,用毛玻璃屏接收透過偏振器的光束,可以在屏上看到光的亮度發生周期性的變化;當兩個偏振片平行時,透光最強;當兩個偏振片垂直時,透光最弱. 2、本實驗也可以將偏振片分發到學生手中,要求學生用兩個偏振片對著光線來觀察光的偏振現象.
教學設計示例
光的偏振
(-)引入新課 問題:光的干涉和衍射現象表明光是一種波.我們知道波有橫波和縱波,那么,光波是橫波還是縱波呢? 讓學生思考、猜測. 教師讓學生觀看機械波的偏振實驗.
(二)教學過程
1、首先用機械波來說明橫波和縱波的主要區別. 我們已經知道繩波是橫波,如果在它的傳播方向上放上帶有狹縫的木板,只要狹縫的方向跟繩的振動方向相同,繩上的橫波就可以毫無阻礙地傳過去;如果把狹縫的方向旋轉90°,繩上的橫波就不能通過了,這種現象叫偏振.橫波的振動矢量垂直于波的傳播方向振動時,偏于某個特定方向的現象縱波只能沿著波的傳播方向振動,所以不可能有偏振.光是否也會產生偏振呢?
2、演示光的偏振現象: 自然光:從普通光源直接發生的天然光是無數偏振光的無規則集合,所以直接觀察時不能發現光強偏于一定方向.這種沿著各個方向振動的光波的強度都相同的光叫自然光;太陽、電燈等普通光源發出的光,包含著在垂直于傳播方向的平面內沿一切方向振動的光,而且沿著各個方向振動的光波強度都相同,這種光都是自然光.讓太陽光或燈光通過一塊用晶體薄片作成的偏振片P1,在P1的另一側觀察,可以看到它是透明的.以入射光線為軸旋轉偏振片P1,這時看到透射光的強度并不發生變化. 再取一塊同樣的偏振片P2,放在偏振片P1的后面,通過它去觀察從偏振片P1透射過來的光,就會發現,從偏振片P1透射過來的光的強度跟兩偏振片P1、P2的相對方向有關. 把晶片P1固定,以入射光線為軸旋轉偏振片P2時,從P2透射過來的光的`強度發生周期性的變化. 當P1與P2的透振方向平行時,透射光的強度最大,當P1與P2的透振方向垂直時,透射光的強度最弱,幾乎等于零.把上述的光現象跟機械波的偏振現象比較,表明光通過偏振片時產生偏振現象,由此確定光波是橫波. 要求學生總結上述現象,嘗試類比機械波的偏振來解釋上面的實驗現象? 自然光通過第一個偏振片P1(叫起偏器)后,相當于被一個“狹縫”卡了一下,只有振動方向跟“狹縫”方向平行的光波才能通過.自然光通過偏振片Pl后雖然變成了偏振光,但由于自然光中沿各個方向振動的光波強度都相同,所以不論晶片轉到什么方向,都會有相同強度的光透射過來.再通過第二個偏振片P2(叫檢偏器)去觀察就不同了;不論旋轉哪個偏振片,兩偏振片透振方向平行時,透射光最強,兩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垂直時,透射光最弱. 光的偏振現象并不是罕見的.我們通常看到的絕大部分光,除了從光源直接射過來的,基本上都不是自然光,只是我們的眼睛不能鑒別罷了.如果用偏振片去觀察從玻璃或水面上反射的光,旋轉偏振片發現透射光的強度也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從而知道反射光是偏振光.
3、光的偏振的應用: 光的偏振現象在技術中有很多應用.例如拍攝水下的景物或展覽櫥窗中的陳列品的照片時,由于水面或玻璃會反射出很強的反射光,使得水面下的景物和櫥窗中的陳列品看不清楚,攝出的照片也不清楚.如果在照相機鏡頭上加一個偏振片,使偏振片的透振方向與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就可以把這些反射光濾掉,而攝得清晰的照片;此外,還有立體電影、消除車燈眩光等等.
探究活動 1、利用偏振鏡觀察光的偏振現象. 2、考察光的偏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物理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 初步認識電壓,知道電壓的作用,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知道電壓的單位:伏、千伏、毫伏。
3 會連接電壓表,會讀電壓表。
4、指導電壓表的用途及符號,會正確使用電壓表,能正確讀出電壓表的示數。
二、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小燈泡亮度的變化,獲得電路中電流的強弱的信息,從而了解電壓的概念,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學生正確使用電壓表技能的訓練,使學生會閱讀說明書,并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
【教學重點】
1、建立電壓的初步概念,通過實驗觀察理解電壓的作用。
2、電壓表的正確使用。
【教學難點】
電壓表的正確選擇、連接及讀數
【教學方法】
類比法、實驗法、觀察法
【教學器材】
小燈泡、開關、電源、導線、電壓表,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我們知道導體中存在著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自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電荷定向移動的呢?
運用抽水機提供水壓,水壓形成水流,類比學習電源提供電壓,電壓形成電流。對學生學習電壓進行引導。
二、自主學習
通過引導和課前預習學生電壓,教師要引導
1、電壓概念的形成: 電壓使電路中的自由電荷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電源的作用:給用電器兩端提供電壓的裝置
(1)干電池:
(2)發電機:
(3)學生電源:干電池 學生電源
3、想想做做:電路中先后接入一節和兩節干電池小燈泡的亮度一樣嗎?
4、總結結論
(1)電壓用字母U表示.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常用單位千伏(KV),毫伏(mV),
(2)單位換算關系1 kV=10 V 1V=103 mV
(3)常見的電壓值:干電池電壓1.5V,我國家庭電路電壓220V。
只有不高于36V電壓對人體才是安全的。
5、思考:電路中有持續電流的'條件:
三、合作探究
1、電壓表用途、符號
2、認識電壓表
(1)、電壓表的主要標志是什么?
(2)、電壓表有幾個接線柱?接線柱上標著的符號或數字表示什么意思?
(3)、電壓表有幾個量程?對應不同量程刻度盤上的分度值分別是多少?
(4)總結出電壓表使用方法(對比電流表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電壓表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調零)
實驗時:
①、電壓表并聯在待測電路兩端
②、電壓表的正接線柱靠近電源正極,負接線柱靠進電源的負極。
③、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的量程(試觸)
(5)電壓表正確讀數①明確量程②明確分度值③根據指針的偏轉情況進行讀數。
附練習 1、電壓表讀數。2、連接電路,用電壓表測量小燈泡兩端電壓。
3、用電壓表測電壓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注意師生互動)
實驗結論: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
四、教學拓展
1、為什么電壓表要并聯在待測電路兩端?串聯在電路中可以嗎?
串聯時燈不亮,電壓表有示數。
電壓表等效為斷路
2、中考鏈接:某同學使用電壓表測電壓時,老師提醒他電壓表的接法有錯誤,那么,他接錯的地方可能有:
①電壓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了
②電壓表的量程選擇不當
③把電壓表串聯在電路中
五、課堂小結
1.電壓: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電壓通常用字母U表示,單位是伏特,符號是V。
2.電壓表測電壓:(1)電壓表與被測用電器并聯.(2)正接線柱靠近電源的正極,負接線柱靠近電源的負極.(3)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的最大測量值。(4)電壓表可以測量電源的電壓。
六、板書設計
1.電壓:(板書)
(1)電壓: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2)電源: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3)電壓的單位:千伏(kV),伏特(v),毫伏(mV)
1kv=1×103v, 1v=1×103v
2、電壓的測量
(1)認識電壓表
(2)作用:測量電壓的高低
(3)用法①并聯;②“+”接線柱、靠近正極極;③量程。
(4)電壓表正確讀數①明確量程②明確分度值③根據指針的偏轉情況進行讀數。
3、練習使用電壓表
物理教學設計4
一、指導思想:
新學期又開始了,本人堅持“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教研工作方向,“培養高素質的學生”的指導思想領導下,在認真總結自己上學期工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實際,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學工作計劃。
1。每一個學生能將教材中的所有實驗進行熟練地操作,使他們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識的操作能力;
2。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能運用所的物理知識去解答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本學期教學,主要是以復習為主,系統地復習八年級、九年級的物理知識,形成能力為中考練兵。
二、工作措施:
1。認真學習教學課標,領會本科目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過去的要求,因為新教材其靈活性加強了,難度降底了,實踐性變得更為明確了。教師必須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對于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新教材不僅在傳授文化知識,更注重于培養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
的各類實驗,做到一個一個學生過好訓練關,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練為止。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不能默守陳規,應該要時時更新教學方法。本期我要繼續實踐好興趣教學法,雙向交流法,還要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讓科學進入物理課堂,讓新的理念武裝學生頭腦。使得受教育的學生:學習的觀念更新,學習的內容科學,學習的方法優秀。
4。嚴格要求學生,練好學生扎實功底。學生雖逐步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會學習,愛學習,但終究學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嚴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個細節的管理。做到課前有預習,課后有復習,課堂勤學習;每課必有一練,杜絕學生不做作業、少做作業,嚴禁學生抄襲他人作業;教育學生養成獨立思問題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學習成為自已終身的樂趣。
5。開展好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課外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狠抓課堂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教學活動。
6。加強教師自身的業務進修,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本期我在教學之余,要認真學習大學有關的物理課程,擴大自己的學識范圍,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增進教學藝術。多聽課,吸取他人教學之長。
三、教學進度
時 間 內 容
第一周 組織入學制定學習計劃、總結上學期的不足。 第二周 新課教學17章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第三周 復習聲現象 復習物態變化
第四周 復習光現象、透鏡及其應用 第五周 模擬測試
(一)、小綜合復習
第六周 復習電流和電路、電壓、電壓
第七周 復習歐姆定律
第八周 復習電功率
第九周 復習電與磁、信息的傳遞 第十周 復習多彩的物質世界、運動和力
第十一周 復習力和機械、功和機械能
第十二周 復習壓強和浮力
第十三周 熱和能
第十四周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第十五周 模擬測試
(二)、小綜合復習
第十六周 綜合復習聲、光、熱學
第十七周 綜合復習力學
第十八周 綜合復習電學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模擬測試
(三) 、考前學生動員
物理教學設計5
【設計思路】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的策略,不在于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于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在知識方面,懂得少許淺顯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較簡單的物理現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規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本節探究課學生面臨著許多困難,首先實驗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詞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實像、虛像;還有,要找到各種像應調整什么,如何調整,學生感到盲目;再有,從數據中要得出結論也不易,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索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探究創造的心理品質。
(3)樂于參加觀察、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從實驗中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小組討論、多媒體演示。
【教學準備】
學生: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組;教師:多媒體課件。
初中物理規律教學設計:牛頓第一定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牛頓第一定律。
2.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能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并確認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經歷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2.能通過生活經驗和大量事實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學習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慣性現象的認識,樹立交通安全意識。
3.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由“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慣性”三部分內容組成。“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是研究力與運動關系的重要實驗,做好這個實驗并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關鍵。
運動和力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運動和力的關系問題不僅深化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而且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人類思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指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即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它是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要讓學生完成對它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物體有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慣性與生活聯系緊密,人們有時可以利用慣性,有時應注意防止慣性給人們帶來危害。
重點: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三、教學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漸停下來的日常生活實際為基礎引出兩種對立的觀點,進一步用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兩個偉人來強化這種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為核心,在基本的實驗事實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結論。
通過慣性實驗展示運動物體由于慣性而表現出來的現象,以突出慣性維持其原有運動狀態的實質。最后應用所學習的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教學資源準備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慣性演示儀、多媒體、實物投影等。
物理教學設計6
一、學期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知識點:
⑴知道波長、頻率和波速的關系。了解波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知道光是電磁波。知道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⑵能描述物質的一些屬性。嘗試將這些屬性與日常生活中的物質的用途聯系起來。了解物質的屬性對科技進步的影響。
⑶初步了解半導體的一些特點。了解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初步了解超導體的一些特點。了解超導體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初步了解納米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前景。有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意識。
⑷通過實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簡單描述各種各樣的能量與我們生活的關系。通過實例認識能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⑸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舉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實例。有用能量轉化與守恒的觀點分析物理現象的意識。初步了解在現實生活中能量的轉化與轉移有一定的方向性。能通過具體實例,說出能源與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關系。
(6)能結合具體事例,說出不可再生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特點。了解核能的優點和可能帶來的問題。了解世界和我國的能源狀況。對于能源的開發利用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自主點:
⑴聯系能量守恒學習有關能源的知識;
⑵自主學習半導體、超導體等等。
3、綜合點:
在教學中,緊密聯系相關學科:理化生綜合如:如何聽到聲音與耳朵的結構關系;透鏡成像與眼睛的關系;電池中的化學變化等等。
4、拓展點:
聯系所學知識向實際生活、生產領域拓展,向當前高科技領域拓展。
5、創新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提出創新性的見解,能夠進行簡單的創造性小發明、小制作。
〈二〉技能目標
1、自主能力:能聯系舊知識自主學習新課,能自主解決學習中遇到問題;
2、綜合能力:綜合運用各種學習方法進行學習,聯系各科知識綜合解決問題;
3、拓展能力:由所學知識拓展到相關學科和生活生產實際;
4、創新能力:改進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進行小發明和小制作。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自學的方法,學會預習、復習、練習的.方法;
2、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勤學、好問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學習科學家們刻苦鉆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養不怕挫折、不怕失敗、敢于面對錯誤的意志品質。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初兩個班共有學生57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人。下面就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各班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生的學習紀律、、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等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兩個班學生整體物理學習水平都不算好,一班有尖子生,但兩極分化嚴重。二班學生學習水平比較均勻,但整體處于弱勢。兩個班的紀律還行,一班略好一些。兩個班的同學共同的缺點是:自主學習的意識較差,并且沒有養成一些好的學習習慣,絕大多數同學沒有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知識基礎:
學生在小學的自然課和一學期的學習中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識基礎,但從物理知識系統的總體上來說,只是學習了簡單的運動、聲、熱、光、電現象,以及力學等基礎學科中最基礎、最基本的物理知識,所學的知識是零碎的,支離的,就是從物理觀方面去分析,學生對自然界和身邊的物理現象的認識也是淺顯的。
(二)技能和能力發展水平:
我校初三學生雖然各班均是按成績平均劃分和安排的,但從調查來看,各學生水平不一樣,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均衡,總體上有兩極分化傾向,在具體教學中應注意糾正這種傾向。另外,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基礎,對這門課程了解不深,不扎實。應加強引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物理世界,爭取取得好的中考成績。
(三)學習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識的掌握,著重于理解,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表現得尤其突出,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較正確的物理學習方法,能夠掌握學習規律,識物達理,并能充分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和規律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在具體教學中,應避免學生“死學知識,學死知識”,引導學生探究、討論、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使學生走上活學活用的軌道上來。
(四)、學習態度與習慣及學習興趣的分析
多數同學具備了良好的學習方法,他們能夠通過記筆記、建立問題記錄本等方法幫助學習,而且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了科學的學習態度。但仍有一部分同學局限于死記硬背,不能舉一反三,影響了學習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物理課講授內容為滬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九年級全一冊十八章、十九章、二十章。外加初中全部物理知識中考總復習。
物理教學設計7
一、初中物理現象教學的特征
(一)什么是物理現象
人類的自然科學知識來自于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發現。物理現象包括可觀察、普遍存在的自然物理現象,特定條件下的物理實驗研究或應用過程中產生的物理現象。如光的折射,水的沸騰,慣性現象,電流的磁效應等。
(二)什么是物理現象教學
教師為幫助學生觀察、了解、分析物理規律,而模仿某些物理情景產生的條件再現,從而找出其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因、過程、規律而采取的教學行為。如:研究力和運動的關系時所做的斜面小車實驗。
(三)物理現象教學的特征
1.目的性
任何一節物理課堂教學中的現象教學都需要明確的目的性。物理現象教學并不是對物理學家研究的物理現象方法的簡單重復,而是使物理現象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用以探討物理問題的最適宜的物理環境。
在一堂課的教學中,考慮要不要進行物理現象教學,選擇什么樣的物理現象,以及如何設計包括物理現象在內的教學過程都必須先從教學目的出發。沒有觀察目的或者觀察目的不清楚的物理現象教學是低效的、失敗的教學行為 。
在引入課題時運用物理現象教學,其目的往往是側重引導學生對所研究問題的興趣,或者喚起學生的思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求這類物理現象盡可能新奇、生動、有趣。例如:光的折射現象引入時觀察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所出現的現象或者 “ 硬幣重現 ” 的現象。
在形成概念和規律教學過程中用物理現象進行教學,其目的往往在于提供必要的、足夠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思維活動的發展。因此要求這類物理現象要突出共同特征、本質的聯系,使學生建立正確、清晰的物理圖像。例如:力的概念的教學中要提供多種不同情景,以供學生思考力產生的共同特征,為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活動提供支持。
通過有目的的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對比、分析才便于學生概括出物理現象的本質和特征,了解物理現象發生發展的過程,為進一步思維加工從中找出物理現象的規律,提供了思考的線索和依據。
2.廣泛性與多樣性
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多種多樣,有簡單的、有復雜的,有便于觀察的,有不便于觀察的,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的物理現象采取不同的呈現方式。
演示法:這是物理課堂最重要、最常用的一種現象教學方式。
例如:慣性現象的演示
如果具備條件,應盡可能的讓學生參與體驗,加深學生的印象和感知。
例如: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多媒體法:
對有些不便于演示或觀察,存在安全問題的物理現象多采用這一方法,可以是圖片、動畫、視頻等來輔助教學。
例如:進行壓力概念的教學時,為便于學生對壓力形成正確認知,而需提供的各種具體情景現象。再比如:用二氧化氮演示氣體擴散。
3.科學性
物理現象教學是物理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最具有物理學研究特點的教學行為之一。物理現象對于幫助學生正確了解、認識、分析物理規律,找出其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因、過程、特征,具有很強的思維引導性,所以科學性是物理現象教學中必須遵守的原則。
由于許多物理現象的發生、發展是由多種復雜因素共同決定的,我們在進行分析時雖可以只強調主要矛盾,避開次要因素,但決不能將主次倒置,否則也就失去了現象的科學性,這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是極為不利的。如在講摩擦生熱時,引用打氣筒連續打氣后筒壁發熱的現象就是不科學的.。這個現象更主要的是壓縮活塞時對筒內的氣體做功所造成的。
二、初中物理現象教學的作用
物理現象教學是形象、直觀的展現物理情景、物理過程,揭示物理規律的一種重要的
教學行為,重視物理現象教學設計與研究,能夠為學生學習物理概念、規律起到更好的輔助作用。同時,物理現象教學的過程對于學生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楊振寧 教授認為: “ 很多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形成一種印象,認為物理學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學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學最重要的部分是與現象有關的。絕大部分物理學是從現象中來的,現象是物理學的根源。 ” 由此可見,物理現象對物理學研究起著重要作用,物理現象也是物理探究的源泉。
(一)物理現象是學生學習物理過程中思維的起點,是學生進行思考問題的基石
例如如力的概念的教學,我們需要讓學生首先感知 “ 手對書 ” 有力的作用、 “ 人對小車 ” 有力的作用等等,再用不直接接觸的 “ 磁鐵與鐵釘 ” 之間也有這種力作用。在這樣的大量事實基礎上,學生才可能在頭腦中建立起 “ 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 的具體表象。
沒有必要的現象的再現,面對新的具體問題就很難想象出相應的物理情景,而在頭腦中沒有與問題相關的物理情景,解決問題就無從談起。
(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保持對物理學科的興趣
如果學生沒有好奇心,那么我們所教授的知識只是死物,那么也就喪失了物理教學的本來意義。新穎、直觀的物理現象在課堂的引入、探究環節都會對學生學習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例如在演示慣性現象時將幾個象棋子疊在一起,然后拿起一把直尺,舉得高高的,帶著微笑問: “ 我要從這疊象棋中取出最下面的一個,但上面的棋子能保持不動,可以嗎? ”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的觀察方法
初中階段對觀察的要求主要有:能夠有目的地觀察,能夠辨明觀察對象的主要特征,認識觀察對象所發生的變化及條件。
實驗現象的觀察要符合目的性、整體性、理解性、選擇性、精確性、客觀性六個要求。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 , 啟迪學生 , 注意對周圍事物的觀察 , 讓學生做有心人 , 勤于思考、善于觀察,逐步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形成正確的觀察方法。
如探究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只有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全面觀察,才能知道通電導體在磁場中會受到磁力的作用而運動起來,而且它的運動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還與磁場方向有關。再比如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學生通過凸透鏡成放大像、縮小像的現象,產生凸透鏡成不同像時需要滿足什么條件的疑問。教師要注意提供器材,情景讓學生親自動手觀察凸透鏡成像的不同情況,通過語言引導才能使學生逐步理清探究的問題是什么?探究的方法、程序是什么?
觀察能力是提高學習效益必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學會觀察、善于觀察,將使人對周圍的一切變化更加敏銳,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質,深刻理解和洞察事物的本來面目。
(四)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思維習慣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只有現象在人腦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們才能擺脫具體的事物,通過概括、抽象,過渡到思維,從而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學生學習物理概念是從感知操作開始的,沒有必要的感知基礎就不能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沒有內化了的表象素材學生的思維也就無從談起,因此這樣的學習只能是機械的記憶。例如:研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讓學生親自動手探究,通過手指壓水中的乒乓球,感受浮力大小的變化,再進一步進行觀察、測量、思考、感知,形成正確的表象,為進一步研究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物理現象教學不但在概念、規律教學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概念規律的應用過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常聽一些學生說:看老師做題一看就懂,自己一做就不知從何下手。可見學生并不是規律、公式記不住,而是面對具體問題不知如何應用所學的規律、公式。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在具體問題面前不能在頭腦中建立起相應的物理情景。
突出物理現象的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能較順利地實現形象到抽象的過渡,找到思維的支撐點,從而真正學好物理學的知識與方法。
三、初中物理現象教學設計的建議
(一)重視實驗現象的教學研究
物理教學離不開物理實驗教學,物理學本身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并且由于學生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要借助生動、形象的實驗現象,這是被長期物理教學實踐所證實的。
實驗現象是為了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
認知過程,使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能找到一個形象的、科學的物理現象作為支撐點。只有這樣,學生的物理思維水平才能不斷地提高,才能在學到具體知識的同時真正掌握物理學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這才是我們進行中學物理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表象有些是科學的,有些則是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 物理現象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去除不科學的認識,生成正確的認識。物理實驗在這一點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例如:對于簡單電路的連接與測量的問題,常看到學生的作業出現明顯的錯誤,如電流表短接在電源兩極、滑動變阻器的阻值不能改變等,但他們卻不能自己找出錯在哪里。這是由于學生對這些陌生的新儀器、新規則缺乏充分的感知,正有待于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有關的物理現象的展示,加深他們對儀器的使用規則的理解和記憶。
1. 注重由小實驗導入新課
亞里士多德說過: “ 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 ” 。學生有了疑問,就會對研究的對象發生興趣,有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就會高漲起來,這樣,學習的效果無疑是好的,所以,展示的物理現象一定要簡單、直觀、鮮明。 例如:玻璃瓶在手的壓力作用下的形變,可在施加壓力前先問學生:用手擠壓瓶子,玻璃管中的水柱會動嗎?用細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變化,顯示出玻璃瓶體的形變,這個實驗利用好了是非常能夠吸引學生的。
2. 用好比較法
“ 比較 ” 的方法,是物理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我們經常運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的實質就是辨析物理現象所反映的物理事實的條件、結果、原因的異同,以幫助學生把握其本質特征。
由于比較法很適合于初中生學習物理知識,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和規律,如比熱、密度、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浮沉條件、光的反射定律、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等等,都是用比較法引出的,這種方法要求教師精心準備材料和語言,熟練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
(二)注重引導學生對物理現象正確的、有目的的觀察
進行物理現象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突出物理過程的分析與研究,是為了更好地落實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所以在進行現象教學時要擺正關系,不能只強調進行現象教學而削弱了對物理現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養,否則學生會感到看了一堆奇異的現象而不知最終要落實在何處。這樣也就失去了物理現象教學應有的價值了。
物理教學設計8
第一節力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力學的第一節課,與下一章章《力與運動》以及下學期的壓強和浮力等內容構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學知識體系。因此,本節課的內容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學好力學知識的基礎。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學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學生在學習完聲學、光學等內容后,對初中物理的學習方式已經有所了解,即從實驗入手---然后總結規律---最后落實到解決問題。所以,本節課力求能使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有新的發現。
第二節彈力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意了對學生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到實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學實際中很難落實的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塑性和彈性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舉出生活中或者學生能夠接觸的彈性物體和非彈性物體若干實例,通過歸納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彈性。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并沒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若干物體進行分類,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方法教育。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興奮點就非常多,都試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隨著分類的翅膀在飛翔。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關注學生的體驗。物理不是獨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階段來看更是如此。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沒有過分關注基本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海綿、彈簧、減震等學生常見常聽的事物出發,學生在對物體的彈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礎上,總結出什么是塑性和彈性。關注學生自己的體驗,讓兩位同學在拉測力計的活動中體驗拉力的`不同,認識到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的。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物理知識的建構中,認識當然是非常深刻的。師生關系融洽和諧,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主要缺點:學生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充分放開學生的思維。為什么學生的分類答案都是與本節內容是對應的?為什么沒有學生按照物質的組成去分?為什么沒有按照物質的導電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既然本節學習彈性和塑性,當然就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從中挑出一組依照彈性和塑性分類的一組,讓學生分析這一種分類的標準是什么,同樣回到了環節的主題。
第三節重力教學反思:
本節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用在坐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系,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
——圖象法.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后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于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系”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
第八章教學反思:
第一節牛頓第一定律教學反思:
在伽利略和牛頓以前,人們對生活經驗缺乏科學分析,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一個錯誤命題: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物體就會停下來.這個錯誤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由此可見前概念對人們認識影響是巨大的。在物理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大腦中形成的前概念,對正確的應加以利用,對錯誤的要認真引導消除,否則正確概念難以形成。加強實物演示,豐富感性認識,有利于消除錯誤前概念,確立正確概念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經驗型,需要感性經驗支持.因此教學中應了解學生的實際,通過實物演示消除錯誤概念。
第二節二力平衡教學反思:
二力平衡這一節課,以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過實驗與思考的觀察與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并與日常生活中現象為基礎加以運用,體現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走下講臺,聽到同行們的贊揚:“好”,學生的心聲:“這節課時間過得太快了”。
我覺得這節課的成功之處,主要在于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一方面可以拓展課堂時空,使學習不僅是一堂課所學內容,它打開了學生的視野,穿越時間的隧道,把過去、現在、將來的有關知識濃縮在一起,供學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給學生理解和體驗,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了解人不但活著,而且知道人應該怎樣活著,使他們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給予肯定和贊揚,給?一個孩子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表現機會,曾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提高。趣ζ游戲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好的辦法,拔河比賽游戲,讓學生在動感情趣中進入物理世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這也是注重過程,注重體驗的表現。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使抽象問題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形象地表達出來,悅耳動聽的音樂使學生勞逸結合,始終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結合圖文,充分展現出知識的形成過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不能比擬的,對學生理解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初中學生的心里特征,學生非常積極
地參與和投入。
然而,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滿足新課程度的要求,要日日充電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種單項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又要著于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煥發出應有的生命力。
第三節摩擦力教學反思:
這段時間我們學習了摩擦力這一節,摩擦力是我們初中階段也是這一章要學習的彈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種,下面我對這節課進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確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備課時我們東、南兩校幾位位老師認真研究教材,查找與摩擦力相關的教學資料,確定了這節課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
二、將抽象知識生活化,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
摩擦力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并不了解,所以我們定位于要把這節課的內容拉近學生的生活。本節課中教師首先讓學生參加一個用筷子夾玻璃球比賽,并不像學生夾菜那樣得心應手,引出摩擦,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和我們的生活聯系的很緊密。在認識摩擦的現象產生的條件時,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引導學生從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養學生用科學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在課堂上學生說出了搓澡巾與身體的摩擦,黑板擦與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現象。教師還通過三個對比試驗:1、把兩手合在一起;2、兩手離開移動;3、兩手合在一起搓動,來逐漸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時候必須有兩個物體,并且這兩個物體要接觸到一起,在接觸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運動。學生是在這樣一個反復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摩擦現象,另外我們還安排了將手放在桌面上拖動,手離開桌面拖動兩個體會活動,讓學生感知摩擦力。從課堂上呈現的學生學習狀態,我覺得在今后的備課當中要將科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現象緊密相連,讓孩子覺得生活總處處有科學,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科學的教學理念”。
三、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突破重難點時,老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教師參與其中。如果按照課本上的實驗裝置來做,同學們會發現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很不穩定,并且很難控制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我們設計了一個讓彈簧測力計靜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實驗,讓學生討論并通過改變木塊對木板的壓力來研究摩擦力跟壓力的關系。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問題小組合作進行探究,孩子們通過自己設計試驗、相互談論、合作交流、解決了知識的重難點。從學生回答問題的踴躍性,試驗的專注性來看,學生的興趣始終在課堂上,學生在這種和諧的充滿活力的課堂中,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思維和動手能力得以發展,潛能得到充分挖掘,知識掌握更為牢固,讓孩子真正動了起來,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下面說一下這節課缺憾的地方,在講解摩擦力這個概念時,應該先讓學生分析總結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摩擦產生摩擦力,然后教師再出示課件,這樣學生感受會更深刻。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教師應再引深一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說一說。如學生說出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時,教師可以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說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區別,能更好的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科學的意識。
在講靜摩擦力的時候學生對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不受摩擦力很難理解,如果能夠先讓學生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即兩物體接觸并有壓力,接觸面粗糙,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這樣結合起來更容易理解了。另外還應該大量列舉生活中的摩擦實例,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識以幫助學生理解摩擦力。從而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標理念。
物理教學設計9
初中物理教案全冊(優秀)
【試講或講課高分原則】
1.作為老師,信心和責任心是第一位的。記住一點,你擔心的別人也擔心,所以不需要有壓力。 相信自己,別人才能相信你。
2.打動那些對你有好動感的評委!沒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訴所有人,我來了,我能教好學生。
3.講課要有激情,如果抑揚不足,起碼聲音要大。普通話標準一點。講話語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練。這是關鍵!講話要擲地有聲,不要半推半就,在講臺上要有臺風。語文教師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語音悅耳,抑揚頓挫。
4.一定要著裝合體,不要穿著太前衛,畢竟教師這個職位還是要講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潔得體端莊大方,給人感覺氣質非凡。
5.在見到面試官時要表現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囂張,給人留下穩重的印象。注意肢體語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講臺上,運用好肢體語言。
6.要在試講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把要講的內容的相關背景等知識了解到位,并把課的內容和這些背景結合起來,讓背景知識在吸引人的同時把人引導到課本的內容上來。
7.不用花費時間講得過于仔細,只要在你講的時候提到就可以了,讓聽課的評委知道你有這個環節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臺下評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視線不要一直停留在講稿上,要使臺下的每一個評委都以為你在看他們,注視著他們。要面帶微笑,不要太嚴肅。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的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
2.了解骨傳導。
3.知道什么是“雙耳效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和社會生活,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
2.通過動手動腦中的兩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2.通過貝多芬耳聾后繼續進行創作等例子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
聲波進入人耳后,經過哪條途徑,最后感覺到聲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人耳的構造
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及其他組織聽覺神經大 腦 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2.骨傳聲
“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后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分析得出:骨頭能傳聲。
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
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3.雙耳效應
由學生自習完成。
利用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間、強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來確定聲音的位置。
四、作業布置
教材第18-19頁“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課后反思
本節課,教師要作充分的準備,多做實驗,讓學生經歷科學全探究過程。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學器材:多媒體電腦、鬧鐘、紙盒
四、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五、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然后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心情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么,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聲的來源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境保護的角度找出噪聲的含義
(2)分組討論:在你的周圍,有哪些是噪聲?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找出噪聲的等級是按什么劃分的。
(2)不同的噪聲的等級對人們所產生的危害又是怎樣的?
(3)認真閱讀P26的噪聲分類表。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聲
復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生處)(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后,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后聲音的不同。
? 學生活動
(1)觀察書本P 26圖1.4-4,指出控制噪聲的措施分別在哪里實施的;
(2)分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治理噪聲的實際例子。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3)觀看錄像。加深對噪聲的了解。
(四)課堂小結
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樣防治噪聲?
(五)布置作業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學后記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光的傳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3.能簡單解釋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
5.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
(四)教學難點
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五)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六)教學媒體
激光手電、玻璃磚、白紙板、盛水的小燒杯、空燒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展示光現象(收集一些光現象圖片)
教師: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麗動人,同學們對光感興趣嗎?
(二)進行新課
1.光源
同學們,我們要看清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么,光是從哪里發出來的呢?
思考、討論 列舉例子
除了太陽、電燈之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光?
(板書):太陽、螢火蟲、恒星、水母
物理教學設計10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課為人教版物理教材選修3-1第一章第四節電勢能和電勢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初步接觸了電場、電場強度、勻強電場基本知識之后的深入探討電場性質的復雜內容,內容抽象,學生不容易建立物理情境。本節內容與以往的知識內容也沒有與太多的聯系,具有可比性的內容便是重力勢能,對于學生來說是難點中的難點。但是學生對于本節知識內容的理解卻是學習后面知識的基礎,對于學生認識未知世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建立的良好契機。
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得出電場力做功特點;通過復習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建立電勢能的概念;通過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之間的關系掌握電勢能和電場力做功之間的關系。
2.學生通過復習舊知掌握新知,掌握知識的遷移方法;通過形象的類比理解抽象的知識內容,初步掌握建立模型構建新知識的技能。
3.學生通過最初狀態下建立的物理概念與實際的`沖突,體會適應社會的重要,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處于高一末期,思維形式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并且有著非常迫切的愿望沖破自己的思維限制。建立生活中沒有且不容易建立的模型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學生在這個年齡段卻有著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特點,正是培養建立抽象思維的時期。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節課通過預設學生已知與未知之間的沖突,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建構物理模型;引導學生注意自己思維形式的變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課件,演示重力勢能和電勢能之間的類比突破教學難點;通過適當采用探究、合作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和設計,增強學習的效果。
五、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根據本節課不容易尋找生活中的原型的特點,采用多媒體課件建立情境,用到多媒體課件,采用網上下載和改編的形式準備課件資源;教學過程中的小組合作探究,需要建立學習小組。
物理教學設計11
授課形式:講授
課時:2
課題:認識磁場
教學目標
1、了解電流的磁場,理解磁感應強度、磁力線、磁通、磁導率、磁場強度磁導率等概念。
2、理解磁場的幾個基本物理量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掌握通電直導線和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方向的判斷方法。
4、培養學生關注細節,認真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磁力線、磁感應強度、磁通、磁導率和磁場強度的概念。
2、電流的磁效應及安培定則的應用。
教學難點
磁感應強度概念的建立。
教學方法
利用課堂實驗對磁體的磁場、通電導體的磁場進行演示、講解。
學時安排
1、導入和實驗演示20分鐘。
2、奧斯特的故事引出電流的磁效應20分鐘。
3、磁場的基本物理量30。
4、總結和習題練習10分鐘。
課外作業
結合本節課知識,搜集生活中電流磁效應的具體實例并進行分享。
教學過程
任務引入:
1、初中咱們學過磁,大家回憶一下,磁體分幾個極?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樣的?
2、磁極之間不接觸而會有作用力,他們之間通過什么發生作用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疑惑。
實驗演示:
通電導線周圍的小磁針發生偏轉。
分析:
在磁體或通電導體的周圍存在著磁場,磁場使得磁極間沒有接觸卻有相互作用力。試驗中,小磁針在不同位置受到的作用力不同,說明不同的位置磁場的強弱不同。
基本概念:
1、磁體與磁極
某些物體能夠吸引鐵、鈷、鎳等金屬或者它們的合金的性質稱為磁性。具有磁性的物體稱為磁體。
2、磁場與磁力線
磁體兩端磁性最強的區域叫做磁極。
磁力線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磁力線是互不交叉的閉合曲線。在磁體外部由N極指向S級,在磁體內部由S極指向N極;磁力線上任意一點的切線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即小磁針在該點靜止時的N極指向;磁力線的疏密程度反映了磁場的強弱。磁力線越密集,表示該處磁場越強,磁力線越稀疏,表示該處磁場越弱。
3、電流產生的磁場(由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的故事引入)
通電直導體產生的磁場: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用右手握住直導體,讓伸直的大拇指指向電流的方向,則其余四指所環繞的方向就是磁力線的方向。
通電螺線管產生的磁場: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彎曲的四指與電流的.方向一致,則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線管內部磁力線方向(即大拇指指向通電螺線管的N極)。
磁場相關物理量
1、磁通
通過與磁場方向垂直的某一面積上的磁力線的總數,叫做通過該面積的磁通量,簡稱磁通,用字母表示,單位為特斯拉(T)。
3、磁導率
磁導率是表示介質對磁場影響程度的一個物理量,=4π×10-7H/m。
把任一物質的磁導率的比值稱為相對磁導率,用表示,單位為安每米(A/m)。
磁場強度只與線圈中的電流及線圈的幾何尺寸有關,而與媒介質的磁導率無關。
任務小結
1、回顧本次所學知識,強調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加深理解與記憶。
2、通過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觸?
課后作業
1、“磁力線始于N極,終于S極”的說法正確嗎?為什么?
2、“磁通”與“磁感應強度”這兩個概念有何區別?有何聯系?
3、磁力線的特點有哪些?
教學后記:
本節課除了完成要求的知識點講解外,引入奧斯特的生平故事,重點的強調學習和生活中要學會做有心人,在細微中發現大奧妙,解決大問題。奧斯特的發現將電和磁聯系在一起,后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很多有益于人類生活的東西。
附:奧斯特的故事
奧斯特(HansChristianOersted,1777~1851年)丹麥物理學家、化學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丹麥的路克賓。1794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醫學和自然科學,1799年獲得博士學位。1801—1803年他旅游德國、法國等地,于1804年回國。1806年被聘為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化學教授,研究電流和聲等課題。1824年倡儀成立丹麥自然科學促進會,1829年出任哥本哈根理工學院院長,直到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終年74歲。
奧斯特受康德哲學思想的影響,一直堅信電和磁之間一定有某種關系,電一定可以轉化為磁。當務之急是怎樣找到實現這種轉化的條件。奧斯特仔細地審查了庫侖的論斷,發現庫侖研究的對象全是靜電和靜磁,確實不可能轉化。他猜測,非靜電、非靜磁可能是轉化的條件,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到電流和磁體有沒有相互作用的課題上去。他決心用實驗來進行探索。
1819年上半年到1820年下半年,奧斯特一面擔任電、磁學講座的主講,一面繼續研究電、磁關系。1820年4月,在一次講演快結束的時候,奧斯特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又作了一次實驗。他把一條非常細的鉑導線放在一根用玻璃罩罩著的小磁針上方,接通電源的瞬間,發現磁針跳動了一下。這一跳,使有心的奧斯特喜出望外,竟激動得在講臺上摔了一跤。但是因為偏轉角度很小,而且不很規則,這一跳并沒有引起聽眾注意。以后,奧斯特花了三個月,作了許多次實驗,發現磁針在電流周圍都會偏轉。在導線的上方和導線的下方,磁針偏轉方向相反。在導體和磁針之間放置非磁性物質,比如木頭、玻璃、水、松香等,不會影響磁針的偏轉。1820年7月21日,奧斯特寫成《論磁針的電流撞擊實驗》的論文,正式向學術界宣告發現了電流磁效應。
奧斯特的功績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為了紀念他,國際上從1934年起命名磁場強度的單位為奧斯特,簡稱“奧”。1937年美國物理教師協會還專門設立了奧斯特獎章,來獎勵教學有成績的優秀物理教師。
關鍵詞:奧斯特1820年電流的磁效應
物理教學設計12
學好物理學除了要依靠科學的方法外,還要取決于認知工具。傳統的教學,教師一般采用課堂實驗或物理現象回憶來協助教學。上個世紀末,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物理教學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計算機、局域網、互聯網等新的教學技術正逐步滲入物理教學之中,特別是以互聯網為標志的全球性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和實施,使人類進入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有機地整合已經成為現代物理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
在此,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淺談關于信息技術和物理教學整合的認識,就教于廣大同仁。
第一,物理教學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相整合
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教學軟件的使用,而這些教學軟件的作用也僅僅表現為輔助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因此,教師在制作軟件時要突出軟件的輔助作用,在不影響教師的主導地位的前提下,憑借現代多媒體技術優勢,加入輔助教學需要的圖片、動畫和視頻,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接受知識。
由于課堂教學軟件是輔助教師課堂教學,其形式應側重于體現教師的教學綱要、教學條理和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師通過主題鮮明的教學提綱和恰如其分的視頻或動畫,形象直觀地講解教學內容。因此,它的表現形式的特點:為界面必須簡潔明了、層次清晰,輔助教師更好完成平時很難用語言表達的教學內容。
這種方式是目前運用比較多的整合,其優勢在于豐富了課堂教學元素、活躍地呈現內容,拓展和深化了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角色。但是,這種方式由于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課堂教學結構,是用原來的教育思想來指導和設計新技術的應用方式,難以創新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二,物理教學與網絡技術相整合
目前,信息網絡技術與物理教學技術的整合方式主要有利用網上的教育資源和自制教學課件相結合,構建數字課堂。其一般模式是:創設學習情境一自主搜尋信息一協作指導探索一自主意義構建一合作運用創新;在互聯網和校園網上建立個人主頁,豐富和交流教育信息,同時為教育教學提供新的途徑,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新的方式;利用e—mail、QQ、雅虎通等與學生和同行進行交流,建立一種全新的、平等的師生交往方式,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等等。
在信息網絡技術與物理教學技術的整合中,網絡探究學習(WebQuest)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模式。在WebQuest中,教師不再具有絕對的權威,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導師,是教學信息的收集者、處理者和信息的轉化者,發揮引導、指導、誘導、輔導的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即WebQuest不僅改變著物理的教學技術,也改變著物理的教學理念。對此,筆者曾在教學中運用,如在《簡諧運動》課中,就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式,如下頁圖所示。
課后對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授課模式。學生在《課后感受》中寫道:這一節課,我的心里非常輕松,思想沒有負擔,真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通過這一節課,我真的學到了一點東西。這一節課可以讓我學習自己想學的或是不懂的,我可以花多一點的時間來思考問題,不像過去上課那樣,帶著不大理解的問題繼續去聽下一問題,越聽越糊涂……
網絡技術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不斷的探索階段,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不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種新鮮的學習方式。因此,在這種方式中如何調整教師和學生的原有教育角色、如何定位學習目標等,都是需要不斷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第三,物理實驗教學和DIS相整合
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信息化條件下,物理實驗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開拓新的領域,其目標之一就是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像物理學家一樣去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分析實驗數據和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或推論;并且要求學生用物理思想、觀點去解決實際問題。DIS給物理量的測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不但簡單方便,而且測量精度高、誤差小,便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所謂DIS,即數字化信息系統(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DIS),一般由物理量傳感器(探頭)、數據采集器和相應的軟件構成,集物理量測量、智能化數據分析、數據記錄和自動控制等功能于一體。其中全系列的物理量傳感器(探頭)的功能超越了電流表、電壓表、數字毫秒計、溫度計、壓(拉)力計、壓強計、光強計、磁強計、聲響計、測距儀等傳統測量儀器,并使現有實驗室裝備獲得了數字化接口。再加上數據采集器和相應的軟件系統,實現數據采集的數字化和自動化、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的智能化。
目前,DIS系統還僅僅在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學校使用,但是,它給實驗教學帶來了很深刻的變革,改變了原來很多物理實驗由于數據誤差大而不能用于分析物理規律的狀況,能夠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通過研究數據規律探究物理結論。
第四,物理教學與計算機虛擬仿真技術相整合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的教學媒體不斷涌現,繼多媒體之后,教學技術領域又出現了一個新型教學媒體,它就是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是利用三維圖形生成技術、多傳感交互技術以及高分辨顯示技術,生成三維逼真的虛擬環境,使用者戴上特殊的頭盔、數據手套等傳感設備,或利用鍵盤、鼠標等輸入設備,便可以進入虛擬空間,成為虛擬環境的一員,進行實時交互,感知和操作虛擬世界中的各種對象,從而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會。
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多感知性的基本特征,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學習環境,學生能夠成為虛擬環境的一名參與者,在虛擬環境中扮演一個角色。這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技能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物理教學中,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彌補因為實驗設備、實驗場地、教學經費等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教學條件的不足,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虛擬實驗,使人們放心地去做各種危險的或危害人體的實驗。
由于虛擬現實系統的硬件設備比較昂貴,所以現今無法普及,但虛擬現實技術作為一個新型的教學媒體,以其自身強大的教學優勢和潛力,將會逐漸受到物理教師的重視和青睞,最終在物理教學中廣泛應用并發揮其重要作用。
物理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通過探究,認識到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過探究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會用來解決簡單的浮力問題。
課型:新授課
課時:第1課時
教學重點: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測量
教學難點: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乒乓球、鐵塊、水、燒杯、圓柱體、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鹽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投影展示一組圖片:艦艇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氣球為什么能騰空而起,氣艇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這些現象為什么產生? (二)、進行新課:
演示實驗1: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乒乓球為什么能從水里浮上來?是誰給它的作用?
總結:物體靜止時受平衡力,物體重力豎直向下,平衡時還應受到豎直向上的力,施力物體誰?是水或空氣。表明浸在液體內部或漂在液體表面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浸在氣體里的物體也受到氣體向上的托力。物理學中力把這種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2、符號:“F浮”
3、浮力的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思考:根據浮力的定義及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從水里浮上來,說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思考:你還能舉出那些例子說明物體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2:把鐵塊放入水中,放手后鐵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鐵塊受浮力作用嗎?
活動10.9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樣的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
實驗器材
設計與實驗:
比較鐵塊在空氣和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1)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金屬塊,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2)再將金屬塊浸沒到水中,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比較:比較兩次測量的結果
現象: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在空氣中時 了。
思考:為什么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在空氣中時減小了?
受力分析:
結論: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計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體在F浮、F、G這三個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
所以 F浮 + F= G 變形為: F浮 = G-F
二、浮力的測量:
方法:彈簧秤測力計測出物體在空氣中的重力G, 將物體浸在液體中測出此時的拉力F,G與F的差值即為物體浸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稱重法” 。
表達式:F浮 = G-F
課堂練習:
1、一鐵塊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量時,彈簧秤的讀數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稱量時,讀數是12N。鐵塊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動畫:水底下大魚小魚的辯論。
小魚:我們在深處,受到的浮力大
大魚:我的體積大,受到的浮力大。
請你說說哪個魚說得正確?為什么?
要知道誰說的對,就要知道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學生實驗: 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液體里的深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器材:
實驗與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裝滿水.
2.測出圓柱體的重力 G物=_____N.
3.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時,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1=_____N. 計算 F浮1=____N.
4.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沒,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2=_____N. 計算 F浮2=____N.
5.改變圓柱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3=_____N. 計算 F浮3=____N.
6. 將圓柱體逐漸浸沒在濃鹽水中,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4=_____N. 計算 F浮4=____N.
交流與小結:
比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通過實驗和理論研究得出了有關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與 ρ液和V排有關,也論證了“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所得到結論。
注意:使用推論是單位必須ρ液單位為千克/米3 ,V排單位為米3。
V排與V物的關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沒)”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課堂練習:
2、將一木塊放入裝滿水的燒杯中,溢出500g水,則木塊所受的浮力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氣球,排開空氣的重力為1N,則氣球所受的浮力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計算氣體產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為G=5N,體積V=0.6dm3,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沒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課堂小結
學生先歸納,然后教師補充。
(四)、布置作業
課本P93 第1、2、3題。
板書設計
四、 浮力
一、浮力(符號:“F浮”)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測量: “稱重法”
F浮 = G-F (G是物體重力,F是液體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物理教學設計14
【課標要求】
通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 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 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 通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 通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 通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并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通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
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
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并設疑:乒乓球為什么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并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松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并提出實驗要求。
巡回指導。
學生報告數據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為什么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匯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得出結論,并板書浮力大小的表達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敘述:乒乓球受力情況,并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沖突。
學生通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比較數據: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通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么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并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后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為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回指導。
聽取學生匯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后得出結論。并點出這一結論20xx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帶著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通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通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務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題目,讓學生限時完成。
(教師巡視。)完成后讓學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彈簧秤在空氣中稱一鐵塊,測得重20牛,當把這個鐵塊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時,彈簧秤的讀數為16牛,這時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10牛,這時彈簧秤的讀數為 牛。
2.一個燒杯裝滿水,將一個體積為120厘米3的.物體放入燒杯中,溢出的水重為1牛,此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3. 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鐵塊重7.9N,當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時, 測力計的示數為 6.9N, 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鐵塊剛好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 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N。 4.質量是395克的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這個鐵球放入水銀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鐵=7、9×103千克/米3)。
5.一個鋁球重4、5牛,體積為0、5分米3,如果把這個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時完成題目。說出題目答案并理由學以致用
三、歸納總結,說出收獲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大膽敘述自己的收獲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并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課后3、4、6.選作:5認真完成作業。發散思維,張揚個性。
物理教學設計15
新課程標準中對摩擦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摩擦。”可見,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給我們的實際教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能夠在學習完“二力平衡”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
【教學重點】
學會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根據所學的二力平衡原理,在實驗中保證小木塊始終做勻速直線運動。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法、實驗探究法、講授法等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木板、木塊、彈簧測力計。
【教學過程】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摩擦力就是指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那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摩擦力也是無處不在的。現在老師將平放在桌面上的物理書本拉過來,請問一下同學們,物理書現在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呢?
很好,是四個力。分別是豎直向下的重力、豎直向上的支持力,老師給它的水平方向上的.拉力以及受到與書運動方向相反的水平摩擦力。那你能說一下這個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嗎?
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試著測量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們需要測量力,那么用到的實驗器材就一定會有彈簧測力計,除此之外,老師還準備了一個木板和一個小木塊。
現將小木塊平放在木板上,我們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我們會看到彈簧測力計被伸長,木塊的受力分析就等同于我們剛才所說的那本物理書,那我們觀察到物體在水平方向上會受到兩個力的作用,分別是拉力和滑動摩擦力,同學們思考一下,根據我們所學的知識,物體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所受到的兩個力大小相等呢?
沒錯,那就是二力平衡的時候。我們上節課學到當一個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時候,它就處于平衡態了。因此,我們現在想要測量水平方向上的滑動摩擦力,則需要在實驗過程中勻速拉動我們的小木塊。這樣,我們所得到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拉力大小)就應該等于小木塊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們再將整個實驗整理一下。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根據的實驗原理是:二力平衡。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木塊、木板。
實驗方法: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它沿木板做勻速直線運動。
最后實驗的測量結果:F=Ff= N.
在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在使用彈簧測力計之前,首先需要將彈簧測力計調零。
2、在用彈簧測力計拉動小木塊的過程中,應將彈簧測力計保持水平的狀態,不可傾斜。
3、在整個拉動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小木塊為勻速直線運動,不可斷斷續續,否則不滿足實驗原理,造成較大的實驗誤差。
【教學評價】
1、(判斷題)用10 N的力拉著木箱在水平面上運動時,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10 N。
2、一個質量是10 kg的物體,沿水平面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20 N,物體受到的拉力是 N,水平面對它的支持力是 N。(g=10N/kg)
【物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物理教學設計07-12
物理教學設計08-18
物理教學設計01-16
物理教學設計:透鏡07-14
物理教學設計:電壓07-15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0-19
物理《電壓》教學設計06-12
物理教學設計反思03-29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