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學設計(集錦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1
提出問題:
新課程認為知識不是單方面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并通過與他人(教師指導和同學的幫助)協作,主動建構而獲得的。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和對新課程的認識,我認為若遵循這個原則進行數學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將是一種高效的活動。
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內容是在指數范圍擴充到實數的基礎上引入指數函數的,而指數函數是高中研究的第一種具體函數。是在初中已經初步探討了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基礎上,在進一步學習了函數的概念及有關性質的前提下,去研究學習的。重點是指數函數的圖像及性質,難點在于弄清楚底數a對于函數變化的影響。這節課主要是學生利用描點法畫出函數的圖像,并描述出函數的圖像特征,從而指出函數的性質。使學生從形到數的熟悉,體驗研究函數的過程與思路,實現意識的深化。
設計背景:
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慢慢體會到新教材滲透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理念,知識點的形成過程經歷從具體的實例引入,形成概念,再次運用于實際問題或具體數學問題的過程,它的應用性,實用性更明顯的體現出來。學數學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經過多年的數學學習,學生還是害怕學數學,尤其高中的數學,它對于學生來說顯得很抽象。所以如果再讓讓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的生活太遠,那么將很難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所以在教學中我盡力抓住知識的本質,以實際問題引入新知識。另外,就本章來說,指數函數是學習函數概念及基本性質之后研究的.第一個重要的函數,讓學生學會研究一個新的具體函數的方法比學會本身的知識更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知識都是生疏的,在大腦中沒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結構,需要老師的引導,使他們逐漸建立。數學中任何知識的形成都體現出它的思想與方法,因而授課中注重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思想,運用其中的方法去學習新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目標:
一、知識:
理解指數函數的定義,能初步把握指數函數的圖像,性質及其簡單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由實例引入指數函數的概念,利用描點作圖的方法做出指數函數的圖像,(有條件的話借助計算機演示驗證指數函數圖像)由圖像研究指數函數的性質。利用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三、能力:
1.通過指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的研究,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2.通過對指數函數的研究,使學生能把握函數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學過程:
由實際問題引入:
問題1:某種細胞分裂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1個這樣的細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細胞的個數y與x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分裂次數與細胞個數
1,2;2,2×2=22;3,2×2×2=23;????;x,2×2×……×2=2x
歸納:y=2x
問題2:某種放射性物質不斷變化為其它物質,每經過1年剩留的這種物質是原來的84%,那么經過x年后剩留量y與x的關系是什么?
經過1年,剩留量y=1×84%=;經過2年,剩留量y=×=?經過x年,剩留量y=
尋找異同:
你能從以上的兩個例子中得到的關系式里找到什么異同點嗎?
共同點:變量x與y構成函數關系式,是指數的形式,自變量在指數位置,底數是常數;不同點:底數的取值不同。
那么,今天我們來學習新的一個基本函數:指數函數
得到指數函數的定義:定義:形如y=ax(a>0且a≠1)的函數叫做指數函數。
在以前我們學過的函數中,一次函數用形如y=kx+b(k≠0)的形式表示,反比例函數用形如y=k/x(k≠0)表示,二次函數y=ax2+bx+c(a≠0)表示。對于其一
般形式上的系數都有相應的限制。問:為什么指數函數對底數有這樣的要求呢?若a=0,當x>0時,恒等于0,沒有研究價值;當x≤0時,無意義。
若a
若a=1,則=1,是一個常量,也沒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有規定且a>0且a≠1。
由定義,我們可以對指數函數有一初步熟悉。
進一步理解函數的定義:
指數函數的定義域:在我們學過的指數運算中,指數可以是有理數,當指數是無理數時,也是一個確定的實數,對于無理數,學過的有理指數冪的性質和運算法則都適用,所以指數函數的定義域為R。
研究函數的途徑:由函數的圖像的性質,從形與數兩方面研究。
學習函數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應用,那么首先要對函數作一研究,研究函數的圖像及性質,然后利用其圖像性質去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你會從那幾個角度考慮?(圖像的分布范圍,圖像的變化趨勢)圖像的分布情況與函數的定義域,值域有關,函數的變化趨勢體現函數的單調性。引導學生從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奇偶性,與坐標軸的交點情況著手開始。
首先我們做出指數函數的圖像,我們研究一般性的事物,常用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
我們以具體函數入手,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取不同底數的指數函數畫它們的圖像,將學生畫的函數圖像展示,(畫函數的圖像的步驟是:列表,描點,連線。)。最后,老師在黑板(電腦)上演示列表,描點,連線的過程,并且,畫出取不同的值時,函數的圖像。
要求學生描述出指數函數圖像的特征,并試著描述出性質。
數學發展的歷史表明,每一個重要的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其中都有豐富的經歷,新課程較好的體現了這點。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而言,數學的知識應該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即通過對常識材料進行細致的觀察、思考,借助于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對常識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精加工。該案例正是從數學研究和數學實驗的過程中進行設計。雖然學生的思維不一定真實的重演了人類對數學知識探索的全過程,但確確實實通過實驗、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在探索中將數學數學化,從而才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樂趣,對數學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雖然學生要學的數學是歷史上前人已建構好了的,但對他們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們自己的學習活動來再現類似的過程。該案例正是從創設問題情景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的內容之一。教師應該把教學設計成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想、揭示規律等一系列過程,側重于學生的探索、分析與思考,側重于過程的探究及在此過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數學能力。
教師的地位應由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使教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時間和空間上保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自己獨立自主的探究學習。使教學活動始終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獲,都有提高。總之,通過案例研究,不斷研究新教材、新理念,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與創新學習能力將是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繼續探究的課題。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解四種命題的概念;
(2)理解四種命題之間的相互關系,能由原命題寫出其他三種形式;
(3)理解一個命題的真假與其他三個命題真假間的關系;
(4)初步掌握反證法的概念及反證法證題的基本步驟;
(5)通過對四種命題之間關系的學習,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6)通過對四種命題的存在性和相對性的認識,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7)培養學生用反證法簡單推理的技能,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四種命題之間的關系;難點:反證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四種命題
一、導入新課
【練習】1.把下列命題改寫成“若p則q”的形式:
(l)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
2.什么叫互逆命題?上述命題的逆命題是什么?
將命題寫成“若p則q”的形式,關鍵是找到命題的條件p與q結論.
如果第一個命題的條件是第二個命題的結論,且第一個命題的結論是第二個命題的條件,那么這兩個命題叫做互道命題.
上述命題的道命題是“若一個四邊形的四條邊相等,則它是正方形”和“若兩條直線平行,則同位角相等”.
值得指出的是原命題和逆命題是相對的.我們也可以把逆命題當成原命題,去求它的逆命題.
3.原命題真,逆命題一定真嗎?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個原命題真,逆命題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的原命題真,逆命題就不真,所以原命題真,逆命題不一定真.
學生活動: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則兩直線平行;(2)若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則它的四條邊相等.
設計意圖:
通過復習舊知識,打下學習否命題、逆否命題的基礎.
二、新課
【設問】命題“同位角相等,兩條直線平行”除了能構成它的逆命題外,是否還可以構成其它形式的命題?
【講述】可以將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否定,構成“同位角不相等,則兩直線不平行”,這個命題叫原命題的否命題.
【提問】你能由原命題“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構成它的否命題嗎?
學生活動:
口答:若一個四邊形不是正方形,則它的四條邊不相等.
教師活動:
【講述】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另一個命題的條件的否定和結論的否定,這樣的兩個命題叫做互否命題.把其中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另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的否命題.
若用p和q分別表示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用┐p和┐q分別表示p和q的否定.
【板書】原命題:若p則q;
否命題:若┐p則q┐.
【提問】原命題真,否命題一定真嗎?舉例說明?
學生活動:
講論后回答:
原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真,它的否命題“同位角不相等,兩直線不平行”不真.
原命題“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真,它的`否命題“若一個四邊形不是正方形,則它的四條邊不相等”不真.
由此可以得原命題真,它的否命題不一定真.
設計意圖:
通過設問和討論,讓學生在自己舉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題構成否命題及判斷它們的真假,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活動:
【提問】命題“同位角相等,兩條直線平行”除了能構成它的逆命題和否命題外,還可以不可以構成別的命題?
學生活動:
討論后回答
【總結】可以將這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互換后再分別將新的條件和結論分別否定構成命題“兩條直線不平行,則同位角不相等”,這個命題叫原命題的逆否命題.
教師活動:
【提問】原命題“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的逆否命題是什么?
學生活動:
口答:若一個四邊形的四條邊不相等,則不是正方形.
教師活動:
【講述】一個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另一個命題的結論的否定和條件的否定,這樣的兩個命題叫做互為逆否命題.把其中一個命題叫做原命題,另一個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逆否命題.
原命題是“若 p則 q ”,則逆否命題為“若┐q 則┐p .
【提問】“兩條直線不平行,則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個四邊形的四條邊不相等,則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題真,逆否命題是否也真?
學生活動:
討論后回答
這兩個逆否命題都真.
原命題真,逆否命題也真.
教師活動:
【提問】原命題的真假與其他三種命題的真
假有什么關系?舉例加以說明?
【總結】1.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為真.
2.原命題為真,它的否命題不一定為真.
3.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否命題一定為真.
設計意圖:
通過設問和討論,讓學生在自己舉例中研究如何由原命題構成逆否命題及判斷它們的真假,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
教師活動:
三、課堂練習
1.若原命題是“若p則q”,其它三種命題的形式怎樣表示?請寫在方框內?
學生活動:筆答
教師活動:
2.根據上圖所給出的箭頭,寫出箭頭兩頭命題之間的關系?舉例加以說明?
學生活動:討論后回答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自己填圖,使學生掌握四種命題的形式和它們之間的關系.
教師活動: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3
一、學習目標與任務
1、學習目標描述
知識目標
(A)理解和掌握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和第二定義,并能應用第一定義和第二定義來解題。
(B)了解圓錐曲線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并能初步利用圓錐曲線的知識進行知識延伸和知識創新。
能力目標
(A)通過學生的操作和協作探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B)通過知識的再現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C)專題網站中提供各層次的例題和習題,解決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的需要,從而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
讓學生體會知識產生的全過程,培養學生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學習內容與學習任務說明
本節課的內容是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和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以及利用圓錐曲線的定義來解決軌跡問題和最值問題。
學習重點: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和統一定義。
學習難點:圓錐曲線第一定義和統一定義的應用。
明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習任務驅動為方式,以圓錐曲線定義和定義應用為中心,主動操作實驗、大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抓住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采取的基于學科專題網站下的三者結合的教學模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充分利用《圓錐曲線》專題網站內的內容,在著重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內延外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克服困難的信心。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說明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習慣、學習交往特點等)
l本課的學習對象為高二下學期學生,他們經過近兩年的高中學習,已經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較為熟練。
高二年下學期學生由于高考的壓力,他們保持著傳統教學的學習習慣,在
l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的體現不是太充分,但是如果他們還是樂于嘗試、勇于探索的。
高二年的學生在學習交往上“個別化學習”和“協作討論學習”并存,也就是說學生是具有一定的群體性小組交流能力與協同討論學習能力的,還是能完成上課時教師布置的協作學習任務的。
三、學習環境選擇與學習資源設計
1.學習環境選擇(打√)
(1)Web教室(√)(2)局域網(3)城域網(4)校園網(√)(5)Internet(√)
(6)其它
2、學習資源類型(打√)
(1)課件(網絡課件)(√)(2)工具(3)專題學習網站(√)(4)多媒體資源庫
(5)案例庫(6)題庫(7)網絡課程(8)其它
3、學習資源內容簡要說明
(說明名稱、網址、主要內容等)
《圓錐曲線專題網站》:從自然與科技、定義與應用、性質與實踐和創新與未來四個方面圍繞圓錐曲線進行探討與研究。(IP:192.168.3.134)
用Flash5、幾何畫板和Authorware6制作可操作且具有交互性的.網絡課件放在專題網站里。
四、學習情境創設
1、學習情境類型(打√)
(1)真實性情境(√)(2)問題性情境(√)
(3)虛擬性情境(√)(4)其它
2、學習情境設計
真實性情境:用Flash5制作的一系列教學軟件。用幾何畫板制作的《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的教學軟件。
問題性情境:圓錐曲線的截取方法、圓錐曲線的各種定義、典型例題。
虛擬性情境:Authorware6制作的《圓錐曲線的截取》,模擬曲線截取。
五、學習活動的組織
1、自主學習設計(打√并填寫相關內容)
(1)拋錨式
(2)支架式(√)相應內容: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和統一定義。
使用資源:數學教材、專題網站及專題網站下的多媒體教學軟件。
學生活動:分析、操作、協作討論、總結、提交結論。
教師活動:問題的提出。學習資源獲取路徑的指導。問題解答和咨詢。
(3)隨機進入式(√)相應內容:圓錐曲線定義的典型應用。
使用資源:軌跡問題、最值問題、其它問題三種典型例題以及各個題目的動畫演示和答案。
學生活動:根據自身情況選題、分析題目、協作討論、解答題目。
教師活動:講解例題,總結點評學生做題過程中的問題。
(4)其它
2、協作學習設計(打√并填寫相關內容)
(1)競爭
(2)伙伴(√)
相應內容: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和統一定義
使用資源:數學教材、專題網站及專題網站下的多媒體教學軟件。
分組情況:每組三人
學生活動:學生之間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展開討論,從而達到對定義的理解和掌握。
教師活動:問題的提出。學習資源獲取路徑的指導。問題解答和咨詢。
(3)協同(√)
相應內容:圓錐曲線定義的典型應用。
使用資源:軌跡問題、最值問題、其它問題三種典型例題以及各個題目的動畫演示和答案。
分組情況:每組三人。
學生活動:通過協作討論區,同學之間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各種觀點互相補充。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學生做題過程中的問題。
(4)辯論
(5)角色扮演
(6)其它
4、教學結構流程的設計
六、學習評價設計
1、測試形式與工具(打√)
(1)堂上提問(√)(2)書面練習(3)達標測試(4)學生自主網上測試(√)(5)合作完成作品(6)其它
2、測試內容
教師堂上提問:圓錐曲線的定義、學生提交的結論的完整性、學生協作討論時的疑問、例題講解過程中問題,課堂總結。
學生自主網上測試:解決軌跡問題、最值問題、其它問題三種典型題目。
(附)圓錐曲線專題網站設計分析
(1)設計思路
(A)給學生操作與實踐的機會:在每一環節中建設一個可供學生操作的實驗平臺。
(B)突出教學中“主導和主體”的作用:在每一環節中建設一個可供師生交流的平臺。
(C)突出知識的再創新過程和知識的延伸:如圓錐曲線的作法和知識的創新與應用。
(D)強調教學軟件的交互性:如在題目中給出提示的動畫過程和解答過程。
(E)突出和各學科的聯系:如斜拋運動和行星運動等等。
(F)強調分層次的教學:
如在知識應用中的配置不同層次的例題和練習:
(2)網站導航圖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4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下,要充分揭示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因此本節課我以建構主義的“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嘗試解決問題——驗證解決方法”為主,主要采用觀察、啟發、類比、引導、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則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問題形象化,使教學目標體現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四,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其主要內容是三角函數誘導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節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和誘導公式(一)的基礎上,利用對稱思想發現任意角與、 、終邊的對稱關系,發現他們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之間關系,進而發現他們的三角函數值的關系,即發現、掌握、應用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時教材滲透了轉化與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要求、為此本節內容在三角函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體同學,本班學生水平處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學生具有善于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所以采用發現的教學方法應該能輕松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誘導公式的發現過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誘導公式;
(2)、能力訓練目標:能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進行簡單的三角函數求值與化簡;
(3)、創新素質目標:通過對公式的推導和運用,提高三角恒等變形的能力和滲透化歸、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通過誘導公式的學習和應用,感受事物之間的普通聯系規律,運用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誘導公式、
2、教學難點
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三角函數值,化簡三角函數式、
六、教法學法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魚”,作為一名老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方法,如何實現這一目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者苦心鉆研、認真探究、下面我從教法、學法、預期效果等三個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數學知識,更主要作用是為了訓練人的思維技能,提高人的思維品質、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以學生為主題,以發現為主線,盡力滲透類比、化歸、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采用提出問題、啟發引導、共同探究、綜合應用等教學模式,還給學生“時間”、“空間”,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盡力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味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學法
“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很多課堂教學常常以高起點、大容量、快推進的做法,以便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點,卻忽略了學生接受知識需要時間消化,進而泯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如何能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識,提高學習熱情是教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引導學生的學法為思考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簡單應用、重現探索過程、練習鞏固。讓學生參與探索的全部過程,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的自主學習、
3、預期效果
本節課預期讓學生能正確理解誘導公式的發現、證明過程,掌握誘導公式,并能熟練應用誘導公式了解一些簡單的化簡問題、
七、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
1、復習銳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數值;
2、復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
3、問題: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嗎?引如新課、
設計意圖
自信的鼓勵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簡單易做的題加強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熱情,具體數據問題的出現,讓學生既有好像會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發掘潛力期待尋找機會證明我能行,從而思考解決的辦法、
(二)新知探究
1、讓學生發現300角的終邊與2100角的終邊之間有什么關系;
2、讓學生發現300角的終邊和2100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的坐標有什么關系;
2100與sin300之間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
由特殊問題的引入,使學生容易了解,實現教學過程的平淡過度,為同學們探究發現任意角與的三角函數值的關系做好鋪墊、
(三)問題一般化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5
一、課題: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數學第一冊(上)《2.7對數》
二、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講清一些基本內容的實際背景和應用價值,開展“數學建模”的學習活動,把數學的應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學中。任何一個數學概念的引入,總有它的現實或數學理論發展的需要。都應強調它的現實背景、數學理論發展背景或數學發展歷史上的背景,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顯得自然和親切,讓學生感到知識的發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強加于人,從而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內容的實際背景和應用的'價值。在教學設計時,既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情感態度和科學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在課程實施中,應結合教學內容介紹一些對數學發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數學在人類社會進步、人類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同時反映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學習對數的概念及其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它屬于函數領域的知識。而對數的概念是對數函數部分教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函數的思想方法貫穿在高中數學教學的始終。通過對數的學習,可以解決數學中知道底數和冪值求指數的問題,以及對數函數的相關問題。
四、學情分析:
在ab=N(a>0,a≠1)中,知道底數和指數可以求冪值,那么知道底數和冪值如何求求指數,從學生認知的角度自然就產生了這樣的需要。因此,在前面學習指數的基礎上學習對數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對數的概念。
2.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
(二)能力目標:
1.理解對數的概念。
2.能夠進行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
(三)德育滲透目標:
1.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轉化,
2.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六、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對數定義,難點是對數概念的理解。
七、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法八、教學流程:
問題情景(復習引入)——實例分析、形成概念(導入新課)——深刻認識概念(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變式分析、深化認識(對數的性質、對數恒等式,介紹自然對數及常用對數)——練習小結、形成反思(例題,小結)
八、教學反思:
對本節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本人反復閱讀了課程標準和教材,教材內容的處理收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尤其是練習的處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提高了學生主體的合作意識,達到了設計中所預想的目標。然而還有一些缺憾:對本節內容,難度不高,本人認為,教師的干預(講解)還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學中,對于一些較簡單的內容,應放手讓學生多一些探究與合作。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教學因素,都在不斷更新,作為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使教學過程更加切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對于本教學設計,時間倉促,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期待與各位同仁交流。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解三角形及應用舉例
教學重難點
解三角形及應用舉例
教學過程
一.基礎知識精講
掌握三角形有關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他兩邊和一角;
(2)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另一邊的對角(從而進一步求出其他的邊和角);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三邊,求三角;
(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變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關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問題.
二.問題討論
思維點撥: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問題,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況的討論.
思維點撥::三角形中的三角變換,應靈活運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時,要利用三角函數的'有關性質.
例6:在某海濱城市附近海面有一臺風,據檢測,當前臺風中心位于城市O(如圖)的東偏南方向300 km的海面P處,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動,臺風侵襲的范圍為圓形區域,當前半徑為60 km,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斷增加,問幾小時后該城市開始受到臺風的侵襲。
一. 小結: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兩角和任一邊,求其他兩邊和一角;
(2)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求另一邊的對角(從而進一步求出其他的邊和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決以下兩類問題:
(1)已知三邊,求三角;
(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
3.邊角互化是解三角形問題常用的手段.
三.作業:P80闖關訓練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7
1、探究發現任意角的終邊與的終邊關于原點對稱;
2、探究發現任意角的終邊和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關于原點對稱;
3、探究發現任意角與的三角函數值的關系、
設計意圖
首先應用單位圓,并以對稱為載體,用聯系的觀點,把單位圓的性質與三角函數聯系起來,數形結合,問題的設計提問從特殊到一般,從線對稱到點對稱到三角函數值之間的關系,逐步上升,一氣呵成誘導公式二、同時也為學生將要自主發現、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練習設計為了熟悉公式一,讓學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敢于挑戰,敢于前進
(四)練習
利用誘導公式(二),口答三角函數值。
喜悅之后讓我們重新啟航,接受新的挑戰,引入新的問題、
(五)問題變形
由sin3000= —sin600出發,用三角的定義引導學生求出sin(—3000),Sin150 0值,讓學生聯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學生自主探究。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8
一、探究式教學模式概述
1、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含義。探究式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像科學家發現真理那樣以類似科學探究的方式來展開學習活動,通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發展變化的起因和內在聯系,從中探索出知識規律的教學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師不把跟教學內容有關的內容和認知策略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創造一種適宜的認知和合作環境,讓學生通過探究形成認知策略,從而對教學目標進行一種全方位的學習,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可見,探究式教學主張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究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參與性。
2、堂探究式教學的實質。課堂探究式教學的實質是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科學探究的過程來理解科學探究概念和科學規律的本質,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具體地說,它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是有一個以“學”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而且這些資源是圍繞某個知識主題來展開的。這個學習環境具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它使學生很少感到有壓力,能自主尋找所需要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設想,并以自己的方式檢驗其設想。二是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使學生在研究中能明確方向。這說明探究式教學的本質特征是不直接把與教學目標有關的概念和認知策略告訴學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創造出一種智力交流和社會交往的環境,讓學生通過探究自己發現規律。
3、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特征。
(1)問題性。問題性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關鍵。能否提出對學生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是探究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恰當的問題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并引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提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使命。
(2)過程性。過程性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重點。愛因斯坦說:“結論總以完成的形式出現,讀者體會不到探索和發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就很難達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學模式正是考慮到這些人的認知特點來組織教學的,它強調學生探索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親身感悟。
(3)開放性。開放性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難點。探究式教學模式總是綜合合作學習、發現學習、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的長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探究式教學模式要面對大量開放性的問題,教學資源和探究的結論面對生活、生產和科研是開放的,這一切都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二、教學設計案例
1、教學內容:數字排列中3、9的探究式教學。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數字排列的知識,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邏輯推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等綜合能力,讓學生體會到認識客觀規律的一般過程。
3、教學方法:談話探究法,討論探究法。
4、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教師:在高中數學第十章的教學中,有關數字排列的問題占有重要位置。我們曾經做過的有關數字排列的題目,如“由若干個數字排列成偶數”、“能被5整除的數”等問題,只要使排列成的數的個位數字為偶數,則這個數就是偶數,當排列成的數的個位數字為0或5時,則這個數就能被5整除。那么能被3整除的數,能被9整除的數有何特點?
(2)提出問題。
問題1:在用1、2、3、4、5、6六個數字組成沒有重復數字的四位數中,是9的倍數的共有()
A、36個B、18個C、12個D、24個
問題2:在用0、1、2、3、4、5這六個數字組成沒有重復數字的自然數中,有多少個能被6整除的五位數?
(3)探究思考。點評:乍一看問題1,對于由若干個數字排列成9的倍數的問題,如:81、72、63、54、45、36、27、18、9這些能夠被9整除的數的個位數字依次是1、2、3、4、5、6、7、8、9。因此,要考察能被9整除的數,不能只考慮個位數字了。于是,需另辟蹊徑,探究能被9整除的數的特點,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教師:同學們觀察81、72、63、54、45、36、27、18、9這些數,甚至再寫出幾個能被9整除的數,如981、1872等,看看它們有何特點?
學生:它們都滿足“各位數字之和能被9整除”。
教師:此結論的正確性如何?
學生:老師,我們證明此結論的正確性,好嗎?
教師:好。
學生:證明:不妨以n是一個四位數為例證之。
設n=1000a+100b+10c+d(a,b,c,d∈N)依條件,有a+b+c+d=9m(m∈N)
則n=1000a+100b+10c+d
=(999a+a)+(99b+b)+(9c+c)+d
=(999a+99b+9c)+(a+b+c+d)
=9(111a+11b+c)+9m
=9(111a+11b+c+m)
∵ a,b,c,m∈N
∴ 111a+11b+c+m∈N
所以n能被9整除
同理可證定理的后半部分。
教師:看來上述結論正確。所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如果一個自然數n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這個數n就能夠被9整除;如果一個自然數n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這個數n就能夠被3整除。
教師:利用該定理可解決“能被3、9整除”的數字排列問題,請同學們先解答問題1。
學生:嘗試1+4+5+6=16,1+3+4+5=13,2+3+4+5=14,2+4+5+6=17,1+2+3+4=10,1+2+5+6=14。
教師:啟發學生觀察這些數字有何特點?提問學生。
學生:可以看出只要從1、2、3、4、5、6這六個數中,選取的四個數字中含1(或2),或者同時含1、2,選取的四個數字之和都不是9的倍數。
教師:請學生們繼續嘗試選取其他數字試一試。
學生:3+4+5+6=18是9的倍數。
教師:因此用1、2、3、4、5、6六個數字組成沒有重復數字的四位數中,是9的倍數的數,就是由3、4、5、6進行全排列所得,共有=24(個)。
故應選D。
(4)學以致用。
問題2:在用0、1、2、3、4、5這六個數字組成沒有重復數字的自然數中,有多少個能被6整除的五位數?
教師:從上面的定理知:如果一個自然數n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這個數n就能夠被3整除。同學們對問題2有何想法?
學生討論:
學生1:被6整除的五位數必須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故能被6整除的五位數,即為各位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五位偶數。
學生2:由于1+2+3+4+5=15,能被3整除,所以選取的5個數字可分兩類:一類是5個數字中無0,另一類是5個數字中有0(但不含3)。
學生3:第一類:5個數字中無0的五位偶數有。
第二類:5個數字中含有0不含3的五位偶數有兩類,第一,0在個位有個;第二,個位是2或4有,所以共有+ 。
學生4:由分類計數原理得:能被6整除的無重復數字的五位數共有+ + =108(個)。
(5)概括強化。
重點:了解數字排列問題的特點,理解掌握數字排列中3、9問題的規律。
難點:數字排列知識的靈活應用。
關鍵:證明的思路以及定理的得出。
新學知識與已知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已知知識“由若干個數字排列成偶數”、“能被5整除的數”等問題,只要使排列成的數的個位數字為偶數,則這個數就是偶數,當排列成的數的個位數字為0或5時,則這個數就能被5整除”。新學知識“如果一個自然數n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這個數n就能夠被9整除;如果一個自然數n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這個數n就能夠被3整除。都是數字排列知識,要學會靈活應用。
(6)作業。請同學們自擬練習題,以求達到熟練解決此類問題的目的。
總之,探究式教學模式是針對傳統教學的種種弊端提出來的,新課程改革強調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和過于強調接受式學習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并強調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價值觀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及其幾何意義;
2、掌握平面向量數量積的重要性質及運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可以處理垂直的問題;
4、掌握向量垂直的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定義
教學難點: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定義及運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應用
教學過程
1、平面向量數量積(內積)的定義:已知兩個非零向量a與b,它們的夾角是θ,
則數量|a||b|cosq叫a與b的數量積,記作a×b,即有a×b = |a||b|cosq,(0≤θ≤π)。
并規定0向量與任何向量的數量積為0。
×探究:1、向量數量積是一個向量還是一個數量?它的符號什么時候為正?什么時候為負?
2、兩個向量的數量積與實數乘向量的積有什么區別?
(1)兩個向量的數量積是一個實數,不是向量,符號由cosq的.符號所決定。
(2)兩個向量的數量積稱為內積,寫成a×b;今后要學到兩個向量的外積a×b,而a×b是兩個向量的數量的積,書寫時要嚴格區分。符號“· ”在向量運算中不是乘號,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實數中,若a?0,且a×b=0,則b=0;但是在數量積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為其中cosq有可能為0。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10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選自人教a版數學必修②第二章第一節課,本節內容在立幾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地位。本節課是在前面已學空間點、線、面位置關系的基礎作為學習的出發點,結合有關的實物模型,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合情推理,不要求證明)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節課的學習對培養學生空間感與邏輯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對線線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學習作用重大。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任教的學生在年段屬中上程度,學生學習興趣較高,但學習立幾所具備的語言表達及空間感與空間想象能力相對不足,學習方面有一定困難。
三、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設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適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借助實物模型,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合情推理,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將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觀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數學的概念,領會數學的思想方法,養成積極主動、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目標
通過直觀感知——觀察——操作確認的認識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線與平面平行的畫法并能準確使用數學符號語言、文字語言表述判定定理。培養學生觀察、探究、發現的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觀察、探究、發現中學習,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學習,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自信心,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判定定理的引入與理解,難點是判定定理的應用及立幾空間感、空間觀念的形成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知識準備、新課引入
提問1:根據公共點的情況,空間中直線a和平面?有哪幾種位置關系?并完成下表:(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a??
提問2:根據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定義(沒有公共點)來判定直線與平面平行你認為方便嗎?談談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別的判定途徑。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學生復習并歸納空間直線與平面位置關系引入本節課題,并為探尋直線與平面平行判定定理作好準備。]
(二)判定定理的探求過程
1、直觀感知
提問:根據同學們日常生活的觀察,你們能感知到并舉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具體事例嗎?
生1:例舉日光燈與天花板,樹立的電線桿與墻面。
生2:門轉動到離開門框的任何位置時,門的邊緣線始終與門框所在的平面平行(由學生到教室門前作演示),然后教師用多媒體動畫演示。
[學情預設:此處的預設與生成應當是很自然的,但老師要預見到可能出現的情況如電線桿與墻面可能共面的情形及門要離開門框的位置等情形。]
2、動手實踐
教師取出預先準備好的直角梯形泡沫板演示:當把互相平行的一邊放在講臺桌面上并轉動,觀察另一邊與桌面的位置給人以平行的感覺,而當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轉動,觀察另一邊與桌面給人的印象就不平行。又如老師直立講臺,則大家會感覺到老師(視為線)與四周墻面平行,如老師向前或后傾斜則感覺老師(視為線)與左、右墻面平行,如老師向左、右傾斜,則感覺老師(視為線)與前、后墻面平行(老師也可用事先準備的木條放在講臺桌上作上述情形的演示)。
[設計意圖:設置這樣動手實踐的情境,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線面平行與否的關鍵因素是什么,使學生學在情境中,思在情理中,感悟在內心中,學自己身邊的數學,領悟空間觀念與空間圖形性質。]
3、探究思考
(1)上述演示的.直線與平面位置關系為何有如此的不同?關鍵是什么因素起了作用呢?通過觀察感知發現直線與平面平行,關鍵是三個要素:①平面外一條線②我們把直線與平面相交或平行的位置關系統稱為直線在平面外,用符號表示為平面內一條直線③這兩條直線平行
(2)如果平面外的直線a與平面?內的一條直線b平行,那么直線a與平面?平行嗎?
4、歸納確認:(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條直線與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則該直線和這個平面平行。
簡單概括:(內外)線線平行?線面平行a符號表示:ba||? a||b??
溫馨提示:
作用:判定或證明線面平行。
關鍵:在平面內找(或作)出一條直線與面外的直線平行。
思想: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
(三)定理運用,問題探究(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1、想一想:
(1)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說明理由:
①如果一條直線不在平面內,則這條直線就與平面平行()
②過直線外一點可以作無數個平面與這條直線平行( )
③一直線上有二個點到平面的距離相等,則這條直線與平面平行( )
(2)若直線a與平面?內無數條直線平行,則a與?的位置關系是( ) a、a ||? b、a?? c、a ||?或a?? d、a?? [學情預設:設計這組問題目的是強調定理中三個條件的重要性,同時預設(1)中的③學生可能認為正確的,這樣就無法達到老師的預設與生成的目的,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想象的空間更廣闊些。此外教師可用預先準備好的羊毛針與泡沫板進行演示,讓羊毛針穿過泡沫板以舉不平行的反例,如果有的學生空間想象力強,能按老師的要求生成正確的結果則就由個別學生進行演示。]
2、作一作:
設a、b是二異面直線,則過a、b外一點p且與a、b都平行的平面存在嗎?若存在請畫出平面,不存在說明理由?
先由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提問,然后教師總結,并用準備好的羊毛針、鐵線、泡沫板等演示平面的形成過程,最后借多媒體展示作圖的動畫過程。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動手操作的問題,不僅是為了拓展加深對定理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空間感與思維的嚴謹性。]
3、證一證:
例1(見課本60頁例1):已知空間四邊形abcd中,e、f分別是ab、ad的中點,求證:ef ||平面bcd。
變式一:空間四邊形abcd中,e、f、g、h分別是邊ab、bc、cd、da中點,連結ef、fg、gh、he、ac、bd請分別找出圖中滿足線面平行位置關系的所有情況。(共6組線面平行)變式二:在變式一的圖中如作pq?ef,使p點在線段ae上、q點在線段fc上,連結ph、qg,并繼續探究圖中所具有的線面平行位置關系?(在變式一的基礎上增加了4組線面平行),并判斷四邊形efgh、pqgh分別是怎樣的四邊形,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設計二個變式訓練,目的是通過問題探究、討論,思辨,及時鞏固定理,運用定理,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例2: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e、f分別是棱bc與c1d1中點,求證:ef ||平面bdd1b1分析:根據判定定理必須在平
面bdd1b1內找(作)一條線與ef平行,聯想到中點問題找中點解決的方法,可以取bd或b1d1中點而證之。
思路一:取bd中點g連d1g、eg,可證d1gef為平行四邊形。
思路二:取d1b1中點h連hb、hf,可證hfeb為平行四邊形。
[知識鏈接:根據空間問題平面化的思想,因此把找空間平行直線問題轉化為找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中位線問題,這樣就自然想到了找中點。平行問題找中點解決是個好途徑好方法。這種思想方法是解決立幾論證平行問題,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思想方法]
4、練一練:
練習1:見課本6頁練習1、2
練習2:將兩個全等的正方形abcd和abef拼在一起,設m、n分別為ac、bf中點,求證:mn ||平面bce。
變式:若將練習2中m、n改為ac、bf分點且am = fn,試問結論仍成立嗎?試證之。
[設計意圖:設計這組練習,目的是為了鞏固與深化定理的運用,特別是通過練習2及其變式的訓練,讓學生能在復雜的圖形中去識圖,去尋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以達到逐步培養空間感與邏輯思維能力。]
(四)總結
先由學生口頭總結,然后教師歸納總結(由多媒體幻燈片展示):
1、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條直線與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則該直線與這個平面平行。
2、定理的符號表示:ba||? a||b??簡述:(內外)線線平行則線面平行
3、定理運用的關鍵是找(作)面內的線與面外的線平行,途徑有:取中點利用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等。
七、教學反思
本節“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是學生學習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定與性質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生開始學習立幾演澤推理論述的思維方式方法,因此本節課學習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邏輯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節課的設計遵循“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辯論證”的認識過程,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討論、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等活動,從多角度認識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空間圖形的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發展合情推理、發展空間觀念與推理能力。
本節課的設計注重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符號語言、文字語言及圖形語言,加強各種語言的互譯。比如上課開始時的復習引入,讓學生用三種語言的表達,動手實踐、定理探求過程以及定理描述也注重三種語言的表達,對例題的講解與分析也注意指導學生三種語言的表達。
本節課對定理的探求與認識過程的設計始終貫徹直觀在先,感知在先,學自己身邊的數學,感知生活中包涵的數學現象與數學原理,體驗數學即生活的道理,比如讓學生舉生活中能感知線面平行的例子,學生會舉出日光燈與天花板,電線桿與墻面,轉動的門等等,同時老師的舉例也很貼進生活,如老師直立時與四周墻面平行,而向前、向后傾斜則只與左右墻面平行,而向左、右傾斜則與前后黑板面平行。然后引導學生從中抽象概括出定理。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①掌握對數函數的性質。
②應用對數函數的性質可以解決:對數的大小比較,求復合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及單調性。
③注重函數思想、等價轉化、分類討論等思想的滲透,提高解題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對數函數的性質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⒈復習提問:對數函數的概念及性質。
⒉開始正課
1比較數的大小
例1比較下列各組數的'大小。
⑴loga5.1 ,loga5.9 (a>0,a≠1)
⑵log0.50.6 ,logЛ0.5 ,lnЛ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⑴中這兩個對數有何特征?
生:這兩個對數底相等。
師:那么對于兩個底相等的對數如何比大小?
生:可構造一個以a為底的對數函數,用對數函數的單調性比大小。
師:對,請敘述一下這道題的解題過程。
生:對數函數的單調性取決于底的大小:當0調遞減,所以loga5.1>loga5.9 ;當a>1時,函數y=logax單調遞增,所以loga5.1
板書:
解:Ⅰ)當0
∵5.1<5.9 loga5.1="">loga5.9
Ⅱ)當a>1時,函數y=logax在(0,+∞)上是增函數
∵5.1<5.9 ∴loga5.1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⑵中這三個對數有何特征?
生:這三個對數底、真數都不相等。
師:那么對于這三個對數如何比大小?
生:找“中間量”,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
log0.50.6<1,所以logЛ0.5< log0.50.6< lnЛ。
板書:略。
師:比較對數值的大小常用方法:
①構造對數函數,直接利用對數函數的單調性比大小;
②借用“中間量”間接比大小;
③利用對數函數圖象的位置關系來比大小。
2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及單調性。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12
重點難點教學:
1.正確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數相等的兩個條件;
3.求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
教學過程:
1.使學生熟練掌握函數的概念和映射的定義;
2.使學生能夠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 3.使學生掌握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
教學內容:
1.函數的定義
設A、B是兩個非空的數集,如果按照某種確定的對應關系f,使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fx和它對應,那么稱: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function),記作:,yf A其中,x叫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A叫作定義域(domain),與x的值對應的y值叫函數值,函數值的集合{|}f A?叫值域(range)。顯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 “y=f(x)”是函數符號,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數符號“y=f(x)”中的'f(x)表示與x對應的函數值,一個數,而不是f乘x.
2.構成函數的三要素定義域、對應關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義
設A、B是兩個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個確定的對應關系f,使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元素y與之對應,那么就稱對應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映射。
4.區間及寫法:
設a、b是兩個實數,且a
(1)滿足不等式axb??的實數x的集合叫做閉區間,表示為[a,b];
(2)滿足不等式axb??的實數x的集合叫做開區間,表示為(a,b);
5.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圖像法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13
前言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和科課程標準有關要求,促進廣大教師學習現代教學理論,進一步激發廣大教師課堂教學的創新意識,切實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與學,有效解決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在20xx年由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組織,舉辦了一次教學設計大賽活動。這次活動數學學科高中組共收到有49篇教學設計文章。獲獎文章推薦評審專家組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經過認真的評審,全部作品均評出了相應的獎項;專家組還為獲得一、二等獎的作品撰寫了點評。本稿收錄的作品全部是參加此次福建省教學設計競賽獲獎作者的文章。按照征文的規則,我們對入選作品的格式作了一些修飾,并經過適當的整合,以饗讀者。
在此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方便閱讀,獲獎文章的排序原則,并非按照獲獎名次的前后順序,而是按照高中數學新課程必修1—5的內容順序,進行編排的。部分體現大綱教材內容的文章則排在后面。
不管你獲得的是哪個級別的獎項,你們都可以有成就感,因為那是你們用心、用汗澆灌出的果實,它記錄了你們奉獻于數學教育事業的心路歷程.書中每一篇的教學設計都耐人尋味,都能帶給我們許多遐想和啟迪.你們是優秀的,在你們未來悠遠的職業里程中,只要努力,將有更多的輝煌在等待著大家。謝謝你們!
1、集合與函數概念實習作業
一、教學內容分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1)》(人教A版)第44頁。-----《實習作業》。本節課程體現數學文化的特色,學生通過了解函數的發展歷史進一步感受數學的魅力。學生在自己動手收集、整理資料信息的過程中,對函數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新的學習方式帶給他們的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該內容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1)》(人教A版)第44頁。學生第一次完成《實習作業》,積極性高,有熱情和新鮮感,但缺乏經驗,所以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做好準備工作,充分體現教師的“導演”角色。特別在分組時注意學生的`合理搭配(成績的好壞、家庭有無電腦、男女生比例、口頭表達能力等),選題時,各組之間盡量不要重復,盡量多地選不同的題目,可以讓所有的學生在學習共享的過程中受到更多的數學文化的熏陶。
三、設計思想
《標準》強調數學文化的重要作用,體現數學的文化的價值。數學教育不僅應該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還應該有助于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讓學生逐步了解數學的思想方法、理性精神,體會數學家的創新精神,以及數學文明的深刻內涵。
四、教學目標
1.了解函數概念的形成、發展的歷史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2.體驗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合作學習品嘗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
3.在合作形式的小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領導意識、社會實踐技能和民主價值觀。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函數在數學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生活里的廣泛應用;
難點: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設計
【課堂準備】
1.分組:4~6人為一個實習小組,確定一人為組長。教師需要做好協調工作,確保每位學生都參加。
2.選題:根據個人興趣初步確定實習作業的題目。教師應該到各組中去了解選題情況,盡量多地選擇不同的題目。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14
一、概述
教材內容:等比數列的概念和通項公式的推導及簡單應用 教材難點:靈活應用等比數列及通項公式解決一般問題 教材重點:等比數列的概念和通項公式
二、教學目標分析
1. 知識目標
1)
2) 掌握等比數列的定義 理解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及其推導
2.能力目標
1)學會通過實例歸納概念
2)通過學習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及其推導學會歸納假設
3)提高數學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充分感受數列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模型
2)體會數學是來源于現實生活并應用于現實生活
3)數學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無味的
三、教學對象及學習需要分析
1、 教學對象分析:
1)高中生已經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對各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基礎,理解能力較強。并掌握了函數及個別特殊函數的性質及圖像,如指數函數。之前也剛學習了等差數列,在學習這一章節時可聯系以前所學的進行引導教學。
2)對歸納假設較弱,應加強這方面教學
2、學習需要分析:
四.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課前復習
1)復習等差數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復習指數函數及其圖像和性質
2.情景導入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本小節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數學教科書-數學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數(1)2.2.2對數函數及其性質(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學習對數函數的定義、圖象、性質及初步應用。對數函數是繼指數函數之后的又一個重要初等函數,無論從知識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對數函數與指數函數都有許多類似之處。與指數函數相比,對數函數所涉及的知識更豐富、方法更靈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學習對數函數是對指數函數知識和方法的鞏固、深化和提高,也為解決函數綜合問題及其在實際上的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雖然這個內容十分熟悉,但新教材做了一定的改動,如何設計能夠符合新課標理念,是人們十分關注的,正因如此,本人選擇這課題立求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剛從初中升入高一的學生,仍保留著初中生許多學習特點,能力發展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折階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維。由于函數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對數運算為基礎,同時,初中函數教學要求降低,初中生運算能力有所下降,這雙重問題增加了對數函數教學的難度。教師必須認識到這一點,教學中要控制要求的拔高,關注學習過程。
三、設計理念
本節課以建構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以新課標基本理念為依據進行設計的,針對學生的學習背景,對數函數的教學首先要挖掘其知識背景貼近學生實際,其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確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實例,直觀了解對數函數模型所刻畫的數量關系,初步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體會對數函數是一類重要的函數模型;
2.能借助計算器或計算機畫出具體對數函數的圖象,探索并了解對數函數的單調性與特殊點;
3.通過比較、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圖象類比指數函數,探索研究對數函數的性質,培養學生運用函數的觀點解決實際問題。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難點是底數對對數函數值變化的影響.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流程:背景材料→引出課題→函數圖象→函數性質→問題解決→歸納小結
(一)熟悉背景、引入課題
1.讓學生看材料:
材料1(幻燈):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之謎:一九七二年,馬王堆考古發現震驚世界,專家發掘西漢辛追遺尸時,形體完整,全身潤澤,皮膚仍有彈性,關節還可以活動,骨質比現在六十歲的正常人還好,是世界上發現的首例歷史悠久的濕尸。大家知道,世界發現的不腐之尸都是在干燥的環境風干而成,譬如沙漠環境,這類干尸雖然肌膚未腐,是因為干燥不利細菌繁殖,但關節和一般人死后一樣,是僵硬的,而馬王堆辛追夫人卻是在濕潤的環境中保存二千多年,而且關節可以活動。人們最關注有兩個問題,第一:怎么鑒定尸體的年份?第二:是什么環境使尸體未腐?其中第一個問題與數學有關。
圖4—1 (如圖4—1在長沙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日前奇跡般地“復活”了)那么,考古學家是怎么計算出古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沉睡”近2200年?上面已經知道考古學家是通過提取尸體的殘留物碳14的殘留量p,利用t?logp 57302估算尸體出土的年代,不難發現:對每一個碳14的含量的取值,通過這個對應關系,生物死亡年數t都有唯一的值與之對應,從而t是p的函數;
如圖4—2材料2(幻燈):某種細胞分裂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如果要求這種細胞經過多少次分裂,大約可以得到細胞1萬個,10萬個??,不難發現:分裂次數y就是要得到的細胞個數x的函數,即y?log2x;
圖4—2 1.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函數的特征:含有對數符號,底數是常數,真數是變量,從而得出對數函數的定義:函數y?logax(a?0,且a?1)叫做對數函數,其中x是自變量,函數的定義域是(0,+∞).
1對數函數的定義與指數函數類似,都是形式定義,注意辨別.如:注意:○ x2對數函數對底數的限制:(a?0,都不是對數函數.○5y?2log2x,y?log5且a?1).
3.根據對數函數定義填空;
例1 (1)函數y=logax的定義域是___________ (其中a>0,a≠1) (2)函數y=loga(4-x)的定義域是___________ (其中a>0,a≠1)說明:本例主要考察對數函數定義中底數和定義域的限制,加深對概念的理
解,所以把教材中的解答題改為填空題,節省時間,點到為止,以避免挖深、拓展、引入復合函數的概念。
[設計意圖:新課標強調“考慮到多數高中生的認知特點,為了有助于他們對函數概念本質的理解,不妨從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實際問題入手”。因此,新課引入不是按舊教材從反函數出發,而是選擇從兩個材料引出對數函數的概念,讓學生熟悉它的知識背景,初步感受對數函數是刻畫現實世界的又一重要數學模型。這樣處理,對數函數顯得不抽象,學生容易接受,降低了新課教學的起點] 2
(二)嘗試畫圖、形成感知1.確定探究問題
教師:當我們知道對數函數的定義之后,緊接著需要探討什么問題?學生1: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教師:你能類比前面研究指數函數的思路,提出研究對數函數圖象和性質的方
法嗎?
學生2:先畫圖象,再根據圖象得出性質
教師:畫對數函數的圖象是否象指數函數那樣也需要分類?學生3:按a?1和0?a?1分類討論
教師:觀察圖象主要看哪幾個特征?
學生4:從圖象的形狀、位置、升降、定點等角度去識圖
教師:在明確了探究方向后,下面,按以下步驟共同探究對數函數的圖象:步驟一:(1)用描點法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對數函數的圖象y?log2xy?log1x 2 (2)用描點法在同一坐標系中畫出下列對數函數的圖象y?log3xy?log1x 3步驟二:觀察對數函數y?log2x、y?log3x與y?log1x、y?log1x的圖象特23征,看看它們有那些異同點。
步驟三:利用計算器或計算機,選取底數a(a?0,且a?1)的若干個不同的值,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作出相應對數函數的圖象。觀察圖象,它們有哪些共同特征?
步驟四:規納出能體現對數函數的代表性圖象
步驟五:作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圖象的比較2.學生探究成果
(1)如圖4—3、4—4較為熟練地用描點法畫出下列對數函數y?log2x、 y?log1x、 y?log3x、y?log1x的圖象23圖4—3圖4—4 (2)如圖4—5學生選取底數a=1/4、1/5、1/6、1/10、4、5、6、10,并推薦幾位代表上臺演示‘幾何畫板’,得到相應對數函數的圖象。由于學生自己動手,加上‘幾何畫板’的強大作圖功能,學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底數a是如何影響函數y?logax(a?0,且a?1)圖象的變化。
圖4—5 (3)有了這種畫圖感知的過程以及學習指數函數的經驗,學生很明確y = loga x (a>1)、y = loga x (0(中部)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06-09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01-17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03-25
高中數學概念教學設計07-14
2022高中數學教學設計高三數學教學設計12-22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28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15篇07-01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15篇)12-30
高中數學的教學設計5篇10-24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精選10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