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3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水調歌頭》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
1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讀準字音,讀出韻律,熟讀成誦。
3、品味字句,研讀賞析,掌握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4、理解蘇軾,體會感情。
2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詞已經有了一定量的積累,對詞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和基本鑒賞能力。因此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體驗詞的語言美感,獲得進一步的語感熏陶,較為深入地理解作者借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品析寫作特點,激發學習詞的興趣,進一步提高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
3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字句,研讀賞析。
難點:理解蘇軾,體會感情。
4教學過程
評論(0)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幾時有》,配相關中秋畫面。
1、導語:同學們,這首歌好聽嗎?你們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出自哪里嗎?(引出課文)在眾多留芳千古的詠月絕唱中,蘇軾的《水調歌頭》如一顆耀眼的明星,更為璀璨。今天,就讓我們在這種唯美的圖畫意境和優美的音樂聲中,一起走進蘇軾的《水調歌頭》。(出示幻燈片,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學生先介紹,老師再作補充,后出示幻燈片。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詞開豪放一派。書畫上與黃庭堅、米芾、蔡囊并稱“宋四家”。上學期曾學過蘇軾的文章《記承天寺夜游》。
寫作背景:此詞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懷念手足兄弟。
(二)初讀課文,感知情節
1、一讀:生先齊讀,糾正字音,劃分節奏。
2、二讀:生配樂初試讀,生生評價,師作小結。
3、老師配樂范讀。
4、三讀:生配樂再齊讀。
(三)問題導讀,精讀課文
1、賞析詞的上片。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中的“宮闕”具體指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又該如何理解呢?
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所謂“人間”,是指什么呢?
④上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抒發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2、賞析詞的.下片。
①下片中哪些詞語流露出作者思念親人之苦?
②哪些語句是作者對人生的感悟?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③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3、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
4、從這首詞中,你又學到了什么呢?
(四)學生互動,解決問題
(采取分小組討論最終交流匯報的形式進行)
(五)當堂訓練,鞏固成果
1、給加點字注音。
宮闕( ) 朱閣( ) 綺戶( ) 嬋娟( )
2、下列對《水調歌頭》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詞上片寫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爰,下片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句,抒發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面看來,好像是對月有怨恨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詞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闊大,描寫虛實結合,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六)(回顧本課堂所學內容)
教師小結:是啊,蘇軾就是這樣一個心胸豁達、樂觀積極的人。在苦悶矛盾中,問天問月問人生,最終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愿同學們的心靈永遠像明月那樣純潔和美麗!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
(七)拓展延伸
有關“月”的詩句
(八)齊誦全詞(作業)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大聲激情的朗讀《水調歌頭》,能夠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點:大聲激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蘇軾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所謂激情就是在讀書時大聲、清晰的去朗讀課本,并在激情朗讀之后能夠寫出一點自己的感悟。在早讀的時候我們的活動也是繽紛多樣的。對于還沒有學過的課文我們會選擇拿起書本集體大聲的朗讀,這時的要求是最大聲、最清晰。對于學過的我們會選擇小組PK的方法,大家更會想要征服對方,所以是更加的大聲的讀出我們特有的激情。
一、小組《水調歌頭》PK。
最大聲、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讀出本詞。能夠讀準每一個字音。
二、小組自由朗讀《水調歌頭》。
小組的語文課代表組織各組的組員自由朗讀,一定要注意本次的節奏、停頓。在讀準節奏和停頓后加入情感區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組的展示將本課的情感升華到最高潮。為后面的.讀后感打好基礎。
三、簡單的寫出讀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讀之后寫下一點點感受為課堂做好鋪墊。
《水調歌頭》朗讀賞析教學反思
本節課總體來說是較為成功的,學生的積極性被很好的調動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學生精神飽滿,朗讀激情。
2、 在小組自由朗讀時每組的課代表都能夠積極的組織組員朗讀課文。
3、 在小組展示時,各小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誦。并能將情感升華,寫出簡單的感受。
當然這節課也略有遺憾比如:
1、學生略顯緊張,沒能表現出平時展示時的最高水平。
2、時間還是有些略顯倉促。
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會做到揚長避短的。讓孩子們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去感受語文真正的魅力。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水調歌頭》作為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明其意,懂其理,誦其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訓練學生朗讀詩詞的能力,借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領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情感,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設計多種情境,讓生讀,思,品,說。在能力發展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詞不算陌生,對于詩詞的積累有一定的基礎,他們也很喜歡讀詩詞,但由于年齡及生活積累的局限,又使他們對于詞的意境、內涵及如何鑒賞難于把握。因此,教會學生如何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如何讀詞、鑒賞詞,應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
(2)反復朗誦,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過程與方法
(1)采取多種形式反復朗讀,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2)師生通過合作、研討、探究的學習方式品賞妙詞、佳句,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懷,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化修養。
(2)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詞人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2、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借助聯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想和想象
3、把握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變化。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4
一:導入新課
中國的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歷史的結晶,歷經千百而經久不衰,僅一輪明月就造就了多少文人墨客,讓后人為之感嘆、為之陶醉。那么,你能說出一些吟詠明月的詩句嗎?(學生列舉一些了解的古代詩詞名句)
大家列舉了這么多描寫明月的詩句,可見,月亮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思緒、太多的牽掛,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一篇被稱千古絕唱的詠月詠中秋作品,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清朝的詞評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漁隱業話后集》中這樣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費。”可見,對他的評價之高。那么,這首詞到底好在哪里?里面寫了哪些內容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蘇軾,走進他的《明月幾時有》。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1、讓學生看課件,教師作適當點拔(為人耿直率真的蘇軾,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雖然22歲就中進士,入朝為官,但他始終不能迎合皇帝和當時王安石領導的新法,以至一貶再貶,在蘇軾被貶為杭州通判的時候,他的弟弟蘇轍正北上密州,二人終不得見,正值中秋,作者仰望明月,睹物思人,寫下了這篇千古絕唱。)
2、復習以前學過的作品?(對于這樣一篇名篇,大家一定回家已經預習了,下面我們來檢查一下,進入前提測評)
三、前提測評
指名讀,跟讀
(讓我們一起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四、朗讀訓練
1、課件播放一遍
2、學生讀
3、齊讀
(體會了這首詞朗讀的優美,不免讓我們更急切的了解詞的內容,下面我們分成小組,借課下注釋來疏通一下文句)
五:思考討論
(一)根據注解,疏通文句。
(二)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系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①上闋主要寫什么?(寫了什么景?)上闋----望月(寫景)
②下闋呢?(抒發了什么感情?)下闋----懷人(抒情)
③上、下兩者的聯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①講解"聯想"的定義。
②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答案:明亮
③講解"想象"的定義。
④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從"天河現水牛"圖創造出"牛郎織女"圖。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作者運用聯想想像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美麗的情境,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境,請大家來談一談)
(配樂朗讀欣賞范文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范讀)(選配古箏曲目《西廂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改寫
中秋之夜,皎潔的月亮緩緩地升起來了。庭院里顯得特別幽靜,詩人蘇軾獨自在涼亭下自斟自飲,面對如此優美的月色,詩人浮想連篇,在這本應家人團聚的佳節,只有月亮在我身邊陪伴,舉起一杯酒面對天上的月色,想邀請月娥一起來歡飲,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時候才出現呢?請問你居住天宮,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飛到月宮上問個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許會比人間潔凈吧?可是聽說月亮雖有美玉砌成的樓閣,卻是“水氣”結成的寒宮,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處的寒氣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獨舞自娛,與那舞動的影子歡愉吧,畢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宮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間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轉過紅色樓閣,又低低地照進美麗的窗閣里,復照著深夜不能入眠的詩人,是什么原因使詩人無法入睡呢?是思念,是離愁,思念遠在他方的弟弟,詩人不由埋怨起月亮來了:你為何總在人們離別時這樣圓滿呢?哦,月亮,這不是你的錯,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時盛時衰,既然人間自古以來就有悲歡離合,月亮當然也會有陰晴圓缺了,又怎能強求?只要彼此永遠健康,能在千里之遙共賞明月,有了這份心愿也就足夠了,祝福天下的離人總有團圓的一天。
(優美的意境仿佛讓我們走入了一個仙境,讓我們感嘆、讓我們感動,感動之余還是讓我們回到現實中來,體會作者通過表達了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
(好的文學作品具有永恒的價值,蘇軾的水調歌頭不僅在文學界倍受推崇,在音樂界也倍受青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下這首由蘇軾作詞的歌曲明月幾時有)
九、音樂欣賞
(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的心聲,蘇軾做到了,他讓我們的某種情緒更適合于表達,我們應該記住這篇流傳千古的水調歌頭,更應該記住這個偉大的人物蘇軾)往下我們總結一下今天的這篇課文
七、歸納小結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八、作業布置
(一)背誦這首詞。
(二)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著明亮的月亮,心緒萬千……
結語:同學們!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我們應該像蘇軾那樣,失敗進,莫悲傷;苦悶時,莫彷徨。用一顆樂觀曠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挑戰。最后,愿同學們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都擁有一片皎潔的月光。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5
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在上一節課我們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憶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誰?(李商隱和杜牧),這堂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詩《無題》板書
2、作家、作品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其中李商隱的詩風與杜甫更為接近,“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王安石語),杜牧的詩風則更近似李白。
李商隱與李賀一樣,都是唐室宗親,然而因為年代久遠,家境已經十分貧寒;他從小穎悟,十六歲即以《才論》、《圣論》兩篇古文“出諸公間”,并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令狐楚是當時駢文章奏高手,李商隱得他悉心指點,很快青出于藍,這一技之長成為他后來謀生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種技能。
二十六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次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為妻,琴瑟和諧。但當時的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則屬李黨。李商隱此舉被視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責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兩黨的傾軋中度過,困頓凄涼,辜負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樓》)的壯志和才華,終年四十六歲。
李商隱的愛情詩成就極高,他的《無題》詩十余首,取前兩字為題而實質是無題的詩又有十余首,如《錦瑟》、《碧城》、《為有》等,其他似有題而實無題的詩若干首,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寫幻想,寫傷感:“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錦瑟》文字錦繡華美,字面意義易于理解而內容極深,歷來有“一篇錦瑟解人難”之稱。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3、賞析全詩
師:請全班同學朗讀詩歌一遍
師:好,下面同學們告訴老師,這是一首什么詩。從內容上形式上說都可以。
生:離別詩。
師:從內容上來看,這是一首離別詩。
師:好。還有同學能說的更具體么?或者從形式上說說。
生:律詩。
師:剛才同學們從形式上來說是律詩。那么是幾言律詩?(生紛紛:七言。)既然是律詩,我們就要注意對仗,注意第三四聯表現的內容。
師,那么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是什么時候?(春末)。
師:你怎么知道?
生:第二句:東風無力百花殘。東風無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風無力。百花殘,春末百花凋零。
師:有理有據。好。其他同學同意他的分析么?
生:同意。
師:同學說這是一首寫于春末的離別詩(板書),能不能看出來詩人是和什么人分別呢?
生5:朋友。
生6:女朋友。
(其他學生笑)
師:既然是女朋友,那么這首詩就是一首寫男女分別的戀情詩了。
(眾生笑)
師:再請同學讀兩遍這首詩,深入分析詩歌。
4、詩的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
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的意思,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造成了詩句的綿連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緬邈。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至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加的悲懷難遣。
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光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出自然環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與“思”諧音,詩句是說,自己對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因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休無盡,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才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情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之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師:“夜吟”的“夜”指?(夜里)。“吟”在古詩中一般指?(眾:吟詩)夜里對月吟詩,是多么浪漫風雅的事啊,為什么詩人還覺得“月光寒”呢?
生:因為思念,詩人思念朋友,就覺得夜里吟詩都寒冷了。
師:是啊。根據律詩的知識,這兩句詩對仗。“夜吟”指夜里吟詩,那么“曉鏡”指的是?
生:早上照鏡子。
師:早上照鏡子看到“云鬢改”,說的是?(生紛紛:頭發都白了)
師:為什么頭發都白了啊?
生:相思苦啊。
師:哦,相思令人老。如果說“早上照鏡子發現因相思白頭,晚上吟詩又因寂寞孤獨而覺得夜涼如水。”那么這兩句是不是從詩人這角度說的。都是說男主人公的感受嗎?
生:我覺得前一句是從女主人公的角度說的。因為一般說到照鏡子,都是女生。而且前一句說女主人公相思白頭,后一句說男主人公吟詩寂寞。
師:更說明了兩個人心心相應,感情深厚。
師: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思念至深,就升騰起了會面的渴望,而會面又沒有希望,就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詩的內容。“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蓬山”是神化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里用“蓬山”作為對方住處的象征,不是實指。
師:“無多路”指的是不是沒有多少條路呢?
生:不是,是沒有多遠的路。
師:他們倆相距沒有多遠的路,但是還有什么殷勤的傳遞消息?(青鳥)“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
師:也許有人會產生懷疑:既然不遠,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還需要青鳥來傳遞消息呢?
師:李商隱做了很多無題詩,都是接男女戀情來寄寓身世之感的。他身處牛李兩黨的黨爭夾縫之間,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相當痛苦。這首詩也是一樣的。
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樣一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
這首詩從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纏綿著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有這種情感狀態的反映,但又有所區別。它們從不同側面反復表現著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同時又反映了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連綿往復
5、小結全詩
主題
6、結束語
播放徐小鳳演唱的《別亦難》。
愛情是美好的,雖然也會有不太圓滿的結局,但歌頌愛情的詩都是美麗的。今天我們學了李商隱的這首《無題》,希望大家把詩人帶給我們的美妙境界牢牢記住,如果喜歡他的詩風也可以去閱讀李商隱的其他詩歌。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6
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一、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傳誦甚廣。
題解及寫作背景
——水調歌頭,是詞牌名。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代演變為宮廷樂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調》開頭的一段,另填新詞,因而得名。(參見教材P111注釋1)
——序言中,“中秋”、“兼懷子由”,透露了寫作本詞的時間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當時41歲的蘇軾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蘇軾的弟弟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六七年沒有見面。望月思親,心情抑郁惆悵。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二、注釋
1、把酒:端起酒杯。
2、宮闕(qùe):宮殿。
3、歸去:回到天上。
4、瓊樓玉宇:指想象中的宮殿。
5、不勝(shēng):經不住,承擔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應:不該。
9、何事:為什么。
10、別時圓:在人們分別時圓。
11、此事:指人的“歡”和“合”和月的“晴”和“圓”。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嬋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么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里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么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愿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四、詩歌賞析
1、一、選擇題
1、宋代作家中,在詩詞文賦以及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是____B_____
A、歐陽修B、蘇軾C、陸游D、辛棄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詞人蘇軾,號:(A)
A、東坡居士B、青蓮居士C、稼軒居士D、易安居士
3、下列詞人中,屬于豪放派詞人的有(B)
A、李煜 B、辛棄疾 C、柳永 D、李清照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表現作者出世思想與入世思想矛盾的語句是(B)
A、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B、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C、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D、月有陰晴圓缺
5、開創豪放派詞風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歐陽修B、王安石C、蘇軾D、辛棄疾
6、蘇軾《水調歌頭》小序云:“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里的子由是蘇軾的(D)
A、父親 B、哥哥 C、兒子 D、弟弟
7、蘇軾《水調歌頭》小序云:“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首詞的主題是:(B)
A、羈旅行愁B、望月懷人C、悲悼故國D、憂時傷事
二、賞析題
1、本詞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文中說的“子由”是詞人的--------,其名為---------,他和蘇軾,----------并稱文壇“三蘇”。
本詞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紹寫作緣由。文中說的“子由”是詞人的--字,其名為--蘇轍,他和蘇軾,--蘇洵并稱文壇“三蘇”。
2、全詞以問句開篇,上闋問-------------,下闋問-----------,歸根到底是在問-------------。
全詞以問句開篇,上闋問--月,下闋問--天,歸根到底是在問--自己。
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4、詞的上闋,寫詞人“---------”的想象,詞中描繪了一個-----------的境界,表現了對----------的追求。詞的下闋寫“無限”時對-----------------的探求,全是詞人內心的-------------------,從表達方式看主要是--------------------。
詞的上闋,寫詞人“--天上宮闕”的想象,詞中描繪了一個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現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詞的下闋寫“無限”時對--美滿生活--的探求,全是詞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從表達方式看主要是--------敘述。
5、蘇軾,字______,號________,與《水調歌頭》一詞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及父親同為“____________”,水調歌頭是這首詞的________。
子瞻,東坡,蘇轍,蘇洵,唐宋八大家,詞牌名
6、下列詩句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C)
A、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C、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D、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7、《水調歌頭》中“此事古難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圓之夜,給遠方的朋友發條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調歌頭》里“”的句子。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8、有人就此詞的上闋上了個上聯,請你根據下闋內容對出下聯:
上聯:望月懷逸興壯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聯:例:懷人寫悲歡離合,頗顯曠達胸襟
9、本詞中表達詞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斷變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這首詞中表達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12、對這首詞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A、上闕寫詞人把酒問月,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
B、下闕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里,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D、全詞以“明月”貫穿,詠月兼懷親人,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13、你還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關的古詩詞?說說“月亮”“月光”在古詩詞中通常蘊含的意義?
如李白的《靜夜思》。古代詩人常借“月亮”“月光”表達思念之情。
14、對《水調歌頭》(蘇軾)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全對)
A.“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首句陡然發問,這是詩人酒酣之時,對著皎潔的月亮所產生的遐思。B.“我欲乘風歸云,又恐瓊樓玉宇”,這兩句設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麗,夜氣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對人間終不忍棄絕的`復雜心情。
C.“轉朱閣,低倚戶,照無眠”。——月光的移運,都是“無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見“無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長久,千里共禪娟”此句稱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夠健康長久地生活著,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夠共賞明月而得到些許安慰吧。這也正是作者的進一步處我解脫。
15、給加點的字注音。
(1)宮闕(qùe)(2)瓊樓(qióng)(3)綺戶(yī)(4)嬋娟(chānjuān)
16、補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
(1)明月幾時有?。(2),,何似在人間。
(3),月有陰晴圓缺。(4)但愿人長久,。
17、寫出三句描寫“月”的古詩詞句子。
(1)
(2)(3)
18、寫出三句表達對親人、朋友的懷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詩詞句子。
(1)
(2)
(3)
三、問答題
①開頭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宮境界,發出“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的疑問。這問年問月連發的疑問,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追問:那么他為什么向往月宮呢?
因為他寫這首詞時正被貶官,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正反映了他內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現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向往月宮,進而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樣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點撥:“我欲乘風歸去”,明白的說出了他的這種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望情于現實。在這時,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消極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積極努力、建功立業)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極度的矛盾之中。
③這里的“歸去”應怎樣理解?
(“歸去”帶有歸隱、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表現了詞人什么樣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雖然只有清影隨人,但也令詞人陶醉。這境遇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的溫暖。“何似在人間”是詞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這時作者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也顯示了他積極的人生態度。
⑤“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有什么作用?
(“轉”、“低”描寫月光慢慢轉移,表明夜漸漸深了。“無眠”表示離情正濃。“朱閣”“綺戶”與上闕的“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也寫月下離人。這就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過渡到懷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
⑥“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體現了詞人的什么感情?
(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表明了“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恒的遺憾,因而開始自解自嘆、自我安慰了,巧妙轉入下一句。)
⑦找出詞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它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正因為蘊涵了人生哲理,這句詞也成為名句。
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關于祝福的流傳千古的名句。詞人終于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安慰,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這樣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這句與上闕結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以美好的境界結束。)
⑧這首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作者在詞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對人生的感慨。這首詞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于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他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7
教學重點:
一:背誦這首詞。
二: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業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在學習這首詞之前,我們先來個測評。)
二:前提測評
①請一位同學回答。
②范讀(點擊開關)。
③學生齊讀。
(下面,同學們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結合課本的注解,進一步認識蘇東坡,并且了解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
三: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看,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好,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通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四:朗讀訓練
①播放一遍。
②學生齊讀。
(讓我們進入到下一個環節----思考討論。)
五:思考討論
在這首詞里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想和想象。
①講解聯想的定義。
②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答案:明亮
③講解想象的定義。
④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從天河現水牛圖創造出牛郎織女圖。
(好,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五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將會請同學們回答。)
(一)根據注解,疏通文句。
(大家看屏幕,并對照課本的注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二)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系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①上闋主要寫什么?(寫了什么景?)上闋----望月(寫景)
②下闋呢?(抒發了什么感情?)下闋----懷人(抒情)
③上、下兩者的聯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五)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六:能力訓練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請看圖二,說說自己的.聯想。)
2、看圖三,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請看圖四,展開想象。)
----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今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聯想力和想象力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便是背誦這首詞,讓我們通過音樂欣賞來加強記憶。)
七:音樂欣賞
①播放一次。
②第二次播放,讓學生輕聲跟唱。(提醒:歌詞的何事長向別時圓有別于課本的何事偏向別時圓是因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緣故。)
(讓我們進入到下一環節,通過導學達標來鞏固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八:導學達標
(一)詞前小序,有何作用?
----詞前小序,述作詞緣由(懷念子由)。
(二)在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月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
(三)懷子由體現在詞中哪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四)聯想:菏葉上的水珠象(滾動的玻璃珠等)。
(五)想象:看到此圖,我想到……
(讓學生自由發揮或讓他們課后思考。)
九:歸納小結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十:作業布置
(一)背誦這首詞。
(二)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著明亮的月亮,心緒萬千……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要點
1.掌握《水調歌頭·游泳》中有關字詞的讀音和含義。
2.理解句意,概括此詞的中心。
3.理解本詞中的想象,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與聯想的能力。
4.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詞。
教學過程
1.檢查上節作業 。
①背誦《沁園春·長沙》。
②朗讀《水調歌頭·游泳》,正音。
2.導入
①此詞寫于1956年,時值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順利發展之時,武漢長江大橋正加緊施工,全面開發長江的規劃正在制定,作者看到大好的發展形勢興致很高,心情歡快,短短幾天三次暢游長江。試與1927年所作《菩薩蠻·黃鶴樓》相較,“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一個“鎖”字,寫出心情的沉重。此詞亦寫同一地點,卻是“極目楚天舒”,一個“舒”字,寫出心情開朗。這正是知人論世才能懂詞。
②此詞聯想巧妙,想象豐富,但都與題目“游泳”相關涉。因此要求同學們讀詩詞時一定要注意題目。游泳離不開水,這首詞中所描寫的游泳地點是長江,所寫的景物,所聯想到的典故神話自然都應與江水有關。
3.分析詞句理解內容。
①“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寫作者的行蹤。
提問:為什么不說“才留長沙步,又到武昌行”?為什么不說“才飲長沙酒,又食武昌豆”?(詩要用形象思維,不宜直說。詩又要有合乎邏輯的思路,題目是游泳,就要與“水”有關,因此“長沙水”“武昌魚”均入詩中)
講解:作者當年視察大江南北,興致很高,行跡匆匆,這由“才……又……”可知。這種樂觀開朗的心境是全詞之主調。
②“萬里長江橫渡……今日得寬余”正面描繪作者暢游長江時的感受。
提問:作者游于長江時的感受如何?從哪些詞語表現出來?(心胸開闊、豪邁自信)
講解:作者在繁忙的公務之余,在開闊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歡快,十分愜意。一個“楚天舒”,的“舒”,從側面寫出心中之舒暢開朗;“得寬余”,則從正面寫出心中的舒展與自在。長江風大浪急,但卻“勝似閑庭信步”,多么從容,多么豪邁!從中透露了建國伊始,祖國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寫詩人之志。
提問:孔子的語錄流傳后世很多,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這句話呢?(題目既是“游泳”,必須與“水”相關才可入詩。孔子面對江水一去不復返而生感嘆,正好與眼下滔滔而去的長江之水相貼近)
講解:作者聯想到孔子面對河水而發浩嘆是十分自然的,這中間的媒介物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卻又有新的內容。孔子在發感概,時間一去不返,作者在這里進一步表明,正因為時間寶貴,所以應該抓緊大好時機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是無可奈何的嘆息,而是只爭朝夕的激勵。同時,這個典故亦為過渡到了闋做了準備。
④“風檣動……天塹變通途。”寫出長江大橋的建設,氣勢宏偉,速度驚人。
講解:這是寫正在建設中的長江大橋圖景,“動”“靜”“起”“飛”“變”一連串的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不但寫出游于長江之所見,而且展現了祖國建設的巨大變化與建設的迅速。這正是建國伊始,整個經濟建設大好形勢的縮影。
⑤“更立西江石壁……當驚世界殊”展望長江開發建設的美好前景,充滿自豪之情。
提問:詞中說要進一步開發改造長江之水,那是怎樣的一個規劃?有什么特點?(大壩十分堅固——石壁,將上游的水蓄積起來——截斷巫山云雨,水庫的位置很高——高峽出平湖)
講解:這是寫設想中的全面建設開發長江資源的藍圖。開發長江,利用水利資源是幾代人的夢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這一夢想才有可能實現。作者對詞語頗有推敲,使之富有詩味兒,不說大壩而說“石壁”;不說上游流水,而說:“巫山云雨”;不說高山水庫,而說“高峽出平湖”。用語典雅合體,更富有藝術之美感。這里又有一個神話聯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為巫山在長江上游,由武漢沿長江上溯,自然可達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稱來歷。因此,詞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傳說,設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該會驚嘆于世間的巨大變化。可以說是自然貼切,意味深長。這首詞無疑抒發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對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贊美。
3.豐富而自然的聯想與想象。
① 提問:詩歌的生命在于聯想和想象,沒有聯想和想象就沒有詩了。請你從學過的詩歌中舉一例,說明是怎樣進行聯想和想象的。(李白把兩鬢斑白比喻成“秋霜”;陳毅把為革命犧牲做鬼雄,想象成“此去泉臺招舊部”。
② 講解:想象要自然合理,要有依據,而不是胡思亂想。如《天上的街市》,由遠遠的街燈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為依據,便張開想象的翅膀: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燈,那必然也有街市;既然有街市,必有珍奇的物品;既然有物品出售,那必然也會有顧客光臨;那顧客當中就會有牛郎織女,他們在天街上閑游;那顆一閃滑劃去的流星,那就是他們提著的燈籠……這樣由近及遠,由人間到天上,由現實到神話,依次聯想,軌跡清晰,自然合理。由此看來,毛澤東詞《水調歌頭·游泳》中的兩處聯想,也不是隨意而為的,而是作者根據中心的需要,從“游泳”的題目出發,切合了作者的詩情。因此,無論是成語典故,還是神話傳說,都自然而貼切。
4.課上練習:閱讀下面這首題為《相思》的詩,談一談它是怎樣展開聯想的?其聯想的依據是什么?
相 思
高雨秀
打開電視機,
臺灣——雨,
臺灣——雨。
幾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說奇也不奇,
人類四分之一的
相思淚,
傾瀉在那里。
5.作業 :背誦兩首詞。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詞人晏殊的生平;
2、領會并賞析這兩首詞,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1、領略詞的意境,體會詞人的感情。
2、準確背誦這首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晏殊(91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謚元獻。
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2、朗讀指導
教師范讀,學生反復誦讀,讀第一句用輕松的語調,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問的語把留戀企盼之情傳達出來,第四句用降調把無可奈何的心情讀出來,第五句用懷疑思考的語氣來讀,第六句用低沉緩慢的語調來讀。
(教師范讀,學生反復誦讀,評論,示范,糾正,讀到最好為止。)
3、詩詞賞析
這首詞蘊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學生分組討論,體會,感悟)
討論明確:
(1)“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詞人懷著喜悅、輕松的心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對酒聽歌,但在邊聽邊飲時,不期而然地觸發了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于是產生一種歲月流逝、時光不再的感慨。“夕陽西下幾時回?”這一問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擴展到整個人生,對人生進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蘊大體與“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達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雖惋惜留戀也無濟于事,但翩翩歸來的.燕子象征著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涵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會有美好的事物出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事物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動的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時又不覺感到一絲惆悵。
這兩句將景物和人事緊密聯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賦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書寫了這種傷別懷舊之情。
(3)“小園香徑獨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悵之余,我們是否應像詞人一樣獨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理解詞義。
2、感受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
3、培養對古詩詞的審美情趣,學會善于在逆境中調整自己的心態
【重點】
感受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
【難點】
培養對古詩詞的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我們中國人是喜歡月亮的,特別是十五的圓月,因為圓月常常和團圓、圓滿聯系在一起。但并非事事可以圓滿,穿越千年時空,北宋大詞人蘇軾在中秋之夜萬家團圓之時,面對一輪圓月,生發了別樣的人生感悟。讓我們一起走近蘇軾,走進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二、作者簡介
哪位同學談談你所了解的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學家,與父蘇洵、弟弟蘇轍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散文、詩、詞、書、畫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詞開創了一個新的流派,表現為題材新、形式新、風格新,具有豪壯、雄渾的風格,使宋代詞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后南宋辛棄疾等人繼承并發展其詞風,形成豪放詞派。有《東坡全集》等。
三、初讀詩詞,理解詞義
1.請聽名家朗讀,并圈畫出自己讀不準的字,注意劃分朗讀節奏。(聽完后解決。)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出詞作的情味。
3.小組合作,了解詞作的大意,有疑問的地方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四、精讀詩詞,體悟情感
1.齊讀小序:從小序看這是個怎樣的夜晚?詞前寫這個小序有什么作用?從小序中你還發現了什么?(導入背景)
背景鏈接:
這首詞作于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蘇軾在密州時。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一求兄弟多多聚會。1074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其弟弟在數百里外的山東濟南)。公元1076年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兄弟分別已有七年。望月思親,心情抑郁惆悵,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2.中秋之夜詞人有何表現呢?請再讀全詞(包含小序),圈畫出體現詞人行為的詞語,并用四到六字詞語加以概括。
提示:語言簡潔,力求詩意。
中秋歡飲醉→把酒問青天→欲歸又恐寒→人間弄清影→輾轉卻無眠→祈愿共嬋娟。
3.這首詞句句扣住“月”來寫,情感多次起伏變化,在抑揚之間反復轉換,有很強的感染力。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探討詞人每個行為階段的不同心境。
具體要求:每組任選一個階段,參考示例,結合具體語句,分析詞人心境。利用折線圖,畫出詞人情感的變化。
學生合作討論,老師引導作結。
高亢激昂—徘徊矛盾—通達熱烈—抑郁惆悵—豁達通透—樂觀超越。
4.詞人出發點始于中秋夜懷念兄弟,終結點卻達到了一個非常人能及的人生境界(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美好祝愿)。這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曠達超脫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五、拓展延伸
和詞人一樣,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也會遇到許多的不如意,學了這首詞,你有哪些啟發?
老師小結:如此優秀的作品,用再多的語言也難以訴盡它的美好,讓我們用音樂再次演繹這首千古名詞(播放歌曲《但愿人長久》)。在優美的歌聲中結束本節課。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詠月名句的收集和詩歌鑒賞。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一起坐在這里,聽著悠揚的曲調,在這屏幕上欣賞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們一起由歷史的長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國古代,有很多文人,他們在欣賞中秋月的時候,產生了很多感觸,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就是大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詠月詞。
我們先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的詞評家胡仔曾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余詞盡廢”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這首詞是一朵特別美麗的奇花,當它開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從“余詞盡廢”,可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之高。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欣賞這首詞。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們再了解一下這首詞的寫作背景。哪一句話提示了我們作者寫作的背景?(小序)
總結:中秋時,大醉時。(看屏幕,補充介紹)
3、介紹“詞”的體裁。
三、前提測評
給紅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體朗讀。
四、朗讀訓練
1、播放朗讀。
2、學生跟讀。
3、齊讀。
五、思考討論
1、讀完了課文,我們就初步理解了課文的意思。要想讀得聲情并茂,我們還要學習課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
提問1、根據課文注釋,發揮想象,再現這首詞描繪的情景。
出示每個詩句的畫面,同學描述,教師總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宮中的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分析:詩人問月問年,發揮了奇特的想象。表達了對天上宮闕的向往。為什么向往呢?因為作者政治失意,內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
分析:詩人為什么想要乘風歸去?想要離開現實,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說明他又有所顧慮,未能忘情于現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哪比得上人間?
分析:月下起舞令詞人陶醉,這里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現實。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到另一面,低低地掛在雕花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
分析:這三句寫月光的轉移。“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這就過渡到了下面的懷人。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可是為什么它老是在人們離別時圓呢?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有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內心矛盾有沒有得到解脫呢?解脫了,通過自我安慰。人事無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歡離合也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就不必為此悲傷,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認識到現實的美好,認識到現實總有不完美的地方,戰勝了自己消極地想要離開現實的念頭,表現了作者的樂觀、曠達的胸懷。
2、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3、上下闕主要寫什么?怎樣聯系起來的?(提示:古代詩詞常常先寫景,后抒情)
上闕:望月(寫景)下闕:懷人(抒情)
聯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這首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喜歡的理由。
自由發言,領會詞意,詞人的感情。
5、作者對人生的感悟表現在哪些詞句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6、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7、總結:學完了這首詞,我們深刻地認識了這位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一生時常處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爭。但他卻始終有著那么樂觀的精神,那么寬闊的胸襟。不因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棄,不因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讓我們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訓練
在文學史上,還有很多優秀的詠月詩詞,有的優美動人,有的沉郁深刻。說說你收集的詠月名句,并說說喜歡的原因。
分析:說說喜歡某首詩的道理,可以從分析其思想,鑒賞其藝術著手。
出示范例,學生思考討論,可寫個大意。
七、音樂欣賞
聽音樂可放聲跟唱。加強背誦。聽完一遍,回到首頁齊讀課文。(或背誦)
八、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將剛才交流的你喜歡的一句詠月詩詞及喜歡的理由寫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課堂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新課標第五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詞。本單元詞曲五首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都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詩詞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并能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真摯感情。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蘇軾,北宋中期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學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請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臺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因此入獄,即所謂“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使,寫此詩時年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與弟弟分別達七年之久,無緣相見,時值中秋,月圓人不圓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寫下此詞。
2、學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學生,而且從初一開始我就側重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朗讀積累的訓練,學生對古詩已有一定的積累,朗讀技巧也有掌握。學生已獲得一些讀詞的體驗,對詞中常見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鑒賞詩詞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聯想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其聯想和想象能力。能當堂背誦全詞;積累詠月名句。
2、學生的朗讀、教師的引導點撥,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共同鑒賞
3、引導學生走進蘇軾,體會他豪放的詞風,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三、重難點分析
重點:
1、訓練朗讀能力,借助聯想和想象在古詩詞間運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2、積累名句,增強語言感悟能力,豐富語言寶庫逐步提高欣賞品位。
難點:
1、深刻體會作品傳遞的情感,理解詩人胸襟抱負。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設計思路
1、由學生過中秋的活動,引出中秋佳節的習俗、然后引到描寫月亮的詩歌,引入到本課中秋詩詞教學內容
2、讓音樂繪畫走進課堂培養學生的美感
3、朗讀。詞曲的朗誦和背誦是認識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4、學法指導:教師點撥,學生勤于思考,自主鑒賞
五、教學方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剛剛過完中秋佳節,臉上還洋溢著中秋與親人團聚的喜悅,那么我們中秋節都參與了哪些活動呢?(學生隨意回答)中秋吃團圓飯,吃月餅,賞月是我們的傳統習俗,中秋節是個月圓人圓的日子。大家能說出我們學過的與月亮有關的詩歌?(學生自由發言)同學們平時對詩歌的積累很好,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一篇關于中秋的詩詞《水調歌頭》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既然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千古絕唱”,來領略蘇軾筆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學生自由說然后統一屏幕出示寫作背景
三、聽讀課文、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屏幕出示課文聽讀后,學生明確誦讀詩詞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確朗讀要求學生自由誦讀、學生泛讀、小組朗讀四、初步感知?
明確結構本詞詞共分幾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寫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兩部分,詞的特點:上闋、下闋(上片、下片)文中有個字和這個字很相似闕下面我們五個小組合作朗讀這首詞。1組小序,2、3組上闋,4、5組下闋五、抓住語句?感受畫面朗讀這首詞,你眼前會有怎樣的畫面?從哪里發現的?找出相應的句子師:此時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一幅畫面?生1:我從“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讀出了這樣一幅畫面: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
生2:我從“把酒問青天”讀出了詩人端著酒杯喝酒問天的畫面師:你從哪里讀出詩人是端著酒杯?生2:從“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師:不錯除此外,你還可以讀出怎樣一幅畫面?
生3:從““起舞弄清影””可以讀出,詞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的影子。
六、還原背景,感受人物師:
大家把感受到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個畫面在這么一個有月的晚上,詞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關的動詞.找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聽讀思考,找動詞
生:“欲乘”“歸去”“恐”“起舞”“弄”
師:詞人“欲乘風歸去”,想要到歸到哪里去?
生:瓊樓玉宇
師:也就是說詞人將自己的歸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當時的心理又則那樣那個呢?請大家在文本中尋找
生:“恐”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師:“勝”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經受師、不能承擔沉重的負擔此時詞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師: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師:那是一種自我欣賞,一種自憐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這樣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師出示并解讀蘇軾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荊(荊國公王安石)是師,也不惟溫(溫國公司馬光)是隨神宗時: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先后被貶多處;哲宗時:廢新法,信舊黨,軾被召回,但與司馬光意見不合,不同意盡廢新法,而再次被貶以后新黨再得勢,他被遠謫惠州,瓊州;徽宗即位:蘇軾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終年65歲寫這首詞時,蘇軾政治失意,被貶在密州任太守)
師:大家結合蘇軾的坎坷人生,說說詞中涉及的“高處”“瓊樓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宮、朝廷
師:是的,詞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為什么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呢?請結合詞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為詞人被朝廷一貶再貶,所以內心深處雖想回歸朝廷但不免有“恐”,覺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間呢我們邀請一個學生,結合蘇軾的坎坷人生,朗讀上闋
七、誦讀品味,觸摸情感
師:這是一個帶著愁思的詞人,這是一個懷著矛盾心理的被貶臣子;此時詞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請從文本中尋找詞人的心境,并找出相關的語句邀請一同學朗讀下闋,我們邊聽讀邊思考從下闋中尋找詞人的心境,并找出相關的詞語。 ?生:此時詩人心情很難受,我從“照無眠”中讀出詞人現在“也不成眠”
師:此時月光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暗指詩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書難受、失意)面對這份難受與失意,詩人又是如何面對如何排遣呢?
生:“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詩人繼續把酒問天:“(月兒)你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
師:這是一種指責,對月的指責啊!詩人將滿腔愁緒倒向了月兒于是不禁發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樣的感慨呢?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
生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速快而輕松)
生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調緩而慢,最后用降調并帶拖音)
師:請問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師:句中的“全”應該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師:不錯,也可以理解為“周全”,大家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詩人的感慨
生: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啊
師:詞人由月聯想到了人,月的圓缺是自然規律,人也師一樣,由分別就會由相聚,分別之時也是將要相聚的開始,不要為分別悲傷,應當為將要相聚而充滿希望、期待。作者幾度被貶的經歷,還能有這樣的化悲傷為希望,這是什么胸懷啊?積極樂觀、豁達、曠達的胸襟(學生回答)詞到這里詞人的情感達到最高潮了嗎?
生:沒有,最后的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看出詞人對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師:你理解這句子的內涵嗎?
生:只希望人長長久久,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師:你從哪里讀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師:你從哪里讀出是“共享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嬋娟;“嬋娟”這里指“月亮”
師:大家再能說幾個類似的月亮的別名嗎?
生1:玉兔
生2:玉盤
生3::嫦娥……
師:古詩詞中月亮的別名很多,月亮總是與思念聯系在一起你能從古詩詞中找出與此句意境一致的詩句嗎?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師:多美的意境啊!請大家深情朗讀最后兩句,將其送給你最想送的人(學生朗誦)
八、回看板書教師總結
文章上闕望月寫景,表達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懷恐懼的矛盾心情,下闕懷人抒情,表達對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兩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聯想的寫作手法,短短的詞中流露出情感起伏變化,苦悶-向往、矛盾-自嘲-憂憤-豁達---祝愿。情感起伏變化。全詩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曠達的胸襟。再讀此詩歌,感受作者情感的變化。
九、組內互讀達到背誦
xx
十、作業鞏固積累詩詞
xx
十一、板書設計
小序:時間緣由
上闋:望月欲歸–恐舞弄
下闋:責月懷人悟理樂觀、曠達的胸襟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二.教學重點:
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四、教學工具:
課前把課文內容制成幻燈片、影片等多媒體。
五、教學設想:
1、本教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以情景教學作為指導的思想,通過善設、再現詩的意境來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
2、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和感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把課堂延伸至課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詩詞的朗讀和背誦是教學本課的關鍵。設計了幾種新的朗誦方法和教學方法,體現了詩詞教學的特點。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如:音樂烘托法、繪畫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能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4、本課安排一課時完成:
①學習生字詞,查作者相關資料等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學完成。
六、教學過程:(一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活動
(由一學生講述童年趣事)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讀書報告。
(二)導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歷來被列為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同學們,你們家過中秋有什么習俗嗎?古人過中秋喜歡吟詩賦文來抒發自己當時的感受,為我們后人留下許多優美詩篇。
2、媒體呈現課題:
找學生講講課前查找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多媒體展示簡介作者生平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傳誦甚廣。
(三)全班自由朗誦一遍.注意字詞的準確讀音,劃分朗讀節奏。
1、多媒體展示以下生字:
1.闕(què)
2.瓊(qióng)
3.綺(qǐ)
4.勝(shēng)
2、投影內容,反復朗讀體會情感。(選配古箏曲目《春江花月夜》))
3、聽配樂范讀,學生小聲跟讀。
4、展示朗讀技巧,全班模仿配樂范讀有感情大聲跟讀,注意語速、重音。
5、學生單人配樂朗讀,教師點拔。
6、男生配樂朗讀上闕,女生配樂朗讀下闕。
(四)了解寫作此詞的背景幫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蘇軾因烏臺詩案倍受折磨,被貶黃州。寫此詞時,作者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蘇軾兄弟情誼深厚,他與蘇轍在潁州分別后已有六年不見了,但無緣相會。時值中秋,蘇軾賦詞懷之。
(五)品味、賞析詞的內容.(重點)
整體感悟:
1、展示思考題:筆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詩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2、聽鄧麗君演譯這首詞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現畫面,感染學生,引發無窮的想象。
3、學生初步談感想,鼓勵個人獨到的見解。
重點賞析
1、學生說說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發揮想象描繪詞的意境。(由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教師點撥難解的字詞或投影出來。)
2、學生思考、討論、質疑以下問題:
A)這首詞中你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的?
B)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心中的天宮是怎樣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宮嗎?你認為作者是怎樣想的,覺得天上好還是人間好?如果真有天宮的話,你愿乘風而去嗎?為什么?
C)這首詞你最喜歡哪幾句?為什么?
(欣賞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全。但原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無常,自古如此。這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這樣,惟望各自珍重,希望從共賞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釋卻離怨。
(六)歸納小結,投影板書主題:
這首詞中飽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實現,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織著詩人對人生不如意的慨嘆和如何擺脫情感困擾的理智的矛盾,最終是理智擺脫情感困擾,表現出詩人那熱愛生活、執著人生的情感。
(活動形式:小組討論,選派代表回答,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的答案)
(七)(每個人對詩詞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創造。
美好的詩詞意境引發人們無窮創造。有的用繪畫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來表達。)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制成配圖卡片或寫下來。投影一副《蘇軾對月飲酒圖》,(事先布置預習作業)
(教師配樂示范朗讀自己改寫的范文,以引起學生想創作的心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范讀)(選配古箏曲目《西廂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改寫
中秋之夜,皎潔的月亮緩緩地升起來了。庭院里顯得特別幽靜,詩人蘇軾獨自在涼亭下自斟自飲,面對如此優美的月色,詩人浮想連篇,在這本應家人團聚的佳節,只有月亮在我身邊陪伴,舉起一杯酒面對天上的月色,想邀請月娥一起來歡飲,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時候才出現呢?請問你居住天宮,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飛到月宮上問個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許會比人間潔凈吧?可是聽說月亮雖有美玉砌成的樓閣,卻是水氣結成的寒宮,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處的寒氣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獨舞自娛,與那舞動的影子歡愉吧,畢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宮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間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轉過紅色樓閣,又低低地照進美麗的窗閣里,復照著深夜不能入眠的詩人,是什么原因使詩人無法入睡呢?是思念,是離愁,思念遠在他方的弟弟,詩人不由埋怨起月亮來了:你為何總在人們離別時這樣圓滿呢?哦,月亮,這不是你的錯,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時盛時衰,既然人間自古以來就有悲歡離合,月亮當然也會有陰晴圓缺了,又怎能強求?只要彼此永遠健康,能在千里之遙共賞明月,有了這份心愿也就足夠了,祝福天下的離人總有團圓的一天。)
(八)能力遷移。
你試發揮想象說說下列詩句的意境,理解詩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九)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改寫這首詞或繪成圖畫。
2、背誦整首詩,直到會準確默寫
3、課后繼續收集中秋詠月詩詞,準備朗誦會。
板書: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上闋:飲酒問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闋:難眠懷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題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襟和對親人的思念。
(以上教學過程是初步構想,上課時可靈活處理。)
20xx年11月5日
教學后記:
本節課采用多媒體教學,體現新課程標準教學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重視字詞句的理解的同時,善于啟發學生思維,發展想象的創新能力,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課堂氣氛活躍、由于教學內容較充實,學生由于個別分析能力局限,討論時間在保證充足情況下,后面教學環節較緊湊,結尾匆促,日后注意培養學生討論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03-20
(集合)《水調歌頭》教學設計07-29
《水調歌頭》優質教學設計 (精選10篇)11-01
初二語文《水調歌頭》教學設計12-13
水調歌頭獲獎教學設計(精選5篇)05-26
《水調歌頭》教學設計(通用20篇)08-07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精選11篇)11-03
水調歌頭教學反思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