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了解“我”和蘇珊的交往過程,感受真情。
3、能夠運用自己掌握的讀書方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學會關愛他人。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用心靈去傾聽能給人帶來快樂與幸福。體會“我”對蘇珊的深切懷念之情。
2、領會文章的寫作手法,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準備:學生利用雙休日等休息時間,就近觀察車站、醫院、商場、銀行的問訊處,了解問訊處的服務時間與服務內容,實地感受問訊處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并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與問訊處工作人員交流。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激發興趣
1、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用心靈去傾聽
2、讀題后你想知道什么?(誰用心靈去傾聽?我想知道怎樣才能用心靈去傾聽的?)
二、初讀課文,質疑解疑
1、請同學們將課文自由地、快速地讀幾遍。
2、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說說蘇珊給了小時候的“我”哪些幫助?
三、精讀課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課文哪些內容讓自己感動,把感動自己的語句畫下來,和大家交流。
2、交流最受感動的地方(重點關注描寫人物言行、心理的語句)
①我找到了聽我說話的人,不由得放聲大哭。
(找到聽“我”說話的人,其實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幫助,把希望寄托在那個叫“問訊處”的小精靈身上。聽到蘇珊的溫柔的嗓音,“我”孤獨的心靈一下子得到了撫慰,終于放聲大哭。這既是傷痛帶來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獨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靈總是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一遍遍地向我解釋。
(蘇珊就像一位母親那樣“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一遍遍地向我解釋。”在一次次心與心的交流中,兩個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結成了母子般的情誼。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了蘇珊的愛心,語言雖然樸實,讀來卻令人十分感動。) ③你知道嗎,這只可愛的小鳥,它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
(心愛的金絲雀突然死了,“我”不僅痛苦,同時對死亡充滿了恐懼。蘇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種說法。是啊,小鳥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唱歌了,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聽著這樣的話,籠罩在孩子心頭的`陰影立刻消散了,快樂又回到了孩子的身邊。蘇珊善良、樂觀。)
④但是我非常想認識蘇珊,認識這個從未謀面卻如同我第二個母親的人。
(“謀面”就是見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個母親”來形容蘇珊,看得出“我”對蘇珊的愛。蘇珊不是“我”的母親,我們也從沒見過面,是電話線把兩個人緊緊地連在一起:蘇珊就像母親那樣,耐心傾聽“我”的心聲,困難時給予幫助,痛苦時予以安慰。)
3、品讀令自己感動的句子。
4、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你心中的蘇珊。
蘇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工作中一絲不茍,盡心盡力做好服務工作。蘇珊像母親不僅用心靈傾聽,更用心與孩子交流,撫慰孩子幼小的心靈,做孩子健康成長的心靈守護神。5.你是一個好的傾聽者嗎?在這個大千世界中,值得我們用心靈傾聽的有些什么?
評:“用心靈去傾聽”,是對蘇珊工作的高度概括與肯定,同時也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令自己最感動的詞句來學習課文,感受蘇珊的美好心靈,讓孩子明白用心靈傾聽能給他人帶去幫助,教會孩子在生活中學會當一個傾聽者。
四、總結全文
雖然蘇珊是問訊臺里普通的工作人員,但是她能用心靈去傾聽,能給人帶來快樂與幸福。希望孩子們也學會用心靈去傾聽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目前,我國有相當數量的聲訊臺,這些聲訊臺良莠不齊。有的確實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也有不少聲訊臺以賺錢為目的,希望大家能在家長的指導下正確利用現代信息渠道。
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教學設計2
課程名稱:山雨。
課程類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雨聲錄音、大雨圖片、PPT等。
教學方式:講授法、討論法、朗讀法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能夠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背誦。
(二)過程與方法: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悟山雨的美麗,學習下雨前、下雨時和下雨后山雨的特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文的學習,體會大自然的美好,養成認真、仔細觀察大自然的習慣,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能夠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本文的描寫方法。
(二)難點:感受到作者對山雨的.熱愛之情,從而形成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播放下雨的聲音,提問生聽到了什么聲音,能不能夠想象這是一幕什么樣的場景,生回答后PPT展出下雨的圖片,引導出本課內容與雨有關。
(二)新課講授。
1、生自由朗讀課文,小組內互相有感情地分段朗讀,師點名生有感情朗讀指定自然段。
2、師提問生本課分別寫了山雨的什么內容,師引出本文是以下雨前、下雨時和下雨后的順序來寫的。
3、生齊讀下雨前的自然段(第一段),師提問生第一自然段寫了山雨來之前是什么特點(靜悄悄)。
4、生齊讀下雨時的自然段(2-7自然段),師提問生在這幾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下雨時山雨的什么特點(聲音、顏色)。
5、生齊讀下雨后的自然段(8-10自然段),師提問生這幾個自然段,寫了山雨在走后有什么特點(靜悄悄),并提問生為何要寫鳥兒啼囀以及雨珠滴落的聲音(突出山雨走得靜悄悄)。
(三)新課鞏固。
生再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師在靜悄悄處和歡愉活潑處指正生的朗讀),提問生是否觀察過夏季午后暴雨有哪些特點,請生自由分享,生分享過后師總結大自然就是有這么多等待著我們去發現的美景,希望生擦亮眼睛仔細、認真地去觀察他們。
(四)作業布置。
1、回家有感情地和家長朗讀本文,并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
2、寫一寫你觀察到的哪些大自然景色,與我們分享。
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現手段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主要特征,認識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與過程:
(1)通過分析、評述,從不同畫種欣賞再現性美術作品,把握美術作品形象與現實生活形象的區別和聯系。
(2)通過師生互相討論研究,認識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活動,提高對再現性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引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學會從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和創造美。
教學重點:
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現方法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
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區別和聯系,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說明
一、組織教學穩定學生情緒,集中注意力。
二、導入新課
1、教師向學生講述本課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
2、老師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不同畫種的再現性美術作品并出示課題。
3、請學生談談感受。欣賞再現性美術作品,并發表意見。
三、知識要點講解
1、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術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經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選擇、提煉、概括、改造等藝術加工。
2、優秀的再現性美術作品要形神兼備。再現性美術作品不僅要真實生動地表現外部特征,還要表現對象的精神、性格和氣質。
3、再現性美術作品強調“情”的感受和“美”的體現。任何藝術作品都要以情動人,再現性美術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師講述并板書:
(1)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形神兼備。
(3)“情”的感受“美”的體現欣賞并談感受,使學生主動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和特征,并在一開始就通過討論營造出一種氛圍。
四、分析和討論
1、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特征及藝術效果1、老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蔣兆和的《流民圖》和董希文的《開國大典》。《流民圖》是中國畫,是以線條、墨色來再現形體、質感,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該作品創作于1942年到1943年,當時日本侵略者已經踐踏了我國的半壁河山,中國人民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族的苦難激發了畫家創作這幅中國畫長卷。《開國大典》是油畫,以豐富的色彩層次,繪聲繪色地表現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為群眾歡迎的革命歷史畫。它表現了新中國開國大典的宏偉壯闊的場面,再現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劃時代的一刻。
2、通過課件展示中國花鳥畫和油畫靜物,讓學生來談體會。學生可以就課件上的作品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老師共同探討再現性美術作品的表現方法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特征。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從而獲得新知識。
五、學生討論研究要求學生把握再現性美術作品和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和聯系及再現性美術作品和現實生活的區別和聯系。通過重點分析講解使學生加深對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和討論,同學們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素材進行藝術的提煉加工并融入藝術家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思想感情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而成。
1、說一說自己的觀點。
2、談一談優秀的再現性美術作品應具備哪些要素。自主探索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之間關系,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之間的關系。
七、課后拓展請同學們搜集美術作品圖片,注意區別哪些屬于再現性的美術作品,并與同學交流和評述,在教室里開辟作品專欄進行展示。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研究再現性美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和區別及再現性美術作品與表現性美術作品的區別這一活動的目的是通過欣賞、理解和討論提高學生對再現性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
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蕩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三、教學重難點:
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后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準備:
1、教學掛圖,課件。
2、了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五、教學時間: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齊讀課題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系課文,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了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跡”。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注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跡?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跡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里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4、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為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并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系上下文想想,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斗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著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閱讀,勾畫。
②?同桌交流。
③?大聲誦讀。
2、交流讀后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么?還想對別的什么人說點什么嗎?
(五)板書設計。
青山不老。
大環境──險惡。
創造奇跡。
小環境──艱苦。
【美術六年級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01-11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03-01
六上比教學設計01-13
六上比教學設計01-13
《草原上》教學設計01-18
《上 下》的教學設計04-27
人教版教學設計美術美術教學設計與課件制作11-02
美術教學設計11-09
教學設計美術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