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學數學聽課記錄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1
2、關系:大蘋果每千克價格比小蘋果貴3元。
第一種方法
第一步:假設 小蘋果每千克的價格
第二步 表示 大蘋果每千克的價格
第二種方法
第一步:假設 大蘋果每千克的價格
第二步 表示 小蘋果每千克的.價格
3、總結:
先假設字母(大膽)
再表示關系(小心)
六、回顧與總結:
1、想一想,這節課我們先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獲?
3、還有什么問題?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2
一.創設情境導入
出示兩堆蘋果
1、兩堆蘋果:第一堆一一對應排列,第二堆雜亂排列,紅蘋果多還是綠蘋果多?哪一堆能讓你清楚地看出來?
2、同意第一堆的舉手。
3、第二堆為什么不能?亂
4、怎么樣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開,再對齊。
【評:復習前面學過得比一比的知識,引導學生體會統計的方便性,幫助學生盡快融入其中。還可進一步為下面的學習作鋪墊,紅蘋果比青蘋果少1個,反過來青蘋果比紅蘋果多1個。】
二.教授新課
1.大象過生日
大象伯伯過生日,小動物們都來祝賀他,都來了哪些小動物呢?
中午,給小動物們準備午餐,每種小動物吃多少?不知道該給小動物們準備多少份食物,我們來幫幫它,好嗎?
先把小動物分下來(學生分)同時3個人進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對齊)(老師示范)
從這個知道什么?
每種食物的數量。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為要準備午餐。
小豬最少,小猴最多。
2.統計的定義
想一想剛才是怎樣分水果的,又是怎樣幫助大象伯伯的?
學生總結,老師板書:分,排,數,這個過程叫統計。
3.統計表
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采購食物了,可是他的記性不好,小動物的數量他總是記不清,我們怎么幫他記住呢?中有5、4、3,怎樣知道小猴幾只,小豬幾只?
老師這兒有張表,會不會填?
介紹統計表的作用,引出統計表的需要。
【評:設計故事是為了創設感興趣的童話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這個故事是學生所熟悉的,便于學生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生統計的需要,感受統計的價值。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數學學習意識和統計意識。】
三.鞏固運用
1.統計鮮花
幫大象伯伯第二個忙,把小動物送的鮮花分一分。怎樣來分?把花拿出來。按顏色、形狀。
分好后怎樣?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2.根據分得情況,完成統計表。(展示學生作業)
看著表你知道了什么?
每種花的數量,哪種最多,哪種最少。。
還知道什么?
互相比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個,。
【評:重視實踐操作,因為實踐操作不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統計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這樣教學,既可使枯燥無味的統計教學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統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加深學生對操作方法的掌握。的動手能力,并使學生熟練掌握操作的方法。】
四.實踐運用
1.大象伯伯不僅知道了每種小動物的數量,還知道了每種鮮花的`數量。
大象伯伯為了感謝大家,送來了水果,請小朋友們吃。
看看有哪幾種水果?
分三組來統計水果。每組用一塊小黑板表示,一個同學負責記錄,每種水果喜歡吃的小朋友各有多少個?
2.合成大表。分析全班的統計表,哪組最喜歡吃什么水果,最不喜歡吃,全班喜歡吃每種水果的人數各是多少(老師在展臺上填表)。
【評:組織教學環節中安排統計水果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凸現了開展統計活動的必要性,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系生活讓學生感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并產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幫助他們培養統計意識】
五.總結
今天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么?怎樣去統計。
雜亂的先分一分,再對齊排一排,為了好數。
生活中的統計運用。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3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從日常生活中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兩種香芋冰淇淋,圓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圓錐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這兩種冰淇淋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你認為買哪一種冰淇淋比較合算?。
3.導入:那么,到底誰的意見正確呢?通過今天這節課學習圓錐的體積計算之后,相信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答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圓錐的體積。(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動手測量,大膽猜想
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和圓錐的各部分的名稱,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測量一下你們手中的圓柱和圓錐,看看能發現什么?(按四人小組動手測量)教師巡視學生測量方法是否正確,不對的給予指導。
2.量后交流發現,得出結論:每個組的圓柱和圓錐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膽猜想:估計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與這個圓柱的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可能是這個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給學生充分猜想的時間和機會)
(三)、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談話:下面請大家利用你們手中的圓柱體和圓錐體來做實驗,驗證一下你們的.猜想對不對 。(你們打算怎樣做實驗,先在小組內商量好辦法)
2.學生分組做實驗,師巡回指導。
3.交流匯報。
(1)你們小組是怎樣做實驗的?
(2)通過做實驗,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師相機板書: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4.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
教師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兩學生上臺操作實驗。
提問:通過這個實驗,你得出什么結論?(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
5.啟發引導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問:那么我們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
板書: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 = (先讓學生試著寫一寫,然后師板書,學生進行對照)
6.提問:要求圓錐體積需要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高,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乘 。
7. 練習(口答)
(1)一個圓柱體積是27立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個圓錐體積是150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運用公式,拓展訓練
1.教學“試一試”。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報答案,共同評議。
2.做“練一練”第1題。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3.判斷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
(2)圓柱體積一定比圓錐體積大。( )
(3)圓錐的底面積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體積是2立方厘米。( )
4.做“練一練”第2題。
提問:① 誰能說一說做第2題的思路?
② 計算圓錐體積時要特別注意什么?
5.完成練習八第2題。
(1)學生嘗試做題。交流解答方法。
(2)提問:這道題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實驗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圓柱形木料,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形,削去的木料體積是多少?
7.現在你能回答本課開始時那個問題了嗎?
(五)、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么?這節課你還有什么收獲與心得?
(六)、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八第1、3題。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4
一、教學構思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學生十分熟悉的立體圖形,在生活中經常要求解它們的表面積,例如:計算做一個長方體形狀的魚缸需要多少材料。雖然學生已經學會了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由于學生缺少生活實踐經驗,導致計算出來的結果不符合實際要求:多加了一個上面的面積。一個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學生似懂非懂:魚缸的外形是什么樣的?長方體嗎?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是否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魚缸沒有哪一個面,所以實際上是計算哪幾個面的總面積?如何計算這些面的面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對于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認識矛盾沖突是如何產生的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的驅使下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解決魚缸制作的問題來開展教學。當學生經歷了探索發現的過程,就學會了如何用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并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能力。同時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了探究、發現問題和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學習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里幾個面的總面積,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回憶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概念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那么誰來說一說什么叫做表面積以及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
2.聯想:
(拿起一個正方體的模型,手摸著面)提問:正方體的面有什么特點?正方體的表面積是指什么?正方體里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所以可以怎樣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3.歸納引入新課:
正方體的6個相同的正方形面的總面積就是正方體的表面積。正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板書課題)
4.教學例2
提問:題目條件是什么,讓我們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紙板就是求正方體的什么?你會算嗎?
(課堂實錄:有同學提出可以用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因為長方體是一種特殊的正方體,所以可以這么做。有小部份同學同意這個觀點,但是通過計算后認為方法太繁,可以用簡便方法。)
(點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是否有好的開頭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進行導入,先請學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接著根據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推導,從而引出新的計算方法,使得學生愉快主動地進入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索。通過教學的導入,明確了教學的目標,確定了研究方向,這時再引導學生學習就事半功倍了。)
師:小結:正方體的6個面是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積只要用棱長乘棱長求出一個面的面積,再乘6。
二、魚缸的制作問題
說明:我們已經學會了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有時不需要計算6個面的餓總面積,只需要計算某幾個面的總面積。這就要根據實際情況思考要求哪幾個面的面積和,并思考每一個面的面積怎樣算。如例3。
1.幫助學生回憶魚缸的形狀(長方體,但是沒有上面)
2.如何計算所需材料的面積?(就是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但是要減去上面的面積)
3.教學例3
(出示長方體模型,把它看成魚缸的模型)
(1)魚缸缺少哪個面的玻璃?(上面)
(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幾個面的面積和?哪幾 對面有相同的兩個?哪個面只有一個?如何計算每一個面的面積?(5個面,沒有上面,左面=寬*高前面=長*高 底面=長*寬)
(3)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點評:在教學中采用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物體“魚缸”啟發學生如何計算制作一個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也就是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這個事例在生活中較普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聯系實際情況進行學習。以上這一系列的活動表現了完整的探究過程,都體現讓學生經歷整個教學的探究過程。)
(4)改變題目要求,使得長方體的寬和高長度相等,觀察模型,你發現了什么現象?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學生1: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左面和右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學生2:長方體的寬和高相等時,它的前、后、上、下四個面是完全相同的長方形。
學生3:這個長方體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個面的面積,它的前面、后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
說明:寬和高長度相等時,長方體的前面、后面、下面這三個面完全相同(魚缸沒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個面的面積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積,就是魚缸所需材料的面積數量。
(點評:數學是很嚴謹的,所以在學生敘述的時候要規范學生的語言。我在教學的時候還注重評價,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第三位同學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揚了他在敘述數學問題時所具有的嚴謹性,同時要求全班同學在這方面要向他學習。)
4、練習
書P42頁練習二的第一、二 題。
(點評:要計算長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之和,關鍵是要知道如何計算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這些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進行鞏固,而且通過指名學生口答練習,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利于以后教學的實施)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5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
師(復習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請同學們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數會有什么特征呢?
生:個位是3、6、9的數。
生:個位是0~9的數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
生:個位是0~9的數都不必須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學生紛紛表示反對,并舉出例子進行反駁)
師:那么,能被3整除的數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現了片刻的冷場)你們想通過自我的操作來發現這個特征嗎?
生:想!(躍躍欲試)
二、實驗操作,初識新知
各小組用自我組里的小棒擺數擺數,并完成教師發給你們的表格。
三、匯報交流,理解新知
師:透過操作,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5:教師,我發現303、120、450、300、960等數能被3整除。
生6:教師,我發現用3根小棒怎樣擺都能擺出3的倍數。
師:是嗎,只能用3根小棒嗎?(很多學生舉手回答:6根、9根、12根……)
生7:我發現小棒的根數只要是3的倍數,擺出的數就必須能被3整除。
師:你們的發現很有價值!再觀察一下,你們必須會有新的發現。(學生討論一陣后開始舉手)
生8:我發現小棒的根數就是它所擺數的各位上的.數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師:同學們真棒!自我發現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同桌間互相再說一說。
四、鞏固練習運用新知(略)
五、回顧梳理內化新知(略)
本節課中,以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情感體驗為出發點,引導學生透過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方式親身經歷知識的發展過程。沒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為學生創造了實驗操作的活動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經歷了“猜想──失敗──疑問──求知──解決等一系列過程,逐步地感悟到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與所用小棒的根數有關。當學生透過操作對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產生說的愿望。于是,安排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兩個環節,讓學生根據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見,大膽爭議甚至激烈辯論。交流的問題并非為了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而是來自于學生自身的需求,是他們在感悟后急于表達而自然產生的想法。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不斷創造機會讓學生自我去討論、去體驗、去感受,相互糾正和補充自我的片面認識,最終使新知(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一步一步浮出“水面”。
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的氛圍中,學生感悟和獲取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他們還不斷體驗數學的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逐步構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6
1.教師放錄像(介紹第一小學的校園),然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課本的圖)
教師提問①“在圖中你能看到什么?”(讓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圖形了嗎?”
學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藍色地板磚
學生2:我看到了長方形的藍色地磚……(接著請好幾個學生回答)
2.點明主題
在這個美麗的校園里有許多的圖形。其中像正方形、長方形、藍色地磚的形狀和推拉門的形狀,都叫四邊形。
(引出主題:四邊形)
二、探究交流,學習新知
1.涂一涂(教師向每位學生發一張畫有許多圖形卡片)
要求:在卡片上找出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并把它涂上顏色。
(學生都很認真地找和涂)
老師展示兩張學生的結果,在學生之間進行評價。
2.四邊形的特點(教師投影出涂好的四邊形)
要求:觀察一下這些四邊形有什么特點?
(讓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匯報結果:四邊形的特點是有四條邊、四個角。
師生共同探究,進一步讓學生發現和認識到四邊形都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
3.舉例進一步深化
請兩個學生到電視前提出長方體的面是四邊形
(得出結論:長方體的六個面是四邊形)
教師還讓學生聯系周圍的東西有哪些是四邊形
(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
三、動手實踐,取得新知
1.課前教師給每個小組一個信封(里有很多圖形卡)
要求:每個小組按不同的分法把圖形卡分組。
討論后小組匯報分類結果:(1)按圖形的相似來分;(2)按圖形的顏色來分。
2.游戲(準備工具:橡皮根、釘子板)
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圍一個四邊形
提問:①“你圍成什么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
提問:②“為什么圍成的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為什么認為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先讓學生討論,然后請多個學生回答)
再討論“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點?”(小組討論,每組項基本原則找一至兩個發言)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點,最后教師在屏幕上顯示總結:
①長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正方形的四邊相等
3.聯系實際問題引入另一游戲:
“我們鎮是毛織重鎮,用毛線編織出美麗的衣服”(回歸生活)引出游戲,教師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編織多種四邊形,這時學生自己動手編織出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7
1 7 2 6 3 5 4 4
④、教師指著上面四種分法提問:這四種方法中有一種比較特別,你們發現了沒有?
⑤、請學生說,并說說為什么不一樣?
⑥、教師歸納指出:最后一種分法中每份的數字卡片數同樣多,都是4張。(教師板書:同樣多)
2、引入
動手實踐二:
①、教師明確要求:請同學們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樣多;
②、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檢查、指導;
③、請一名學生上黑板把8個磁鐵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樣多;
④、學生分完,教師提問: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是幾個?教師指著學生分的磁鐵說: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這種方法叫平均分。(教師在磁鐵下貼出紙條,學生齊讀一次)
<二>、探索新知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8
今天上午我校組織教師到實驗小學聽公開課課。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
題,大家對教材的鉆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個人聽課的一點膚淺的看法。 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為教學服務。例如:趙曼老師上三年級《級的變化規律》,趙老師在課件里呈現了其情境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都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整個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非常具體,有新意和啟發性。特別之處,是趙老師在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但激發了他們了學習的欲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享受著學習,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學生。
趙老師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并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趙老師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啟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欲,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揭示知識的新矛盾,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質疑中思考,“山重水復疑無路”,在思考中學到知識,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總之,趙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9
一、教學目標:
1、區別1——10以內的單數和雙數并理解其含義。
2、能進行10以內單數和雙數的轉換。
3、激發幼兒對單雙數的興趣,能積極主動的參加數學游戲。
二、教學準備:帶10以內數字的`蘿卜圖片若干;貼有單數、雙數標記的紙箱;單數和雙數汽車多輛;音樂《拔蘿卜》。
三、教學過程:
1、拔蘿卜:
教師以談話形式導入“拔蘿卜”。(這里可播放小段音樂《拔蘿卜》,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幼兒興趣。)
2、數蘿卜:
1、教師展示六行蘿卜圖片,請幼兒觀察。
2、教師依次提問,請幼兒一起回答:(為以后的給蘿卜找朋友打基礎)
(1)、數一數一共有幾行蘿卜?
幼兒回答:6行。
(2)、數一數每行有幾個蘿卜?
幼兒依次回答:1個、兩個、3個、4個、5個、6個。教師依次把數字1、2、3、4、5、6寫在相應的位置。
3、給蘿卜找朋友:
(1)、教師說明給蘿卜找朋友的要求:兩個蘿卜一組圈在一起。
(2)、分別請幼兒按要求圈出每行的蘿卜。(每圈一行教師都要嚴格把控,并及時和幼兒研討,使幼兒正確理解單數和雙數,突出教學重點。)
教師小結:兩個蘿卜一組圈在一起,不能找到好朋友的是單數,能找到好朋友的是雙數。圖上的單數有1、3、5,雙數有2、4、6.
4、擺蘿卜:(深入探究7——10以內的單數和雙數及體驗單雙數的轉換,以此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單雙數的理解與應用,突破教學重難點。)
(1)、請幼兒拿出小椅子下面的蘿卜圖片,先擺好6個蘿卜,請幼兒給蘿卜兩個兩個找朋友。
擺好后請幼兒匯報結果:6個蘿卜,2個2個找朋友,沒有剩下,它是雙數。
(2)、教師提問:怎樣變成7個蘿卜?
幼兒回答:“添上一個。”
教師提問:請幼兒給蘿卜兩個兩個找朋友,會怎樣?
幼兒之后回答:2個2個找朋友,剩下1個,它是單數。
教師按以上方法,依次進行到給10個蘿卜。
最后師幼總結:10以內的單數有:1、3、5、7、9,10以內的雙數有:2、4、6、8、10.
5、收蘿卜:(鞏固練習,初步驗收教學成果。)
教師說明游戲規則:
(1)、選四名小朋友分別背上標有單數、雙數的小筐。
(2)、其他小朋友一起拔地上的蘿卜,經過自己判斷蘿卜上的數字是單數還是雙數后,再放入對應的筐里。
開始收蘿卜。
需要教師和幼兒一起檢驗游戲結果,如發現錯放的請幼兒一起糾錯并改正。
三、課堂延伸:(加深幼兒對單雙數的認識、理解、鞏固與應用)
運蘿卜:
先有教師說明游戲規則:請小朋友分組將單數蘿卜和雙數蘿卜分別運到單數汽車和雙數汽車上。
然后游戲開始,教師巡視,檢查幼兒游戲成果。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10
20xx年4月2日我有幸聽了城關小學王麗英教師的關于“問題的解決”的教學,收獲頗豐。王麗英教師不僅僅關注知識和結論,更關注過程、方法與情感。努力地經過數學學習使孩子抓住數學的本質,品味數學的真諦,體驗數學學習的歡樂,并帶著無限的樂趣投身到更廣博的數學海洋中。在“數學問題”與“生活問題”的比較與聯系中,引導學生感悟數學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熱愛數學創造時空,讓數學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作為一名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師,我覺得值得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首先,數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趣味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經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其次,我們應清楚“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沒有問題也就無從研究。在問題的解決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創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樂趣,激發他們對解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幾點:
1.注重學生收集信息
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實際教學中,對于中低年級學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的本事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但兩者有一個共同的關鍵,那就是要能組合問題中供給的相關信息。僅有認識到信息之間的聯系,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數學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乏這樣的意識,有時是教師有這樣的意識并給學生供給了機會,但學生卻不提不出來,要么提出的問題都一樣。所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在喚醒學生探索的沖動,培養學生敢于質疑。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景,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一樣的解題方法,異常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我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為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供給幫忙。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題策略的構成。
王麗英教師表現出的新思路、新設計、新觀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11
同樣的一節"商不變規律"課,使我有了不一樣的反思、不一樣的體驗……
第一次行動(教學)
……
1、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看過《西游記》嗎?里面的資料精彩嗎?這天教師給大家講個孫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孫悟空西天取經回來后,就迫不及待的來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兒們,它給孩兒們帶來禮物桃子,分桃子時,它想和孩兒們玩一玩,孫悟空說:"把8個桃平均分給2只猴子吧!"下頭的孩兒們連連搖頭:"太少了!太少了!"孫悟空就說:"那好吧,把80個桃子平均分給20只猴子,怎樣樣?。"小猴們得寸進尺,撓撓頭皮,試探地說:‘大王,再多給點行不行啊?’孫悟空一拍胸脯,顯示出慷慨大度的樣貌:"那就把800個桃子平均分給200只猴子,你們總該滿意了吧?小猴子們笑了,孫悟空也笑了。
師:同學們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桃子的總數與猴子的總只數變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個數沒有變。
生2: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因為猴王把小猴子給騙了,每只小猴子還是分的4個桃子。
……
2、探索規律
師:你能列出算式嗎?師隨機板書:
8÷2=4
80÷20=4
800÷200=4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3個算式,看看你發現了什么?在小組里說一說。
學生開始小組活動。
生1:依次擴大10倍,商還是4;
師:你是怎樣觀察的?
……
(接下來的匯報中有不少學生匯報并沒有按照我備課的思路去回答,整個安排全部打亂,耽誤了許多時間,在匯報中有的學生還發生了錯誤。)
反思
按照我的備課思路,自認為這一環節的教學就應很順暢,學生就應能夠順利完成此環節教學的,怎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會這樣呢?在反思與本組教師的評課過程中我逐步認識到:自我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實沒有認真思考到學生已有的經驗水平,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沒有做到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由于自我提出的問題過大,導致在此處的教學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在課堂上我雖然蹲下來"扶學生,學生還是"夠不著"。看來我的認識與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善策略
不要著急讓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給他們一根"拐杖",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拋出的問題適當并及時地引導、點撥。因為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觀摩課,所以我根據本組教師的意見,結合自我的反思,在經過用心和獨立的思考后,我對第一次的行動計劃再次進行了改善,進行了第二次教學。
第二次行動(教學)
在講了孫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提問:
師:同學們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桃子的總數與猴子的總只數變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個數沒有變。
生2:猴王的笑是聰明的一笑。因為猴王把小猴子給騙了,每只小猴子還是分的4個桃子。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的?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導學生進行有序地觀察并探索出規律:二式和一式比較,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10倍,商不變;三式和二式比比較,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10倍,商不變;三式和一式比較,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了100倍,從上往下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詢問學生:還有什么發現?(從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規律呢?)此環節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完成。
整節課的反思
接下來的教學,我與孩子們之間相處得十分融洽。學生經歷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這樣不僅僅有利于學生認識規律,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潛力,以及學習數學的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關注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做一個新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這連續兩次的教學中,使我的教學品質得到了整體提升。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會幫忙學生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不是"制造"他們;要學生以自我真實的感受去體驗、理解;要讓更多的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讓學生自始自終參與到知識構成的全過程。此刻,我深深地感到:課程改革,沒有休止符;課程改革,永遠是此刻進行時。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12
一、創設情境,揭題。
1、談話。
師: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天萬物復蘇,春暖花開,這是一個植樹的好季節。(課件出示春天圖,再出示同學們舉著隊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樹的情境圖)
大家看,圖中的小朋友正忙著去種樹。學校規定中高年級參加植樹,他們各年級的種樹任務都不一樣,大家猜一猜:哪個年級的`植樹任務重些?為什么?
生:應該是六年級的任務重些,因為他們大些。
師:讓我們先來看看分配給六年級同學的任務。
2、 看圖列式,口算。
課件出示六年級同學植樹的任務:共要種樹90棵,有3個班。
師:根據這圖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平均每個班種多少棵?
師:你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解決?
學生口答,師板書:90÷3=30(棵)
課件依次出現五、四、三年級的植樹任務,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口頭說算式再口算結果。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13
第二節課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教師放錄像(介紹第一小學的校園),然后讓學生觀察主
題圖(課本的圖)
教師提問①:“在圖中你能看到什么?”(讓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圖形了嗎?”
學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藍色地板磚
學生2:我看到了長方形的藍色地磚 ….(接著請好幾個學生回答)
2、點明主題
在這個美麗的校園里有許多的圖形。其中像正方形、長方形、藍色地磚的形狀和推拉門的形狀,都叫四邊形。
(引出主題:四邊形)
二、探究交流,學習新知識
(1)、涂一涂(教師向每位學生發一張畫有許多圖形卡片)
教師的問題:在卡片上找出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并把它涂上顏色。
學生都很認真地找和涂
最后老師展示兩張學生的結果,在學生之間進行評價
(2)、四邊形的特點
教師投影出涂好的四邊形,并問;“觀察一下這些四邊形有什么特點?”
(讓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匯報結果:四邊形的特點是有四條邊、四個角
師生共同探究,進一步讓學生發現和認識到四邊形都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
(3)、 舉例進一步深化
請兩個學生到電視前提出長方體的面是四邊形
(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六個面是四邊形)
教師還讓學生聯系周圍的東西有哪些是四邊形
(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
三、動手實踐,取得新知識
1、課前教師給每個小組一個信封(里有很多圖形卡)
教師要求每個小組按不同的分法把圖形卡分組。
討論后小組匯報分類結果:
(1)、按圖形的相似來分
(2)、按圖形的顏色來分…
點評:
利用錄像引起學生的注意。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在屏幕上隨機出現各種圖形,這加深學生對四形的認識,從而引出新課的主題(四邊形)。
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夠區分和正確辨認四邊形,并以小禮物獎勵的形式去表揚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以小組討論形式培養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師生共同探究問題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使學生容易接受知識
教師循循善誘,使學生跟著一起動腦、動手,且讓學生去發表自己的意見,提高課堂氣氛
2、游戲(準備工具:橡皮根、釘子板)
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圍一個四邊形
教師提問:①“你圍成什么四邊形”
學生答:①“長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師提問:②“為什么圍成的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為什么認為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先讓學生討論,然后請多個學生回答
再討論“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點?”(小組討論,每組項基本原則找一至兩個發言)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點,最后教師在屏幕上顯示總結:
①長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正方形的四邊相等
2、聯系實際問題引入另一游戲:
“我們鎮是毛織重鎮,用毛線編織出美麗的衣服”(回歸生活)引出游戲,教師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編織多種四邊形,這時學生自己動手編織出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
四、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師解答,并總結整節課。
五、板書:
四 邊 形
四 條 直 的 邊
四 個 角
但教師沒有說出正確的分法
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動手,提高其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思維,并且讓學生去總結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注。
反饋學生掌握的知識的程度
板書簡潔而明了,突出四邊形的特征
總評:
這節課教師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知識點。
通過多種游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并認識四邊形的特征,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14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從日常生活中引出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兩種香芋冰淇淋,圓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圓錐形的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這兩種冰淇淋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3.導入:那么,到底誰的意見正確呢?透過這天這節課學習圓錐的體積計算之后,相信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答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圓錐的體積。(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動手測量,大膽猜想
1.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和圓錐的各部分的名稱,下頭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測量一下你們手中的圓柱和圓錐,看看能發現什么?(按四人小組動手測量)教師巡視學生測量方法是否正確,不對的給予指導。
2.量后交流發現,得出結論:每個組的圓柱和圓錐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膽猜想:估計一下,這個圓錐的體積與這個圓柱的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可能是這個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給學生充分猜想的時間和機會)
(三)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談話:下頭請大家利用你們手中的圓柱體和圓錐體來做實驗,驗證一下你們的猜想對不對。(你們打算怎樣做實驗,先在小組內商量好辦法)
2.學生分組做實驗,師巡回指導。
3.交流匯報。
(1)你們小組是怎樣做實驗的?
(2)透過做實驗,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
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師相機板書: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
4.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
教師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兩學生上臺操作實驗。
提問:透過這個實驗,你得出什么結論?(僅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5.啟發引導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問:那么我們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
板書: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先讓學生試著寫一寫,然后師板書,學生進行對照)
6.提問:要求圓錐體積需要明白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高,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乘。
7.練習口答)
(1)一個圓柱體積是27立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個圓錐體積是150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運用公式,拓展訓練
1.教學“試一試”。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報答案,共同評議。
2.做“練一練”第1題。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群眾訂正。
3.決定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2)圓柱體積必須比圓錐體積大。
(3)圓錐的底面積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體積是2立方厘米。
4.做“練一練”第2題。
提問:①誰能說一說做第2題的思路?
②計算圓錐體積時要個性注意什么?
5.完成練習八第2題。
(1)學生嘗試做題。交流解答方法。
(2)提問:這道題為什么用“12÷3”能夠直接得到答案?
(3)做實驗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圓柱形木料,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形,削去的木料體積是多少?
7.此刻你能回答本課開始時那個問題了嗎?
(五)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么?這節課你還有什么收獲與心得?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15
教學目標:
1.在觀察年歷卡的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記住一年中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 或366天。
2.在年歷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接受思想教育。
3.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觀察、操作、游戲、計算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學習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學習難點:
發現并掌握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回憶一下,之前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時、分、秒)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較長的時間單位,認識年、月、日。(板書課題)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來。
(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認識年歷:
1.師:認識時分秒要看鐘表,認識年月日要看什么呢?(年歷)
這是一張2005年的年歷,(課件圈出老師自己的生日)課件上圈出的這個日子,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大家來猜一猜,這一天可能是老師的什么日子?是幾月幾日?
2.生在年歷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訴大家嗎?指名說。
同桌互相說說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書上的年歷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嗎?打開數學書P17,圈一圈。
誰能從大屏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說一說你是怎么找的。
師:1到12這些大的數字表示什么意思?每個月里的數字呢?
3.師:知道祖國母親的生日是哪一天嗎?指名說一說,找一找。
師:你還知道哪些節日?先說一說什么節日是幾月幾日,再找一找。
教師可適當進行思想教育。
4.小結:記錄我們每個人的生日、值得紀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時間單位。
三、探究發現,學習大、小月。
1.觀察各年年歷,獲得年月日的知識。
師:觀察書上的年歷卡,你發現了什么?同桌討論。
學生回答12個月時,師引導:年歷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幾個月?每年都有12個月。(板書:一年有12個月。)
學生回答每月的天數時,師引導: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板書:31天、30天、28天)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老師也非常喜歡愛動腦筋的你們。
2.整理每月天數,認識大小月。
師:我們把每個月的天數來整理一下吧。填寫表格。
一起來把整理的結果說一下。集體交流,師把表格填完整。
師:誰再來看著表格說一說一年有多少個月?
師:觀察表格,每個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幾個月?30天呢?還有呢?
課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月(28或者29天)
師: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課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課件:小月)。還有一個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誰再來說說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書同課件)
請大家給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黃色,小月涂上藍色。
是這樣涂的嗎?數一數大月、小月各有多少個?
師:2月為什么不涂?
一年中有多少個大月,多少個小月?還有1個二月。總共是12個月。
3.記憶大、小月。
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觀察這張涂色的表格,找找規律。同桌商量一下。
(1)兒歌記憶法:“要找大月你記住,7、8兩月挨著數;7月以前找單數,8月以后找雙數。”
生讀一讀,理解。記住這些大月后,其它除了2月就是小月。
(2)拳頭記憶法:結合課件介紹拳頭記憶法,拳頭鼓起來的地方是大月,凹進去的地方是小月,2月也在凹進去的地方,但不叫小月。
師引導學生用拳頭記憶;生自己練習一遍。可以結合以前學過的兒歌邊做邊念: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四.計算一年的天數。
20xx年的二月有幾天?2005年全年有多少天呢?我們來算一算吧。
學生計算一年的天數。交流算法,可以連加,可以算出7個大月和4個小月的天數,再加2月的天數。
五、練習鞏固
1、想想做做第1題
獨立思考,在P17用彩筆圈出國際兒童節、國際勞動節和我國的國慶節。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說說下面的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分別是幾月幾日?再在年歷里圈出來。
六、實踐應用,鞏固新知。(課件出示)
1 、我會答:
( 1 )一年有幾個月?
( 2 )哪幾個月是 31 天?
( 3 )哪幾個月是 30 天?
( 4 ) 8 月 1 日 的前一天是幾月幾日?
( 5 ) 6 月 30 日 的后一天是幾月幾日?
2 、手勢判斷,并說理由。
(1) 兩年是 23 個月。 ( )
(2) 一年中有 7 個大月, 5 個小月。 ( )
(3) 小華說:“我爸爸 4 月 31 日才從北京開會回來。” ( )
3 、思維訓練:
小麗在奶奶家連續住了兩個月,正好是 62 天。她在奶奶家可能住了哪兩個月?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08-30
人教版小學數學的聽課記錄10-16
(熱)小學數學聽課記錄09-01
數學聽課記錄12-26
人教版小學數學聽課記錄(合集)07-26
(優)人教版小學數學聽課記錄07-27
小學數學聽課評課記錄09-03
小學數學聽課記錄模板范文01-04
小學聽課記錄12-16
[經典]人教版小學數學聽課記錄15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