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報告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
題目解讀: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一個反復聽說操練的過程。但我們常常聽到有一些老老師抱怨句型教學的枯燥乏味,學生也學的索然無味。英語學習作為中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有重要意義,然而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面向21世紀所做出的戰略選擇,但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新課程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學理念鼓勵教育者采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但是過分的使用多媒體教學其實并不能讓學生學的更好。根據教師現狀,老師很難每堂課都能根據學生情況制作出精美的,合適的課件,在教學中,我們仍然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具。作為傳統教具的圖片以形象深動,直觀性強易于攜帶,和使用等特點,能將教師從繁難的課件制作中解放出來,教師若能把圖片很好地運用于課堂之中,那么小小的圖片也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圖片教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語言以及運用語言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為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的'應用,并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有益于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語言習慣只有通過經常不斷地重復才能獲得,學生在圖片的幫助下,能更好的學會用英語去表達,用英語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很好地描述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自己學會了學習英語,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研究內容:
當今中學英語教學主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大部分中學生覺得英語學習單調,乏味,記不住知識點。因此,需要引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圖片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并且有許多英語學習者認為圖片教學具有省時并且表達生動的特點,除此之外它還能夠清楚地呈現事物的內部關系。
對于中學生而言,圖片教學能夠把視聽相結合,使英語教學變得簡單,也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所以,圖片這種簡單有效的方法應用于英語教學,對于改善英語教學質量非常有效,
然而近些年來,對此領域的研究還涉及甚少,有些人認為圖片教學沒有可研究之處,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過去圖片一直被用來描述事物或現成的對話加以說明。但現在的英語教學中,人們越來越重視語言的交際運用。因此圖片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直觀的語言表達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加以引導,學生就可以循序漸進地講一些句子。本課題主要通過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式,進而研究圖片的應用,功能極其教學意義。主要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圖片的運用,圖片的功能,教學意義。它們分別從圖片的特點,圖片的功效,激起學生的興趣,陶冶情操促進合作等以及圖片在英語語法,課文,詞匯,英語聽說能力中的運用以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教學相長,心里相容的新型師生關系達到一種學生愛學,教師愛教的教育局面。
正所謂“教無定法”,我們在汲取他人優秀成果的同時,應該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根據學情與上課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利用圖片這種簡單而又便利的教學資源,達到最佳的教學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獻法
對于圖片在教學中的運用的有關文獻的進行仔細研,并從中提取精華部分加上自己的想法與認識,總結研究和應用的現狀、問題和趨勢,得出新的觀點。
2觀察法
積極參與初中英語課堂,觀察學生們的上課情況,表現以及教師的上課方式方法與行為藝術,教學策略等,從中學英語課堂所獲得的經驗來進行總結。
3調查與了解
設計問卷調查,了解本校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和部分學生不喜歡英語課的原因,并了解學生喜歡的課堂類型及對圖片教學模式的看法,為課題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4研究與深化
將初中英語7--9年級的教材進行研究,對教材的知識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并通過多種渠道探尋相關的資料,利用圖片教學更好深化教學目標。
5繼承與發揚
在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充分培養學生利用知識和在利用中獲得新知識的能力,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結合先進的英語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與能及,更好的走向世界。
6經驗總結法
在課題研究結束時,通過總結經驗,然后撰寫出相應的案例,論文等。以便在課題研究中形成有效的教學方法并得以推廣和使用。
研究思路:
任務型教學提倡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學是為了用。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鉆研課本,精心組織教學,努力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而現今教師面臨著工作量大而課件制作又非專業的情況下,如何省時有效地創設情境呢?
教師可以從圖片著手,運用圖片營造繪畫氛圍,加上及個別學生的精彩表演,其他學生在榜樣的帶動下,也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欲望,同時也樹立自信心。從選擇圖片在中學教育中的運用作為論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現代英語教學的形勢,進一步研究圖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并闡述圖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學意義。除此之外,通過圖片這種教學方式來進一步挖掘圖片教學的有效應運用空間與實際意義,以及各種圖片在不同的教學案例中的很好使用,將其與現代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整體能力,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質量,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在課堂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積極性。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2
一、開題申請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驚人發展使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物質領域空前繁榮。但是,人類卻面臨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難題。我國當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長理論面臨著不容樂觀的外在環境,有識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們寄希望于通過對特色小學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發揮文化對于德育的積極干預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無所不在的、潛移默化的力量推進德育的深度,增強德育對學生終生成長的影響力。通過這一研究的深入,切實改善學生的生存環境,提高其生命質量,凈化他們道德成長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們在傳統與現代問題間擁有自己的價值定位,在他人與自我間追尋道德的理性判斷。這一模式的初步建構,可以為面廣量大的小學(特別是特色小學)開展長效綜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參考,讓德育更富“國情”、“鄉情”“校情”、“人情”,關注。
二、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有資料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德育研究呈現出三大趨勢:一是正完成向實踐的轉向;二是正走向科學化與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現出強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著德育目標與方式的雙重革新。我校作為中國特色學校,“十五”期間在學校建設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進行探新,成果在省內外引起關注。“十一五”期間,我校將進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這為本課題提供了內驅力。
教育界對小學文化涵育已成共識,但如何去推進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論界與實踐領域的薄弱點,我們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發出,特別是在小學階段,這方面研究顯得極為急迫。
三、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本課題重在進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義,在實踐中發揮其獨特作用。通過研究與實踐,使地域文化與德育的關系更加緊密,在常態文化狀況中凸顯教育影響功能。
(2)本課題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過程中,重點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協調各要素的關系,從而使主體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內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響和教育。涵育的含義可見《辭源》。“修以求其粹美,養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養,猶涵育、熏陶也”。也就是說,涵育意近熏陶,是形成人的品德修養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小學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學地域文化涵育的經驗型策略,形成一種可供他人參考,借鑒的常規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顧其它特色小學地域文化共性與個性。
3、主要觀點:
總體界定:對關于學生與之有關的可能接觸到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響及其原因、規律研究,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多元文化,主動納入健康文化滋養的要素研究。
4、創新之處:
(1)地域物態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小結:人生在世我們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都應活得精彩,活得有意義。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3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學校文化建設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可以為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能源和動力,只有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學校文化,才能辦出特色鮮明、質量優秀的學校。因此,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只有把學校文化置于統領地位,引領各方面工作協調發展,才能辦出人民滿意的學校,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在新課程理念下,人文精神的培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大前沿課題。加強文明素養的熏陶能夠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反過來,和諧的校園文化又能以感染、凝聚、激勵等方式,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方面發展。
“和諧校園”必須從學校文化建設入手,以喚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識,積極構建開放、民主、和諧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學校是個文化場所,是思想與思想交流、感情與感情溝通、生命與生命對話的場所。學校從事的.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創新的工作,但學校不會自然地生成文化,它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有意識地建設和積累。寧溪學校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于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的研究,學生的人文底蘊、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都表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我們希望
通過研究,探索出具有寧溪特色的學校文化建設——建設充滿人文功能的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人本管理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求真務實,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文化,使寧溪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明顯提高,積極創建開放、民主、和諧的學校。
課題提出后,我們將以此為起點,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發展觀”為指導,突出文明素養滲透的系統性、漸進性、全面性,從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行為實踐在文化價值和人文動力影響下趨于高度自覺、規范、文明。
二、課題研究的現狀
當今,學校文化建設是全面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加強全面和諧與多樣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新時期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提升學校競爭力的一個重要任務。鐘啟泉教授就曾這樣強調:“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質是重構學校文化”。任何學校都有承擔傳遞人類已有文化的責任,同時也要承擔構建未來社會培養新人的新型文化使命。事實上,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的人才觀念早已悄然發生變化。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了,社會越來越需要“全才”“通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肩負培養人才使命的學校就應該向社會輸送各級各類人才。未來的人才將是素質高度全面、動手能力強、文化內涵深的創新群體,而有著環境熏陶作用的校園文化,在素質教育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寧溪學校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于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的研究,學生的人文底蘊、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都表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我們希望通過研究,探索出具有寧溪特色的積極的學校文化——建設充滿人文功能的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人本管理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求真務實,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文化,使寧溪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明顯提高,積極創建開放、民主、和諧的學校。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1、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踐學校“以人為本,快樂教學;科學發展,爭創一流”的辦學理念,著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豐富高雅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學校文化品位,把學校建設成適宜學生成長發展的育人環境,營造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育人環境,體現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
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就必須有一種和諧、自由、積極的學校氛圍。這里不僅要有綠化美化的自然環境,詩情畫意的文化環境;更重要的是,這里應沒有歧視、沒有體罰、沒有人際間的勾心斗角、沒有過重的課業負擔;在這里應是人心思進,在思想上體現進步與創新,行為上體現文明與儒雅,心理上體現健康與愉悅,競爭中體現智慧與合作,評價上體現公正與科學,這樣的學校方能體現時代的氣韻與現代的風采。
2、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 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打造整潔優美的校園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硬件建設、校園環境、物質資源配置方式等。學校硬件要具備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內涵,要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群體成員的觀念和行為。對學校建筑設施、花草進行整體性規劃設計,大到主體建筑,小到角角落落、一草一木,都全面規劃設計、精心斟酌取舍,使其更加科學合理。從凈化、綠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同時創設各種文化設施,開辟圖書室、閱覽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音樂教室、生物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等;懸掛張貼名人名言掛圖、展示學生書畫作品以及設置教育格言和警示句;開辟校園文化長廊、圖書角、英語角、學習園地,使學校的每個墻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都會“說話”,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化和教育,體現出校園“處處皆教育”的深刻內涵。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4
1。 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讓教師學會放手,以學生的學路來設計和實現教學,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勵學生主動自覺學習。教師只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讓學生不僅有良好的學業成績,更有可持續學習發展的本領學會學習。開發出學生潛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誘導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2。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構建新的教師角色,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出發點和歸宿。
1、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
2、嘗試以學生為主體的情境式、任務型、問題式的教學方式。從學情出發,以學生年齡特點,已有經驗和能力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 研究進程安排:
20xx年2月至3月:提出課題,并進行可行性認證。
20xx年4月至2013年1月: ①學習有關教育理論,收集各類原始材料。 ② 提出具體措施,開展有效研究,整理典型案例。
2013年2月至20xx年1月:結合上一階段課題開展的情況,開展反思活動,改進實驗方法,繼續進行課題研究。
20xx年2月至2017年1月:繼續開展的課題研究,同時,收集好實驗數據和素材,做好課題結題的準備工作。
初二數學成績分化的成因及對策研究篇二: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提出有待解決和重視的現實問題,論述本研究的價值或重要性)
一、 研究背景
初二數學成績兩極分化成因:
1、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內在心理因素。對于幼兒園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
2、掌握知識、技能不系統,沒有形成較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不能為連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
3、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數學學習要求。初二階段是數學學習分化最明顯的階段。一個重要原因是幼兒園階段數學課程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有了明顯提高。
二、研究意義
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初一不分上下,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精辟概括了幼兒園三年的學習發展狀態。作為初一到初三的過渡期,學生的成績是在初二開始拉開距離的。從摸索的初一階段進入到初二,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后,有些同學一下子就放松下來,以為初二是幼兒園三年里最輕松的一年,可以更多的豐富課外生活和發展興趣了。心理上的盲目松懈,導致學生學習失去方向性和方法性,從而導致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幼兒園二年級數學兩極分化現象尤為明顯。同時它還波及和影響其他一些學科的兩極分化,使一批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信心。防止兩極分化,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關鍵詞界定清晰、準確,限定研究范圍,明確其含義,提示課題研究方向和角度)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起始階段學生對數學學習熱情高,好奇心強,學習成績較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同學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勤學苦練,因而繼續保持優異成績,進入良性學習循環。而有些同學隨著難度的加深及興趣的減弱,加之缺乏必要的努力,因此學習成績一步步地落后掉隊。優等生的越學越好,及學困生的越來越差,便形成了學習上的'兩極分化。兩極分化影響著教學計劃的實施,不利于數學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我們教學中的難題之一就是要防止學生的兩極分化。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研究的主體部分,重點回答解決什么問題?如何解決?要求階段劃分合理,任務明確,舉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規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規范)
本課題作為西安市教科所基礎教育十二五規劃課題20xx年度的小課題,研究進程必須遵循《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管理辦法》(試行)所規定的研究要求和實踐安排。
第一階段(20xx。9):組建團隊,選題申請。
依據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所發布的《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規劃課題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圍,我們自愿結合,組成了以楊艷玲,李莎為負責,曹珍珍、李海智、杜靜、王俊彪參加的小課題研究小組,經小組成員商議和討論,自主確定了本課題,并有課題負責人填寫了《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立項申請評審表》,報送我校教研室申請報送立項。
第二階段(20xx。9——20xx。10):立項培訓,準備開題。
參加教研室小課題統一培訓,學習《西安市小課題管理辦法》(試行),認真學習小課題研究的有關文件、書籍,思考、討論和明確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計劃,填寫《西安市小課題實施方案》表,準備參加作為基地學校的統一開題儀式,獲取專家指導。
第三階段(20xx。10。2013。4):分工協作,實施研究。
1。調查研究:采用談話和問卷等方法,弄清兩極分化的原因,制定防治措施。負責人:李莎
2。行動研究:用最新的理論,針對我校存在的實際情況,修訂行動方案,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探索新的教育行動方式,實現師生雙向協調的一致性,確保行動結果的績效。負責人:李海智 王俊彪
3。經驗總結:邊操作邊總結,邊反思邊調整,課題結束。 在此階段完成結題報告。負責人:杜靜 曹珍珍 楊艷玲
第四階段(2013。4—2013。5):申請結題,準備答辯。
1。準備結題材料。由楊艷玲負責健全小課題檔案袋一式兩份,填寫《西安市基礎教育小課題研究結題申請評審表》一式三份,并將課題結題報告發到微博里,請求學科指導專家組負責人審核結題報告,并簽署同意結題的初步意見。
2。準備答辯材料。
(1)檢查結題材料;
(2)準備答辯提綱:
成果闡述、研究過程、初步成果,后續問題
a。自己為什么選擇這個課題?
b。研究這個課題的意義和目的是什么?
c。取得了哪些成果?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附件為研究中產生的相關論文、隨筆、敘事、設計、課件、教具等等,這里的預期主要是對附件的成果表述)
通過對學困生心理問題和學習現狀的調查研究,及早發現造成數學成績兩極分化的成因、及時總結對策,使學困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最終實現學生成材、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和諧目標。
⑴ 階段成果: 通過對某一個具體問題(如兩極分化的成因、學困生的轉化、防止兩極分化對策等)的初步認識,形成課題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論文等。
⑵ 最終成果:收集各個階段的研究成果,匯總。分析、研究,得出最終成果,形成論文等材料。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5
一、數學課堂進行游戲教學的意義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數學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學習。游戲的趣味性不但激勵學生去探索,去了解其中的規律,而且在探索、了解的過程中,使學生嘗到積極思維的無窮樂趣,學生的思維習慣、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到了發展。融入數和運算規律的游戲是激發學生探索的動力和途徑之一。
二、數學課堂實施游戲教學的具體過程
課堂中的游戲教學法,要求教師的身份必須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應該和學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戲,融入到學生中去。
借某校三年級上了一堂數學課,班級共有27人,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較好。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擲一擲。在教學前,制訂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運用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探索規律。2.運用探索的規律,了解游戲的運行原理。3.運用游戲方法和規律,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游戲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首先取出兩顆骰子
師: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擲一擲,看看得到的兩個數的和是多少?并把他們記下來。
學生操作,然后思考得到的結果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得出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不可能有和13。
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和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思維特點,設置游戲性情境,把新知識寓于游戲活動之中,通過游戲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激發興趣。教師的引導也使學生對游戲的秘密進行思考,提高了思考的效度。
2.激發動機、研究規律,提高學習興趣。
老師和學生比一比,如果是5、6、7、8、9就算老師贏,如果是另外的6個就算你們贏。
學生操作,記錄結果,看誰能贏。
結果肯定是老師贏,學生很好奇很想知道原因。
對規律的探索和游戲秘密的揭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尋找規律,探索未知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有趣和親切,提高了對數學的興趣。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猜想的提出、驗證,方法的得出,都是學生個體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結果。雖然整個過程一帆風順,但教師適當地制造“碰壁”,反而會推動學生走向成功,教師所起的作用只是相繼誘導。這樣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3.運用規律、誘導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新。
發表格和骰子,兩人一組輪流擲。和是幾,就在幾上面涂一格,涂滿其中一列,游戲結束。
小組交流,哪些和出現的可能性大,哪些小?為什么?
引導學生得出:5可以分成幾和幾,6可以分成幾和幾,7可以分成幾和幾。
應用學生發現的規律和方法這是對學生最好的一種肯定,通過填表的練習,讓學生感到自己探索的價值,同時也反映了教師對《標準》教學觀念的體現。引導學生聯想,消除學生依賴的.心理,培養學生進取、自信的精神,拓展思維空間。遇到問題就馬上聯想到與之有聯系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既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和鞏固創新思維能力。
三、數學課堂實施游戲教學的成效與反思
小學生的思維水平處于表象、直觀階段。有著天真、活潑好動的天性,對任何新穎有創意的活動都懷有“好玩”的思想傾向。游戲教學剛好迎合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教師有目的地組織學生以觀察、操作為主的教學,讓學生在擺、拼、畫、折、量的實際操作中,手腦并用,以動促思,培養了學生游戲的興趣。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教師要從“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這一觀念,將最大限度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探索和交流。雖然學生的語言有時不夠規范,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這樣的課堂真正做到了:我們的課堂我做主,課堂也在學生和老師的游戲中靈動。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6
一、選題的緣由及課題研究的背景
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層面上來說,本課題的選擇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
(1)新課程實施以來,特別是新課標教學要求頒布以來,由于新教材留給老師的空間很大,不少老師對現在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要求的把握以及在課堂中有效地落實好教學目標與要求還存在著“新教材老要求、新要求老套路”等問題,這些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有效度的達成。
(2)課堂教學中,教師講的多,包辦的多,許多本該達到解釋水平的課,不少教師將此下降為記憶水平,“滿堂灌”或“滿堂問”(填空式問答,懂的要問、不懂的不問);有的課把教學混同于學科習題機械訓練與簡單強化,“表面上像探究,實際上是講解”,大部分學生還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思考力水平明顯下降。不少老師對一些主要課型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原有教學理念與教學要求的層面上。
(3)課堂教學的預設設計與課堂動態生成性調控脫節。當堂的學習質量和效益明顯偏低。
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中學數學界一直沒有停止過,在近期還逐漸趨熱。有的側重于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有的側重于有效學習方式的研究。特別是最近鄭毓信教授的研究文章“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與開放性”(見課程·教材·教法20xx第7期P.28),從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的興起,什么是有效的數學教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需注意的問題等角度,進行了闡述和剖析。這些研究對本課題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但從總體上看,有效的課堂教學的成功模式還遠沒有建立起來,尚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課堂教學的案例研究。本課題著力于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案例剖析,從微觀的操作層面入手,通過對案例的收集、分析、反思、提煉等,形成提高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具體策略和方式方法。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對當前的課堂教學更具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有效”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實現預期目的。本課題中的預期目的即指省中學數學新課標教學要求。
有效性教學:以省中學數學教學要求為基準,教師在實施單位時間的教學行為后,引起學生具體的進步與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
有效性教學包括以下三重涵義:一是有效果:指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二是有效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的生產活動。教學效率可表述為: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三是有效益:指教學活動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這里不僅僅是知識和方法的掌握,還有思維水平的發展和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案例研究:案例是包含了一個或多個真實疑難問題的情境描述。本課題中的案例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典型課例實錄。這里的典型課例有成功的,一般的,也有不成功的。案例研究就是通過收集、整理典型課例,分析其中影響課堂有效性教學的因素,并提出改進的策略和具體的方法。
2、研究的主要觀點
⑴課堂有效性教學的主要取決于教學設計(預設與動態生成的設計)。我們認為,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對教學的達成度、對當堂效益有著顯著的和最直接的影響。
⑵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主要應關注目標設定的有效性、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師生思維互動的有效性、練習反思的有效性。
⑶教師的個體素質與群體研究的水平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顯著的與直接的影響。
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體現在教學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精英”,教學目標及要求的落實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三維目標的和諧落實而不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上。
三、研究的主要視角
(1)關于“中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文獻研究
從多角度來收集、研究并組織全學校中學數學老師學習有關文章,在討論中提高一線老師的'理論素養和實施課堂有效性教學的意識。
(2)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研究
著重于當前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教師課堂調控的有效性。
(3)教學行為現狀的分析研究
當前教學行為存在的問題研究;融合先進教學理念的良好教學行為研究;不同教師群體教學行為的差異研究;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分層要求的研究。
(4)典型課型的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對新教材中的概念課、定理公式推證課、章節習題課、新高考復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主要課型的典型課例進行案例剖析,形成有指導價值和推廣意義的操作策略與模式方法。
四、研究的方法
(1)本課題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為主。
案例研究法是對典型的課堂教學實錄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整理出有效的教學行為方式。
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總結,邊完善,把研究與課堂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2)本課題以文獻分析法和調查法為輔
文獻分析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于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志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通過對這些資料信息的分析與研究,制定階段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還可以用之作為培訓老師的素材,以提高課題研究的實際效用。
調查法主要調查本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后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五、研究的途徑與目的
(1)通過省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的學習,正確把握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及具體的教學要求,借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討,剖析中學課堂影響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和方法,構建符合我學校實際的評價指標。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數學學業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從現實存在問題人手,以中學數學教師為主體,立足解決本學校的教學問題,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堅持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相結合,案例分析與模式構建相結合。在研究中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學校數學教研組的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更貼近教師的實際。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我學校中學數學教育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智力支撐。
六、研究計劃
1、主要研究階段及階段性研究目標
2、最終研究目標和最終完成時間
本課題研究組的成員都是來自學校內各個學校的教學骨干,有學校的領導,有市、學校數學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學骨干,有著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他們中的多數人主持或參與過省、市課題的研究工作,也有著課題研究的實踐經驗。課題主持人是學校中學數學教研員,在組織課題研究活動方面有著便利的條件,因此,我們有信心將課題研究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取得課題研究和數學教學的雙豐收。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7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校語文組、政治組課題研究工作在上級領導專家的重視關心下,在全體課研組成員的努力下,現已正式啟動。這次會議是我校教研工作的一次盛會,它必將為我校良好的教育教學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為推進我校素質教育和新一輪課程改革起到積極作用。
某某的指導講話高屋建瓴,既蘊含深厚的.學理,又具有操作上的實踐意義。感謝所有與會領導和專家,你們的關心與支持,啟發與指導,既為承擔課題研究的白中教師點亮了心燈,也為我們今后的課題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開題儀式僅僅是個良好的開端。關鍵是研究過程和后續工作,今后的工作還任重道遠,需要大家付出十倍百倍的艱辛和努力,我們只有通過深入的工作和研究,才能確保這次課題研究的任務得以完成,并獲得成功。我校是宜秀區的窗口學校,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學校非常重視課題研究工作,而且教研經費充足,這些都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今天在這里我鄭重表態:在今后的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學校會在人力物力方面給予充分的保障,為在課題研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成員予以充分肯定和表彰。希望全體課題組成員勤奮學習,積極工作,改進方法,勇于創新,爭創佳績。更希望你們用自己研究出來的成果指導服務于教學,讓我們白中的教育教學水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最后再次感謝與會的各位領導、專家,相信我校課題研究工作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一定會取得豐碩成果。
也懇請各位領導專家,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我校的課改工作。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心想事成!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8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導學案是教育教學發展進步的產物,有諸多的背景因素,主要有:
①現階段,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在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落實以學生為本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發展。
②當今社會是競爭的時代,形成競爭的關鍵因素是創新,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絕不是靠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所能完成的,因此,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思維和積極探討的過程。
③素質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培養少數尖子不行,只重知識不重能力與學法不行,所以我們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在平等參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④傳統的教育培養目標是單一的,新課改后的教育培養目標是三維的,這就需要教學過程必須把知識問題化,能力問題化,情感態度價值觀潛移化。
⑤學生多,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教育需要,教學質效低;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期望高,要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優質教學需求,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盡量滿足每一個孩子成功的需要。 導學案不失為一劑良方。
2.研究意義
①導學案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學案導學,自始至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動態點撥和導學案的書面指導下自覺地參與群體中,成了學習的主人。
②導學案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從學習目標的確立,學習方法的設計,學習內容、學習環節的設計,無一不是教師個體和群體的智慧體現,教師真正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啟發、點撥、誘導學生的學習。
③導學案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自由地設計和實施自己的學習策略,教師則可以根據教學情況因人、因事隨機做好指導。
④導學案真正做到了低負高效。導學案涵蓋了三維目標的基本要求,學生通過導學案進行必要的學習、探究,真正跳出了題海,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⑤導學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集中學習精力。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主動參與成了學生的一大特征。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1. 初中物理導學案編寫研究旨在追求實用、高效、有趣,以期實現師生愛用、好用之目標。
2. 導學案編寫是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訂,用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自主發展的路線圖。
3. 導學案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按照學生的學習全過程設計,將學生的重心前移,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后的發展和聯系,主要依據五大環節: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學習研討課內訓練鞏固當堂檢測評估課后拓展延伸。在先學后教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目標:
1.改善學習方式。完善學習方式,拓展學習時空,倡導自主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 改善課堂教學效益。優化教學過程,實行精細化教學,力求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3.落實校本研究。搭建備課組合作共享的實踐平臺,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團隊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研究步驟
1. 準備階段(XX年5月9月)
(1)確定研究課題,做好申請立項的準備工作,整理好研究的基本的思路。
(2)利用假期,收集一些素材,為教學做好準備。
(3)撰寫《開題報告》。
2. 實施階段(XX年9月XX年6月)
(1)導學案的備課模式:
提前備課,集體研討、輪流主備、優化學案、師生共用。
①.周六備課,了解學生,疏通教材,從縱橫兩方面把握知識體系。
②.集體備課
備課組長提前兩周召集全體組員就一周內所要講的內容進行說課,著重圍繞如何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分析學情等方面內容。
③.輪流主備
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備課組長將內容進行分工,主備教師提前一周拿出導學案初稿,并交給備課組長審查修改;備課組長將一周的導學案草稿交分管領導審定,制成正式文本。
④.課前備課
上課前一天將導學案發至學生,正式上課前收齊后適度批閱,任課教師對導學案再次進行閱讀理解和補充完善。
⑤.課后備課
師生共用導學案實施課堂教學,課后教師在導學案的有關欄目或空白處填寫課后記,用于下次集體備課時小組交流。
⑥.整理成冊
備課組長負責將導學案整理成冊(本組內保留電子稿),作為本備課組的教案,每學期交教導處一份,以備檢查和存檔。
(2)導學案的編寫原則:
①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②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師生可共同參與。
③探究性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留白處,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④層次性原則:關照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具體要求:
①明確的學習目標;
②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體系;
③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④應提供檢測學習效果的適當材料(每周一檢測);
⑤不能把導學案寫成類似學習輔導用書的模式。
⑥導學案的編寫一般按課時進行,與教師上課同步,適合不同課型的教學需要。
(3)導學案的使用
對學生的要求
①根據導學案內容認真進行課本預習。所有學生必須自行解決導學案中基礎題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做拓展題,生疏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應做好標記,第二天與同學交流或在課堂上向老師質疑。
②課堂上注意做好學習方法和規律的筆記,以便今后復習,學完一課后,要在導學案的空白處寫上學后記(學后心得)。
③每隔一周將導學案進行整理,裝訂成復習資料。
對教師的要求
①一般不布置另外書面課外作業,認真指導學生使用導學案,在上課前必須抽批部分導學案,以便了解學情,再次進行課前備課。
②課堂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課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重點、難點讓學生議論;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
規律讓學生尋找歸納等。除了注意開拓學生的思維外,教師還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學相長。
③上課過程一般可分為:a.預習交流(小組內進行互幫互助);b.預習疑難反饋、重點講解(可學生解答或教師解答);c.分組合作(小組成員板演,小組長領導本組學生把自己分的題全部講會,讓全部組員掌握);d.展示提升(各組派代表講清本組的題目,其它小組同學提出疑問及不足);e.穿插鞏固;f.達標測評,拓展延伸。
④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選、精講、精練、精批,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糾。教師必須提高三種能力,即:提高備課中的廚師能力;提高課堂上的公關能力;提高教學時的導演能力。
其他使用要求
①教師必須在實施課堂教學的前一天將導學案發給學生,學生預習后交給老師,教師根據需要抽批或全批導學案,了解學情,二次備課,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嚴禁組織學生代替教師的批閱。
②要求學生使用導學案時堅持主動性和獨立性。不管課前還是課上都要主動依據導學案進行自學探究,逐步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教育學生課前預習時切忌抄襲他人,弄虛作假。
③課堂上要求教師以學定教、靈活使用。課堂上要隨時把握學情,靈活進行調控,努力做到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堅決不講,教師只講學生的疑點,引導學生總結規律、提煉方法,最大限度的減少多余的講解和不必要的指導,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學習和訓練時間。課后,教師要在導學案上填寫教后記,針對課堂教學情況形成錯題集。
④定期的鞏固復習:有針對地實施周周清單元清等鞏固練習。
有關保障措施:
①實施導學案后,原則上停用除與教材配套練習冊外的教輔材料、除導學案與周周清或單元清鞏固練習卷外,不得另外印制試卷;傳統意義的備課模式停止;嚴格按課程標準開足課程,并按標準課時安排學科教學時間。
②周周清、每次月調研考試題必須有不低于60%的內容來源于教材和導學案的原題。
③實施導學案后為確保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改善,班主任要強化學生學習品行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切實落實二先二后(先預習后上課,先思考后提問)的學習程序,倡導課前真預習、課上樂學習、課后善整理的學習風氣。
④合理安排學生座位,建立632學習小組。班主任要協同任課教師,根據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合理安排學生座位,以便于開展小組合作,同伴互助。
即將全班學生分成6人異質學習小組,相互競爭。每個學習小組再分成3個兩人組。有問題2人組先進行研討,解決不了提交6人組討論,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功能,同時每組確定2名小組長,負責本組成員的達標、紀律等。一周評一次參與積極的小組和個人(每參與一次發言,本組所有成員都加1分)。
⑤實施導學案的學科教師,學校將發放適當的備課加班津貼。
⑥對實施導學案學科教師的課堂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氣氛是否濃厚;看學生的參與面是否廣,參與人次是否多;看學生占用的時間多少;看老師采取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是否好;看效果,看效率。學校驗評組評課,強調兩個字:一是活,看學生參與和學習氣氛;二是實,看課堂是否很實在,看學生是否會學、學會。
3. 結題階段(XX年6月)
(1)完成結題報告。
(2)形成具有原創特點的論文將實踐經驗升華。
(3)形成編輯成冊的完善導學案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 中期報告、結題報告。
2. 形成具有原創特點的論文。
3. 形成編輯成冊的完善導學案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9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意義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在知識驟增的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學改革實驗的重要目標。
2、自從20世紀70年代合作學習運用于課堂的研究開展以來,合作學習就一直是學校教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課題。雖然我國學校的合作學習研究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特別是近年來,在研究者的努力倡導和實踐者的積極推動下,合作學習成為教學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對不同年齡,不同學段的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已經不可估計。
3、21世紀最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識的人才。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卻因為從小受到溺愛和嬌慣,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強,不愿意也不會與他人合作。這種心理必將嚴重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重視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的培養,是時代交付基礎教育的責任。
4、當前語文教學的問題依然突出,似乎仍然沒有擺脫所謂“教學教學,教師教,學生學”這樣一種學生被動受動的局面,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告訴學生,這種現狀與現代教育理論嚴重脫節。基于此,我們決定實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校本課題實驗。
二、意義
在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中,與傳統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提高認知能力,提高對問題的探究思想,同時也是科學地發現和分析問題、科學地下定義的必要前提,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必要條件。
三、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學生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何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個性,讓學生得到發展;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整理分析材料、表達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2、通過課題研究,全體教師積極更新教育觀念,如何能迅速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專業技能,與新課程同行,隨課程改革一起成長,形成一支具有較高業務能力和先進教育思想的高素質教育隊伍,全面提升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這是我們研究探討的方向。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在本課題研究中,自主學習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而言的。而合作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與“競爭學習”。探究學習則是相對于接受學習而言的。我們所指的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原有的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1、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否定、自我選擇、自我調控、自我評價反思,發展自身的主體性的過程。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2、合作學習是一種雙邊和多邊活動,既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又包括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學生群體與學生群體等彼此間的互動,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合作學習能增強課堂互動的有效性,使教學過程遠遠不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
3、探究性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它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
(三)與本課題有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包括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及觀點)
課題的核心理念
隨著新課程標準如火如荼的實施,其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課程改革正成為轉變學習的一場革命,學習已成為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創設自由、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與生活實際貼近的各種情境中,自主與合作地探究,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課題的界定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的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方法論體系,是基于一定教學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的框架和程序。它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同時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可操作性,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
所謂“自主、探究、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以發展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激趣導入——自主品讀——質疑探究——合作互動——遷移實踐”為教學流程,解決學生怕學、不想學、不會學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簡而言之,即自由主動地學習。它是一種建立在對所學東西有一定的興趣,學習目的較為明確,學習態度較為端正基礎上的創造性的學習。
所謂“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所謂“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學研究,國內國際上有著轟轟烈烈的開展和討論,
西方教育學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倡導自主學習,并將其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70年代,自主學習進入語言學習領域。“歐洲議會的現代語言工程”在1971年成立了自主學習中心,其宗旨就是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是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他們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且認為自主學習能力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1)確立學習目標;(2)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3)選擇方法和技巧;(4)監控學習過程;(5)評估學習結果。美國研究自主學習的權威心理學家齊莫曼(Zimmerman)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與一些心理學家致力于自主學習研究。他在總結了以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只要是學生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三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那么其學習就是自主的。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探究學習最早提出在學校科學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數教育者認為科學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直接教學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科學知識、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國科學進步聯合會的發言中第一次對這種方法提出批評。他說,科學教學過于強調信息的積累,而對科學作為一種思考的方式和態度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杜威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從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變得越來越明確了。
國內情況: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終身學習、全人發展”;楊福家教授的“優質基礎教育”;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運教授的“時代呼喚人文精神的回歸”;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等。目前國內中小學“自主、探究、合作”課程開發,但教學模式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一般表現為:①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輕考慮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習慣;②重精講多練,輕考慮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③重提高學生的整體成績,輕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④重城鎮學生的學習研究,輕考慮農村廣大初中生的學習實際和心理特點;這些現象更是造成我們農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句話,其學習方式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無成熟的理論體系與系統的實踐經驗。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因此,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共同參與學生的探索,引起學生間的交流、質凝,從而使學生不斷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構清晰、完整的認識結構。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必須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必須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2、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思想和主體發展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設有利于學生發現創新的信息平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3、理念。
“關注學生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程標準強調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新課程目標體系,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強調教學中的“民主、交流、互動、對話”。強調“經歷與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提倡課堂開放,努力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主陣地
4、在課題研究當中,我們要參閱中外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和科研成果,以此指導我們的科研實踐。教育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和某些哲學理論等,都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理論依據
(四)研究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研究重點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探索一條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學模式。
2、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學生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個性,讓學生得到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整理分析材料、表達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3、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通過實驗,全體教師積極更新教育觀念,迅速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專業技能,與新課程同行,隨課程改革一起成長,形成一支具有較高業務能力和先進教育思想的高素質教育隊伍,全面提升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內涵概述:
1、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于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
2、合作學習:(美國威廉·格拉塞)又稱小組學習,它是指一系列促進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以便通過同學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習情感和同伴關系產生積極的影響。其為相對于個體學習的一種小方式。合作學習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能激發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還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改進人際關系,由于學習任務共同承擔,問題也就容易解決。
3、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從語文學習內容中選擇和確定探索、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它著眼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方法指導的實踐與研究;
2、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方法指導的實踐與研究;
3、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方法指導的實踐與研究;
4、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的學習行為及學習能力的評價的實踐與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一)課題研究的重點:
1、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中學習目標選定的有效方法
2、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優化與調控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難點:
1、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優化與調控策略;
2、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中,在控制狀態、半控制狀態、學生自組織狀態下的教學評價標準及方法。
(五)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研究的思路:
一、確定研究方向;
二、分解研究問題;
三、理清研究思路;
四、推敲課題名稱;
研究的方法:
(1)、資料文獻法:收集國內外相關理論資料,提供關于教學方式方法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追蹤調查學生的心理行為、能力表現、成績等狀況,為研究教師教學方式方法提供可靠依據。
(3)、個案分析法:把每個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總結經驗。
(4)、行動研究法:課題組的教師做好全校教師教學方式方法隨堂聽課跟蹤,定時交流,并將效果較明顯的個案寫成研究報告。
(5)經驗總結法:實驗探索、交流總結、形成理論、推廣經驗。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0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中國農村教育問題一直是教育科研人員關注的問題。他們對中國農村教育的問題、特點和未來改革方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目前,該研究站在中國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高度,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教育現狀,提出了如何使中國教育適應當地經濟條件,促進學校教育與生產過程的結合,增強學校教育對社會的貢獻。指出“以學校為中心的語文教育活動應與生產、健康和營養相關的教育活動相結合,以學校為中心的語文教育活動應與科學技術和生活發展的實際作用相結合,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然而,這些實踐和研究往往是在農村經濟不發達、貧困落后的水平上進行的。隨著21世紀新農村逐步走向小康社會,其教育如何更好地培養高素質人才,以適應新農村的發展需要,使我國教育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也是一個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課題。
2、調查分析農村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實施情況,總結農村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困惑和困難,探索適合農村高中語文課堂改革的新途徑。
通過對農村中學高效語文課堂的探索,不斷改變和升華農村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手段,完善師生評價體系,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建立新型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發展農村教育。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調查分析,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
3、從20xx年5月開始,我校開始進行課堂改革,從學習長樂二中的“271高效課堂模式”開始,現已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們打算將這一模式推廣到全國所有中小學,并在農村學校開展有效的課堂改革。在此期間,我們也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同時,我們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如何找到適合農村中學有效課堂改革的途徑,是農村學校教學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將進一步發揮新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5、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探索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6、通過研究,促進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改進和完善,優化師生關系,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題目名稱的定義和解釋
(1)主題定義
《漢語》和《現代漢語詞典》被解釋為“語言和文字”。我們這里所說的“語文”主要是指語文學科,“高中語文”是指高中語文課程,包括課文教學、試題研究、寫作練習、作家作品研究等。
“高效”是指教師在現有課堂時間和課堂資源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追求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學習一些東西并在課堂上使用。“農村中學高效語文課堂探索”是指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農村發展的要求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對語文課堂和課外教學進行的有價值的研究和探索。其核心是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用現代對話和交流教學組織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個性化發展奠定基礎。
(2)理論基礎
(一)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和教育”,“農業和農村的經濟增長應轉向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
(2)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提倡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索、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態度”。這就要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教育者應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
(4)現代人文教育思想的思想和改革思路。
(5)建構主義認為,人類認知的本質是主體的“建構”過程,即主體利用自身的認知結構主動建構知識;人們的認知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完成的。因此,建筑活動具有社會性,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6)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杰羅姆·S·布魯納認為,發現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無論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在教學目標中,都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說,“發現學習”的特點是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元認知、動機和行為可以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積極有效地參與。
三、研究的步驟和措施
(一)研究的目標
以周至中學高效課堂模式——“三步五環”為窗口,通過對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研究,對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實施進行了調查分析,總結了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和困難,探索了一條適合農村中學語文課堂改革的新途徑。通過探索農村中學高效語文課堂,不斷轉變和升華教學理念,提升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手段,完善師生評價體系,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形成互動語文課堂,建立新型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轉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發展農村教育。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分析農村中學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農村中學實施高效語文課堂的個案研究。本文研究了我校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并對高效課堂發展以來的教學效果、學生評價、教師感受和社會需求及建議進行了調查分析。探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和方法。總結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困惑和困難。
2、研究新型教學管理模式下農村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基本策略,探索高效課堂的基本類型和教學模式。
3、研究高效課堂語文教學方法對農村中學生創新意識、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影響。
(3)研究過程和方法
研究過程:
1、參與者:陜西省周至中學一年級的所有學生。
2、研究步驟(20xx年4月-20xx年12月)
(1)準備階段:(20xx、4-20xx、5)深入學習新課程改革理念,制定項目實施計劃。召集研究組成員會議,安排和實施項目實施細則。學習《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教育改革文件,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學習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和心理學理論,學習合作教育、創新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等現代教育專著。
(2)實施階段:(20xx、5-20xx、6)
一、(20xx、5-20xx、6)調查研究,明確要求。通過教學行為研究、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和走訪全縣其他學校等方法,分析了周至縣課堂教學現狀、社會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具體要求、學生學習現狀、現行教材和教學方法的弊端、農村中學教育資源等。
(20xx、9-20xx、10)設計案例,具體實施。根據第一階段調查,開展相關教育實踐活動,并在研究和實施過程中不斷反思、糾正和改進。
(20xx、11-20xx、12)總結規則并進一步實施。本文總結了該項目過去一年的發展,總結和探索了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并根據這些法律、制度和模式進行了進一步的嘗試和實踐。完成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初步探索及相關案例的查找和整理。
(3)總結階段:(20xx、11-20xx、12)收集研究數據,統計相關數據,分析綜合,撰寫項目報告。邀請上級領導和專家進行最終評估。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1
一、課題名稱:
《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研究》
二、課題性質:
課題是應用型研究課題
三、課題定義:
所謂開放式教學,指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努力提供一種情境,讓學生個人或小組積極討論、研究、發現,還學生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充分尊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相信每一位學生,鼓勵他們想干就干,想寫就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進行具體、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或組織引導學生互相幫助。它以發展為中心,以問題為紐帶,以訓練為主線,學生主動,教師主導,活動點撥,反饋矯正,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四、課題的提出:
開放對應于封閉,生成對應于預設。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的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現出相對的封閉性。傳統教學則過分強調預設和封,。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封閉導致僵化,只有開放,才能搞活,開放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
而多年來農村的小學數學教學大多屬于封閉式教學,機械地讓學生聽,一算一練缺少創新教育的環境。學生由此在數學的興趣培養、探究科學的能力培養及開發創造力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 ,如何尋求一種開放式課堂教學,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就成了廣大數學教學工作者深入探索、研究的課題。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數學教學要從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新課標這一理念是針對長期以來的封閉式教學而提出來的,其實質是要實行開放性教學,開式教學首先是教學觀念的開放,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基本內容,包括教學內容的開放、學習方式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教學情境的開放、教學評價的開放。
1、開放教學內容
數學教育是數學活動的教育,數學內容是數學活動的重要載體。要切實有效地進行開放性教學,就要在認真領會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編擬出具有較高思維價值的開放性教學內容。
2、開放學習方式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機械的聽講為主的, 我們開放式的學生學習方式體現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是師生、生生間多邊互動的活動,具有指導的互教、互學、互幫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具體又分為三個小環節:( 1 ) 試一試;( 2 ) 議一議; ( 3 ) 辯一辯。
3、開放教學過程
開放的教學過程是動態的教學過程。動態的教學過程是指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的發展、適時變化的,而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需求則成為調整教學過程的指揮棒。動態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內外互動的過程。
4、開放教學情境
在教學中要設置開放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新知背景中,積極思維,激起學生尋根問底的心理趨向,產生自發探索、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求知欲望。創設情境方式是多樣的,如:故事情境、操作情境、謎語情境、兒歌情境、比賽情境。總之,創設情境應有較強的指向性,應是學生較為熟悉的或能理解的生活實例或數學材料。
5、開放教學評價
我們在研究開放式教學評價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及個性的全面發展。同時評價方式應是多元的,又以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家校共評為主。在評價時,我們將考慮以下三點:(1)注意保護學生的探索心理;(2)重視對學生的信任;(3)養成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習慣。
課題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是從學生的終身發展角度出發而考慮的課題。此課題涵蓋面較大,又可以分解為五個子課題:《開放數學教學內容研究》、《開放數學學習方式研究》、《開放數學教學過程研究》、《開放數學教學情境研究》、《開放數學教學評價研究》。
由于該課題的研究范圍涉及學生學習、生活及學校、社會、家庭各個方面,既利于教師根據本校情況選擇子課題及小課題,又利于全組的合作研究。
六、國內外同課題的研究狀況:
對數學開放式教學研究,國內外各種媒體均有報道。其中遼寧、江西及我省牡丹江等地方深入較早,研究比較系統、扎實,效果顯著。其經驗及成果可操作性較強,對于我校此課題研究有一定借鑒作用。但我市范圍內對此課題研究不夠廣泛,作法不夠深入。所以對此課題研究對我校及至全市數學教學將是有益的舉措。
七、課題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教師積極學習教育理論,并將其所學的教育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中。通過課題研究,能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質。教師的教育行為方式是受思想支配,陳舊的教育理念嚴重影響教學工作。課題的研究與實驗,有利于促進教師觀念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它,教師看得更高,更遠,有更多時間學習現代理論,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同時對推動我校教學改革,實現素質教育跨越式發展教有著極大的影響。通過此課題的研究還將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幫助教師走進科研工作的陽光大道,對于提升教師群體素質和促進各校區域間的整體和諧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之,開放式教學研究中,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課堂教學應成為對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的成全。這是開放式教學的根本目的。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課題的研究以理論研討、實踐探究法為主,通過示范課、交流會等形成進行深化和推進。
九、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數學,是基礎工具學科,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技能。此課題的研究將提高師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將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其效果將立竿見影。對此研究,我們要求全員參加,認真確立子課題,由小至大,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力求實效。研究方法以實踐探究法為主,每學期進行一次階段總結,預計五年完成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2
課題名稱: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人文素養滲透研究
負責人:劉X 成員:劉X 所在單位:西安高新第X小學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在日益科技化、國際化的當今社會,要求人們對大量的信息能獨立判斷、有效篩選、整合使用,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高效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并成為一個具有創新意識全面發展的人。當前我們的學生人文素質現狀不容樂觀,人文素質教育亟待提高。表現在不少學生行為不文明,社會公德意識淡薄,不善處理人際關系,對民族歷史優秀文化、優良傳統了解甚少,遇事處理也不夠高效。簡而言之就是“對人不感激,對事不關心,對物不愛惜”。
相應的較科學的、完整的、穩定的人文素養、信息素養就成為現代信息技術使用的一種指導思想,能加速人對問題的處理速度,推進信息的高效傳播與創新使用。培養人文素養是教育的根本目標之一,在實際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不是任何一種專業訓練能夠完成的,它是各學科綜合教育的結果。信息技術雖然屬于科學技術性學科,但它與其它學科一樣對人文素養的培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課堂上適時滲透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就成了小學教育發展的一個必然選擇。為此,我們確定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人文素養滲透研究”這一課題,在實際的教學環境創設情境與問題,整合多學科信息,讓教育更多地成為一種學習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主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即讓學生體會為人之意義與態度,實踐做人之道,培養出完整、和諧的人。我們相信,信息技術所具備的多樣性、直觀性、交互性、超時空性等特點,必將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產生深遠的影響。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1、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指利用多媒體、網絡、電子白板等各種硬件設備及軟件工具與科學方法,對文圖聲像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之和。
2、人文素養:所謂人文素養,就是社會人所必需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關愛等有機統一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具體指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人的整體素質。
3、“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人文素養滲透研究”這一課堂教學實驗的涵義為:以現代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為主要主要場所,形成特別教學模式,通過有效地設計、自然的滲透人文知識,在現代化教學過程優化學習,以主動、互動、生動的課堂教學局面,讓學生學有所味,學有所得,同時并促進信息素養的形成,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學生。探索培養學生利用學過的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促進各學科的學習,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索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過程中減少或拒絕不良信息侵蝕學生心靈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有道德地使用網絡信息的`高尚情操及合理選擇及使用網絡中有助于自主學習的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探索學生在信息技術工具使用創新思維的形成。以特長為導向,興趣為依托,主動探索信息技術工具的奧秘。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方法
課題采用實驗法,案例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及比較與評價等方法開展研究。
(二)研究時間與步驟
1、準備階段:20xx.5——20xx.9
1)確定研究對象,搜集相關學習資料。
2)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
3)撰寫課題具體實施方案
4)進行實驗前檢測,做好實驗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完成試驗前對學生的問卷調查。
2、研究階段:20xx.9——20xx.2
1)按時上傳小課題研究資料,交流、討論、分享研究心得體會。
2)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課題研究,做好記錄,設計教學案例,撰寫教學反思。
3)按時參加小課題研究培訓學習,及時獲得專家引領、研究方法和理論支持。
4) 隨時發現和解決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適時調整研究方案。
5) 收集過程性研究資料并歸類整理,如教育敘事、學生學習感受、教師教學反思集、課例、課件、課題學習資料集等。
3、結題總結階段:20xx.3——20xx.4
撰寫實驗研究報告,展示實驗教師個人博客,交流、推廣實驗研究成果,邀請課題組專家顧問進行課題論證、驗收。進行現狀問卷調查與分析。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展示運用信息技術培養人文素養的成功案例
2、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照片資料
3、撰寫教師論文、教學反思、教學設計
4、課題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3
一、問題提出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費水平也隨之提高。那么我們中學生消費水平又是怎樣的呢?其實,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消費"這一概念還不是非常明確,從而導致不能合理消費、正確消費。
二、研究目的
通過調查了解同學們的消費狀況,并為同學們提出一些合理消費的建議。
三、研究意義
有利于增強同學們的`消費認知能力。
四、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上網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相關信息。
(二)問卷調查法:制定調查問卷并進行問卷調查。
(三)采訪法:對同學們進行采訪。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
邀請指導老師參加,首先對研究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根據成員的自身情況進行分工并制定一套良好的實施方案。同時小組成員自籌經費由組長保管。
(二)實施階段
每個成員根據自己的任務和方案進行實際操作。
1.圖書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相關信息。制定調查問卷,設置采訪問題,對問卷調查和記錄采訪做好準備;
2.到學校發放調查問卷;
3.負責采訪的同學深入學生進行采訪,根據設置的采訪問題對一部分同學進行實際采訪。捕捉真實信息并隨時記錄采訪的信息;
4.從小組成員處將填好的問卷和采訪途中記錄的信息資料進行初步整理;
5.把數據交由組長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和總結。
(三)總結階段
邀請指導老師參加,全組成員討論收集到的數據信息并得出結論,由組長負責將討論的結果撰寫成研究報告。
六、預期成果
完成調查報告和研究報告
七、條件分析
(一)主觀條件:全組成員對課題十分感興趣、十分積極,團結協作;
(二)客觀條件:成員家中有電腦方便查閱資料,實驗器材容易找到,實驗方案可行,老師十分配合我們。
(三)經費來源:本課題經費由小組成員自籌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4
題目:
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探討
一、課題研究背景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片面強調數學的嚴謹性、邏輯推理的形式化,忽視數學的創造性;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效果評價,只注重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習慣于單憑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能全面、綜合的反映學生的發展程度,它是典型的“應試教育”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極為不利。
面對21世紀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四種最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并認為學會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礎。競爭與合作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和必然趨勢,學會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與人競爭、與人相處更是新世紀人生存的需要。
我們一貫倡導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認差異,張揚個性,提高素質,這就勢必要丟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進行針對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分層教學模式。我們高二數學教學模式課題組對高中數學教學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進行了各種嘗試,目前已初步構建了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宗旨,以數學實驗教學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索——點評與小結。
分層教學是“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談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有三個前提: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學生之間,不僅有數學認知結構上的差異,也有在對新的數學知識進行同化或順應而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上能力的差異,還有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個性品質的差異,這些差異無一例外地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進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學習障礙(也即LD,英語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好數學。只要提供給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采取不同的對學生學習障礙的矯正策略,不同的學生都會有提高,或者說每個學生都可以建構起與自己能力相稱的新的數學認知結構,得到全新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達到知識與能力雙贏的結果;第三,從新的教學觀看,高中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創造適合不同學生發展的教學環境,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觀,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學生來適應教師所創設的單調的、唯一的教學環境。
二、立論依據
研究目標:在數學教學中,實施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它是“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增強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得;優化教育環境。
研究內容:前提條件:首先,從現狀看,我們高中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實際上存在兩個不同的層次:一個是基于學生達到會考水平的知識與能力層次要求,另一個是參加高考,進入大學進行深造的要求。兩者都不可偏廢。這就要求教師對會考和高考在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一方面是對會考說明的深刻領會,另一方面是對高考說明的認真研究,作為高二數學教師,尤其要研究兩個說明對學生要求上的差異。
其次,學生與各個層次的要求如何對號入座?我們對學生屬于哪一種層次所要求的.學生,應持有一種不帶有任何偏見的、動態的觀點。對于我們認為是屬于能參加高考進一步深造的第一層次的學生,任何時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對于大部份學生來說,是處在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之間的學生,實際上也只有少數學生。對第二層次學生的把握,是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所在。進行分層之前,我們有必要對學生存在的學習障礙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然后研究各個層次學生存在的問題,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經驗總結法、比較分析法
研究過程:
1、轉變教學理念,調整課程設置
2、調整教學內容,保證各有所得
3、變換輔導方式,培養自學能力
進行分層教學,并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創設多種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情感,使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諧地、理智地參與教學過程,這正是師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發揮教學整體效益的可靠保證。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新欲望,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品質。
關鍵問題: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經過自身努力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全體學生奮發向上的自信心,并對促進學生形成樂觀、頑強的心理品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差生的轉變和提高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稱贊,促進了學校、家長、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的形成,從而優化了教育環境。改變了只抓少數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得到了落實。
創新之處:我們利用多媒體電腦向學生展示科技發展史尤其是數學發展史,讓學生意識到重要的問題歷來都是推動數學科學前進最重要的力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善于提出問題并表現出非凡的“提問”才華的人,其發展前景將是非常樂觀的。
四、研究基礎
李園中學是一所嘉定區的普通高級中學,對于第二、三層次的學生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師,更有有耐心的去關心、理解這一類學生,而且必須有奉獻精神去對待一些有學習障礙的學生
1、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坐不住。
2、題時書寫經常忽視關鍵詞語或數據,論證時邏輯混亂。
3、做作業速度太慢,時間拖得太久。
4、不愿對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記憶。
5、不愛閱讀或閱讀理解能力差。
6、上課沒有記筆記的習慣,不愿進行思考,所提問題層次低。
以上均為我校存在學習障礙的表現。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以利于不同的學生克服自己的學習障礙為目標而采取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通過分層教學增強了教學工作的針對性,使學生各取所需,學有所得;融洽了師生關系,促進了良好學風和教風的形成與鞏固。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是思想素質較高,但對分層教學意義和作用認識的不足。分層教學的決策和具體實施還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現實、更具體、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現優生不優,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層教學的模式仍有可改進或優化的地方。
我們分層教學模式的改革仍在實驗和實踐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們在分層教學實踐中感到,學生的負擔減輕了,但教師的負擔加重了,怎樣把教師的負擔也減下來,還應當繼續探討,也是決策者們應當探討的課題。
設備:多媒體、計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階段:
第一階段:確定改革的指導思想,“立足會考,兼顧高考,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明確提出了“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合格的高中畢業生”的要求,并確定了“開齊基礎課,上滿提高課,落實活動課”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階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進行分層
第三階段:從高一開始對教學內容就進行分層次安排。在調整課程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變換了輔導方式。我們采取了“個別輔導,分類推進”的辦法。
第四階段:總結階段,為下次分層的實施,打下基礎,總結經驗。
最終完成時間:20xx年6月
最終成果形式:論文、研究報告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5
課題名稱:
“評語+等級”課后美術作業評價的實踐與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和享用價值。而評價,就是人類發現價值,揭示價值的一種根本方法”.在課程研究發展史上,第一次把課程評價納入課程開發過程并使之成為課程開發的核心環節之一的,是美國著名課程學家拉爾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把課程評價問題作為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問題之一,從而使課程評價研究成為新課程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自泰勒之后,課程評價領域從價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經歷了幾代嬗變與演化,每次嬗變和演化都直接體現了整個課程領域的變化;每一次的嬗變和演化也都體現了人類不斷擺脫盲目被動而走向自覺能動,同時間接地折射出了時代精神的發展軌跡。
近觀歷史文化,自20世紀后半葉起,世界文化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呈現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對主義的發展趨勢。世界各國藝術教育改革的焦點集中于一種具有開放、互動、多元特征的,能不斷擴展的藝術課程,而作為小學藝術教育的主干課程-美術與這一趨勢相對應,其研究方向也向這一方向聚焦。21世紀中國的藝術教育在繼承全世界藝術教育成就的同時,也必須保持本國藝術教育特色,同時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藝術教育新格局。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把課程評價觀的轉變作為一條重要樞紐,新課程更重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美術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美術教育評價也面臨新的挑戰,立足于素質教育的美術教育也更應重視對每位學生發展的可能性作出積極的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二、研究動因
要提高美術教學活動的質量,保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實,就離不開評價。評價不僅是個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手段,而且也是群體間交流的一種必要手段。無可否認,美術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雙邊的交流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準確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平,這種學習反饋形式-學業評價會促使教與學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從而完整地、準確地體現出美術教育思想。因此,如何進行作業評價成為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從評價標準看:美術作業的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在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往往采取當堂評價的方式,如學生、師生共評,教師點評等,作為美術教學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當堂評價美術作業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作業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識問題,更難以做到深入的恰當的分析,只能泛泛地點到為止。尤其是面對一些大班額的具體情況,僅憑有限的課堂上三五分鐘的作業評價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除了在課堂上的當堂評價外,在辦公室批改學生的美術作業,是大多數老師所采用的對學生美術作業評價的主要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屬于靜態的對于學生學習實踐結果的評價,由于離開了學生本人,多少帶有一些教師的主觀意識,因此在評價時,教師如何通過學生的作業來和學生進行客觀的平等的意識上的交流,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從評價結果上看,發現很多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個分數就算完了,至于那個分數是怎么打的?為什么那樣打,大多數老師都沒在等級分數之外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交待,更有甚者,對一些自認為不好的作業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當著學生的面。毫無疑問,這種行為更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人以這種缺乏溝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確指導的作業評價方式,是對學生勞動成果和學生本人的不尊重,是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相違背的。
三、課題界定
就當前情況看,提到“評價”,人們大都把它與“判斷” “價值”等概念聯系起來。本課題所提出的學生作業評價,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學生學習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但要想把握它的準確涵義,還要結合幾個具體問題,其中包括:學習計劃、活動以及結果,即評價內容的問題;學習主體及其心理,即評價對象的問題;關于價值或特點的問題,即將涉及評價的標準;關于評價的方法、途徑問題等等,而其中的具體問題既相互關聯又互相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提出了“評語+等級學業評價體系”這一概念。
鑒于美術教學跨年級段多,我們主張應該視具體的學習任務評價,與其他的學習評價模式相互補充。事實上也是對當前學生美術學習評價領域發展趨勢作一種全面的、整體的、合理的概括和總結,同時通過實踐與研究誕生新的評價模式和方法等評價元素。
(一)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這是美國認知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突出了多元化,認為人的智能結構由7種要素組成,不同組合使每人的智力結構各具特點,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2.教學論指出:評價是構成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布魯姆曾對評價做出過精辟的論述:A評價是一種獲得和處理用以確定學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論證方法。B評價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試更多種類的證據C評價用于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倡導把評價的過程與結果作為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源泉。
3.烏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有歸屬、尊重、實現自我的需要。兒童的這種認同感來自于各方面對他的評價。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最優秀,如果他們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失望、情緒不振。
(二)研究意義
綜上所述,對于本課題提出和建立,也是基于四種不同的需要:學生心理的需要、家長認識的需要、學校教學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它的現實意義具體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作業,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同時便于家長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術學習情況。
2. 課題實踐和研究過程,能促使我校美術教師在積極參與教改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教育、科研等各種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過程中,運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美術作業的實踐與研究,為教學決策提供科學、可操作性的依據。
四、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經查閱大量文獻等資料表明;教育界這對于“學業評價”“課程評價”等資料方面略有著述,但顯現出“大教育”的跡象,對于“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研究目前還未領略。因此,關于新課程中小學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與研究方面的課題及論文專著在國內尚屬冷門。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本課題具體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分別是:
(一)研究內容
1.構建多元化操行評語模式
操行評語是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本身是一種操作過程,當然不可能方法單一,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體系。評價的正確性與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多元化是密切相關的。隨著評語的改革與發展,評語的功能日漸突出。因此,在科學、正確的“指揮棒”的導向和推動下,對受教育者的評價不再是以往的學期末一段簡單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①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
所謂主觀評價也叫做自我評價。學生根據一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的學習、個性特長、與人交往等各方面進行主觀的評估,完成相應的評價任務。主觀評價應當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評價手段。學生的主觀自我評價是進行積極的自我反饋、自我鑒賞、自我總結、自我調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觀評價沒有外界壓力,是在高度自覺、積極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保護和激發被評價者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學生的主觀評價往往是比較深入、貼切的,但是自我評價往往受到評價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對評價的觀點、內容、標準和效果,有很強的主觀色彩,缺少客觀標準,如果主客觀差異比較大,就難免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因此,老師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基礎上應組織學生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小組評價或老師綜合評價,這樣就彌補了自我評價的局限,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既有自己的主觀認識,又有同學及老師的客觀評價。
②相對評價與標準評價
相對評價指在接受評價的一個群體中,按照一定的評價要求,將每個學生的情況與評價的要求相比較,來確定每個被評價學生所達到的水平,實現評價目的。這種評價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評估每一個學生達到的高度,并確定其在群體中的位置,同時使學生可以客觀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激發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此種評價方式可根據不同年級段,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但是,該評價是有相對性,有很大的“相比較而言”的弱點。
標準評價是一種相對絕對評價,它告訴學生明確的客觀標準,例如:“你是一位美術愛好者,美術成績優秀,懂得在美術作品中如何表現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標準評價使被評價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沒有達到某種標準,而并不清楚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
③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其特點在對學生學習的表象進行全面的深入細致的考察和分析,進而揭示一個學生的基本特點、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和學習效果。定性評價多用評語的形式表述,反映學生學習的質的既定性。好處是方法較簡捷,由評價者根據平時學習的直覺和理性分析予以評定,但它完全局限于評價者的教學經驗和洞察力,主觀性強,客觀依據不足。
定量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方法,主要運用統計學原理,考察學生的學習有個量的搜集和積累。雖然操作起來較復雜,但有具體的數據作基礎,作為分析、評價依據,就比較客觀,也比較科學。
④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
學生受教育的過程評價,指的是不單純依靠對學生結果的測定來進行評價,而是重視對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的進展情況進行觀察記錄,來評定每個學習時期或學習步驟本身的優缺點。如某位學生,剛開學一段時間學習很努力,且學習效果很好,但后期學習松懈,效果較差,這樣在評價時應體現他的這一學習的過程體現 結果評價主要依靠學生的最終的學習效果的測定成績,這個測定結果雖然很重要,但不能作為我們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因為我們要考察學生好的成績是怎么得來的,同時,也要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所獲得的結果如何。在實踐中,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為了提高評價質量,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是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各種情況,就必須建立科學、公正、多元的現代評價體系,我們必須用好評價這一杠桿,勇于探索,積極創新。如何就學生的受教育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的監控、解剖、收集和運用有關信息,對他們的`學習效能和質量作出準確判斷和評價,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深感任重而道遠,我愿在此課題不斷探索和研究。
2.評語具體化研究
①抓住時機,點撥思路
“等級+評語”的批改方式,不僅注意學生畫面效果,而且注意了學生的構思與想象,適時點撥,以幫助他們拓寬思路,發展智能。
②善用技巧、評點問題:當學生作業中出現構圖、色彩、創造等方面的問題時,宜用評語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析,找出不足之處并如何進行再創作,學生構圖不飽滿,主題不明確等問題時,他們自己往往很難發現。所以教師在點評時可采用:你看這樣畫是不是更好點,現在主題還不夠突出,你看該怎么辦?諸如此類的評語。
③啟發誘導。
學生對一個物體的理解往往是比較定性的。據此,我們也要用評語誘導他們去思考,去大膽創作。如:一只靴子,告訴小朋友們,他不僅僅只是穿在腳上的靴子,你可以把它往大的方向去想,把它想象成一棵樹樁,可以在上面畫一些茂盛的樹枝和葉子,也可把它想象成一個游泳池。天熱時有很多男男女女都過來游泳……除了這些,你還想到了什么,你還可用什么方法來作畫類似這樣的評語。不僅可促進學生的思路發展而且可誘導他們潛心于美術創作。
④充分利用激勵機制,激發學生情趣、學習習慣、學習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的發展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端正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情感是學生健康發展的根基,也是學生后繼學習的內在動力,積極開展這方面的評價,就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和主動性,小學生天性愛受表揚,老師幾句鼓勵的話語,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適時進行正面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⑤適時合理評價。
3.構建課后美術作業評價研究
本課題所建立體系主要是通過建立學生檔案袋來體現學生的作業成績,設置美術學習檔案袋,通過評價活動做好美術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的評估記錄,是美術教學過程性評價的重要有效手段:如果建立美術學習檔案袋,學生就能自然對照教學要求和教師各階段評價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找出自己的差距和成績,形成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我進步的能力,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習的質量,教師通過學生的美術學習檔案袋,了解學生對自己的表現活動所作的內在心理是定位和評判,便于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的個性,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可以說,美術學習檔案袋建立,促進了美術教學與評價更加緊密的結合,它全面展示了學生的學習二)預期目標
通過課題實踐和研究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習情感,形成自信,體驗成功,為學生在美術乃至其他學科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素養。
六、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和條件分析
任何一項課題的提出、試驗和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和相應的研究條件
1.成立課題組,明確分工和責任,形成課題研究脈絡,做到有組織、有保障。
2.建立課題組例會制度,總結前階段實驗工作;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提高。
3.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和課題研究檔案管理制度,詳細記錄整個研究過程,保證了課題實施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4.具有優越的學校研究環境,學校學習氛圍濃厚,具有特定優勢的學生群體,具有一支結構優勢的美術師資隊伍。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
準備階段(20xx年9月-12月)
1.組建課題小組,并形成課題研究脈絡,健全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
2.收集相干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理論學習,形成理論綜述。
3.制定其可行性方案。
4.提出課題申請,進行實驗前期調查、分析、撰寫《調查分析報告》。
實施階段(20xx年1月-20xx年2月)
《階段性研究報告》報告
《中期成果展》 主要展示教案、學生個案作品、以及教學和片斷案例
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①收集整理研究過程中的論文、報告、學生作品、教案、案例等資料。
②集結本課題實踐和研究的成果,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八、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小學美術教學的理論,更新教學觀念,尋找理論支撐,發揮理論指導作用。
2.問卷調查法:通過對一年級學生的調查,摸清我校高年級學生學習英語的基本情況、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
3.個案分析法:組建學習小組,定好組長,充分發揮學生小組長的作用,讓基礎好的學生帶動身邊的幾個學生共同進步。同時,對重點幫困學生個別配好學習對子,隨時記錄情況,進行個案分析。
4.經驗總結法:組織美術教師開展各種教研活動,及時分析總結。
九、研究對象
一年級段小朋友:
實驗班:一(5)、一(6)班
對照班:一(7)、一(8)班
十、課題組成員
黃雪君:總體設計規劃,理論研究和實踐評價,以一年級研究為主。
朱冬玲:理論研究、主要研究者,以一年級研究為主。
陳雪招:主要研究者,以一年級研究為主。
王宇凌:主要研究者,以一年級研究為主。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7-21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8-16
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6-03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合集)07-19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的格式06-24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優秀09-15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范文12-23
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11-16
高中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