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精選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1
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教科書第36至37頁例1、例2及“做一做”中的習題、練習八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2、培養學生勤于動手,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教具準備:米尺、學生用尺各一把,一分硬幣一枚,紙條若干條。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要來個“游園奪獎比賽”活動,比賽的規則是:只要你能正確地回答園中設置的題目,你就能獲得相應的獎品,最后再根據每組得獎的多少,評出三個優勝組。各組同學有沒有信心奪獎?
一、游“記憶園”(復習舊知識)
幻燈出示“記憶園”中的問題,并逐一顯示問題:
(1)我們已經學過( )和( )兩種長度單位?
(2)一米=( )厘米
(3)13厘米-7厘米=( )厘米
(4)比劃比劃1厘米大約有多長?
(5)用手勢表示出1米的大概長度。
(上述問題如果學生答對了,獎給小紅旗一面)
復習階段活動小結:(鼓勵獲獎同學,導入新課教學)
教師導語:以前,我們學過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較小物體的長度或較短距離應該用厘米作長度單位,如果要量更小物體的長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確,該用什么來作長度單位呢?請跟著老師走入“求知園”,去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
板書課題:毫米 的認識(留一定的手寫空間,留待后面在補上完整的課題)
二、游“求知園”,認識毫米
幻燈出示“求知園”認識毫米的有關問題(逐題顯示)
1、仔細觀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間還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學生舉手答,答對的同學獎“發現獎”牌一面)
2、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10個)
注意引導學生怎么數,數得快的同學獎“速度獎”牌一面。
告訴學生:1厘米中間每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3、1厘米=( )毫米(引導學生說出想的過程)
(學生舉手搶答,答對的同學獎“思考獎”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約有多長?(指名同學比給大家看,其他同學跟著比,比對的同學獎“發現獎”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長10毫米的紙條剪下來、量一分硬幣的厚度是( )毫米、量數學書的厚度是( )毫米。
6、說一說:回形針長( )毫米、鐵釘長( )毫米。
(答對5、6兩題的同學,分別獎“勤于動手獎”一面和“小星星”一顆)
活動小結:(照顧后進生,鞏固“毫米的認識”)
剛才,我們在“求知園”中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同學們在奪獎的過程中學到了新的知識,下面我們把機會讓給那些沒有得獎的同學,請他們來回答幾個問題(指名后進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約有多長?
(各組同學的得獎情況對比,表揚先進組,鼓勵后進組)。
三、繼續游“求知園”,學習分米。
導語:在“求知園”中,我們認識了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也有我們沒有認識的長度單位“分米”。老師只知道分米是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個長度單位,關于“分米”的其它知識,還要同學們在游完了“求知園”之后才知道,下面我們就一起去“奪獎識分米”(補充課題,使本節課的課題完整)。
幻燈出示“求知園”中有關認識分米的問題(逐一顯示):
1、量一根10厘米長的紙條,然后把它剪下來,看誰剪得快?
告訴學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數一數:在米尺上10厘米為1段地數,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幾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學生到黑板前數1米的硬紙條。
4、做一做:
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度大約是幾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紙條給大家看看。
三、活動總結:(強調知識重點,表揚先進小組)
這節課,我們通過“游園奪獎”活動,認識了長度單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動中同學們表現出色,下面我們進行評比。對獲獎小組及獲得獎品的同學進行鼓勵。
四、課堂作業:練習八第1、2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及操作、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建立分數概念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分數,能自己往下寫分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成功感。
教學重、難點:
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初步建立幾分之一分數的概念。
教學用具:
各類卡片圖,各類折紙。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T: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在奧運賽場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學校里老師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教育我們,你也想做一個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小法官和小老師嗎?(想!)那老師就來考考你們。
出示:小華、小麗兩個小朋友。
a:出示6個大蘋果,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要求學生說出平均分成兩份,學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分。)
c:出示兩個漢堡,又該怎樣來分?(齊分,學生上去分。)
(小結:我們都把它們進行了平均分板書。)
d:出示一個大餅,你能公平公正地來分一分嗎?你能用我們已經學過的數來表示嗎?
揭題:我們要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它叫做分數(板書)
(二)探究新知,不斷摸索:
1.認識。
T:剛才我們把一個大餅通過平均分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分數來表示,這個分數就是。那怎么來書寫呢?跟著老師一起寫(學生舉起手指一起寫),先寫──表示平均分,再寫2表示把大餅平均分成了2份,再寫1表示其中的一份,讀作二分之一(齊讀兩遍,并舉起手跟老師一起邊演示邊說:把大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師拿起分好的大餅:左邊這一份是整個大餅的,那右邊這一份呢?(齊說:)
同桌活動:從信封中拿出各種折紙,你能折一折這些圖形的嗎?(請學生交流,注意語言的表達。)
T:老師也忍不住想來折一折了(拿起一個正方形的折紙,隨便一折,將它剪下,舉起一塊說是。)(學生反對,強調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來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碰到過的例子?(學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個分數,把這個分數折出來,畫出來。
請學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紙,折出自己想出的一個分數,用畫陰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請畫得最快的幾個小朋友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寫上你所表示的分數。(教師選取部分,一起評價,并說說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學生語言的表達)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一口氣來說一說:
2.用手勢來判一判:
3.根據分數在圖中涂陰影,仔細觀察,比較一下這些分數的大小:
4.它是一個長方形,把它這樣對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塊上涂上顏色,你知道每種顏色是整體的幾分之一嗎?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今天,你收獲了多少,能一起來分享嗎?
2.課外,請你再去折一折,你還能折出多少分數來?
3.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3
教學內容:
課本第4至5頁例3和相應的“做一做”題;練習一4至6題。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知道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2、通過實際測量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教學重點:
使學生識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難點:
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準備:
一把米尺、1米長的小棍、一盤卷尺。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二、導入新課
教師請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
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板書課題:認識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認識米。
(1)認識1米的實際長度。
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把自己的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1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認識米與厘米的進率
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2、用米量。
(1)、教師出示一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一盤卷尺,用它可以量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或校長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指名兩個學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長度是幾米幾厘米。
四、鞏固練習
1、做課本練習一第4題第
1、3兩小題。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米的認識和用米去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還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業設計
1、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距離通常用( )作單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電線桿高8( ) (2)教室長8( ) (3)鋼筆長15( ) (4)小紅從家到學校要走100( ) (5)量籃球場的長度用( )作單位(6)一張課桌長1( )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能正確進行計算,掌握筆算方法。
2、培養學生遷移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1、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及計算的能力。
教學難點:
掌握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口算和筆算的算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口算卡。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1、口算。
53+6=
85-5=
67+9=
20+40+3000=
900-700+80= +60= 80-60+200=
100+400+50= 300-200=
2、口答。
(1)6個百和7個十組成的數是多少?
67個十組成的數是多少?
(2)540是由幾個百和幾個十組成的?
540是由多少個十組成的?
3、拆數游戲。
(1)把下列各數拆成整百和整十數。
72-6= 300+20 900-
360
480
520
790
210(2)把下列各數拆成整百和一百幾十的數。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的筆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問題。從題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2)列式計算:380+550
(3)探究算法。(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算法3:因為38個十加55個十等于93個十,所以380+550=930。師: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計算方法,很厲害,實際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計算之外,還有一種筆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簡便地計算出結果,我們一起來看看。師板書筆算豎式:
百
十個
3 8 0
+ 5 1 5 0
9 3 0在豎式計算加法時各數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滿十向前一位進一。提問:A、豎式中的十位為什么寫3呢?
B、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還要加上從十位進上來的1,所以是9)
注意:為了不遺漏加上滿十進上來的一,通常情況下會在相應的數位上標上一個小一點的“1”,如十位相加為13,十位上寫3,向百位進一,在百位上寫一個小一點的1,百位相加為8,再加上進上來的1,百位寫9。
2、幾百幾十減幾百幾十的筆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問題,從題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算法2:55個十減38個十等于17個十。
師:同樣的,這樣的問題除了口算外還可以列豎式進行計算。師板書筆算豎式:
百
十個
5 5 0
- 380
1 7 0師介紹,豎式計算減法,從個位減起,遇到不夠減的從上一位退一當十繼續減。如550-380,個位相減為0,十位不夠減,從百位上借1,則十位上多了10個十,加上原來的5個十,是15個十,減去8個十,十位上為7,同時百位上退1后剩下4,減3,為1。追問: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為了不遺漏從某數位上推掉的1,通常會在此數位上寫上一個退位點。
3、總結算法。
小結:用豎式計算加法時,需要注意相同數位必須對齊,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算到這位時,不要忘了加上進上來的“1”。豎式計算減法時,從個位減起,哪一位上不夠減,就向上一位借一當十,合起來再減。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三”第1題。請學生板演,然后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三”第2題。
(1)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2)教師指名回答,說說怎么想的。
3、完成“練習三”第3題。
小組內以開火車的方式說答案,看誰說的又快又準。
4、完成“練習三”第4題。先說說解題思路,然后指名回答。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收獲了哪些知識?在筆算加減法時需要注意什么?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5
教學內容:
課本1頁至第3頁例
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題;練習一中的第1至第3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及估測意識。
4、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初步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知道1厘米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學生尺量物體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教具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短兩枝不同的鉛筆、寬1厘米白紙條若干條、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出示兩枝長短明顯不同的鉛筆,然后提問:這兩枝鉛筆哪枝長些?哪枝短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物體有長有短。
教師再提問:誰能說一說我們的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
讓學生用帶來的學具分組進行操作,教師巡視。
通過以上討論,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由于測量工具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課題,指出:今天我們來學習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量米”做單位。
二、新授
1、教學例1 (1)認識米尺。
教師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用來量物體長度的尺子。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尺子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察,匯報。教師介紹0刻度線
尺子的左端從0刻度開始表示起點(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2教學例2
(1)教師在黑板上貼出一張紙條,估計一下大約有多長?想知道它的長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師拿出放大的米尺,講講如何量紙條的長度。
三、練習
1、讓學生量一量課前準備好的紙條,并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量的。
2、完成課本練習一第1至3題。
3、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有對準0刻度的。
(2)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刻0刻度線,怎么辦?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學會了什么本領?先讓個別學生說,然后教師再小結。
五、作業設計:
1、填空
(1)量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 )作單位。
(2)圖釘的長大約是( )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鉛筆長( )厘米。
(2)數學課本長( )厘米。
(3)你的筆盒長( )厘米。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
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說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
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并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6題。
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分別測量在跑步或跳繩后,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次數的變化情況。
5、完成“練習一”第8題。
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借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6、完成“練習一”第9題。
指名說說題意。學生獨立列式,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補充題目。
1、1分=秒
4時=分
9分○9秒
36分○2時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時
10分○1時
2、電影《神奇的宇宙》從2:05開始,到2:50結束,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三、全課總結
你現在回算經過的時間嗎?計算經過的時間應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業
“練習一”的第
10、11題教學反思:
本節練習課,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善于表達的能力。學生在傾聽與表達中,可以學到的時間計算方法,體驗到將數學知識應用與生活的快樂。
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梳理知識點一級具體的題目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本單元所學的口算、筆算的方法,能夠正確、熟練地計算。
2、通過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估算的方法和意義,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估算策略。
3、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熟練地計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教學難點:
能夠進行合理的估算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1)提問:怎么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
小結:兩位數加兩位數,可以把其中一個加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然后與另一個加數依次相加,這樣口算更加快捷。
(2)提問:怎么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小結:兩位數減兩位數,可以把減數拆成整十數和一位數,然后從被減數中依次減去,這樣口算比較便捷。
2、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
提問: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結:列豎式時,數位對齊,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從個位加(減)起,哪一位上滿十向前進一(哪一位上不夠減向前一位退一當十),主要不要漏加進來的一(不要漏減走的一)。
3、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1)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可以用兩位數的加減法進行口算。如650+340其實就是65個十減34個十,等于31個十。
(2)方式雖然不同,一個口算,一個筆算,但是運算的算理一樣,都是滿十進一,退一當十。 ……
(給學生自由發言,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二、基本練習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說說口算思路。提問:口算時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錯?
2、計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分組活動,看哪一組最快最準做完?然后各組委派一人匯報結果。可以選擇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選擇列豎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頁第2題課件,組織學生讀題,從中獲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計算?
(2)學生交流后板書:632-441.
(3)提問:這個和我們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樣?如何進行估算呢?
(4)學生討論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約是600,441大約是400,600-400=200,大約多200個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約多180個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種,只要學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給予肯定。并比較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種更合理。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四”的第1題。
兩人一組,輪流出題計算,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快又準,互相之間評一評。
2、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比較每一題的大小。此題不能直接進行比較,需先進行加、減法的計算,得出結果后才能把左右兩邊進行比較。
3、完成“練習四”的第3題。
仔細觀察圖文,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需的條件,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地進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并解答。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梳理了哪些知識?本單元的知識中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學生發言,教師點評,解疑答惑。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 篇8
一、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樹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二、教材分析
這是學生在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方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教材創設“植樹”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與過去教材相比,新教材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在活動中探索新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準許學生用喜歡或容易接受的方法進行計算,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三、學生狀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愛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學形式,喜歡體驗各種活動,不僅可以動手操作也可以和全體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使學生很有成就感,樂于探索,積極求知。能夠用喜歡的方法學習和計算。
四、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同學們,你們哪位同學植過樹?誰知道植樹需要哪幾個步驟?笑笑他們班正在植樹,我們到現場去看看,檢驗一下你們說的對不對。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引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
2、出示主題圖
觀察圖后和同桌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明確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組有幾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每組三人,可以分多少組?”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自己觀察,從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組交流。
學生列出算式36÷3,并嘗試計算。讓學生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列出算式的含義,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小組交流討論,體驗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樂。)
2、全班交流小組選代表發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組。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1、因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為12+12+12=36,所以36÷3=12……
對于學生的計算方法,只要正確,教師都要進行表揚和鼓勵,準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設計意圖:全班交流體會算法的多樣化,使學生可以選擇合適的方法計算,感受集體的智慧。)
4、拓展練習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學生獨立計算,反饋計算結果。
師:這些算式有哪些規律,說說你有哪些發現。
只要學生說的合理都要給予肯定。
學生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學生代表,學生列出算式48÷4=12并說說計算過程。
五、教學反思
在具體情境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探索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學生通過獨立觀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體驗算法多樣化,經歷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在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懂得欣賞別人,能夠取長補短。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相關文章:
小學趣味數學教學課件04-01
數學教學課件03-31
優秀教學課件教案小學數學03-19
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課件04-02
數學教學課件模板04-02
初中數學教學課件03-29
幼兒數學教學課件03-30
初中數學的教學課件04-01
優秀數學教學課件03-30
小學數學課件《對稱》教學反思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