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通用10篇)
生物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 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過程與方法:
能借助顯微鏡這種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放大鏡、顯微鏡、水樣、玻片、抹布等、觀察水樣
2、技能準備:課前簡單培訓制作玻片標本的注意點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孩子觀察教師準備的水樣
(1)孩子觀察水樣
(2)孩子匯報:觀察燒杯里的水,你觀察到水里有什么?這些結果你是用什么觀察到的?
(3)討論: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東西?
(4)談話:怎么才能知道這杯水里有沒有我們剛才說的細菌等這些東西?
(引導孩子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借助工具——顯微鏡)
二、引導孩子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組領取)
(1)談話: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2)教師講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強調
①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②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 ③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④輕拿輕放。
三、組織孩子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導觀察教師準備好的水樣標本
①談話:顯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②孩子分組觀察。(在孩子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視)
③匯報交流:你觀察到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匯報時孩子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并用孩子用語言進行描述)
(2)認識生活周圍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組制作小組采集水樣觀察玻片
②自主觀察
③匯報交流:說說自己小組采集的水樣中有什么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于動物也不屬于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4)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四、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1)孩子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現的嗎?
②孩子閱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問: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體展示在各種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水滴里的微生物》是一堂鮮明的科學探究課。科學學習要以孩子的探究為核心,這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孩子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設計科學探究活動中,要果斷單刀直入地設計問題,直奔主題,就可能保證把握探究教學的'重點環節,為重點環節的探究活動留出大塊時間,自然會收到明顯的效果。
這節課,我設計了一個主要的探究實驗活動——通過顯微鏡來觀察平時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讓孩子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探究。這個探究活動緊緊圍繞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來設計,讓孩子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地搞科學,體驗到探究科學的樂趣。在快樂的探究學習中,孩子自己知道了在平時常見的水中還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的微生物。
這堂課我注重讓孩子通過“動手做”的方式來指導孩子學習科學和理解科學,并從課題研究目的出發,提升了孩子的科學探究能力。新課程倡導孩子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并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在這里我只告訴孩子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又以實驗記錄的形式告訴孩子基本的實驗步驟和操作要點,實驗過程由孩子自己控制完成。孩子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得到很好的發揮。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 2
一、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4.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5.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掛圖。
2.相關的實驗準備。
3.制作小腸壁結構折疊模型。
4.課時分配 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人新課
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設問引起學生疑惑,激發學習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
1.消化系統的組成
1.1觀看畫面、回答問題。
通過思考并結合自己的體驗,回答口腔內與消化有關的結構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統組成的課件、提問讓學生體會進食時牙齒、舌、的作用。
三、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2.1細嚼饅頭,說說自己嘗出了什么味道?思考為什么會嘗出甜味?
讓學生咀嚼饅頭,然后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2.2提出問題
根據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計劃。交流探究計劃,實施探究計劃。
媒體演示課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參考方案。
2.3制定并實施計劃
2.4小組交流探究過程、結果和結論并進行分析。
教師巡回指導、答疑。
提出改進意見。
2.5表達交流、
2.6得出結論
全班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結論。
鼓勵、肯定學生的回答并作補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過程
3.1仔細觀看,為完成“西瓜子歷險記”做準備。
思考、回答問題。
3.2設問:胃病和肝炎對消化的.影響及其防治。
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問題。通過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腸是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課本P33的“演示實驗”,提問: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設計表格,歸納總結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3.4插入課本P35第1、2題和p34技能訓練。
展示自己設計的表格,并相互評價。
五、營養物質的吸收
閱讀資料,比較大腸、小腸結構的特點,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
引導學生分析課本P33的“資料分析”,比較大腸、小腸的結構有何異同。
4.1小腸的特點
家畜小腸的內部結構
用放大鏡觀察,加深理解小腸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觀察小腸內表面的皺襞及絨毛,理解它們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腸內表面皺襞的模型。
指導學生觀察豬小腸的結構特點。
六、小結、課后練習
4.1小結: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4.2布置課本P35練習第3題。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 3
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情感價值觀目標:
用于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質疑和補充,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學習重點: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學習難點:
植物的營養、呼吸、排除廢物。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課前準備:
1.生物視頻資料。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智能機器人做操、跳舞、與人交流,學生觀看、思考。教師提問:智能機器人是不是生物?學生回答:不是。教師提問: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講授新課
1.體驗并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觀察
教師講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們首先要對生物進行觀察。教師提問:你認為什么是觀察?
學生總結:
①應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②觀察應遵循由整體到局部、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等原則;
③觀察越細致越接近真實;
④合作交流能綜合各種信息,更快的獲知真相。
讓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師提問:這段描寫中魯迅先生觀察到了多少種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樣才能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事物呢?閱讀后回答,學生總結出科學的觀察應該是:
①有明確的`目的;
②觀察使要細致、全面、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③對長時期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④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過渡:學習了如何記性科學的觀察你,下面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2.什么是生物
觀察比較多媒體課件中提供圖片(鴨子、鉛筆、汽車、仙人掌),找出它們的不同之處。分組活動,小組長做記錄。小組長陳述本組的發現。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 4
一、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本節課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啟發誘導為前提,充分利用知識間的聯系,快速掌握新知識,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能力。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通過創設的問題情境,逐步化解難點,突破重點,從而使學生由理解記憶代替了死記硬背。
二、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知識的前后聯系
本節課的內容是蘇科版生物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一節《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第四課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在掌握“血管”、“心臟”和“血液”的有關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血液循環的過程和血液循環對人體內物質運輸的重要作用。血液循環這部分與后面的知識點(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也有密切的聯系,本節課的內容在十四章節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也是本章的'重要內容。
教學重點 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以及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教學難點 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三、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
(1)了解血液循環的概念
(2)理解血液在循環中的變化
(3)掌握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基本途徑
2、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血液循環的血液成分變化,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血液循環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
(3)通過探究血液循環的小活動和觀察血液循環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動手意識和合作精神。
四、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的選擇
根據教材分析和教學目標,在授課過程中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小組討論的方法組織教學。
血液循環是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依據實際條件,選用電腦課件,將這一過程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不僅便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更有利于在靜止與動態之間建立思維通道,發展認知能力。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1.改變教學模式,能為更多學生創造參與的機會 每個學生在其自身發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著差別,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必須考慮到他們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發展程度,使教學內容和形式多樣化,從而滿足木同學生的需要。 本節教學中,針對不同的難易程度,分別采取了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形式,以小組為操作對象,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留下主動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2.變個體學習為合作學習,學會分享,學會尊重
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學生成為課堂主角的同時,不但獲得了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更體會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其他同學和教師的幫助,學會勇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并尊重別人的意見,正確對待分歧,客觀看待合作與競爭。
3、媒體應用的思考
選擇的媒體和教學內容要統一。在制作CAI課件,要和課本內容所表達的意思一致,不能牽強附會。直觀媒體是教學的客體,學生才是主體。選擇時不能脫離教材單純追求表面效果和課堂氣氛。 選擇的媒體應符合最優原則。備課時綜合考慮哪種媒體最利于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提高素質,在幾中媒體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時,這時應選用最有效的媒體。
4、教學過程中的不足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不足的地方是小魚尾鰭血液流動的觀察,錄像一是不太清楚,二是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像是倒像,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我在這里只能側重血液在血管里流動的方向不一樣。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 5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七年級生物第一單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一節。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續和發展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條件,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而且迄今為止,生物圈仍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惟一家園。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有的影響還具有破壞性甚至毀滅性,所以保護和改善環境是人類的迫切愿望,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圈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和行為準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地球上每一個人都有一份責任。
二.學生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雖然沒有學過生物學知識,但他們從小學的《自然》及生活中的電視節目中已了解了許多生物學的知識。他們能說出許多生物的名稱、知道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沒有構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環境”的整體體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七年級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的'規律要求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他們的激情。他們不喜歡枯燥的說教,但樂于觀察、分析圖片,參與游戲,進行角色扮演,喜歡講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等以表現他們的活力,針對此,教師可為他們提供一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空間,更能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
三.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以活動教學方式為主,通過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力求在整個教學中體現出“三維”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生物圈,這個家庭中的一員,應該積極、主動認識并保護這個家;
2.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發表的見解。
(二)能力
1. 使學生初步具有搜集、處理圖文資料,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2. 會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 培養學生合作討論問題,提高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知識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2. 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3. 嘗試搜集和分析資料;
4. 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五.教學過程
(一)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聯系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課題。
老師和學生親切談話,讓學生說說每天從醒來睜開眼睛到現在坐在這里聽老師講課,都經歷了哪些事,看到了哪些生物和哪些生物有接觸,并讓學生說說這些生物生活的“家”的情況,然后引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的家“生物圈”。
(二)學生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做游戲、觀察分析圖片、親身體驗等實踐活動,學習新知。
1.生物圈的范圍
請同學通過討論,說說地球上都有哪些地方有生物的生活,再讓學生結合課本自己說出生物圈的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問題拓展:水圈、大氣圈和巖石圈是截然分開的嗎?
問題轉承: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地球上其他地方沒有呢?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1)承開始上課話題,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一個學生扮演一種生物),介紹這些生物生活的“家”的情況,并告訴同學這個“家”給他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哪些條件。
(2)學生觀察書上六幅圖片資料,分析討論以下問題:
討論題:①向日葵生長需要什么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么異同?
③為什么干旱會使糧食嚴重減產?
(3)做游戲:在地上畫兩個大小一樣的圈,請男生和女生分別站在這個圈內(腳不能站到圈外),圈內所站人數多而且所站時間長的組獲勝。
(4)親身體驗:這里有盆花,來體驗做園丁的感覺養花。
總結:動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是一樣的,它們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也正是由于地球上只有生物圈上才為所有生物的生活提供了這些基本條件,所以生物圈中有生物,而地球上其他地方沒有。
(三)通過角色扮演、聯系實際,拓展新知,鞏固學生對所新知的理解并拓展學生思維。
1.問題拓展: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人類面正面臨著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不足和能源短缺等危機問題,我們能不能再尋找一個類似生物圈的地方來緩解這些危機呢?我們是否可以到別的星球上尋找呢?
學生提供他們在課前收集的其他星球的一些資料,請幾個同學分別扮演我們襄樊籍的航天飛行員聶海勝和其他星球。假定聶海勝現在想去這些星球旅行,請其他星球向地球人介紹他們星球的條件,然后讓聶海勝來決定他的去否。
2.讀一篇報道《白河怎么成了“吃人”河,十年奪走近百村民性命》。讓同學談感受。
3.讓學生談談自己作為襄樊的小主人能為襄樊的環保做些什么貢獻。
六.教學反思
略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 6
學習內容: 血液。
學習目標 :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3、通過對人血的永久涂片的觀察,進一步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技能。
4、通過對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學習及對化驗單的解讀,充分認識生命的物質性及生物與自然的統一性,增強熱愛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難點:血液成分和主要功能的教學。
教學資源的利用:
血液化驗單,血液分層演示裝置
導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加有抗凝劑的血液離心或靜置一段時間后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那么,共分幾層?
二、呈現目標、任務導學:
(一)呈現目標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二)合作學習
自學P60有關內容,歸納結果
(三)交流展示、反饋矯正
(四)互動探究
用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教參“人血涂片的制作”并作適當講解,指導學生制作人血涂片并進行觀察。 1、紅細胞有什么特點和功能?
2、血液被稱為是流動的組織,血液為什么不是器官?
(1)(通過媒體展示或引導學生通過語言表述)器官、組織概念,再次明確先前所學的器官、組織的概念:器官—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的結構;組織—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許多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細胞群。
(2)(通過多媒體展示或語言表述)進行比較,由于血液只是由血漿和三種血細胞組成,從而讓學生明確:血液只能屬于組織的概念范疇。
(3)引導學生回顧人體四大類基本組織及各組織的功能
(4)血液不停地循環流動,輸送氧和營養物質到組織細胞中,具有營養的功能;白細胞能吞噬病菌,血小板能止血和加速凝血,它們對人體起著防御和保護的作用,因此血液具有保護的功能,這些都與結締組織的功能相吻合。從而得出,血液屬于結締組織,是流動的組織。
(五)總結梳理
歸納三種血細胞的形態和功能。
三、強化訓練、當堂達標
1、在顯微鏡下觀察血涂片時,看到的數量最多的細胞是( )
A、上皮細胞 B、紅細胞 C、白細胞 D、血小板 2、血紅蛋白的主要特性是( ) A、容易和氧結合,不易分離 B、容易和氧結合,也易分離
C、容易和一氧化碳結合,也易分離
D、在氧濃度高時易和氧結合,在氧濃度低時易和氧分離
3、病菌侵入人體后,能吞噬病菌,對人體起到防御和保護功能的是( ) A、血紅蛋白 B、血小板 C、白細胞 D、紅細胞
四、設計問題、布置預習
1、完成63頁第1——4題。
2、預習下一節。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 7
學習內容:
學習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學習目標:
1、說出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較得出人與類人猿的本質區別。
2、根據圖片、資料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3、在討論交流中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概述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難點:
1、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2、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教學資源的利用:
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象片;實物投影儀等。
導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
通過《七上》的學習我們認識到地球是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園。在這大家圓中作為“物種的人”是怎么來的?作為“個體的人又是怎樣來的?先請同學們各抒己見。引言、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
二、呈現目標、任務導學
(一)呈現目標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二)合作求解
1、人類的起源
關于人類的起源概括起來有兩種觀點?
現在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觀點是:進化論。
請小組交流課前找到的信息資料
投影展示四種現代類人猿,請同學指圖說出與人類的相似處、根本區別(教師適時補充更正) 根據比較得出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近的親源關系,研究初步表明:人和現代類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錄象、投影)森林古猿及其生活
2、人類的進化
投影展示課本中的“資料分析”展開討論;實物投影展示化石圖片,指導觀察;展示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
有專長的.同學講;看資料分析討論,得出初步結論。
觀察早期古人類化石圖片,發現并提出問題,根據提示分析“露西”、“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并進行交流。
3、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
小組討論:
1、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
2、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他們。
小組討論:
3、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
4、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他們。
(三)互動探究
分組游戲(依據練習題第3題)。
三、強化訓練、當堂達標
完成6頁練習。
四、設計問題、布置預習
1、分組進行6頁的技能訓練。
1、預習下一節。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 8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能舉例說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方面
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勇于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質疑和補充,積極參加討論活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生物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
受學生知識基礎所限,“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等內容是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展示圖片,根據同學們對生物的認識,說出那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引出課題。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充分質疑,分析討論
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引導學生根據多媒體提供的圖片,小組討論有哪些共同特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選出記錄員、發言人,將討論結果寫在紙上。待各組完成后,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看哪組正確率高,既激發了學生地學習興趣,有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自主學習和合作的能力。
教師可以提示:
1、人為什么要吃飯?動物都要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
2、人為什么要出汗?動物也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除廢物的?
3、手不小心抓到熱饅頭,會怎么樣?鹿群發現獅子會有什么反應?為什么?植物對刺激也有反應嗎?怎樣證明?
4、你上幼兒園的衣服現在還能穿嗎?為什么?
5、小狗和狗媽媽很像,但花紋卻不完全相同?說明了什么?
6、生物還有哪些特征?
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各抒己見,逐漸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師生共同評價、補充,糾正錯誤觀點,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講解1】月季能夠從小長大,到一定時候就能繁殖下一代。
【講解2】落葉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植物通過落葉、呼氣排出廢物。
【講解3】植物需要水分和無機鹽,還有需要有機物,所需的有機物由自身制造。
【講解4】綠色的汁液是從植物細胞里流出來的。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三)課堂小結:
通過觀察和比較,我們以月季為代表,找到了生物和非生物的一些不同點,也認識了生物的基本特征,請學生歸納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從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向學生提問:圖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我引導學生分析,學生會在我的引導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在于是否具有生命,是否具有生物的特征。在觀察圖片之后我讓學生討論生物的基本特征,然后我與學生一起對照課本上的描述比較學生歸納的特征,并引導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在與學生一起討論時,我還讓學生據了很多生活中的實例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這節課我感覺是比較成功的,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對知識的學習也非常成功,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教學目的,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使學生體會到生物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學生的各項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別是通過小組有組織的討論,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得到加強。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已成為新的課程理念。在課堂上,巧妙地設置情景和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究,在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培養和鍛煉。
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了培養。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養。而且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可以使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大家取長補短,共同進步。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本節課的存在問題:在講課過程中將課上常見考題加入。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多的讓學生進行總結。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選擇一些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進行討論、探究,使學生感到真切、自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 9
知識目標
1、動物的社會行為的概念。
2、社會行為的特征。
能力目標
1、認識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理解分工合作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
2、研究并闡明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義,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積極了解并且掌握動物的社會行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護動物。
2、通過本節的學習,認同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培養互助友愛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1、動物社會行為的概念。
2、社會行為的特征。
難點
動物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動物種類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獨居的,也有營群居生活的,請同學們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你們知道有哪些動物是營群體生活的嗎?
2、這些群居動物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關資料,整理成體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組做得更多更好。
(師生互動)
學生分析,老師板書
1、這些動物不是獨居的,是很多動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們不是同種的許多個體簡單的聚集。
3、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
5、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
總結以上內容,課件展示(內容如下):
1、社會行為:動物營群體生活,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
2、社會行為的特征
(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
(3)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制度。
(根據社會行為的特征,分別舉一些事例加以說明
播放課前準備的《動物世界》剪輯錄像
1、白蟻群體成員的分工
2、一群阿爾卑斯狒狒的群體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雞(有一只漂亮健壯的大公雞)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頭羊)
非常好。通過對以上事例的分析,使同學們對社會行為的概念和特征更加理解,同時也培養了你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表揚并激勵發言的同學,同時指出營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成員,少則幾十只,多則幾千至幾萬只,它們的分工合作需要隨時交流信息,俗話說:人有人言,獸有獸語。動物的.語言是很豐富的。包括動物的活動、聲音和氣味等。分組討論一些群體動物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依序無重復地列舉出來,可以把電視、網絡、課外資料的新信息告訴大家,共同交流分享。
(師生互動)
學生舉例,老師整理,及時激勵表揚并補充。
教師:同學們查找的資料太好了,還有沒有補充的同學?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自然界150多萬種動物就是靠形形色色的不同語言來交流傳遞信息,維持著種族的生存和延續,如果我們人類能掌握動物的語言,對于我們保護和利用有益動物,防治和消滅有害動物是很有幫助的。
(師生互動)
先由學生主動舉手總結本節內容,后由全體學生閉上眼睛過“電影”,最后抽查一人代表小組作本節小結。
肯定學生的總結,動物與人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人類與動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們不應該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隨意滅殺某種動物;人類應更好地處理好與動物的關系尊重動物的各種行為,因為這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利用動物的行為、語言為人類服務從而使人與動物的關系朝著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課堂小結]
本節課通過同學們查資料、舉例,我們知道了許多營社會行為的動物,通過觀察、分析營群體生活動物的特點,歸納總結出了社會行為的概念和特征;采用分析、討論、歸納觀察法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培養了大家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拓展了大家的思維空間。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 10
課題: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了解校園或周邊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點,知道生物對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并能影響環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過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熱愛周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園或周邊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點。
組織好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活動是本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
(1)從周邊或校園的生物引入調查;
(2)舉例說明調查的基本方法;
(3)分組,教師指導制定調查計劃;
(4)實施計劃,教師組織指導;
(5)匯報、總結、交流、評議。
2.教學過程
(l)聯系實際,引入課題。
本章的教學課題可以從周邊和校園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共鳴:①你知道我們北京市的市樹和市花嗎?②我們的校園中有多少種生物?這些生物開花結果嗎?它們的花期是幾月?
(2)關于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意義:
①利用錄像或投影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進行科學調查的資料,利用投影向學生演示調查活動的范例,從而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調查,調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驟。
②講解學生記錄的方法,強調在活動的過程中如實做好記錄的重要性。
如向學生講清在調查前要制定好調查記錄表,隨時記錄下觀察的內容。如生物的種類、數量、生活環境、用途等。在活動中要盡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數據和資料,以便調查結束后對調查結果進行準確的分析并把調查內容撰寫成調查報告。
③向學生強調調查的意義,切忌將調查作為游玩。
教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把活動作為對自己的挑戰去發揮自己最大潛能的機會,從而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
(3)分組,制定調查計劃,為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①建議將班內同學按自愿結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組(5~6人一組)。由組長專門負責,制定調查計劃。
②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公園、小花園、生活小區或街道等地去調查。也可以在校園內進行調查。最好選擇一條動、植物種類多且有不同生活環境的路線。
③調查的內容力求多樣化。
班內的不同小組可以調查不同的內容,各有側重點。如可以調查園藝花卉生物、蔬菜糧食作物,也可以調在城市的行道樹種類等。
(4)實施計劃。在課余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①認識調查地段的生物的種類、數量、生活環境、用途等。
②確定的調查路線邊走邊觀察并及時記錄下來:身邊有哪些生物?它們生活在什么環境中?與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動物?樹上有鳥巢嗎?有病蟲害嗎?花叢中有蜜蜂、蝴蝶飛舞嗎?
要注意觀察生物的分層現象,不僅觀察高大的喬木、灌木,還要注意觀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僅觀察高大的生物類群,還要觀察一些微小的生物類群,如陰濕樹干上的菌類、生活在水中的藻類等。
③教育學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愛護公共場所的花草樹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愛護身邊的珍稀生物。
④調查限定在幾天之內完成。如對生物特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設立小專題,作進一步的調查。
(5)分析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把調查記錄歸納管理,通過查閱資料、訪問等形式對調查的內容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
(6)總結、交流、匯報。調查結束后可以與本班的板報小組合作,布置展覽,將各小組的調查報告、收集來的圖片資料等篩選展出,作班內交流。
板書設計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一、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意義。
二、分組,制定調查計劃。
【七年級生物免費課件】相關文章:
小學作文免費課件02-03
滕王閣序免費課件05-15
蘇教版七年級生物課件03-08
幼兒園免費課件(精選11篇)07-14
竇娥冤免費課件(通用11篇)07-13
生物教學計劃課件05-16
人教版七年級生物課件(通用10篇)07-13
北師版七年級生物課件(通用9篇)06-18
小學生物理科普課件04-20
生物教學計劃課件(通用13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