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課件
化學是高一學生必須的科目之一。小編整理的蘇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課件,歡迎大家來查閱這篇文章。
蘇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課件1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目前,全面實施的新課程,其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學生“會學”,而不是簡單的 “學會”。學生如果掌握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起來就會得心應手,觸類旁通,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使學生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并能自主學習,掌握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是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提出的要求。基于上述理論依據,設計了高中化學必修1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第四節《氨、硫酸、硝酸)》(第1課時〈氨氣〉)的教學程序。
二、教學背景分析
1.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課所授內容包括:氨氣的合成、氨氣的物理性質、氨氣的化學性質、氨氣的實驗室制法等。教材內容編寫的順序就是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本程序。
本節課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氨氣的物理性質、氨氣的化學性質和實驗室制法。
難點:NH4+的檢驗和氨氣的實驗室制法。
2.學生情況分析
知識能力背景分析:學生在本章學習過程中已經認識了硅及其化合物、氯氣、氮和硫的氧化物等內容。已經基本把握了學習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基本程序。為學習本節的氨氣、硫酸和硝酸的知識奠定了方法層面上的基礎。
心理背景分析:學生通過初中化學的學習和一些生活常識,對氨氣和銨鹽略有了解,對其性質的深入學習具備良好的心理準備。
3.教學方式
本著“重視基礎,更重方法”的原則,本節采用實驗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基本思路如下:
高中化學必修1第四章第四節《氯氣》教學設計
4.技術準備與說明
(1)硬件要求:教師用電腦一臺,配備投影機。
(2)軟件要求:Microsoft PowerPoint,視頻播放器等。
三、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氨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了解氨的用途和實驗室制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氨的性質的實驗教學,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讓學生體驗科學知識獲得和形成的過程與方法,體會成功的獲得知識的樂趣。
四、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1.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詳案(詳見教案和學案)
2.教學過程說明
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采用實驗探究和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模式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1)課的引入設計,激發學生興趣,并使學生領會“科技就是生產力的”觀念
本節課首先講解哈伯合成氨的故事:20世紀初人類因糧食產量低下而面臨挨餓困境,哈伯歷時數年合成氨氣,獲得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哈伯也因研究化學武器而被人唾棄。
故事的講解,旨在使學生領悟“科技就使生產力”的真理,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的道理。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2)“氨的合成與氮的固氮”的教學設計
以哈怕合成氨故事為契機,自然引出氨氣的合成,進而介紹氮的固氮。通過人工固氮和自然固氮的討論,把化學與現實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化學的重要。
(3)“氨氣分子結構”的教學設計
以視頻動畫為載體,給學生感性認識,并從中體會化學中的結構美。
(4)“氨氣物理性質”的教學設計
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培養其創新思維的關鍵。化學實驗永遠是揭示化學奧秘的法寶,其特殊魅力為廣大師生所推崇。
① 學生實驗探究:觀察氨氣并聞氣味;將1試管氨氣倒扣于水中,觀察現象,取出試管,向試管內液體中加入酚酞觀察變化。
② 教師演示實驗:氨氣的噴泉實驗。
③ 學生討論及歸納得出氨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在動手實驗、觀察與分析的過程中發現氨氣的物理性質,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得以體現。
(5)“氨氣化學性質”的教學設計
①以學生完成的實驗及觀察的噴泉實驗為基礎,自然而然的引出氨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性質。通過液氨與氨水的比較,使學生深入理解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穩定性,并學會應用比較法。
②教師演示實驗[為防止污染而只做演示實驗]:濃氨水與濃鹽酸的反應。學生在驚奇中掌握了氨水與濃鹽酸的揮發性,以及氨氣與揮發酸反應的現象與本質。
通過練習,讓學生自主分析氨氣與硝酸、硫酸反應的現象和本質。環環相扣,自然過渡,便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③以所得銨鹽為引子,介紹化學肥料及銨鹽熱分解的性質。學生在猜測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④學生實驗探究:取少許任一種銨鹽溶液于試管中,加入少許NaOH溶液,加熱,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檢驗生成的氣體。學生實驗的順利完成,NH4+的檢驗的教學難點得到自然突破,并為氨氣的實驗室制法做良好鋪墊。
⑤氨的催化氧化,不做拓展,留在課后學生探究硝酸的合成。使課堂內外得到有機結合。也為學生發揮課后學習提供機遇。
(6)“氨氣的實驗室制法”的教學設計
“授之予漁”乃化學教學的最高追求。讓學生掌握氣體制備的思維程序是關鍵。
以氨氣的實驗室制法為案例,通過師生共同探討,使學生掌握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即“原理→裝置→除雜和干燥→收集→驗滿→尾氣吸收”。既完成了氨氣實驗室制法的知識點教學,也達到了使學生“會學”的目的。
(7)“氨氣的用途”的教學設計
合成氨、氨的催化氧化、銨鹽等內容的教學完成后,氨的用途順理成章,已經無需浪費唇舌。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不自覺的構建了自己的知識結構。對于氨在氮循環中的重要意義,同樣留給學生到網絡上去探索,目的在于發揮網絡這一重要資源的作用。
在以上教學中,各環節緊密相連,知識鏈自然形成。關注學生動手實驗及對現象的描述,更關注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科學的神奇魅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始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核心,體現著新課程的理念。
3.教學流程圖
本節課的教學采用的是實驗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教學流程圖如下:
高中化學必修1第四章第四節《氯氣》教學設計
五、教學效果及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課堂教學反饋設計
本節課使用了“學案”,記錄著學生認知的過程。巧妙設計了課堂思考題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完整的構建知識體系。
2.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通過下列途徑落實:
(1)合理使用學案,記錄學習歷程。強化知識的當堂落實,提高課堂效率。
(2)學生親動手實驗,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親自體驗化學實驗的重要意義并掌握化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通過PPT圖片及視頻資料,展示微觀,加深學生印象。
(4)巧妙的設計課堂練習題,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5)布置開放性課后自主學習內容:① 了解氨在氮的循環中的意義。② 以空氣、焦炭和水等為原料合成硝酸。
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與空間。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落到實處。體現了教學是為了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新理念,發揮學生能動性。
六、本教學設計的特點及課后反思
如何使學生掌握知識,是每節課教學中的難點。但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整個學科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本人的教學理念是“授之以漁,自主發展”。
1.本節課的設計特點
(1)教學從激發學生興趣開始,滲透思想教育內容
本節教學設計不僅關注了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更可貴的是挖掘了學科內的思想教育素材,將思想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實施了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例如本節課以德國化學家哈伯合成氨為引子,能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同時,滲透著“科技就是生產力”的內涵,幫助學生逐步樹立熱愛科學的思想。
(2)讓實驗說話,體現化學學科的特點
以實驗觀察與分析為突破口,以及引領學生進行的討論和分析,不僅體現著學習方法的指導,還滲透著科學研究的思想,體現著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是簡單的聽講,而是要思考、要動手,要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符合教學基本原則。把思維方法的訓練、知識技能的掌握與學科實驗相結合,更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確實做到了使學生“愛學、想學、會學”。有利于使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3)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體現“授之以漁”的教學觀念
掌握學科知識重要,擁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更重要,本節課的教學采用的是探究實驗式的教學方法,以學生實驗為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要思考、要參與。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感受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初步掌握了學習非金屬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認知程序: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制取方法→用途。“授之以漁,自主發展”的教學理念貫串于教學設計之中。
(4)充分整合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效率
本節課將信息技術、學案等教學資源與化學教學相整合,不僅有利于師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的實效性得到落實。
(5)教學以關注學生課外實踐收尾,為后續教學環節奠定基礎
布置的“查閱資料了解自然界氮的循環”以及“以空氣、水、焦炭為原料合成硝酸”的課外探究習題,給學生留下了創新與交流的機會。同時也為后續課程良好開始奠定基礎。
2.課后反思
為實現素質教育的大目標,必須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舊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本節課在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自主的獲取知識、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等方面進行了嘗試。在設計教案和學案時做到了心中有“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是主線,導是關鍵。從反饋效果看,學生基本掌握了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學習興趣高,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受課時限制,學生實驗的內容仍顯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實驗探究式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對發揮學生作用方面效果明顯。
總之,在新課程模式下,在大家普遍認為課時緊張的`情況下,更應該讓學生動起來,尤其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關注方法,不光看探究的 “形”更重探究的“神”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高效。
蘇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課件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二氧化硫從物質分類角度、化合價變化角度、特性角度分析物質具有的化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學習硫及其化合物的的性質,掌握分析物質具有化學性質的方法;通過實驗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質,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與危害,認識到物質具有的兩面性。在生活中,我們要趨利避害,增強環保意識。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安排在第四章第三節,是常見無機物及其性質等知識的繼續,也是鞏固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還為鞏固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積累感性材料,是學生認識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礎。
本節課內容主要介紹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及用途。知識上盡量使知識與用途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物質的重要性能與在利用中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二氧化硫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以及與人類和環境的關系。這樣,更全面的體現化學課程的教育功能。
【學情分析】
學生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學習過金屬元素及硅、氯等非金屬元素的性質,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實驗能力。多數學生能通過二氧化碳的酸性氧化物性質遷移到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可以更好的鞏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學生在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后能通過化合價認識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還原性,理論上進行分析比較容易,但分析反應產物,書寫化學方程式較為困難。在學優生的帶領下,學習中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使學生更全面的認識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二)我打算多長時間讓學生獲得?
設疑導入用5min時間,引出主題;單質硫的性質討論用5min時間;二氧化硫的性質及用途用25min時間;總結及課上練習用10min時間。
(三)我打算讓學生怎么獲得?
教學重難點: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為教學重點,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為教學難點
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利用化合價的變化分析物質的氧化性及還原性,尤其是學習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水到渠成;利用學生分組實驗,學習二氧化硫的還原性及漂白性,可以進一步證明理論分析的正確性,突破難點。
(四)我怎么知道教學達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學生達到了我的要求?
通過分組實驗,了解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生生、師生、生本互動,了解學生的掌握、落實情況;通過問題討論,了解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高一化學必修一課件】相關文章:
高一化學必修1課件02-22
高一化學必修2課件02-22
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課件02-20
高一化學必修一課件硅02-23
高一化學必修一《基本營養物質》課件02-21
高一化學必修一第四章課件02-22
高一化學的課件02-20
高一化學乙酸課件02-20
必修一英語課件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