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課件
課件是描述如何進行一堂課的教學,通常都是教師書面上的文字,課前備課是一線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占有關鍵作用,備課的成果表現是形成課件。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課件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課件:《力的合成》
一、 教學內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明確兩個力同時作用在物體這一問題的處理方法。在這節課的學習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尋求合力與分力關系的過程中被深度應用; 平行四邊形定則是矢量運算普遍遵循的法則,而矢量運算貫穿高中物理始終,用“圖形”表示物理量之間關系的方法,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新方法。因此,該節在教和學兩方面都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實驗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物理實驗、物理模型、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應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訓練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和諧發展。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重力、彈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對“力”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通過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學習,對“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基本的知識儲備。然而,腦中根深蒂固的標量運算對學生學習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種負遷移,對力進行合成時,照搬標量運算的方法來應付,而矢量運算使用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對于學生初次學習而言比較抽象,且涉及幾何和三角等數學知識,感覺有難度。學生在初中所學的二力平衡為標量代數運算,要想直接過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矢量運算,思維階梯跨度較大,在認知水平上是一次質的跨越,很難要求學生一次轉化完成,這些都給本節課的教學帶來了困難。
三、設計思想
依據本校實際教學條件和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實施中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由于本節課比較抽象,但實驗比較直觀,易于得到實驗結論,我準備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組討論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主要教學環節如下表:
環節
內容
作用
一
情景創設
建立共點力、合力與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體驗等效替代的思想
二
設問:互成角度的兩個分立如何求合力?
提出探究活動的問題
三
學生探究活動
通過傳統實驗和DISlab數字實驗共同完成
通過探究,得出平行四邊形法則
四
實例分析,強化概念
初步應用平行四邊形,加深理解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含義和使用方法,會用它求兩個分力的合力。
過程與方法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 1.通過合力與分力概念的建立過程,體會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探究求互成角度的兩個力合力方法的過程,體會邏輯和實驗相結合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研究的樂趣和社會價值。
2.體會科學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學重點:
1.合力與分力的概念及其等效替代關系。
2.平行四邊形定則及其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探究過程及其結論。
五、教學用具
1.實驗器材:木板、白紙、圖釘(若干)、橡皮條、細繩套(兩根)、彈簧秤(兩只)、三角板、鉛筆;
2. 計算機、實物展示臺等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DIS-lab設備;CAI課件
六、教學流程圖(略)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引 入 新 課
由曹沖稱象的故事引入
為學生更好地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
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合力和分立
學生活動:兩個女同學共同提起水桶和一男同學單獨提起水桶。
學生通過觀察,學會對信息的分析﹑加工
學 習
相 關
概 念
結合以上實例,提出下面問題
問題1:兩位女同學兩個力的共同作用與男同學一個力的單獨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嗎?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加以分析總結:兩個女生的作用效果與一個男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力是可以等效的。許多這樣的實例就表現在我們身邊,稍微留心便會發現。
學生學會對信息歸納總結。
在上面列舉的實例的基礎上,教師給分力與合力﹑力的合成下定義并板書。
1. 分力和合力:如果一個力的作用效果與另外幾個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另外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另外幾個力叫做這個力的分力。
2.合力和分力是一種等效替代的關系。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或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進一步理解“等效替代”思想,為本節實驗設計的原理打下基礎。
提出問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題、猜想與假設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既然合力與分力可以相互替代,那么它們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呢?數學知識1+1 2是否可用于已知兩個分力求其合力呢?
請學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老師的猜想:合力等于各分力之和?
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老師的猜想不對,就此反問那你覺得應該是什么關系?你有什么方法推翻我的想法?你的猜想是什么?怎么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去驗證你的猜想?
敢于猜想和假設,
增強探索意識。
實 驗 探 究
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設計該探究實驗。
先投影實驗器材:方木板﹑白紙﹑彈簧秤(兩個)﹑橡皮筋﹑細繩高中物理教學設計——《力的合成》套(兩個)﹑鉛筆﹑三角板﹑刻度尺﹑圖釘(5個)。[來源:Zxxk.Com] 明確探究問題:
1. 如何求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分力的合力
2. 如何求相互垂直的兩個分力的合力
3. 如何求互成任意角的兩個共點力的合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課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一、 教材分析
在上一節實驗的基礎上,分析v-t圖像時一條傾斜直線的意義——加速度不變,由此定義了勻變速直線運動。而后利用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的是傾斜直線,進一步分析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無論時間間隔t大小, 的值都不變,由此導出v = v0 + at,最后通過例題以加深理解,并用“說一說”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物體做變速運動的理解。
二、 教學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 圖象。
2、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的 圖象,概念和特點。
3、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 = v0 + at,并會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1、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 圖象,概念和特點。
2、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 = v0 + at,并進行計算。
三、 教學難點
會用 圖象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 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達式 a=
導入新課:
上節課,同學們通過實驗研究了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小車運動的υ-t圖象。
設問:小車運動的 υ-t圖象是怎樣的圖線?(讓學生畫一下)
學生坐標軸畫反的要更正,并強調調,縱坐標取速度,橫坐標取時間。
υ-t圖象是一條直線,速度和時間的這種關系稱為線性關系。
設問:在小車運動的υ-t圖象上的一個點P(t1,v1)表示什么?
學生畫出小車運動的υ-t圖象,并能表達出小車運動的υ-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學生回答:t1時刻,小車的速度為v1 。
學生回答不準確,教師補充、修正。
預習檢查
情境導入
精講點撥:
1、勻速直線運動圖像
向學生展示一個υ-t圖象:
提問:這個υ-t圖象有什么特點?它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有什么特點?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點?
在各小組陳述的基礎上教師請一位同學總結。
2、勻變速直線運動圖像
提問:在上節的實驗中,小車在重物牽引下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物體的加速度有什么特點?直線的傾斜程度與加速度有什么關系?它表示小車在做什么樣的運動?
從圖可以看出,由于v-t圖象是一 條傾斜的直線,速度隨著時間逐漸變大,在時間軸上取取兩點t1,t2,則t1,t2間的距離表示時間間隔t= t2—t1,t1時刻的速度為 v1, t2 時刻的速度為v2,則v2—v1= v,v即為間間隔t內的'速度的變化量。
提問:v與t是什么關系?
知識總結:沿著一條直線,且加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提問: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線的斜率表示什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線與縱坐標的交點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兩個v-t圖象,請同學們觀察,并比較這兩個v-t圖象。
知識總結: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如果物體的速度隨著時間均勻增加,這個運 動叫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如果物體的速度隨著時間均勻減小,這個運動叫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分小組討論
每一小組由一位同學陳述小組討論的結 果。
學生回答: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的速度不隨時間變化,即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v = 0, = 0,所以加速度為零。
分小組討論
每一小組由一位同學陳述小組討論的結果。
由于v-t圖象是一條直線,無論t選在什么區間,對應 的速度v的變化量v與時間t的變化量t之比 都是一樣的, 表示速度 的變化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的運動,是加速度不變的運動。
學生回答:v-t圖線的斜率在數值上等于速度v的變化量v與時間t的變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變化量與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圖線與縱坐標的交點表示t = 0 時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學生回答:甲乙兩個v-t圖象表示的運動都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但甲圖的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乙圖的速度隨著時間均勻減小。
讓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發現勻加速直線運動與勻減速直線運動 的不同之處,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
3、勻變速直線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
提問:除用圖象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外,是否還可以用公式表達物體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教師引導,取t=0時為初狀態,速度為初速度V0,取t時刻為末狀態,速度為末速度V,從初態到末態,時間的變化量為t,則t = t—0,速度的變化量為V,則V = V—V0
提問:能否直接從圖線結合數學知識得到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
知識總結:勻變速直線 運動中,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式是V= V0 + a t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這樣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所以at就是整個運動過程中速度的變化量;再加上運動開始時物體的速度V0,就得到t時刻物體的速度V。
4、例題
例題1、汽車以40 km/h的速度勻速行駛,現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達到多少?加速后經過多長汽車的速度達到80 km/h?
例題2、某汽車在某路面緊急剎車時,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須在2s內停下來,汽車的行駛速度最高不能超過多少?如果汽車以最高允許速度行駛,必須在1.5s內停下來, 汽車剎車勻減速運動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們研究的是汽車從開始剎車到停止運動這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汽車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于是減速運動,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設汽車運動的方向為正,則汽車的加速度方向為負,我們把它記為a = 一6 m/s2。這個過程的t時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們所求的最高允許速度,記為V0,它是這題所求的“最高速度”。過程的持續時間為t=2s
學生回答:因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學生回答:因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所以v與t是線性關系,或者說v是t的一次函數,應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圖線的斜率,在數值上等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b是縱軸上的截距,在數值上等于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學們思考3-5分鐘,
讓一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學糾正,補充。
讓同學計算。
展示某同學的解題,讓其他同學點評。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時間t=10 s。
10s后的速度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學們思考3-5分鐘,
讓一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學糾正,補充。
讓同學計算。
展示某同學的解題,讓其他同學點評。
解:根據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車的速度不能超過43 km/h
根據V= V0 + a t,有
汽車剎車勻減速運動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運算,要先規定正方向,然后確定各物理量的正負(凡與規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為正,凡與規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為負。)然后代入V-t的關系式運算。
五、 課堂小結
六、 利用V-t圖 象得出勻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
七、 并進一步利用V-t圖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時間的關系式。
布置作業
(1)請學生課后探討課本第3 9頁,“說一說”
(2)請學生課后探討課本第39頁“問題與練習”中的1~4題。
【高一物理必修一課件】相關文章:
高一物理必修2功課件02-20
高一物理必修1彈力課件02-21
高一物理必修2上課課件02-23
高一物理必修2課件02-20
高一物理必修一課件02-23
高一英語必修的課件02-20
高一物理必修1《圓周運動》課件02-23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課件02-22
必修高一英語課件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