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準備好課件,課件要明確教學目標、要突出重點難點、要有靈活的教學形式、教學對象要有針對性。那么優秀的課件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美術說課課件,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 1
一、教材分析:
通過對具象藝術的特點、典型形象和典型環境及社會功能的學習,使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具象藝術的語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識具象藝術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具象藝術的特點是什么?
2、怎樣鑒賞具象藝術
3、主題性作品的塑造與典型形象和典型環境的關系?
4、具象藝術的功能。
教學重點:
因為本課的目的是使學生對具象藝術有進一步的了解,所以重點講解具象藝術的特點及鑒賞方法,并讓學生了解具象藝術的功能及意義。
教學難點:
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藝術的能動性,即具象藝術以其對藝術形象的典型性處理——對典型形象和典型環境的塑造而區別于攝影。正因為這樣,具象藝術不是被動的模擬現實,而是對現實的能動反映。
二、教學方法:
新課標倡導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那么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提問教學法,采用分層次,分目標地選擇學生來回答問題的方式來進行課堂教學,鼓勵所有同學積極參與,教師給予啟發和引導,形成互動探究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學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分組討論,運用所學鑒賞方法來賞析,判斷,作出正確的評價。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增加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首先展示幾幅具象藝術作品讓學生品評,然后再以古希臘畫家宙克斯和帕爾哈西奧斯之間的'比賽為例,說明具象藝術在人類歷史上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人類藝術中最主要的一種藝術類型,并由此引出具象藝術的特點。
(二)、新授:
第一環節:
以五代時期黃荃的一幅中國畫《寫生珍禽圖》為例鑒賞引出具象藝術的第一個特點:視覺的真實性或客觀性。重點以宋代張擇端的中國畫《清明上河圖》分析,作者根據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理解,從反映當時的社會動態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主題出發,選擇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時代性特點的事物及情節加以表現。《清明上河圖》在整個畫面的構圖方面顯示了卓越的藝術才能。中國繪畫傳統的“散點透視”得到天才的運用,畫面組織講究內在聯系,嚴密緊湊,如同一氣呵成,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在世界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得出具象藝術是以客觀世界為表現對象,并且把對象表現的就象我們所看到的一樣真實。
第二個特點: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是通過典型的藝術形象的創造來表達藝術家的個人情感和觀念的。那么請同學們鑒賞作品: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的作品《教皇英諾森十世》分析其典型形象的塑造。
第三個特點:情節性或敘事性,即具象藝術中往往蘊含著一個或多個故事情節,它可以用文字語言直接來講述和描述。如作品:《貨郎圖》、《血衣》。
由于具象藝術的這些特點,因此除藝術所共同的審美功能外,它還具有記錄的功能和社會干預的功能。同學們可以通過一部分作品來加深了解具象藝術的三個特點及其功能。
環節二:
“怎樣鑒賞具象藝術”在這一環節中運用第一課所學的美術鑒賞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又特別兼及了對具象藝術的鑒賞特征,在這節中,從肖像性作品和主題性作品兩大類分別說明對具象藝術的鑒賞方法。
在這一環節當中重點講解典型形象與典型環境的關系,在主題性作品中,主題的表達只有通過典型形象和典型環境才能做到,或者說,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環境越鮮明、越典型,對主題的表達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發觀眾的共鳴和聯想從而產生廣泛的影響。具體以作品《血衣》、《田橫五百士》、《拿破倫一世加冕》為例賞析、討論加深理解典型形象與典型環境的關系。
環節三:
如何評價具象藝術的意義?(其意義與它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我們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義呢?具象藝術的記錄功能和社會干預功能這兩個主要功能就為我們認識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題(內容)奠定了基礎。具象藝術的意義首先表現在它的記錄功能上,它是我們認識當時社會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據。使我們可以認識當時的社會和藝術的思想與觀念。另一方面,具象藝術又以真實、生動而具有個性的藝術形象直接作用于我們的視覺,并由這些形象構成的故事、情節或主題影響我們的價值判斷,從而產生認識和教育意義。
四、課堂小結:
把這一節課所學的知識點作一總結,重點強調在具象藝術作品中的典型形象與典型環境的塑造問題。
五、板書設計:
通過多媒體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課課題,然后分別展示具象藝術的特點,評價具象藝術的意義并穿插部分美術品圖片介紹。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 2
一、教材分析:
《華夏意匠-建筑藝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鑒賞》中第一部分中國美術鑒賞的第三課。作為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內容之一,本課內容設置主要是通過欣賞一些優秀的中國古代建筑物,讓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了解古代建筑的表現手法和藝術特色,逐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熱愛中華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立場。
(1) 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故宮的布局以及建筑對封建皇權思想的具體表現,認識古代園林設計的藝術特色。
(2) 幫助學生掌握鑒賞建筑藝術的基本方法,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典型分析,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美術規律。重在理解,養成獨立的分析能力。
(3) 學生可以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自己已知的知識,結合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二、學生分析:
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鑒賞能力,有一定的文學歷史知識的積累。欣賞是欣賞者對作品內涵意義及其價值的認識,欣賞需要一定的知識和修養,高中生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卻力不從心,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和鍛煉。
三、教學目標:
(1) 了解紫禁城的整體布局,以及建筑對封建皇權思想的具體體現。
(2) 了解天壇祈年殿等建筑的禮制意義及其藝術成就。
(3) 認識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藝術特色。
四、教學重點:
結合實例講解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特點。
五、教學難點:
古代建筑中有較多的專業術語,需要結合具體圖像講述。
六、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講解法、討論法
七、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美術教科書
學生準備:美術教科書,中國古代歷史教科書
八、教學過程(課件展示):
(1) 組織教學,導入新課(5分鐘)
① 讓學生交流課前通過歷史課本所了解到的有關中國古代建筑方面的知識,并談一談為什么歷史書會出現這些古代建筑,它與美術鑒賞有何聯系?
② 展示課題:《華夏意匠-建筑藝術》
(2) 講授新課(30分鐘)
① 縱貫北京城的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宮殿建筑群: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體的前朝區;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的內廷區。作為中軸線前奏的天安門──午門,作為中軸線終結的御花園和神武門。以紫禁城為中心,由皇城、內城、外城共同構成的北京城總體布局。
(板書)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特點:
①木結構;
②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故宮總體規劃(板書)(圖示)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故宮整體布局及原因
古代建筑屋頂樣式的等級區分: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攢尖頂,硬山頂
(幻燈片展示屋頂樣式)
② 城內多種建筑、雕刻、彩畫等綜合構成的金碧輝煌的皇家氣象與森嚴的等級區分。天壇祈年殿建筑結構及金漆彩畫體現人與天地和諧統一理念。
(板書)古代建筑彩畫等級的體現
古代建筑彩畫的`分類:
和璽彩畫,用于主要宮殿
旋子彩畫,用于不同建筑上
蘇式彩畫,多用于園林建筑
③ 園林藝術的藝術手法。
(板書)中國古代園林分類:
a.皇家園林:圓明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
b.私家園林:留園,拙政園,網師園
園林藝術的構成:
a.自然環境的山形水勢,包括人工疊山和開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內涵
c.園林內的樹木花卉
d.園外大環境的景觀氛圍
(幻燈片展示)讓學生觀察并討論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的差異
各類型課件出示一個作品,讓學生進行分析
(3) 課堂小結(5分鐘)
由故宮的別稱 ——皇權的象征:故宮建筑群與天壇(課題)——主體依次介紹了中國建筑的特點。重點:故宮建筑群和天壇(從結構、人文、形式來鑒賞)。充分突出主題"皇權的象征",鑒賞了中國皇家建筑的根本點。
而園林藝術作為中國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滲透了封建文人的藝術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榮建筑和自然美為一體,充滿了文人氣息和詩情畫意,這不僅是中國園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 3
一、說教材
教材是溝通教師和學生的橋梁,因此我對教材做了以下分析。
本課選自人民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鑒賞模塊第四單元主題二,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第1課時,其主要內容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和造型特點,并從造景要素、功能、理念等幾個角度鑒賞中國古典園林,理解其背后的傳承文化思想。在欣賞中國古典園林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二、說學情
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往往是教師以自我為主的個人表演,因此深入了解學情尤為重要。高中學段的學生在感知、記憶和想象能力的發展都進入到最佳時期,能夠聯系一定的文化情境認識美術作品的意義、形式和風格特征,對中國著名的古典園林有所了解,但在一定程度上難以正確理解中國古典園林背后的傳承文化思想。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我會著重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古典園林造園理念與哲學思想的關系。
三、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設置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分別是:
知識與技能: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和造型特點,學會從造景要素、功能、理念等幾個角度鑒賞中國古典園林,并理解其背后的傳承文化思想。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頤和園、拙政園等圖片,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分類及其造景要素和功能的關系,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討論設計師的造園理念和園林藝術蘊含的文化思想,提高對中國古典園林的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開拓審美視野,體會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型美和設計師獨到的造園理念,形成熱愛和保護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要素和功能之間的關系。
難點:理解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理念。
五、說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本堂課我將采用多媒體展示法、討論法、情境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六、說教學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還準備了PPT課件輔助我的教學。
七、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不單是知識獲得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此期間我會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參與美術體驗。
活動一:設置情境導入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美術課堂更加具備趣味性,在導入的環節,我會朗誦北宋范成大的《園林》一詩,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并想象詩句當中描繪了什么景象?在學生猜測出是園林的四季之景后,我將順勢總結園林的概念,并邀請學生共同走進《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感受其獨有的藝術魅力。
活動二:作品內容識讀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一要素是圖像識讀,為了更好的鍛煉學生對美術作品的觀察、識別和解讀的能力,我將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出示頤和園和拙政園的圖片,引導學生對比欣賞,并提問:二者分別屬于什么類型的園林?根據已有的學識經驗,學生往往會從皇家、私家等角度回答,進而我將總結:中國園林可分為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皇家園林屬于皇帝和皇室所有,它的特點是具有皇權至上的規劃思想。而私家園林的園主多是文人學士出身,且規模較小。頤和園和拙政園就是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的典型代表。在這一環節,我采用了直觀展示的方式寓知識于視覺感知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活動三:形式語言審美
由于學生對中國園林里的建筑樣式不熟悉,因此我會繼續展示頤和園的細節組圖,并提問:頤和園被譽為“萬園之園”,其園內建筑有什么獨特之處呢?在學生回答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頤和園中的亭子有單層、雙層,其屋頂是由木構架結構形成的六種基本的屋頂形式,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和攢尖頂。這些結構特征富于變化,有著觀賞價值。
本節課的重點在于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要素和功能之間的關系,因此我會引導學生以美術學習興趣小組為單位討論:頤和園、拙政園中都有哪些造景要素?又有什么功能?功能和造景要素之間是否有聯系?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造景與功能的關系,進而師生共同總結得出:中國園林建筑中的一墻一垣、匾額楹聯,具有成景、點景、觀景等功能。園林根據建筑周圍的環境條件、總體布局等客觀因素以及人在游憩中的功能需要和精神追求來確定。通過以上層層設問的方式,學生對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功能有了新的認知和體悟,也攻克了本節課的重點。
活動四:社會文化理解
在學生對于園林的功能、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有所了解后,我會引導學生以美術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一重要造園理念,在學生熱烈討論后,我會總結:園林中的建筑及造景雖然是人力所為,但要能體現天然生成的妙趣,表達中國古典園林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的顯著特征。園林的設計不僅僅是心靈、建筑、自然的融合,同時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活動五:方法歸納總結
在學生對中國古典園林的類型、造景、功能及造園理念等有了系統全面的認識后,我會引導學生總結出欣賞園林藝術時應該從造景要素、功能、造園理念等幾方面鑒賞。
最后,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理解本課的精髓,我設置了“學以致用,鑒賞評價”的活動。出示蘇州獅子林、無錫寄暢園的圖片,請學生四人為一小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鑒賞。教師巡視指導,提示學生從功能與造景要素的關系、造園理念和背后的文化內涵等方面綜合分析,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加深審美體驗。
活動六:小結升華作業
科學精練的結束語能起到“課雖盡,但趣無窮”的效果,為此我將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回顧本課重要知識點,并且從中國園林體現出的哲理觀念、審美情趣這一點入手進行情感升華。最后,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發,我會鼓勵學生課后回憶自己的旅游經歷,說一說你去過的園林,結合造型分析其功能和造園理念。
八、說板書設計
精心設計的板書,能使學生賞心悅目,加深記憶,是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我的板書條理清晰,重難點突出。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 4
教學目的
1、了解中國古代大型雕塑的遺存。
2、了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內容:地上紀念性雕塑、墓室內隨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一年級數學試卷doc性作品與藝術成就;從中體會紀念性大型雕塑與小型架上雕塑之間不同的藝術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對典型作品的藝術分析,啟發學生理解大型廣場雕塑與室內小型雕塑的不同特點;理解不同材質的作品對雕塑語言的不同運用。
2、古代隨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靈魂觀念對后世仍有影響,現在社會上仍有以紙人、冥幣等隨葬的封建迷信活動,啟發學生對此有批判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三彩屬于什么?兵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課
1.20世紀下半葉,中國古代雕塑有什么樣的發現?
欣賞視頻:三星堆
2、討論: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幾部分?兵馬俑有什么樣的特點?
3、引導學生比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鑒賞。
簡介: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位于陜西省乾縣北的梁山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其題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過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圓雕,也有浮雕和線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戰馬的浮雕──昭陵六駿。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組合基本固定,按性質不同,可分6類: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圖片導入
同學們看老師上圖的三張圖片,大家能說一說這上面的三張圖片是什么呀(看生活中的陶器,放三張圖片,例如繪畫寫生時候的陶罐,博物館中的人面魚紋盆,生活中燒制中藥材的陶罐,讓同學們熟悉陶器)陶罐,陶盆總稱為陶器(我們用一個詞來概括陶器盆和陶罐,是什么呢?對就是陶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器)
2.講授新課:
(一)陶器常識:(講道陶器,首先老師又一個問題了,陶器使用什么做的呢?泥土和水)今天我們來重點講授陶器中的彩陶
(二)彩陶(從紋樣,構圖,色彩,用筆技法講授)圖片展示
(1)欣賞《人面魚紋盆》(讓同學們通過從紋飾,色彩觀察)
造型:結實敦厚作畫地點:盆內壁
色彩:紅、黑色
紋飾:人紋和魚紋相結合了,產生了一種新的紋樣,人面魚紋。
用筆技法:簡潔
繪畫內容:人面之間有兩條魚在游動兩條小魚相互追逐,如果盛水的話,是不是像小魚在水中嬉戲呢?
(2)欣賞《彩陶甕》(同學們說說看)通過老師上面帶領同學們欣賞的人面魚紋盆的方法,現在同學們欣賞下這個陶器。造型:圓渾,飽滿
作畫地點:瓶身上半部分
色彩:紅、黑色
紋飾:幾何紋樣,外側為鋸齒形裝飾,肩部為菱形連續紋樣,猶如一個華麗的大披肩,正面俯視是以瓶口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適合紋樣
用筆技法:簡潔,大膽
總結:不管以什么造型呈現出的陶器,都反映出當時勞動人們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熱情。
3.鞏固提高:
對陶器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同學們看上圖)觀賞從彩陶的地點時大家發現了什么?(小組討論:同桌)
作畫地點:大部分內壁和罐子的上部分(提問:為什么只在這些地方有畫?)
4.小結作業:去網上找些你喜歡的陶器上的紋飾,下節課帶過來和大家一起欣賞。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 5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中國的瓷器是傳統藝術中的瑰寶,它代表了中國在世界制瓷領域中高超的工藝制造水平,是中國偉大的發明之一。使學生了解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制瓷工藝、造型、裝飾及不同窯場產品的藝術特征,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去觀賞陶瓷藝術。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情趣。
教學重點:
1、中國瓷器的生產和發展,瓷器與陶器的區別。
2、瓷器的造型、裝飾、色彩及藝術特色。特點。
3、主要名窯的產品特征。
教學難點:
主要是有關歷史知識和歷史背景,除了在教學內容資料作些簡要介紹外一些專業名詞和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教具準備:
教材、多媒體課件、錄象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常規)
二、導入:
提問: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國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燈(貫耳瓶)
提問:這是陶器嗎?應是什么器物?
三、講授新課:(出示課題)
我國是瓷器的故鄉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國傳統的工藝美術,其工藝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1、瓷器與陶器的關系
陶瓷工藝是陶器工藝和瓷器工藝的總稱。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區別。
(1)燒制的原材料不同;
(2)燒制的溫度不同;
(3)陶器質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質地密實不透水。
2、瓷器的發展
商代出現原始瓷,東漢至三國是我國瓷器發展極為重要的時期,三國以后到南北朝,瓷器進入了一個輝煌的發展時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時期是我國瓷器的一個重要的成長時期,這時瓷器普遍用較高的火候燒成,胎質較硬。瓷器在社會生活中日漸受到重視。唐代開始有了“窯”的專稱,它象征著瓷器產量的增長。宋代瓷器產量高且質量好,為明清瓷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元代,我國瓷器大批量行銷海外。明清是我國制瓷業的鼎盛時期,造瓷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胎釉細膩,色澤鮮明移植琺瑯彩和創造粉彩是當時杰出的成就。
3、我國瓷器在造型和裝飾藝術上的特色
從東漢到南北朝,我國青瓷逐步成熟起來,但這一時期的瓷器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都與青銅器有聯系,這時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與當時人們的審美愛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體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強,顯得秀氣。
(2)罐類器形一般為短頸、直口、圓腹。
(3)器物為小平底,底下有圓餅狀實足。
隋代瓷器的紋飾常見的有幾何紋、花卉紋、動物紋、人物紋,色彩也比較豐富。(重點介紹《白釉象首龍柄壺》)
唐代燒制瓷器的地域擴大,產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藝的水平。唐代瓷器作為商品廣泛流傳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窯名”,這種傳統習慣一直沿用的現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裝飾更加豐富,采用手法有繪畫、刻花、印花、捏塑等,內容包括日月、花草、樹木、動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時期繼承了唐代的制瓷風格并有所發展,其中密色瓷為當時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時期一些重要的瓷窯體系基本形成,如定窯、耀州窯、磁州窯等。
宋代制瓷業比唐代規模更大,名窯眾多,工藝水平超越前代,達到繁榮的新階段。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它的主要標志是全國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窯體系。影響的是被后世稱為五大名窯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
“汝窯”的窯址在今河南省臨汝,宋代屬汝州,故稱汝窯。
“官窯”一般指官方辦的窯廠。
“哥窯”是因相傳南宋時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龍泉燒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燒制的瓷器稱“哥窯”弟所燒制的瓷器則稱“弟窯”。
“鈞窯”的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古代屬鈞州,因而得名。
“定窯”的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古代屬定州,故稱“定窯”。
宋代的瓷器不僅創造了許多優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運用上,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種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國的瓷器仍不斷有所發展。白地藍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為明、清兩代瓷器生產的主流。
四、放映錄象
五、本課小結。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 6
一、教學目標
1.賞析米勒的《拾穗者》作品,及其所代表的寫實主義的創作風格和鑒賞的的基本方法。
2.通過欣賞,討論,對比,教師的講解、體會來學習現實主義的真實美感。
3.感受現實主義的美感,提高對美術的欣賞能力,學會尊重勞動、體驗生活的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現實主義的風格特點及其畫面內容。
【難點】
對現實主義風格特點的把握及其畫面背后的感情理解。
三、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繪畫作品
四、教學過程
活動一:提供圖片,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教師提供,請同學根據圖片上的“內容”,說說畫面里描繪了什么場景。學生交流回答,揭示課題:拾穗者。
活動二:賞析作品,感知分析
(一)感知體驗畫面內容
①展示米勒《拾穗者》。
②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并提出問題“在畫面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在什么場景?”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貧苦的.婦女在田地里拾取遺落的麥穗。
二)感知體驗畫面色調
1.尋找鄰近色
學生四人一小組交流并回答問題:
1、畫面中都能發現哪些鄰近色?
2、畫面中的色調是一天中的哪一時刻?教師總結:這種午后的暖黃色調,會營造出溫馨動人的感覺,讓人感覺親切自然。
(三)感知畫面造型
①課件展示《拾穗者》油畫與現實生活照片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觀賞。
②教師設問“兩種畫面效果如何?給你什么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畫面造型類似,都力求真實樸素的再現世界,這就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向。
(四)感知作者
①課件展示米勒其他的作品,共同總結米勒的題材特色。
②教師設問“通過這些作品能知道米勒的創作風格是怎么樣?”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切近生活,關心底層民眾,對生活對勞動者有強烈的尊敬和憐憫之情。
活動三:對比分析,自由表達
(一)教師再次展示《拾穗者》、《吶喊》
引導學生從內容、色調、造型、表達的情感等方面對這兩幅作品進行分析,并且進行自己的感受的交流。
(二)課堂展示,教師總結
分小組進行討論后隨即挑選小組代表進行表達活動四:總結回顧,小結作業教師口頭總結本節課內容,布置作業。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 7
教學目的:
通過古代希臘、羅馬雕刻與建筑藝術的欣賞,使學生了解古希臘、羅馬的美術概況及表現形式。了解藝術隨時代而控變,及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重點:
1、古希臘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
2、古希臘、羅馬藝術的風格的與內涵
難點:
學生審美感受的體驗,欣賞能力的提高
教具準備:
石膏像、圖片資料、地圖、實物投影儀、背景音樂
學具準備:
課本、筆記本
教學過程 :
一、引人新課
觀賞石膏像《米羅島的.維納斯》,閱讀詩歌,講述相關神話,談論雕塑的審美感受。引入話題,馬克思說是“高不可及的范本”,恩格斯說在希臘羅馬面前,“中世紀的幽靈消失了”。
二、新課講授
1、古希臘藝術產生的條件
貿易與航海造就了堅強的意志,機智勇敢和勇于探索的性格;城邦國家的奴隸主民主政體要求公民有健壯的體格與完美的心靈;溫和的氣候使運動員裸體竟放為藝術家對人體美有較早的領悟;“神人同形同往”的神話是藝術的土壤。
2、古希臘雕刻一神性的崇高
雕刻藝術特點。擔造完美的、理想化的人,追求一種和諧的理想美。
重點作品:《米洛的阿芙羅蒂特》、《煉鐵餅者》《三女神》、《刮汗污的運動員》、《里切亞戰士》、(古典時期) 《拉奧孔》《尼開神像》(希臘化時期)
3、古希臘的建筑
石柱圍成長方形,形成圍廊、拄、梁訪和兩面的山墻共同構成建筑的主要立面。
4、古羅馬雕刻——人欲的膨脹:
羅馬人很早就有為死者雕像的風俗,征服希臘后,雕刻走向成熟,注重理想美。帝國時期出現了強烈個性和復雜的內心世界描寫的肖像。
重點作品:《奧古斯都像》、《卡拉·卡拉像》。《奧里略騎馬像》
5、古羅馬的建筑
券拱加希臘柱式,混凝土使用廣泛
重點作品:《君士坦丁凱旋門》、《斗獸場》、《萬神廟》
三、小結與作業
1、師生共同總結古希臘雕刻的主要特點及古羅馬的建筑藝術的主要成就。
2、教師談古希臘、羅馬藝術對后世歐洲藝術的偉大意義
(文藝復興 古典主義)。
3、思考希臘、羅馬藝術與我國傳統文化的異同。
4、應學生寫短文波最喜歡的一件作品,忌空談,多聯系實際。建議閱讀希臘羅馬的神話。
后記:這是我多年前的一節對全省的公開課,標志著我美術欣賞課風格的形成。就是文化性、情感性和知識性的統一,以及把美術課本身作為“美的課”來上的教學手段。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 8
教學目的
1、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樣式之一的壁畫在體現社會功能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古代壁畫發展盛期漢唐時代壁畫作品的特點、代表性作品的題材、藝術成就。
3、了解漢代畫像石畫像磚的作用、制作特點及藝術價值。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與俑類隨葬品在性質、內容上的相互聯系。
4、唐代章懷太子等墓壁畫對當時政治生活的表現。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講清中國畫在其歷史發展中,適應社會生活需要產生過的多種繪畫樣式,建立大中國畫的觀念。
2、墓室壁畫與同時期宗教壁畫具有同步發展的特點相互參照、比較。
3、中國現代壁畫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發展,可以作為教學的參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新課
教師提問:什么是壁畫?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中國壁畫的地位。
2、漢代墓室壁畫:
(1)分布:
(2)內容:
(3)欣賞代表性墓室壁畫。
3、南北朝時期墓室壁畫:
(1)概述:
(2)具體賞析墓壁畫。
(3)學生討論比較墓壁畫與漢代墓室壁畫在畫法和表現技巧的異同。
4、鑒賞區別畫像石畫像磚
畫像石:中國漢代的石刻畫。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闕等墓葬建筑的建造與裝飾。它產生于西漢,盛于東漢故又稱漢畫像石。畫像石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江蘇、陜西。內容 畫像石的主要內容可分為以下6類:
1、莊園經濟條件下的生產勞動。
2、體現墓主人仕宦身份、經歷的禮儀與象征物。有數量眾多的車騎出行、射獵、謁見、屬吏、武庫、收租、講學、建筑等畫面。
3、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數量多為特點的燕居、宴飲、賓客、庖廚、樂舞、百戲、博弈等畫面。
4、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像。
5、神話故事、祥瑞物象與天象圖。
6、各種以植物為母題的花紋和圖案
畫像石內容因地而異。如山東為歷史故事、戰爭、刑徒,河南為天象、雜技、斗獸、收租,陜西為農作、祥瑞物象、云氣蔓草,江蘇為紡織、犁耕,四川為宴飲、伏羲、女媧等。
藝術風格 畫像石藝術風格是構圖方式、造型特點、雕刻技法統一的體現。主要的構圖方式遵從了傳統法則,即以平面的散點和分層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層次、左右關系獲得在空間中的位置,沒有提供向縱深延伸的暗示。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莊園、收租、宴飲、樂舞等有了依據直觀感受構成畫面的跡象,描繪了高視點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發展,上下間距表示了遠近關系。建筑和坐榻、等用具的透視造型,也輔助性地制造出空間深度。
畫像磚
中國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磚刻繪畫。畫像磚作為一種具有裝飾意義的'建筑構件,一般認為始于戰國晚期,盛于漢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繼續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題材與內容 作為一種藝術體裁,畫像磚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其題材內容廣泛地表現了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俗、民情及生產勞動等。畫像磚與畫像石在題材內容方面具有共同性,反映了同一時代藝術在題材上的一致性。
教師歸納總結。師引導學生交流,在指名說說
畫像石是漢代厚葬習俗的產物。統治階級提倡孝廉,使厚葬成為與仕途升浮相關的社會行為。與此同時,死后靈魂升天的希冀在戰國木槨墓向漢代磚石墓演變之后,更多賦予墓室以象征意義,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環境的縮影。功利目的與“死即再生”的觀念吻合,不僅導致畫像石在墓中的數量漸多,而且規定了畫像石的功能通過它們在墓中的位置體現出來。
四、學生觀看課件,欣賞代表作品。
五、分組討論:
欣賞古代壁畫有何感受和體會?
六、課堂小結:墓室壁畫、畫像石、畫像磚與俑類隨葬品在性質、內容上的相互聯系。
七、布置課外思考:
墓壁畫怎么表現當時政治生活的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 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史前美術的主要類型和表現手法上的異同,初步了解藝術的起源說,進一步掌握美術鑒賞語言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總結史前美術的審美特征,了解史前美術的特殊含義。
情感態度價值觀:加深對世界多元藝術的的了解和熱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并自主分析史前美術的審美特征和特殊含義。
教學難點:通過對比總結,能夠簡單說明藝術起源的依據。
三、教學準備
圖片、多媒體等。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所有的大江大河幾乎都能尋到他們的源頭,藝術這條歷史的長河也不例外,那到底藝術的源頭在哪里呢?引出課題《史前美術和古埃及美術》。
(二)講授新知
1、欣賞史前美術圖片并思考問題——有什么相似之處?都有哪些類別?學生回答問題,表達自己觀點,教師進行總結評述——大致分為繪畫和雕塑兩類。
2、出示不同地區史前美術圖片,分別以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法國拉斯科洞窟和奧地利維林多夫的女、法國手持牛角的裸為例進行賞析,并提出問題:
——史前美術的藝術表現手法其目的是什么?為什么?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最后補充總結。
3、對比圖片提出問題——根據所學,簡單分析藝術的起源分別是什么。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總結說明——游戲說、勞動說、巫術說等。
4、教師展示古埃及美術的相關美術遺存資料,引導學生觀看并思考:
——古埃及美術給你的總體印象是什么?如何理解埃及美術多方面的突出成就?
學生翻閱教材,找出答案,教師補充總結。
5、教師依次向學生講解人類早期文明的美術之兩河流域美術以及墨西哥美術,并鼓勵學生講課前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同學之間相互分享。
(三)鞏固提高
教師出示一系列與藝術起源的`相關理論,并提出作業要求:
學生嘗試找出相對應的美術作品加以佐證,學生可獨立完成問題或小組合作回答教師問題。
學生舉例回答,教師評述補充。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通過問答的形式回顧本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著重強調史前文明美術的起源及其重要成就,提示學生要學會尊重世界藝術的多元化。
作業:教師鼓勵學生課下利用多媒體等資源,搜集藝術起源說的相關資料,并預習下節課所學內容。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 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竹根雕工藝的不同流派及流派之間的不同藝術特色,理解竹根雕作品的創作理念,掌握賞析竹根雕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欣賞、討論與探究,能夠運用美術語言賞析竹根雕作品,感悟竹根雕之美,提高美術素養。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豐富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增強對祖國優秀文化的認同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嘉定派”與“金陵派”竹根雕的區別。
難點:運用專業的美術語言評述竹根雕作品。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謎語導入:出示謎語“嘴尖皮厚腹中空”,提問學生:同學們,大家猜一猜這是哪種植物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正是竹。竹子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植物,除了觀賞的作用外,竹筍還有食用價值。人們對竹子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卻無人留意它的根莖,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來領略竹根之美。順勢引出課題《竹根雕》。
(二)描述分析
1.概念
教師請學生觀看PPT中的竹根雕作品并提問:
根據課前搜集到的資料,嘗試歸納總結一下什么是竹根雕?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竹根雕是以竹根為材料雕刻而成的傳統工藝品,主要以圓雕為主,產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
2.分類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們繼續觀看PPT中的作品,思考并將作品進行分類。
教師總結:竹根雕刻藝人技藝高超,人才濟濟,逐漸形成了竹根雕的兩大流派。剛才我們所分出的兩個不同類別的雕塑作品,一是以嘉定為中心的嘉定派,另一個是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南京在明清時期被稱為金陵,所以被稱為金陵派。
3.賞析
學生以小組形式欣賞作品《人之初》和《竹林七賢筆筒》,并思考:
①這兩件作品的材料是什么?(《人之初》能看出取材于竹根;《竹林七賢筆筒》只能看出是竹子)
②這兩件作品表現的內容是什么?(《人之初》是圓雕人物;《竹林七賢筆筒》是筆筒上的浮雕)
③這兩件作品的風格是怎么樣的?(《人之初》更加保留了竹根的原貌,簡單的雕琢;《竹林七賢筆筒》看不出是取材于竹根,做了精細的刻畫)
④這兩件作品表現的內容與使用的.技法是否符合?為什么呢?
學生思考后,回答:感覺很符合,《人之初》利用竹根原生態的特點,將竹根里的一截竹子通過局部雕刻,使其成為點睛之筆,表現出一種原始人的形態;《竹林七賢筆筒》在實用的功能上,精細加工,反復打磨,將所有須根清除,重視審美。
教師總結:兩個派別,兩種風格,各有千秋,各有韻味。
(三)總結解釋
教師歸納總結:嘉定派創始人朱松林善于雕刻,所以決定了嘉定派的特點,偏重文氣雅致,在“精”字上下功夫,嘉定派在創作根雕時,更多的采用通體雕刻。注重精雕細刻,技重于藝。而金陵派主張根藝創作要心、眼、手并用;形、意、神兼顧,提出“雕而不雕,不雕而雕”。可見,金陵派創作竹根雕,在精雕細琢的同時,更注意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態,大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趣味。金陵派竹根雕的創作,更多的利用竹根自然形態,再施以局部巧妙雕刻,藝重于技。
(四)欣賞評價
教師出示根雕大師張德和的代表作《出沒風濤》,讓學生進行賞析,并且說明其屬于哪一派別?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作品屬于“金陵派”作品。此作有感于范仲淹《江上漁者》中漁夫捕魚之艱險,聯想到藝人生涯之不易。試圖通過雕刀的傳遞和竹根的介質,來表達作者內心的思想感情。君不見,白發蒼蒼的漁者,在夕陽下駕一葉扁舟,全神貫注的奮力拼搏在風浪中,去打撈明天的希望,那空空的魚簍則警寓藝無止境。成就屬于過去,一切從零開始。作品由上下兩個聯體竹根巧構而成。作者巧妙地借用根、須、空、節、疤等一切自然因素,內容豐富、心裁別出、清新自然、獨特雋永。
(五)小結作業
1.請學生主動匯報本堂課的收獲和體會,教師總結升華: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竹根雕作品,也感受到了手工藝匠人的妙手生花。同時,也豐富了我們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希望大家能夠對祖國優秀文化有更深的認同感。
2.課后請同學們搜集更多優秀的竹根雕作品,下堂課一起分享。
【高中美術說課課件】相關文章:
美術課頤和園課件01-12
體育課說課課件 體育課的好處09-24
美術《動物面具》說課01-06
人教版美術《下雨了》說課11-08
高中政治說課課件(通用11篇)11-27
窮人說課課件09-24
漢語說課課件01-12
免費的說課課件01-12
說課課件模板03-08
美術《小掛飾》說課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