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教案(通用2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科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制作生物分布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教學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發言不夠積極,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到科學知識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設計和制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并設計和制造自己的“橋梁”,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系及其原因,并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并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閱資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于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五、教學關鍵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夠有依據的自行劃分人的生命周期。
2、知道可以將人的一生分為幼年期、青春發育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3、體會到人在嬰幼兒期和老年期需要特殊照顧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時期
難點:能夠有依據的自行劃分人的一生
教學過程:
導入: (聽你們的老師說咱們班是學校的智慧之班,我來到這里上課感到非常高興,不過要想讓我承認你們的智慧我還要簡單的考驗你們一下)
1、你們喜歡聽故事嗎?那么同學們聽老師給你們講故事,但是要仔細聽,因為我有問題要問
古希臘曾記載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是在庇比斯城外的峭崖上有一個名叫斯芬克斯的人面獅身的女妖。她向每個路過峭崖的庇比斯城人提出一個謎語:有一種動物,在開始的時候用四條腿走路,后來用兩條腿走路,最后用三條腿走路。在一切生物中這是唯一的用不同數目的腳走路的生物。腳最多的時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時候。
對于這個謎語,凡猜中者即可活命,猜不中者一律被吃掉,可過路的庇比斯城人全部被吃掉了,這時聰明勇敢的俄狄浦斯路過此地,會見了女妖,并猜出了謎底。
(在俄狄浦斯說出答案之前,誰想試著猜一下)
(哇!同學們不簡單啊,竟在俄狄浦斯之前猜出了這個秘密真不愧是智慧之班)
(但是能告訴老師你為什么這樣認為嗎?)
說的真好,這正人啊,在人生早晨的時候,人是軟弱無助的孩子,他用兩手兩腳爬行,在生命的中午,他成為壯年,用兩只腳走路;到了老年,臨到生命的遲暮,他需要扶持,因此住了拐杖,作為第三只腳。”
2、從這個謎語我們可以看出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哪幾個階段?(板書幼年、成年、老年)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人生之旅》(板書課題)
思考一下,人在這幾個階段的特點是什么?
二、劃分人生
1、對于人生我們還可以有不同的劃分方法,除此之外,如果要你把人的一生劃分為若干時期,你準備怎樣劃分?
2、劃分之前,同學們先看一個短片,只有幾秒,但是概括了人的一生,所以你們一定要瞪大眼睛仔細看,不要錯過人物的每一個變化。
3、下面同學們根據剛才的短片和我分給你們手中的圖片,小組內觀看、討論、交流,一會兒把你們小組的劃分結果和理由由小組長匯報給我。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每種結果只要大家同意劃分依據就可通過。
5、同學們劃分的真不錯,可是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應該做些什么呢?
6、同學們現在處于人生的哪個時期呢?知道這個時期的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嗎?課前老師讓你們搜集了你最喜歡的科學家年少的小故事,請幾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
7、這幾位科學家年少時的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示?
說得好,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人生,我們總感覺今天和昨天沒有什么變化,甚至是身邊的長輩,也是在不經意間才發現了他的皺紋,他的銀發,如果每年與父母合一次影,幾年后,也許我們會有新的感悟。
三、看組圖,學生觀察圖片
1、談話:我們再來看這組照片,認識嗎?你有什么發現或感想?
2、我們發現周杰倫個子越來越高了,你們想不想長高?想不想知道長大后你會有多高?
3.老師教給你預測方法好不好?課件展示預測方法。
4、下面同學們選擇自己認為最可靠的方法計算一下,其中公式是老師發給你的第一張表,表1是第二張,表2是第三張。
5、對你的身高滿意嗎?
6、同學們把表收起來吧,老師把它送給你,你可以給親戚或鄰居家的小朋友預測一下。
7、其實預測結果并不是絕對的,有很多因素會改變身高,如后天的生活環境、鍛煉和營養等。
8、看同學們的表情就知道我們都期待著能長得更高些,個子高了強壯了有什么好處?
9、同學們說的都很好,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長大后我們不再讓父母去照顧我們了,而且可以去照顧別人了,對嗎?那我們都應該去照顧誰?
10、只有自己的親人需要你去照顧嗎?在人生之旅中,哪些階段的人需要照顧?
11、孟子曾經說過一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12、所以我們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照顧需要幫助的人。
四、總結:
課就上到這里,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暢談收獲
五、作業(寫一份調查報告)
1、你們家里或鄰居家里有嬰兒嗎?他們的父母是怎樣照顧他們的?
2、你家里或者鄰居家有老年人嘛?在你眼里,他們是什么樣的?
3、把你的觀察和想法寫下來。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
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教學后記: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人們在生活中會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這些垃圾一經丟棄會給環境帶來污染。
過程和方法:
調查統計家庭中一天產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垃圾,這些垃圾對環境會造成破壞。關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難點:布置學生按要求帶垃圾來進行稱重測量。
重點:引導學生對垃圾產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做好分類和稱重統計。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的圖片和垃圾污染的圖片。
3、教師準備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安排同學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做分類統計工作。(學生可以視頻記載,但一定要事實求是。教師把自家垃圾利用微課做分類和稱重演示。)因垃圾的危害,及保護環境需要讓家長幫助孩子完成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
二、一天垃圾的分類、稱重和填寫記錄表
1、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垃圾。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師微課展示自家“垃圾的分類和稱量”情況。
2、學生展示填寫“我家一天產生的垃圾統計表”。
三、關于垃圾的討論
1、請學生說說各種垃圾的來源。
2、教師匯總統計全班所有家庭產生垃圾的總重量。
3、學生匯報后填寫表格,計算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閱讀有關垃圾量資料,分組交流你對垃圾產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明確以下幾點:
(1)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2)各類生產、商業活動,學校學習等均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丟棄后,會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必需要科學的處理,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5)垃圾的處理是一件費時費力消耗資源的工作,并且處理垃圾的過程會對環境有二次傷害。
四、課堂小結:
懂得的與垃圾相關的知識,思考如何解決垃圾問題。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依據生活中各種現象,對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釋。
2 、能夠制作火箭及其發射器裝置。
3 、能夠設計出能力大小與物體運動關系的實驗方案。
4 、能夠選者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書研究能量知識的過程和結果。
5 、能夠在研究過程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體做不同的工作或運動。
4 、知道能量大小對物體運動有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愿意合作與交流。
2 、意識到能量對于人類和自然界的活動有著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
知道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三、教學難點:
能控制變量研究能量對于物體的影響。
四、教學準備: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筆、膠帶。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讀詩:神奇的能量。
2 、過渡: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頁的圖片。
2 、提問:這些物體靠什么“工作或運動”?
3 、學生看圖分組討論。(認同的觀點進行記錄)
4 、師生小結:什么是能量。
5 、討論:能量看得見嗎?
你能做個小實驗證明給大家看。
6 、小結。
三、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過渡:生活中存在著各種能量,它們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組比賽: 說說能量,講講它的作用。
3 、畫卡通:能將一種能量表現出來,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學生繪畫。
5 、展評,思考:這種能量會給物體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這種變化你還在其它地方見過嗎?
6 、提問:如果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社會沒有能量會怎樣?舉例。
7 、小結。
四、探究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 、過渡:出示小水車,用怎樣哪些方法可以讓它轉的更快?
2 、學生上臺演示并說出方法。
3 、思考:這個實驗我們有沒有用到能量?
4 、過渡:通過實驗我們再一次證明了能量就在我們身邊,能讓物體運動起來,那能量的大小與物體運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讓我們通過下面實驗來進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發射器。
教師說明制作方法及具體步驟。
學生制作。展評。
6 、設計方案。
我們利用這套裝置來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產生的能量與火箭發射高度的關系)
這個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過它來了解能量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設計研究方案(預測、實驗步驟、實驗結論等)。
學生匯報研究方案。實驗中我們還注意什么問題?
7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8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9 、小結。
五、鞏固應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陽能熱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業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 環境發生變化,生物的形態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 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著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過程與方法
● 運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 意識到環境與生物的密切關系,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同一種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體的形態結構也會有所不同。
知道環境發生變化,生物的形態結構也會發生變化
【教學難點】
了解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改變著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圖片,幻燈片 為每組準備:2個大小不同的球形燒瓶、2個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今天我們的課堂來了很多客人,兩只青蛙也來湊熱鬧了,(點擊幻燈片1 2只青蛙)一見這么多人,不好意思,想回家,卻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誰能幫幫它們找到既安全又舒適的家?(請同學回答并上來貼青蛙圖)
2、你為什么要這樣選?
3、其他同學有不同的意見嗎?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與留
(1)、師:提及青蛙呀,我有個問題一直搞不清楚,為什么不同地方青蛙的顏色不一樣呢?請同學們借助P84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說明,找找原因,并把你的研究發現在小組里交流一下,然后派代表把你們組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告訴我,行嗎?
(2)學生回答上述問題。(隨機出示第2張幻燈片 青蛙變化圖)
2、大自然選擇了它們
(1)導語:剛才我們了解到黃青蛙和綠青蛙是因環境發生變化而出現的。
我這里有一組狐貍的照片,同學們你們了解這幾種狐貍嗎?(出示幻燈片3 狐貍)
(2)觀察圖中這幾種狐貍,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的特征?
(3)、這三只狐貍的形狀、大小都不相同,猜測一下,它們各生活在怎樣的環境?
(4)、三種狐貍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5)、究竟猜得對不對呢?我們來看資料(依次出示五帶圖—紅狐—五帶圖—灰狐—五帶圖—北極狐)期間請三個同學讀三只狐貍的資料。
(6)、剛才我們也看出來,北極狐的耳朵比其他兩種狐貍小,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點擊出示幻燈片生物學家 文字敘述部分)
(7)、為什么生長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的體型特征呢?
(再次出示五帶圖)
(8)小組討論交流一下,并匯報。
(9)、同學們都認為狐貍體形與它們所適應的生活環境的溫度有關,北極狐的體型最有利于保溫。那么我們來做個模擬實驗證明一下怎么樣?
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大一小兩個瓶子,代表體形不同的兩種狐貍。大的就代表(北極狐),小的就代表(紅狐),這個實驗該怎樣做?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會讀“區、尤、其”等14個生字,會寫“尤、其、區”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黃山奇石的獨特和美麗。
3.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擬人、比喻的描寫手法。
4.通過反復閱讀、分析、理解課文,結合圖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養對黃山的向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擬人、比喻的描寫手法。
教學難點:
通過反復閱讀、分析、理解課文,結合圖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養對黃山的向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方法】
教法:
講授法、朗讀指導法、啟發式教學法
學法:
想象感悟法、圈點批注法、讀寫結合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黃山的視頻介紹、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黃山奇石的照片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搜集有關黃山奇石的資料
【教學過程】
激情生趣,初始黃山
視頻展示
1.教師播放有關黃山介紹的視頻。(其中有黃山奇石)
2.學生觀看視頻,并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說說感受。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課前通過大家搜集的資料,我們已經知道黃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現在讓我們一起跟著作者的腳步,去看看黃山的奇石。
二.揭示課題
1.師生一起板書。
2.全班美美地讀讀課題。
3.釋義“奇”: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師小結
一個課題就吸引了我們全班的眼神,那么課文又介紹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趕緊去文中看看吧!
初讀課文,感知黃山
一.初讀要求
1.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度的字詞可以多讀幾遍。
2.用“______”劃出文中寫了幾種黃山奇石。
二.生字學習
出示生詞:
1.齊讀,教師相機正音。
2.教師打亂生字卡片,小火車讀。
3.巧記生字: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加點的字?
1.自由讀。
2.小老師領讀,教師相機正音。
3.巧記生字: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加點字的?
4.讀讀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讀讀嗎?
三.整體感知
1.課文一共寫了幾種黃山奇石?
【歸納】: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
2.這么多奇形怪狀的石頭,難怪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
1)指名讀。
2)提醒筆畫“尤”、“其”:這兩個字的哪些筆畫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沒有撇)
3)書寫生字“尤”、“其”:教師范寫,學生描一個寫一個。
4)齊讀。
四.教師小結是啊,多么秀麗神奇的怪石啊,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寫這些石頭的呢?讓我們繼續跟課文進行交流。
細品課文,欣賞奇石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道生物是不斷演變與進化的,了解進化的歷程、規律和趨勢,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應用觀察、比較、演繹推理等科學方法探究化石的相關問題。
3.通過學習,對與化石相關的問題產生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的課件或圖片(暴龍頭骨化石、圓頂龍頭骨化石圖片;鴿子、鷹的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單元導入。本課時是《生物的演變》的第一課時。安排一個頭腦風暴式的討論,調查學生關于生物的演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⑴了解學生關于生物演變的認知基礎。利用"人們是通過什么了解遠古時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樣進化的?進化的證據是什么?生物為什么會進化?"引導學生談出自己關于進化、化石等知識的前概念。
⑵收集學生對生物的演變最感興趣的問題,并把問題記錄下來。
⑶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探究問題的最佳方法。我們應該做學習的主人,主動探究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應怎樣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2.導入新課。了解生物的演變,必須研究化石。關于化石你們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提煉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問題,用于展開后面的教學。
3.解讀"化石"概念極其作用。
⑴用"你見到過化石嗎?化石看起來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討化石的作用。當今學生見多識廣,適當引導,學生可以許多獨特的見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時的重要依據,是推算地質年代的基礎,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現當時的自然環境,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許多造型美觀的化石即是自然遺產,又是天成的藝術品,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化石的審美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也很大。
化石還有經濟上和工業上的用途。化石經常用來協助礦物和石油的勘探,微體生物的化石對于石油地質工作者作為指示化石特別有用,化石還有多種醫用價值,龍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獨特的醫用價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課本的幾幅圖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師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圖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遠古時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斷演變的,早期出現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著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來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等裸子植物發展壯大。課本中圖片顯示的為桫欏、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為桫欏葉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與沉積的泥沙層層覆蓋有關,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積巖中。
5.通過認識有代表性的幾種化石了解化石的種類、特點及其關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課本3頁分別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關于這幾種化石,你還知道一些什么?
⑵這幾種化石與桫欏葉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內容選擇學習)
⑶利用網絡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種類?這幾種化石分別屬于哪一類?他們分別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還是遺物所形成?
桫欏葉化石屬于實體化石,由植物遺體形成。
苔蘚化石、三葉蟲化石、尖齒特爾馬葉化石屬于模鑄化石,由生物遺體在地層或圍巖中留下的印模或復鑄物。
琥珀昆蟲化石屬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學生熟悉的由遺物形成的恐龍蛋化石,學生可能會提到,教師還可以補充講一講什么是遺跡化石、化學化石。
6.學習應用已有的化石知識,推想魚是怎樣變成化石的。要求學生對化石的種類、特點及成因試圖作出解釋,通過交流整理出一個令大家比較滿意的說法。這一部分關鍵是指導學生應用已學的知識,將所學的知識具體化,能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
魚化石的形成要經過三個階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著魚。
魚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積的泥沙覆蓋。由于水底空氣被隔絕,又有泥砂覆蓋,魚的尸體不會腐爛。
經過億萬年的變動,又長期與空氣隔絕,還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尸體上覆蓋的泥砂越來越厚,壓力也越來越大。又過了很多很多年,魚尸體上面和下面的泥砂變成了堅硬的沉積巖,夾在這些沉積巖中的魚的尸體,也變成了像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魚化石"。
7.布置學生查閱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關信息。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了解人類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學技術,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動特點及其當時的生活環境等。
檢查學生搜集、查閱古生物資料的情況。
1.以"化石能告訴我們什么?"導入新課。讓學生懂得化石中蘊涵著豐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們應該通過觀察、使用各種恰當的技術手段研究化石所攜帶的信息。
⑴請學生看一看課本4頁的兩個恐龍頭骨化石分別是什么恐龍,仔細觀察其牙齒有什么不同特點。
⑵根據其牙齒的不同特征,推測它們分別吃什么。
小結:具有鋒利尖銳牙齒的是兇猛的暴龍頭骨化石,由于其長有鋸齒邊緣的長牙齒,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
長著相對扁平,象勺子一樣牙齒的是圓頂龍頭骨化石,圓頂龍是草食動物,它吃蕨類植物的葉子以及松樹,性情溫順,與同類友好相處。
2.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習的生物中還有哪些生物的形態特征與其食性、運動等生活習性有關。
這時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識和實物標本,再對鴿子和鷹進行一次比較。主要比較鴿子和鷹的不同點:
⑴身體的大小不同,鷹的身體比鴿子的身體大,鷹的翅膀也比鴿子的翅膀寬。
所以它們的運動雖然相似,但有差異,飛行的能力不同,鷹比鴿子飛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態不同,鷹的嘴是鉤狀的,鴿子的嘴沒有鉤;足的形態不同,鷹的足比較大、有長而呈鉤狀的爪,鴿子的足比較小,爪比較短,不呈明顯的鉤狀。所以它們的食物不同,鷹吃兔子、小鳥、鼠類等肉食,鴿子吃糧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鷹兇猛,鴿子溫順。
3.必須讓學生了解,對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觀察、測量、生理生化實驗外,還必須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復原出古生物的外形,這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相關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圖中提到的兩種動物化石及其復原圖分別為:
⑴內蒙古扎賚諾爾松花江猛瑪象,它是我國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長9米,身高4.7米。
⑵遼寧西部北票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一舉打破了德國在早期鳥類化石方面的壟斷地位。
3.圍繞"你還知道哪些古生物?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樣的?"的話題,學生在小組內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資料,然后由幾個小組的代表展示圖片,講解交流。
4.講解活化石。學生容易列舉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國現在還存在的銀杏、蘇鐵、大熊貓、白鰭豚、中華鱘等,這些生物幾千萬年甚至億年后還是老樣子,與原來的生物很相似,變化不大,被稱為活化石。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
2、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難點】
要求學生持續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于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教師給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后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么?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并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里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并交流:有什么發現?有什么問題?
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律?有什么規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其他的說法也正確:
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
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
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么運動發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或者在教室里準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狀;然后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變化?)
(模擬實驗成功的關鍵在于: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么發現?
5、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并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解釋: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么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教師教學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么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么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李四說:“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里睡覺。”請你幫助公安人員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么?
(答案:張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后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并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著農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后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過程與方法: 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邊實驗邊思考,對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做拱形的紙,鐵墊圈若干。
教師自己準備:相關的圖片資料。學生自己準備: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讓學生看一些拱橋的圖片。問為什么橋要做成拱形,特別是在古代,材料還不是很多,強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學們原意和老師一起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嗎?
二、拱形承受壓測試
1、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壓力嗎?
2、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3、要求:測試紙拱能承受多大壓力。觀察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強,形狀有什么變化。
4、 分組表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
1、怎樣使紙拱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2、提示:根據拱形受壓變形的現象,尋找克服變形的方法。
3、學生組實驗:要求學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變的。
四、長壽的石拱橋
通過資料讓學生感受我國歷史上豐富多彩和發達的造橋工藝。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搜集數據并進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3、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共同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礎上,搜集數據并進行整理分析。
教學難點:
利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解釋本組研究內容的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實驗記錄表、手表、跳繩、神經系統課件、血液循環系統課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樣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讓我們一起《登上健康快車》。
二、探究活動。
1、計劃于組織。
(1)學生完成“脈搏頻率與各種運動的關系”實驗,并填寫好實驗記錄表。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情緒與脈搏快慢的關系實驗設計”研究方案。
(3)學生自讀“小資料”,了解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教師加以講解引導。
2、事實與證據。
(1)學生搜集證據,對“情緒與脈搏快慢的關系”的實驗加以研究。
(2)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對研究情況進行交流。
(3)學生自讀“資料卡”,了解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及作用。
三、總結。
第二課時
一、計劃與組織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捍衛‘人體司令部’研究小組”、“探究‘心理奧秘’研究小組”、“‘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四個小組的研究情況。著重提供了“健康從‘心’開始研究小組”的樣張,特別注重數據的積累。教學中,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研究內容,即使同樣在“心”小組的研究,學生研究內容也可能不盡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臟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等。教師應鼓勵學生,既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頭進行,以便搜集證據時相互補充完善。同樣,“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的研究也會因學生興趣的不同而出現具體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實與證據階段。
教材在此環節重點介紹“青春期知識知多少”研究小組的樣張,側重學生搜集到的各種數據,并采用統計表、折線圖、資料圖卡等多種表達形式進行分析和表達。同時,考慮到學生在本小組內容的探究中也會發現其他小組研究的內容,因而教材也設計了小組之間相互補充數據、相互合作解疑的內容,旨在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研究方式、方法尋找證據,并及時交流方案。
【教學后記】
事實與證據的探究階段,不拘于時間和場所的限制,教師可采取課上與課下,分散追蹤與適時集中短暫交流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提醒學生及時修改方案,注重對數據資料的分析與整理,找到相應的表達形式,以便進行全班范圍的交流與匯報。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2
第一單元:物質的變化
第一課 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
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
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教學準備】:
師:塑料袋、易拉罐、水結冰圖片 生:蠟燭、火柴、鐵繡釘、紙 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質構成的
1、切身環境導入:觀察我們的周圍,由哪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教室?
2、學生自由發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3、深入探討: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的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么?
4、建議作出討論,要求學生列出證據和理由。
5、教師介入抽象物質的界定:對學生見解適當點評,必要情況下以空氣做示例,塑料袋實驗證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質構成。
6、小結:無論是實際存在的物質還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感觸的到的物質,都說明了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二、過渡物質在變化:
以教室為例,教室里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么? 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
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里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拉罐和水結冰的圖片。
討論:捏扁易拉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生了變化,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呢?(物質本身沒有變,形狀改變,變化速度不同) 我們生活里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2、分組實驗發現:實驗盒里有火柴和鐵釘,它們會發生變化么?它們的變化又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實驗討論:火柴燃燒過以后變成了什么物質?和之前一樣么?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么?(除變化速度不同以外,都產生了新的物質) 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么?
3、比較前后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么相同和異同點? (前者沒有產生新的物體,后者產生新的物體)
三、讓物質發生變化:
1、在教師提供的鐵絲、熱水、紙張、蠟燭、火柴中,它們都會產生在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的思維面不會停留在課本展示的變化中,要求學生作出適當合理的解釋,教師適當補充,尤其是蠟燭的燃燒)
2、各種變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點在自然產生的變化和人為產生的變化、變化速度的快慢、是否產生新的物質)
3、過渡引申:我們說的是我們現有的物質,對于巖石、房屋、馬路在變化么?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么?說出你的依據。
四、總結:
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就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下節課接著研究。
第三課時和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2、學習實驗設計、進行實驗驗證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
教學準備:玻璃杯、蠟塊、生銹的鐵釘和無銹的鐵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題人物在廚房中發現在各種現象,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到處都存在著物質的變化,引出“物質的變化是不是產生新物質”的問題,并板書課題《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二、新授
(一)活動一:尋找身邊的物質變化。
1、讓學生觀察煎蛋、燃放煙花、鹽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鐵制品生銹這些
日常生活中時常能見下馬看花變化現象。
2、學生試描述這些變化前后及過程的現象。
(二)活動二:冰的融化。
1、回顧以前(四年級上學期)做過的蠟塊加熱的實驗。
2、使用玻璃杯進行實驗,觀察冰融化成水的現象及做好記錄,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3、比較冰融化成水的過程與蠟塊受熱過程。
4、比較討論后,學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蠟塊融化都只是形態發生了變化。
5、討論:P5頁的現象。
(三)活動三:鐵銹還是鐵嗎?
1、引導學生觀察生銹的鐵釘和無銹的鐵釘,并作記錄。
2、用小刀削下鐵釘表面的鐵銹,然后用砂紙打磨鐵釘,即得鐵銹和鐵。
3、用磁鐵靠近鐵銹,進行觀察。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知道磁鐵能吸引鐵,若鐵銹不被磁鐵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鐵銹還是不是鐵”的答案。
4、活動延伸和應用: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鐵生銹這樣的變化呢?并與活動二作比較。
(四)活動四:研究蠟燭燃燒過程的變化。
步驟1:點燃蠟燭,將一只手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兒,觀察現象。
步驟2:將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燒杯中,用石灰水將燒杯壁濕潤,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驟3、將用石灰水濕潤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觀察現象。 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蠟燭燃燒后會產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動五:給物質變化分類。
1、出示書本的五種物質變化過程情況。
2、學生進行討論,從而作出判斷。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教師要布置學生課前搜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里有風,什么地方可以產生風,并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囪、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實例,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為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盡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里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說一說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和科學基礎上,不能是空想。要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我們的猜想與假設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根據)
3、制定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啟發學生再現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驗,給學生以原型啟發。然后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并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啟發、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并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做好記錄。最后,引導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可以讓學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制風的成因圖,并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活動結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并對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匯總,并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后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么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發布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于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伙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通過交流進行解答。對于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后解決。
作業設計:
思考題:浴室里的涼風是怎么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里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板書設計:
風從哪里來
生活中哪里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
2、季風
3、信風
4、臺風
5、山谷風
6、龍卷風
7、颶風
8、火風
課后反思: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通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了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臺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里,打開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會搜集和整理資料,能預測結果并進行驗證。
2、會動手制作、改進并演奏簡單樂器。
3、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4、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錄像(交響樂合奏、自制樂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樹葉、尼龍線、金屬管、金屬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膠水、細線、直尺、隊鼓、鑼、釵、三角鈴、口琴、塑料泡沫顆粒。
教學重點:
知道有關聲音的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會動手制作、改進并演奏簡單樂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主題。
1、(播放視頻課件)利用多媒體再現優美的合奏場景和旋律,幫助學生感知樂器的類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發學習興趣,揭示“大家動手做樂器”的單元教學主題。
2、羨慕這些演奏者嗎?我們也用自制的樂器來辦個音樂會,好不好?
教師板書課題。
二、確定目標。
1、師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樂器呢?
學生說一說,教師引導學生給這些樂器分類。(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器)
2、拓展視野。
教師此時向他們提供一些自制樂器的品種,供他們參考、選用,從而確定制作目標。同學們可以模仿已有的樂器,也可以自己發明一種樂器。
教師展示自制樂器的圖片。(圖片展示:吸管風琴、鐵管編鐘、土琵琶、柳笛等。)
3、確定目標。
同學們中間有會演奏樂器的嗎?
本單元,我們將自制一種簡單的樂器,并用它來演奏一首樂曲。請大家討論,準備做哪一種樂器呢?
小組討論,將確定的樂器名稱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請各組匯報自己的樂器名稱。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樂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備很多條件,否則,是不會成功的。想一想,我們到底需要哪些條件?寫在“科學資料本”上。
小組討論后認為,制作“可樂音樂罐”這件樂器,需要這些條件(教師幫助歸類、板書):
①樣版:別人做過這種樂器沒有?我們可以參考的品種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鋁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膠布
③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怎樣調整聲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術:會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經濟:買七個易拉罐飲料
還有一個方面,也決定了制作的成功與失敗——小組怎樣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樂器,我們已經具備了哪些條件?需要解決的困難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難是無法解決的,那恐怕得重新確定制作目標了。預測一下,制作過程中存在著不可解決的困難嗎?
下一節課我們首先解決同學們普遍存在的知識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課后也搜集這方面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制訂計劃
1、設計說明
指導學生以“路線圖”的形式描述小組行動步驟,繪制樂器結構圖、確定制作工具與材料,明確組員的責任分工。教師在各組計劃的基礎上擬定班級行動步驟。
二、模擬課堂
1.畫小組路線圖
師:在動手制作之前,我們要做哪些事?請用“路線圖”的形式把小組的工作步驟畫出來。(如果同學們沒有接觸過“路線圖”,則教師要呈現下圖,供學生參考借鑒)
“可樂音樂罐”制作小組行動路線圖
(為便于相互觀摩、評價,要求學生將路線圖用彩筆畫在兩開左右的大白紙上。)
生:(討論、繪圖,然后集中展示各組的路線圖。)
2.畫班級路線圖
師: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各組有哪些相同的步驟?
生:都想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還有怎樣調整樂器的音調。
生:都需要進行小組成員分工。
師:有些步驟是共性的,如解決這幾個知識點的疑惑;有的步驟是具有個性的,各組之間不一樣,如組員的分工、準備的工具與材料等。對于共性的步驟,為了節約時間,我們全班一起來解決;個性的步驟,由各組分頭行動。(教師一邊講述,一邊板書下圖)
全班行動路線圖
3.繪制樂器結構圖
師:請同學們將準備制作的樂器畫出結構圖,要在圖上標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數量。(教師在銀幕上呈現一幅樂器結構的樣版圖)
(學生合作繪畫,教師巡回指導)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摩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生、響度與音高的區別。
2、使學生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傳到人的耳朵。
3、學生能區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過展示活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生、響度與音高的區別。
2、學生能區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展示活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制作的各種樂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二、展示交流。
1、教師公布規則。
2、學生自由上臺展示自己制作的樂器,并要求加以簡單的介紹。
(教師引導學生對展示的樂器進行評價,并試著提出改進建議)
3、師生共同評出“創意獎”、“制作獎”。
三、拓展。
教師適時的引出噪聲的話題,并引導學生探究控制噪聲的方法。(學生閱讀“科學自助餐”)
第二課時
一、舉辦演奏會、組間互評
◆模擬課堂
師:本節課我們通過演奏會的形式,獨奏、合奏一些簡單的樂曲。一方面讓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參觀、學習,了解其他小組樂器的獨到之處,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樂器。
活動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樂器,介紹樂器的發聲原理和特點。
2.觀眾要安靜地傾聽,尊重每一個同學的勞動成果,不能持譏諷的態度。
3.客觀地評價樂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將評選出優秀制作獎和優秀表演獎。
(學生參與演奏會的學習、欣賞活動,同時填寫下面的評價表,根據其他小組的表現在不同數量的星星中填上顏色。)
評價內容
我們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資料 ☆☆☆☆☆
我們能預測實驗結果,并進行了驗證 ☆☆☆☆☆
我們的樂器演奏效果還不錯 ☆☆☆☆☆
我們小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組自評
◆模擬課堂
師:本小組在以下這幾個方面表現得怎么樣?討論一下,客觀地給自己打分。
評價內容
樂器的外形美觀 ☆☆☆☆☆
樂器的設計有創意 ☆☆☆☆☆
樂器演奏的聲音準確、優美 ☆☆☆☆☆
小組成員在演奏時能做到團結、合作 ☆☆☆☆☆
三、改進樂器
◆模擬課堂
師:經過近三周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和感想?如果要對自制的這個樂器進行改進,它將會有什么新變化?請在“科學記錄本”上畫出結構圖。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利用健康測試等活動,認識什么是健康,確定研究影響健康因素的主題。
2、對自己和周圍的同學健康狀況進行測試,并對測試數據進行分析。
3、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什么是健康。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
人體健康測試記錄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教師提問:什么是健康?
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完善學生的理解。
板書課題:《我給健康下“定義”》
二、探究學習。
1、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五幅圖。
說一說:他們的行為健康嗎?
師生交流評議。
2、人體健康測試。
學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的21世紀人體健康標準,測試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狀況。并將測試情況記錄在測試記錄表上。
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討論。
分析:從測試結果中發現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
學生代表交流匯報,師生評議總結。
三、拓展活動。
學生小組合作確定研究主題。(教師加以引導,學生自主確定主題)。
第二課時
一、爭議中引入,討論中明確。
健康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的理解可能更會引起爭議。基于此,教材不僅設計了幾種對健康的不同見解,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對健康的認識。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幾幅不同內容的畫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飲食、注意鍛煉、認真讀書等健康行為,也包括情緒暴躁摔書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內容,旨在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健康不僅僅只是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狀態、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內容。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從而完善對健康定義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
二、活動中分析。
在學生達成對健康概念的定義后,教材編排了人體健康測試活動。測試的標準選自21世紀人體健康標準,意在使學生對健康做進一步的了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結合標準分組測試或給自己打分,然后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教學中應注意,學生測試的結果會出現很大的不同,因此對于原因的分析也會有所區別,特別是標準中的第一條和第二條、第四條可能不被學生所接受,因為在他們的頭腦里,可能認為這幾點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圍。
三、活動后確定研究主題。
人體健康測試活動后,教材刻意編排了確定研究影響健康因素的主題活動。教材中提示了幾種研究的方向:即心臟、大腦、心理、青春期發育等內容,以引領學生研究的走向。教學中,教師應提示學生可以研究這幾方面的內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專項研究,力求完成知識訓練點的內容。例如可引導學生在研究心臟方面內容時,專項研究心臟的作用或心臟跳動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但應注意,教師切不可限定學生研究的主題內容,以免限制學生學習自主性。
【教學后記】
待學生確定研究主題后,教師應立即將學生進行分組、編排,并布置以組為單位課下進行方案設計(也可下一課時課上進行),進而做好研究的銜接工作。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能區分聲音的大小與高低。
2、能找到改變樂器發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3、培養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敢于猜想、尊重證據、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難點:
能找到改變樂器發聲的響度與音高的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適合制作樂器的材料。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學生說一說自己準備制作什么樂器,激發學生制作的欲望和興趣。
二、動手制作。
1、選擇材料。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自己的設計選擇合適的制作材料。
教師巡視指導。
2、動手實驗。
學生小組實驗各種不同材料發聲的大小、高低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代表匯報交流,師生評議。
3、制作樂器。
小組合作制作樂器。(教師強調在使用小刀、剪子時要注意安全)
4、改進樂器。
學生小組演奏樂器,發現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進。
三、總結。
各組派代表匯報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課時
一、檢查同學們的準備情況
◆模擬課堂
師:同學們的工具和材料都帶來了嗎?
(如果有沒帶齊的情況,則在批評之后,安排他們:
1.向其他小組借同類材料;
2.教師幫助他們在實驗室里尋找替代材料;
3.臨時更換可制作的樂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擬課堂
師:制作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團結合作,井然有序;
2.專心致志,不要大聲吵鬧;
3.講究衛生,不亂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緊急情況馬上匯報。
5.節約時間。
三、同學們分組制作樂器
◆模擬課堂
教師巡回指導,為學生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幫助。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一些數據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避免他們走太多的彎路。如:
四、調試樂器
◆模擬課堂
師: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嘗試演奏并調試自制的樂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簡單的樂曲。
如果一節課還沒有做完,下課后或放學后,接著把它完成。
下節課我們將舉辦自制樂器演奏會,請同學們做好準備。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
3、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
自制簡易顯微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制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欲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 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制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后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制顯微鏡
1) 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 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么辦?
2) 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現?借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制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 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略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會使用溫度計準確地測量水溫。
2. 會用溫度單位做好每次測量的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遇到問題善于思考,觀察測量時能做到細致認知。
2.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關注與溫度有關的事物或現象。
科學知識:
1. 知道溫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會正確讀寫溫度計表示的溫度。
教學準備:
冷水、溫水、熱水、溫度計、溫度計模型、燒杯、各種各樣的溫度計。
一.教學導入:
1.講述1400多年前,《齊民要術》記載的人們當時制作豆豉如何判斷豆子發酵的溫度一事。
2.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
二.活動 感覺冷熱
1.過渡:同學們從生活經驗中說出了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的情形,我們怎樣判斷物體的冷熱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2.以小組為單位,讓同學做教材第2頁的活動。
3.當學生發現同一杯溫水,不同的手感覺竟然不一樣時,教師提出:這個活動告訴我們什么?
4.釋疑:光憑感覺難以準確的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
5.教師講解溫度的概念。
三.活動 測量溫度
1.出示溫度計模型,學生觀察,認識溫度計的構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車信箱介紹了“攝氏溫標”。 知道攝氏度是溫度的單位。
3.攝氏溫度的讀和寫。
4.測量水溫:教師應首先示范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并說明道理。讓學生學習使用 溫度計測量水溫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領。再測4杯水的溫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認識各種各樣的溫度計
(1.)出示學生搜集來的各種各樣的溫度計并先讓他們做些介紹,教師再做補充。
(2.)詳細介紹體溫計的認識和使用。
課后反思: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橋梁有多種不同結構,有的橋梁把多種結構合為一體。 橋的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 提高觀察、比較、描述和評價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賞橋梁的形狀結構之美。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吸管或竹片、粗線。為全班準備:木板或瓦楞紙板、繩子。
教師自己準備:各種橋梁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過:“橋梁是一種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麗的彩虹橋-拱橋
出示圖片,觀察比較這些拱橋,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優點?
實驗:用木棍做一個拱,然后兩個做對比,看是那一個面的受力更大。
1、 (橋面在拱下方的拱橋,橋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產生的向外的推力。橋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緊,還增加了橋面的抗彎曲能力。)
三、拉索橋
1、觀察拉索橋,它們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實際例子說明。觀察這些橋的結構是怎樣的。拉索橋究竟有什么優點?
3、實驗:模擬做一個拉索橋。在實難中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問題,當演示完成后回答。
(1) 兩人同時用力拉繩把“橋”吊起來。我們朝什么方向用力?
(2) 把繩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覺用力有什么變化?
四、結合我們的生活自己來制作橋
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讓學生分組完成也要以獨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評定其水平。讓學生說出自己設計和制作橋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設計的橋有什么特點,請做得好的學生演示講解,從而進一步體會本單元的知識。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21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
●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
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
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的
師問: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
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
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
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
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22
過程與方法:
●能夠自覺地開展一些保護生物的宣傳活動和實踐活動。
●能夠做一個簡單的生態瓶。
科學知識:
●知道生態平衡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了解桑基農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變化的影響。
●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本節課的課題,并問:“誰理解什么是生態系統,什么是生態平衡?”
二、新課
1、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
師講述:生態系統是指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變化不大,這種狀態叫做生態平衡。
出示圖片,請學生觀察圖片中的生態系統。
2、制作生態瓶
(1)魚缸養魚。
(2)種小草
要求:學生回家后選擇一種方式進行,并記錄生長過程。
同時各小組討論:
A不給魚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魚到魚缸里,情況會怎么樣?
B不打開瓶蓋,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C魚缸和魚缸里的東西、瓶子和瓶子里的東西是如何模擬一個生態系統的?
D各小組進行討論,并全班匯報。
3、生態平衡對人類的重要性
出示P38頁的三幅圖。講述在日常生活中,生態平衡經常遭到人為的破壞。這三幅圖片都反應了人類在破壞生態平衡,生態系統會有什么的變化?
各小組討論并匯報。
請同學們閱讀P39和資料并討論問題。
學生閱讀資料,討論并回答。
讀活動記錄上和圖表,說說你對鹿和狼的關系的看法。
4、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1了解各種動植物對生態系統的作用。
2師講解我國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及我國怎么保護珍稀動植物。
3請學生們說說我們應該怎么保護生態平衡。
4師介紹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并請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它們意義。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23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
●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
師問: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24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了解月球概況——解釋環形山——激發學生探月興趣,讓學生對月球有個初步的了解。內容是遵循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歷程,所以教學時要將人類對于月球的認知以及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足跡作為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同時鑒于六年級學生對于從互聯網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釋環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問題,所以需要通過模擬實驗來進行解釋。
學情分析:
學生對月亮和有關月亮的神話有簡單的了解,六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已能熟練運用互聯網搜索相關信息,同時他們的求知欲和獨立意識增強,有自我表現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環節,他們能較好地完成相關內容,并能有效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目標: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知道環形山的形成及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體會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了解宇宙的幫助。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做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盤子、細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電筒等。
學生:收集有關月球及人類探月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入。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欣賞一段有關中秋月的視頻。(出示不同風景區的月亮視頻)
師:看了這段視頻你想說些什么?(美麗、誘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
師:是呀!這么美麗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為當時的科技不發達,從而編制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你能說出一、兩個有關月球的神話故事嗎?(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
師: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吳剛、玉兔嗎?(沒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月球,來一場登月之旅。(板書:登月之旅)
二、初識月球,了解環形山。
師: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遠鏡圖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觀月圖)
師:他觀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樣的呢?(出示月面圖讓學生說)。
通過學生的觀察教師適時讓學生認識“月陸”、“月海”、“環形山”。(板書:環形山)
師:你能說說這些環形山有什么特點嗎?你們知道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嗎?
師:3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于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后來在地球上發現了被流星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科學家們經過比較,在大約50年前,得出了新結論:認為這些環形山是由于來自宇宙的流星和隕石的撞擊而形成的。(板書:隕石撞擊)
三、探究環形山形成的秘密
1、質疑探究,討論實驗
師:看著這些環形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1:隕石為什么會撞擊月球?
生2:撞擊的隕石哪去了?
生3:為什么環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師:同學們的探究欲望真濃,這些問題也正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今天我們著重研究環形山為什么會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這個問題。(板書:大小、深淺)
師:大家想一想,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系?
生1: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與隕石的大小有關;
生2隕石大撞擊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隕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師: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得用實驗來證明,下面我們就來模擬一下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的情景。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來模擬隕石?用什么來模擬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擬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隕石。
師:你怎么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為月球表面相對比較松軟。
師:好,現在模擬的材料我們都有了,如果我們假設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這個實驗該如何來做
生:將大小不同的玻璃球從同一高度落下,觀察在沙盤上形成的坑的情況。
師:為什么一定要從同一高度丟下呢?
生:因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較石子大小對環形山的影響。
師:下面請同學們來做這個模擬實驗。做實驗前老師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出示實驗注意事項)請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始實驗,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一),看看哪組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板書:隕石有關、大小)
師:你們覺得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那?
生3: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與隕石的下落高度有關;
生4:隕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擊所形成的環形山就越深;隕石撞擊月球的高度越小,環形山就越淺。
師:我們怎樣用實驗來驗證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呢?
(生:將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從不同的高度丟下,觀察在沙盤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師(追問):玻璃球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為我們要判斷是否與高度有關,玻璃球的大小必須是相同的,否則就無法判斷。
師:請組長帶領大家開始實驗,并且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二)看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板書: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實驗,了解觀察時間。
師:如果我們想在地球上觀察環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觀察好?(生猜測)
師:是不是向你們說的那樣?下面我們來做實驗證明一下。
師:請組長拿出手電筒。用手電筒光直射“隕石坑”,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看看此時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現在請大家從側面斜射“隕石坑”看看此時看到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誰能說說,當陽光怎樣照射月球時觀察環形山好?(斜射)
師:對,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月球時選擇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這幾天比較好。因為這幾天陽光斜射月球,影子明顯。
五、飛天登月,再識月球。
師:“今人不見古時月。”從古時候起,人們就一直渴望著了解月球,更多地認識月球,甚至幻想著能飛上月球。人類的登月夢想實現了嗎?(實現了)
師: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誰嗎?他是哪個國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飛船叫什么名字?
師:1969年7月16日,美國三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讓我們重溫一下這激動人心的一刻!(播放《阿波羅登月》視頻)
師:誰記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說的第一句話?
生: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出示這句話)
師:齊讀。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師:對于阿姆斯特朗個人來說,他只不過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這件事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卻是標志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巨大突破,人類已經能從地球登上月球。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成就。
師:當人類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紗被撩開后,人們有哪些發現?(學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沒有水、沒有空氣、甚至沒有生命,晝夜溫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里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師: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國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國也制訂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15年過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們知道嗎?(學生匯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資料)
師:目前,嫦娥四號已經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棉花的種子已經在月球上發芽!
師:下面讓我們來觀看一段有關“嫦娥四號”的視頻看了這段視頻,你的心情怎樣?想說些什么?還有什么想法?
師:我國在航天領域已經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飛天英雄楊利偉說,我國宇航員會在2030年前后登月。同學們,為了早日實現登月夢想,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師:在你們的努力下,2030年,我們終于可以乘自己的飛船進行月球旅行了,在出發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學生說出準備的物品后要追問為什么要準備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氣,生2:宇航服、排泄物收集器,生3:照明燈、無線電話)
師:你們考慮的真周到,相信你們的月球之旅一定會很愉快。
板書設計:
登月之旅
環形山 隕石撞擊
大 小 大 小
隕石 (有關)
深淺 下落的高度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25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電磁鐵的特性作假設性的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會設計簡單的實驗記錄表和試驗報告。
2、知道電磁鐵在通電條件下有磁性,電磁鐵也有兩極,它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
3、培養學生的制作能力(學會制作電磁鐵的方法)、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4、尊重證據;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培養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態度。
教學方法:
1、本課通過課題直接引入新課,以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2、教師在組織制作電磁鐵這一教學環節上,往往采取教師教,學生做這種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本課教學時,教師可課前組裝好電磁鐵,課上實驗完畢后,讓學生自己拆開電磁鐵,觀察結構,再組裝好。既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究電磁鐵的特性,又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也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感受、體會、從而導入新課。
教學重點:
知道電磁鐵的磁性。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出示課前收集的各種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板書通電的線圈)
2.提問:
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引導學生說出電磁鐵是否有磁性和兩極)
二、猜想假設
學生質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學生討論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實施探究
1.演示實驗:
(1)做個電磁鐵,不接電源,用它接近大頭針。
(2)將電磁鐵連接電源,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3)將電磁鐵電源切斷,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2.談話:
剛才的實驗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發現?
3.討論:
這個裝置有時有磁性,有時沒有磁性。你認為這與什么有關系?
4.談話:
你想親自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嗎?實驗完畢后,請你拆開這個裝置,看看它的結構是怎樣的?還要把它組裝好。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學生自己動手做個電磁鐵,(分有鐵芯和無鐵芯兩種情況)
五、展示交流
小組匯報結果
(1)有鐵芯的電磁鐵磁力大。
(2)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切斷電流后沒有磁性。(板書通電有磁性斷電沒磁性。
六、拓展創新
生活中利用電磁鐵來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說一說它們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知道了電能產生磁,學會了制作電磁鐵,了解了電磁鐵的應用。
【六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4-03
湘教版六年級科學教案08-26
人教版六年級科學教案12-24
六年級下科學教案04-13
湘教版六年級科學教案04-13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精選04-13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9-29
六年級科學教案15篇06-14
六年級科學教案(精選15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