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教案模板十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 在經歷測量的過程中感受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 在操作中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 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連接網絡、一盒自動鉛筆的筆芯;學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幣一個(或一張卡)
參考課件:xx
教學過程:
一、感受毫米產生的過程
1、用手比劃: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組比賽,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記錄估計值→反饋估計值→“怎樣驗證?”)
3、分組測量,驗證估計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測量值→全班交流)
4、評議學生記錄方法,引出“當測量長度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表示。”<課題:毫米>
二、認識“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毫米”是個多大的長度單位,你能把它介紹給大家嗎?(學生介紹)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數給同桌瞧瞧→課件演示(可選0到刻度1,也可選其它相鄰的兩個刻度)板書刻度關系式。
3、還可以這樣介紹: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手比劃出1毫米,與直尺上的1毫米對照;再與同桌比比,看誰比劃得準。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體的長或寬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預設:1分硬幣、電話卡的厚度等)
3、從課本中數出幾張,捏緊后的厚度約為1毫米?(先估計,再驗證)
4、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預設:降雨量、自動鉛筆的筆芯等)
5、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長度。
四、小結
1、你學到了什么?
2、再次測量,準確讀出我們數學書的厚度,以及長度和寬度。(不同的記錄方法)
3、課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寫法——mm
在河南鄭州被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書,長約25毫米,寬約19毫米,厚9毫米。(請用手比劃,可以借數學書的一角進行比較)
五、練習鞏固:
書P3:“做一做”。
書P5:1、2。
六、作業:《課堂作業本》P1~2。
板書設計:
長 寬 厚
估計值:
測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業: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單位的物品,記錄下來。
調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區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學后記:
[2]分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經歷測量、計量的過程中感受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明確1分米=10厘米,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操作中會用分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學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是:按照自定標準為食物分類,用圖表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了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懂得營養全面、合理的重要性。關心飲食,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本節課內容屬于營養衛生知識體系;在教材中的應該歸屬于生理健康的范疇,內容相對孤立,在本單元中,是基礎性內容,只有掌握了食物營養方面的知識,才能為后面怎樣搭配食物和食物的消化、食物的安全做好鋪墊。
2.本節核心內容是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作用和來源的,學習的好,能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
學情分析
1.在學習之前,學生對于營養方面的知識,多少都通過其他渠道了解過一些,但都是零散的、模糊的。通過考試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對于各種營養在身體中的作用容易混淆,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2.本課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方法探究各種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告訴學生鑒定營養成分的科學方法,學生把帶來的食物一一進行鑒定同時進行記錄,做完實驗后在一起交流總結,形成各種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的基本認識。
3.教學中學生知識方面沒有大的障礙,但在實驗中能不能用科學的方法對各種食物依次進行有效地鑒定,并同時記錄需要有效地組織和科學的指導。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按照自定標準為食物分類。
2.用圖表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知識與技能
了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懂得營養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飲食,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探究各種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
難點:按食物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給食物分類
科學教案 篇3
目標:
1、認識各種取暖用具和用途,知道它們能給人們帶來溫暖。
2、關心周圍的科技產品并知道使用它們的安全方法。
準備:
1、幼兒從家里帶一些小型取暖用具到幼兒園。
2.教師另準備一些取暖用具圖片,如古老的炭盆、暖手爐、熱水袋、火爐,現代的油汀、空調、電熱毯等。
3.幼兒操作材料畫面“各種取暖用具”
過程:
1、讓幼兒介紹自己帶的取暖用具,激發幼兒興趣。
(1)“小朋友,冬天冷嗎?怎樣做才會感到暖和呢?”(鍛煉、穿厚衣服、取暖等)
(2)“今天就請你們把自己帶來的取暖用具介紹給大家,說說它叫什么,怎么用,再請你用給大家看看。”
2、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取暖用具是用不同的方法發熱的,有不同的用法。
(1)“你們帶來的取暖用具是怎樣發熱的?請小朋友們為大家介紹。
(2)出示幼兒沒有說到的取暖用具,”老師這里也有一些取暖用具,你們認識它們嗎?”
(3)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取暖用具如何發熱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些取暖用具是如何發熱取暖的:炭盆用木炭取暖;火爐、火炕用煤取暖;油汀、空調、電暖氣、電暖風、暖手爐、電熱毯是用電取暖;熱水袋用熱水取暖。
(4)請幼兒按照取暖用具的發熱方法進行功能分類。
好,剛剛我們小朋友知道了取暖用具發熱的方法,現在我們給取暖用具的發熱方法分個類,看看哪些取暖用具是用電發熱的,哪些是不用電的。把用電的這一類稱為電器類。不用電的這一類稱為非電器類。我們一起來給這些取暖用具找找家吧!
(5)討論取暖用具的優缺點。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看了這么多的取暖用具,你覺得哪個取暖用具好,為什么?
油汀、空調可以給很多人用,但比較浪費電,熱水袋攜帶方便,可以靈活使用,但只能一個人用。爐子、火炕的缺點是不衛生,但經濟實用等。3、知道取暖用具的正確用法,注意使用時的安全。討論:使用這些取暖用具需要注意什么?空調,電暖氣要注意別觸電。火爐和水暖氣要注意防火等。引導幼兒多鍛煉、多運動,才是最安全取暖方法。4、古代人和外國人的取暖方式剛剛我們小朋友知道我們現代人的取暖工具,那你們知道我們古代人是如何取暖的嗎?那你們知道外國人是如何取暖的嗎?延伸活動:冬天里,各種動物的取暖方法。
目標:
1、認識各種取暖用具和用途,知道它們能給人們帶來溫暖。
2、關心周圍的科技產品,并知道使用它們的安全方法。
準備:
1、在教室里打開空調。
2、圖片、電暖氣、暖手寶、電熱毯、熱水袋、暖貼等。
活動過程:
1、談話,了解空調。
師:早上我們晨間活動的時候,老師發現有的小朋友總是把手放在口袋里,不想拿出來,還有的小朋友的小臉都被凍得通紅。外面冷嗎?(冷)那教室里呢?(不冷,很暖和。)為什么教室里怎么暖和?(開空調了。)空調可真厲害,夏天可以吹出涼涼的風,冬天能吹出什么樣的風?(暖暖的風)。有了空調,再冷的天都不怕了。誰來感受一下空調吹出的暖風呢?(幼兒自愿到空調口處感受暖風。)我們班的空調個頭可真大啊,比老師還要高呢!你家有空調嗎?(有)你家的空調和教室里的空調一樣嗎?(不一樣)哪里不一樣?(家里的空調小,掛在墻上)教師小結:個頭大,站在地上的空調叫立式空調,是放在特別大的房間里,比如教室、會議室、家里的客廳等。個頭小一些,掛在墻上的叫掛式空調,一般放在小房間里,像臥室、書房。
2、認識用電取暖的用具。
師:空調要插什么才能吹出暖風供我們取暖呢?(電)老師還帶來一些用電取暖的用具,看看小朋友們認不認識。
出示電暖器、暖手寶、電熱毯。讓幼兒說一說他們的用法,教師進行補充。現場試驗,供幼兒親身感受。
電暖器:里面有2根管子,也有的大一些電暖器里有三根、四根管子。插上電,管子就會變紅,可以發熱。近距離取暖。適合寫字、織毛衣、繡十字繡等做一些安靜的事情時使用。但是電暖器不能長時間的使用,離開要及時關掉電源,而且不能有雜物覆蓋在上面,否則溫度升高了非常的容易失火。造型很多,有長方形的也有圓形的。有大有小。
電暖寶:里面裝有電-熱能轉換促進劑,加上清水。插上電充一會里面的水就可以變熱,能維持2個小時的時間。體積小,容易攜帶,外出的時候可以裝在口袋里或是拿在手里。還可以裝在漂亮的袋子里,既美觀又實用。小面積取暖。
電熱毯:冬天的時候,晚上拉開被子,被子里總是涼涼的,都伸不開腿。有了電熱毯,床上就能變暖和啦!把電熱毯鋪在床上,上面蓋上床單,不能直接睡。因為電熱毯里面夾了一些發熱條,如果直接睡在電熱毯上,睡覺的時候不老實亂動,把電熱毯里面的發熱條蜷壞了。插上電源,調節好溫度,一會兒電熱毯就熱起來了,被窩里面暖暖的,再也不用涼被窩了。非常合適爺爺奶奶使用。老師現在每天也睡在電熱毯上,可暖和啦!
出示圖片:浴霸、油汀,讓幼兒認識。
3、不用電的取暖用具。
師:剛才老師為小朋友展示的都是一些需要用電才能發熱,供我們取暖的用具。那如果不用電,我們可用用什么來取暖呢?(壁爐:用木炭取暖。爐子:用煤炭取暖。熱水袋:用熱水取暖。暖貼:用)
4、古代的取暖用具。
師:在古代,人們一般都是直接用火來取暖。出示圖片:炭盆。介紹用炭盆取暖的方法。
5、活動結束:
討論:如果什么都沒有,那怎么取暖呢?最最簡單的取暖方法就是運動。帶幼兒到戶外運動。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現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蘑菇的資料。
1.導入。
(1)教師可以采取實物導入的方式:看一看,實驗桌上放著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會生長蘑菇?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蘑菇的生活環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于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致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現:從整體看,蘑菇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么特點,我有什么重大發現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并記錄下來。
4.認識蘑菇屬于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特點、獲取營養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于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5.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實物、掛圖),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6.課外調查:小組或者獨立調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了解它的主要營養成分等。
第二課時
1.了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么?說一說:你為什么這么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為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么之后,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小結:細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們因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見,被稱為微生物。現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員?
2.展示食用菌調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為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板書設計: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作業設計:
填空:
1、蘑菇是( )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 )也不屬于( )的另一類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 )、( )、( )、( )、( )等。
4、細菌對人有( )兩方面的作用。
簡答:
請介紹3-5種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顏色、形狀等。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的]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鹽后,雞蛋沉浮狀況的變化,初步感知懸浮現象的變化。
2、幼兒兩兩合作進行操作實驗,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學習記錄和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積極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活動準備]
燒杯兩只(分別裝等量的淡水、鹽水)雞蛋一個,放大的記錄紙一張,實物:雞蛋、鹽、碗、盆、勺子、燒杯、抹布每組若干。磁吸標志、記錄表、水彩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雞蛋寶寶沉浮的位置
1、出示內裝等量鹽水、淡水的兩個燒杯,引導幼兒比較:兩個燒杯的水一樣多嗎?
2、出示一個雞蛋:今天蛋寶寶要跟水玩個游戲,小朋友想知道嗎?蛋寶寶到了這兩個水杯里會怎么樣呢?
3、猜猜蛋寶寶在鹽水里、淡水里的沉浮狀況。教師設疑:蛋寶寶到了第一水杯里(淡水)會怎樣?它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
(幼兒猜測并用身體的動作來表示沉浮結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實驗驗證——幼兒觀察——師幼同時完成記錄)繼續設疑:蛋寶寶到了第一杯水里(鹽水)會怎樣?它在水里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幼兒猜測并請幼兒分別把磁吸標記貼在自己猜想的位置上——實驗驗證——幼兒觀察結果——師幼一同記錄雞蛋在水中的位置)
二、找一找蛋寶寶沉浮的秘密
1、幼兒針對觀察的現象自主提問。看了剛才的實驗,你有什么想法或問題?現在我們做“小問號”把你的問題提出來好嗎?
2、教師順應幼兒提出的問題設置懸念。哎呀,這倒奇怪了,蛋寶寶在第一個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個杯子里回浮上來呢?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感官尋找寶寶沉浮的原因,啟發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區分出淡水和鹽水的不同,從而找到問題的緣由:雞蛋裝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鹽水杯里是浮上來的。
4、進一步把問題引向深入。那么是不是雞蛋在鹽水里都會浮上來呢?再加了多少鹽后才回浮上來呢?我們一起動手來試一試好嗎?
三、說說蛋寶寶沉浮的規律
1、(展開幼兒的記錄卡)從記錄卡中講講自己的實驗感受并發現雞蛋的沉浮規律。
2、繼續設疑:為什么雞蛋在加入1勺、2勺的鹽水中沒浮起來。再加入3勺、4勺鹽后會浮起來。
3、除了雞蛋在鹽水里浮起來。你還有什么辦法讓雞蛋浮起來呢?(幼兒回憶生活經驗,自由講述)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影子是隨著光源的移動而移動等方位變化特征,學會簡單的測量方法。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孩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發展孩子的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
【活動準備】
1、小電筒每人一個,玩具、膠水瓶、不倒翁娃娃每組一個;
2、水彩筆每組一只、小鏡子每組一面、記錄紙每組一張。
【活動過程】
1、教師講故事《樹蔭》導入主題,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師:為什么太陽火辣辣的,小熊躺在樹蔭下卻很涼爽?后來被什么東西 燙醒了,你們能告訴小熊它遇到的問題嗎?激發孩子探索影子的奧秘。
2、教師通過小實驗讓孩子觀察,使孩子懂得影子產生的條件,初步了解影子是隨著光源的移動而移動的。
(1)教師在事先準備好的桌子上放一個"不倒翁"娃娃玩具, 用電筒從玩具的左邊照射過去,讓孩子知道影子產生必須要有光的照射
物體。
(2)將電筒的光線從左邊移動到玩具的右邊,頂部,請孩子們一邊觀察,一邊討論影子的變化過程。讓孩子初步領會影子是隨著光線的移動而移動的。
3、運用各種操作資料,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
孩子每人拿著小電筒,充分運用各種操作材料來尋找影子,進一步理解影子產生的條件及變化的特點。教師在巡回指導的過程中,先指導膽子小的孩子,再指導中等的,最后指導能力強的。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發現了影子的許多秘密。(如:影子一會兒在前面,一會在后面,一會在左,一會在右等等)。有一個孩子照著照著,突然影子不見了,他覺得很迷惑,原來他把手電筒罩在物體上了。
4、幫小熊解決問題:
孩子通過小實驗,幫助小熊想出了許多好辦法(如叫小熊在樹蔭下睡覺時,要定時換位置,或搭個小帳篷等)
5、游戲:捉影子,測量影子
教師帶領孩子們到戶外,把孩子們分6個小組,每組選一名能力強的孩子用鏡子反射陽光,照在墻上、地上,其他小孩用手捕捉,用腳踩。之后用水彩筆去測量影子的長度,看看捕捉的影子有幾支水彩筆那么長,并做好記錄。
6、延伸活動:
教師帶領孩子觀察幼兒園內榕樹,早上、中午、下午的影子,然 后用粉筆將其影子的輪廓畫下,再作比較。
布置孩子們回家和父母一同玩影子的游戲,使孩子們能發現更多關影子的知識。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本課需要學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識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以伏爾泰為代表的主張及其影響;英國科學家牛頓和達爾文取得的突出成就,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偉大貢獻。
二、能力目標
本課教學要使學生在兩個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一是通過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在近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讓學生感受到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中的能動性,以培養學生樹立并能正確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在未來建設、改造社會的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分析認識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學家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使學生養成善于思考、觀察、動手和勤奮等進行科學研究所必備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上述思想家和科學家取得成就的過程,使學生樹立不畏權貴、敢于捍衛真理和為了科學事業不計個人得失、甘于奉獻的敬業精神。
教學重點:科學的革命。
教學難點:思想啟蒙的火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復習提問:“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所有公民有權參與法律的制訂。”這些內容出自哪個國家的哪個文件?
學生:法國《人權宣言》
教師: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英國、美國也發表過哪些類似的文件?
學生:英國有《權利法案》,美國有《獨立宣言》等
教師過渡:歐美資本主義能夠產生和發展,除了政治經濟因素之外,還離不開思想文化的進步。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本節的第一目內容—思想啟蒙的火種。
講授新課:
一、思想啟蒙的火種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38頁導讀框中的內容,思考伏爾泰為什么要替卡拉辯護?
學生:18世紀的法國封建制度已經衰敗,不畏權貴的伏爾泰挺身而出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迫害行為,同情蒙冤受屈的平民百姓。
教師:歐洲啟蒙思想包含著哪些進步主張?
學生看書,回答。
教師歸納:
教師:啟蒙思想家這些主張的作用怎么樣?
學生: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促進了中、日等亞洲國家的思想解放
教師:請聯系中國實際,說說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進步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總結:
A、戊戌變法→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打下了基礎,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運動→徹底批判了封建思想,為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科學的革命
教師讓學生閱讀本目教材內容。
教師:課文介紹了哪幾位科學家?他們各自做出了哪些杰出貢獻?
學生看書,回答。
教師總結:
教師講述:牛頓三定律,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影響最大;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嚴重動搖了神權統治的根基;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為原子彈的發明和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由此打開了原子時代的大門。相對論還揭示了空間、時間的辯證關系,加深了人們對物質和運動的認識,無論在科學上,還是在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教師:我們的課題是科學和思想的力量,那么科學和思想有何聯系呢?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正確的指導思想與科技發明創造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沒有哪個比哪個更重要一說,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走極端。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設計背景
晚飯時間突然停電了,冬天的北方外邊已經是昏暗的夜晚,教室內剎那間漆黑一片·······大家開始準備照明的辦法。蠟燭引發了幼兒的好奇與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感知蠟燭燃燒的現象,初步懂得空氣與燃燒的關系。
2、讓幼兒認識、了解蠟燭的種類與用途,激發幼兒對蠟燭的探索欲望和觀察總結的能力。
3、從小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促進幼兒知識技能的積累以及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教學重點、難點
感知蠟燭燃燒的現象,初步懂得空氣與燃燒的關系。
活動準備
香熏蠟、生日蠟燭、大小顏色不同的蠟燭若干、盤子、打火機、水。
活動過程
1、區角活動
設置觀察角,擺放不同種類、顏色、形狀的蠟燭。引發小朋友們自主的觀察,教師適時介入,一起了解蠟燭的特點和用途。
2、動手操作點燃蠟燭,發現現象。
(1) 帶領組織小朋友來到操作臺旁邊,觀察操作臺上的物品,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如干凈透明的玻璃杯,小蠟燭和盤子……請小朋友們自由討論。
(2) 老師想請蠟燭寶寶站起來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游戲,小朋友們想一想有什么好辦法呢?小朋友們自由發揮想象。老師示范,有燃燒的蠟燭油把蠟燭固定在盤子上,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一起動手操作,讓自己的蠟燭寶寶站起來。
(3) 點燃蠟燭,觀察蠟燭燃燒時的狀態。
(4) 請小朋友用杯子把燃燒著的蠟燭扣住,仔細看看會發生什么現象呢?啟發幼兒發現蠟燭熄滅了,不再燃燒了,杯子變黑了,杯底還有點熱,杯壁上還有一層“霧”……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討論。
(5) 再次點燃蠟燭重復操作,請小朋友用大小不同的杯子同時扣在燃燒的蠟燭上,看看又會發生什么新的現象呢?
小杯子的空氣少,蠟燭燃燒的時間短,先熄滅;大杯子里的空氣多,蠟燭燃燒的時間長,后熄滅。
3、有趣的蠟燭花游戲
請小朋友們手拿點燃的大蠟燭和老師一起圍繞在水盆邊,蠟燭油滴落在水中變成漂亮的蠟燭活,有大有小,有紅色的有白色的……在水中很緩慢的變大,變淡……
教學反思
認識和探索環境是人類的本性,新《綱要》中對幼兒科學領域教育的目標指出,要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并能運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在本次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做,活動內容方面既考慮到了符合幼兒的現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長遠發展;既考慮到孩子的興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經驗和視野。在互動方式上,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有機的結合并相互滲透注重孩子學習的綜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戲性。通過幼兒自己的探索促進信息的獲得和觀察、感知能力的發展。
科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會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材料的顯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開展研究活動;
3、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小組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2、對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進行科學探究的意識。
知識目標:
1、知道周圍的材料是一復雜的系統;
2、知道周圍的物品是由材料構成的,能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二、教學準備
材料:銅片、鐵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片、木材、紙片、棉花、泡沫板等。
工具:放大鏡、砂紙、鐵釘、小電路、中性筆、水槽等。
三、教學活動過程
課前交流:上節課我們評選了積極動腦,努于探究的同學為第一批的科學小勇士,今天誰想向他們發出挑戰,成為第二批科學小勇士?
準備好了嗎?挑戰正式開始![上課]
1、活動過程
首先讓我們進入挑戰第一關。請看關鍵詞:材料 [板書]
A、提到“材料”,你首先想到了什么?(木頭、布、塑料、紙、鐵、棉花、纖維)[也可能有的學生會說:衣服是用什么制作的?誰能幫幫他。]
B、大家談到這么多的材料,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挑戰要求:豐富、全面
如果你不確定,可以走到跟前去仔細觀察。把你觀察到的結果記錄在1號信封中的表格中。開始!
[各小隊尋找教室里的物品使用的材料,教師巡視指導能不能更全面地觀察到一種物品所使用的材料。]
比比看,哪個組的觀察既豐富又全面。哪個組先來?
[各小組代表輪流將填寫的記錄放放于實物投影儀上,讓全班同學都能看到,共同感受我們的周圍有如此多的材料,物品是由材料組成的。]
看來各組在隊員們的共同努力下,都順利地通過了第一關。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說不出來引導:對材料你有沒有一些新認識?]
[材料構成了物品,物品豐富了世界]
[隨機采訪一下,有助于拉近主持人和參賽選手的距離,而且還是選手抒發所獲的好機會,可能會說出教室里到處都有材料,也可能會說出許多物品是用好幾種不同材料制成的等等,無疑中讓參賽選手用自己的話對本環節的設計意圖進行小結,引導他們說說材料—物品—世界]
2、在第一關中我們了解到了身邊的物品是由許多材料構成的,它們會使我們的生活豐富起來。下面讓我們繼續進入挑戰第二關!準備好了嗎?
[對本輪合作能力的考驗給予提示,讓學生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
關鍵詞:特征[板書]
請打開2號信封,說說我給大家準備了什么?
[學生代表對十種不同的材料進行辨認]
要求:找找看,這些材料有哪些不同特征?
[學生作答,例:紙比較軟,放在水里容易濕。木頭比較結實。鐵片可以彎曲。][板書學生談到的特征,為下一環節指明研究方向。]
[板書:抗彎曲力、抗摩擦力、軟硬、在水中的沉浮狀態、字跡保留度、導電性……]
小結:在第二關里,同學們找到了這么多材料的不同特征,那么對于這些不同特征,你有沒有想說的?
2、看來,大家又發現了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真是太棒了。祝賀大家,在共同的努力下,闖過了第二關,要繼續嗎?準備好了嗎?
進入挑戰第三關關鍵詞:研究[板書]
看到“研究”你想到了什么?
[可能會想到要確定研究主題、選擇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對象、制定研究計劃……]
你認為這節課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給學生暗示。]?
確定的研究主題?[指黑板……]
那么,請打開3號信封,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各小組確定研究主題。寫清主題,并根據需要在選擇研究工具上劃“勾”,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手中的工具。想想看,你們打算如何利用選擇的工具呢?
[學生討論,教師進行分組巡視,對于研究過集中的問題進行復選。簡單地描述研究計劃。]
提示:能說說那你想利用工具怎么做?
[初步指導如何做?]
研究主題、工具、方法都有了,那么讓我們開始觀察吧。別忘記談談重要發現和感受!
各組派代表將你們選擇的研究工具領回,研究過程中注意及時地記錄下對材料特征的發現。
請各組的代表上臺來向大家交流你們組剛才的研究成果。
[小組代表把記錄表放在實物投影展臺上,向大家介紹,主持人對觀察發現予以及時點評。鼓勵有特別發現和感悟的小組。]
小結:看來第三關都難不倒大家,現在我們要提升挑戰的難度了,展開最后的較量,究竟哪一組的綜合實力最強,讓我們試目以待。準備好了嗎?[參賽隊給自己鼓勁。]
4、回歸生活
請聽題:在一關中,我們談到了教室里的物品,它們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材料呢?[出示第一關的記錄表]
[學生口述材料選擇的原因。例如:窗戶選擇塑鋼是因為它堅固、耐用而且防水,美觀。玻璃是透明的。]
在今天的挑戰活動中,每位同學都在自己的努力和小組的合作中,勇敢的闖過了最后一關,可是我沒有準備那么多的勇士標志,大家的出色表現可讓我犯了難,這樣吧,把標志授予各勇士小組,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家仍舊能像今天一樣,個個成為科學小勇士!
5、拓展活動
在生活中,還在許多的物品,它們是如何使用這些材料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需要大家繼續去研究,相信只要大家生活中“挑戰”無處不在。
注:實驗記錄表(略)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如何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呢?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別)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1、 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生變化,這是怎么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里跳躍時,哪種情況下占據的空間大?
2、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本質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板書設計
空氣的熱脹冷縮
受熱 體積脹大
空氣 熱脹冷縮
受冷 體積縮小。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有關科學教案06-12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關于科學教案07-24
關于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賽車》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