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水》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水》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科學《水》教案1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水一直在固態、液態、氣態之間轉變,水循環是自然界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學生通過回憶和觀察自然界中水的各種形態——云、霧、雨、露、霜、雪、冰等,討論他們之間變化的原因和條件,初步認識到水的三態之間的變化是可逆的。本課既是小結課,又是對水的氣態和固態之間的轉變過程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
學情分析
1、學生對于水的三態和自然界存在的現象無法建立聯系。如問卷中問道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態時, 100%的孩子都回答----液態、固態、氣態。但我再接著問自然界中是如何具體闡述的?比如說云,孩子們一下就會說到霧、雪、霜等現象。而對于霧、雪、霜這些現象具體該對應水三態中的哪一種,學生錯誤百出。
2、學生還有有較多錯誤的前概念,并且根深蒂固。如三年級的學生水蒸氣的理解是有誤的,都認為燒水的白氣是水蒸氣,只有23%的孩子認為冬天呼出來的氣不是水蒸氣,第四題大部分的同學只能正確的回答出冰是怎么形成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錯誤的。想起我正在執教的四年級的同學,他們已經學過了這個內容,而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很多孩子都分不清白氣或水蒸氣,還有部分孩子認為雪和霜是由水遇冷凝結而成的冰。這些問題都說明錯誤的前概念已經深深的烙在學生的腦海里了。了解了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我在教學中就要有意識地通過具體形象的、直觀的實驗去克服他們深入腦海的前概念。
3、三年級的孩子大概10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更傾向于直觀形象的思維方式,對于故事、圖片,直觀的實物更樂于接受,因此,模擬常見的霜、雪以及簡單直觀的呈現方式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種形態——云、霧、雨、露、霜、雪、冰、水蒸氣……即水在自然界同時以液態、固態和氣態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斷經歷著三種狀態的循環變化,促進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是溫度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1、回憶或觀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種形態——云、霧、雨、露、霜、雪、冰、水蒸氣……討論它們之間變化的原因和條件。
2、尋求水的氣態和固態之間變化的證據,嘗試自主設計水的氣態和固態之間變化的觀察實驗活動。
3、分析水的各種狀態之間變化的過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態變化規律。
4、思考有關自然界水的相關問題,并嘗試用“水的三態循環”對這一現象做出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觀測數據(證據)對科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2、初步認同物質是不斷變化的。
3、初步建立物質不滅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狀態可以互相轉變。
教學難點
對水的三態之間的相互轉化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觀察法、講授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
小組:水形態變化的過程及發生變化的條件討論記錄表,玻璃杯1只,冰塊1杯,食鹽
全班:云、霧、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現象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水的.各種形態
1、師:在將近一個星期的學習以來,我們一直在學習水,誰來說說你有什么收獲嗎?
師生交流
師:剛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種狀態,大家一起先來看幾張圖片和一些視頻。(課件展示)
2、師:剛才的圖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幾種形式。你能根據生活經驗說說你所知道的云、霧、雨、露、霜、雪、冰嗎,可以小組討論一下,試著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學生討論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態變化的過程及發生變化的條件
水的形態 變化的過程 變化的條件
霜 水蒸氣(氣體) 冰晶(固體) 溫度降到0℃以下
雪 水蒸氣(氣體) 冰晶(固體) 溫度降到0℃以下
冰 水(液體) 冰晶(固體) 溫度降到0℃以下
露 水蒸氣(氣體) 水(液體) 溫度降到0℃以上
云 水蒸氣(氣體) 水(液體) 溫度降到0℃以上
霧 水蒸氣(氣體) 水(液體) 溫度降到0℃以上
(這些條件也許很多學生想不到,特別是霜和雪,答不出來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學了下一個環節之后再回過來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態循環
1、小結:我們剛才通過的討論和前面幾課的實驗和觀察,發現了液態的水能凝固成固態的冰,固態的冰會融化成液態的水,液態的水會蒸發成氣態的水蒸氣,氣態的水蒸氣又會凝結成液態的水。
師:你能用圖來表示上面三者之間的轉化嗎?(學生畫)
(預設:(1)如果前面學生沒有討論出霜和雪的變化過程,這里可以再問一句:師:那么固態的冰和氣態的水蒸氣之間能互相轉化嗎?霜和雪是從水的什么狀態變化而來的?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如果學生還是不理解可以教師演示一個實驗: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燒杯里裝滿小冰塊,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鹽,過幾分鐘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態的冰晶出現。然后請學生解釋現象: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從而凝華成了冰晶。)
(2)如果剛才討論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總結中直接總結完整。)
熱量的變化引起了水的三態變化。
2、師:我們學了這么多之后,現在你能解釋為什么海洋中的總不會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嗎?請同學們結合P58的圖,討論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師:學了這章,你有什么收獲呢?
2、閱讀資料庫,增長知識。
板書設計
水的三態變化
水(液體):蒸發(吸熱)變為水蒸氣;凝固(放熱)變為冰
水蒸氣(氣體):凝結(放熱)變為水;凝華(放熱)變為冰
冰(固體):熔化(吸熱)變為水;升華(吸熱)變為水蒸氣
教學反思
1、在判斷云和霧的是水的哪種形態時,很多學生都回答是水蒸氣,雖然前面一課有講過,但是可以看出學生并沒有搞清楚水蒸氣其實是看不見的,云和露其實是由許多的小水滴構成的。(可能由于在這一單元的內容是沒有連續上的,都是和一二單元交叉著上,導致學生雖然在當堂課理解了但是課后沒有進行鞏固,又忘記了。可見知識是需要不斷鞏固的。)
2、學生在討論時,沒有討論出霜和雪的變化過程,因為覺得冰是水凝固而成的,所以幾乎都認為霜和雪是由水變成小冰晶的,剛開始我只是直接告訴他們正確的過程與條件,后來發現其實學生根本不理解。后來仔細翻閱教參發現其實可以用實驗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燒杯里裝滿小冰塊,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鹽,過幾分鐘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態的冰晶出現。然后請學生解釋現象: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從而凝華成了冰晶。學生一下就記住了。
小學科學《水》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資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節水措施。
過程與方法:
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向大家表達自已的發現和感受。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水的好處,養成節水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相資料、各種美麗水體的圖片;燒杯、小勺、滴管。2、學生查找水的分布資料,調查學校、家庭浪費水的現象,收集節水的有關措施。
教學過程:
引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水的神奇功能,它會向上爬、會團結、會噴射、會托舉,還可以溶解許多物質,水對我們人類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們廈門市是一個海島,四面都是大海,我們的水資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嗎?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地球上的水》。
一、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你打開世界地圖或面對地球儀時,呈現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積是什么顏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嗎?那就是地球表面數量最多的水。它覆蓋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動、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實,水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2)教師出示多幅美麗水景的圖片,先問學生:你知道這是哪里嗎?看到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請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美麗水景的事情告訴大家。
(3)教師小結: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給自然界帶來的種種奇觀,把大自然打扮得絢麗多姿,給我們生活帶來歡樂,給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效益。
二、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教師講授:盡管地球表面大多數被水覆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少。(講解教材P34頁的比較)
(2)教師提出要求:請你們參照教材第34頁上圖,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別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開發利用的淡水”。
(3)學生分組活動。
(4)學生匯報動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業用水、農業用水事例。
(3)師生小結: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動,要求學生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把本組的觀點,用畫畫出來,張貼在黑板上,由本組代表發言。
四、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象,提出節水措施。
(1)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現象?你能為節水做些什么?
(2)學生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補充農業、工業等高科技節水技術。
(4)教師小結:節水是全社會的大事情,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樹立“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思想。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節約用水小標兵!
五、布置作業
體驗活動:水污染的危害。將兩個洋蔥頭分別置于盛滿清水和滴有洗發水的杯口。幾天后觀察洋蔥要部生長的情況。
小學科學《水》教案3
【設計理念】
1、本課從無色、透明的液體的分辨引入,意圖在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和比較的學習方法,感受和認識水的基本性質和液體的一些共同特征,欣賞體會水體的美麗。
2、本課主要組織學生對水和其他外觀與水一樣的液體進行觀察實驗,知道水的物理性質、水的溶解性、水的凈化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及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觀察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觀,學會欣賞美麗的水體。
3、本課是以“水及外觀與之相同的液體”展開研究,認識水的一些性質。所以應重點選擇一些學生常見的典型實驗材料,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最后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它能溶解一些物質。
(2)知道影響溶解的因素。
(3)通過學習過濾的實驗操作,初步了解分離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驟。
2、能力培養:
(1)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討論活動,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判斷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進一步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樂趣。
(2)學會欣賞美麗的水體,體會自然界的美麗。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比較,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它能溶解一些物質,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教學難點】
讓學生掌握運用對比實驗來進行探究活動,知道影響溶解的因數。
【教學準備】
活動1:白酒、純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動2:氣球、燒杯、燒瓶、錐形瓶等不同形狀的透明容器、常見的液體圖片。
活動3:滴管、燒杯、水、食鹽、糖、小石子、墨水、油、玻璃棒。
拓展:茶水一杯。
活動4:燒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熱水、小錘。
拓展:一杯渾濁的泥水、玻璃棒、過濾裝置(鐵架臺、漏斗、燒杯、濾紙)。
資料:自來水過濾示意圖、視頻。
活動5:美麗水體的相關圖片、視頻。
第一課時 認識水
[教學目標]
1、通過找出純水的活動,區分不同的液體,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以及水與其他液體的不同。
2、通過討論,區別白酒、白醋與純水,知道水是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
3、通過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像這樣的物體叫做液體。
[教學重點]
通過找出純水的活動,區分不同的液體,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以及水與其他液體的不同。
[教學難點]
通過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像這樣的物體叫做液體。
[教學準備]
活動1:白酒、純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動2:氣球、燒杯、燒瓶、錐形瓶等不同形狀的透明容器、常見的液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帶來一條謎語,讓大家猜一猜,好嗎?
師: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 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
生:水。
師:同學們真聰明!水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我們的生活十分重要。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水。
引出課題,板書:4 清清的水。
問題情景:海水很清澈,為什么不能喝呢?
師:我建議同學們不能單純從顏色方面去認識水,應充分利用感覺器官去觀察,等一下我們再解答這個問題好不好?
二、探究活動一:
活動1:哪瓶是純水?
臺面三個小瓶里分別裝有白酒、白醋和純水。你能找出哪一瓶是純水嗎?
討論:根據平時你對白酒、白醋和純水的了解,想一想它們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一瓶是純水?把方法寫在P28中間。
學生討論后交流匯報。
師提示:實驗時,不能采取嘗的方法。聞的時候,要用扇聞的方法,以保護我們的鼻子不受刺激。
師示范方法:輕輕地用手扇動瓶子上方的空氣,用鼻子聞此空氣。
學生探究活動后,請一名或兩名學生到講臺用扇聞的方法觀察這三個小瓶,并把聞到的結果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區分它們。
歸納:無色無氣味的那一瓶是純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氣味,白醋聞起來有酸味。
師:白酒、白醋都是無色透明的,它們和純水有什么不同?
師:白酒、白醋用眼睛看起來和水一樣,但是它們中都比純水多了一些物質,只是這些物質已經溶解在水中了,用肉眼看不出來。海水雖然看起來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卻含有許多其他物質,如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鈣、氯化鉀等物質。這些物質直接進入人體內將對人產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飲用海水。同學們回家后可以試一試糖水和鹽水要怎樣區分?
三、探究活動二:
活動2:給水變個樣
(1)玩水球
(出示裝滿水的氣球)你玩過水球嗎?能把水球變成不同的形狀嗎?
師提示:往氣球里加水時,不要裝過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緊。
實驗:分小組做玩水球實驗,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狀,并畫出每次捏成的形狀。(學生畫在課本第29頁)
匯報交流各組捏成的形狀。
歸納: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種形狀。
(2)倒水游戲
談話:出示各種形狀的容器。根據玩水球的實驗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這些容器里,水會是什么形狀呢?
學生猜想。
實驗:將水倒入不同形狀的容器中,觀察水倒進不同容器中形狀的改變。
歸納:水倒進什么形狀的容器里,就會變成什么形狀。原來,水是沒有固定形狀的。
(3)認識液體
師出示概念:像水那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叫做液體。(板書)
提問:想一想還有哪些物體像水那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呢?
學生討論后匯報交流。
師:常見的液體還有許多,如油、橙汁、牛奶,這三種液體也像水一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的形狀。
四、總結。
板書:
4 清清的水
像水那樣,可以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叫做液體。
小學科學《水》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根據不同的測量范圍和使用需要,人們設計制作了不同的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時要根據不同測量對象,選擇合適的溫度計。
2、對一個物體來說,物體失去熱量,溫度下降,物體獲得熱量,溫度上升。通過測量一個物體的溫度變化可以知道這個物體失去熱量還是獲得熱量。
過程與方法:
1、觀察不同溫度計的測量范圍,選擇合適的溫度計(刻度范圍在—20℃——110℃)用于測量水的溫度。
2、間隔相同時間連續測量和記錄4杯不同冷熱的水的溫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在觀測、記錄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
【教學重點】
測量水溫的步驟、方法。
【教學難點】
間隔相同時間連續測量水的溫度
【教學準備】
小組:4杯不同冷熱的水(自來水、溫水、熱水、熱水瓶里剛倒出的燙水),4支水溫計(刻度范圍在—20℃——110℃),水溫測量記錄表(參考書p46)
全班:其他各種式樣、不同用途的溫度計若干(氣溫計、體溫計、高溫計等)
【教學過程】
一、測量水溫的方法
1、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溫度計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溫度計來測量水的.溫度。
板書:測量水的溫度
2、師:書p45展示了一些溫度計(氣溫計、數字溫度計、體溫計等),你還知道哪些溫度計呢?
3、師:要測量水的溫度,我們必須要有合適的溫度計,該選擇怎么樣的呢?
4、學生討論交流后師小結:一般來說,液體水的溫度會在0℃——100℃之間,所以,要測量水的溫度,需要選擇測量值在0℃——100℃范圍的溫度計。
5、師:有了合適的溫度計之后,我們可以直接測了嗎?我們要如何來測量水溫呢?請大家一起來看一下p45的插圖和方法。(學生閱讀)
6、師生共同明確方法。教師邊講解邊演示:
(1)手拿溫度計的上端。(2)將溫度計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與壁。(3)視線與溫度計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時讀數。(5)讀數時溫度計不能離開被測的水。
介紹完了之后,請學生想想為什么要這樣操作,如果不按照這樣的要求操作,會出現什么情況?
(歸納:
(1)——上端比較好操作,拿中間會擋住刻度,拿玻璃泡會造成所測的不是水的溫度。
(2)(5)——如果碰到容器或讀數時離開液面,測量的就不是水的溫度了。
(3)——俯視或仰視會造成讀數偏大或偏小。
(4)——沒有穩定時測出的溫度不準。)
二、測量水的溫度
1、師:清楚了測量的方法之后,我們就要來實際操作一下,比一比哪個小朋友學得最快。老師為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四杯水,1號杯內裝的是自來水,2號杯內裝的是溫水、3號杯內裝的是燙手的熱水,4號杯內裝的是剛從熱水瓶里倒出的熱水。我們來比一下哪個小組測量的溫度既快又方法準確,及時記錄在p46的表格中,同時要小心熱水燙手。開始吧。
水溫的測量記錄
自來水的溫度
溫水的溫度
燙手的熱水的溫度
剛從熱水瓶里倒出的熱水
2、學生測量后匯報。
(預設:通過交流能發現個小組測量同一種水的溫度有差異。)
討論:這些差異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測量方法錯誤引起的,教師再做適當講解。)
小學科學《水》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2)能向大家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2.知識與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
(2)知道水資源在工農業生產、人類中的應用。
(3)知道常用的節水措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大自然中美麗的水體,產生喜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2)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
(3)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水好處。
(4)養成節水的行為習慣。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觀察地球儀,認識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師生共同欣賞自然界中美麗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麗。
2.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盡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數被水覆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少。
(2)模擬感知地球上的水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P32頁。
學生分組操作。
3.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師生小結: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先分組討論發言,形成一個小組意見,寫在紙上,然后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向全班發言,最后把各小組的內容張貼在教室內的墻上。
4.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象,提出節水措施。
(1)師生討論。
(2)老師補充介紹農業、工業等高科技節水技術。
(三)作業:想象,如果沒有水了,將會怎么樣?
小學科學《水》教案6
【學情分析】
通過本單元前面七課的學習,對水的有了進一步的全面的認知,知道水結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條件等。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的變化也已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已經了解很多物體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變化,也知道有些物質雖然大小、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原本的物質沒有發生變化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概念。本節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清楚知道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等。但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還是缺乏概念。
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本節課旨在從生活中常見的折紙等活動出發,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了解物體是大小、形態變化但本質沒有變化,并利用這些特點去聯系生活實際。
【科學概念目標】
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如水的三態變化。
【科學探究目標】
1、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2、探究活動中,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做出判斷、發展思維。
3、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的結果,并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
【科學態度目標】
1、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
2、發展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學習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和空氣,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與難點】
觀察并記錄水的三態的變化與紙、橡皮泥發生的`變化;討論交流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水的三態變化視頻、教學課件
小組準備:橡皮泥、圓頭剪刀、白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聚集:揭示課題(預設7分鐘)
[教師準備:出示課件中水的三態變化的圖片]
冬天河里的水結冰,天熱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節圖片導入,加入水三態變化相關的圖片。
1、提問:冰融化成水了,發生了什么變化?冬天河里的水結冰時,水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預設:學生回答水融化時變成冰、變成了液態的水了。結冰時水從液體變成了固體了。)
2、提問:思考:媽媽在晾衣服時,衣服慢慢的曬干了。衣服上的水變成了什么?(預設: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見了、衣服上的水變成水蒸氣跑的空氣中)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補充小結:水真的不見了嗎?其實衣服上的水經過太陽的暴曬(加熱)后液體的水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了。
3、提問:水的哪些特點發生了變化?那么它還是水嗎?
[課件出示學生活動手冊。說明要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到活動手冊的表格上]
4、課件出示紙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圖片,生活中的變化有很多,比如說紙、橡皮泥的變化,此時呈現紙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提問:圖片中的物品發生了哪些變化?(預設:紙的形狀改變、氣球大小改變、木棒顏色改變等)
5、揭示課題:《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二、探索:紙和橡皮泥發生了什么變化(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各種紙6張、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動手冊等]
活動前課件出示:
活動要求:
①學生能把活動手冊上的表格邊實驗邊記錄下來,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實驗結論。
活動問題:
問題1:我們做了什么使紙(橡皮泥)發生了變化?
問題2:請同學們說一說它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3:它們變化后與還是原來的物質嗎?
活動一:
1、教師拿出一張紙折出一個折紙模型,進行簡單的制作。
(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上述問題完成對活動手冊的填寫(對學生手冊填寫預設1:把紙折起來、剪一剪、撕一撕等。預設2:學生根據實驗能描述實驗現象。預設3:學生能根據自身的能力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
3、交流展示環節:請學生講解自己完成的活動手冊(預設:學生根據自己的數據分析結論,紙改變了形狀但是都還是原來的紙。)
(展示環節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研討。)
活動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讓學生用這塊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學生制作時認真思考三個問題并按要求填寫到活動手冊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組上臺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悅。(預設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預設2:顏色改變、形狀改變等。預設3: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橡皮泥形狀預設改變但是還是橡皮泥。)
(展示環節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研討。)
教師提問: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還是橡皮泥嗎?紙變化后還是紙嗎?(引出下一環節)
三、研討:(預設5分鐘)
1、提問:這節課我們觀察了很多變化,有沒有相同點?(預設:大小改變、形狀改變等)
教師引導:水結冰后還是誰嗎?(預設:學生:是。)制作泥人后還是橡皮泥?(預設:是)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最相似的相同點請同學們說一說。(預設:它們都還是原來的物質。)
2、在分析小結中得出結論: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成分卻沒有改變。然后對比橡皮泥、水、紙變化的相同處:發現物質的大小、形狀等特征的改變不影響物質的本質變化。
四:回顧和拓展(預設8分鐘)
1、生活中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大家還知道你們周圍有哪些事物發生了變化?(預設:酒精的揮發、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顧溶解。教師準備溶解小實驗,請學生觀察并結合第4、5兩課的所學說一說相關?的要點(預設: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鹽、溫度越高溶解越快、顆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顧混合與分離。
提問1:我們要怎樣把沙和食鹽分離?(預設:篩子、溶解和過濾等)
提問2:食鹽和水又是怎樣分離的?(預設:曬太陽、加熱、蒸發等)
4、了解熱脹冷縮的現象:壓癟的乒乓球放熱水中的變化。
【板書設計】
8、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現象
紙形狀變化大小變化
橡皮泥形狀變化大小變化顏色變化
水形態變化
相同點:還是原來的物質
小學科學《水》教案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
2.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
科學探究目標
1.觀察、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
2.觀察、比較水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科學態度目標
1.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的變化。
2.樂于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在自然環境中,水與冰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發現水結冰過程中的溫度變化。
難點:初步建立水的形態變化與熱量變化有關系的概念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試管、清水、碎冰、水銀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各種冰的圖片、熱水、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熱水、水銀溫度計、各種冰的圖片]
1.出示一杯熱水并測量水的溫度
提問:如果我十分鐘后再測這杯水的溫度,溫度會如何變化?(預設:溫度會下降一些。)
2.出示幾張各種冰的圖片。
提問:如果一直讓水的溫度下降,會出現什么情況?(預設:會和室內溫度一樣。如果繼續下降會怎樣呢?水會結冰。)
3.揭示課題:水結冰了(板書)
二、探索:水結冰過程中的各種變化(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試管、清水、碎冰、水銀溫度計、燒杯、食鹽、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學生活動手冊]
1.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后組織學生討論本課的實驗方法。提問:說一說我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們可以怎么做實驗?
2.學生相互合作,測量水結冰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同時體會變化過程中的熱量變化。
在活動中,教師要提醒學生:
(1)做兩次標記:第一次是試管中倒入清水后(為了便于觀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試管中的水完全結冰后;兩次用不同顏色橡皮筋標記;
(2)溫度計插入試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間的位置不能動,不要碰到試管壁;
(3)仔細觀察水結冰的變化過程,需要把試管經常拿出來觀察是否開始結冰,當水開始結冰時,記錄溫度。
(4)冰塊盡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鹽(食鹽多一些,降溫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燒杯內冰水混合物的.溫度。
(5)因為需要拿出來看,碎冰可能會使橡皮筋移動,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確定一下標記位置是否正確。
3.出示活動手冊第9頁,明確實驗要求,并記錄觀察比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結冰后的試管、碎冰內加食鹽的燒杯、碎冰內不加食鹽的燒杯、直尺、水銀溫度計]
1.學生反饋交流:水在什么條件下會結冰?
小結: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水結冰時,冰水混合物的溫度長時間保持在0℃時。
2.提問:水結冰后有哪些變化?
水結冰后占據了更大的空間。
3.冰還是水嗎?
引發學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種物質。
4.為什么燒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層白白的?它是冰嗎?和試管里的冰一樣嗎?它是哪里哪里來的?和哪些現象類似?
燒杯外的水蒸氣遇冷(0℃以下)凝結成霜。不是冰,不一樣。(當外界溫度較高時,也會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鹽,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鹽可以讓冰在同溫度下融化,這樣有利于降低實驗的溫度,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態的冰能重新變成液態的水嗎?(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結冰的水、試管、燒杯、清水]
1.提問:水結冰這種現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和不便?
好處:可以看到美麗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給人們行走帶來了不便。
2.出示裝有冰的試管。提問:我們有什么辦法能把冰取出來?
比一比誰的方法更科學?你為什么這么想?
3.提問:固態的冰在什么條件下重新變成液態的水呢?
學生猜測。引導學生課外自主探究
【板書設計】
3.水結冰了
水(液態)凝固(0℃或0℃以下)冰(固態)
小學科學《水》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難點:學會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相應的問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1小包食鹽,一小包小蘇打,一小包堿,裝有水的燒杯1個,玻璃棒1根]
1.出示食鹽,提問:把它放到水里,會怎么樣?(學生根據之前的生活經驗進行預測。預設:消失了,不見了,溶解了。)
2.老師將食鹽放入水中,攪拌使之溶解。
3.提問:除了食鹽,你還知道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中?(學生交流,教師板書。預設:白糖,味精,紅糖等。)
4.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說明小蘇打和堿,并出示小蘇打和堿。(板書:小蘇打,堿。)
5.提問:如果我在這杯水里不斷加入食鹽,一直加一直加,食鹽能夠不斷溶解嗎?那小蘇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嗎?(學生進行猜測。)
6.提問:那么,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一樣嗎?(學生猜測。)
7.揭示課題: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板書)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預設25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實驗時可以采用書本上的先取20克食鹽和小蘇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鹽或小蘇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1.提問: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這節課我們就用食鹽和小蘇打來研究這個問題,怎么研究?(預設:學生提出進行實驗設想。)
2.根據學生意見,適時出示小組討論的提示:要知道同樣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我們打算怎么做?我們還應注意什么?(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方法和注意點,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實驗設計方案,教師選擇關鍵詞進行板書。(預設:水量一樣多;食鹽和小蘇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書:水量統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為止)
4.閱讀科學書13和14頁,思考并交流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為什么要一樣多?怎樣加入食鹽?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時候停止加食鹽和小蘇打?怎樣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時要演示如何獲取2克一份的食鹽——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鹽,用尺子刮去多余的鹽,攪拌的操作規范——攪拌時玻璃棒不能碰到燒杯的底和壁,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食鹽、第三份食鹽,要將食鹽溶解的份數及時記錄下來,如何判斷食鹽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動手冊第3頁,指導學生實驗要求及記錄:先完成食鹽的溶解實驗,再完成小蘇打的溶解實驗,并根據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情況,進行記錄。當一份食鹽或小蘇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時候,在表格中打一個,在實驗結束時,通過統計的數量,來表示食鹽或小蘇打溶解的份數。
7.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量。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巡視的注意點:(1)是否按照流程進行實驗;(2)小組內是否人人參與;(3)是否對實驗仔細觀察并及時記錄。
8.學生完成實驗后整理器材,匯總全班的數據到黑板上或者課件上。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數據匯總表]
1.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匯總表,進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引導學生從黑板上的數據得出“大多數小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和小蘇打”)
小結我們的發現: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鹽溶解的份數多,小蘇打溶解的份數少。
2.組織討論:為什么我們在做上面實驗的時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這樣加,有什么好處?(學生交流想法。達成共識:這樣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夠清楚地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能夠溶解的份數。)
四、拓展:其他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樣嗎?(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
1.教師出示白糖、味精、紅糖,提問:如果想知道這幾種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們可以怎樣研究?(學生交流實驗方法。)
2.回家后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課堂上的實驗方法,探究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書設計】
5.水能溶解多少物質
食鹽、小蘇打、白糖、紅糖、味精、堿……
小學科學《水》教案9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過實驗了解加快蒸發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時所發生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濕抹布,毛巾等
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藥匙一把,一根玻璃棒。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每組一塊手絹,培養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了解蒸發現象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水單元(用濕抹布在黑板上寫一個水字),請你猜測一下,這個“水”會有什么變化?
2.學會匯報,(變干了,變成水蒸氣,蒸發掉了等等)
3.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為什么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么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我們就叫做蒸發。(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現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的三個條件。
1.從剛才的回答中,老師發現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者,這一點 老師非常喜歡。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經驗怎么樣。比如說, 老師這兒有一塊濕毛巾,你能想到幾種方法讓上面的水蒸發掉呢?
2.學生思考后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么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后,它會不會干?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干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匯報時注意說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匯報(按方法匯總)
7. 老師事先準備了幾樣實物,但還有幾組的`同學只能對不起你們了,加入到其它組去吧,好嗎?
8.分組實驗
9.剛才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象?
10. 現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呢?
三、鞏固,小結
1.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蒸發,關于這水和水蒸氣,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想問嗎?
2. 老師倒準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
現在, 老師把它放入燒杯中,攪拌一下(邊說邊演示),現在,我又想把放進去的鹽取回來了,你有辦法嗎?
(2)有1號和2號這樣兩杯水,我想讓1號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發掉,你有什么辦法?你能讓2號中的水盡量不減少嗎?
小學科學《水》教案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學生通過食鹽能溶解于水,又能從水中析出來,明白這個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科學探究目標
學生通過使用過濾裝置來達到分離沙子和鹽水的目標。通過進行蒸發操作來達到分離食鹽和水的目的,最終達到分離食鹽和沙子的.目的。
科學態度目標
學生通過觀察溶解前的食鹽和析出后的食鹽的特點來多角度的認識物體,從而形成細致、客觀地觀察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學生通過分離食鹽和沙子來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2.對于一些混合的物體,我們可以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離,從而避免丟棄和浪費。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習單。小組準備:1份食鹽、1份清洗干凈的細沙、1份食鹽與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個酒精燈、一個三腳架、一盒火柴、一個過濾杯、一個燒杯。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聚焦任務,揭示課題(預設3-5分鐘)
1.學生觀看視頻,你有辦法幫助叔叔們把食鹽和沙子分離嗎?
2.揭示課題,混合與分離
二、引導探索,科學實驗(預設25-30分鐘)
1.ppt出示圖片,學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們按顏色一粒一粒分。
學生上臺分離并讓大家一起判斷可行性。
生:把他們按顆粒大小分,篩網篩一下
學生上臺分離并讓大家一起判斷可行性。
生:把他們放在水中。
學生上臺把食鹽和沙子倒入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使他們溶解在水中
師:那怎樣把沙子從鹽水中取出來呢?
展示過濾裝置
師:那怎樣把食鹽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發裝置
2、任務一:分離鹽水和沙子
a.展示過濾裝置
b.ppt出示溶解、過濾流程
c.學生領取材料做溶解和過濾實驗。
d.交流匯報。
師:在這個過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書:溶解、貼畫)
師:紗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從食鹽水中分離出來
師:那就是過濾(板書:過濾、貼)
3、任務二:分離食鹽和水
a.認識蒸發裝置。
b.學生微視頻學習蒸發操作。
c.Ppt展示流程圖。
d.教師提醒注意事項:
①戴上護目鏡可以防止在蒸發過程中食鹽水飛濺入眼睛
②千萬不要用手去碰蒸發皿,整理過程中手拿三腳架,防止燙傷
e.學生,實驗,交流匯報
師: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發了(板書:蒸發、貼)
三、積極思考,研討發現(預設5分鐘)
師:我們是怎樣幫助叔叔們將沙子和食鹽分離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鹽溶解,再用過濾把鹽水和沙子分開,再進行蒸發將鹽和水分開。
四、課后拓展,知識延伸
師:木屑、鐵屑、和食鹽混合了可以怎么分離?
小學科學《水》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比較水的方法有很多,認識量筒和毫升。
過程與方法:能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水的多少。進一步學會用科學實驗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學會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及樂于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利用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較出水多了多少。
三、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小組合作法、師生交流法、對比觀察法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為學生準備三瓶水。三個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個瓶子里的水多?哪個瓶子里的水少?還是一樣多?先讓學生觀察一下,然后找幾個學生簡單說說并說出理由。
2、新課教學
1、討論比較水的方法并比較
(1)討論比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問:要比較這兩個瓶子中哪個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觀察行不行呢?你認為可以用什么辦法呢?小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種方法。并進行學生討論交流。再匯報:你們決定用什么方法來比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較的時候要注意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板書方法:倒入同樣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數;用秤比重量……)
(2)學生比較水的多少。
剛才師生一起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辦法,這些辦法都可以來比較水的多少,下面就請學生自主選擇一種辦法來比較兩個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時,老師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過程中不要將水倒出來,保證比較的準確度,把學生的比較結果記錄下來。
2、引導學生使用量筒比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新課教學中已經比較出來兩個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個瓶子里的水比另一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怎樣來描述呢?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為了精確地測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專用測量水的儀器,量筒就是測量液體多少的儀器之一。
(2)認識和使用量筒。
問學生一些問題:觀察量筒,比一比誰的發現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們在觀察使用時要注意什么?(輕拿輕放)
老師總結:量筒壁上有刻度,這刻的單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來表示液體的單位。在我們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測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問:你們認為在讀數據時,視線應怎樣?出示:(讀數示意圖)視線應與量筒上的刻度與液面相平。
3、鞏固提高
很多學生一定想馬上使用量筒來測量水的多少了,接著就請各小組用量筒分別測出三個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測量的結果寫在探究記錄紙上。各組匯報測量結果。
4、小結延伸。
師生總結本課內容。就怎樣比較水的多少進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新的問題嗎?在生活中,大多數液體的包裝材料上都標有具體多少毫升的數據,請大家注意觀察。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水》教案12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 能夠通過云、霧、雨、霜的模擬實驗了解它們的成因;
● 能夠通過對沸騰和蒸發現象的研究,了解空氣中水蒸氣的成因;
● 能夠通過了解水結冰、沸騰、凝結的條件;
● 能夠通過親身感受認識到水在蒸發時會吸收熱量;
● 能夠通過圖示法總結水的三態變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2、知識與技能
● 知道云、霧、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 知道水的三態變化條件;
● 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環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體會到自然界的.神奇變化;
● 感受物質的循環變化。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了解水的三態變化條件。
2、 難點:做造霧、雨、霜的模擬實驗。
〖教學準備〗玻璃杯、冰塊、易拉罐、濕毛巾、鹽、溫度計等。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體 提問:你見過哪些形態的水?
教師出示課件,指導學生認識各種美麗的水體。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關水的問題
提問:關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問題呢?
學生討論匯報,教師引導到水的變化問題上來,為下面環節打下基礎。
三、設計實驗,制造云、雨、霧
1、造云
(1)談話:剛才我們看過了各種形態的水,你們覺得好看嗎?你們想自己動手制造出她們嗎?那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做吧!
(2)學生參照課本提示,討論實驗方法。
(3)小組活動,仔細觀察、思考并記錄: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4)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意見,再選派代表匯報、交流小組討論的結果。
(5)教師講解: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霧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問:你知道雨是怎樣形成的嗎?
(2)學生回答。
(3)學生設計實驗,模擬雨的形成,將設計結果記錄下來。
(4)匯報設計方案,互相評價,選擇合理的方案進行實驗。
(5)講解:當小冰晶下落時,如果地面溫度低于零攝氏度,就會下雪。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講述:這節課繼續學習關于水的知識。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寫“水”。
二、設計實驗,制造露、霜
1、造露
(1)參照課本設計實驗方案,明確方法。
(2)分組實驗,匯報結果。
2、造霜
(1)參照課本設計實驗方法。
(2)分組實驗,仔細觀察:易拉罐外出現了什么?這時的溫度是多少? 通過結冰實驗,學生可以認識水的冰點,同時認識霜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實驗中包括液態的水變成固體和氣態的水變成固體,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同時認識到水的兩種變化。
三、認識水的蒸發、水蒸氣的凝結現象。
1、談話:小朋友看看剛才老師用濕抹布在黑板上寫的“水”字還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2、學生回答。
3、教師講解:液態的水受熱后變成氣態的水蒸氣,這種現象叫做蒸發。你能做一個蒸發的實驗嗎?(讓學生將水滴到手背上體會蒸發的作用。)
4、設計實驗方案。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發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發現象:列舉你知道的蒸發現象。
7、講解:水蒸氣遇冷后,又從氣體變成液體,這種現象叫做凝結。云、霧、露、雨等都是由空氣中的水凝結成的。
四、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1.提問:水在自然界有哪幾種形態?在什么條件下,它們互相轉化?
2.根據課文圖示,將水循環的過程自編成故事,講給大家聽,或者編成童話劇來表演。
小學科學《水》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過程與方法:
2、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現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讓我們通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現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象?
小結: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
二、會“團結”的水。
師:我們是一個團結的集體,大家團結友愛,一起學習,一起勞動,生活過得很快樂。那么水和水之間會不會團結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經滿了,還能再裝下幾枚曲別針,裝入曲別針后,杯面上的水為什么會鼓出來但是又不會流下來?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水的神奇,通過實驗和觀察我們知道了水可以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此外水還有表面張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水的神奇。
一、 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現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拿一個玻璃杯裝半杯水,然后不斷往里面丟東西,看看水可以托舉起哪些東西,而又有什么東西水托不動,沉下去了?
出示圖片:萬噸巨輪在水面上。為什么輪船和裝載的貨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動它?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的性質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小學科學《水》教案14
教學目的:
1、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渾濁的水,并用語言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
2、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
3、學會使水變清的方法。
4、知道自來水的凈化過程。
5、愿意合作交流。
6、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教學準備:
1、燒杯、鐵架臺、塑料瓶等。
2、渾濁的水,洗干凈的小石子和砂。
3、做好參觀自來水廠的`準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一杯渾濁的水,問:怎樣使渾濁的水變清?
2、圍繞“怎樣使渾濁的水變清?”進行討論。
3、學生進行推測。
4、匯報交流學生的推測,師生共同評議并小結。
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1、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推測,設計實驗研究方法。
2、分小組匯報實驗研究方案,集體交流評議,完善實驗方案。
3、組織實驗:
(1)實驗一:將渾濁的水靜置,存放一段時間后,觀察有什么現象。(加明礬后,效果更明顯)
(2)實驗二:
a、用繩將一個去底的空塑料瓶倒吊著;
b、在吊著的瓶中裝入洗凈的石子和砂;
c、將已沉淀的還比較渾濁的水慢慢倒入瓶中,從瓶的下口滲出了相對清潔的水。
4、學生將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交流,并小結:實驗一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實驗二采用的是過濾的方法,這些方法都能使渾濁的水變清。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提問:還有哪些使水變清的辦法?
2、討論后,合作做一做。
3、引導學生小結:能使渾濁的水變清的方法有過濾、沉淀、消毒、蒸餾、離子交換等。
4、參觀自來水廠凈化水的程序。教學后記。
小學科學《水》教案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通過攪拌和提高水的溫度,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的水中溶解相同食鹽的速度。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生認識到通過攪拌和提高水的溫度,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進行探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實驗材料一套。
小組準備:相同質量的食鹽4份、四杯水(三杯自來水、一杯熱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2分鐘)
[材料準備:食鹽1份,一杯水]
1.出示食鹽和水。
提問:把食鹽放入水中會如何?(預設:食鹽會溶解在水里。)
提問:這些食鹽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約需要多少時間?(預設:5分鐘、6分鐘、10分鐘)
提問:誰有辦法使食鹽更快的溶解?(預設:用熱的水、用玻璃棒攪拌)
2.揭示課題:加快溶解(板書)
二、探索:加快溶解(預設30分鐘)
活動一:如何進行實驗。
1.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用熱的水、用玻璃棒攪拌可以加快食鹽的溶解?
2.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3.教師小結:我們可以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做對比實驗時,只能改變其中的一個條件而保持其它條件不變。
活動二:探究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材料準備:每組相同質量的食鹽2份、兩杯水(一杯自來水、一杯熱水)、秒表、學生活動手冊等。]
1.提問:要研究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需要哪些材料?(預設:食鹽、燒杯、冷水、熱水)
2.出示實驗記錄表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上面的實驗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5.介紹實驗要求以及學生活動手冊的填寫方法。
(1.小組合作;2.分步進行;3.及時記錄。)
6.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三:探究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材料準備:每組相同質量的食鹽2份、兩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學生活動手冊等。]
1.提問:要研究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預設:食鹽、燒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實驗記錄表
3.組織學生結合上一個實驗,完成上面的實驗記錄表。
4.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5.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6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影響食鹽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學生反饋交流。
小結:通過提高水的溫度和攪拌,能夠加快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問:如果要讓食鹽更快地溶解在水里,還可以怎樣做?
四、拓展:請在生活中繼續尋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預設2分鐘)
1.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加快食鹽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響食鹽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兩個,你們還想做實驗研究其它影響食鹽溶解快慢的因素嗎?
【板書設計】
6.加快溶解
對比實驗:只能改變一個條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熱水
攪拌
小學科學《水》教案16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人、動物、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導學生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
3、意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能做到節約用水。
重點難點:
1、通過實驗,總結水的性質。
2、清晰,完整的表達觀察的現象。
教學準備:課件,一些植物的莖、葉、果實(分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學生,和學生一起做“葉的蒸騰作用”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通過觀察與討論,初步感受“人、動物、植物的生存離不開水”
1、師:同學們,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幾張跟水有關的照片,請注意觀察。
課件出示幾幅“水與生命”的照片。
問: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師: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講的也好。觀看了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嗎?
3、師:講的真好,人、動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體,它們的生存離不開水。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水與生命”相關的問題。
4、師:像這樣關于“水與生命”的例子,你平時還見過哪些?能不能再舉出一些來?
生討論后任意例舉,當學生只是談到人要喝水時,可問:如果把我們不喝水,能不能從別的食物中獲取水分呢?
師: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看來,我們人類,許多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沒有水,我們將無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體會生命離不開水
1、提出問題
師: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知道了人類,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對于這件事情,同學們還想研究什么嗎?
生:他們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樣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師:人、動物、植物怎樣喝水,誰知道?
植物怎樣喝水,教師引導學生談,并講解植物的身體構造。
師:余下的兩個問題,我們先研究哪一個好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討“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動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師:我們先來討論人類,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誰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淚……
師:我們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體外了呢?
問:動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舉例說明嗎?
生:尿……
問:動物體內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沒有例子證明一下?
生:殺雞時,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師:你們說說,人和動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課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動物體內,一部分排除體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體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師:猜一猜,水從根部進入植物的身體后,跑到哪兒去了?
生:到葉子、莖里了。
師:如果這棵植物結了果實,比如蘋果樹,水會不會到蘋果里面去呢?
或者啟發:還會不會到其它的地方呢?
B、設計方案,實驗探究
師:怎樣才能知道植物的身體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們有辦法嗎?
生談師小結:我們可以用剛才大家談的方法,用切,擠,壓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沒有水,有多少水。
師為生分發植物,生分組實驗。
匯報:談一談你的做法和發現吧。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植物的身體里藏有許多水份。我現在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我們每天給植物澆水,植物怎么沒有被脹壞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師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這株植物在太陽光下曬了一天,現在請大家觀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現象呢?
師在教室走動,讓生觀察
問:知道這些水珠從哪里來的嗎?
師:這是植物被太陽照射后,從葉子的小孔里冒出來的。那我現在問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談課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體內,一部分跑到空氣里去了。
3、了解水對生命活動的意義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水在生物體內,一部分會留在他們的身體內,一部分會排放到身體之外,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對于生物來說,有什么好處呢?請大家看電腦小博士是怎樣講的。
課件出示:水是人類、動植物身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莖、葉里流動,可以幫助植物運輸營養,一部分水從葉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調節植物身體的'溫度,還能使空氣變的濕潤。人和動物的血液絕大部分是由水組成的。血液能將氧氣和營養運輸到全身各個地方。一部分水排除體外,能帶走身體里的廢物。
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認為“水與生命”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資源的現狀,意識到節約用水
師:同學們,現在地球上有近60億的人口,有數不清的動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們地球上的水資源到底是什么情況呢?我這里有一段話,請大家注意聽。
課件出示有關地球上缺水的現狀。
問:看到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節約水,保護水,我們可以想出那些好辦法?
課后制訂一份家庭節約用水的計劃書,和家長一起努力,節約用水。
你現在想對水說些什么呢?
小學科學《水》教案1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
2.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像空氣一樣的氣體。
科學探究目標
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水去哪兒了”的探究活動。
科學態度目標
1.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2.形成細致、客觀地觀察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水在人們生活中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1.了解水蒸氣的一些特點;2.能設計實驗證明“水到哪里去了”。
難點:1.區分“水蒸氣”與“白汽”;2.明白水蒸氣還是水。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小組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鮮膜)、一根橡皮筋、一個透明塑料盒。
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有關水的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干凈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問: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一年級我們就觀察過一瓶水,你能說說水有哪些特點?教師用抹布蘸清水板書“水”,為后續的探索階段埋下伏筆。
2.學生交流他們知道的有關水的知識。(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注意把水和水蒸氣的共同特點有意識地板書在中間一點。)
3.揭題: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問:水到哪里去了(順勢板書課題)。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鮮膜)、一根橡皮筋、一個透明塑料盒、學生活動手冊]
1.提問:水到哪里去了?(預設:蒸發了、跑到空氣中去了)
2.追問:你知道什么是蒸發嗎?
小結:哦,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就叫做蒸發。
3.說一說,我們在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類似現象。(學生舉例)
當學生將煮食物(或燒開水)時上方飄著的白汽理解為水蒸氣時,教師出示課件(燒開水的圖片或小視頻),觀察壺嘴與白汽之間的部分,幫助學生理解水與水蒸氣之間的變化。
4.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水是蒸發了(跑到空氣中去了)呢?空氣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學生分小組討論方法。
6.交流方法。
7.課前的`實驗方法參考
實驗要在前幾天完成實驗并記錄。
方法一:準備兩個大小、形狀一致的透明水杯,向兩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標記,其中一個杯子用塑料薄膜蓋好并用皮筋扎緊,另一個敞口。兩個杯子同時放置在同一個通風、向陽的位置一段時間(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響實驗效果),觀察并記錄下實驗現象。
方法二:將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現象。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3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圍繞三個問題,學生先進行小組內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體交流,問題逐個解決。
問題一:怎樣解釋兩個杯子出現的不同現象,依據是什么?
小結:沒有蓋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氣中了,而蓋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過程中被攔住了。
問題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認為它們是什么?
預設: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氣
小結:這確切地來說是水蒸氣凝結形成的小水滴。
問題三:水和水蒸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氣也是水嗎?(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形成韋恩圖,學生補充修改自己的活動手冊。)
四、拓展(預設2分鐘)
思考:水蒸氣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請你課外通過各種途徑去搜集信息。
小學科學《水》教案1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沸騰是水受熱超過一定溫度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沸騰過程中水的溫度不再發生變化。
科學探究目標
1.探究活動中,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發展思維。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結果,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2.探究活動中,發展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表達能力。
科學態度目標
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加熱過程的變化。
難點:實驗器材的組裝和使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漏斗、塑料袋、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小組準備:三角架、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溫度計、硬紙蓋、水、(計時器)。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2分鐘)
[材料準備:教學課件]
1.課件出示圖片
提問:如果我們不停地給水加熱,會出現什么現象?
2.揭示課題:水沸騰了(板書)
二、探索:給水杯里的水加熱(預設20分鐘)
(一)預測活動
(如果我們不停地給水加熱,會出現什么現象?)說一說或畫一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記錄在書本的記錄框里。
(預設:①說:水里看見氣泡,水面上看見白色的氣體等;②用畫圖的形式。)
(二)給燒杯里的水加熱
[材料準備]
教師準備:漏斗、塑料袋、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小組準備:三角架、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溫度計、硬紙蓋、水。
1.給水加熱的.實驗,我們的需要安裝什么樣的裝置呢?
2.ppt展示實驗裝置,認識實驗器材名稱及作用。
3.結合微課或其他視頻了解酒精燈的使用。
4.結合ppt,學生了解測量水溫的方法。(教師補充介紹。)
5.實驗安全提示。
6.分組組裝實驗裝置,開展實驗,在活動手冊上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屏幕出示電子計時器或分組提供計時器。)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8分鐘)
1.提問水在加熱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
水在加熱的過程中溫度不斷上升,沸騰后溫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熱的過程中,我們看見杯底有氣泡產生,氣泡上升并且不斷變大,到水面時氣泡破了,水面看見熱氣產生。
2.提問:水在達到什么溫度時沸騰?
正常壓強下是100℃。(同時讓學生明確溫度計的100℃就是以水沸騰時的溫度為基礎規定的。)
提問:水在沸騰過程中我們看見了什么現象?
水在沸騰過程中我們看見溫度保持不變。
3.演示實驗:水變成水蒸氣的體積變化
小結:水變成水蒸氣后體積會變大。
【板書設計】
2.水沸騰了
水中:氣泡產生
水加熱水面:氣泡破裂
水面上:熱氣產生
水沸騰:100℃
水變成水蒸氣,體積大大增加。
(響水不開,開水不響)
小學科學《水》教案1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一定的裝置里,流水能夠用來計時;通過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鐘更加準確的計時。
過程與方法:設計制作一個自己的水鐘;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鐘嘗試計時。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科學制作帶來的樂趣;意識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到科學制作是一個不斷改進完善的過程。
【教學重點】設計制作水鐘
【教學難點】控制漏水速度
【教學準備】一些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實物、學生自帶制作水鐘工具材料、鐘表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古代水鐘和滴漏實驗。
2、師介紹以前學生制作的水鐘。
3、揭題:我的水鐘。(板書課題)我們能用兩個塑料瓶制成一個能夠計時10分鐘的水鐘嗎?
二、設計“水鐘”:
1、我準備做一個什么類型的水鐘?
2、怎樣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來劃分10分鐘的時間刻度呢?
4、用畫圖的方法把我們的設計方案表示出來。
三、做一個“水鐘”:
1、制作一個滴漏。思考:怎樣制作一個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標出時間刻度。
確定合適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計時,在容器壁上標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鐘和5分鐘時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時間,分別標出1分鐘~10分鐘的時間刻度。
3、小組討論后,進行制作。
四、用水鐘計時:
1、用做好的水鐘與鐘表對照,我們的水鐘計時準確嗎?
2、討論:影響水鐘計時準確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狀、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劃分的準確度等。
3、思考:怎樣改進我們的水鐘?
4、實踐嘗試、改進。
板書設計:
我的水鐘
設計水鐘: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鐘:滴漏?刻度?
使用水鐘:準確嗎?
改進水鐘:哪些因素?
教學后記:
小學科學《水》教案20
教目:
1、能用各種官直接知水并用語言描述所觀察水形態特征
2、運用比較辨別物體特征
3、認識水
4、解物質三種見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5、愿意合作與交流
6、養全面細致觀察事物良習慣
教學準備:
1、各種同形狀裝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醬油、醋、鹽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我都能見物體面我研究物體水(板書課題)
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1、實驗
(1)醬油、醋、鹽水、糖水、清水別注入燒杯用眼、鼻、舌辨別顏色、氣味味道
(2)每杯液體背放置支白色粉筆讓觀察透明程度
(3)討論:水物體
(4)歸納:水種色、味、透明液體
2、實驗二:
(1)清水慢慢滴水平放置玻璃板觀察水否向各向流
(2)讓觀察自文具盒、橡皮、課本等能桌面流
(3)水倒入同形狀容器觀察水沒固定形狀沒定體積
小學科學《水》教案2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的體積多少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比較和測量的;非標準單位的測量會導致結果的多樣,量筒是一種標準工具,可以測量液體的體積多少。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標準和非標準單位測量液體的體積;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比較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統一,有助于確立科學的標準。有了標準工具,測量信息的交流才成為可能。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方法比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經歷人類發明量筒的過程;對毫升產生的意義有所認識,能較規范地使用量筒測量液體體積。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認識到測量需標準工具,明確用標準單位測量使信息交流成為可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材料:
多媒體課件;3個大小不同裝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種容量的容器等。
給每組的材料:
3個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個玻璃杯、1個量筒、1條紙帶、膠水、記錄紙若干、一次性紙杯。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我們先來看一段,(《西游記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學們看到,豬八戒實在是太熱了,現在他叫喊著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個不同的瓶子,里面裝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裝水最多的一瓶,但卻挑不出來,大家能幫他猜出來嗎?
2、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擺了三個瓶子,里面裝的水和老師講臺上的都一樣,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猜測一下,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說明理由。
(板書課題)
二、比較水的多少,體驗探究過程。
1、同意x號瓶中水多的人明顯占優勢,那我們就認定x號瓶中的水最多,這樣可以嗎?那要怎樣才能比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辦法吧。(師可適當提示前面所學的關于水的特性,如會流動、有重量、有體積等,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2、學生小組交流討論。
3、學生匯報想出的辦法,師根據匯報板書。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換瓶、比杯數、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書)
4、同學們想出的辦法可真不少,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呢?我們在研究科學問題時,要選擇最簡便,最科學的方法。
5、小組確定實驗方法,思考所需的實驗材料,明確分工后由實驗員到教師處領取材料。
6、學生小組實驗,匯報結果。
(如出現結果差異較大或不同,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書)
三、比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發明過程。
同學們找到了裝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兩個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們能說出來嗎?
1、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學生討論測量方法這時學生可能一時想不到,教師要引導。
預設1:生可能會直接說用有刻度的杯子,師需追問: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沒有有刻度的杯子,該怎么辦?
預設2:生可能一時想不出用什么辦法,師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蓋等材料提示、引導,交流這些材料可怎么用。
預設3(可接預設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幫助測量。教師可追問:“用小杯子量了,還多出半杯怎么辦?我們如何測出更精確的數據呢?可提示學生想到刻度線。
3、自制刻度線測量。
(1)如果我們要給一個杯子畫刻度線,這些刻度線有什么用?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呢?(刻度間距要相同)
(2)學生實踐:自制刻度條,并貼到一個玻璃杯上,再次比較三個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結果,發現并討論問題:測量的結果相同嗎?你們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同呢?我們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能使結果統一?
四、認識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認識量筒及單位毫升。
1、師介紹量筒:為了比較精確地知道水的多少,我們就需要使用專門測量液體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個小組的實驗桌里面都放著一個量筒,請材料員拿出來,大家仔細觀察它,你發現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還有一個嘴)
2、介紹毫升:誰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從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體的體積單位)
3、提示測量要求:數一數大刻度之間有幾個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體課件出示正確讀數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請學生到講臺前用量筒測量講臺上三瓶水的多少,并匯報測量結果。(板書)
2、孩子們真聰明,知道應該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學想親自量一量嗎?我們來量一量一次性紙杯能裝多少毫升水。
3、測量后匯報結果。
五、總結拓展,課后延伸。
1、同學們,我們能說出一些常見液體的體積嗎?(課件出示醬油、礦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裝多少毫升)
2、課后調查:不關緊的水龍頭1分鐘滴幾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這樣計算,不關水龍頭1天,1個月會浪費多少水?。
小學科學《水》教案2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當環境溫度高于0℃,冰開始融化。
2.冰在融化過程中,要從周圍吸收熱量,熱量是使水的狀態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
科學探究目標
1.給冰塊加熱,觀察冰塊的變化。
2.觀察并記錄冰融化成水的變化過程。
科學態度目標
1.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變化的可逆性。
2.養成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意識到細致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在自然環境里,水蒸氣、水、冰三態共存,水的三態之間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歷冰融化成水的過程中現象的觀察。
難點:感知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冰塊、吸管、蒸發皿、結冰的試管(或碎碎冰)、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2分鐘)
1.這是一塊冰,如果我們給冰加熱,會看到什么現象呢?
2.揭示課題:冰融化了(板書)
二、科學探索:觀察冰融化成水(預設18分鐘)
[材料準備:冰塊、吸管、蒸發皿]
1.吸管吹冰塊(預設8分鐘)
(1)科學家研究表明當環境溫度高于0℃,冰就會開始融化。
我們可以怎樣加快冰塊的`融化?如果給你一臺吹風機,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給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預設:讓每一位學生體驗用吸管吹熱氣讓冰融化)
(2)學生用吸管朝冰塊一個部位吹氣。
(3)交流現象:被吹熱氣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小結:這個實驗說明了熱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塊的融化速度。
[材料準備: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
2.將結冰的試管放入熱水中(預設10分鐘)
(1)討論: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我們可以怎么做實驗?
(2)教師出示實驗材料: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
(3)提問: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這個實驗?
(4)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補充、完善后實驗方法。
提示:
a.用記號筆在冰面位置做好記號,再把試管放入有熱水的燒杯里。
b.冰在融化過程中用眼睛觀察,不能動手觸摸移動試管和燒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記號。
d.討論補充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3.討論比較水、水蒸氣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學生匯報實驗現象:
(1)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冰為什么會融化成水?(預設:吸收熱量)
(板書:吸收熱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狀態的?(預設:固態)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狀態的?(預設: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狀態的?冰在融化過程中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預設:液態;固態轉化成液態)
(5)除此之外你還觀察到其它什么現象?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預設:試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體積有什么變化嗎?(預設:體積變小)
2.學生補充。
3.學生觀察水狀態的各種圖片。它們之間能不能相互轉化?
4.水、水蒸氣、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們是同一種物質嗎?
(預設:冰是固態的水,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水是液態,沒有固定的形狀,有一定的體積;水蒸氣是氣態的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存在于空氣中。所以它們是同一種物質。)
(板書:冰固態水液態水蒸氣氣態)
5.水的狀態變化與什么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否可以互相轉化?(預設: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水遇冷轉化成冰,冰加熱轉化成水……)
6.教師小結:水在自然界有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存在狀態,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板書:互相轉化熱量)
四、課后拓展(預設4分鐘)
你們喜歡吃冰激凌嗎?
我們課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條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個融化得更塊一些?”應該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請同學們回家后認真準備,完成實驗。
小學科學《水》教案23
水和水蒸氣小學科學教案
各位評委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六課《水和水蒸氣》。教材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一個實驗:往淺碟子里放入水然后放在陽光下,觀察碟子里的水量變化。通過這個實驗引出水蒸發成水蒸氣的概念。第二部分先是分析水在什么情況下會蒸發得更快些。然后選擇其中一種方法:蠟燭加熱湯勺中的水來進行實驗。第三部分是講水蒸氣又會重新凝結成水,并通過實驗“把冷燒杯倒扣在熱水上”進行證明。最后根據這個知識點來解決上一節課的遺留問題: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形成的原因。根據教材內容和三年級學生實際情況,我精心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環節一:動態觀察,引出蒸發,環節二:實驗探究,加快蒸發,環節三:靜態觀察,發現凝結,環節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環節五:課外延伸,回歸生活。下面我進行具體的展開介紹。
一、動態觀察,引出“蒸發”
為什么說是“動態觀察”呢?因為在上這一堂課之前我讓學生回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觀察一塊濕手帕上的水的變化,分時間段進行記錄:5分鐘、30分鐘、2小時、第2天早上,讓每位學生親身體驗一次水蒸發成水蒸氣的過程。通過這樣的觀察學生收獲一定很多,所以一上課,我首先請學生匯報他們的實驗結果,許多學生說手帕慢慢變干了。然后我接著提問那么手帕里的水到哪里去了呢?我請你們說說自己的看法,有些學生說水變成了水蒸氣跑到空氣中去了,這時我順勢引出蒸發的概念: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我們叫蒸發。
學生對于水蒸氣肯定很好奇,這時候我再請學生把這塊手帕重新打濕,觀察一下濕手帕上的水蒸氣,可以用聞一聞、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可是為什么啥都沒有觀察到呢?這個時候我再請學生比較一下水和水蒸氣,這樣就可以直接地把水蒸氣的特點總結出來了:水蒸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的氣體。這個環節是我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添加的,通過這個環節可以使學生明確水和水蒸氣的.區別,深入的了解水蒸氣。
然后請學生舉舉生活中水蒸發成水蒸氣的現象,學生說濕衣服慢慢變干,下雨過后水洼里的水會慢慢變干,洗了的頭發會變干等等,讓他們從中感受到科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二、實驗探究,加快“蒸發”
水會蒸發成水蒸氣,那怎樣能讓它蒸發得快些呢?學生根據自己的生
活經驗會想到可以用風吹,用太陽曬,用火燒等方法,那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來做一個實驗讓湯勺里的水在短時間內蒸發,我們選擇用“酒精燈加熱”的方法。課本中是用蠟燭進行加熱,但是我覺得這個方法有三個問題:第一,點燃蠟燭會浪費很多時間;第二,蠟燭不容易固定在桌子上;第三,蠟燭加熱會產出很多黑煙,影響實驗效果。所以我們選擇酒精燈,方便而且可以保證實驗效果。實驗記錄單我也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讓學生觀察的更仔細,分成三步記錄:剛開始我們發現水中有很多小泡泡,水面沒什么明顯的變化;過一段時間后發現水中有很多大泡泡冒出,水變少了;最后我們發現湯勺里的水沒有了,都蒸發成了水蒸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加熱可以加快水蒸發成水蒸氣。
并且表格最后我加入了一欄“加熱中我們還發現了湯勺中的水面上方出現了什么”,引導學生親眼目睹“白汽”現象。
三、靜態觀察,發現“凝結”
水會蒸發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空氣中充滿了看不見的水蒸氣。那水蒸氣會重新變成水嗎?許
學生會說可以重新變成水。“那同學們想不想親眼看看水蒸氣變成水?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個實驗試試看。”然后進行小組實驗:將一只冷燒杯倒扣在熱水上,觀察燒杯底部的變化。學生從實驗現象中可以發現燒瓶底部出現了小水珠,得出水蒸氣可以重新變成水。
那水變成水蒸氣的條件是什么?先不急著回答,我拿出準備好的熱燒杯放在熱水上,請學生觀察,發現熱燒杯底部沒有水珠。通過這樣的對比,再請學生來思考這個問題,學生比較容易得到答案: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是遇冷。這樣本課的教學難點也相應的突破了。
這個時候再來解決上一節課遺留的問題: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由于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杯外壁形成的小水滴。
四、深入思考,解析“白汽”
該環節重點分析第二個實驗中湯勺水面出現的“白汽”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燒水時水壺口也會出現這種現象,那么這種“白汽”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這個“白汽”是看得見的,說明它不是水蒸氣,因為在前面的知識點中講過水蒸氣是看不見的,所以這個“白汽”應該是水。那這個水是怎么來的呢?我們再來分析下,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是遇冷,水壺口中的水在加熱后會有很多水蒸氣跑出來,這些水蒸氣溫度很高,遇到的外面冷的空氣后變成了小水珠,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白汽”。這樣有了前面知識的鋪墊,再加上深入的分析,這樣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難點也突破了。
五、課外延伸,回歸“生活”
本課最后我出示一個生活中的小問題:
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家里的墻壁上、地面上會有很多“汗”,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還可以請學生課后繼續查資料研究,讓他們意識到科學源于生活,生活展現科學!
小學科學《水》教案24
教學理論指導:
1、重視運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動腦,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本節的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傳授給學生一些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及學習方法,尤其是一些創造性的學習方法,如發散思維等。
3、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點撥引導,使學生的思維不斷處于發散與聚合的交替狀態,即創造性思維狀態。
教學內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課主要有三個活動,一是學生間交流有關水的認識,二是識別水和其他物體,三是給物體分類。提供機會展示學生有關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關水的知識網狀圖。通過讓學生借助感官識別水和其他物體,初步學習對周圍物體進行分類,這些活動,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對水、空氣和其他物體進行初步的比較,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學情分析:
根據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認識一種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較單一,特別是剛接觸科學課,他們還不懂得用多種感官去發現事物的特點,對于7種物體進行觀察,學生往往是無從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這堂課讓學生對觀察方法的運用意識的教育是關鍵,還要懂得記錄,能夠讓學生養成合理的探究習慣。
教學方法:
1、探究體驗法:本課在設計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積極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組合作法:在找水和給材料分類這兩項活動中,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的,學生在小組的群體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長補短,他們在活動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不但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培養了他們與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形狀但有一定體積的物體。
2、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通過摸、聽、聞、看等觀察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對比,從觀察物體所得的特性對物體進行固體、氣體、液體的分類。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匯總、提煉不同物體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據物體的特性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用來裝四種液體)石頭、樹葉、白醋、紅墨水、白糖水、水、活動記錄表。
教師準備的材料:課件、糖水、水、紙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一段水流聲音:猜猜這是什么聲音?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和了解水的有關知識。(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聽水聲,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二、新課教學
(一)填網狀圖,提取課前認知
1、播放一段有關水的視頻,填寫網狀圖。
2、講述:現在我們知道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發電、飲用、洗漱等;水和動植物的生命息息相關,沒有水動植物就面臨死亡;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了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物體。(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水的視頻,提取學生有關對水的認識填充網狀圖。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幫助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梳理。
(二)游戲探究,培養觀察能力
1、剛才我們認識了水,現在來做一個找水的游戲。老師這有7個袋子,每個袋子中裝著不同的物體,這些物體可能是:石塊、樹葉、水、白醋、空氣、紅墨水和白糖水。我們在不打開袋子的情況下你有哪些方法來觀察辨認這些物體?
2、提問:你們準備用什么方法辨認(預設:用手摸、用耳朵聽、搖一搖)在辨認的同時要及時記錄下來(出示記錄表)
【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調動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3、出示活動要求:
(1)、學會合作,學會傾聽,活動有秩序,聲音小,速度快,動作輕。
(2)、學會使用實驗用品,不要讓實驗用品污染環境。
(3)、養成衛生好習慣。
(4)音樂停止,立即停止實驗。
4、學生活動,填寫活動記錄表
5、提問:在這些物體中,哪些是我們可以比較容易辨別出來的?辨別的依據是什么?哪些比較難辨別?原因是什么?
6、學生匯報并闡述理由
7、提問:如果可以打開黑色袋子我們可以利用哪些觀察方法來辨別?(預設:用眼睛看)下面請大家打開袋子,再來觀察一下。
8、學生活動并填寫活動記錄
9、匯報觀察結果并說明判斷理由
10、提問“如果可以打開透明袋子我們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觀察?(預設:用鼻子聞)
11、學生活動填寫觀察記錄,匯報觀察結果
12、提問:現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們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預設:用舌頭嘗味道)
13、學生活動填寫觀察記錄,并匯報觀察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辨別7種不同物體的活動,調動學生運用不同器官進行觀察,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做實驗時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事做,都能積極參與到小組的所有活動中去。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物體分類
1、活動:同學們知道了通過多種觀察方法將這些物體辨別出來,真了不起。下面請同學們把這7種物體進行分類,把你認為是同一類的物體放在一起。并請記錄員在記錄表的物體名稱一欄用○、△、□等符號圈起來。
2、匯報分類結果和分類的理由
3、出示物體的分類及標準:液體:像水、醋、紅墨水……沒有固定形狀的叫液體。固體:像石頭、樹葉……有固定形狀的固體。像空氣……同樣沒有固定形狀的叫氣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對物體進行分類,再充分交流和匯報。明確分類的標準。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合作意識。
三、拓展延伸,激發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圖照片,問藍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積被水覆蓋著,看來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圖片,看完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預設:我們要節約用水、要保護水資源免受污染)
3、生闡述自己的感想。
【設計意圖】繼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圖片樹立學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并讓學生思考保護水資源的措施。
四、設計特色簡述:
本節課由流水聲直接導入:
1、在提取學生對水的認識,先給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水的視頻再填充有關水的網狀圖。
2、在辨別水的環節中我選擇了小石子、樹葉、空氣、紅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種物體,讓學生逐步通過手摸、耳聽、眼看、鼻聞和嘴嘗等多種感官來觀察和辨別7種不同的物體,在教學到鼻聞和嘴嘗時一定要在知道該物質安全衛生的情況下。
3、通過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樹立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五、板書設計:
水是一種無色透明、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的液體。
物體:固體、液體、氣體
小學科學《水》教案25
【教學內容】
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八課
【教學目標】
1、會進行假設和猜想;學會正確使用量筒;會用量筒對水及其它液體進行定量觀察、采集數據并作簡單記錄。
2、知道怎樣比較物體的多少;知道使用測量工具觀察比感官更準確、更有效。
3、通過測量,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在探究過程中,愿意合作與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養成認真細致的科學習慣
【教學重難點】
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比較液體的多少,體驗科學的探究過程。學會正確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觀察比目測更準確。
【教學準備】
每組三個大小不同的杯子,裝的水不一樣多。每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筆、一塊抹布。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燒杯、帶梁的小桶、彈簧秤、6杯事先測量好的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首先出示三杯水(杯子相同,水位不同),然后讓學生觀察回答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教師板書:哪杯水多
2、教師提問:哪杯水多?你是根據什么來判斷的?
3、學生回答。
4、教師引導:除了水位高還有別的條件嗎?學生會說杯子相同,總結出杯子相同的情況下,水位高的.水就多。(教師板書: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
5、再出示三杯水(水位相同,杯子粗細不同)讓學生觀察,哪杯水多?并說出根據什么判斷的,學生總結出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細。(板書: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細)
二、小組學習,自主探究
1、教師引導:每個組的桌子上都有三杯水,杯子不同,水位也不同,讓學生再來猜一猜哪杯水多?
2、學生猜測。
3、教師引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答案?原因出在哪?學生會總結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板書: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哪種猜想正確呢?能不能想個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4、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經過認真地討論分析后會設計出多種方案。如:用相同的杯子量;分別倒入一個大杯子畫刻度;稱重量;同樣的杯子比杯數;用注射器抽;打孔比誰先流完等。
5、學生匯報實驗方案,教師總結,這些都是測量的方法。(板書:測量)
6、教師給大家準備好了各種儀器,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案選擇儀器進行實驗驗證。
7、教師強調實驗注意事項。如:倒水時不要灑了、選擇適當的材料、合理分工,不要把水弄混了等。
8、在學生弄清了實驗注意的問題后,各小組開始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三、匯報交流,評價質疑
1、實驗結束,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各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來實驗,但結果都是一樣的。
2、教師引導:有沒有簡單有效的方法知道水的多少呢?人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明了量筒(板書:量筒)
3、認識量筒
學生分組觀察量筒,認識量筒的構造,比如:單位、最大量程、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量。(板書:毫升ml)課件展示倒上水的量筒什么樣。
4、播放微視頻“量筒的使用”使學生學會使用量筒。先讓學生說量筒該怎么用,然后微視頻展示量筒的用法。 5、使用量筒測量,發現存在問題
第一步:每組測量一杯老師提前測量好了的40ML的水,強調注意事項第二步:匯報結果。有的小組測的比較準確,有的小組測的結果差別行大。第三步:找出失敗原因,鞏固量筒的正確使用方法。
四、總結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師引導:因為有了第一次測量的經驗,所以讓學生先估計一下桌上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并把估計的數字填在實驗報告上,再用量筒進行測量。學生測量出3號杯70毫升、2號杯60毫升,1號杯65毫升。
五、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介紹量杯。剛才我們用量筒準確地測量出每杯水的體積是多少,實際上在實驗室里還有許多測量液體體積的儀器,這叫量杯。
2、認識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測量液體的工具。那么,除了這些實驗室里用的測量液體體積的儀器外,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學生會說家里的水表、針管、奶瓶、杯子、藥瓶),為什么要有刻度?(知道用了多少水,打多少藥,喝了多少奶等)
3、自己動手制作一個量杯。大家知道的真不少。既然測量液體的體積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得這么廣泛,大家想不想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測量工具?(學生說想),請同學們課后研究研究,自己也做一個,可以用它來測一測自己買的飲料夠不夠數?自己喝的一杯水到底有多少?
(設計方案:每組大、中、小,粗細不同的塑料瓶各1個,水量分別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量筒1個,杯子1個,鉛筆、彩筆、橡皮各一個,測量記錄單1張。教師用:量筒圖,測量總記錄表,三個大小、粗細不同的塑料瓶,里面裝有色水分別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
六、自我檢測
1、要準確地測量水的多少,就要用到。它是測量的工具,一般用作單位,用表示。用它測量時視線要和相平。
2、下面的說法哪些是正確的?
(1)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
(2)一瓶礦泉水大約有50毫升。
(3)使用儀器測量比感官更準確。
(4)量杯也是測量液體的工具。
3、生活調查:下列飲料一瓶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可樂、酸奶、葡萄酒、啤酒、杏仁露、礦泉水、橙汁。
七、板書設計
哪杯水多杯子相同,水位不同水位相同,杯子粗細不同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測量量筒ml
【小學科學《水》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水的科學活動教案12-13
中班科學《水》教案03-30
科學活動《認識水》的教案08-25
中班教案:有趣的水科學01-10
科學活動水的秘密教案02-20
科學活動教案:有趣的水02-17
小班科學《水》教案11-21
大班科學奇妙的水教案03-24
中班科學水的秘密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