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三年級科學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科學教案1
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在此基礎上會給物體分類;
●會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出來。
知識與技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認識物體的常見特征;
●會借助簡單工具進行觀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塊麥餅
1、講解:這些物體中有的是固體,有的是液體,請小朋友把他們分成兩類。
2、提問:你為什么這樣分?理由是什么?
3、提示:老師一共出示了幾種物體?
4、學生仔細觀察以后回答。
【評析】這里主要是想讓學生發現裝液體的碗和杯子也是固體。這樣安排可以直接進行"和面"的活動,使整堂課的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把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培養、情感的體驗滲透在活動中。
5、提問:誰知道麥餅是怎么做出來的?誰來告訴大家?也可以相互補充。
6、師生共同討論以后動手和面,每組一份材料,小組合作完成做一個麥餅。
7、提示:在和面的過程中,什么時候既像固體又像液體?和面時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點一點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攪拌
8、告訴學生麥餅做好后,要進行烘烤才會熟,才會像我們一開始看見的餅一樣,屬于固體。
二、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性質
1、這個餅是什么樣的?你能用哪些方法進行觀察呢?
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聞一聞,可以嘗一嘗,還可以掰開看看里面是什么樣的┅┅
3、教師評價:你們真會動腦筋,確實要全面觀察一樣物體,要運用多種方法觀察,教案《《認識固體》教學設計》。但是,不可以隨便亂嘗,要安全衛生的才能用舌頭去嘗。要觀察硬的物體里面是怎樣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
4、固體在我們周圍到處可見,請你們仔細找一找。
5、每一小組也都帶來了一些固體,請你們想辦法找出它們的特點,并且填寫活動記錄表格,把你們觀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記錄,一會兒大家交流,看誰用的方法多,觀察的仔細、全面。
6、學生活動開始。
7、巡視指導,給需要幫助的小組提供建議。特別要鼓勵學生善于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
【評析】要全面認識一樣物體,必須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指導他們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時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鏡、小榔頭等。要提醒學生安全使用,從小就要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三、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
1、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這里有一杯綠豆、一杯黃豆、一杯面粉。
提問:假如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你們會發現什么?仔細觀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學生匯報:可能顏色看起來會變掉;可能會一個杯子里裝不下了,可能會重一些了,還可能面粉看不見了。
2、提問:怎么樣來證明呢?
3、學生回答:需要動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組討論,你需要老師提供什么材料?
5、按小組討論方案進行,教師巡回指導。
6、你們發現了什么?
7、學生交流發現:固體混合前后輕重不會改變,體積發生了變化。
8、進一步提問:為什么會變化的?
9、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究。
【評析】這個過程學生十分樂意參與,教師只要組織好活動秩序,學生安全可以發現其中的秘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0、我們又如何把它們一一分開呢?小組討論。
11、還是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有問題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或請教別的小組的同學。
12、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我們剛剛學會的方法,誰能舉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黃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為了節省地方,我們經常把很多固體堆放在一起。
農村里面揚稻谷,要把兩種谷子分開。
工地上,沙子利用篩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們看看這些畫面,說說他們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
(這里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的例子)
【評析】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而且知道我們學習的知識技能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教學片段與評析
師:剛才我們已經討論了,水是液體,麥餅是固體。誰知道麥餅是怎樣做出來的.?
生:用面粉做出來的。
師:光有面粉就行了嗎?還需要什么材料?
生:還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師:有了這些,怎么樣做呢?
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攪拌。
師:對。注意,一開始,水要少放一點,不夠可以慢慢地加進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麥餅了。
師:每一個同學要把手洗干凈才能做麥餅。一會兒,攪拌好了,每組請一個同學用手把攪拌的面粉團揉搓。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面粉和水的變化,等一下我們一起交流,看誰觀察得最仔細。做的時候如果有困難,可以請老師幫忙。
生:領取材料開始做麥餅。
師:到各組巡視指導。并適時提醒同學們觀察。
生:(舉手)我們把水倒進面粉時,面粉怎么打結了?
師:你們多攪拌一會兒試試看有沒有變化。
生:興趣盎然做麥餅。
師:現在我們把手洗干凈,說說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水放進面粉里就不見了。
師:消失了嗎?
生:沒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開了。
師: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
生:面粉開始是干的,后來是潮的了。
師:攪拌的時候有誰還發現了什么?
生:我們一組發現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點像糨糊了。
師:你們小組觀察得很仔細。那么,這時的面粉團是固體還是液體呢?
生:液體。
生:是固體。
師:能說說你們各自的理由嗎?請小組討論以后告訴大家好嗎?
生:它會流淌,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液體。
生:它可以做成餅,有形狀的。所以我們小組認為是固體。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老師都不反對。確實在和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介于固體和液體之間的一種狀態的物體,我們刷牙用的牙膏也是這種物體。
三年級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踐,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級給某些結論提出疑問。
2、科學知識:知道問題來源于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同培養學生對某些不對的結論可以大膽懷疑,并通過實驗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的觀察和實踐提出適當的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密封罐養好的小草、紙飛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游戲引入。
(1)吹塑紙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兩個同學撥河比賽(一個較大,一個較小),猜一猜誰會贏,第一局大個子贏,第二局小個子贏----增加阻力
2、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請同學們記錄劃“正”,看誰提的問題最多
3、“愛提問,是人類好奇天性的一種表現,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起點。”揭示課題,讀題。
二、問題從哪里來?
1、請同學們小結剛才你們是怎么發現問題的?---通過觀察(板書:觀察)
2、說一說你平時在什么場合發現過哪些問題。
3、組織科技小制作---玩紙飛機,在小制作中同學們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問題,下面的.活動看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類型的紙飛機。
(2)每個小組各派一個代表進行放飛機比賽。
(3)小組長做好記錄,把同學們在玩紙飛機發現的問題記下來。
(4)組長匯報同學提的問題,評一評誰提的問題最有意義。
4、統計班級提的問題,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發給“小科學家”榮譽。
5、小結剛才是怎么提問題----問題來自哪里
三、總結。
同學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游戲、科技小制作中,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注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這就是科學。
三年級科學教案3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水的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冰是水的一種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與水之間的變化關系。在三年級上冊中,學生已經知道冰是由水變化而來的,通過這節課學習,要讓學生對溫度有一個更深的認識,明白溫度的變化是與熱量有關的,還可以為后續集中探討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的關系奠定基礎。
在教學目標分析里面,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我分別從科學概念、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目標來看:
在科學概念里面,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當環境溫度低于0℃,水的溫度下降到0℃時,水開始結冰,從液體狀態變成了固體狀態,水在結冰過程中,要向周圍放出熱量。
在過程與方法里面,通過觀察、記錄水結冰過程中的溫度及其變化,了解冰的特點,并比較冰和水的相同與不同。第二呢,要培養學生他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我們通過科學實驗,培養學生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感受、體驗物質狀態的變化,同時激發學生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水結成冰的過程中的溫度變化。教學難點是:理解水為什么能結成冰。
根據這樣一些,我們本節課倡導的是以問題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自主探究模式(教法),也就是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比如說,我們在上學期已經知道了水的特點,那么能否根據水的特點來推測冰的特點呢?這個時候讓學生為主體,他們進行思考,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接著學生與學生交流,學生與教師交流,然后通過實驗觀察來證明,我們的`這個猜測是否正確呢?接著我們通過多媒體等這些相互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本節課主要采用的是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學法),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學會用理論來指導水結冰的知識的學習,同時知道,對同類物質進行比較,這里主要是對冰和水的各自特點的比較,來加深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程序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講好教學程序,我分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導入新課;
第二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第三個環節是課堂小結;
第四個環節是隨堂練習。
在導入新課里,我分三步,第一步知識回顧;第二步,引入視頻;第三步我來設置問題。知識回顧是“你還記得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水都有哪些特點嗎?”學生對于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答案,通過交流我們很快就可以得到水的各種特點,接著我們會看一個水結冰的視頻,通過這樣一個視頻給學生直觀的感覺,水放進冰箱的冷凍室,變成了固態的冰,是因為溫度下降了。接著我來設置問題,既然水結冰了是因為溫度下降了,那么水下降到什么溫度時,水開始結冰了呢?這個問題的設置,同樣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急切的了解水結冰的溫度。
第二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前面講到本節課的重難點是水結成冰的過程中的溫度變化以及理解水為什么能結成冰,所以我讓學生從測量水結冰前,結冰時的溫度來學習這節內容。首先我給每組學生準備了一個裝有碎冰的燒杯,一袋食鹽,一個盛有少量水并插有溫度計的大試管,在這里呢,我對這個實驗裝置進行了改良,本來這個溫度計需要學生手拿的,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我用一個帶孔的橡膠塞把這個溫度計固定住了,這樣的話就可以很穩定地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固定在試管的水中央。接下來就開始做實驗了,首先我們在這個裝有碎冰的燒杯中插入這根大試管,用溫度計觀測試管中水溫的變化,此時,同學們都很期待試管中的水能變成冰,但結果是讓人失望的,這個時候,我會問學生,溫度計的溫度下降了,但是試管中的水卻沒有結成冰,說明,水的溫度降的還不夠低,誰有辦法讓這溫度變得更低呢?接下來,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到底應該怎么做?預設1,學生知道方法,加鹽;預設2,不知道,由我直接告訴學生,我們可以在碎冰中加入食鹽,來加快冰的融化,就可以制造更低的溫度。
學生重新開始實驗,在碎冰中加入較多的食鹽,觀察水開始結冰前以及結冰時的溫度變化,使學生通過實驗,發現水結冰時的溫度始終保持在0℃,在這里,使學生糾正這樣一個錯誤認識,我們學生一直認為水結冰時的溫度在0℃以下,和環境溫度的變化相混淆。
實驗中用到了食鹽來加快冰塊的融化制造更低的溫度,根據新課程當中,要求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我們會讓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用于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比如,我們可以在下雪的馬路上撒點鹽,來加快雪的融化,讓他們感受到科學學習的價值。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這里我會啟發學生思考,本節課我學到了什么,我學到了哪些科學知識,我學到了哪些學習方法,我還有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還有怎樣的一種建議,通過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的氛圍當中來學習科學知識。
第四個環節是隨堂練習。這里我會出一些與本節知識相關的習題,通過讓學生在課堂直接完成,使得他們加深對水結冰本節課的理解。
三年級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蠶的幼蟲生長過程中伴隨著眠和蛻皮現象。
2.知道蠶的生長發育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氧氣和食物。
3.知道蠶的身體能夠感知外界環境的刺激。
4.知道蠶的幼蟲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身體有口、眼、足、氣門等結構,與取食、運動、呼吸等功能相適應。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查閱資料和積累經驗,掌握正確的養蠶方法。
2.能用文字和圖畫描述幼蠶的形態特征。
3.會借助尺子、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幼蠶的生長變化。
4.能基于觀察到的現象,推測幼蠶身體變化及生命活動現象。
科學態度目標
1.對養蠶活動及研究蠶的生長變化保持濃厚的興趣。
2.能夠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
3.能夠理解堅持做好觀察記錄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能體會動物健康生活需要適宜的環境,人類行為影響動物生存。
2.知道蠶絲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到人類生活與動物息息相關。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交流養蠶過程中的新發現,觀察蠶幼蟲的生命活動。
難點:認識蠶幼蟲的身體結構及對應的功能。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4齡期的幼蠶、桑葉、棉簽、放大鏡、尺子、蠶的幼蟲生命活動觀察記錄表、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蠶吐絲結繭的視頻、給蠶結繭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提前通知學生把自己養的蠶連同蠶房及桑葉一起帶到學校。)同學們飼養的蠶寶寶現在長得怎么樣了?(預設:長大了;長得白白胖胖的。)
2.布置任務:蠶寶寶就是蠶的幼蟲。請相鄰小組之間互相觀察對方養的蠶,看看哪一組的蠶長得好,并交流養蠶的成功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
聚焦
3.提問:大家還記得剛出生的蠶的幼蟲是什么樣的嗎?(預設:黑色的,小小的,像螞蟻一樣,身上有很多細毛)
4.揭題:長大一些的蠶的幼蟲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長大的蠶。(板書:蠶長大了)
【設計意圖】
通過互相觀察養的蠶并交流養蠶經驗,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養蠶方法。引入幼蟲的概念,使學生將生活詞匯轉換成科學詞匯。再引導學生回顧剛出生的蟻蠶的樣子,并提問“長大的蠶又是怎樣的”,激發學生探索長大的蠶的興趣,同時揭示本課主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觀察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
1.過渡:蠶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動呢?它們的“家”有什么變化呢?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2.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觀察蠶和蠶生活的蠶房,并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觀察記錄表中。(教學提示:以學生帶來的蠶和蠶房作為觀察對象,若一組帶來多份蠶和蠶房,可選擇生長狀況最好、接近4齡期的.蠶進行觀察;若學生養的蠶不夠,教師需準備一些供觀察的蠶。)
3.提問:我們怎么知道蠶還活著呢?(預設:蠶在動;蠶在吃東西;蠶在排便;……)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樣?(預設:身體更大一些,顏色更白一些,周圍的絲更多一些。)
4.追問:為了讓蠶健康地生長,我們應該保證蠶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預設:及時更換新鮮、晾干的桑葉,定期清理殘葉和糞便,保持蠶房干凈衛生。)
5.講解:蠶的生長需要進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蠶房以保持衛生。蠶生長到一定階段,會長出新皮,換下舊皮,這個過程叫蛻皮。蠶蛻皮前不吃也不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從蟻蠶到吐絲結繭,蠶共需蛻4次皮。蠶每蛻一次皮增加一齡,5齡蠶開始吐絲結繭。
探索二:觀察并描述蠶的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征
1.過渡:我們剛才觀察了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接下來,我們就來觀察它們的外部形態特征吧!
2.活動: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蠶的幼蟲的顏色、形狀、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學生蠶的幼蟲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觸摸。
3.提問:你們觀察到了什么?(預設:蠶的幼蟲是白色的,形狀是圓圓胖胖的,約5厘米長,它吃的桑葉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布置任務:蠶的幼蟲身體呈圓筒形,包括頭、胸、腹三部分。那么,蠶的各個部分具體是怎樣的呢?請大家用放大鏡繼續觀察,并將觀察結果用畫圖的方式記錄到學生活動手冊中。
5.提問:這次,你們又觀察到了什么?(預設:蠶的頭部有嘴巴,可以吃桑葉;蠶的身體有很多節,有幾節上長了腳,可以幫助爬行;蠶的身體兩側有小黑點;……)
6.講解:(教學提示:出示蠶的身體結構圖。)蠶的頭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個體節組成,每節有一對胸足,主要用于協助蠶進食;腹部由10個體節組成,有4對腹足,主要作用是運動;身體兩側的小黑點叫氣門,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問:大家試著用棉簽輕輕觸碰蠶身體的各個部分,它有什么反應?(預設:蠶會躲避棉簽的刺激。)
8.講解:蠶的頭部還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膚等器官來感知環境的。
【設計意圖】
先從多個方面觀察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幫助學生構建對蠶的幼蟲的生活習性的認知。再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細節觀察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蠶的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征,幫助學生了解蠶的幼蟲并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提升研究動物外部形態特征的能力。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過渡:蛻完皮的蠶下一階段會怎樣呢?(教學提示:播放蠶吐絲結繭的視頻。)
2.講解:蠶蛻皮4次后再經過約一個星期的時間就不再吃桑葉,身體變得發黃發亮,并開始尋找吐絲結繭的地方。如果熟蠶沒有合適的地方來結繭,就容易出現絲中毒而死亡的情況。
3.布置任務:為了讓蠶更好地吐絲結繭,請大家利用課后時間在蠶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紙做些小格子,為蠶結繭做準備。然后觀察蠶吐絲的過程,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學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學生將具有即將結繭特征的蠶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設計意圖】
告知學生準備開始結繭的蠶的特征,并指導學生為蠶制作結繭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幫助學生提前做好準備,以便及時觀察和記錄。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生在第1課就啟動了蠶的飼養活動。通過一段時間對蠶寶寶的照顧,以及觀察記錄活動,學生對自己飼養的蠶有了一定的感情,對觀察記錄蠶的生長變化也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本課通過引導學生交流養蠶經驗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組織學生采用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觀察蠶的顏色、形狀、大小,認識蠶的頭、胸、腹三部分結構,然后用放大鏡重點觀察蠶吃東西用的口器、運動用的腹足和身體兩側的小黑點(氣門),從而建構對蠶的外部形態的認知。最后針對前面的觀察活動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基于觀察記錄的信息進行思維加工,形成對蠶的幼蟲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動現象及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三年級科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 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的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
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
結的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三年級科學教案6
授課時間:xxxx,累計xx,xx課時
我們的“過山車”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知道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包括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
科學探究目標
1.能根據已有材料,針對“過山車”的設計要求,按照工程設計的基本步驟完成指定的任務。
2.能對自己小組或他人設計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進建議,在制作過程中及完成后進行相應的測試和調整。
科學態度目標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務,并樂于反思和改進,體驗設計產品的成就感。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體驗科技創造中運用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2.體驗工程項目的建成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教學重難點
重點:設計過山車軌道路線并且根據設計圖拼搭過山車模型。
難點:制作過程中軌道鋪設及曲線軌道的調整。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塑料積木套件(或鐵架臺和泡沫保溫管)、小球、細繩、軟尺、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過山車視頻、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17各種過山車的圖片。)大家認識這些游樂設施嗎?(預設:它們是過山車。)
2.提問:請大家仔細觀察,過山車由哪幾部分組成?(預設:軌道、支架和車。)它的軌道有什么特點?(預設:有些地方是直線,有些地方是曲線;有些地方高,有些地方低。)
3.追問:(教學提示:播放游樂場里過山車運動的視頻,引導學生認真觀看。)過山車的運動有哪些特點呢?(預設:有時在爬升,有時在滑落;有時做直線運動,有時做曲線運動;在坡度大的地方下滑得快,在坡度小的地方下滑得慢;……)
4.揭題:過山車看起來可真有趣。今天,我們就來設計和搭建一座自己的“過山車”吧!(板書:我們的'“過山車”)
【設計意圖】由于3年級的學生缺乏乘坐過山車的經歷,因此通過圖片和視頻來豐富學生的直觀認識,同時也為后續設計“過山車”的運動路線做鋪墊。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建造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
1.過渡:我們知道過山車的軌道主要由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組成,現在,我們先來嘗試建造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
2.演示:出示搭建“過山車”軌道模型的材料,簡單介紹并演示不同材料的作用及拼接方法。
3.活動:將相關材料分發給小組,指導學生建造一條直線軌道和一條曲線軌道。確認各小組均完成建造以后,收回材料。(教學提示:此環節用時不能太長,使學生對材料及其拼接方式有直觀感受即可。)
【設計意圖】通過搭建直線軌道和曲線軌道,讓學生熟悉材料的特性,為后續的設計環節服務。
探索二:設計“過山車”的軌道路線
1.過渡:熟悉了我們將使用的建造材料,接下來,我們就要進行設計。讓我們看看設計要求。(教學提示:出示“過山車”的設計要求。)
2.布置任務:要怎樣設計才能達到這些要求呢?請大家在組內進行研討。
3.過渡:現在各小組組內都達成了一致意見,接下來,大家去動手實踐吧!
【設計意圖】明確設計要求,再引導學生組內討論設計方案,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有效的設計活動中來。
小實踐
1.設計:出示“過山車”設計圖繪制要求和軌道設計圖范例,指導學生在學生活動手冊上先獨自完成設計,再組內交流,確定其中一份作為小組拼搭“過山車”的設計圖,并對其進行優化。
2.制作:分發制作材料,提示學生根據設計圖從低到高拼搭。如果拼搭和設計有一定的出入,指導學生適當調整設計。完成制作的小組,分發小球進行測試并指導調整。
3.評價:根據“過山車”的設計要求,指導學生先完成對“過山車”的組內自評,再組織學生進行組間互評。(教學提示:提示學生,測量軌道長度時可以用軟尺直接測量;如果曲線軌道較多,不方便直接用軟尺測量,也可以先用細繩量出軌道長度,再用軟尺測量這段細繩的長度。)
4.布置任務:大家已經完成了“過山車”的軌道制作,請將“過山車”軌道放置在桌子中央,并將多余的材料整理好后交還至材料箱。(教學提示:若第7、8兩課不安排連上,則要求學生給自己小組的“過山車”軌道貼上標簽并放置在指定位置,確保軌道不被損壞,可供下節課使用。)
【設計意圖】此環節將設計、制作和評價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時間優化,確保大部分學生能順利完成“過山車”軌道的拼搭和評價。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先通過觀察過山車圖片和視頻聚焦過山車的運動,然后熟悉現有材料并明確設計要求,最后設計、制作和評價自己小組的“過山車”。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不僅應用了本單元前幾課所學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在斜面上的運動等相關知識,還針對一個具體的任務——建造“過山車”,按照設計的基本步驟(明確問題、確定方案、設計制作、改進完善等)完成了指定的任務,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綜合應用了跨學科和跨領域知識。同時,學生的交流和評價能力得到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得到發展,并體會到“做”和“思”的成功和樂趣。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14第三題。
三、選擇題。
1.下列工具不能測量軌道長度的是( )。
2.我們在設計“過山車”模型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軌道的坡度不能發生變化
B.既要有直線軌道也要有曲線軌道
C.“過山車”可以發生脫軌現象,因為這樣更加刺激
3.設計“過山車”時,我們需要考慮的是( )。
①底座的牢固程度
②過山車是否美觀
③過山車是否安全
④使用的材料是否合理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參考答案
三、1.C
2.B
3.C
三年級科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 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 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 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 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 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 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 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 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 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 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最好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 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 學生飼養、觀察蝸牛并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 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 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8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流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流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學習重點】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觀察流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學習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學習流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觀察蝸牛并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流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流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學會自制“液體溫度計”。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滴瓶或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熱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體)等。
教學導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的溫度計,提問:你們想自己有一支溫度計嗎?
2.教師介紹伽利略和雷伊發明的溫度計。
3.這兩種溫度計利用了空氣與液體的什么性質?讓我們來研究吧!
一.活動 自制“液體溫度計”
1.指導學生自制“溫度計”。
(1.)出示器材: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聰明的同學們,能否利用這些器材和以學的知識討論這怎樣來制作“液體溫度計”?
(3.)小組討論制作方法。
(4.)制作“液體溫度計”,對于學生作品,教師組織進行評價。
2.觀察自制“溫度計”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對學生的實驗、記錄、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導。
(3.)學生觀察。
(4.)匯報觀察到的情況。
3.研究不同液體制作的“溫度計” 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預測: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
(3.)方法指導。
(4.)學生觀察。
4.整理分析實驗記錄,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1.)實驗中,幾種“溫度計”發生了哪些共同的變化?
(2.)引起變化的實驗條件是什么?
(3.)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4.)結論:液體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學生解釋自制“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氣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一.教學導入
1.復習: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2.提問: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活動 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實驗的設計:
(1.)教師組織學生針對兩個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
①把空氣裝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氣的膨脹和收縮現象?
(2.)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補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體來發現。啟示:可以在燒瓶口上套小氣球。
·借助因受熱膨脹而冒出的空氣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氣收縮,外界氣壓將水壓入管中或瓶中來發現。
·通過容器的鼓凹來發現。空氣總是充滿容器的空間,當容器凹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小。當容器鼓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大。
(3.)評價:在此環節思維活躍的同學給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實驗方案。
2.實驗現象猜想。
3.按設計的方法完成實驗。
4.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5.分析比較,我們的猜想和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嗎?
三.小結:
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學生解釋伽利略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固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2.觀察認識多種物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合理分析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知道一些液體、氣體、固體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準備
小氣球、酒精燈、火柴、固體熱脹冷縮演示儀、踩癟的乒乓球等。
一.教學導入
1.閱讀指南車信箱。
2.液體、空氣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思考:固體會不會也熱脹冷縮呢?
3.讓我們一同來研究研究吧!
二.活動 研究鐵軌間為什么留縫隙
1.實驗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1)教師演示:介紹酒精燈的使用步驟:
①左手扶燈體,右手摘下燈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劃著火柴,讓火焰朝上接近燈芯點燃酒精燈。
③甩滅火柴,將熄滅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講解火焰的分層,指出外焰溫度最高,加熱時要使用外焰。
⑤熄滅酒精燈時,左手扶燈體,右手取燈帽,快而輕地蓋上,待火焰熄滅后,提起燈帽,再蓋一次。
(2)學生練習使用酒精燈(交待注意事項。)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銅球的熱脹冷縮實驗。
(4)描述實驗過程和看到的現象,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2.補充實驗:玻璃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老師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熱不易炸裂)可以順利地進入管內到達底部,用酒精
燈加熱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內,你們想,會有什么現象?接著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內,你們又推想一下會發生什么現象?
(2)組織學生描述實驗的過程和看到的現象。
(3)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4)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小結
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拓展: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象
(1)解釋教材出示的三種現象。
(2)找一找,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熱脹冷縮現象?
[ 內 容 結 束 ]
三年級科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知道一個月內,月相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觀察月相、給月相圖片排序、將月相圖片裝訂成冊等多種多樣的方式發現與描述月相變化規律。
2.能在教師引導下,掌握正確處理圖片信息的方法。
3.能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調整。
科學態度目標
1.對月相變化規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觀察月相的興趣。
⒉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傾聽別人觀點的同時修正自己的認識。
3.樂于征求小組成員意見,嘗試多種方法調整月相圖片排列順序。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月相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月相圖片進行觀察、排序、裝訂成冊等方式,使學生對一個月內月相變化規律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
難點:根據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規律給月相圖片排序。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一個月的月相圖片、燕尾夾。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月相變化圖片或視頻。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月相圖片。)根據圖片,說一說月亮和太陽的不同點。(預設:最明顯的不同就是月亮有圓有缺,而太陽沒有。)
2.講解:大家都知道月有陰晴圓缺,人們很早就發現了月亮這種圓缺變化的情況,月亮在圓缺變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作月相。
3.追問:(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充分表達。)通過以前的學習和日常的觀察,大家能說說月相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嗎?(預設:月相每天都不一樣,月缺的情況比較多,農歷每月的月中會出現圓月。)
4.揭題:這節課我們來探索月相變化的規律。(板書:月相變化的規律)【設計意圖】月相變化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容易觀察到的現象,通過提問“月相變化有什么規律?”引導學生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同時也引出本課的探究問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了解更多的月相
1.活動:分發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的月相。(教學提示:要給學生比較充足的觀察時間。)
2.提問:這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中,哪些是你們曾經觀察到的?哪些是你們沒有觀察到的?(預設:觀察過圓月、凸月和殘月,沒有觀察到新月。)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能幫助學生清晰地確認哪些是自己已經觀察到的月相,哪些是沒有觀察到的月相,為接下來的探索活動打下基礎。
探索二:試著給月相圖片排序
1.過渡:大家現在初步了解了一個月內會出現的各種月相,其實這些月相的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接下來我們要將這些月相圖片按時間順序擺放。(教學提示:提醒學生按農歷月初到月末的時間順序排序。)
2.講解:大家在排序的時候,可以先按照農歷月初、月中、月末的時間將圖片劃分為三大類,明確哪些月相出現在月初,哪些出現在月中,哪些出現在月末。
3.交流:引導學生分組交流,匯總小組排序結果。(教學提示:學生的排序可以是多樣的,組內要保持良好溝通,統一即可。)
4.活動:指導各小組按照統一的方法給月相圖片排序。完成后展示排序結果,小組間可以互相觀摩學習,取長補短。
5.展示:展示完整且正確的月相變化圖,讓學生觀察變化規律,并對照修正自己的排序。
【設計意圖】給月相圖片排序可以幫助學生尋找月相變化的規律。排序完成后進行交流及修正,一方面加呆了學生對正確的月相順序的印象,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樂于分享、善于反思的品質。
探索三:制作月相變化手冊
1.活動:指導各小組按月相變化的順序疊好一個月內的月相圖片,再用燕尾夾夾住,快速翻動,觀察“月相變化動畫片”。
2.交流: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觀察到的結果。
3.提問:在農歷一個月內,月相變化的規律是怎樣的?(預設:一個月內,月相的變化大致是從缺到圓再到缺;農歷上半月亮面偏右,農歷下半月亮面偏左。)
【設計意圖】制作“月相變化動畫片”在前兩個探索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月相變化連貫起來,使學生直觀地看到一個月內連續的月相變化。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小結:月相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形狀。一個月的月相變化是有規律的,從農歷初一的新月開始,亮面從右邊開始出現并逐漸擴大,到月中形成滿月后,從右邊開始由盈變虧。
2.拓展:觀月時,我們可能會看到天空中有一些明亮的星星(亮星)。我國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來觀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運動變化。
3.布置任務:大家課后也可以試試,在不同時間,觀察月球和它周圍的亮星,看看有什么不同。
【設計意圖】拓展環節引導學生課后觀察月球運動,向古人學習,了解月球和天空中亮星的位置,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夭文探索的興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并不要求學生進行長時間(一個月)的月相觀察和記錄,這樣操作耗時太長。本課讓學生通過觀察月相圖片、給月相圖片排序、將月相圖片裝訂成冊的方式,了解月相在一個月之中的變化過程,以此發現月相變化的規律。
本課首先是觀察月相圖片,使學生對一個月中月相的各種形態有一定的認識。接著讓學生嘗試給月相圖片進行排序,這個活動可以很好地揭示學生對月相變化規律的判斷。之后展示正確完整的排序,讓學生對照修正,加深學生對月相變化規律的認識。最后讓學生把排好順序的月相圖片裝訂成冊,快速翻動,學生就可以像看動畫一樣直觀地感受月相的連續變化,從而把握月相變化的規律。
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時間的不同形狀,知道月相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從而產生持續觀察月相的興趣。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P40第一~三題。
三年級科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學生知道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2、學生能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3、學生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 學 過 程動態修改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課后反思
三年級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植物,生長在一定環境里,是有生命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觀察應該是有目,制訂觀察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詞語記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信息是有限,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生機勃勃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1.校園里、大路旁、山坡上……到處我們都能看到植物,同學們對校園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讓我們從身邊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哪些特點?(你能發現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信息。)
三、回憶中大樹
1.教師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東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大樹與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樣嗎?
2.學生匯報:回憶我大樹,我曾經看到過什么?
3.教師激趣:同學們匯報內容真豐富,有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大樹嗎?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去仔仔細細看大樹時候,我們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學生小組交流并匯報: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我想觀察什么?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內容?
四、觀察真正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觀察大樹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動:現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發現。同時把觀察到信息,用簡短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觀察內容,說說從不同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樹呢?請在課外繼續觀察不同樹。
三年級科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高矮、莖粗細和質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葉,都會開花結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主要形態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樹木,還有低矮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實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草,找出它們相同和不同。(啟發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律等方面比較)不同小草千姿百態,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
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莖叫木質莖,像狗尾草一樣莖叫草質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匯報內容:總結大樹和小草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非交*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框內。(這是教學重點)
3.總結:從以上唯恩圖表達內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共同點有根莖葉,有會開花、結果、有種子(基本形態結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具體結構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圖作用是梳理學生觀察比較結果,形成比較明確概念,并顯示這些概念之間關系。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特征,從而指向本單元核心概念。對概念內涵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
三年級科學教案14
多姿多彩的天氣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會描述不同天氣現象的特點,湘教版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能用游戲等方式來表現天氣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欣賞美麗的天氣。
知道我國古代就有了天氣現象的各種記錄。
科學知識
知道各種不同的天氣現象
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
體驗到天氣對人類工作、生活的影響。
教學準備:
各種天氣現象的圖像資料;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成語(課件);各種天氣現象的.卡片與之相適應的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卡片。
一.教學導入:
1.課件出示:古代有關天氣現象的記錄。
2.提問:我們知道有哪些天氣現象?
二.活動欣賞天氣現象
1.認識各種天氣現象并描述其特點。
(1、)課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圖。
要求:仔細觀察,認識各種天氣現象。
(2.)提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天氣的特點。
(3.)組內同學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師總結概括不同天氣的特點。
2.收集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與成語。
(1.)課件出示教師搜集的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成語。
(2.)學生欣賞,教師針對資料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此環節能實現科學與語文、美術等學科的整合。)
(3.)布置學生課后收集資料并編成小報進行傳閱與展示。
三.活動我們與天氣
1.布置任務:設計用游戲來表現天氣與人們生活、生產的關系。
2.指導學生看教材的兩幅圖,提問:從圖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3.交待游戲規則與注意事項。
4.學生游戲。
四.小結
1.總結不同的天氣現象及其特點。
2.評價在每一環節中表現好的小組和個人。
三年級科學教案15
科學教案
教學要點:
三年級 第一單元 課題1 探索自然 第一課時 盲人火車
讓所有的參與者都帶上蒙眼布,且沿著一條自然的路線在教師身后形成一列“盲人”火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對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聽覺和觸覺變得靈敏。
2、在活動中培養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學準備:
1、每小組不超過8人,每人一個蒙眼布或手帕。
2、課前勘查好場地,并確定要把學生帶到何處,以及想給他們展示什么。可以讓學生穿過一片草地(聽其沙沙聲),或者在樹林附近(讓學生摸一摸不同特征的樹葉,觸摸一下泥土、蚯蚓的糞便、草、樹皮、磚、石頭、粘土塊等)。
3、避免地面有洞的地區、陡坡,或其它可能使學生摔倒的東西。
4、活動之前每組選一名學生將其訓練為引導員,負責該小組活動。
教學過程:
1、引入
我們都非常依賴我們的眼睛,今天我們將用我們的其他感官探索自然!我們的其他感官包括什么呢?
2、把學生分成8人小組。依次把每個小組帶到選好的地方。幫他們帶上蒙眼布并確保孩子們不會看見(告訴他們偷看就無法獲得很多的樂趣)。讓學生們每個人扶著前面人的肩膀組成一列火車的樣子。
3、活動開始
老師帶領火車慢慢地向前走,并且讓火車保持安靜,讓學生聽聽周圍的聲音。 師:孩子們你們都聽到了什么聲音?
……
師:這些聲音是自然音還是由人或機器等發出的聲音?(如果孩子們聽到的是鳥叫聲的話就讓他們模仿)。
4、活動結束
師:孩子們終點站到了,請大家去掉蒙眼布,看是否有人可以猜出行走的路線 互相交流。
師:你是根據什么猜測的?
……
5、五官兄弟是我們的好朋友,今天的活動他們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同學們請大家今后用我們的五官兄弟感受我們身邊美好的自然。
第二課時 一片草地
教學要點:
讓孩子們坐在一片草地上,觀察并記錄他們所見的東西。
教學目標:
1、了解一片草地的植物和動物。
2、研究技能:使學生描述他們的所見,使觀察變得敏銳。
3、增加學生對大自然的敏銳度。
4、要求學生保持安靜且反應迅速。
5、討論垃圾問題。
教學準備:
白紙、鉛筆。
教學過程:
1、引入
帶孩子們到“研究”區。
師:看這片草地,你們認為這里有哪些植物和動物呢?今天我們就弄明白這些問題!
2、指導學生在各自周圍半徑一米的范圍之內,觀察并記錄盡量多的植物和動物。(強調這不是比賽,不必追求分辨出每種動植物的種類,而是一項觀察游戲)。可將不知道的動植物名字編號,如:小草1、小草2。
活動開始。
3、匯報交流
a、在草地上發現了哪些植物和動物。
b、將學生在草地中發現的動物和植物的總數合計。
c、討論交流:非生命物體(基層—泥土、石頭)、植物和動物。
4、小結
正如同學們在研究中見到的那樣,任何有草的地方都有“大自然”—許多植物和動物生活在草叢中,它們的量實際上要比同學們列舉的多,諸如生活在地下的那些動物。這片草地本身就是一個群落。
第三課時 觀云
教學要點:
讓孩子們躺在或坐在草地上觀云,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云并把云朵假想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的形狀。
教學目標:
1、了解云(天氣)。
2、增強觀察力和想象力。
3、學會放松。
教學過程:
1、引入
最近一次你是什么時間看云的?今天就讓我們到校園中好好的`欣賞一下變化無窮的美妙的云!
2、觀云
讓我們抬頭看看天空,天空中的云是什么形狀的?他們的大小一樣嗎? 讓孩子們充分地去觀察去感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是否有的云朵與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呢?云朵的形狀在變化嗎?
你們看見云在動嗎?云是通過什么而動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們總是白的嗎?
當運遮擋住太陽時,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你們以前曾經臵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嗎?
教學目標:
課題 2 我發現的環境問題
通過玩旅行棋,觀察并分析圖片以及制做環境問題圖,熟悉一些與環境有關的現象,初步培養環境意識。
教學準備:
制作骰子的材料,每人準備一個小東西作為棋子,繪制好的校園或社區地圖,每小組一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環保小衛士
孩子們,大家一定下過很多種棋吧!跳棋、軍棋、象棋…但是有沒有誰下過環保棋呢?今天我們就來比賽下環保棋。
同學們首先讓我們認真觀察旅行棋盤上每一格是什么。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 下面讓我們拿出我們準備好的材料做一個骰子,小組內做一個骰子就行,老師示范。(把橡皮或肥皂、木塊等切成一個小正方體,在每個面上分別寫上1、2、3、4、5、6幾個數字)。制作是請同學們注意安全,不要割破手指。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游戲吧!開始之前請同學們聽清游戲方法:從起點開始,組內同學輪流擲骰子,骰子朝上的數字是幾,就走幾步棋,然后看看所在格子里畫的是什么,表現不同,會有不同的獎罰。誰最先得到小蝸牛頭上的王冠,就授予誰“環保小衛士”的稱號。
明白嗎?!好,讓我們開始吧!
孩子們通過剛才的游戲你開心嗎?
老師看到有些小朋友可是不開心哦!讓我們來聽聽究竟怎么回事?
哦,原來如此啊!
那么,在這些與環境有關的想象中,你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
匯報交流。
第二課時 畫環境問題圖
【三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科學教案11-08
三年級科學教案12-19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04-13
三年級人教版科學教案11-06
三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12-03
三年級科學教案模板10-26
三年級科學教案【熱門】02-23
三年級科學教案【推薦】03-10
【薦】三年級科學教案01-10
三年級科學教案【精】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