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房屋、橋梁結構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彎曲。
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過程與方法
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并得出合理結論。
用簡單實驗說明橫截面為長方形的橫梁為什么都是立著安放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夠大膽假設又能在實驗中小心求證。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相同的卡紙粘貼而成),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鐵墊圈、竹片或尺子。
教師自己準備:有關的建筑圖片。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新課
在三年級時,我們研究過紙承受拉伸和彎曲的性能。說說紙承受彎曲的性能如何?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1)圖片導入了解:房子和橋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撐的。這要通過觀察、比較最簡單的房子和最簡單的橋的結構特點來認識。用板凳來比喻柱和梁,用板凳來比喻房子和橋梁,學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橋梁結構的共同點了,因為它們在結構上都和板凳是類似的。
(2)通過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柱子承受的壓力是要把柱子壓短、壓碎,這當然是很不容易的。橫梁承受的壓力要把橫梁壓彎、壓斷,這就比較容易了。所以,研究橫梁抗彎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學們的學習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紙,那么你們在學習中特意去留心紙的特性了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紙抗彎曲的能力與什么有關。
1.、教師提出問題:
薄的紙連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彎曲了。那厚的紙呢?
同學們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紙的厚度,紙的抗變曲能力會怎樣呢?(小黑板出示)
2、通過同學的猜想會提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加強引導,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響彎曲的因素上
3、針對學生的疑問教師指導學生制定實驗計劃與實施中注意的問題。
(1) 注意實驗應控制哪些量不變。
(2) 怎樣表示紙的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4、并根據所得數據制成曲線圖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本課時對學生實驗技能的得要培養)
5、最后得出結論:增加厚度可以明顯地加強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還是立放。
我們發現橋梁的橫截面一般是什么樣子的?觀察橋梁是怎樣安放的,通過今天的學習,請同學們說說這樣安放的理由。并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四、課堂小結
提問歸納本節課學習的要點,指名這生回答教師給予更正完善。
【信息反饋】:
《抵抗彎曲》是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梁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增加紙條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認識橫梁立著安放的道理。學生在實驗中逐步學會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和記錄數據,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我認為上好這堂課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把握好控制變量。因此,在學生做實驗之前,我就讓學生討論這個實驗怎樣做才能減少誤差。經過討論,學生會知道:紙放在兩個盒子上面做成橋的樣子,兩個盒子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墊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寬度)紙的相同位置(紙的中間),最好把墊圈疊起來。學生的回答正是解決了控制變量的好辦法(兩個盒子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墊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于是,我讓學生分組實驗。學生用三張不同(寬度)厚度的紙進行實驗,邊實驗邊觀察記錄。實驗結束后,學生對記錄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并交流,不斷追求實驗的科學、嚴謹。最后,學生總結初步發現: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隨之增強。
在科學課上,應該把時間把發言權都交給學生,在他們那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學生會從完全不知道的問題中,慢慢的加劇自己的看法,得到你異想不到的結果。就這個非常的嚴謹,數據非常的明朗,讓我認識了孩子們嶄新的能力。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對杠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
【教學難點】
明確省力和費力杠桿的科學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 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 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信息反饋】
我在對本課進行教學設計時,力圖突出兩點:第一,通過教師精心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發展學生對信息的記錄、分析能力;第二,讓學生體驗杠桿工具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加深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這兩點都有較好的體現。
針對第一點,我先組織學生開展"尋找更多使杠桿尺平衡的鉤碼掛法"的探究活動,并將自主探究而得的多種掛法記在記錄表上。由此,學生就有了第一手數據資料,可供后續的分析研討之用。在分析數據資料時,考慮到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我沒有采用"撒大網"式的研討模式,而是采用"扶放結合,有扶有放"的師生共同研討模式。在研討過程中,我先展示了省力狀態和費力狀態的兩張記錄表,通過簡單的研討認識了這兩者的根本性區別,并讓學生將手中的記錄表分成省力和費力的兩類。這樣,既減輕了學生認知上的難度,也有利于后續研討的深入。接著,我組織學生在省力狀態的記錄表上畫出重點到支點、力點到支點的線段,并進行比較。由于記錄表上線段的直觀性,學生很輕松、準確地推導出杠桿省力的原理。最后,順著直觀教學的思路,我利用“反證法”使學生順利地理解了杠桿費力的原理。在這個師生共同研討過程中,學生手中的信息是在自主探究中記錄下來的,學生所得出的科學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獲得的,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著學生進入有效的研討思路,再“放手”讓學生自行獲取學習成果。在這個"扶放結合,有扶有放"的研討過程中,學生對信息的記錄、分析能力獲得了較好的發展。
針對第二點,我注重突出“體驗”,即讓學生實際體驗杠桿工具的效用,從而加深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例如游戲“以弱勝強”中,通過支點位置的移動,一名弱小的女生戰勝了強壯的男生;通過鐵絲在老虎鉗鉗口位置的變化,學生感受到老虎鉗作為一個省力杠桿工具的強大;通過手拎鐵塊和用火鉗夾鐵塊的比較,學生馬上感受到火鉗是一個費力的杠桿工具等。正是這些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頭腦中抽象的科學概念化為現實具體、活潑生動的應用實例,鞏固了概念的記憶,并反過來加深了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中來看,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學得既開心,又有效率。值得說明的是,雖然我在這個環節中注重突出學生的實踐體驗,但并沒有讓學生簡單地“就事論事”,拘泥于一件工具的認識,而是追求“舉一反三”,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過程,實現對科學概念的再認識。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分析老虎鉗的省力原理之后,教師提出“鐵絲放在鉗口的哪個位置最省力?”這個問題,學生正確地利用科學理論指導了生活實踐;學生在理解桿秤的工作原理之后,教師設計情境“如果稱量要擴大10倍,秤砣不變,怎樣設計桿秤?”,學生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增加秤桿長度、在靠近重點處增設一個提紐,而這第2個方案我在課前也沒有預想到。正是由于科學概念與實踐體驗的緊密結合,學生通過這個應用環節的學習,對于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大大深化了。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與近期所聽的科學課相比,本課的預設成分比較多,但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小學生受其年齡特點的限制,其學習意識、學習能力畢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就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無異于盲人摸象。所以,在小學階段的探究教學中,較多的預設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于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探究活動。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設計和建造橋需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如造橋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數量、形狀和結構等。
過程與方法
● 經歷設計、制作、介紹交流的過程,體會設計的重要性。
● 應用形狀結構的知識及經驗設計和制作。
情感、態度、價值觀
● 發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
● 發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表意見的品質。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舊報紙一張、膠帶、剪子、尺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合作帶來的各種橋模型,請學生按照展覽要求先報名,再統一在講臺前參展。
二、請各在座的評委檢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統一,然后討論分別從幾個方面去評價這些不同形狀的橋模型?教師提出要求,板書如下: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最佳作品獎,最佳評委獎。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單項獎:省料獎、美觀獎、實用獎、參與獎。
三、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橋?下面的內容可供參考:
設計的想法是怎樣形成的,出示設計圖或設計過程。
應用了哪些形狀方面的知識。
應用了哪些結構方面的知識。
我們的橋哪里受壓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怎么解決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術,做得不夠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顯的優勢的。
預計能承多少重量。
板書設計:
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
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
最佳作品獎
最佳評委獎
單項獎 省料獎 美觀獎 實用獎 參與獎
【信息反饋】:
評獎結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時成績優秀,表現良好的學生動手能力不佳,平時不起眼的幾個同學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經過了解,家長幫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橋是劉雪松同學制作的,而且沒有家長幫忙,獨立完成,設計簡單,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幾個一次性被子,一個拱形,真是令人叫好啊!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道滑輪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能產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輪在生活中是如何產生作用的,并認識共工作的原理。
3、學會開動腦筋利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些小問題。
教學重點:知道定、動滑輪是如何工作的。
教這難點:認識其工作的原理。
教學用具: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筑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并說說自己有些什么問題)起重機是怎樣把那么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決問題
1、滑輪組的作用。觀察結構圖P12
2、實驗探討滑輪的作用。
(1) 試用一個定滑輪和一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請學生猜想(結合圖)
(2) 增加滑輪的數量,試試吊起同樣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3) 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要求:
1、明確分工。
2、擬定實驗計劃交老師檢查后實行。
3、進行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
三、游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游戲規則見教材P13并將游戲結果用表格作好記錄。
四、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并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么?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么起重機能夠吊起那么重的物體。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游戲活動并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系和規律。
【教學準備】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筑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并說說自己有些什么問題)
起重機是怎樣把那么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 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么什么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
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2、 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a) 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b) 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請學生猜想,
c) 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現什么?
實驗要求:
1、明確分工。
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后實行。
3、進行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
(4)匯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里可能會出現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于省一半的力)
3、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1)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么變化?
(2)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并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三、游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游戲規則見教材P15
1)出示游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游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游戲的同學對數據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律。
3)、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并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么?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么起重機能夠吊起那么重的物體。
【信息反饋】:
嘗試著這課的教學,我認為滑輪組的教學還是很有難度的,難度表現在滑輪組的組裝和多個滑輪組省力情況的研究,我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滑輪組的組裝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沒有直觀的經驗,他們對這些機械是模糊的,他們只是通過課本的學習認識到的,或者在生活中遠遠地看到過的,但仔細的熟悉是沒有,所以學習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多虧前面的動滑輪與定滑輪學習的鋪墊,聰明的孩子還是能從中領悟到一些。在教學中,對滑輪組的組裝有兩種教學方法,一是根據上兩節課的學習,嘗試著在自己的草稿紙上畫好連接圖,然后再根據圖完成滑輪組的組裝;第二種教學方法是先自己嘗試著滑輪組的組裝,然后根據連接情況畫下連接圖。我們的小學生還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來學習科學的,滑輪組的學習還是來自于他們的直接經驗。
對于多個滑輪組省力情況的研究,實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多個滑輪的摩擦力是很大的,而我們的重物只是小得可憐的鉤碼,建議大家使用4個鉤碼以上,效果稍微理想一點。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6
一、教學內容
“拱形的力量”是科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時,是一節實驗、觀察課。
二、教材分析及學情分析
拱形結構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廣泛,橋梁、房頂、溫室大棚……都運用到了拱形結構。但這些建筑物為什么建成拱形,其中的原理多數學生可能是沒想過,對此是模糊的,而模糊的知識對學生又是特別好奇的、感興趣的,探究起來學生會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
拱形結構又叫推力結構,它的特點是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的壓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結構中唯一產生外推力的結構。研究拱形的承重特點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本課有兩個活動:首先是測試紙拱的承重能力,用紙拱做實驗研究拱形承重的特點,材料好找,簡單易行。學生在實驗中不斷想辦法控制拱形變形的問題,使紙拱不斷承載更大的重壓,從中認識拱形承重的特點。在第一個活動的基礎上,設計了搭瓜皮拱的活動。當學生小心翼翼地把很滑的、小塊的瓜皮搭成一個拱,看到這個拱并未垮掉而且還能承受重壓,他們對拱形承重的特點會有更深的感受,會驚嘆拱形的“力量”之大。兩個活動相比,前者是更理性的研究,后者是更感性的制作,相輔相成。
三、設計思路
本節課按照教材編寫的體系,本著參與式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人人都能親歷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而展開教學的。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伴著優美的音樂,帶著思考的問題,欣賞拱形建筑物,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卷入到探究學習的內容中來。
接著以“怎樣使紙拱承受多個螺帽”這個問題為主線,串起沒有抵住拱足--
用同樣多本的書抵住拱足的實驗,學生用觀察、實驗的方法進行實驗,
經歷了科學探究的幾個基本環節:呈現問題——提出設想——動手操作——分析討論——記錄結果。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猜想、實驗,討論交流,記錄結果,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
四、教學目標
1、能舉例說出趙州橋、天安門、埃菲爾鐵塔等更多拱形建筑為什么設計成拱形的原因。
2、親歷想辦法讓拱形逐步增大受力的實驗,根據觀察到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分析拱形的受力狀況,弄清楚拱形承受重壓的秘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
3、認識到邊實驗邊思考對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4、了解趙州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并能搜集一些有名的拱形建筑物。
五、教學重點
親歷讓拱形受力的實驗,根據實驗的現象推想受力的情況,初步感知拱形承受重壓的秘密。
六、教學難點
根據觀察到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規范弄清楚拱形能夠承受很大壓力的秘密。
七、教學策略與手段:
小組準備:做拱形的卡紙,鐵螺帽若干、搭瓜皮拱的冬瓜、小刀、紙巾。
教師準備:相關的圖片和資料,以課件的形式呈現。
八、教學流程圖
九、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一組圖片:讓學生先欣賞一些建筑圖片,仔細觀察一下,看看這些圖片中的建筑物都設計成了什么形狀?思考:這些建筑物為什么要做成這樣的形狀?讓學生自由說一說。(預設:增加抗彎曲能力、節省材料、美觀、
建筑本身的需要、增強抗壓能力……)
2、引入新課。把物體做成拱形,我們覺得它很美觀,也可能是建筑本身的需要,但是它是否像同學們想的那樣能增加承重能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拱形的力量”(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優美的音樂,精彩的圖片,調動了學生聽視覺感官,把學生“拉”進熟知的生活情景中,引發探究的欲望。讓學生感覺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從而大大增加了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
(二)測試紙拱的承重能力
實驗一沒有抵住拱足的實驗
1、指導演示沒有抵住拱腳的實驗,初步感知拱形受壓通過材料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壓力。
(1)出示一張紙,演示平展的紙搭在兩本字典中間連一個螺帽的重量都承受不了就掉下去。如果把它做成拱形呢?
(2)演示紙拱的做法,并介紹紙拱的拱身及拱足。
(3)紙拱能承受壓力嗎?能承受幾個螺帽?螺帽放上去紙拱會發生什么現象?(讓學生猜一猜。)你們猜的對嗎?讓我們通過實驗的方法來驗證。
【設計意圖:猜測是由問題到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這種猜測,對于科學發現,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學”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著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
2、出示課件,明確小組的活動要求:
⑴發揮小組長的作用,人人參與,有序實驗。
⑵把螺帽放在拱身的正中(紅色線內的中央,每張卡紙中央有兩厘米寬的豎格。)。,
⑶一邊實驗,一邊認真觀察拱身和拱足的變化,把觀察到的現象及時記錄下來。
指名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明確要求。
【設計意圖:提前規范活動的要求,使探究更有序、有效。】
3、分組實驗,驗證猜測。比一比那個小組做的又快又好。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實驗的結果,感知拱形向外和向下傳遞承受的壓力。
實驗二
用同樣多的書抵住拱足的實驗
過渡:怎樣使紙拱更多承受螺帽呢?你有什么辦法?學生自由說一說。
1、按以上小組的要求,做用同樣多的書抵住拱足的實驗。
2、隨著壓力的不斷增加,紙拱有什么變化,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三)研討:通過以上實驗討論交流拱形為什么能承受重壓呢?
①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交流、記錄。
②集體交流,指名說一說。
拱形的力量實驗記錄表
實驗方法
承受螺帽
數紙拱的變化(重點觀察拱身和拱足的變化)
實驗一
沒有書抵住拱足
實驗二
用同樣多的書抵住兩邊的拱足
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試著解釋紙拱承受較大壓力的原因:
③閱讀教材32頁“拱形承重的秘密”。(默讀,再指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加深理解。)
【設計意圖:真正發揮了書本這一課程資源的作用。利用書本突破了難點,又解放了教師—―對拱形承重的秘密不用去講解。】
④課件出示:拱橋承重的示意圖,讓學生再形象直觀地感受拱形承重的原因,并板書。
【設計意圖:課件演示拱橋承重的示意圖,通過視覺,直觀形象的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四)搭瓜皮拱
1、自由閱讀教材,結合文字和圖片,了解搭瓜皮拱的做法。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課本資源的作用。】
2、課件出示:搭瓜皮拱注意的事項及要求,讓學生讀一讀。
⑴把半圓形的冬瓜切成5塊,切口的方向指向想像中的圓心。
⑵記住每塊冬瓜的位置,不要錯位。
⑶使用小刀時,注意安全,切勿傷人。
〔4〕在冬瓜拱上放螺帽,試著解釋瓜皮拱為什么不垮?
【設計意圖:在活動前提出搭瓜皮拱注意的事項及要求,使學生的活動有方向、有目標、活而不亂,從而使活動的.針對性、實效性大大增強,優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分組實驗,比一比哪個組搭的又快又好。
4、交流實驗結果,解釋冬瓜拱不倒的原因。。
設計意圖:
饒有興趣的“搭冬瓜拱”的活動,使學生從理性的研究,回到了感性的制作中,又一次經歷了拱形承重的實驗,進一步加深了對拱形承重秘密的理解。
(五)了解趙州橋。
1、出示課件,學生通過看聽,了解趙州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課下收集趙州橋詳細資料,更進一步的去了解。
【設計意圖:趙州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代勞動人民精湛技藝的體現,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了解趙州橋,使學生受到感染與熏陶。】
(六)談本節課的收獲,指名說一說。引導小結,回答課前提出的問題。(正是因為拱形能承受很大是壓力,所以開課前你們所看的那些圖片中的建筑物如:天安門、趙州橋、埃菲爾鐵塔等等才設計成了拱形。
【設計意圖:回答開課的問題,做到首尾呼應,更體現了課堂的完整性。】
(七)課外延伸,做捏雞蛋的游戲、
1、教師出示雞蛋,做捏雞蛋的游戲,學生猜測,如果我用力去捏會怎樣呢?
2、請同學們請出班里的大力士來驗證他們的看法。學生捏雞蛋,
3、雞蛋為什么捏不爛呢?學生自由說一說。課下先試著解決,其中更具體的秘密引向下節課“找拱形”中揭曉。
【設計意圖:帶著問題進課堂,再帶著新的任務出課堂,給學生留下了“任務”,把課堂上引發的科學學習延伸到課外活動中,為下節課做好鋪墊。既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又讓他們體會到科學的無窮奧妙,從而激起他們的探究欲望和積極主動的探究行為。】
十、作業設計:
1、課下收集趙州橋詳細資料,更進一步的去了解。
2、到生活中找拱形。收集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3、課下捏雞蛋,嘗試著弄清楚雞蛋為什么捏不爛的原因?
教學反思:
1、提前試驗,做好預設
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說過:“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為了上好這一課,我進行了反復地實驗,充分地預設。(1)用墊圈不太好,墊圈比較輕,不但所須的數量多,而且放上3-5個,觀察紙拱變化的實驗現象不太明顯。因此,改用螺帽,螺帽的重量大大的增加了,每小組最多用30個,而且放一個,紙拱就有明顯的變化。(2)紙拱所用的卡紙不能過硬,也不能過軟,必須是柔韌性特別好的,這樣才能支撐做完兩次次實驗,而且紙拱不易變形;并在紙拱的中央豎著畫一道2厘米寬的豎格,做為放螺帽的位置,如果任意放,紙拱往往就會向一邊坍塌,給學生理解拱形承重的秘密帶來了誤區。(3)西瓜皮水分大,容易滑落,實驗的成功率不太高,換為冬瓜皮效果更明顯。
2、積極應對教學中的生成
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說過:“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一節好課,精彩的課,除了教學環節流暢,目標落實到位等外,更主要的是課堂上有更多生成出來的,你意想不到的東西,你避而遠之,就留下遺憾,課堂就不會完美,稱不上精彩;你隨機應變,積極應對,解決意外,你的課堂就會得到供認的精彩。在這節課中,對學生生成出來的問題,我積極地去解決。比如:在做沒有抵住拱足的實驗時,同是一張一樣的紙做出來的拱,有的組能承受兩個一樣大小的螺帽,有的組是三個,更有一個組居然承受了六個,面對學生的不一,我馬上抽取了三個組的紙拱讓學生對比,學生直觀的就觀察到了,紙拱承受螺帽數不一樣的原因在于所做紙拱的跨度不一樣。隨機引導學生認識拱形承重和拱形的跨度還有關。還比如:在做用同樣多本書抵住拱足的實驗時,交流時,各組的螺帽數也是不一,我隨機把各組承受螺帽數和書的本書列舉數來,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很輕松的弄清出了其中的原因:抵住拱足各組用的書本不一,紙拱的跨度不一。學生還了解到了拱足抵住的越結實,拱形承受重壓的能力就越強一些。
3、有效利用課本,突破重難點
弄清拱形承重的秘密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先讓學生經歷拱形受力的實驗,觀察實驗中拱形承重時的變形狀況,初步試著分析實驗現象;然后在親歷實驗的基礎上,各小組根據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充分的展開討論交流,試著解釋猜測拱形承重的秘密;同學們討論的結果對不對呢?教師沒有做任何解釋,而是把結論推向了書本—閱讀教材32頁“拱形承重的秘密”。教材用的恰到好處,及學生所須,下了一場“及時雨”,有效的發揮課本資源的作用,隨機又把課本上拱橋承重的示意圖制作成的課件,進行了播放,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最后做搭冬瓜拱的實驗把學生從理性認識,又拉回到感性制作中,又饒有興趣的經歷了一次拱形承重的實驗。困難迎刃而解。
4、注重人人參與,親歷科學探究過程。
本節課緊緊圍繞科學探究的幾個環節,本著人人參與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記錄、分析實驗現象、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等,讓學生經歷一次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歷程,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放手讓學生來猜、來想、來實驗,來記錄、來分析、來小結,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做,在做中學、做中知、做中體驗。我只是在學生活動時給予一定的指導和要求。
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5、課堂做到了首尾呼應
在學生談完收獲后,根據板書引導小結本節課的重點,并相應的對導課時提出的問題:“這些圖片中的建筑物為什么要設計成拱形呢?”使得本節課首尾做到了呼應,有問就有答,課堂一氣呵成,更完整,完美。
6、發揮評價的有效作用
有效的課堂評價就像一盒潤滑劑,能使教與學互動起來,融合起來,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這節課或是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對學生們的評價(綜合評價,見附表),尤其對實驗活動,及時評價各小組的表現,采用記分制,教師板書記分,班長課下在所對應小組名下記分,歸入學期末的綜合評定,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小組的活動就會開展的有序、有效、有時,而且,組員們都會為榮譽積極地參與到科學課的學習中來。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7
教材分析
從校園植物多種多樣性的植物認識,拓展到對自然界植物多樣性的認識。地球上植物種類繁多,教科書以學生熟悉的植物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類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建立植物多樣性的認識,并且領悟到分類是研究植物多樣性的基本方法。課是生物領域的教學內容,是在三年級學習《植物》《植物的生長》以及五年級學習《生物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本單元知識學習的。
認識植物多樣性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地球上自然資源、保護地球環境,保護地球珍稀的生物。相信通過這課的研究學習,也是環保教育的很好契機,教育孩子友好的對待植物大家族中每一個成員。
學情分析
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他們所熟悉的校園的植物種類。啟動學生原有認知,再繼續本課的學習,在讓學生通過調查后學生又發現很多植物,三年級的時候學生已經研究過周圍的植物,再加上多年來通過各種方式積累的對于植物的認識,他們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許許多多有關植物的知識,但是這樣種類繁多的植物到底如何表現為多種多樣呢?學生并不清楚。因此學習本課時讓學生以已知的植物為基礎,讓學生在分類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植物的多種多樣,從而建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進一步讓學生學會分類的方法,領會分類是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植物可以分為開花植物和不開花植物。
● 不開花植物包括蕨類、苔蘚和藻類植物等。
過程與方法
● 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 用自己確定的標準給植物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 認識到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 能夠欣賞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樣而美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確定的標準給植物分類。
【教學難點】理解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引入:
除了校園里的植物種類,我們還知道哪些常見的植物?生長在哪里?(學生自由發言,在公園,花卉市場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這些植物,你們認識嗎?說說它們長在哪?有什么特點?幻燈片放映書中11種植物
2、讓我們自己確定標準給以上這些植物分一分類
(意圖:讓學生知道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植物分開花植物和不開花植物,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類別,在這一類別中再確定新的標準還可以繼續往下分,培養學生的分類能力。)
2、總結:通過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開花植物和不開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落葉植物和常綠植物等
3、觀察開花植物:說說它們的身體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預設:開花植物身體分為:根、莖、葉、花、果、種子)
4、看書P76頁,說說不開花植物有哪些
(預設:不開花植物有蕨類、藻類、苔蘚類、菌類)
三、拓展活動
比一比哪一組認識的植物多,樣式奇特。教師可以以組為單位組織競賽活動:各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知道的植物名稱,比一比,看哪一組寫的多?(意在滲透植物的多樣性教育)
四、課外延伸:
找一找校園里常見植物中哪些是常綠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開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開花植物?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2-02
三年級上冊教科版科學教案12-05
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2-09
教科版《小屋》教案06-22
六年級科學教案下冊教科版11-09
上冊教科版物理教學反思08-13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11-23
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2-08
教科版六年級科學總結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