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科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在不停地繞地球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月球本身不會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陽光;月相變化是月球在不斷繞地球公轉的過程中發生的。
2、能夠對月相變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能夠用模擬實驗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傾聽其他同學對于月相變化原因的觀點和評述。
二、教學準備
大白紙、記號筆、黃色乒乓球、臺燈、鉛筆、粉筆。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提出研究問題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滿月、凸虧月、下弦月、殘月這八種典型月相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從農歷初一開始出現的順序排列。
(2)提出研究問題:月相的變化是怎樣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設
(1)讓學生以小組進行討論:月相每個月重復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2)讓學生在班上匯報自己的想法。
(3)把學生按照不同的解釋分成小組,并且根據自己的想法作出一個示意圖。
在繪制示意圖之前,為了讓不同學生畫的示意圖能夠被相互理解,教師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①示意圖要表示出從北極俯瞰時,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當月球處于軌道上的不同位置時所出現的月相。
③月球繞地球轉動的方向
(4)學生展示并介紹自己的示意圖。其他的學生可以針對示意圖提出疑問并要求解釋。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設以及針對各種假設存在的疑問。
3、設計模擬實驗
(1)讓持有不同見解的學生設計出一個模擬實驗來檢驗示意圖中展示的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①用什么來代表示意圖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陽?
②怎樣表示月球繞地球的運動?
③怎樣觀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時出現的月相?
(2)讓學生根據制定的實驗方案準備試驗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課時
1、進行模擬實驗
(1)讓學生按照不同的假設分成小組進行模擬實驗。
(2)教師巡視、指導不同小組進行實驗的情況。
2、匯報實驗情況
(1)讓各組學生匯報模擬實驗中出現的情況,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引導他們回答:
①在實驗中你是怎樣讓月球繞地球運動的?你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時候,月球應該在什么位置?這時對應的日期應該是什么時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應該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擬實驗中月相變化的順序和我們實際觀測到的月相變化的順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據模擬實驗的情況,你認為自己的假設是正確的嗎?如果不正確,你的根據是什么?要怎樣修改?
3、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交流總結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讓學生思考:如果月球繞地球運動的方向反過來,對于月相的變化有什么影響?
4、布置作業
讓學生根據實驗的結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圖。
六年級科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于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加深對有關環境問題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加深對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課前準備:
配合教學用的錄像、照片及其他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環境問題。目前,我們面臨著哪些環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
二、關于大氣污染:
1、說一說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簡要說說原因。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大氣污染狀況和原因的內容,請學生談一談感想。
3、討論,哪些做法污染大氣?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師介紹一些空氣質量好的旅游、名勝地,簡要說明那里為什么空氣質量好。介紹幾個著名的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說一說,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關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的圖片,討論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污染的內容,談一談感想。
3、討論,我們平時的行為在加劇白色污染嗎?我們以后應該怎么做?
4、人們想出了什么應對措施?比較、認識可降解塑料。教師介紹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關于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欣賞教科書插圖中的'珍稀動植物。你認識他們嗎?請學生介紹他熟悉的珍稀動植物教師給予補充說明。
2、他們為什么稀少?閱讀教科書,了解人類活動對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影響。
3、人類現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的情況。
4、討論,人類的活動對環境起著怎樣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板書設計:
5、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環境問題: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樂觀、積極地對待 。
現 狀 原 因 對 策
大氣污染
白色污染
物種滅絕
速度加快
六年級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利用健康測試等活動,認識什么是健康,確定研究影響健康因素的主題。
2、對自己和周圍的同學健康狀況進行測試,并對測試數據進行分析。
3、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什么是健康。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相互合作的意識。
教學準備:
人體健康測試記錄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教師提問:什么是健康?
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完善學生的理解。
板書課題:《我給健康下“定義”》
二、探究學習。
1、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五幅圖。
說一說:他們的行為健康嗎?
師生交流評議。
2、人體健康測試。
學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的21世紀人體健康標準,測試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狀況。并將測試情況記錄在測試記錄表上。
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討論。
分析:從測試結果中發現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
學生代表交流匯報,師生評議總結。
三、拓展活動。
學生小組合作確定研究主題。(教師加以引導,學生自主確定主題)。
第二課時
一、爭議中引入,討論中明確。
健康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的理解可能更會引起爭議。基于此,教材不僅設計了幾種對健康的不同見解,又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對健康的認識。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幾幅不同內容的畫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飲食、注意鍛煉、認真讀書等健康行為,也包括情緒暴躁摔書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內容,旨在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健康不僅僅只是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狀態、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內容。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從而完善對健康定義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
二、活動中分析。
在學生達成對健康概念的定義后,教材編排了人體健康測試活動。測試的標準選自21世紀人體健康標準,意在使學生對健康做進一步的了解。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先結合標準分組測試或給自己打分,然后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教學中應注意,學生測試的'結果會出現很大的不同,因此對于原因的分析也會有所區別,特別是標準中的第一條和第二條、第四條可能不被學生所接受,因為在他們的頭腦里,可能認為這幾點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圍。
三、活動后確定研究主題。
人體健康測試活動后,教材刻意編排了確定研究影響健康因素的主題活動。教材中提示了幾種研究的方向:即心臟、大腦、心理、青春期發育等內容,以引領學生研究的走向。教學中,教師應提示學生可以研究這幾方面的內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專項研究,力求完成知識訓練點的內容。例如可引導學生在研究心臟方面內容時,專項研究心臟的作用或心臟跳動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等。但應注意,教師切不可限定學生研究的主題內容,以免限制學生學習自主性。
【教學后記】
待學生確定研究主題后,教師應立即將學生進行分組、編排,并布置以組為單位課下進行方案設計(也可下一課時課上進行),進而做好研究的銜接工作。
六年級科學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點】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
【教學難點】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教學準備】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導入:
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征,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系生活)板書:小蘇打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征,判斷。板書:白醋
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么?說說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了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3、實驗:
A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
B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
C仔細觀察發生現象(看、聽、摸等)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
三、驗證產生氣體
1、推測:究竟產生了什么氣體?怎么驗證你的設想?教師對于學生猜想和驗證方法作出評價和調整。(重點是和空氣的區別。顏色、輕重、是否含有氧氣能等)
2、引導實驗一:燃燒的細木條放杯內,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3、引導實驗二:將收集氣體倒在正在燃燒的蠟燭上面。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4、根據實驗所得信息,再次判斷產生的氣體,并說明為什么。
5、小結并延伸閱讀:并不是僅僅因為以上我們驗證的兩個特點就可以斷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質,但是經過科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就是二氧化碳,它還存在很多地方。閱讀33頁,思考科學家是怎樣確定氣體成分的?
四、小結:
今天我們做了有趣的混合實驗,通過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產生氣體二氧化碳,相對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來講,是一個有趣的化學變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質會是什么呢?課外搜集。
六年級科學教案5
本次科學課件主要講解的是地球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自轉
1、定義:地球自轉是指地球以西向東的方向自轉一周的運動。時間為一天24小時。
2、影響:地球自轉對地球生態環境、氣候和地球上生物的生長以及人類活動都有一定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太陽直射:是指太陽光線垂直照射到地球上的某一點;
(2)晝夜交替:指地球每24小時自轉一周,形成白天和黑夜的變化;
(3)地軸:是指連接地球兩極的軸線。
二、地球公轉
1、定義:地球繞著太陽一周的運動叫做公轉。時間為一年。
2、影響:地球公轉對季節的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3、術語解釋:
(1)黃道:在天球中看,太陽表面上跑的軌跡叫黃道;
(2)赤道:是地球上一條假想的大圓,它與地球自轉軸交于兩極,將地球分成南北兩個半球;
(3)春分、秋分:是指地球公轉到某一位置時,太陽處于天球上的位置。春分時,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秋分時,太陽的位置仍在赤道上。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都是地球的基本運動之一。地球的這兩種運動,影響著整個地球的物理、地理和氣候環境,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
六年級科學教案6
教材簡析:
學習目標:
1. 通過學生經歷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學習過程,指導學生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引導學生學會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并能選擇適合學生自己探究的問題,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2. 通過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3. 通過學生學習活動,使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意識到保護大氣層的重要性;
4. 通過學生探究學習活動,使學生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通過觀察分析月球上的環形山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以及人類活動對大氣層產生的不良影響。。
學習重點:
學生認識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觀察分析月球上的環形山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通過月球環形山從而對了解大氣層對地球的探究學習活動認識。
學習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有關地球大氣層方面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師準備:課前搜集有關地球大氣層方面的文字、圖片資料。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二次修改
一、導入新課:
教師與學生談話,直接導入新課學習內容:認識地球的面紗——大氣層。
二、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對課前搜集到的文字、圖片資料,進行交流、匯總整理。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形成統一意見,達成共識,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教師指導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補充,適時出示一些圖片、文字資料,從而逐步使學生對大氣層形成初步整體認識。
指導學生小組思考討論“假如沒有了大氣層,地球會怎樣”。
教師出示資料,下發研究記錄卡片,引導學生從大氣層對地球、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不同角度進行研究,使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組織學生加強交流,相互借鑒,達成共識;引導學生通過“月球上環形山的形成”的討論,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大氣污染的危害,引導學生小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關大氣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大氣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大氣污染的現狀從而對大氣污染嚴重性有了深刻認識和治理大氣污染的必要性,引導學生交流提出治理大氣污染的建議或方案。
三、拓展延伸: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小結,引導學生課后進一步搜集關于大氣臭氧層污染的資料,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制作科普手抄報、黑板報、警示牌,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1、學生與教師談話、交流,了解本課學習活動:認識地球的面紗——大氣層。
2、學生小組學習活動,對課前搜集到的文字、圖片資料,進行交流、匯總整理。并在教師引導下形成統一意見,達成共識,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加強交流活動,相互完善、相互補充,學習認知圖片、文字資料,對大氣層形成初步整體認識。
學生小組思考討論“假如沒有了大氣層,地球會怎樣”。
學生學習教師出示的資料,記錄研究卡片,從大氣層對地球、動物、植物、人等幾個方面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學習,學生加強交流,相互借鑒,達成共識;通過“月球上環形山的形成”的討論,深刻認識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學生認識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小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關大氣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圖片資料,思考大氣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動,了解大氣污染的現狀從而對大氣污染嚴重性有了深刻認識和治理大氣污染的必要性,交流提出治理大氣污染的建議或方案。
3、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活動小結,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興趣,布置課后延伸學習活動內容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
與教師交流談話,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了解本課學習內容。
引領學生從資料搜集的途經與資料內容兩方面展開交流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地展示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通過觀察示意圖,了解大氣層的概貌,從而意識到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義,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鋪墊。通過學生的資料交流與研討活動,使學生認識地球大氣層概貌,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分析、應用資料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態度。
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搜集的有關資料,結合自己對大氣層的認識,通過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環形山,了解大氣層對地球及動物、植物、人的意義,從而意識到大氣層存在的重要性,為下一步研究“大氣污染和保護”作好鋪墊。
本活動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科技的發展能夠帶給人類便利,也會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大氣污染就是一個鮮活的實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科技發展的兩面性,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通過主題宣傳活動,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板書設計 地球的面紗
大氣層對地球的意義 研究成果
大氣層對動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植物的意義
大氣層對人的意義
六年級科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 會使用溫度計準確地測量水溫。
2. 會用溫度單位做好每次測量的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遇到問題善于思考,觀察測量時能做到細致認知。
2.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關注與溫度有關的事物或現象。
科學知識:
1. 知道溫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會正確讀寫溫度計表示的溫度。
教學準備:
冷水、溫水、熱水、溫度計、溫度計模型、燒杯、各種各樣的溫度計。
一.教學導入:
1.講述1400多年前,《齊民要術》記載的人們當時制作豆豉如何判斷豆子發酵的溫度一事。
2.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
二.活動 感覺冷熱
1.過渡:同學們從生活經驗中說出了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的情形,我們怎樣判斷物體的冷熱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2.以小組為單位,讓同學做教材第2頁的活動。
3.當學生發現同一杯溫水,不同的手感覺竟然不一樣時,教師提出:這個活動告訴我們什么?
4.釋疑:光憑感覺難以準確的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
5.教師講解溫度的概念。
三.活動 測量溫度
1.出示溫度計模型,學生觀察,認識溫度計的構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車信箱介紹了“攝氏溫標”。 知道攝氏度是溫度的單位。
3.攝氏溫度的讀和寫。
4.測量水溫:教師應首先示范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并說明道理。讓學生學習使用 溫度計測量水溫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領。再測4杯水的溫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認識各種各樣的溫度計
(1.)出示學生搜集來的各種各樣的溫度計并先讓他們做些介紹,教師再做補充。
(2.)詳細介紹體溫計的認識和使用。
課后反思:
六年級科學教案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
2、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過程與方法
做污水凈化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充分認識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增加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
教學難點:做污水凈化實驗,理解污水凈化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作用。
課前準備:教師收集有關水污染的圖片和資料。
學生準備簡易的過濾裝置(可樂瓶和細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讓孩子們選擇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滌劑的)、自來水一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 學 過 程
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一、圖片導入
1、出示“水污染”組圖,提問:看到這組圖片,你有什么感受或問題?
學生匯報(老師可在黑板上隨匯報板書關鍵詞,使后面的學習更有的放矢。)
2、小結:在淡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水污染更給人類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脅。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探討水污染的有關問題。
二、觀察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
1、談話:課前老師讓各組同學準備生活污水和自來水各一杯。下面,我們就一起以小組為單位,用已經掌握的觀察方法比較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并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2、示圖介紹“沉淀”、“過濾”的方法,開展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用自己課前制作的簡易過濾裝置做凈化污水的實驗。
3、提問:比較凈化前后的水,有什么區別?經過沉淀和過濾,原來的污水達到自來水的潔凈程度了嗎?
學生匯報
4、講述:淡水在自來水廠中除了沉淀和過濾之外,還要加入藥物進行滅菌處理。這樣才能符合我們使用的標準。
三、污染源的討論
1、提問: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哪兒?
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先獨立思考,再組內交流,最后全班匯報,一起完成教材82頁的網狀圖。
學生匯報,完成網狀圖。
2、小結:
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的殺蟲劑、肥料等,可能來自工業的廢水、油污等,可能來自家庭的洗滌劑、人的排泄物,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尸體等。由此可見,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污水最終會流向河流、湖泊,我們的日常生活污水,最終會影響整個水環境。
那么,如何讓我們每天排出的那么多臟水不給水體“添麻煩”呢?建造污水處理廠就是最主要的措施。
四、污水的處理
1、學生自行閱讀教材中的污水處理圖。
2、提問:污水處理一般要經過哪幾道程序?在每一個環節當中,污水得到了怎樣的處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學生思考、匯報
3、歸納,小結:污水的處理是復雜的,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一種叫“格柵“的裝置分離水中的雜物和較大的顆粒,雜物有塑料袋、菜葉雜草等;生物方法是通過細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處理的核心。化學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學藥劑一氯,通過它來有效殺滅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污水經過處理,一般可以無害地回歸環境,還有一些污水經過處理后,還是不能作為飲用水,只能作其他用途。因此,我們要特別加強對飲用水源的保護,飲用水是否潔凈直接影響人的身體健康。
注:如果有條件,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污水處理廠,由技術人員為學生介紹污水的處理過程,是最理想的。
六年級科學教案9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重在研究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即是前兩課的延伸與擴展又是后一課的鋪墊,地位很重要。本科內容逐漸遞進,從生物間廣泛的“伙伴”關系和“競爭”關系入手,深入到具體的食物關系,引入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展現生物間復雜的食物關系,再由此啟發學生思考食物關系的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后果,以及人類在其中可能發揮的破壞作用,為下一課學習生態平衡做好準備。
教學內容分兩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間的食物關系,認識食物鏈,初步了解食物網。二是思考破壞自然界食物關系斷裂將會造成的嚴重后果。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科學已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探究學習。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接觸《科學課》已有3年多的時間了,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學素養,學生也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并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學生對自然界的動植物充滿著好奇,喜歡多方位的觀察與了解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在教學中老師如何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觀察探究將受到很大的挑戰。為此,我對本課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科學地探究思考起到有效地引導。而自然界中動植物間的食物鏈與食物網對于學生來收有一定的困難。
三、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各種食物鏈的資料。
2、能夠把食物鏈中的.生物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能夠分析生物間的食物關系。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食物鏈、什么是食物網。
2、知道食物鏈的組成。知道食物鏈的營養來自于綠色植物并會書寫食物鏈。
3、認識食物鏈上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于環境,又影響環境。
2、知道食物鏈被破壞的后果,能自覺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了解生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食物關系。
(二)教學難點:能夠完整的找出、寫出食物鏈。
五、教學方法創新:
(一)選擇多媒體教室進行教學。
本課宜采用由直觀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思維的教學方法。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
通過圖片、動畫及影視等手段把各種動物之間食物關系演示出來,變得直觀、具體、形象,學生易于理解。
(三)媒體、網絡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讓學生人人動手畫出幾種動物之間的食物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演繹、歸納總結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運用問題驅動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發揮“整合”的作用。
讓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使更多的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兒童身心、智力發展的有效活動。
六、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師: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在同一個區域里往往生活著許多不同的生物,它們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像蜜蜂和花。有的是相互敵對的“競爭者”,像田鼠和貓頭鷹。但是,到底是什么把這些不同種類的生物聯系在一起的呢?
【設計意圖:導入采用了激發學生的提問法。并拋出了兩個詞“伙伴”“競爭者”,學生一聽來了興趣,接下來本課的新授內容做好引導】
2.探究新授:
(1)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動畫,請同學們在看地過程中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有幾種動物?這些動物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結果怎樣?(課件播放)動畫看完了,誰能回答剛才老師提出的問題?你能給這段故事用一個成語起個名字嗎?螳螂以蟬作為自己的食物,黃雀以螳螂作為自己的食物,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板書:蟬螳螂黃雀)科學上,規定了用箭頭來表示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箭頭要指向吃者。(統一用“→”表示“誰被誰吃”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片,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那蟬又吃什么呢?(完善板書)這樣我們的食物關系就完整了,就像這些動植物一樣,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間這樣一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稱為“食物鏈”。(板書:食物鏈)
(3)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的食物鏈,像這樣的例子你還能說出幾個嗎?看來同學們的生活經驗不是很豐富,大家還需要多用心觀察生活。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充分體現小組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方法】
(4)這次,老師請來了3位生物朋友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漿果、田鼠、貓頭鷹),咱們來看看他們分別是誰?請小組同學合作找到他們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小組討論1分鐘、生匯報)
【設計意圖:教師設問,讓學生分組進行研討、交流,實踐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方式,可以突破教學難點。】
(5)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幾組食物鏈,它們有什么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么開始到什么結束的?學生討論1-2分鐘。
(6)(食物鏈的源頭都是植物,終點都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在每條食物鏈里,植物充當什么角色,我們同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科學家把像綠色植物這樣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命名為生產者。(課件出示)那么兇猛的食肉動物呢?咱們也來給它起個名字!科學家把像動物這樣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生物叫做消費者。但是,植物的養料又從哪里來的呢?(生答:陽光、水分、空氣等)除了大家介紹的這些無生命物質,老師還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在植物養料供給上的重要角色,它就是分解者。(媒體介紹什么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僅分解小動物的糞便,還分解一些動植物的殘骸,把它們分解為植物可以吸收的養料。哪些生物可以充當分解者呢?同學們了解地真多,比如說:蘑菇、蚯蚓、細菌、屎殼郎等等它們都是分解者。但是,我們在食物鏈中并不能發現它們。因為他們無“捕食”行為,也沒有“被捕食”行為,所以不寫進食物鏈。
【設計意圖: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總結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定義】
3.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1)(課件出示圖片)咱們大家一起來看一下,下面這些生物之中,哪些是生產者?(生答)哪些是消費者?(生答)哪些又是分解者?(生答)先請一名同學說說都有哪些植物?(1名同學發言)
(2)在清楚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后,我們來個小競賽,有信心獲勝嗎?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種生物,(鷹、青草、蛇、鳥、牛、老鼠、谷物、兔、鹿、狐貍)請一名同學說說它們都是什么?請小組同學合作在記錄單上畫、寫食物鏈。比一比,哪組畫地多。
匯報:很好,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嗎?
同學畫出了這么多的食物鏈,老師課前也畫好了,同學想看嗎?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現新知,明確難點,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給學生營造親自動手找出多條食物鏈的情景,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尋找”的過程中,把知識轉化為方法,把方法轉化為實踐能力。】
4.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觀察這些連接在一起的食物鏈,你發現了什么?這些交叉的食物鏈構成了什么形狀呢?科學家給它取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食物網。特別注意一下老鼠和鳥,看看它們被吃了幾次或者吃多少種食物?也就是說,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2)說一說:萬一其中的一種生物滅絕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維護生態平衡,下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
(3)人類與大自然也通過食物鏈和更復雜的一些食物網而相互聯系,如果,在這張圖上我們再增加人,你還能找出一些包括人在內的食物鏈嗎?這個研究任務就留給同學們課后去完成好嗎?
5.板書設計
食物鏈
樹葉→蟬→螳螂→黃雀
(學生舉例)
漿果→田鼠→貓頭鷹
六年級科學教案10
第一課時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熟悉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潔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覺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忙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緣由爭論。
【教學預備】
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美麗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
那么錘子能幫忙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工具來幫忙我們做事情,今日我們就來討論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忙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
六年級科學教案11
教材分析
杠桿的科學》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中的第二課時。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是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中的一部分。它分為兩部分:1、認識杠桿;2、研究杠桿的秘密。其中第二個活動是重點,活動選擇了杠桿尺作為研究材料,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經歷運用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通過觀察、實驗、記錄,以及對實驗數據的分析來認識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學生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本課教材的安排正體現“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教科書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杠桿的工作規律,而是要求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分析等,這就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于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得以提高。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學生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也是很多的,這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在學習本課前,通過前一節課《使用工具》的學習,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但學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教材利用杠桿類工具在生活中運用最廣泛、最直觀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節課的研究,學生有類似的生活經歷,利于學生觀察并引發思考。書中示意圖對杠桿的用力點、支點、阻力點很較直觀,很清晰。兩個活動安排有梯度。一是認識杠桿,先由撬棍引入杠桿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接著引導學生分析了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工作時發揮作用的位置,并標出它們作為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而后利用書中的圖,對于身邊的常用工具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認識能力。二是研究杠桿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礎后,利用杠桿尺研究杠桿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學生通過實驗,對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得出杠桿工作的規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1)杠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2)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3)利用杠桿解決身邊的事情。
2、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整理數據,發現杠桿省力的原理。
教學難點:(1)杠桿在生活中的變形應用;(2)能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據中,通過分析整理,發現杠桿省力的原理。
六年級科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
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教學后記:
六年級科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了解銀河系的組成,銀河系的特點和形狀,銀河系的直徑和厚度,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
2.通過計算體會銀河系的確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長度單位。
3.通過上網、查閱書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銀河系更多的信息。
4.通過動手制作銀河系模擬示意圖進一步體會銀河系的形狀。
5.使學生意識到宇宙之大,從而培養學生寬廣的胸懷。
教學準備
1.教師、學生均搜集相關銀河系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視頻、網頁等。
2.小組活動材料:硬紙板、沙、抹布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了解學生對銀河系的了解情況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看過天上的星星嗎?它們是什么樣的?
(2)學生討論并回答。
(3)教師提問: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發現天上有一條比較明亮的光帶,它是什么?
(4)教師談話:人們把這條光帶叫“銀河”,你們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了銀河的哪些情況?
2.匯報自己搜集的資料,進一步了解銀河的情況
(1)學生匯報自己搜集的資料。
(2)小組活動:每個學生將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資料得到的有關銀河的情況寫下來,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小組內將大家認同的看法歸為一類,將有爭議的看法歸為另一類。
(3)小組匯報,教師板書
(4)根據小組的匯報,將匯報結果匯編成的班級記錄:
對于銀河相同的看法對于銀河的不同意見 …………
(5)教師談話:你們形成的共識都是正確的嗎?存在的爭議到底誰的'看法對?
3.教師出示相關資料(文字、圖片、有條件的可用視頻),學生學習
(1)教師出示自己準備的資料供學生學習。
(2)提問:根據這些資料,你了解了銀河的哪些情況?
(2)簡單歸納并且板書銀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學們對銀河系了解的記錄,哪些是對的?哪些不對?
4.學習課本上的資料
(1)談話:剛才同學們通過搜集資料了解了許多銀河的情況,下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看課本上給我們的資料。通過學習你們又有哪些收獲?
(2)學生看課本上的資料。
(3)匯報自己的收獲。
(4)教師提問:誰能說說牛郎織女的故事?
(5)教師談話:銀河大約包含20xx億顆星體,其中恒星大約1000億顆,太陽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顆。人們把由眾多恒星組成的這一天體系統稱為銀河系。
(6)提問:銀河系有什么特點?
(主要讓學生了解銀河系形狀像一個扁平的盤子,更像運動員投擲的鐵餅。銀河系中心被一龐大而近于球形的暈所包圍。
(7)提問:從哪里可以看出銀河系是一個相當大的旋渦狀星系?
(銀河系的直徑約為80000光年。中間部位厚度約為6000光年)
(8)談話:通過上面的研究,大家對銀河系的了解現在是怎樣的?
(9)學生回答本節課的收獲,其他同學互相補充。
5.教師介紹目前人們對銀河系探索的狀況,小結本節課的教學情況
6.布置作業
課后繼續搜集銀河系的資料,了解更多銀河系的信息。
第二課時
1. 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資料?
2. 提出研究問題
觀察銀河系的圖片,了解銀河系的的特點。
教師提問:銀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讓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銀河系的大小?什么是光年?
3. 了解光年的概念
(1)談話:為了了解銀河系的大小,先必須了解光年?誰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計算天體距離的單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離。光的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
(3)全班同學計算。
(4)請同學到黑板上寫出自己的計算過程,并向全班同學講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 計算銀河系的直徑、中間部位的厚度
(1)談話:我們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銀河系的直徑是多少千米呢,中間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
(2)學生計算。
(3)匯報計算結果。
銀河系的直徑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間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3)談話:通過剛才的計算你們有什么發現?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銀河系的確非常非常大。太陽系在整個銀河系中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顆小水滴,更不用說我們的地球了,我們每一個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們要正確看待自己,不要因為有了一點成績就覺得了不起,同時還要有寬闊的胸懷,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
5. 制作銀河系的模擬示意圖
(1)談話:上次課要求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帶一些沙和大白紙,下面根據我們所學到的銀河系的形狀,做一個銀河系的模擬示意圖。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每一組的成果。
(4)請組長來評價大家的成果。
(5)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制作,我們發現大家對銀河系的形狀掌握的很好。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同學們都能團結協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組都獲得了成功。
6. 布置作業
進一步搜集銀河系的資料和圖片,把你認識的銀河介紹給大家。
六年級科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臺、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
出示水龍頭圖片,并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龍頭上的輪有什么作用呢?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后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
4、小組成員匯報數據,并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么規律?
(掛在輪上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臺來進行游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 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么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么樣呢?
2、 示范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后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 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并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 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么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后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么?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轱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于費力的輪軸。
六年級科學教案15
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
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
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
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的
師問:
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
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
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
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
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科學教案01-22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11-21
湘教版六年級科學教案08-26
人教版六年級科學教案02-12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案11-21
六年級科學教案(精選20篇)09-13
六年級科學教案15篇06-14
六年級科學教案(精選15篇)06-14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