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我們周圍生活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過程與方法
● 分區域調查,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
● 選用適合的工具對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 感受校園生物的美麗。
● 體會到用心觀察會有許多新的發現,發展科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會選用適合的工具對校園生物進行調查和記錄。
【教學難點】知道我們的校園中大概生活著多少種植物和動物。 理解校園生物是多種多樣的。
【教學準備】分組準備:記錄本,記錄工具,觀察工具,調查表為整個班級準備:校園常見生物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校園里有很多植物和動物,認識下面這些動物和植物嗎?用幻燈片放校園內常見植物和動物,讓學生辨認和觀察(意圖:學生能說出名字的讓學生說,如說不出名字,讓學生觀察動植物樣子,告訴名稱。引發學生調查興趣) 2、:校園里還有哪些植物和動物?我們校園里有多少種植物,多少種動物?讓我們一起去調查
二、設計調查方案 1、師:如何去調查呢(意圖:引導學生制訂周密的調查計劃) 2、學生分組制定調查計劃,匯報,師點撥: A像科學家那樣,將校園分為幾個區域分別進行調查;B要對校園生物展開全面調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經來過的動物;調查時不僅要記錄地面看的見的動物和植物,還要搜索地下的動物,要根據所發現的動物蹤跡推測哪些動物也在這里生活過。將這些發現都及時記錄下來。C用繪畫、拍照等適宜的方法記錄不知名的動植物; D將調查的校園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類分別記錄,既要記錄生物的名稱、又要記錄它們生長和經常活動的地點。 E在調查時可能會出現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種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開黃、白、紅不同顏色花的郁金香等,記錄時可以都記錄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別記錄某某樣的蝴蝶;某某顏色的郁金香。F要愛護動植物
三、開展校園動植物調查活動將校園劃分為幾個區域,每個小組確定一個區域作為調查的重點,開展調查活動,邊調查邊記錄,盡量不要漏掉校園中的任一種動植物,鼓勵學生認真記錄,對認真調查的組給予加星評價。(意圖:為后面形成生物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也具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個體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積累感性經驗。)
四、課外延伸:對不知名的動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資料
板書設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2
一、觀察引入:
1、師:同學們,科學課非常重視觀察。請你們觀察黑板,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打開手電,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師:光點哪里來?(手電) 誰來用手指來演示一下手電發出的光是怎樣照到黑板上的呢?我們來猜一猜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猜測:”今天我們就來探討《光是怎樣傳播的》,板書:“光是怎樣傳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實、現象能說明我們的想法?
預設:
(1)夜晚,我發現汽車前燈射出來的燈光是直的。
(2)白天,陽光穿過樹葉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時,我發現舞臺上的燈發出來的光是直的。
……
5、觀察圖片:老師也找了些圖片,他們能不能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二、設計實驗方案
1、師:同學們講的是頭頭是道,但是科學是講證據的,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你們的觀點,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嗎?
2、學生討論實驗方案。
3、學生匯報實驗方案。
預設:
(1)用手電筒照射光盤中間的圓孔,觀察白屏上的現象。
(2)用手電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變彎用手電筒來照,觀察白屏上的現象。(可用帶彎頭的吸管)
……
(3)學生說到書29頁的實驗方案,請大家看實驗單。
①仔細閱讀書上的實驗方法。
②該注意什么?(三個孔必須排在一條直線上,這里可以看幻燈片的演示;距離為5厘米;完成作業: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
③這兩個小實驗有什么不同?
三、實驗研究,深入拓展
1、學生進行實驗。
2、匯報實驗情況和結論,并展示。鼓勵其他同學想到的別的實驗方法。介紹。
3、前面我們猜測:光是直線傳播的嗎?經過這么多方法的反復驗證,“板書:反復驗證”我們可以下個結論嗎?板書“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5、請看黑板:你知道科學家平時是怎樣進行研究的嗎?
(指名學生看黑板小結)
6、師:今天我們象科學家那樣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祝賀你們!
7、(展示幻燈片路燈)你能否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為什么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發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時,物體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個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這就是物體的影子。)
8、出示知識點: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光傳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約30萬千米。太陽離地球的距離為1.5億千米,從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鐘。
9、回顧。
四、課外拓展,挑戰自我
師:剛才我們做實驗時用了3張帶孔的卡片,課后,你能用上10張,15張,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條直線,用手電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擺得越多越厲害。你們有信心嗎?
五、板書設計
問題:光是怎樣傳播的
猜測:光是直線傳播的嗎?
反復驗證
結論:光是直線傳播的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3
學情分析: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來幫助學生明確常見的天氣現象。圖上用各種天氣符號和表示溫度的數字,反映這一天全國各個地區的天氣情況。學生通過對這張圖的觀察,可以對常見的天氣現象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圖上的表示天氣現象的符號可采用粘貼的形式,在符號下面應寫上符號的名稱,便于學生認識這些天氣現象。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并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注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于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并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匯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匯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么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后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4
教學目標:
探究: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份構成的。
2、在探究問題土壤中有什么時,能獨立思考發表意見,個人或小組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方案。
知識:
1、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
2、會記錄探究活動中觀察到的現象,根據事實資料研討問題,得出結論。
情感:通過討論,知道土壤對植物及人類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樣保護土壤,樹立愛護土壤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
教學難點:
在實驗中能自己提出問題,并能進行實驗研究。
教具準備: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
課 時: 2課時
課時1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問:同學們,土壤是動植物、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見過土壤?對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學生自由交流。
問:對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啟發學生提出有關土壤的問題。
問:土壤是由哪些物質構成的呢?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問題:
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構成的?
三、作出預測
問:根據你平時的了解,你認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
學生:水、空氣、雜質、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觀察、采集土壤。
問: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準備:鐵锨、小鏟、小桶等。
五、室內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剛才談到的物質呢?怎樣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種研究方法?
學生:用手捏、手是濕的.,說明土壤里有水……
師:按照你們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質,看能有哪些發現。
學生:填寫活動報告單
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匯報:你采用什么方法,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講述:那些死去的動植物腐爛后變成了腐殖質。
啟發學生思考:除了這些研究方法,還能用哪些方法對土壤進行研究?
用火燒,土壤中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課時2教學過程:
一、研討問題,通過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
實驗方法 觀察到的現象
捏土壤 手是濕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氣泡冒出(空氣)
攪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幾層,上層黏土,下層砂
燒土壤 有燒頭發的味道(腐殖質)
2、根據學生對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進行評價。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這些成分外,還有別的物質嗎?
目的:
(1)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土壤秘密的興起。
(2)引導學生談談土壤中污染物的問題。
2、土壤中的這些垃圾袋、廢電池對土壤有什么影響?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土壤呢?學生充分交流后,教師適當介紹“保護土壤小知識”。對于學生在教學活動開始提出的其他問題,留作學生課外研究作業。
三、課后練習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氣的?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 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2. 探究心跳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能力培養
1.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 培養學生類比推理、搜集整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保持探究人體奧秘的欲望。2. 體會合作的意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意識到愛惜自己、珍惜生命。
(二)設計意圖:
“保護心臟”是“生理與健康”單元中的第三課。本單元從健康角度著手,通過觀察、實驗、對比、收集資料等探究活動形式,讓學生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和保健;探究心跳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同時進一步發展他們的分析問題、類比推理、搜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是單元的第三課,經過前兩課學習學生已逐步熟悉了該類研究身體內部結構的“解暗箱”課的學習方法。在本課中學生將繼續通過分析、推理、比較等“解暗箱”的方法,獲得與心臟血管有關的科學知識。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嘗試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各種因素,讓學生始終保持探究人體奧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動于課堂學習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讓學生通過合作參與到一個一個的活動,使探究活動在合作中開展得有聲有色,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開發創新思維和科學探究能力。
(三)教學流程:
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
(四)重點難點:
了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準備
一次性水杯(約70毫升),250毫升或1.25升的空飲料瓶,塑料盆,一桶清水等。
(七)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心臟的“工作量”有多大?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通過簡單的模擬活動了解心臟跳動時的“工作量”。其方法是用杯子裝水和倒水,模擬心臟輸送血液,認識心臟的功能,并體驗心臟的工作強度,從而認識心臟的功能,知道心臟保健的重要性。這個活動操作容易,材料易找,可以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
活動需要準備的材料有:約70毫升的塑料水杯一個、250毫升的空礦泉水瓶一個、塑料盆兩個、一桶清水。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人的心臟工作的情況,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讓約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鐘約有75次,那么心臟1分鐘內向全身輸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了。
活動開始時,先用空礦泉水瓶分多次,把5000毫升水倒進一個空的塑料盆中。然后用塑料杯子迅速把盆子里的水,一杯一杯地裝起來再倒進另一個空的塑料盆中,數一數用1分鐘時間能倒多少杯?也可以試一試,按1分鐘75杯的速度倒水,按這個速度,算一算一個小時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倒多少杯?如果按照這樣一天不停地倒水,人會有什么感覺呢?
活動與心臟的跳動聯系起來,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想像一下我們的心臟的工作強度有多大。
血液在全身循環流動的管道叫做血管。不同大小血管的工作也各不相同。動脈把血液從心臟帶出,靜脈把血液帶回心臟,而毛細血管(比毛發還細)則把這兩種血管連接起來。
心臟一直不斷地在跳動,就算你睡著了,心臟也不會停止跳動的。心肌非常特別,能夠不停地搏動,使血液循環。
引申的問題:
a.人身上的血管都是一樣的嗎?
人身上的血管分兩大類:負責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各處的,叫動脈;負責把全身各處的血液輸送回心臟的,叫靜脈。
b.人身體內的血管有多少?
血管從心臟開始,分布在我們身體內的四面八方。把人體內的血管和毛細血管統統加起來,總共有10萬千米長。
c.獻血會影響身體健康嗎?
如果失血量不超過總血量的10%,就不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后果。一個正常人獻200毫升血,僅占血液總量的4%~5%,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d.血液里有些什么?
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四種:血漿、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漿是一種淡黃色的液體,含有很多物質,包括各種礦物質、糖類、脂類、蛋白質、激素、酶、維生素及水分等,可以提供能量,滿足我們成長的需要。體積極小的紅細胞可以攜帶氧氣。白細胞能和細菌斗爭,清潔血液。血小板有助于血液的凝結。
e.血液是怎樣凝結的?
如果血管受到損害,血液就會變得稠而黏,封住血管的缺口。假如你不小心割傷了,你就可以看到血液凝結的過程(血液先從切口處流出來來,然后黏糊糊地凝在一起,封住切口,最后血液凝塊變硬,形成痂)。
f.血液是在哪兒制造的?
新的血液是在某些骨頭內部的膠狀骨髓里制造的,再由骨頭里的微小血管把新造出的血細胞帶走。
1.引導
當一個人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就意味著死亡。那你們知道心臟的工作量有多大嗎?
2.媒體
人的心臟工作情況視頻,在片斷中要呈現血液在心臟有節奏的跳動下在血管流動;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心跳能讓約70毫升的血液流向全身,人的心跳每分鐘約75下,1分鐘向全身輸送的血液量就有5000多毫升。
3.任務
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心臟的“工作量”有多大。
4.活動
按照課本的要求完成探究試驗一和試驗二,完成實驗表格(舀多大的一杯水?1分鐘可舀多少次?推算按1分鐘75杯的速度倒水,算算1小時能倒多少杯,一天又能到多少杯?把活動于心臟的跳動聯系起來,你覺得心臟的工作強度有多大?)
(1)、學生實驗。
(2)、填寫實驗報告。
5.交流
6.小組匯報。
二、拓展:心臟一天泵出多少血
讓學生通過計算,了解心臟一天要輸送多少毫升的血液,了解心臟的工作強度有多大,從而認識心臟的.功能,知道擁有一個健康而強壯的心臟是多么的重要。
心臟一天要輸送的血液:70毫升×75×60×24=7560000毫升=7560升(心臟每跳動一次輸送血液約70毫升,心臟每分鐘跳動約75次,每小時有60分鐘,每天有24小時)
資料1:人體內的“高速公路”網絡——心臟和血管。
通過閱讀資料,讓學生了解人體內的一個重要器官——心臟,以及遍布全身并流淌著血液的血管,對人體的心臟和血管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三、活動二:心跳次數與運動的關系
在手腕上尋找能感覺到脈搏的地方,預測脈搏會發生的變化,測量平靜時、劇烈運動1分鐘后和運動完畢休息3分鐘后,在1分鐘內脈搏的次數,探究心跳快慢與運動的關系,比較數據,得出結論,看看是否與預測的數據一致。保留數據,一年后再測,看看是否有變化。
這個活動首先是要找到人手腕上的脈搏,脈搏能夠表示心跳速率的快慢。心臟每搏動一次,血液就會涌向手腕內的動脈一次。如果把兩個手指頭(食指和中指)按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就會感覺到輕輕的搏動,這就是脈搏。不要用大拇指來感覺脈搏,因為大拇指也有它自己的脈搏。
脈搏測量可以按教材的要求,分3次進行,先在沒有做任何運動的
情況下,即人在平靜時測量1分鐘脈搏的跳動。然后劇烈運動1分鐘,如跳繩、跑步等,停下來后,馬上測量1分鐘脈搏的跳動。再就是運動完畢休息3分鐘后,再測量1分鐘脈搏的跳動。(測量時,為了減少誤差,可以都分別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
讓學生比較3次的測量數據,看看可以發現什么,是不是與預測的結果一樣。
把手指搭在手腕內側,可以感覺脈搏。人體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感覺到脈搏,如頸部、太陽穴等。人在休息時,心跳較緩;在活動時,心跳則會加快;劇烈運動會增加心跳的速率及強度。心臟強健的征兆是:劇烈運動后,脈搏很快恢復正常。只要心跳停止4分鐘,腦部便會受到傷害,甚至一命嗚呼。正常的心臟跳動次數保持在60~100次/分鐘,如果心律不規則,或心律異常的過緩或過快,被稱為心律失常。
引申的問題:
a.為什么劇烈運動時心跳會加快?
運動時,血液循環速度加快,交感神經特別興奮,這就要求心率加快,心臟收縮力加強,以適應血液循環加快的需要。
b.跑步對心臟健康有好處嗎?
心臟加倍工作時,心臟本身需要的血流量也大大增加,心肌本身也得到更多的養料和氧氣供應,心臟就借此機會得到增強。
1.引導
還記得我們在研究運動對呼吸的時候嗎?找幾位同學回憶一下運動后你的呼吸有什么變化?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心跳次數與運動的關系。你打算如何進行研究?(學生可能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對合理的方案教師都應給予肯定。)聽心跳除了用聽筒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般通過測量脈搏來了解心臟跳動的次數。
2.講述
如何正確測定自己的脈搏。
3.任務
組內成員相互測定平靜時1分鐘的脈搏次數,并做好記錄。
4.活動
分組選擇你們組員都共同喜歡的運動,分別測定經過劇烈運動后小組成員1分鐘內的脈搏跳動次數以及休息3分鐘后的脈搏跳動次數,并做好記錄。
5.提問
通過剛才的測定以及對數量的比較,你有什么發現?
6.小結
結合學生的發現進行小結。
四、拓展: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心跳的快慢呢?
本活動是一個拓展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調查了解不同性別、年齡的人的脈搏次數,繼續研究影響心跳快慢的其他因素。把調查研究的數據,用簡單的報告形式撰寫出來,與同學們交流。
1.任務
整理上一節課實驗數據,結合課本的提示,并在網上查閱相關的資料。
2.交流
以手抄報形式表現心臟每天工作的情況。
資料2:保持心臟和血管的健康
學生學習資料和查找資料,了解保持心臟和血管健康的方法。保持心臟健康的途徑有:消除過多的體重;不吸煙;少攝食飽和脂肪,多吃纖維;每周運動3次以上,每次持續20分鐘(如跑步、打球或游泳等)。
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盡可能多找出影響心跳快慢的因素。請學生找出一個最想研究的因素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成研究報告。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6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第54-55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會數數量是10的物體,會讀會寫數字10,知道1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掌握10的組成。
2.培養學生眼、腦、口、手協調活動的能力。
3.讓學生充分感受美,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4.結合主題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
教學設想: 1.通過觀察主題畫、拼擺圖案,"蘋果"連線等創造美的氛圍,通過積極的即時評價和活動,溝在通師生情感,為學生營造一個怡人、愉悅的課堂物化環境和人際環境。
2.以操作為認知的突破口,使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3.合理增加教學厚度,滲透有關數軸和數物、數形對應的思想。
教學重點:
教學10的組成。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如何有序的分解10。
教具準備:
主題畫、小圓片、小紅花、計數器、小棒、投影片、五角星圖、梨子圖片、貼在小黑板上的蘋果圖片(圖上有數)
學具準備:
直尺、10朵小紅花、10根小棒。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誘導立美
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10月1日是什么節日?對,10月1日是國慶節,今年國慶節天安門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非常熱鬧,大家想看看節日的天安門是什么樣的嗎?(出示主題畫)引導學生觀察紅旗、燈籠的數量(8),每幅標語的字數(9),幾位小朋友、幾個汽球(9)。教師拿一張帶汽球的小朋友圖片邊跑邊說,又來了一個小朋友,她手里也拿了一個汽球(貼上畫面),現在畫面上有幾個小朋友?幾個汽球?(10)
板書:10的認識
你能用10說一句完整的話嗎?
二、建構認知,操作立美
1. 初步認識數字10。
(1)領讀10。
看看10和我們前面學的0-9有什么不同?
(0-9是一個數字,10是兩個數字組成)
(2)請同學們拿出10朵小紅花,擺成好看的圖案。(巡視時發現不同圖案,有選擇地上黑板擺。然后小結:同學們經過動腦擺出了許多好看的圖案,老師也來擺幾種。
老師今天帶來了10朵小紅花,準備獎給那些守紀律、肯動腦的同學。
2.教學10以內數的順序。
(1)出示計數器,先撥9個,再撥1個。"一共有幾個珠子?""10個珠子怎樣得來的?
(2)拿出直尺。我們數數,從哪個數字開始數?(0是起點)
從0到9有幾個數字?(10)第10個數字是幾?(9)找到10,9和10的順序是怎樣的?(9在10前面,10在9后面)
誰能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的順序說一遍?
(3)幻燈出示:按順序填數。
①5口7口口口
②口9口口6口口
2. 比較9和10的大小。
貼第一、二幅五角星圖,板書:9 10
9和10誰大誰小?中間用什么符號連接?(左手中、食指叉開示"〈")
出示第三、四幅五角星圖,板書:10 9
10和9用什么符號連接?(右手中、食指叉開示" )" )
10還可以比哪些數大?(10比0→9中的每一個數都大)
4.教學10的組成。
請同學們拿出10根小棒,把它分成兩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分法。(學生邊擺邊輕輕地說組成,教師巡
視指導。)
指名學生回答,你想出幾種擺法?怎樣擺又好記又不會漏掉呢?(按順序)
10 10 10 10 10
即↓↓↓↓↓↓↓
9 1 8 2 7 3 6 4 5 5
5 教學10的寫法。
投影片示范,10由兩個數字組成,所以寫時占兩格。第55頁書寫格學生先描后寫。
三、游戲鞏固,合作立美
1.對口令。男:我說7。女:我對3。同位合:7和3組成10。(同時手指表示)
2.找朋友。
請10位同學到講臺前來,每人一張寫上數字的梨子圖片。(叫了7名同學后問:"我還要叫幾名同學"?)分成二組,1--5一組,5--9一組。
手拿"1"的說:"我是1,誰是1的好朋友?"手拿"9"的同學迅速跑到"1"旁邊,"我是9,9是1的好朋友。全班齊答:"對對對,
請上位",兩人握手上位。
四、練習反饋,成功立美.
(1)第55頁"做一做。
第1題讓學生在數軸上填數,練習數序。
第2題讓學生用線連出組成10的兩個數。教師巡視指導,請學生板演。(小黑板上貼有寫上0-9的一個重復數字5的蘋果圖片)
(2)幻燈片出示練習題。填"〉"、"〈"號
口〉8 口〈10 口〉9
五、課堂小,整體立美。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老師拿出一個寫有0的紙片說:"我是0,誰是0的好朋友?"學生討論回答,"我是10,10是0的好朋友"。師說:"對對對,老師和同學是好朋友"。
板書設計: 10的組成.
淺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兼評吳曉秋老師的"10的認識"
周新高 (安徽省績溪縣實驗小學)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在教法上體現美的因素,以充分展示美的豐采,發揮美能效應,以美激趣,以美促智,以美育德,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能力,使美育和智育、德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刨設情境一一學生在羹的氛圍中萌生興趣。
美外在形式的生動形象性正契合了兒童學習時的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因此,美的典型環境是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極好手段。本課教學時,吳曉秋老師創設了如下情景:以國慶閱兵典禮和天安門主題畫面導人,通過燈籠數、紅旗數、標語字數復習8、9,在9個小朋友放飛9個汽球的基礎上,跑來一個小朋友,手里拿著一個汽球,自然導出新知,接著鼓勵學生說說身邊數量是10的事物(我有10只手指,我家有10盆花等);在初步認識10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拼擺,教師補擺,用學具小紅花擺出三角形、圓形、四方形、梅花形圖案;10的組成連線練習,把數寫在紅紅的蘋果圖上。這些畫面、圖案和教師簡潔美觀的板書、親切生動的語言、優雅大方的儀表,和圖文并茂的教例,構成一個動態組合,優化了課堂的物化環境。學生沐浴在美好的氛圍中,必然會產生愉悅之感。這種情感體驗對心靈的影響是無可替代的。
二、注重操作-一學生在美的情意中學會學習。
動作性的.活動,對兒童學習中的理解,具有無比巨大的重要性。這不僅是變抽象為直觀,為理解架橋鋪路,更因為手口眼腦的協調動作,需要其全身心投入,極大地激活了思維,使學習成為-種和諧活躍的身心運動。本課中拼圖案、擺小棒、比大小、對口令等系列活動,對完成本課教學目標無疑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學生在活動中的受益也絕不僅僅是10的認識這點知識。在本課教學中,吳老師還有效地運用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并以游戲"找朋友"的全班大合作把全課活動推向高潮。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也是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途徑。
三、積極評價-一學生在美的心境中不斷上進
教師的每一次動情的評價不僅是學生前進的動力,也是溝通師生情感,達到共鳴,進而營造舒心、宜人的課堂人際環境的重要手段。吳老師承續幼兒教育的評價方式,以小紅花、紅五星、鼓掌等,對思考、操作、書寫、紀律各方面進行即時評價,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喜悅,產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持久的學習興趣。
美育是心靈的體操,美可以導真啟智,引善育德。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要求教師,不要把科學知識講成冷冰冰的真理,要與美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同時,受到美的陶冶,獲得愉快的審美體驗。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7
教材分析
《擺》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物體的運動中》的第五課,旨在通過做擺,探究擺得快慢與什么有關,帶領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過程,學會控制變量,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科學實驗興趣十足,已基本具備了觀察、思考和整理數據的能力,也能夠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比較、分類,但探究過程中過程與方法的運用還有待提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反之則快。
2、認識到“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數據分析實驗結果。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設;
2、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驗證;能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
3、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通過測量搜集、記錄數據,并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反復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體驗到對待科學研究要持嚴謹的態度;體驗合作、發現擺的規律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根據自己制作的擺,推測影響擺擺動次數的因素。經歷一個觀察現象—推理判斷—制訂方案—論證計劃的可行性的活動過程。
教學難點:通過小組合作,嘗試自行設計對比實驗,研究出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角的大小無關,只與擺線的長度有關。初步學會分析和推理對比試驗中的定變量關系,并學會設計控制一個變量的實驗。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8
一、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身邊發生的變化現象。
2.能對不同的變化進行分類。
3.明白記錄物體變化的意義,并能設計具體的記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制定分類標準,對變化進行分類。
2.設計記錄物體變化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記錄等科學探究必備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身邊的環境時刻在發生變化,認識到世界是變化的。
2.明白正確的記錄有助于活動的進行,對于科學探究非常重要。
3.培養學生樂于觀察、勤于記錄的科學素養。
二、教學重點
1.身邊的世界是變化的;
2.記錄物體的變化。
三、教學難點
1.制定標準,對變化分類;
2.涉及記錄方案。
四、教學用具
投影儀、冰塊實物或多媒體素材(如冰塊為圖片,可能還需要水的圖片)。
五、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知道變化和周圍世界的關系,然后進一步討論變化的分類和如何記錄物體的變化,并幫助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變化現象和變化過程進行探究。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展示冰塊,教師借助于冰水轉化的例子進行導入。
同學們,這是什么呢?對,這是冰塊。大家知道冰塊是怎么形成的嗎?
(學生回答)冰是由水凍成的。
(教師)嗯,同學們說得非常正確。水成了冰,其實就是一個變化過程。同學們,在我們身邊的變化多不多呢?
(學生活動)說一說。教師要求學生說說印象中其它的變化現象,并簡單說說是如何變化的。
(課堂作業)教師將學生說出的變化現象寫在黑板上,也可以要求學生將提到的變化填寫在課本第一頁的空白處,方便課余時間的觀察活動。
(承轉)剛才大家舉出了各種各樣的變化過程,可見我們身邊的'世界到處都在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一樣嗎?
(學生回答)不一樣。
(教師)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呢?說說理由。
(活動)同學們,大家知道什么是變化嗎?讓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看看這些變化之間有什么區別?你們能不能自己討論確定一個標準,然后對這些變化進行分類。
目的是培養學生喜歡集體討論、學會通過比較的方法發現事物間的不同之處,學會提取有用指標進行學習的習慣,加深對科學過程的認識。在比較發現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使用各種辦法:書寫、畫表、繪圖等。
(展示與評價)學生小組說說自己的結果(如果必要,可以使用投影儀等電化設備)。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注意進行積極的評價,對于不太正確的說法,可以通過讓同學補充的方法進行改正。
(承接)我們雖然知道了很多很多的變化,也知道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再變化,但是,我們卻不可能完全憑大腦記憶,即使現在能記住的,以后也許就會忘記。大家說,我們該怎么辦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學生回答)做記錄。
(教師)真不錯,通過做記錄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不但可以幫助記憶物體的變化現象和過程,還可以方便地和別人進行交流。
(教師)我們知道身邊的世界充滿了變化。那么請同學們選擇一種變化,小組討論一下:我們怎樣來記錄這種變化?需要什么工具?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應該采用的記錄方法,并設計一個觀察記錄的過程。
(評價)讓其他同學看看某一方案,說說其中的優點和不足。在學生小組的方案確定了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進行自己的觀察,在實踐中檢驗和評價自己的紀錄方案。
七、教學流程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9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過程與方法:
能借助顯微鏡這種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用圖表現出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放大鏡、顯微鏡、水樣、玻片、抹布等、觀察水樣
2、技能準備:課前簡單培訓制作玻片標本的注意點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準備的水樣
(1)學生觀察水樣
(2)學生匯報:觀察燒杯里的水,你觀察到水里有什么?這些結果你是用什么觀察到的.?
(3)討論: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這些東西呢?還有沒有可能有其它的東西?
(4)談話:怎么才能知道這杯水里有沒有我們剛才說的細菌等這些東西?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借助工具——顯微鏡)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組領取)
(1)談話: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目鏡(對著眼睛) 物鏡(對著標本) 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2)教師講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強調
①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②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
③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④輕拿輕放。
三、組織學生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導觀察教師準備好的水樣標本
①談話:顯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
②學生分組觀察。
(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視)
③匯報交流:你觀察到什么?是什么樣子的?
(匯報時學生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觀察記錄,并用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認識生活周圍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組制作小組采集水樣觀察玻片
②自主觀察
③匯報交流:說說自己小組采集的水樣中有什么
(3)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于動物也不屬于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4)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四、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1)學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現的嗎?
②學生閱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問: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體展示在各種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10
教學目標
1、初步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初步了解和體驗專題研究的基本態度。
2、了解人類進化的過程,關注一些和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3、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培養學生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和體驗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的完整過程。
教學過程
1、對選擇的主題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導學生關注事實與證據,這是專題研究的核心環節。
2、計劃與組織。
在以往和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知道了做好研究準備的基本方法和內容。教師可以組織研究相同問題的學生先進行商討,并制訂出研究計劃,然后集體交流和評議,再修改完善研究計劃。教材設計了一個范例,從計劃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制訂研究計劃給予適當的指導。
3、事實與證據。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計劃開展專題探究活動,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尋找證據。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學校圖書資源比較豐富,能夠上網查閱資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認真組織學生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搜集資料;如果學校沒有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而學生家庭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或網站,讓他們利用梨外時間查閱資料,搜集證據;如果學校和學生家庭均不具備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教師課前就要認真準備原始材料,以便在課堂上供學生查閱。
(2)、教師一寬一要指導學生做好資料卡,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豐富的材料,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記錄,注意證據的科學品質。教材中呈現了三個資料卡和一個采訪記錄,分別是探究小組和奇妙小組搜集的資料,就是要引領學生重視填寫資料卡,重視把搜集的資料記錄下來。
(3)、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攤材料和證據。
4、整理與分析。
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往往是雜亂無章的,資料的'來源也不盡相同。對這些數據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解讀,是專題研究的重要步驟,也是思維加工的過程。教學時,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討論:哪些可以作為證據驗證我們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們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然后,可以開展集體交流,匯報小組形成的結論,對于不能形成統一意見的要組織全體學生討論,集思廣益。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各個研究小組提供對問題的解釋,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動延伸
對于研究問題如果不能形成統一結論,可以將不同的解釋展示出來,讓學生繼續查找資料,繼續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這樣非常有益一于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千萬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強制學生認同某個解釋。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11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國的奇事,十分有趣。從植物媽媽的“辦法”中,我們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這篇課文從題目到內容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我們在備課和上課的時候,都要多讀,在讀中去感悟課文的韻律美,去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精妙,去了解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
二、學習目標
1、會認14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重點:識字與寫字
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方法
教法:激發引導、自主學習
學法: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法。
五、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生字卡片
六、教學時間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二)初讀識字
1、激發學生多讀,在讀中識字。
2、先分小組自由讀,學生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同一小組互相幫助識字,再讓每一小組的識字能手當小老師,教大家認字。
3、在學生互教互學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類指導,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識字(紛、識),用換偏旁的方法識字(娃、洼),適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幫助識字。
4、學習生字之后,通過朗讀來檢查識字效果,根據反饋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識”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三)朗讀感悟
1.范讀激趣。
2.學生自由讀,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3.讀第一節,啟發提問:誰讀懂了“四海為家”這個詞語?
4.朗讀第二、三、四節,說一說自己最欣賞哪一位“媽媽”的辦法,為什么?
5.小組合作朗讀全文,并試著背誦課文。
6.背誦比賽(小組集體賽與個人賽結合)。
(四)讀讀說說
1.讀補充閱讀材料(見“資料袋”),再說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讀“讀讀抄抄”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識字(排火車)注意指導讀準翹舌音“炸”“察”“識”。“識”在“知識”一詞中讀輕聲。
2、檢查朗讀
(二)指導寫字,抄寫詞語
讓學生按筆順自主寫字,第一遍描紅,第二、三遍寫正確,寫美觀。教師巡視,有針對性地指導。
本課有2個要求寫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導寫字時讓學生注意女字旁與“女”字寬窄不一樣,第三筆到右邊不出頭。“旅、降”左窄右寬,指導學生把字寫勻稱、美觀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不僅多,而且有趣,就讓我們與學生們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國、探究大自然的奧秘吧。
(三)實踐活動
1、讓學生讀讀課文后“泡泡”里的話,說一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
2、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資料拿出來展示交流,激發學生觀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資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實像一個個白色的絨球,當冠毛展開時,就像把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處飛揚。你知道春天柳絮飛揚的奧秘嗎?抓一團柳絮仔細觀察,會發現里面有些小顆粒,那就是柳樹的種子。柳樹就是靠柳絮的飛揚,把種子傳播到四面八方的。
鳳仙花媽媽的辦法跟豌豆媽媽的辦法差不多,鳳仙花果實成熟后會炸裂,風仙花媽媽用這種辦法把種子送到四面八方。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12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過對比實驗總結出某種物體適合生長在哪種類型的土壤中。
4.能對實驗結果產生原因進行解釋。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探究土壤的滲水能力。
【教學難點】觀察同一種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長情況。
【課前準備】
配套實驗材料、燒杯等。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及活動2。第二課時,完成活動3及拓展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情況有什么不同?
二、指導學生探究認識不同的土壤。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中三種土壤的照片。
2.讓學生觀察三種土壤,比較它們的顆粒大小、顏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發現,共同找出三種土壤的區別。
4.歸納小結。
三、指導學生進行滲水比賽。
1.提出問題,交代活動的任務。
2.讓學生猜想哪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強。
3.讓學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課文給出的橫線上。
4.讓學生按照課文給出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
5.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6.讓學生根據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小結。
四、指導學生探究豆苗在哪種土中長得好。
1.引導學生根據前面的活動經驗進行推測,豆苗在哪種土中長得好。
2.讓學生把推測的結果和理由填在課文給出的橫線上。
3.學生按照課文的提示進行實驗。
五、指導學生調查適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植物。
1.提出調查的要求。
2.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13
【教學目標】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準備】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么事?(剪繩、剪指甲……)那么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么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討論填表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稱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組匯報: 請一個小組上臺來介紹,并且可以使用老師講臺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并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啟后)
三、選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么樣的.工具比較合適?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并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于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14
教學目標
1、 通過討論、分析,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
2、知道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動物要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這些食物作為能量。
3、意識到食物鏈、食物網反映了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4、通過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5、意識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6、了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中的動植物的圖片或掛圖。
2、準備稻田里的動植物名稱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
(2)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蟬、黃雀之間有什么食物關系? 誰吃誰?誰被誰吃?蟬吃什么呢?
(3)講述: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二、認識食物鏈。
(1)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說一說:樹、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系。
(2)指導學生用文字和箭頭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圖片,說一說:它們之間誰被誰吃?
(4)在書上記錄它們的食物聯系。
(5)提問:同學們根據食物關系用“→”將這些動植物連接在一起,這種動植物間的食物關系像什么?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字嗎?
(6)講解: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形成像鏈環一樣的關系,稱為食物鏈。
(7)學生練習寫幾條食物鏈,交流。
(8)小組研究: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討論:這幾條食物鏈從什么開始的?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
(9)講解:在食物鏈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營養物質,叫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營養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者制造的營養物質,叫做消費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11)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網。
(1)出示掛圖(或投影教材插圖),提問:稻田里有哪些動植物?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卡片。
(2)小組討論:找出稻田里的動植物的食物關系,寫出食物鏈。
(3)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黑板上畫箭頭表示,并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系怎樣?
(5)講解: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
四、保護青蛙,維護生態平衡教育。
(1)討論:以一條食物鏈(稻子→稻螟蟲→青蛙→蛇)為例:如果食物鏈中有一種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2)教師介紹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網中的重要部分,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呢?
五、 課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資料,編寫一條保護青蛙的公益廣告詞。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 15
教材分析
杠桿的科學》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中的第二課時。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是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中的一部分。它分為兩部分:1、認識杠桿;2、研究杠桿的秘密。其中第二個活動是重點,活動選擇了杠桿尺作為研究材料,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經歷運用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通過觀察、實驗、記錄,以及對實驗數據的分析來認識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律,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性,發展學生利用數據來說明問題的能力。本課教材的安排正體現“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教科書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杠桿的工作規律,而是要求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分析等,這就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于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得以提高。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學生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也是很多的,這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在學習本課前,通過前一節課《使用工具》的學習,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但學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教材利用杠桿類工具在生活中運用最廣泛、最直觀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節課的研究,學生有類似的生活經歷,利于學生觀察并引發思考。書中示意圖對杠桿的用力點、支點、阻力點很較直觀,很清晰。兩個活動安排有梯度。一是認識杠桿,先由撬棍引入杠桿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接著引導學生分析了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工作時發揮作用的位置,并標出它們作為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而后利用書中的圖,對于身邊的常用工具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認識能力。二是研究杠桿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礎后,利用杠桿尺研究杠桿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學生通過實驗,對實驗數據的統計分析,得出杠桿工作的規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1)杠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2)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3)利用杠桿解決身邊的事情。
2、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整理數據,發現杠桿省力的原理。
教學難點:(1)杠桿在生活中的變形應用;(2)能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據中,通過分析整理,發現杠桿省力的原理。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02-13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3-12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3-12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5-23
小學科學《保護肺和心臟》教案設計08-25
小學科學教案設計方案202210-17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通用06-05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參考03-08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通用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