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各種各樣的,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
科學探究目標
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
科學態度目標
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種物體運動形式的樂趣。
養成認真觀察、及時記錄運動情況和開展交流研討的科學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設計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各種物品(指尖陀螺、鋼尺、溜溜球、玩具車、彈彈球、彈簧彩虹 圈、陀螺、發條青蛙玩具等)、圓點(不干膠圓點或彩色橡皮泥)、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1.聚焦
首先呈現一些物體的圖片,然后引入:“生活中有許多物體,它們是怎樣運動的? ” 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物體的運動形式。
2,探索
(1) 教師演示,讓玩具小車、彈簧木馬等物體運動起來,或者播放這些物體正在 運動的視頻,讓學生觀察并比較它們的運動形式是否一樣。學生發表觀點時,除了用 口頭語言描述物體的運動外,還可以借助肢體語言輔助表達,如用手肘當定點、手臂 當擺來演示彈簧木馬的彈簧的擺動。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不同的物體運動形式是不同的, 而且同一個物體不同部分的運動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從而引發思考:怎樣準確地描 述一個物體的運動形式呢?繼而引向用貼小圓點的方式來準確描述。
(2) 教師引導:“我們可以通過貼小圓點的方式幫助我們準確描述。”接著,教師
出示一個粘貼用的“小圓點”,利用幻燈片出示探索任務,并以鋼尺為例進行演示:在 鋼尺的'一端貼上圓點,用彈撥的方法使鋼尺運動,觀察它的運動形式并用箭頭和線條 畫下來;換個位置貼圓點,再用彈撥的方法使鋼尺運動,觀察并記錄;比較前后兩次 的運動形式是否一樣。采用鉛筆尖穿鋼尺孔并甩動的方法使鋼尺運動,重復剛才的步 驟。最后,學生分組進行活動,并進行全班交流。
其中,貼圓點可以改用粘貼彩色橡皮泥的方式代替,以方便粘貼和取下。橡皮泥 宜取用與物體形成鮮明對照的顏色,以利于觀察物體運動的軌跡。教科書第6頁的八 種物品,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幾種提供給學生分組活動。
在這個活動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多準備一些紙條(每個運動物體貼1 ~ 2個點, 每個點都要畫一張紙條),讓學生將觀察到的物體運動形式用箭頭和線條畫下來,以利 于研討環節的交流。
3,研討
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利用記錄的紙條,給這些運動形式進行分類,并說明理由;再 讓小組挑選最具有代表性的、某個類別的記錄紙條貼到黑板上,或者以投影的方式呈 現,全班再次分類,討論分類的理由;最后,請學生根據這些類別,相應地舉例說出 生活中與之相似的物體運動形式。
請注意,在學生分類過程中,教師不要將學生的分類強行歸納為科學的提法,例 如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或者平動、轉動、振動、滾動、擺動等,更不要出現這些科 學名詞。只要學生的分類有自己的依據,教師都應承認和鼓勵。
4.拓展
播放人坐在旋轉木馬上運動的視頻,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畫出旋轉木馬上人 的運動形式。有的學生會認為人在旋轉木馬上前后擺動或者上下平動,也有的學生會 認為人和旋轉木馬一起圍著中間的軸在轉動,還有的學生會認為人既在上下平動又在 繞軸轉動,只要畫得合理,教師都應給予認可。最后,鼓勵學生課后繼續觀察生活中 更多物體的運動形式并進行記錄。
(五)學生活動手冊說明
本課的活動手冊共有1項內容,用于探索活動2的記錄,用線條和箭頭記錄圓點 的運動軌跡。比如圓點貼在玩具小車的車頭時,可以記錄為“一”;圓點貼在玩具小 車的車輪上時,可以記錄為“0”。
實際教學中,僅憑活動手冊中的一條記 錄紙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記錄需求 的,教師可能要為每個學生提供10條 以上的記錄紙,以便他們記錄組內多種 物體的各種各樣的運動形式。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2
一、細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分段讀。
2.小組合作,討論:這篇課文讀懂了什么?有不同標記畫出小白兔與小動物們的對話。
3.課件演示小白兔與小燕子對話情景。
A.指名讀,并評議。
B.師指導讀呢!句子。
C.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
D.表演讀。
4.課件演示小白兔與小魚、螞蟻對話的場景。
A.指名讀,并評議
B.男、女生分角色讀。
C.同桌互讀對話,互相評議。
D.學生自由合作讀。
5.小組合作討論:聽了小動物的話,小白兔是否相信天真的要下雨了。
6.師引導學生體會,說出小白兔心理變化過程。
7.全班分角色朗讀課文(頭飾)
二、指導背誦課文
1.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背誦。
2.表演童話劇:《要下雨了》
三、拓展延伸
學生談一談哪些動物在下雨前有異常的`活動。
四、布置作業
把這篇課文講給爸爸、媽媽聽。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3
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個活動,是學生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在此課之前是關于食物的營養和變質以及儲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這節課研究食物包裝袋上的信息,也是對食物單元前面6課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三個活動: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調查了解食品的配料。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觸到食品包裝,但色彩亮麗、美觀精致的食品包裝上的信息,卻經常被學生所忽視。通過這節課讓學生對食物包裝的觀察研究,啟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學會比較辨別食品優劣,延伸拓展探討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處于生長發育時期的青少年學生,更要掌握有關信息。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有效抵制偽劣食品,并培養他們良好的飲食習慣。進而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益于身體健康。
二、說學情
學生缺少有關食物變質的原因和儲存方法有關方法的學習,但學生卻有一些關于這方面的生活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但是對于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學生們往往不會去刻意關注,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被忽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種類的食品出現在學生面前,食品包裝是學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徑,通過對食物包裝袋的研究活動,使學生不僅能對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認識,并能有意識地關注周圍的世界,學會在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并能想辦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和學會挑選安全食品。
三、說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物對人體有害。
2、過程與方法:學習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處理信息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食品安全,提高選擇食品的能力,珍愛生命。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培養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研究影響保質期的因素。教學難點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養成重視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活理念。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影響食品保質期的因素。
五、說教學過程
在導入環節設計采用了讓食物包裝上的信息從學生的視線中消失的策略,即用黑色的袋子將學生熟悉的食品——袋裝牛奶包起來,讓學生猜是什么食品?學生失去了包裝上的信息,從食物的形狀、軟硬、輕重等方面很難準確猜測是什么食物,從而產生疑惑,對觀察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產生興趣,這樣就自然進入了第一個活動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
順著導入環節,我讓學生先分組,再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觀察觀察自己帶來的食品袋,同時把自己的發現用關鍵字記錄下來。比一比看看哪組觀察最仔細,最認真.然后再小組交流、匯報。匯報時要求其他學生找到匯報信息的位置,看看自己搜集的`信息與別人的哪里不一樣,可以進行補充.這樣既培養用事實說話的科學素養,又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
從眾多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食品的保質期并進行研究,我提出:“從健康的角度考慮,你在購買食品時最關心其中的什么信息?”問題的縮小了范圍,將包裝上無關飲食健康的信息排除,將學生思維引向購買時要選擇新鮮不變質的食物,保證身體的健康。這樣學生認識到保質期的價值,就能很快集中到對保質期的研究。接著我給每組提供五種材料,讓學生分小組在表上記錄它們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保存條件。由于這些信息在包裝上的位置并不固定,較難查找,在填表前要求有明確的分工,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研究影響保質期長短的因素上。接著觀察比較:從記錄的五種食品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中發現什么問題?通過學生回答,引導學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產的食品、最新鮮的食品、保質期最長和最短的食品。再小組討論:選擇保質期最短和最長的兩種食品,是哪些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引導學生從兩種食品的特點、包裝和保存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尋找原因。最后討論:如果是同一種食品,我們選擇保質期長的食品,還是選擇保質期短的食品?這個部分,讓孩子們展開充分的辯論,引導孩子們明白廠家為了延長保質期,通常會放入一些防腐劑之類的食品添加劑,這些添加劑對人體有害;保質期較短的食物,通常不含食品添加劑,如果是短期內能食用完的,一般考慮選擇保質期短的食品。讓孩子們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有益健康的食品。調查食品配料,如何將學生的思維引入第三個活動對配料的研究呢?我設計了吃餅干的環節,作為一種對學生研究發現的獎勵,更重要的是在實際的品嘗過程中體驗到餅干的香、甜、酥、滑與里面的配料有關。通過吃餅干猜測配料,再了解它們的作用。這個環節需要用多媒體幫助,在學生猜到相應的配料時,點擊出現配料的介紹,認識這些配料同時進一步了解一些添加劑對人體有害。
總結延伸:總結階段通過思考“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會怎樣去購買食品?”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進行再次的整理,意識到消費也需要科學的觀念,會用科學改善生活,提高飲食質量。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點】
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
【教學難點】
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教學準備】
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導入:
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征,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系生活)板書:小蘇打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征,判斷。板書:白醋
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么?說說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了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3、實驗:
A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
B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
C仔細觀察發生現象(看、聽、摸等)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
三、驗證產生氣體
1、推測:究竟產生了什么氣體?怎么驗證你的設想?教師對于學生猜想和驗證方法作出評價和調整。(重點是和空氣的區別。顏色、輕重、是否含有氧氣能等)
2、引導實驗一:燃燒的細木條放杯內,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3、引導實驗二:將收集氣體倒在正在燃燒的蠟燭上面。看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4、根據實驗所得信息,再次判斷產生的氣體,并說明為什么。
5、小結并延伸閱讀:并不是僅僅因為以上我們驗證的兩個特點就可以斷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質,但是經過科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就是二氧化碳,它還存在很多地方。閱讀33頁,思考科學家是怎樣確定氣體成分的?
四、小結:
今天我們做了有趣的混合實驗,通過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產生氣體二氧化碳,相對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來講,是一個有趣的化學變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質會是什么呢?課外搜集。
2.幼兒園小班科學小實驗小蘇打和白醋還能做什么實驗
材料:
裝液體的容器
白醋
洗潔精
小蘇打
食用色素
勺子
金粉(可不選)
步驟:
1.找一個合適的地方開始實驗。這個實驗可能會弄得比較臟亂。我們選了后院的露臺上。這樣做完實驗我們只要用水沖一下露臺就可以了。(我們國內沒有院子,可以在浴室里進行,好沖洗,不過要保護寶寶,不要滑倒哦)
2.將所有的實驗材料搬出來,放到寶寶容易夠到的地方。
3.幫助寶寶在容器內倒入1/2—3/4的白醋。
4.倒入食用色素使白醋上色。
5.倒入一些金粉,使實驗看上去更耀眼。(可略過)
6.擠一些洗潔精到容器中,攪拌。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5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課時安排:
1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這個單元我們研究微小世界。(板書:微小世界)
2、提問:什么是微小世界?(細菌,細胞,病毒等)。
3.提問:微小世界是什么樣的呢,人類是怎么觀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觀察工具是嗎?用什么呢?
介紹:通常我們都是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這樣的觀察工具來幫助我們了解微小世界的有關知識,本單元我們就重點研究放大鏡,顯微鏡,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放大鏡》(板書課題:放大鏡)
二、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師出示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誰能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放大鏡。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各種放大鏡根據用途不同,所以結構也有所不同。順便介紹修表用放大鏡,鑒定珠寶用放大鏡,臺式放大鏡。)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教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
①目、鏡、物三者,目、物不動,鏡動。
②目、鏡不動,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四、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五、小結
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6
設計意圖
《指南》指出:要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體驗圖形之間的轉換、填充、組合關系。本活動就是通過學生最喜歡的游戲、生動的課件、動手操作等方式,在形象引導、細致觀察、親自操作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圖形的整體感知和空間的組合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能夠選擇合適的圖形進行有機配對、填充、組合。
2.能探索圖形組合的不同方法并做記錄。
3.體會變化、操作的樂趣,獲得空間組合、觀察、想象能力的發展。
活動準備
1.教具:課件一組、履寫屏。
2.學具:由5個不同圖形組合成的”智多星王國”的特殊鑰匙;由3個不同的小圖形組合成的一個正方形;學生人手一份操作記錄表(如圖1);活動場地周圍有一些供能力強的學生挑戰的學具(每份有4個不同的小圖形)。
3.學生有履寫屏操作的經驗。
活動過程
1.游戲導入,初步了解圖形配對組合。
(1)游戲導入,了解圖形配對、填充的方法。
師:今天我帶來了兩個圖形朋友(圖2)6(遮罩功能,小圖形有兩種顏色)這兩個調皮的小圖形想坐車去智多星王國玩兒。智多星王國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好地方呢?(充滿智慧,愛動腦筋的聰明王國)(出示車,運用隱藏功能,車能開動并發出聲音,車上有四個座位,標有數字。圖3)車上的哪個座位最適合這兩個小圖形位呢?
幼:紅色小圖形坐1號座位,黃色小圖形坐2號座位。(在學生說的同時,教師將座位與圖形進行聯線,幫助學生觀察。)
由學生將兩個圖形分別送到相應的座位中去,如果學生做對了,課件會給予肯定(點課件音效:謝謝!真舒服!)如果學生有不同意見,教師要注意驗證并讓學生觀察比較:如果有空余的地方會比較浪費,剛剛好是最合適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觀察并運用旋轉法,直到合適為止。
師小結:原來我們在配對圖形時,不僅要觀察圖形的外形,還要觀察圖形的方向,有時還要將圖形旋轉一下,這樣才能配對填充好。
(2)運用游戲,了解圖形翻轉、組合現象。
師:聽!是誰在叫呢?(課件播放音效:我們也要去!我們也要去!)讓我們來找一找。(聚光燈尋找、發現三個小圖形,藍色1個,綠色2個。圖4)這3個小圖形都要上車,可是車上只有2個座位,怎么坐呢?請仔細觀察!
學生:藍色圖形坐3號座位。兩個綠色的小圖形可以合并起來,坐到4號座位上去。
師:藍色圖形坐3號座位。誰來送?(翻轉)
師:這兩個怎么坐呢?(請學生組合好送回到座位上)送好后放課件音效:你們真會動腦筋!(笑臉)
師小結:原來在幫圖形找座位時,除了翻轉圖形,我們還可以將圖形進行組合呢!現在小圖形們都坐上車了,它們非常高興,感謝小朋友們的熱情幫助!現在向智多星王國出發了!(車子伴隨著音樂前行。)
2.拼拼玩玩,探索多種組合方式。
(1)交代要求,激發興趣。
師:智多星王國到了!(課件:出示圖形王國的大門。圖5)好漂亮!你們想進去嗎?可是傳說智多星王國的大門被一位魔法師施了魔法,想進智多星王國,必須解開這個魔法。你們有信心嗎?這是大門的機關(指空白處,能閃動),打開機關的鑰匙在這兒(出示5個小圖形,圖6),圖形上的數字是什么意思?(表示圖形的號碼)小朋友們看一看,哪兩個小圖形組合在一起,正好是機關的形狀?魔法師說,你們必須想出三種不同的組合方法才能破解魔法。小朋友的小筐里有這5個小圖形,還有一張這樣的記錄表(出示記錄表),小朋友們可以拼一拼,看哪兩個圖形組合在一起正好是機關的'形狀,然后將你的方法記錄在這張表上。
(2)觀察記錄表,明確記錄法
師:第一次你是用哪兩個圖形組合成的?就在第一排相應的數字上畫個圈;第二次你又用了哪兩個小圖形組合?記在第二排上;第三次就記在第三排。記住,每一次組合的方法要不一樣哦。開始破解魔法!
(3)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拼圖方法與其記錄是否一致,鼓勵學生想出多種方法完成任務;提醒完成任務的學生注意再次驗證和檢查,確保自己的方法正確,能破解魔法。
(4)組織交流,驗證操作。
①請個別學生介紹自己的方法
師:你們找到三種不同的方法了嗎?誰來介紹自己的方法?(學生說,師在課件上記錄方法)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對于不正確的方法,師記錄以便驗證)
②進行集體驗證。
師:我們的方法行不行呢?現在我們就來驗證一下。(其中有一種方法請學生驗證)在驗證時,教師要注意追問學生:放哪兒呢?為什么?(還要故意試誤位置,引導學生在組合時要注意觀察機關的整體形狀和小圖形的形狀、位置。)每次驗證結束,請學生看一看:你有沒有發現這種方法?記錄表上有嗎?
③提煉操作方法:
師:”剛才我發現有的小朋友做得又對又快,現在我要采訪他一下:’請問,你剛才用了什么好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注意追問:你驗證了嗎?)
學生交流方法后,師提升方法:你的方法很好,我們在組合時一定要注意觀察,反復組合,還要把兩個圖形放入機關檢查驗證,然后把自己的方法一種一種記錄下來。看來,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就一定能戰勝困難。瞧!魔法破解了!(點擊課件,大門打開并有音響效果:歡迎你們來到智多星王國,此時王冠飛出來。)
3.多種組合,探索整體圖形的組合方法。
(1)播放課件,創設問題情境
師播放課件:多漂亮的智多星王冠呀?你們想得到它嗎?請看!(點課件,王冠后面出現3個圖形)呀,誰能在規定的時間用這3個圖形組合成一個正方形,誰就獲得智多星之王冠一頂。有點難哦!你們有沒有信心挑戰?
整體圖形如下:
(2)學生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師:請從椅子底下拿出圖形準備好,我點燃煙花計時器,你們就開始操作。如果你桌上的正方形拼好了,時間還沒有到,你就去挑戰智多星王國中更難的任務,在后面藍色的簍子里–用4個圖形拼成一個正方形(給能力強的學生提供挑戰的空間)。準備開始!
(3)學生交流,集體驗證。
師:時間到,全部停下!你們完成了嗎?(師引領學生互動檢查)完成的學生上來領取王冠!沒有完成的孩子可以繼續。(最后師帶學生聽著音樂戴上王冠離開活動室。)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通過生動形象的履寫屏互動、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快樂、輕松的氛圍中獲得對圖形的空間轉換、組合、配對能力。整個活動,以游戲貫穿,情境融入,符合、滿足了學生學習的特點和需要,學生參與的興趣很高。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7
一、課題名稱:魚兒的奧秘
二、課型、課時
1.課型:實驗課
2.課時:1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觀察研究,知道魚類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針對猜想制定并實施研究計劃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樂于提問的科學態度及友好 對待研究對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小組自行設計研究計劃,討論活動規則,組織探究實驗,并 從中歸納魚類的共同特征;
2.教學難點: 小組自行設計研究計劃,商議活動規則,在交流中指出不足, 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五、教學用具
水槽、鯽魚、金魚、錦鯉、橡膠手套、食用色素、濕毛巾、蓋水槽的布、漁
網、滴瓶、繃帶、皮筋、夾板、紗布套、課件
六、教學方法
談話法、探究法、討論法、歸納法等
七、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觀察魚。 展示魚的圖片或黑板畫。
問題:你認識哪些魚?這些魚都有什么共同之處?
(一)交流觀察發現,提出問題和選擇問題魚是我們熟悉的動物朋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魚兒的奧秘! 你發現三種魚有哪些相同之處? 從魚的外表看,有哪些與其他動物有明顯不同的特點? 你在觀察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小組同學間進行交流。)我們來把大家提出的問題梳理一下。(學生總結回答,教師將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1.魚鰭
你們認為魚鰭是起什么作用的? 怎樣才能讓魚鰭不動呢? 怎樣證明魚鰭與魚的游動有關?
(提示:當有人骨折時,醫生希望受傷的部位不要動,以便盡快康復,會怎 么做?)
2.魚鰓 魚的嘴和鰓一張一合是在做什么?
如果是呼吸就應該有進有出,就像我們人呼吸一樣,那么魚吸進的水會從哪 里排出來呢?
怎樣做才能清楚地看到水是從鰓里排出來的?
3.魚的顏色 魚是什么顏色的?全身上下都一樣嗎? 魚兒身體顏色不同有什么作用?
你在游泳時向水面望去時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生成問題,并合理猜想,滲透“觀察到的現象要通過實驗 進行驗證”的科學理念,培養學生從觀察到的現象中發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 題的能力。
(二)計劃與組織 問題是研究的起點。現在請每個小組確定一個感興趣的研究問題,并寫下你
們對這個問題的猜想。
1.課件出示制訂研究計劃的步驟:
(1)明確成員分工;
(2)選擇研究材料;
(3)商議研究過程;
(4)提出注意事項。
使學生能根據所研究的問題,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制訂研究計劃。
2.交流各研究主題的設計方案。
現在,請各組成員來介紹一下你們的研究主題。針對這個小組的研究計劃,誰來說說你的看法?(在交流研究計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不足,提出 有建設性的建議。)現在請把研究方案再補充、完善一下,之后請材料員拿著你們的計劃到材料 區領取材料。
(三)觀察實驗,自主探究,搜集事實
1.學生到研究區分組研究,教師適時指導,并關注各組進度;
2.回到研討區,記錄發現與結論。
(四)表達與交流
不同的`小組派出代表,介紹一下你們的研究吧。 你們的研究主題是……
你們的猜想是…… 你們使用的方法是……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與你們的猜想一致嗎?
(師隨即板書相關結論)
(五)介紹魚類的繁殖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對魚兒的生存都至關重要,不過魚 兒要一代一代地活下去,還需要不斷的繁殖。
魚兒是怎樣繁殖的呢?播放多媒體錄像,了解魚的產卵過程。
(六)概括和總結魚的共同特征
今天我們自己通過觀察和研究發現了許多魚兒的奧秘:身體表面有起保護作用的鱗;魚兒不斷地張嘴是為了配合鰓進行呼吸;魚用鰭和尾運動。這些特征都 是為了適應什么樣的生活環境?因為魚兒要終生生活在水中。
八、課后反思
生命科學領域的課比較難上,有關動物的課更是如此。許多難以控制的不確定因素使得這一領域的課很少成為公開課的選題。探究中要進行實驗,這難免要 打擾魚兒的正常生活,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傷害,怎樣才能在“探究與保護”找到 一個平衡點呢?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8
一、實驗或器材在材料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后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上,將學生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多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這樣的指導思想前提下,從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生活經驗出發,格局有利于學生親歷科學學習過程,有利于實現多領域學習目標,有利于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原則,引導學生樂于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和技能適應改善周圍的生活環境。為學生創造,親身經歷科學探索過程的機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發展創新能力,發展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勇于質疑的科學態度,構建基本的科學觀點和原理,這樣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
本課選自湖北人民出版社,五年級下冊科學第四單元。本單元為學生介紹,地表緩慢變化的內容。在上學期地表距離的變化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用多種方式探究了由于地球內部物質,能量的不斷作用與平衡所導致的地表,地球表面的板塊運動、造山運動、以及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探究影響地表形狀變化的諸多外力因素,由于這些外力對地球表面的影響極其緩慢復雜,對于只有短短幾十年生命歷程的人類生命個體來說,無法觀察到其變化的全過程的,因此本單元將引領學生進行分析想象,嘗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通過相應的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各種自然力量包括溫度的變化,水自然空氣,生物等外力對地表的作用和影響。
二、實驗原型及不足之處
原來的實驗雖然已經很完整,但是仍然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現在已經是炎熱的季節了,水的溫度比較高,這樣就導致溫差小,熱脹冷縮不明顯,實驗的效果不理想。另外,用玻璃做實驗,它上面冷熱變化所產生的細微裂縫,僅憑肉眼看的不是非常清楚,這不利于學生非常明顯和直觀地去觀察到溫度變化對玻璃的影響,進而也不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溫度變化這個自然力量對山脈的影響。
三、實驗創新與改進之處
針對原來的實驗的不足,我們選擇把常溫的水變成冰水,做到因時制宜。為了適應季節,為了使溫度的變化更明顯,我們要在水里面,加入冰塊,或者是在冰箱里面先冷凍試驗用的水,讓它接近冰凍狀態最佳。當這個加熱后的玻璃放入冰水中,它的變化會更明顯,上面的裂縫也更清晰可見。
此外,我們還可以借助放大鏡。這一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道具,會讓我們更加輕松,更明顯的就觀察到實驗的效果。
四、實驗器材
實驗器材有:玻璃、酒精燈、打火機、試管夾、一盆冷水、一杯冰塊,一個放大鏡。
五、實驗原理及裝置說明(包括實驗裝置平面圖)
山脈主要是由巖石構成的。巖石破碎是造成山脈變化的主要原因,巖石破碎的過程是積極緩慢的。本實驗運用熱脹冷縮的原理,用玻璃代替巖石,模擬冷熱變化(溫度變化)對巖石的作用。
六、實驗過程
1、用試管夾取出一塊光滑的玻璃,觀察并記錄下玻璃表面的狀況。
2、將冰塊放入水中,降低水的溫度,然后輕輕的攪拌,使水溫驟降。
3、點燃酒精燈。
4、用試管夾輕輕的夾住玻璃,放在酒精燈的外焰進行快速加熱。
5、將已經燒的發熱的玻璃迅速的放入已經冰冷的水中,然后再取出來,用放大鏡觀察玻璃上的表面狀況,記錄下上面所產生的裂紋。
6、重復步驟4、5至少進行3次,每一次都記錄下玻璃的表面狀況。
7、先熄滅酒精燈,再分析實驗現象記錄。
七、實驗效果
在實驗之前,玻璃是完好無損的,有著非常光滑的表面,然后在第一次加熱并迅速的放入水中之后,玻璃上面開始產生了細微的裂痕。然后第二次第三次之后,裂紋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我們通過觀察溫度的變化對玻璃的影響,可以推測出溫度變化對山脈的影響。
八、自我評價
這個實驗的成功之處:
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圖片,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的進行實驗。針對原來實驗的不足,我們選擇把常溫的水變成冰水,在原來實驗的基礎上,增加溫度差,使實驗效果更明顯。
創新課,不是說要有高科技、高難度,遙不可及的創新。只要勤于思考,勤于動腦,勤于發現,僅在水中加入一些冰塊,使用放大鏡觀察就可以讓我們輕松地取得更理想的實驗效果。這樣,難度并不是很大的創新和改進,反而更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和創新的精神。
不足之處:
實驗器材欠缺,教學設備的不足,不能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進行實驗的全程操作。此外,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能模擬其他自然力量對山脈的影響。比如說水的作用、生物生長的影響、風的力量和其他物質腐蝕等。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9
【活動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毛毛蟲變蝴蝶的四個生長過程。
2、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
【活動準備】
1、制作PPT課件。
2、毛毛蟲生長演變圖,學生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3、選取一段音樂。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直接導入活動: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個好聽的故事,讓我們來聽一聽吧!
1、結合課件,講述故事《毛毛蟲找媽媽》,讓學生初步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和基本特征。講述故事時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來激發學生傾聽故事的興趣。
2、提出問題:
①毛毛蟲是從哪里爬出來的'?卵是什么樣子的?
②毛毛蟲在草地上爬,它先看見了誰?蚯蚓媽媽是怎么對它說的?
(出示觸角)
③毛毛蟲又爬呀爬,它又遇到了誰?蝸牛又是怎么說的?
(出示翅膀)
④毛毛蟲又看到了誰?小鳥怎么對它說呢?(出示六條腿)
⑤毛毛蟲終于找到媽媽了,它的媽媽是誰呢?它長得什么樣?
⑥毛毛蟲發現自己和媽媽長得不一樣,覺得很奇怪,那蝴蝶媽媽是怎么對它說的呢?
二、說一說,做一做
1、請個別學生說說毛毛蟲是怎樣變成蝴蝶的過程。
2、學生操作,人手一份材料,給毛毛蟲的生長過程排序。
3、教師小結(出示圖譜):原來毛毛蟲是這樣長大的,它先是一顆小小的卵,慢慢地變成一條毛毛蟲從卵里爬出來,然后,它又變成一只蛹,最后,它才變成一只漂亮的蝴蝶。蝴蝶再產卵,這樣一個循環的生長過程。
三、游戲表演
播放音樂,學生跟隨教師表演毛毛蟲的生長過程,運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肢體動作來引導學生表現。
四、欣賞各種蝴蝶圖片,了解蝴蝶的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索情感。
①播放課件,欣賞蝴蝶圖片。
②介紹蝴蝶的相關知識。
五、延伸活動:
現在讓我們一起到外面去尋找美麗的蝴蝶,看看它們還有哪些秘密吧!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10
一、說教材分析
《杯子變熱了》是青島版小學《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熱的傳遞》單元的第一課。
主要內容:教材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杯子傳熱的現象中提出問題,并確定要探究的問題;第二部分指導學生認識熱能以傳導的方式傳遞;第三部分指導學生認識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不同;第四部分是引導學生根據本課學習的知識,鑒別一些日常用品是熱的良導體還是不良導體,體會不同特性的材料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這些內容將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熱學知識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熱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在廚房中:做飯時,鍋身、鍋把會變熱,炒菜時鏟子會變熱,盛飯時勺子、碗、盤子會變熱,倒入熱水的杯子會變熱。因此,學生們對這些現象司空見慣,不用刻意的觀察,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是學生探究熱傳遞現象的重要基礎。但是,由于受知識、能力和習慣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計劃地去觀察這些現象,并進行深入探究的`學生卻很少。所以學生的這些經驗基本上還是淺層次的、雜亂無章的。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來探究熱傳導現象,并用規范、科學的語言把所獲得的認識上升為科學概念表達出來,還有一定難度,需要我們對學習方法和過程進行精心設計和指導。 教學目標: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并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操作活動,讓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了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學會區分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
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的設計、操作和研討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根據科學程序進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熱傳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設疑、探究、研討、運用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熱傳導現象的興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探究、求實創新的科學品質。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熱總是從高溫部分傳向低溫部分;各種物體傳熱本領有什么不同。 難點: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教學準備:鐵架臺、酒精燈、鐵棒、火柴、凡士林、(蠟燭油)、兩個不同材料的杯子、小鐵棒、鋁棒、竹棒、塑料棒、玻璃棒、方形鐵片、圓形鐵片、多媒體課件、活動通知單等不銹鋼杯(1只)、鐵棒(1根)、燒杯(6)、鐵棒、鋁棒、木棒、竹棒(6)、鐵片、蠟沫(2)、鐵條、凡士林(4)、有蠟滴的鐵片(2)、試管夾(6)、酒精燈(6)
二、說教學方法:
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并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這一課要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了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實踐操作中獲得知識。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聯系小學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實驗法”。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采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直觀演示法”、“小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在學法上,強調主動參與,采用小組合作,觀察實驗和自主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親歷探究活動。
三、總結: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本節課中,注重了動手之前的動腦活動,先讓學生分組設計實驗,然后全班交流,修改、完善實驗方案,使實驗方案多樣化、合理化,然后讓學生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突出了動手之中的動腦活動;實驗結束后,各組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并歸納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道理,注重了動手之后的動腦活動。實驗材料的選擇,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法的逐步完善,都是學生認真思考的結果。像設計實驗探究物體傳熱本領的大小時,學生對實驗方法的完善就是學生之間思維火花碰撞的結果。注重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以此為出發點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達到了獲得新知識的目的。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11
科學概念目標
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各種各樣的,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
科學探究目標
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
科學態度目標
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種物體運動形式的樂趣。
2.與同伴合作探究,認真觀察、及時記錄運動情況,開展交流研討。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設計的精妙。
重點
物體的運動形式是各種各樣的,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
難點
觀察比較物體的運動,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形式。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 新課聚焦
生活中的各種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展示課件圖片
輪胎秋千前后擺動
擺鐘擺錘左右擺動
汽車雨刷器左右擺動
蹺蹺板上下擺動
想一想還有什么不同的運動?比如羽毛球、跳繩、火箭發射、旋轉木馬等,這些物體的運動有什么不同?
板書課題《各種各樣的運動》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描述運動形式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描述運動形式
通過對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的運動進行描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 科學探索
一、比較不同物體的運動形式
展示課件,用多種方法讓這些物體運動起來,觀察并比較,它們的運動形式一樣嗎?
指尖陀螺:在指尖上轉動
直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使直尺振動或平移等。
玩具小汽車:車身在地面平移,車輪為滾動。
彈簧搖馬:馬身是擺動,彈簧的拉伸與收縮是振動。
溜溜球:繞線上下滾動
教師總結:
不同的物體,可以有相同的運動形式,也可以有不同的運動形式。比如指尖陀螺與溜溜球主要的運動形式是轉動,溜溜球可以是轉動還可以是滾動;玩具小汽車的主要運動形式是前后平動;直尺上下振動;彈簧搖馬則可以上下運動,前后左右擺動。
教師點撥:
物體的運動形式不同,常見的有:前后運動、擺動、轉動等,而且不同的方法可以讓物體產生不同的運動形式。
2、觀察物體上某一點的運動形式。
在這些物體上貼上圓點,用多種方法讓它們運動起來,觀察和記錄圓點的運動形式并交流。
1.觀察直尺與某一點的運動方式。
方法一:
(1)在直尺的最外側貼上小紅點。
(2)用手壓住直尺的另一端。
(3)下壓后快速松開
觀察結果:直尺上的“小紅點”快速的上下往復振動。
方法二:
(1)在直尺的一端(無孔一端)最外側貼上“小紅點”。
(2)讓吸管或圓珠筆管等細管穿過直尺的小圓點。
(3)撥動直尺,讓它擺動,再用力撥動,直尺會繞細管轉動。
觀察結果:直尺上的“小紅點”快速的左右(前后)擺動或轉動。
2.指尖陀螺。
方法一:
(1)在陀螺“葉片”的最外側貼上“小紅點”。
(2)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陀螺中心,用其他手指撥動陀螺的“葉片”。
(3)當陀螺快速旋轉后,慢慢松開拇指。
觀察結果:陀螺上的“小紅點”在快速地旋轉著。
方法二:
(1)在陀螺的一端貼上“小紅點”。
(2)用食指托住陀螺中心,讓它平衡在手中。
(3)慢慢地用手帶著陀螺上下運動或左右運動。
觀察結果:陀陀螺上的“小紅點”隨著陀螺上下運動或左右運動。
3.其他物體的運動形式
如果換個位置貼上圓點,觀察到的運動形式和之前一樣嗎?
結論:圓點貼在不同位置,會觀察到不同的運動形式。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比較它們的運動形式。
學會認真聽講,學習記錄。
按操作方法進行探索活動,注意觀察結果。
按操作方法進行探索活動,注意觀察結果。
按操作方法進行探索活動,注意觀察結果。
按操作方法進行探索活動,注意觀察結果。
熟悉這些物體的運動形式,對它們的運動形式進行比較,知道物體的運動形式不同。
通過兩種操作方法,觀看的結果是直尺的運動方式是不同的,引出結論。
通過兩種操作方法,觀看的結果是指尖陀螺的運動方式是不同的',引出結論。
了解多個物體的運動形式和它們運動時的運動軌跡。
3. 交流研討
生活中的各種物體有哪些運動形式?
(1)移動(滑動):物體改變原來的位置,而且物體各個點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變化。
(2)轉動:也叫旋轉運動,就是圍繞著一個中心點做圓周運動,整體不發生位置的變化。
(3)滾動:在圍繞中心軸轉動的同時,物體的整體有位置的移動。
(4)振動:物體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線或曲線往返顫動,有一定的時間規律和周期。
(5)擺動:一個物體來回搖擺時做的運動。
教師總結:
物體的運動方式主要有:滑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五種,各種運動方式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往往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復雜的運動方式可能包含多種簡單的運動方式。
學生交流、談論、回答。
認真學習,思考,記錄。
對物體的運動形式進行總結,告誡學生平時要善于觀察、 善于思考,從中總結,發現其中的運動規律,這樣才能學好科學,用好科學。
4. 科學拓展
你坐過旋轉木馬嗎?請畫出木馬上人的運動形式。
人繞中心軸的運動形式是轉動。
人在木馬上的運動形式是上下往復運動。
我們站在外面看木馬上的人的運動形式是像波浪一樣上下起伏做圓周運動。
嘗試說出運動形式以及畫出簡單的運動軌跡。
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活學活用。
作業布置
完成同步練習題
課后作業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各種各樣物體運動的形式,這些運動形式可以分類,物體的運動方式有:移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五種,能用簡單的圖示和文字等描述物體的運動方式。
思考小結內容,鞏固學習知識。
板書
1.2各種各樣的運動
物體的運動形式:滑動、轉動、滾動、振動和擺動。
板書設計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12
設計思路:
不倒翁是孩子喜歡的一種玩具,但它里面蘊含著力的平衡方面的科學道理,同時也象征著一種不屈不饒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精神。在本次活動中,讓孩子看看各種各樣不同的不倒翁,同時通過觀察,想象,嘗試自己制作一個可愛的不倒翁玩具,從中獲取有益的學習經驗。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運用剪貼畫的形式大膽制作不倒翁。
2.感受不倒翁遇到困難時克服困難的精神。
活動準備:自制不倒翁、圓形的卡紙、勾線筆、蠟筆。
活動過程:
一、猜猜:我是什么
1.一個老公公,從小到老不睡覺,身體輕,勁不小,左推右推推不倒。(不倒翁)
2.出示不倒翁,請部分學生上前玩一玩不倒翁,你發現了什么?(怎么推不倒翁,不倒翁都不會倒)
小結:原來不倒翁很勇敢,無論我們怎么推不倒翁,他都能克服困難不倒下。
二、看看:觀察不倒翁
1.出示各種不倒翁圖片,學生靜靜觀賞。
2.看了這些不倒翁,我們來說說不倒翁長什么樣?(學生自由回答,從形狀、顏色、外觀來說。)
小結:原來不倒翁是各種各樣的,它可以是人物,動物,也卡通形象,真有趣啊。
三、說說:你設計的不倒翁
1.你們想要設計一個什么樣的不倒翁,再把形狀色彩組合起來,變成你的不倒翁。(學生自由回答,大膽創新,教師加以點評。)
2.教師示范不倒翁制作方法:大圓對折,再取一點點寶貼將小圓黏貼在折好的半圓上,一個簡單的不倒翁就做好啦,接著你就可以在上面設計你喜歡的東西了。
3.教師出示畫好的.不倒翁,請部分學生上前嘗試組裝。
小結:你們設計的不倒翁都很棒,那么我們趕緊去做小設計師,把你的不倒翁做出來吧。
四、學生操作
1.指導能力弱的學生能夠完成作品。鼓勵學生可用蠟筆進行添色,要求:涂滿涂實。
2.發現與眾不同的作品,可以將它介紹給其他學生(或教師自己拿到前面去示范,告訴學生老師自己也要學一學,鼓勵學生創作的更好)
3.學生畫好后,讓學生嘗試不倒翁能不能站起來,如果站不起來則鼓勵學生學習不倒翁遇到挫折的精神,繼續探索。
小結:你的不倒翁很棒,不僅站得穩,和別人的不一樣,大家也要設計與眾不同的不倒翁哦。
五、延伸活動
1.你們的不倒翁都設計好了嗎?快拿到老師這里看看它能不能站起來!
2.說說看,你是怎么設計你的不倒翁的?
小結:不倒翁真勇敢,我們也要學習不倒翁遇到困難繼續站起來的精神。讓我們和你的小伙伴介紹下你的不倒翁吧。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13
【教學目標】
1.知道生活中常見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2.掌握常見的運動形式以及辨別方法。
3.經歷觀察各種運動的實驗,培養細致、認真的觀察記錄能力,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4.經歷實驗探究,體會各種運動的復雜性與趣味性。
【教學重難點】
1.知道生活中常見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2.掌握常見的運動類型以及辨別方法。
【教學準備】
指尖陀螺、鋼尺、悠悠球、木馬玩具、汽車玩具、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聚焦問題。
1.教師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能動的物體,它們是怎樣運動
的呢?”
2.學生匯報:“見過秋千、汽車、鳥、電梯……”
3.你們還知道它們是怎樣運動的嗎?
4.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板書課題)
二、學單導學,自主探索。
1.觀察前,明確觀察要求。
(1)教師出示課件,展示秋千、擺鐘、汽車雨刮、蹺蹺板等常見物體運動視頻。
(2)教師出示指尖陀螺等教學器材,仿照課本P5在物體上貼上圓點,再用多種方法讓它們運動起來。
2.觀察中,圍繞學習單展開觀察。
(1)學生自主實驗,并完成學習單。
(2)學生觀察并做好記錄。
3.實驗后,匯報交流實驗現象。
學生匯報:課堂上做的物體運動實驗有旋轉運動、搖擺運動、直線運動三種。
三、深入研討,提升認識。
1.學生思考:如果換個位置貼圓點,觀察到的運動形式和之前一樣嗎?
2.學生自主實驗:將悠悠球上的圓點從外側移至旋轉中心,那么圓點的運動軌跡有變化嗎?悠悠球的運動形式變化了嗎?
3.匯報研討:圓點的運動軌跡為直線;悠悠球的運動形式為直線運動。
4.說一說你知道的'其他物體的運動形式。
四、拓展應用,深化認識。
資料閱讀:你坐過旋轉木馬嗎?請畫出木馬上人的運動形式。
【板書設計】
各種各樣的運動
水的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以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運動導入新課,較好地抓著了學生的興趣點;同時準備了一些小道具,并仿照課本中貼圓點的方式觀察物體的運動形式,基本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我沒有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的關注點,學生更多地關注了課件的玩具與實驗小道具,而疏于觀察實驗現象與總結實驗結論,導致學生在學習知識點時存在一定困難。對此,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更加注意對學生的興趣的把控,有效地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導到對知識的學習中。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14
【活動目標】
1、樂于觀察,發現身邊常見樹木在夏季和冬季里的不同變化。
2、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發現。
3、關注自然界中樹木的落葉與不落葉(常綠)的現象,并產生好奇感。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快速應答能力。
【活動準備】
1、在夏秋季節里經常帶領學生觀察身邊常見樹木的生長情況,并留有照片或錄像資料。
2、教學掛圖《多彩的樹葉》。
【活動過程】
一、利用錄像或圖片幫助學生回憶身邊常見的樹木在四季中的生長情況。
引起學生觀看興趣。
師:今天我們帶來了一段好看的錄像,看看是什么時候拍的?這里面有誰呢?他們在哪里?又在干什么?
引導學生邊看邊說說錄像中的內容。
師:你們都認識這里面的樹嗎?這些樹上的葉子時候什么樣子的?我們可以用什么詞來描述這么多的樹葉?
二、引發學生再次尋找、觀察樹葉的興趣。
師:猜猜看在冬天里我們身邊的樹木會變成什么樣子呢?樹上的葉子還像我們夏天看見的那么多嗎?你還能看見哪些樹的葉子?讓我們再去仔細找找、看看。
三、帶領學生實地觀察各種樹木在冬天里的變化。
師:好朋友一起去院子里找一找,冬天里,你看到的樹木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自由結伴尋找并觀察樹木的變化,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師:你們發現什么了?樹上還有葉子嗎?你能看見哪些樹上還有樹葉,葉子是什么樣的?哪些樹上已經沒有葉子了,變得怎樣?
四、帶領學生返園,借助錄像進行集體交流。
師:剛才我們出去做什么了?你和朋友發現了什么?
幫助學生回憶與討論。
五、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活動中的發現。
師:夏天,許多樹的葉子都長得非常茂盛。冬天到了,樹木的生長發生變化了,有的樹葉落光了,變得光禿禿的;有的樹上還有許多樹葉,這些樹木可真有趣。
師:各種樹木的葉子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欣賞教學掛圖《多彩的.樹葉》,進一步感受樹葉的種類和變化。
活動反思
本活動的不足之處是在講解樹木過冬的方法時,由于知識點比較多,加上問題過于瑣碎,個別學生注意力便于分散,參與性不高,這是值得我深思的。希望自己以后在設計提問時,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同時要注意面向全體,注意個體差異,使每個孩子在不同的發展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關于小學科學的教案15
[學習目標]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會提問題。
2、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3、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玩具
(老師)發明家的故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讀一讀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找出與自己吹泡泡時的.相似之處。用簡單的文字記錄下來。
2、教師講述青霉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問題,進一步理解科學是什么。
4、學生玩玩具。
5、指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將玩上升到有意義的科學活動。
(1)把學生分為四人一組,一邊玩玩具,一邊提問題。(要從身邊的事物說起,還要有價值,適合于探究。)
(2)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進行記錄。
(3)在全班說一說,比一比誰的問題提得好。
三、總結
同學們每人都提出這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身邊經常遇到的,使我們懂得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養成多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你就會發現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會有科學。原來科學離我們這么近。
【小學科學的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的教案11-06
小學科學的教案11-14
小學科學教案12-08
小學科學觀察教案02-01
小學科學優秀教案03-21
小學科學設計教案07-26
小學科學教案10-29
小學科學備課教案11-02
小學科學《水》教案05-22
(精選)小學科學教案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