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禮儀的內容
尊師重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記·禮運》篇中說:“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之。”把天、地、父、師并列,可見“師”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以下是尊師禮儀的內容,歡迎閱讀。
尊師禮儀的內容1
中國人尊師重道,乃久遠之傳統,故周代已有釋奠尊師之禮。然而拜師卻一直無專門禮儀。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似乎師弟關系之建立較為樸素,心儀成禮,輔以束修而已,乃一種私人關系。先秦諸子,私家講學,大抵均是如此。
漢代以后,國家設學,博士員生弟子之從師,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逕由國家分配,也就不另設拜師之禮了。總之,拜師并沒有進入國家正式的禮儀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屬私禮。
《通典》才開始提到拜師禮。該書卷六七“禮典”強調:“天子拜敬保傅”,說天子也要拜師,把拜師納入國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內容僅談了漢成帝等人敬師的事,并未記載其禮儀狀況,所以我推測古代根本沒有這種正式儀軌。
不過,既然《通典》特意論之,即顯示唐人對此已甚重視了,正式的拜師禮也就是這時才確立的。該書卷一一七《開元禮類籑·皇太子束修條》就詳細記錄了皇太子拜師的過程與禮儀。
這禮雖以皇太子為示例,其實是天下之通禮,自皇太子到州縣學生一體適用的。又稱為束修禮。若說禮儀內容有什么差異,那大概就是:皇太子、國子監生、四門學學生、律學算學書學學生拜師所送的禮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縣學生僅須奉帛一匹,酒與修則相同。
具體的禮節是皇太子拜博士為師,很繁復。若簡單說,大概是這樣的:
皇太子服青衿,也就是學生服,至學宮門外,跪。執事者引立于學宮東階,西面。博士降俟于學宮內東階下。相者引皇太子入。執事者奉酒、修案以從。皇太子入門而左,詣西階之南,東面,跪,拜;博士答。太子還避。遂進,授幣;奉酒壺修案者從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幣。執事者取酒壺修案以東。皇太子拜訖,相者引皇太子出。禮成。
此禮如何用樂,記載不詳,我還不太清楚。但它屬于吉禮,仍是很隆重的。因為吉禮一般用于人對天地山川鬼神。拜師而為吉禮,顯示師道尊嚴,對老師,要像對天地鬼神那樣敬重。
不過,若不用樂,則其禮雖隆重,如今看來卻會有點兒簡素。師弟之間,僅是行禮,現代人可能也不易體會其中勸勉為學的含義。因而這次我準備在行禮時添加幾句贊誦。行禮之際,由襄贊誦出,代表老師對學生的勸勵。
誦什么呢?就誦朱子《白鹿洞揭示》中的幾句重點吧。
一、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二、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三、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儒家歷來尊師重教,這可以上溯到儒家學派形成的先秦時期。先秦儒家在政治活動與治學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尊師重教對于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性,而孔子、孟子、荀子作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一代宗師,而設教授徒又是他們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尊師重教就自然而然地貫串于先秦儒家學派的學說之中了。
孔子尊師
孔子去拜見老子時,他沒有表現出高人一等、瞧不起人的樣子,而是向老子拜了三個弟子禮。這使難道不能使我們感動萬分么?孔子竟然覺得自己的知識不淵博,虛心向老子請教,禮節恭敬,這正是對“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做,不怕千萬事。”這句古話最好的印證。正如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最終要的一點就是尊師。這不禁讓我腦海里浮現起孔子見到滿頭白發的老子,那樣的'懂禮貌,提醒我我們也要時可做一個懂禮貌的人。
詩經尊師
尊師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先秦之時,就有尊師的歌謠被廣泛傳唱了。《詩經·小雅·蓄著者獲》中唱到:
“薔著者筏,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著著者筏,在彼中征。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菩著者獲,在彼中陵。既見君子,錫我百朋。泛泛揚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詩中的“君子”,就是指老師了。整首詩由衷地抒發了學生見到老師后的喜悅心情。顯然,當時已有了一種尊師重教的風氣。
古代尊師禮儀
古時,逢學校落成或新的學年開始,都要舉行隆重而儉樸的開學典禮,其內容就是學生們在學校里的水池中采集萍蘩、芹藻等各種水生植物,祭祀先師孔子。師生依次肅拜奠獻,祭物雖薄,態度卻相當莊重。
毛主席尊師
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卻始終尊敬自己的老師。他年輕時曾拜徐特立為師。后來他參加了革命,加入了共產黨,在血雨腥風的戰斗環境中逐漸成長,最后成為了一代主席。但他永不忘老師對他的教育之恩,在徐特立老人六十大壽時他特意寫信向徐老祝賀。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毛主席是多么的尊敬老師啊!連偉人都尊師,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尊師呢?
尊師禮儀的內容2
據《禮記文王世子》等古籍記載,這種祭儀早在周代就有了,王都及諸侯國的新學校落成后,以及每年春天貴族子弟入學時,都要采集野菜獻祭先圣先師,稱為“釋菜”或“釋采”。《禮記月令》記:“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鄭玄注:“將舞,必釋菜于先師以禮之。”又說明當時舉行釋菜儀式時,連天子也要親率公卿和諸侯大臣前往觀禮,重視的程度非同一般。
釋菜之禮在流傳過程中,世人對此儀式的源起又有新的解說,大致內容是,孔子率學生周游列國,一度困于陳蔡之間,七日不食,依然講頌弦歌不衰。學生們背后發牢騷,之路說:“如此可謂窮矣”,子貢說:“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惟有顏回照樣認真聽課,又采集芹、藻、茆、蘩之類的水生野菜,煮成菜羹,給老師充饑,還駁斥子貢說:老師有道而不能行,是那些當國者的恥辱,怎么能說老師“無恥”呢?孔子表揚顏回說的對,再針對子路“可謂窮矣”的謬論,又講了一番“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的大道理,主題是,真正的君子,應該以是否擁有理想抱負等精神財富來衡量窮與通,處境越壞,越要“內省而不疚于道”。同時也婉轉地批評了子路等人不該以處境順逆來判斷窮通,更不該因此放棄對老師的信仰與追隨。“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表示了對“吾道”終將行于天下的信心,也是對顏回中心誠意的贊賞(《風俗通義》卷七)。
子路、子貢等人唯唯受教,從此明白了尊師的根本意義在于重教的真諦,只要老師未窮于道,哪怕他處境再艱難,做學生的都應該始終尊敬不怠;像顏回這樣,即便是弄一些野菜來,也足以表示尊師重道的一片心意啊。其后,大家老老實實地聽孔子傳道授業,并采擇野菜供老師充饑,知道楚國派出營救人員把他們接走。數年后,孔子帶領學生返回魯國,一直不忘此事,每逢新學年開始時,都要學生先采擇野菜供奉,以此養成他們尊師重道的品性。因為魯國的學校叫“泮宮”,校內的池塘叫“泮水”,影響所及,后世宮學里的水池也都沿用了“泮池”、“泮水”的名稱,學生用于祭祀先師禮儀的野菜,多是從這里采集的。《泮池躍鯉》說的是清代天津府學泮池中有躍鯉之瑞的故事,讀者則可借此設想新學年開始時眾學生簇擁在水邊爭相采集植物的情景。他們的身后,便是奉祀孔子和眾先賢的文廟。
釋菜之外,還有一系列弘揚尊師重道品德的儀式或規矩,其對象也由“先師”轉移為現實生活中的老師。如新生入學,應向老師敬獻贄儀,依各人家庭經濟狀況,“無論薄厚”,借此表示心意。聽老師講課,“出入恭敬,如見賓客”,哪怕是位尊皇帝,也要在這方面做出表率。《改容聽講》說的就是北宋仁宗繼承帝位時,還未脫離課堂受業的學生時代,每天都要在崇政殿恭聽學士孫奭和馮元為他講解儒家經典。每逢這位學生左顧右盼、心不在焉,或坐姿不正、神情怠懈時,老師便停止講課,宋仁宗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趕快端正態度,認真聽講。皇帝如此尊師,各級官員更當惕厲,以明清時代的州縣官學為例,只要是上面派來了新的老師,地方官“必躬率士子迎禮”,絕對不許有輕視老師或其他傲慢放肆的行為發生,“茍有此風,亟宜正之”。哪怕是在日常生活里,也有“先生將食,弟子饌饋”、“先生已食,弟子乃徹”等種種儀節講究。做得更地道一些,還有學生主動相幫老師做家務干雜役的。
據說現在有些農村地區,仍有學生將菜蔬放在老師門外以表示尊敬的風俗,有人認為這應該是古代釋菜之禮的余韻不衰。夫子聞說,或許要感嘆“禮失而求諸野”了。
尊師禮儀的內容3
(1)見老師主動問好,分別時說“再見”。
(2)進出校門及上下樓梯給老師讓行。
(3)進辦公室要喊“報告”,聽到“請進”后方可進入;問老師問題要用“請問”,老師答后要道謝,說“再見”后再離開;不隨便翻閱老師辦公室的東西。
(4)虛心聽取老師的教誨,接受師長的教育。
(5)對老師說實話、真話,不欺騙老師。
(6)珍惜老師的勞動成果,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及時訂正作業。
【尊師禮儀的內容】相關文章:
尊師禮儀黑板報內容09-15
尊師禮儀黑板報內容及設計09-19
尊師禮儀的教案03-19
學生尊師的禮儀06-09
古人尊師禮儀06-22
古代尊師禮儀的故事03-19
校園里的尊師禮儀06-22
尊師禮儀的教案范文10-30
小學生尊師禮儀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