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論文(精選5篇)
須要明白一個情況或一個事件的時候,我們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調查完畢后,通常還需要完成調查報告。好的調查報告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論文 篇1
【摘 要】
當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越來越困難,大學生的就業期望也隨之發生變化,文章以華中師范大學為例對大學生的就業期望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相對合理;工資福利是影響大學生擇業的最重要因素。針對大學生就業期望的調查結果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是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關鍵詞】
就業期望;就業城市;起薪;單位;工資福利
隨著社會轉型和經濟大變革,社會生活正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社會的這種急劇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華中師范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師范院校,有一般高校的特點,又有師范院校的特點,學科設置較為齊全。華中師范大學地處中國的中部武漢,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匯聚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為本研究提供齊全的樣本,因此對華師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夠更加客觀地全面地體現大學生的就業期望。
我們的研究將在前人研究的前提下立足于武漢市就業生態環境,針對華中師范大學大學生就業期待進行調查分析,以了解大學生在就業時的價值取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就業期望,另一方面,也對公眾觀念中一般理解的大學生就業觀偏差進行研究,還原事實真相。
一、調查的對象和方法
(一)調查對象。本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2011級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505分,回收問卷474分,問卷回收率93.86%,有效問卷有效率82.77%。其中男生占33.1%,女生占66.9%。
(二)調查方法。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數據。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被試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調查被試基本的就業期望:最低接受就業起薪、期望的就業單位和擇業考慮。本次調查獲取的數據采用SPSS17.0(中文版)進行統計處理。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就業起薪的最低期望。根據調查結果統計,44.5%的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為2000—3000元,35.9%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為3000—4000元,9.9%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4000—6000元之間,另有7.2%的學生選擇2000元以下,2.6%選擇6000元以上。據調查,2014年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2500—3000元,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0.4%的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2000—4000元,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起薪的期望處于合理的水平。
(二)大學生期望的就業單位。調查結果顯示,如表2,在大學生期望的就業單位上學校占最大比例57.4%,其次為國企、政府機關和外資企業。國企、政府機關和外資企業所占比例相差較小,分別占25.3%,23.2%和22.8%。但仍能看出大學生更愿意到具有國家性質的單位工作。由于本次研究中免費師范生占53.1%,免費師范生被要求本科畢業后必須到學校工作,另外也會有非師范的學生期望到學校工作,所以本研究的結果中會出現學校占絕大比例,這也體現出師范大學的特色。
(三)大學生的擇業考慮。大學生在擇業時需要考慮多種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工資福利、發展前景和就業城市是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三大因素,31.0%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是工資福利,26.3%的大學生將發展前景作為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18.6%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考慮的是就業城市。有14.1%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在擇業時首要考慮專業是否對口,另有7.4%和2.6%的大學生在擇業時首要工作壓力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三、討論
(一)大學生的就業期望相對合理。2014年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2500—3000元,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0.4%的大學生能接受的最低起薪在2000—4000元,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就業起薪的期望處于合理的水平。盡管數據樣本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略高于這幾年高校畢業生的實際月起薪,但由于本次研究被試是大三的學生,非畢業生。被試最低能接受的起薪略高于現在畢業生的實際起薪也是正常的,這表明在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展下,高校畢業生持續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使得他們的就業期望(包括期望工資)越來越和勞動力市場的實際情況相符合。從調查結果中得知,國企、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這些單位最受大學生擇業時的青睞,大學生選擇到國有部門就業的趨勢仍然沒有改變,說明大學生更愿意選擇舒適穩定的工作。這也反映出我國國有部門與非國有部門單位之間的收入差距或其他福利待遇間的差距仍然明顯。也側面反映了“學而優則仕”“官本位”等傳統觀念仍然深刻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
(二)工資福利是影響大學生擇業的最重要因素。大學生在擇業時最為關注的事工資福利,反映了大學生希望在畢業后盡快獲得較大的經濟回報。從教育投入這方面分析,本科畢業的學生從幼兒園開始讀書到大學本科畢業,期間讀書時間長達18年,在這18年的時間里,家庭的教育經濟投入非常巨大的,而且大部分的學生在這段讀書的時間里都是沒有經濟收入的,所以學生自身和學生的家庭都希望學生能夠盡快的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收回教育投入。
四、對策與建議
鑒于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大學生的就業擇業的認識仍不夠深刻,高校應該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大學生的就業指導需要貫穿整個大學教育。
首先,從學生入學開始,要納入就業形勢與人才素質結構相關的知識與教育,促使大學生一開始就重視職業素質的培養。在大學生培養的中期階段,將職業素質教育融合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中,融合到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中,在獲得豐富科學知識的同時又豐滿自身的人文素養,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培養正確的職業觀。在大學生畢業階段,就業指導則應側重于幫助學生認清形勢,正確定位。同時,廣泛開展擇業心理輔導、求職技巧(如何設計簡歷、如何面試、如何尋找工作信息)和訂立合同等就業訓練和就業服務,注重誠信教育,促進大學畢業生順利就業。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論文 篇3
摘要:
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抽樣,采用追蹤調查,統計分析后發現其就業創業的價值取向是: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的特點。通過研究該群體各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和各階段的求職需要及心理特點,總結出針對該群體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就業;創業;價值取向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形勢越來越嚴峻,特別是體育類專業的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創業形勢更令人堪憂。如何針對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追蹤考察不同年級、不同學習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從而有利于根據學生不同年級階段的求職需要和心理特點對其開展適宜的就業創業指導,切實提高該群體的就業面與就業質量。
1.調查方法與設計
采用追蹤調查法,選取10名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進行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就業創業價值取向追蹤調查,通過研究該群體各階段就業創業價值觀念的演變過程和各階段的求職需要及心理特點,總結出針對該群體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指導意見和建議。
2.研究結果分析
2.1云南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
2.1.1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從表1中可以看出,調查學生就業意愿和是否希望得到相關部門輔導與幫助的情況是:100%的學生想就業,并希望得到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從而得出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
2.1.2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通過調查,所有人的就業標準單一,且幾乎一樣,入學的前兩年,都希望找到穩定的工作,并且到學校工作。后面幾年20%的人出現了想到企、事業單位工作的`愿望,但還是希望工作要有一定的穩定性,需是在職在編人員。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不愿嘗試、不愿冒險,講求安逸、穩定,受“鐵飯碗”思想的影響,趨于現實化:
2.1.3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發展空間價值方面的需求調查,選擇審美需要的學生人數有1人,占總人數的10%;選擇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各4人,各占總人數的40%;選擇歸屬與愛的需要和認知需要的學生人數各6人,各占總人數的60%;選擇自我實現需要的學生人數有9人,占總人數的90%;而選擇尊重需要的學生人數有10人,占總人數的100%。從以上數據分析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發展空間價值是希望得到尊重,其次是自我實現需要。這就可以看出該群體很想通過專業學習后,通過就業創業,從而改變現在的命運,該群體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希望得到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2.1.4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調查發現,該群體入學的前兩年不想自主創業的人數達到100%,而后幾年有80%的人表示想自主創業。除了有20%的人對自主創業從未想過,也不感興趣和10%的人想開超市外,其余70%的人創業都基本一樣,單一且跟專業息息相關,都是想開辦體育類培訓班、當教練。沒有整體的職業規劃和思路,創業觀念不成熟。
2.1.5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從表3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中專業價值取向方面的調查,選擇與所學專業一致的學生人數有9人,占總人數的90%;而選擇與所學專業不一致的學生人數只有1人,僅占總人數的10%。從數據看出該群體對學校教育比較認同,對所學專業認可,擇業態度主動自信,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希望通過專業的學習,利用所掌握的專業技能,找到與之相一致的工作。
2.2云南省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存在的問題
2.2.1忽視學校因素從表4中可以看出,對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發生變化的影響因素調查,選擇學校因素的學生人數有3人,僅占總人數的30%;選擇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學生人數各有9人,各占總人數的90%。從數據看出影響云南省內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和價值取向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會因素,而學校因素則顯得不重要,因此通過本研究,如何加強學校對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探索出特殊群體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模式,從而切實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率,顯得尤為重要。
2.2.2以個人為中心,就業創業呈現單一化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注重自我的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以自我為中心,大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之勢。就業都希望到學校當老師,就是偶爾有不當老師的想法,也是要到具有穩定的,帶編制的企事業單位工作。創業要不就沒有想過,感興趣的都是希望開辦體育培訓班,當教練。該群體就業創業都呈現單一化特性。
2.2.3過分依賴專業,缺乏拼搏冒險精神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都是要與專業相一致,就業選擇是當體育老師,創業則是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體育培訓班,而現實中體育專業的專業就業率歷年都很低,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并不大,體育專業的學生就業面不廣,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該群體不會通過大學的拓展課程發展自身潛能,拓展專業以外的能力,他們過分的依賴專業,對將來的就業創業缺乏整體規劃和拼搏冒險精神。
2.3改善云南省體育類專業藏族大學生群體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的建議
2.3.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制定人才培養模式需遵循“社會需要、服務地方、區域特性、學校實際”等原則,不要一概而論,更不能照抄照搬。云南省各設有體育類專業的院校應該利用轉型發展和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認真論證,制定出能培養符合地方需求,且“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人才培養模式。
2.3.2探索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目前,社會、家庭、高校等都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各盡所能。社會各界給予各種政策,創造各種崗位;家庭高度重視,為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學校調動所有力量,增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這些種種,雖然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并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因此,探索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特別是針對特殊群體大學生的指導模式,是增強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2.3.3發揮榜樣作用俗話說“沒有吃過豬肉,還沒有見過豬跑嗎?”,意思就是見過就能照著摸索出來。沒有主見和完全形成獨立思考的大學生,都有“從眾心理”。學校應該利用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特性,定期邀請就業創業非常成功的校友來作交流,充分發揮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讓大學生們有追求的目標和學習的楷模,讓他們感受到就業創業可以“依葫蘆畫瓢”,從而減輕壓力,減少迷茫感,進而轉變觀念,積極主動就業創業,使之能夠真正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率。
3.結語
從追蹤調查及收集的數據綜合分析看,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價值取向特點是:就業意愿強烈,重視相關部門的輔導與幫助;注重工作的穩定性,趨向現實化;主體意識自我化,突出個人價值;創業思路單一,觀念不成熟;與專業相一致,依重職業能力素養。存在:忽視學校因素;以個人為中心,就業創業呈現單一化;過分依賴專業,缺乏拼搏冒險精神等問題。建議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完善就業創業指導模式,發揮榜樣作用等方面進行改進,從而切實提高體育類專業藏族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創業質量。
參考文獻:
[1]肖凡.新形勢下“90后”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變化特點及創新創業引導研究[J].徑營管理者.2016,(5):111-113.
[2]任艷.“90后”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與高校就業創業教育研究---以天津商業大學為例[D].天津:天津商業大學,2014:3.
[3]向凌云,蔣芙蓉.高職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7(6):142-145.
[4]劉志.大學生創業意向的結構、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5.
[5]石志成,喬琳,孫莉平.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10(5):96-99.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論文 篇4
論文摘要: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其發展狀況將會對社會的穩定產生深遠的影響。結合天津工程師范學院職教學院學生的發展狀況,對大學生的知識能力進行較為全面的調查了解,有助于掌握學生能力發展的現實狀況,了解他們在學習、擇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知識能力;現狀調查
一、研究背景
當前。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學生是否學有所成。是否能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發揮作用、實現個人價值。實際上體現了以育人為本的教育效果是否得到彰顯。以及是否將“以人為本”落到了實處。
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及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我院對大學生進行了調研。調查了學生的現實能力發展狀況。分析了他們在學習、擇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二、研究過程
筆者對我院職業教育學院2006~2008三年的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分析。面向在校學生發放了88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7份),對34名畢業班學生進行了訪談。召開了四場不同層次學生的座談會(學生干部、骨干、黨員、普通學生)。走訪了五家用人單位和四名校友。
三、現狀分析
全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自2001年以來。我國的大學生畢業人數逐年遞增。從2000年的107萬人激增到2007年的495萬人。增長速度極快。然而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卻始終維持在70%左右。大學生畢業后未能就業的人數逐年遞增。在2005年后突破百萬。達到169萬人。近年來雖然有所回落。但是仍然維持在百萬人以上這不但是對國家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是對學生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更顯示了及時了解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了何種問題。并據此提出好的解決對策的重要性。
我院職業教育學院學生就業的基本情況從生源上看。職教學院學生男生占24.4%。屬于農業戶口的占35.8%。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全部是高中生源從學業情況上看。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畢業班的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在60%以上。六級通過率達30%。考研率在20%左右。同時,在校生中有88人、共計384門次課程成績不及格。畢業班學生畢業前補考的達16人、36門次。全院學生3門以上課程不及格的人數達31人三年內。我院的兩個專業年底就業簽約率均達到77%以上。整體就業狀況比較樂觀。但近兩年來考研和在教育部門就業的比例不到畢業生人數的30%。因此。我院為職業教育培養師資的目標并沒有完全實現。
四、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研究。筆者發現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問題。
理論與實踐脫節。對職業教育了解不深。對專業技能掌握不全調查發現。大約有46—3%的學生沒有從事過社會實踐活動。有32.8%的學生認為自己比較注重學習成績。而相當多的企業非常重視應聘者的實踐經歷。在訪談過程中。學生認為所學知識過于理論化。缺乏對職業學校的具體了解。在與教師交流時。教師也普遍感到對職業學校缺乏了解另外。學院尚未對心理學專業、職教專業制定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職業技能培養方案。目前兩個專業的學生只能考取辦公自動化職業資格證書。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要求對接不夠在調查學生如何看待專業與工作不對口的問題時。有38。8%的學生認為這種現象很普遍,很容易適應:有55.2%的學生認為這會給就業造成一定的困難。但可以克服:有43.3%的學生認為目前所學專業對今后的求職沒有幫助與此同時。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77.6%的學生認為改革學校教育主要應體現在改革課程體系上。這對改善學生就業狀況有較大幫助多數學生希望學院通過課程調整使學生得到更多實際鍛煉的機會。提高動手能力。同時表示希望提高師資水平,為學生增加信心學生認為專業知識對就業的幫助還是很大的。大多數學生不愿意放棄專業知識。這也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我院的課程設置需要進一步改革。以提升學生的能力。
就業選擇過于理想化。考慮因素過多地區、規模、薪酬問題是困擾學生就業的重要方面許多學生找不到工作或一直沒有簽約。就是因為薪酬達不到他們理想的水平。調查發現。在世界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有34.3%的學生認為他們的薪酬水平會較目前的水平高。有20.9%的學生認為不會沒有變化。還有61.5%的學生在有意向的單位不能提供自己期望的工資水平時拒絕簽約。繼續等待觀望。
求職途徑過于狹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通過調查筆者了解到。大部分學生主要通過報紙、網絡、中介、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尋找工作。這種方式導致大量求職機會的流失。學生忽略了其他的求職方式,使得就業比較困難學生對各種就業政策不夠了解當前。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幫助學生順利就業。然而,筆者調查發現。學生對于國家出臺的政策很不了解。這將嚴重地影響學生的順利就業。同時也反映出學校及政府對促進學生就業的政策和鼓勵措施的宣傳力度不夠。
五、歸因分析
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造成就業困難當今用人單位多把能力強弱作為人員聘用的主要考慮因素。對人才能力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對管理層人員素質要求的提高。使得實踐能力不強成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之一。
課程設置的結構缺陷。影響了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我院職業技術教育管理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職教專業已經出現了一些不適合現代職業教育管理人才培養的問題職業教育方興未艾。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但是職教專業的本科生在學習職業教育理論知識的同時。脫離了職業教育“重實踐”的基本要求。無法真正了解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學習的知識不能學以致用,導致就業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我院學生高考生源文理科各占一半。而兩個專業所學的課程更傾向于社會科學。缺乏工科專業考慮問題的邏輯性。對職業教育中的技術問題不能透徹理解。
(2)學習過程脫離操作環節。不能對職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在招聘會上。許多職業學校提出這類問題。學生卻無從作答同樣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也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咨詢、輔導的實際應用能力。
(3)職教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對教育內容的對象理解不深刻。接觸不到課改前沿的尖端知識。跟不上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學生缺乏職業規劃能力。自我定位不明確學生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往往忽視現實。僅考慮自己向往的職業。對現實生活的期待、對經濟利益的渴求。成為大學生對工人、農民等低收入職業群體產生強烈排斥態度的主要原因,價值取向導致大學生將經濟利益放在所有考慮因素中最重要的位置。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使學生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自我定位的不明確及職業目標的缺失。
針對上述狀況。要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因此。必須根據符合學生個體成長的需要。符合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符合職業教育以市場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原則的要求。制定能充分滿足學生就業需求的大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方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為學生的未來考慮。才是真正實現以人為本。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論文 篇5
論文摘要:
通過對西南大學一部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以實際數據作為分析基礎,從理論上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因素進行探討、分析,試圖找出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存在的若干問題和原因。
論文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現狀調查;問題研究
從1998年起.我國開始加快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人了一個新階段。連續幾年的大擴招引起在這條獨木橋上苦苦追求的學子一片喝彩。在歡呼的同時,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之一。從大擴招后的第一屆畢業生2002年的133.7萬人到2007年的495萬人….2008年再創歷史新高達到55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所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但起主導作用的是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是否與當前的就業形勢相協調。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是由就業的動機、擇向、途徑及方式等構成的有機整體.是大學生價值觀體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關系到大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
一、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1.調查目的
通過對西南大學2008屆本科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對其畢業去向和原因、就業傾向、就業途徑、對學校就業指導的要求及評價等問題有所了解和把握,從中找出大學畢業生就業價值觀的特點及其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作用。
2.調查的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重慶市西南大學全日制本科2008屆畢業生。
樣本:隨機抽取西南大學3所文理院系的200名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6份,回收率為90.3%。參與調查的學生具體情況為:①專業:理工102人,文科84人;②生源地:重慶市內l16人,重慶市外70人;③性別:男97人,女89人。
3.調查結果與分析
(1)畢業后去向及原因
調查顯示,面臨畢業時,大多數學生(98人傾向于立即就業。其中有家庭經濟的原因,現在供養一個大學生消耗了大多數普通家庭的絕大部分收入。畢業后,很多學生都想立即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另外,很多在校學生缺乏社會經驗,認為早人社會可以積累更多在學校學不到的實踐經驗這樣更有利于個人的發展。由于就業的壓力和提高自身學歷、能力的需要,相當一部分學生(54人)選擇考研。另外,有l0名學生打算自主創業,7名學生認為出國經歷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有出國留學的打算,還有17名學生選擇邊考研邊找工作。
(2)就業傾向
調查顯示,學生大部分(59人,31.9%)愿意去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就業,認為這些地方機會多,經濟效益好,工作、生活條件好,更有利于個人發展。由于重慶市直轄后發展迅速,所以也有一部分學生(52人,28.1%)愿意在重慶工作。近幾年大學畢業生數量猛增,就業壓力大,因此,有23.8%(44人)的學生愿意回原籍,認為那里父母親人都在身邊,有一定的社會關系網,更有利于個人發展。此外,有12.6%(24人)的學生沒有特別要求,但只有3.6%(7人)的學生愿意去西部等貧困地區工作。調查的結果反映了一個普遍的現象:畢業生仍然對工作地點要求高,多數畢業生不愿意到“老、少、邊、窮”地方就業。其實在基層和欠發達地區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施展抱負的平臺.但卻由于條件的惡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愿意去那里工作。
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單位性質”的選擇上,政府機關占24.1%(45人),三資企業占15.8%(29人),高校、科研單位占15.5%(29人),國營企業占14.6%(27人).中小學教師占12.2%(23人),民營企業占10.6%(20人),自主創業占7.2%(13人)。政府機關、三資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備受大學生青睞.這與其工作相對穩定,社會和經濟地位高,學術水平較高等特點有很大關系。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學主要培養的是師范類和農學類人才,而調查中愿意去中、小學工作的學生卻只有12.2%.這對我國教育的發展和師范類人才的流失現象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影響你就業的重要因素”是多項選擇問題。回答占前四位的是:個人發展前景、經濟收人、興趣愛好、自己是否適合。從中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趨于追求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更加務實和注重實際價值。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88人,47.1%)對大學畢業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是1500—2000元,2000—3000元的占23.5%(44人),1000—15O0元的占11.8%(22人),800—1000元的和3000元以上的各占8.8%(16人)。由此看出,大多數學生的月薪期望值在1500—3000元之間,占到70.6%,而絕大部分學生的月薪期望值都在1500元左右。可見目前大學生正主動或被動接受大眾化就業的現實,就業期望值明顯降低。
(3)就業途徑
調查中,大多數學生認為最有效的就業途徑是親友和老師介紹(61人,32.8%),反映了社會關系在學生就業中的作用.從而也對我國的就業機制提出質疑。現場招聘會和上網也占到一定比例.分別達到27.8%(52人)和20.5%(38人)。為了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大學生們愿意花在找工作上的費用也越來越高,從服裝費到車旅費、住宿費。有的學生可以說得上是“大投資”。調查中,有23.6%的學生認為只要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費用可以不計較。有29.4%的學生愿意支付的求職費用是100—499元,西南大學以師范和農學為主。大多數學生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35.3%)只愿意花費100元以下來找工作。
(4)求職影響因素
在回答“用人單位關心的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的多項選擇題中,認為社會實踐經驗和自身的能力與特長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明大學生越來越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重視內部歸因。家庭背景、社會關系和專業、學歷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此外,畢業學校、個人品德以及性別在大學生就業中也起著一定作用。
(5)大學生對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態度調查顯示。對于國家鼓勵大學生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政策,有44.1%(83人)的學生表示知道一點,20.6%(38人)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但仍有26.5%(49人)和5.9%(11人)的學生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很了解的學生只有2.9%(5人)。
可見,高校對于這方面的宣傳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需進一步加強。
調查顯示,影響大學生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因素中.個人發展是大學生最看重的因素,這表明當前大學生自我意識增長.希望通過這種經歷來鍛煉自己,提高能力。但環境待遇差、信息接受慢以及個人家庭婚姻等原因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重要因素。這要求國家要給予政策傾斜.對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大學生給予優惠政策。
(6)對學校就業指導的要求和評價
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學生(94.1%,175人)希望在大四以前進行就業指導,更有20.6%(38人)和38.2%(71人)的學生希望在大一和大二進行就業指導。說明大學生對就業指導的要求是普遍的。調查中有47.1%(87人)和29—3%(55人)的學生表示對學校的就業指導持滿意和一般態度.這與學校近幾年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是密切相關的,也表明就業指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仍有11.8%(22人)和5.9%(11人)的學生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很不滿意和不太滿意.只有5.9%(11人)的學生非常滿意,這也說明就業指導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需進一步加強。有一半的學生認為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的照顧一般,各有17.7%(33人)的學生認為就業指導工作不太或者沒有照顧學生需要。只有14.5%(11人,16人)的學生認為非常照顧和比較照顧學生的需要。
二、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中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存在以下問題。
1.就業期望值與個人評價度降低。導致就業信心不足.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國企改革、機構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帶來的巨大就業壓力,大學生對自己的求職期望值明顯降低,他們中很多人已在主動或被動接受大眾化就業的現實。就業期望值下降的同時出現了大學生求職信心不足。調查中,30%左右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求職過程很難和較難.只有20%的大學生認為求職過程較容易和很容易。如何降低大學生就業期望值一直是就業指導部門努力的目標,然而,降低期望值的同時必須注意克服大學生就業信心不足的問題。
2.就業動機趨利性較強。“求穩”“求高”心理仍存在
在就業傾向方面,選擇去政府機關、三資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大學畢業生超過了50%。而選擇自主創業的卻只有10.6%,這反映了大學生在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方面,“求穩”“求高”的心理,這也是傳統大學生“準干部”身份思想在當代大學畢業生身上的體現,而敢冒風險、艱苦創業的思想比較缺乏。
3.就業途徑的“非市場化”現象,就業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調查顯示,公認度最高的就業途徑是“親友和老師介紹”,我國傳統的文化和國民性格造就了“講人情”“講面子”的風氣。但中國要實現真正的市場經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就必須實現用人上的市場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4.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不足。有待改進
調查中.各有17.7%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沒有和不太照顧學生需要。可見,學校就業指導在個性化服務、專業性指導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應該更好的照顧學生的需要和興趣。
5.不斷高漲的求職消費。易產生奢華心理
大學生的求職消費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由于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類型等因素,消費存在一定差異。在本研究中,調查對象為師范類和農學類學生,但仍有23.6%的學生認為,只要能夠找到滿意的工作.可以不計較求職費用。在求職過程中。學生的消費水平大幅度增加,社會上有人戲稱之為“求職經濟”,這反映了就業競爭加劇,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加。但是,不斷上升的求職消費是否帶來相應的求職優勢?大學生在求職消費上的奢華之風應該引起就業指導者的關注,而貧困大學生在求職上的經濟壓力更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三、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社會因素的影響
(1)高校擴招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加重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高等教育大眾化在發達國家出現的背景是經濟發展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而且經濟發展的水平也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保證。但在中國是另外的原因,即把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拉動內需的消費。從社會、經濟和發展角度來看,高等教育大眾化有利于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有利于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費熱點。但從長遠發展看,高等教育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明顯,同時跨越式的高校擴招將帶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加重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2)用人單位的選材標準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影響。由于用人單位對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了解不多,事實上也不可能對每一個招聘的對象進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名校、英語、計算機、黨員、學生干部、實踐經歷這些約定俗成的“硬指標”就成為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標準。但這些標準能完全反映畢業生的能力嗎?答案是值得深思的。片面強調專業對口以及重學歷輕能力的傾向。也對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
2.高校因素的影響
(1)教育目標的錯位。在大眾化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從滿足培養少數英才的國家需求轉向滿足更廣泛的社會需要和公民的個人要求。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不再是培養精英人才,而是著重培養應用型、職業型專門人才。但是,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缺乏必要的特點,各個層次的高等教育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且在整體上,我們的高等教育由于各種原因,在人才培養層次與水平上往往并不能達到一致。以至出現某些層次比較高.但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現象。
(2)學科專業設置盲目、錯位、死板,不能適應社會需要。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不盡合理,雖然教育部對高校學科專業進行了調整,但仍然存在問題。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的盲目性,一些名牌學校專業不適應市場,學生就業不理想。高校爭相上“熱專業”,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
(3)學校就業教育有弊端,就業指導沒有跟上。高校的就業指導大多以開設一門課程的方式進行,對象往往是高年級的學生,就業教育以某種教材為本。過分形式化和理論化,與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差距較大.學生大多對此不感興趣,不大理會。正因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內容狹窄,功能有限,在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上著力較少,所以難以適應當前就業形勢的需要。
3.自身因素的影響
(1)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缺乏人生設計。大學生就業不應到了大四才開始準備,而應在讀大學的第一天就有思想準備。一年級了解自我,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的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引。但實際卻是考大學前拼命學習。上了大學就不再認真學習了。對市場變化、社會變化關心度低,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應付考試和網絡聊天、游戲了,多數學生對職業目標、求職方式模糊不清。
(2)期望過高,對自己沒有充分、客觀的認識。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八成用人單位仍認為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專業對口等方面。大學生一定要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對自己的優缺點、興趣愛好、專業特長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這樣才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論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大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08-10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15篇01-13
2020大學生就業問題調查報告12-02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范文12-02
會計就業調查報告08-30
大學生就業情況的社會調查報告10-26
文秘就業情況調查報告09-25
護士就業調查報告范文11-08
關于大學生就業的毛概論文3000字01-07
最新大學生就業自我鑒定(精選5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