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論文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語文這一學科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在于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學習基礎,可以這樣說,如果語文基礎不好的同學,那么他們在學習其他科目,尤其是偏向文科的學科時學習效果也不會十分理想。語文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除了溝通交流之外還具有很多其他的社會性功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漢語中有大量的詞語來描述和贊美禮義廉恥和仁義禮智的美好品德,很多的成語典故也都在教導人們要重視品德。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德育教育的培養一直是重中之重。我們在對高中生進行學習能力的關注的同時,還要注重對于他們的道德品質的培養。
二、語文教學與各學科間的整合
(一)語文與英語的聯系
世界上的語言大體上都是能夠相通的,他們有著共同點和相區分的特殊點。所以,對于語言的學習大體上都是掌握其共同的規律,在牢記個性化的差異,這樣就能夠在總體上對語言的學習進行把握。英語和語文之間的語法知識相輔相成,聯系密切,學習好英語中的語法知識會對學習漢語有很大的幫助作用。而且,通過語文單詞來識記英文生詞的做法也有助于同學們提高英文水平。
(二)語文與歷史的聯系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而且,我們今天說的漢語也都是從古代祖先哪里繼承而來的。現代漢語中有很多的成語典故都是在歷史中真實存在的,對于漢語詞語的把握有助于我們對于歷史事件的態度、歷史背景的分析進行客觀公正的進行。而對于歷史資料的了解、歷史背景的特征等方面的掌握,更有助于我們對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藝術表現形式等理解。文史結合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我國目前實行新課程標準改革的目標的前提下提出來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方法,文史之間的結合有助于學生對于古代文化常識的理解有所幫助。
(三)語文和音樂之間的聯系
人們對于美好的旋律永遠都是印象深刻的,如同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具有音樂藝術的語文教學方法能夠讓人終身難忘。語文中的古詩詞在古代就是歌曲的表現形式,其中的古音旋律在幾天依然能夠讓人產生共鳴之感。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輔以音樂的藝術表現,必定會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美妙結果。
(四)語文和美術的聯系
從古至今的文人騷客,大多具備多種多樣的才情。很多的詩人大都具備高超的繪畫美術功底。在詩文鑒賞的同時,我們在腦海中設想著詩人描繪的美好畫面,這樣的聯想能夠讓學生對于詩文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生通過自己的想想,并且運用美術課學習的知識進行文學創作的表達,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賞析能力,還能夠從多種角度對于詩文進行鑒賞,從而達到開發學生積極思考的目的。通過古詩詞的描繪,增加學生的畫面感和空間想象能力,將自己的此時此景帶入到作者所處的環境和情景,從而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真是感覺,這樣的意義在于更好的理解和表達作者真實的內心,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延伸了學生的閱讀觀感。
(五)語文與信息技術的聯系
信息技術不是我們通常意識中的計算機的簡單使用。在語文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方面有很多種,例如播放課件的多媒體,搜集資源、資料的網絡科技,都是信息科技的'實際應用。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在語文課堂中能夠形成非常全面直觀的課堂表現形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在學習科技文時的閱讀興趣,還能夠培養同學們的創新能力、探索能力。增強學生對于科學技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主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通過信息技術引入到語文科目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平均把握,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語文學科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如果沒有扎實的文字功底和歷史文化的積累,那么在歷史課堂中就不會有這豐富的知識對于歷史進行全面的把握;如果沒有充足的詞匯量的積累,面對浩瀚如山的英文單詞就無從下手;如果沒有對于古代音律知識的了解,對于傳通音樂曲目的掌握也必然不充分;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字想象能力,對于美術作品的鑒賞也一定不會深刻;如果沒有語文學科的基礎,對于生澀難懂的科技文閱讀也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此可見語文是各個學科的前提條件,只有扎實的掌握語文這門學科,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融會貫通,對于知識的學習也將信手拈來。
語文教學是教育之根本,高中作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時代,必須要加強學生的自身素質建設,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素質應用型人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必須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努力滲透中華的傳統美德,做好德育教育,積極融合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聯系,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作者:藍永溪 單位:廣西南寧市賓陽縣高級中學
【高中語文教學與各學科融合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論文07-04
茶文化與體育教學的融合論文06-22
聲樂審美與聲樂教學融合研究論文04-17
中職數學教學與專業的融合論文06-22
高職體育教學與學生專業的融合論文06-15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03-29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論文04-13
高中語文教學的論文04-13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