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的戰略意義與路徑選擇論文
摘要:面對我國廣大連片特困地區長期發展滯后的現狀,不少專家學者對此有過較多的調查研究,關于經濟與生態、發展與環保的關系問題提出不少觀點和對策,也是當前熱議的話題。本文以位于秦巴山區腹地的陜南三市為例,探討如何在連片特困地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本文認為陜南地區應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堅定地走生態經濟之路,明確指出:目前應創新發展思路,堅持科學、均衡、循環發展;加強區域合作和整體開發,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重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節約資源,降低污染,走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之路,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關鍵詞:陜南地區 生態產業 意義 思路
1 陜南連片特困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現狀與問題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它對區域勞動生產率、區域產業結構和區域初始資本積累產生不同的影響。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不利于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陜南地處秦巴山區的核心區域,所以長期以來屬國家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是亟待開發的熱土。當前主要面臨以下難題:
1.1 陜南經濟基礎薄弱,經濟增長緩慢
1.3 陜南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環保壓力不斷增大
陜南地區深居秦巴山區腹地,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市場化程度低,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慢,經濟發展緩慢,居民生活水平仍然較低,與東部地區和省內其他地區的差距繼續擴大。據統計,陜西全省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9%。在全省23個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易發點分布達到了9300多個。陜南的安康、漢中、商洛三市地質條件最差,山體穩定性脆弱,易引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對于長期貧困的陜南地區,如何加快經濟發展是今后面臨的首要任務,怎樣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成為必須著力解決的緊迫課題。而陜南地處秦巴山區,山大溝深,自然災害頻發。近年來,產業發展所依托的土地、水、生物及礦產等資源,大多數分布在重點生態保護區和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產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非常大。丹江口水庫的兩條主要水源丹江和漢江,分別發源于陜南地區的漢中和商洛,當地為保持水源的質量,不得不放棄部分項目的開發。因此,發展生態經濟是保持陜南經濟快速增長、增強區域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2 發展生態產業是陜南地區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
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技術先進、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強調經濟與生態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經濟屬于“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既包括物質代謝關系,能量轉換關系及信息反饋關系,又包括結構、功能和過程的關系,具有生產、生活、供給、接納、控制和緩沖功能,而以此為基礎的產業即為生態產業。
2.1 發展生態產業是陜南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陜西省“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區域發展思路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社會發展目標,處理好環保與發展、穩定、民生的關系,兼顧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內在統一是必然選擇。陜南的漢江、丹江流域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這將使一些優勢資源開發項目受到政策和環境容量限制,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很大。面對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雙重任務,走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生態經濟道路成為陜南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2.2 發展生態產業是實現陜南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出路
相對而言,陜南生物資源豐富,開發優勢較為明顯,但長期受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影響,使得經濟在得到一定發展的同時也對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如果繼續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可能導致重大資源危機,資源、能源、生態與環境難以承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必定受到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瓶頸的約束。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發展生態經濟,才能使生態環境得到修復和提升,經濟發展也能走上遵循生態規律的正確道路。
2.3 發展生態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客觀需要
經濟增長方式落后是制約陜南發展的主要原因。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發展滯后、第三產業發展不足是目前陜南發展的總體狀況。該區域經濟還處于工業化初期,經濟發展仍是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加工開發為主,缺乏按照生態經濟原則要求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與轉化而構建一個良性發展模式。本就不多的資源得不到優化利用,經濟長期處于低層次、低水平上的增長,這也造成了陜南經濟發展質量不高、區域競爭力不強、自我發展的內在潛力不足等問題。因此,要實現陜南突破發展目標,就必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重視生態技術的運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 陜南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生態產業的路徑選擇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綠色、集約、、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思路,把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加大力度開發出區域優勢明顯、科技含量高、質量好、附加值高的特色產品,形成完善的綠色產業體系,實現地方經濟、社會的快速突破發展。
3.1 抓住機遇,用好政策,加大連片開發力度
在目前形勢下,陜南三市應抓住“一路一帶”戰略構想、西部大開發、南水北調、退耕還林和新一輪扶貧開發等發展機遇,科學抉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在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時,要有選擇性,保護好當地青山綠水。要突出地方特色,創新發展思路,加快謀劃長遠發展規劃。對陜南而言,應充分利用中省扶持政策,把陜南放置于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去,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要走規模化、產業化、特色化發展之路,破除小農思想、小打小鬧、分散經營的現狀;逐步建立特色鮮明、優勢明顯、集中連片、規模效應高的新型經濟合作組織,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調整經濟結構,提升扶貧開發與自身發展的能力。
3.2 因地制宜,創新思路,發展生態產業
各地要充分把握和利用當地資源與環境優勢,選擇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一項重大發展戰略。確立“立足生態,著眼經濟、綜合開發”的發展道路,實現資源開發與資源培植相結合,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創新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如陜南各地應大力發展水電等清潔能源,發展生態林果業、綠色食品工業等,發展生態旅游業、綠色物流、生物技術等環保產業。隨著這些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的發展,將有力地推動當地生態經濟的建立,加快扶貧開發速度,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和經濟社會發展質量。
3.3 加強產業整合、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創新生態發展之路
要以發展生態經濟為契機,對經濟結構進行大力度調整。整合原有產業,構建生態、循環產業園區。推進節能減排,鼓勵和支持引進高新技術成果。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帶動資源再生產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加快培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區域突破發展。對陜南來說,應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農產品、生態旅游等新興產業。重視建設集歷史文化、休閑度假、生態旅游為一體的精品線路,打造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協調發展的陜南旅游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糧、酒、煙草、核桃、板栗種植及加工業;加快建設陜南茶葉、油茶基地;發展魔芋、香菇、木耳等區域優勢產品深加工、精加工產業。通過上述產業的調整與發展,還陜南一片青山綠水。
【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的戰略意義與路徑選擇論文】相關文章:
探究意義的推理路徑選擇的論文06-12
船舶產業投資基金發展路徑研究論文04-16
國有商業銀行的并購路徑選擇研討的論文04-20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戰略意義論文05-13
中國流通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與政策選擇的論文04-13
電信產業論文03-31
產業基金論文03-30
地理生態論文04-14
產業集群分析論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