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學靈感的論文
摘要: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在充滿創造性的教學過程中,教學靈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學靈感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情緒處于奮發激昂、思維處于活躍升華狀態時,由于外界某種因素的啟發,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長期探討而未解決的教學問題或難題得到明確解決的精神活動。只要教師對專業執著追求,熱愛學生、關心和了解學生,有明確的教學創新動機,有一個良好的心緒,善于捕捉教學靈感來臨的時間,能進行長期艱苦卓絕的創造性勞動,就能激發出教學靈感。
關鍵詞:教學靈感;靈感激發
Abstract: Teaching is not only science but also art. Teaching inspir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reative teaching. Teaching inspiration is a mental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teachers#39; and students#39; high瞫pirited and active thinking that can immediately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solved or have not been solved for a long time. Teaching inspiration will be aroused if teachers firmly pursue in their specialties, love and understand their students, and if they have a fine mood and are able to do the long瞭ime arduous creative work.
Keywords: inspiration;teaching inspiration;inspiration stimulation
一
靈感(inspiration),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維之花,是激發人類潛能的智慧源泉。
在深奧的科學創造活動中,離不開科學靈感。科學靈感是科學家在創造達到高潮時出現的一種最具創造力的心理狀態,此時此刻科學家會突然做出重大發現,科學史上這種事例說不盡、道不完。如凱庫勒乘馬車時猜出碳鏈結合的秘密,阿基米德洗澡時悟出浮力定律,門捷列夫在夢中完成元素周期表等等,無一不得益于科學靈感。
在復雜的藝術創作過程中,離不開藝術靈感。藝術靈感是藝術家創新的動力。藝術靈感“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藝術家都非常珍視,及時把握這突然而來的興會,或瞬間閃現的構想,往往急不可待,以致停著推杯、披衣伏枕,去記下那不期而至的文辭、詩句、圖形、舞姿或旋律。
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在那充滿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中,更是離不開教學靈感。教學靈感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最具創造力的動態展示,是師生尤其是教師用整個生命與教學活動相撞擊而產生的創新火花。具體地說,教學靈感是指教學過程中,師生情緒處于奮發激昂、思維處于活躍升華狀態時,由于外界某種事物或誘因的啟發,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長期探討而未解決的教學問題或難題得到明確解決的精神活動。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論語》里就有“教學靈感”的描述:“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孔子所說的“一以貫之”究竟是什么,至今學界見仁見智。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學靈感”。
讓我們再回到前面孔子的教例,曾參在孔子多年悉心教育下,對孔子學說已經融會貫通,與孔子“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孔子只要稍加點撥,靈感便不期而至。“長期積累,偶然得之”,靈感也只賜予像曾參這樣有準備的頭腦的人。當然,孔子也不愧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能在曾參長期進德修業的基礎上,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激發曾參的靈感。孔子之后的我國另外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孟子主張的“自求自得”、激發學生的“良知”“良能”等,實際上也是指教學中的靈感。
我國古代教育史有關教學靈感的思想精華,到了當代更是為許多優秀教師所繼承和發揚。如江蘇特級教師邱學華創立“嘗試教學法”便是得益于教學靈感。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呢?長期以來,邱老師一直在苦苦地思索這個問題,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都是教師先講,學生后練,能不能讓學生先練,教師后講呢?靈感襲來,使邱老師創立了嘗試教學法。[1]
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更是對教學靈感有獨特的見解,錢老師認為:“教育藝術則是教師的創造性思維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具體展示,而‘創造性思維’這東西,多少帶點‘空靈’,靠點‘悟性’。”[2](43)眾所周知,錢老師這里所說的“空靈”“悟性”以及人們常說的“應感”“興會”等詞匯都是我國古代文論中有關“靈感”的文藝心理學術語,與“靈感”具有相同的涵義。
二
在教學過程中,為什么要研究和探討教學靈感呢?
第一,教學靈感有利于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
教學靈感是一種普遍而又重要的教學心理現象,是許多教師和學生都體驗過的心理現象。教學靈感是師生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質的飛躍,是師生思維活動處于最積極、最高漲、最富有創造性時的高峰體驗。教學靈感可以使師生思路通暢、想象活躍、反應靈敏、精神飽滿、注意專注,使師生能排除其他各種無關因素的干擾,摒棄習慣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一種酣暢順適、得心應手之感,這就有利于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有利于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
第二,教學靈感有助于教師對教學整體把握和構思創新。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常常積累了不少材料。但是,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選擇最正確最科學最有價值的知識教給學生?這是許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感到最棘手和最容易卡殼的問題,這其中缺少一個能“一以貫之”的東西,猶如珍珠需要一根線加以貫穿才能成為項鏈,教學靈感就是這根線,它能使教師做出高層次選擇。盡管備課過程中,教學靈感的作用似乎不那么明顯和具體,但教學靈感在潛在中卻起了組合和導向的作用,使零碎的材料上升為系統的教案。這是一個飛躍,教學靈感所選擇的新的教學構思,并不是用邏輯推導的方式一步一步得出來的,它具有跳躍性,教學靈感襲來時,教師常常有豁然貫通的感受。如魏書生老師在備課時,本來是按“基本思想”“寫作特點”“段落大意”等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準備,但又感到這些東西自己在中學學習時也記了不少,而很少看,即使當時看了,至今也沒有什么印象。如何把大量龐雜的語文知識“一以貫之”呢?魏老師整天都在思索著這個問題,一次備課時,魏老師偶然抬頭,看到窗外一棵生機勃勃的大樹時,教學靈感油然而至,語文教學中那大量的龐雜的教學內容不也是由主干、分支所組成的“知識樹”嗎?
第三,教學靈感能使教學過程達到高效能和高速度。
在教學過程中,當出現教學靈感時,教師往往會感到教學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高效能和高速度。例如,在教學靈感狀態下,有的教師常常口若懸河,旁征博引,妙語連珠,神采飛揚,真乃“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聽課者無不驚嘆教師的學識淵博,神采飄逸;有的教師頻頻提示、導引,師生競相問答,課堂氣氛熱烈,在師生思想碰撞中,時而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創新的成果,使教學達到出神入化、妙趣橫生的最佳境界;有的教師往往提要鉤玄,啟發點撥,打開學生的心扉,話雖不多,卻是畫龍點睛,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濃厚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
三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和生成教學靈感呢?要解決這一問題,先要揭開“靈感從哪里來”這一科學難題。令人欣慰的是,最近,我國心理學家對這一難題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據報道:為解開“靈感生于何處”這一謎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羅躍嘉、羅勁領導的課題組,以傳統的謎語做實驗材料,用事件相關腦電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記錄實驗參加者的腦部活動,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實驗中,心理學家們繪就了分別表示“困難”(或有頓悟)和“容易”(或無頓悟)的腦電波形,相減后得到一個波峰為380毫秒的負波,并找到這條“N380”波線在頭皮上的分布區域。偶極子分析表明,“N380”起源大腦“扣帶前回”區域,這與他們的FMRI腦成像結果完全一致。研究結果表明,靈感并不為少數“天才”所獨有,它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前者包括概念、判斷、推理,后者實際上就是想象、直覺或靈感。[3]
我國心理學家對靈感產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說明靈感并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而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一般教師或者學生經過努力,同樣可以激發教學靈感。下面,主要從教師角度談談如何激發教學靈感。
第一,教師要對專業執著追求。
我們在對靈感的研討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除了少數興趣廣泛的多才多藝者外,絕大多數專業創造者只會出現與其專業有關的靈感,如科學家只會出現發明創造的靈感,不會出現創作的靈感;反之,作家只會出現創作的靈感,而不會出現發明創造的靈感。而且,這種專業靈感與其對專業執著追求正相關。一個人愈是熱愛其專業,愈是執著追求,其專業靈感出現的頻率便愈高,這是因為專業性做功語言的積存是與靈感的產生、發展、加工有著深刻而密切的聯系。
有關研究表明:“靈感的激發和加工,主要是以專業性內心語言編碼方式進行的,而且越是高層次、越復雜的課題,就越需要使用抽象化、概念化詞語符號來運作,就越需要理論的定位。一個人的專業性做功語言的儲備量,語匯使用的準確程度,內心語言思維的運作水平,即基本反映了這個人的創造力水準……應該強調的是,我們并不要求人們泛泛地攝取一切信息,因為人到底是血肉之軀,即使是愛因斯坦那樣的天才,也不可能掌握世界上一切知識。我們強調的是建立專家系統的基礎上不斷向外輻射,逐步形成個人信息庫風格特點。這個過程被理解得越早,創造力的形成和發展也就越早。”[4]
教師要想形成個人信息庫風格特點,以專業性內心語言編碼方式來進行思維和激發靈感,必須從一開始走向講臺就要獻身于人民教育事業,對專業執著追求,要“甘為紅燭燃自身,甘為泥土育新苗”。如教學靈感頻出的于漪老師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們的事業是常青的。作為一名真正的教師,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實踐,為了我們輝煌的社會主義事業,為了我們可愛的學生,‘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開出慰籍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仍然毫不猶豫地選擇教師這崇高而又神圣的職業,因為‘給’永遠比‘拿’愉快。”[5]
第二,教師要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了解學生。
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教學創新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我們認為,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成長、成人、成才。從此意義上說,教學靈感源于教師對學生的愛,誠如錢夢龍老師所說的:“教育,就是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影響力,教育藝術就是影響人的藝術。因此,對‘人’的關心,對‘人的成長’的關心,是一切教育藝術的‘靈感之源’”。[2] (41)教師唯有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才能自覺地刻意地去了解學生,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教的靈感必須與學生學的靈感產生和諧共振,激起學生的審美心理共鳴,才具有教學藝術魅力。教學靈感的誘發要求教師對所教學生的認知領域與情意領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能夠真正做到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難,想學生所錯,想學生所樂,想學生所憂。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能靈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用自己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的學習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調節學生的意志,用自己的個性陶冶學生的個性,使師生心心相印,肝膽相照,共同進入那微妙的心理相容的教學意境,這個教學意境就是教師展示自己教學靈感之域。
例如,教學第一線的吳群英老師就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讓學生在積極探索中萌發靈感。誠如吳老師自己所說的:“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一顆靈活的心,啟發學生產生‘新感悟’,取得‘新收獲’,掌握‘新方法’。力求讓語文課堂教學多一點靈氣,多一點生氣。讓學生主動探索,在發現中萌發新的靈感。為此,我特別鼓勵學生提出新見解,提出與別人不同的有價值的問題。啟發學生:你認為課文怎樣寫更合理?你能想出比老師更好的方法嗎?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靈感。”[6]
第三,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創新動機。
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師有著明確的教學創新動機時,教師就會在教學創新動機這種內驅力的驅使下激發出教學靈感。
人們在探討激發靈感時有的強調執著,有的強調放松,看似矛盾,其實兩者是辯證統一的。誠如《禮記》中所言:“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唯有教學靈感來臨,教師才會出現緊張,唯有緊張,才有動力。這種緊張,既不是教師受到外部威脅而產生的肌體反映性防衛性緊張,也不是教師依靠外部條件逼使自己心理處于某種激活的狀況,教學靈感的動力源自教師心理深處的那種明確的教學創新動機。教師產生教學靈感時的心理緊張,用心理學術語來說,實質上就是一種動機心理狀態。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是驅使人們活動的一種動因或力量,包括個人的意圖、愿望、心理的沖動,或企圖達到的目標等。動機具有兩種功能:一是喚醒功能。就從事某一活動來說,具有適當動機的人同不具備適當動機的人相比,前者喚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后者喚醒水平低,注意力分散。二是指向功能。每當動機推動人活動時,這種活動總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促使人的行為指向某一客體而相應地忽視其他客體。”[7]可見,動機的兩種功能都是催發教學靈感的動力源。因此,教師具有明確的教學創新動機是能激發教學靈感的。
教學靈感來臨時,教師神經系統處于高度興奮狀態,這種張力的保持,需要與各種生命活動協調,一旦失調,教學靈感馬上就會消失,“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難摹”。這種張力的保持就靠教師在緊張執著的狀態下的放松,如同我國道家所強調的“任其自然”,佛家所主張的“不執著”精神,如果教學靈感襲來時,教師不束縛于傳統的教學理論的條條框框,不迷信于某些公認的正確的教學模式,不禁錮于自己已有的教學理念和預定的教學構想,這樣便有利于教學靈感的激發。許多教師的經驗也表明,教學靈感往往產生于長期緊張的思維之后的暫時松弛狀態,如一夜苦思,早晨醒來后卻有靈感;整天閉門思索,傍晚散步時突發靈感。總而言之,教師唯有具有一定的教學創新動機,才能有效地激發教學靈感。當然,教師也不宜急于求成,教學動機太強烈,心理過于緊張,甚至害怕失敗而心煩意亂,只張不弛,這樣是不利于激發教學靈感的。
第四,教師要進行長期艱苦的創造性勞動。
縱觀古今中外那些教學靈感頻頻出現的優秀教師,無一不是長期進行艱苦卓絕的創造性勞動才獲得教學靈感的。如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就孜孜以求地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創造,“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遼寧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自走向教育崗位后,工作勤奮努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出現教學靈感,教學取得突出成績,幾年內便成為特級教師,正如魏老師自己所說:“面對困難,應該自強不息,超越自我,不斷想出新的戰勝困難的辦法。”[8]
盡管教學靈感的發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教師若守株待兔,不想通過艱苦的創造性勞動而期望教學靈感的到來,那么,就會像黑格爾所嘲諷的“最大的天才”,盡管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眼望天空,身拂微風,靈感也始終不會光顧他。誠如柴科夫斯基所說:“毫無疑問,甚至是最偉大的音樂天才,有時也會被缺乏靈感所苦的。它是一個客人,不是一請就到的。在這當中就必須工作,一個誠實的藝術家決不能交叉著手坐在那里,說他還沒有興致。如果等待你興致到來,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那就很容易流于懶惰和無所用心。必須抓得緊,有信心,那么靈感一定會來的。”[9]可見,教學靈感只能在教師艱苦的創造性勞動中產生,只能靠教師在長期積累中形成的具有教師個人信息庫風格特點的以專業性內心語言編碼的大腦信息網絡系統去捕捉。簡言之,教學靈感只青睞于教師有準備的頭腦,這種有準備的頭腦又來之于教師長期的艱苦的創造性勞動。
第五,教師要善于抓住捕捉教學靈感來臨的時間。
每位教師都有此體會,即在一天的某一特定時刻,如在備課時,或與學生質疑問難時,或在課間休息時,或在教研室討論時……突然靈感特別活躍,其他時間未能解決的問題,在這一特定時刻,往往會迎刃而解或豁然化釋,并且思路流暢、簡潔。有時,甚至還會觸發連鎖反應,引發出前所未有的新穎課題和思維角度。此時此刻,激發出來的教學靈感使教師本人左右逢源,其文思之洶涌,意念之奔流,大有來不及筆錄之勢。有時,還會使教師宛如通體潛能一時達到了融會貫通、任性聚發的境界,這時是教師教學效益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時刻,是教育價值最具本質內涵的時刻。
為此,教師必須隨時準備好教學靈感的到來。我們建議,對于教學靈感,教師不妨隨身攜帶紙筆,及時記下來。
第六,教師要具有一個良好的心緒。
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心理節奏、特殊的生理需求、不同的體力調節和情緒變化,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當教學靈感來臨時,教師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心緒,此時,教師情緒高昂,精神愉悅,一旦遇到新的刺激,大腦反應靈敏,就很容易獲得教學靈感。如果教師心緒不好,情緒低落,悶悶不樂,或者松懈懶惰、自滿自負、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那么,教學靈感是不會拜訪他的。
教師怎樣才能具有良好的心緒呢?我國南朝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的“虛靜”“養氣”說可供教師借鑒,劉勰認為“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若能做到這一點,就能養心,就能“清和其心,調暢其氣”。使心情舒暢,思路清晰。憑著這種“水停以鑒,火靜而朗,無擾文慮,郁此精爽”的良好心緒,就能夠“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10]易言之,即能誘發出使教學藝術具有無窮魅力的教學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