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醫學概論論文
1 一般資料
2005年2月-2009年3月,本院共收治剖宮產后并發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20例,年齡24~39歲,孕周34~42周,孕次1~3次。剖宮產指征: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9例,胎膜早破并宮腔感染2例,子癇前期重度7例,胎盤早剝1例,前置胎盤1例。18例患者體溫在37.5~38 ℃之間,2例體溫高達38.5 ℃。所有患者均作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90 g/L者13例;白細胞14×109/L,中性粒細胞80%者3例。
2 診斷標準
①剖宮產術后第3~5日,切口局部有淡黃色滲出液,擠壓切口可見有淡黃色滲液并可見漂浮的脂肪滴。②切口愈合不良,無紅腫,部分患者局部有硬結,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跡象。③腹部切口滲出液涂片檢查可見大量的'脂肪滴。④B超檢查發現腹部切口處低回聲或無回聲液狀暗區,提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3 治療方法
將大黃研磨成細粉狀,與芒硝按1∶3比例,即大黃粉100 g、芒硝300 g均勻混合后裝入干凈棉布袋內(布袋寬度為2.5 cm,長度與切口長度適當)備用,切口周圍皮膚常規消毒后,覆蓋6層的無菌紗布,再將上述布袋覆蓋于紗布上;根據滲出量多少每日更換敷料1~2次,直至切口愈合。
4 結果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切口常見并發癥,常見于肥胖者。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①孕婦腹壁脂肪層厚且柔軟,彈性差,淺筋膜層脂肪厚,血供差;
②機械性損傷,如用力鉗夾、臨床上電刀的不正確使用等,從而使脂肪組織受損、缺血壞死[1];
③切口縫合技術欠佳,如縫合過緊過密影響血供引起缺血壞死或縫合不嚴密、遺留死腔;
④妊娠期患者免疫力低下,易發生貧血、低蛋白血癥、組織水腫等,可使本身血運差的脂肪組織的血運循環進一步發生障礙。上述所述原因均可使術后脂肪組織發生無菌性壞死,形成較多滲液,影響切口愈合。切口脂肪液化治療需行擴創、引流、換藥及應用抗生素[2],但療程長,一般需15~20 d。
【康復醫學概論論文】相關文章:
土木概論的論文03-05
美學概論論文05-25
多元化教學模式對康復醫學的應用論文06-15
公司理財概論論文02-20
中國哲學概論的論文06-30
康復醫學的學習心得06-19
工程管理概論課程論文04-10
共享單車馬概論文03-17
財務管理概論論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