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農業發展的論文
1生物農業發展現狀
1.1生物種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來,馬鞍街道十分重視生物種業發展,園區引進的江蘇國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聘請省內外有關育種專家為顧問,整合國內茉莉花品種資源,積極開展茉莉花品種選育馴化工作,現已馴化成功50個茉莉花品種,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六合野茉莉新品種。2012年4月,該公司與南京林業大學正式成立茉莉花產學研基地;同年,江蘇省(茉莉花)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成立;2013年成功申報南京市“321計劃”,為茉莉花育種工作注入活力。在2012年,馬鞍街道還引進南京鑫森生態農業公司,該公司占地1000畝,與江蘇農科院長期合作,主要從事苗木的繁育和蔬菜品種的選育,目前生產應用品種達20多個。另外,該街道按園區規劃建設的紫金創業社區,現擁有8332鋼架大棚200畝,與揚州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主要從事水芹品種的品種選育馴化工作,目前引進馴化水芹品種5個,擁有大圣水芹品牌1個,具有水芹栽培知識產權3個,為街道水芹產業發展拓展了空間。
1.2生物農藥綠色防控有了較大突破
在農作物病蟲防治上,該街道在控制農藥使用量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利用“三品”基地建設及省市農作物綠色防控項目,積極推廣蘇云金芽孢桿菌、井岡霉素、井臘芽、阿維菌素等農藥在蔬菜、水稻等農作物上應用,年使用量在1t以上,防治面積達6666.7hm2。生物農藥使用量已占全部農藥使用總量的20%以上,生物農藥防控有了較大突破。
1.3生物秸稈綜合利用取得新進展
針對目前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不高的難題,通過推廣機械化秸稈全量還田、秸稈生物腐熟還田、秸稈加工企業原料開發、秸稈培育飼料、新型農藝措施等多種形式的綜合利用技術和措施,農作物秸稈利用工作逐年取得新進展,目前,全街道農作物秸稈利用率已達95%以上。位于馬鞍街道勤豐村的南京瑞森生物燃料有限公司,將稻草、麥秸稈、棉花稈、玉米稈等粉碎壓制成型后,加工成圓柱塊狀的生物質燃料,該公司自2008年建成投產以來,年消耗農作物秸稈2萬t以上。而位于馬鞍街道馬集工業園區境內的金泰高能飼草飼料公司,成立于2009年,將農作物秸稈轉化為飼料,年消耗農作物秸稈5萬t以上。另外,成立于2013年5月的南京勤豐秸稈科技有限公司,將農作物秸稈炭化處理變成生物炭、木醋液、土壤調節劑和焦油4種耕地保育產品,每年也消化近1萬t秸稈。按畝均產出250kg農作物秸稈粗略計算,馬鞍境內的秸稈除部分進行還田外,余下已滿足不了這3家企業的需求。
1.4利用生物技術開辟新領域
1.4.1發酵床生態養殖技術
該項技術通過應用農業生物技術,把有益微生物菌種應用到養殖中,開發了無污染、零排放的環保節能養殖新模式。2009年街道七里養豬場成功應用該技術,建設發酵床面積300m2,當年出欄生態豬200頭。在2012年初,馬鞍街道又引進江蘇勤趣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該公司應用發酵床養雞技術,該建設雞舍12000m2,養殖紅標雞苗達11000只以上。
1.4.2秸稈生產沼氣技術
利用植物秸稈及人畜糞便生產沼氣也在馬鞍街道取得成功經驗。現階段街道在黃趙、玉王等已建沼氣池500多口,年沼氣產量近2.6萬m3,有效處理人畜糞便和作物秸稈100t以上。
1.4.3生物食品研發
利用地方富硒水稻生產資源,將富硒大米通過生物化處理,培育富硒農產品,推進富硒產業化發展。境內的南京龐陽調味品公司與南京農業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研發利用富硒大米通過生物發酵生產富硒醋等系列產品,年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有效帶動了地方富硒產業發展。
2存在的問題
2.1發展認知度不高
目前,大多數人對發展生物農業認識還不到位,對生物農業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認識模糊,對發展生物的必要性、可能性、方法性都不很清楚。一部分人認為農業就是種種田、收收糧、農閑打打工,做規模農業投資大、效益低,看不到生物農業發展前景,從而顯得思路不清,勁頭不足,認知度不高。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農業產業發展周期長,見效慢,對當地財政經濟貢獻也不大,從而出現發展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時現被動應付的局面。
2.2發展規劃相對滯后
一是生物農業發展規劃不明、思路不清。2014年年初,馬鞍街道現代農業園被批準為市級園區,該園區的長期規劃建設已比較清晰,但其中沒有嵌入發展生物農業的理念,生物農業規劃相對滯后,沒有具體的發展思路。二是園區管委會實質性運作存不足。目前園區管委會組成人員均是兼職,不能夠專職專心,分管農業領導不僅分管農業和園區,而且還要抓抗旱防汛等其他工作,辦事人員靠臨時抓差,檢查驗收靠突擊,招商引資靠領導,解決矛盾缺主體。三是發展欠特色,自主品牌偏少。目前,園區有自主品牌的、有一定規模的、成長性比較好的生物農業企業還較少。
2.3產業基礎還較薄弱
一是產業規模偏小。街道內生物農業總產值不高,生物農業企業不多,規模企業少。二是產業缺乏科技人才。除國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引進321人才以外,其他企業領軍型農業科技人才較少。三是缺乏專業的組織服務體系引領。現行的土地流轉制度、金融信貸政策、產業組織協調發展等體制與政策仍不能完全適應生物農業的發展要求,全街道農業經營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戶分散為主,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營規模偏小,生物農業發展缺乏龍頭企業引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為數不多。
3對策措施
3.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生物農業是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新的增長點,早抓早主動,早抓就會走在農業現代化的前列。
(1)加強領導。成立由街道辦事處牽頭,農業、科技、財政、環保、農經等部門共同參與生物農業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并組建一支生物農業科技隊伍,聘請專家教授作為技術指導顧問,制定產業發展年度規劃,研究制定配套措施,開展生物農業資源調查、技術服務,為全街道生物農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2)統一思想。把生物農業作為街道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產業,以重點促突破,早抓促成效,確保馬鞍現代農業走在全區前列。
(3)加強培訓。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培訓辦法,加強對生物農業知識深層次普及,讓基層干部群眾了解發展生物農業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推動發展工作的主動性。
(4)組織觀摩。通過舉辦觀摩活動,讓大家走出去參觀學習外地先進經驗,明確思路,提高認知水平。
3.2明確思路,精心規劃
根據《南京市生物農業發展規劃(2013-2020年)》、《南京市生物農業產業推進方案》及六合區《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的意見》,明確街道發展生物農業重點,制定發展規劃和目標。強調以農業產業園區為主體,以區域內規模農業企業為載體,圍繞生物種業、生物制品、生物食品以及生物質能源等四大板塊,推進生物農業發展。
(1)基本思路是以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為基礎,構建具有馬鞍特色的生物農業創新與產業開發體系,重點打造以茉莉花品種資源和水芹新品開發的生物種業、以富硒醋系列產品的`生物食品及秸稈固化和碳化的生物質能源三大產業,建成市級生物農業產業集聚基地和循環農業綜合示范區,使園區成為南京乃至全省重要的生物農業產業集聚區。
(2)發展目標是至2017年,建成高標準生物農業產業園,總面積23800畝;共引進生物農業創新創業人才10名,其中博士3名;重點培育4家高新農業生物技術龍頭企業;轉化、應用5項重大生物技術成果,引進、培育2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力爭2017年實現年產值達到3億元,2020年達到10億元。
(3)基本格局是以南京市生物農業發展“一谷四園”的規劃為前提,在馬鞍現代農業園的總體規劃基礎上,建設“一核四園”,即以紫金(江北)農業創業特別社區為生物農業產業核心區,打造水芹產業園、茉莉花產業園、金銀花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產業園。
(4)優先發展。生物農業產業園優先發展種苗產業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并以園區鑫森生態農業公司發展智慧農業為主線,加強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精細化管理、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等領域的集成應用,構建綠色農產品產業鏈。
3.3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3.3.1爭取項目支撐,扶持企業壯大
街道要積極爭取農業項目,并將省市各類財政支農項目及市生物農業項目充分整合起來,優先扶持能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的生物農業先鋒企業和具有較高成長性企業,提升他們發展基礎,壯大他們的發展規模。同時,大力吸納“三資”進園入區,制定引導社會資金向園區"輸血"的政策,促進生物農業產業園發展。鼓勵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開發領域,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園區建設,吸引外來資本投入園區建設,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投資的格局。
3.3.2打造孵化平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以紫金(江北)農業創業特別社區為主線,制定優惠政策和操作細則,先行先試,吸引321科技人才及涉農企業家來社區創新創業和投資興業。
3.3.3加強創業服務,打造特色品牌
園區管委會要加強生物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與管理工作,為創業者提供“一站式”、“保姆式”的服務,即從項目立項開始,到項目孵化成功,全程跟蹤服務。在創業社區,以管委會項目服務部門為依托,組建項目申報與管理服務中心,收集和研究中央、省、市有關政策文件和項目信息,幫助創業者、落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從事項目策劃、申報和管理工作。針對金融信貸政策、產業組織協調發展等體制與政策仍不能完全適應生物農業發展的問題,街道要完善運行機制,加強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統防統治、農機作業、技術咨詢等社會化服務,促進龍頭企業發展,打造特色蔬菜、特色林果、特色糧油、特色高效種養業的品牌。
3.4突出重點,統籌發展
3.4.1以產業引領,打造特色園區
重點打造以茉莉花品種資源和水芹新品開發的生物種業、以富硒醋系列產品的生物食品及秸稈固化和碳化的生物質能源三大產業,把生物農業產業園建成市級生物農業產業集聚基地和循環農業綜合示范區,使園區成為南京乃至全省重要的生物農業產業集聚區。
3.4.2全力推廣農業生物技術,實現統籌發展
(1)推廣動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建立以生物防控病蟲為主導的“泥橋千畝富硒水稻生產基地”、“大圣千畝綠色水芹生產基地”和“平山樂和農業公司200畝生態農業立體種養基地”,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實現生物農藥推廣與農業生產相銜接,提升生物農藥在農業生產主導投入品中的地位。
(2)推廣農作物秸稈生物腐熟還田、沼氣等技術。建立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生產示范區、沼氣應用示范村,提高生物秸稈的利用率。
(3)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利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殺蟲、稻田養魚、蝦、鴨控制病蟲草害等技術,建立生態攔截系統,保護農田生態環境,維護生物的多樣性,為生物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4)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技術。通過有益微生物菌種與飼料充分攪拌喂養,提高飼料消化利用率,預防畜禽發病,實現清潔生產目標。
(5)推廣淡水魚池塘健康養殖技術。通過有益微生物調控水質、循環水養魚和使用中草藥和生物制劑防治魚病等措施,降低內源性污染帶來的危害,生產出符合無公害標準的水產品。
【生物農業發展的論文】相關文章:
農業產業農業發展論文02-12
地方農業期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論文02-04
綠色農業發展的思考論文02-04
農業發展思路分析論文02-04
縣域發展休閑農業論文02-13
機械發展設施農業論文02-08
休閑農業發展途徑論文02-08
休閑農業發展路徑論文02-08
電力對農業發展的幫助論文02-12